一、廊坊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盛洁[1](2021)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文中提出小规模兼业化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主要组织形式,小农户带来的小规模生产和目前的大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当前,农户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面临着经营规模小且细碎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率低,交易价格和交易关系不稳定,产品流通不畅等困扰,由此造成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链整合度较低、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农户市场议价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来看,上述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户进入产品和要素市场后的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交易成本成为阻碍农户参与市场的主要摩擦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户信息渠道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减弱和消除市场信息在时空方面的障碍。现代通讯技术作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降低农户参与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一方面,通过让农户获取有效信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整合和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现代通讯技术了解销售环节中的价格和渠道等市场信息,增强议价能力,最终提高销售收入。因此,将现代通讯技术和交易成本相连接,考察现代通讯技术引入后,能否通过影响不同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促使小农户改变市场行为,增强市场参与度,提高市场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对不同市场的交易成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对农户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市场绩效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从现代通讯技术农户使用情况出发,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在阐述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多重理论的基础上,使用河北、山东和陕西三省1989户农户调查数据资料,对样本区域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选取不同代理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出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小。以此为基础,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不同市场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交易成本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农户市场参与度、增加农业收入和绩效,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调研所获取的1989份有效样本中,农户拥有手机和电脑的样本占比分别达97.79%和59.98%,但与拥有率相比,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愿意主动使用手机或电脑获取农业信息的仅有682户,占样本的34.29%,说明单一的技术拥有率并不能完全反映现代通讯技术在农户生产销售中的使用和贡献率以及其对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实际作用。此外,主要使用现代通讯技术获取农业信息的农户仅占总样本的11.42%,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如:与农业信息或技术相关的培训和推广也较少,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和推广的样本农户仅占总样的20.93%和31.88%。总体来说,目前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知不足,且政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培训仍存在欠缺。(2)基于交易成本概念,从不同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分类出发,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分别选取了包括了解市场价格、价格公平、违约情况和运输困难程度等共20个代理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从信息搜寻、谈判、监督和执行以及运输成本四个维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测度了农户在参与不同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小。特征分析方面,样本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对农资产品和农业技术的市场信息了解相对准确,在购买农资的过程中,农户一般会选择信任且可以积极履行承诺或契约但并不过度依赖的商家进行交易,并认为商家出售的价格较公平,购买的最终价格和预期的购买价格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产品销售市场的样本农户在销售蔬菜的过程中会尽力获取更多准确度高的市场信息,选择更为信任的收购商进行交易但仍处于议价的劣势地位。收购商所出的购买价格相对较公平但出售的最终价格和农户心中预期的价格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交易成本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在不同调研区域和不同的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下均存在差异。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交易成本各指标均高于未使用农户(设置的指标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侧面反映了现代通讯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户交易成本。(3)通过使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中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正向作用于农户农资购买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拓展了农户的交易渠道和范围。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程度越高的农户相较于临近的集市更倾向于通过中间商、合作社或线上交易模式来购买农资,并更愿意选择更为广阔的非村级的城镇、跨区域或网络市场范围来进行购买。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法检验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在影响农户农资购买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过程中交易成本的联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也可以通过降低农资购买过程中的市场交易成本间接地影响了农户购买农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选择行为。(4)通过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大棚技术采纳选择和采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可以通过拓宽技术信息渠道、了解技术采用效果等方式选择使用大棚技术和增加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而交易成本对大棚技术的采纳选择和采纳强度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交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大棚技术的采纳和蔬菜大棚面积的增加。基于此进一步考察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提高农户大棚技术使用率和增加蔬菜大棚面积的过程中均有部分中介作用,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通过降低技术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的部分提高农户新技术的采用率和采纳强度。(5)从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和农户是否主动使用其获取所需农业信息两个方面对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进行更全面的考察。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农户的不同蔬菜销售渠道(自行销售、中间商、合作社)分别进行回归发现,农户使用与否和主动使用现代通讯技术与否均对自行销售渠道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和中间商渠道和合作社渠道显着正向相关。说明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以及主动使用率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中间商和合作社渠道进行蔬菜销售而不愿意通过自行销售渠道。进一步使用Bootstrap检验法验证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交易成本联结机制和路径,实证分析发现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增加市场信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销售渠道选择,也可以通过降低销售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部分间接影响农户的蔬菜销售渠道选择行为。(6)基于生产和销售两个主要环节,将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交易成本、农户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绩效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是否通过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改变其在不同市场的行为(生产要素市场的农资购买行为和技术采纳行为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的销售决策行为),最终提高农户市场绩效(销售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首先,在基准OLS分析中,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交易成本和农户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三个方面都有显着的影响。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提高农户的净收益和议价能力并且降低销售损耗。交易成本越高则净收益和议价能力越低,而销售损耗越高。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购买及销售渠道和范围的扩大可以显着增加净收益和农户议价能力。大棚技术采用率越高,农户净收益和议价能力越高。进一步使用KHB模型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改变农户市场行为最终提高市场绩效,研究发现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农户农资购买行为的购买渠道和市场范围选择、技术采纳行为的大棚技术采纳率和强度以及销售选择行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范围选择五个变量显着间接影响农户的市场绩效。结合间接效应分解表可知,销售渠道和范围选择对市场绩效的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影响均最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次之,农资购买渠道和范围变量相对影响最小。(7)通过增加现代通讯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等提高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认知和利用效率。政府应该不断增加市场信息供给,降低农业市场交易成本。通过优化信息和技术政策环境,提高农业技术的采纳率和采纳强度。引导农户参加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增强农户组织参与度,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要完善信息补贴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增加农户信息获取路径,降低农户生产经营各环节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市场参与度,增加农民收入和市场绩效,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农业市场提供思考方向和政策参考。
龚贺友,郑蒙,阎富龙[2](2021)在《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认为廊坊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深冬蔬菜生产基地,对稳定京津果菜市场、丰富市民"菜篮子"发挥着巨大作用。蔬菜产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2019年全市蔬菜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7.46%,已成为廊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全市蔬菜产业以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进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主导产品品牌化销售,提高产品档次,突出质量效益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杨钰泽[3](2021)在《河北省蔬菜区域生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基本需要,随着近些年各省蔬菜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各省之间蔬菜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河北省作为全国蔬菜主产区之一,仍然面临蔬菜生产区域不平衡、生产整体竞争力低、蔬菜区域品牌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河北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化发展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现状展开分析,系统的分析蔬菜生产比较优势,优化蔬菜生产布局,提升河北省整体蔬菜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生产规模、区域布局及经营主体方面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现状展开梳理分析,基于资源禀赋理论,运用资源禀赋系数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展开对比分析,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的相对优势;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蔬菜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各地级市分值换算,并给出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如下:(1)河北省整体蔬菜生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张家口市资源禀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河北省蔬菜生产效率呈“北强南弱”,张家口在蔬菜生产效率上明显处于绝对优势,衡水市、邢台市不具有蔬菜效率发展优势。(3)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优势区域为唐山市、廊坊市,在蔬菜规模上具有较高优势,主要围绕北京、天津地区更好的发挥市场优势。(4)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石家庄市是河北省蔬菜优势生产区,河北省其他地区蔬菜生产竞争力相对较弱。最后,为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河北省蔬菜区域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蔬菜品牌整合、优化蔬菜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蔬菜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方面,文章分别运用资源禀赋系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区域蔬菜生产的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推动河北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丰富了在河北省蔬菜生产方面的研究内容。
白思远[4](2021)在《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怀来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葡萄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近年来,怀来县葡萄产业作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底怀来葡萄产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来县葡萄产业迈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怀来县葡萄产业在地理区位、历史背景、地方品种、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均有竞争优势。近些年,各地葡萄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增长很快,省内有河北省涿鹿县、饶阳县、威县产区迎头赶上,外有南方产区蓬勃发展,提升怀来县葡萄产业自身竞争力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厘清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优势,发现产业发展短板,把握产业竞争力强弱项,判断未来发展方向,对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怀来县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及生产布局、葡萄加工产业状况、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以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依托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遴选河北省内9个葡萄主产县,利用显示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2015-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94%、10.92%、8.48%,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均市场占有率为10.11%,在遴选的9个葡萄主产县中排名第2,市场竞争优势明显;2015-2017年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25.44、30.33、22.92,主产县中排名第2,生产竞争优势突出;从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以及综合优势指数(AAI)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其中,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规模优势指数为4.46、效率优势指数为1.60、综合优势指数3.57,怀来县的葡萄产业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怀来县葡萄产业不仅规模效益日趋明显,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且具有明显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影响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产业经营主体、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行为、产业发展机遇六大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发展做详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二是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三是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本文创新点是:(1)构建了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比较优势指数指标分析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2)通过因素分析法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胡晓晨[5](2020)在《生产性养老视角下廊坊市万庄新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快节奏的生活使家人及儿女对于老人的陪伴有限,导致多数老年人出现老年孤独感等现象。传统的养老设施规划是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如护理、医疗等作为研究视角,对于老年人的社交需求的精神层面研究较少,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高层次的养老、社交需求,为了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晚年生活环境,同时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在养老设施的规划中需提供更具交往性的活动空间场所,保持老年人的活跃程度。本文以农业资源丰富的万庄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老年人养老社交诉求,将都市农业与养老功能结合,希望通过都市农业的生产性和可参与性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新的社交生活方式,提出生产性养老模式,探寻生产性养老模式下万庄新区的养老设施布局体系及类型组合,提出适老生产性空间模式及运营管理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老年人的养老社交诉求为出发点,确定生产性养老服务模式。首先以老年社会学理论为引导,梳理传统养老设施局限及养老设施选址影响要素,结合养老需求调研,提出当代老年人养老社交诉求;其次引入生产性养老概念,通过生产性适老化社区实践及生产性空间和养老设施关联,提出适老化生产性空间的必要性;然后梳理农业结合城市空间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总结都市农业用地类型;最后从选址、规模、类型及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生产性养老服务模式。第二部分,从生产性养老视角对万庄新区规划用地进行适老宜居性评价。通过对万庄新区发展定位及养老资源要素解读,确定评价因子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因子权重值,借助Arc GIS平台对环境、生活及交通设施因子叠加分析,获得居住用地适老宜居性等级评价图解。.第三部分,确定养老种植区布点及五分钟和十五分钟生活圈层级的养老设施布局。首先预测万庄新区老年人口及划定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范围、核心位置;其次依据单元农业份地规模及人口数量,结合适老生产性绿地潜力范围,在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范围内布置养老种植区;以居住用地适老宜居性等级较高且靠近养老种植区位置布置机构型养老设施;最后采用Arc GIS网络分析法布局模拟居家养老设施位置。第四部分,提出适老生产性空间设计引导策略。总结生产性养老模式下养老设施用地布局模式。按照机构型和居家型养老设施与养老种植区结合的形式提出临田建院和围心留田的空间组织模式,并分别提出作物配置及运营管理模式策略。
冯轩[6](2020)在《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时空特征及经济贡献度》文中研究说明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农村融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河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从地理学视角下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时空特征以及经济贡献进行分析,对总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以淘宝网中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店铺的入驻情况为基础,对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2003-2019年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数据,运用了莫兰指数、区位熵、集中度指数、泰尔指数、生产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的时空发展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对销售额情况分析得出其经济贡献度与贡献值。研究表明:(1)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河北省拥有种类繁多且产量丰富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河北省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购活动普遍化;电商平台不断完善,农产品上行方式具有多样化;交通优势凸显,物流集散业迅猛发展;电商园区数量多、等级较高;且政府重视程度高,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与良好的发展环境。(2)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发展具有阶段性。其经历了起始期、成长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并各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但最终随着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的逐年增多,网络店铺增长量与增长速度均到达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3)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空间分布差异特征显着河北省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扩张的趋势,但在各地市和县区中却以集中分布为主。其中,市域范围内网络店铺数量呈阶梯分布,其中第一阶梯区域内部店铺数量差异最为显着,增长速度也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廊坊市的增长速度变化最大;市域内部差异度表现不同,其中廊坊市泰尔指数为最大值,内部差异最大,而邯郸市指数值最小,内部差异最小;各类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集中倾向度呈现出差异性,其中药材类最为明显,倾向于邢台市。县域内部集聚性逐年增强,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产品店铺集中程度不一,其中菌类的首位集中度最大,主要集中在迁西县。综上,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分布在交通要道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高的区域,呈现出条带状或团块状。(4)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经济贡献波动上升。其一,店铺数量与销售额中前三位当属瓜果类、蔬菜类、粮食类。其二,在各市的销售额与店铺数量中,石家庄市、保定市和唐山市的店铺数量与销售额均较大。最后在经济贡献上,2015-2019年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的贡献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类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经济贡献与销售额有着密切关系;各地市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的经济贡献差异较大,其中2019年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的贡献度最大,表明该年保定市特色农产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较好,而承德市与廊坊市的特色农产品电商还有巨大发展潜力。(5)本文从传统的地理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河北省特色农产网络店铺的时空特征以及其经济贡献,有利于清晰掌握河北省及各地区产业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但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尝试使用更多新视角、层面和方法来分析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店铺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带动作用,为地理学在多学科融合研究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李晓蕾[7](2019)在《基于农户视角的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逐步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绿色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实现其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物质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并进、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断推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先行。要努力改变农户的传统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使其理解并掌握相关绿色生产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种植生产中去。本文基于农户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了研究河北省甜瓜产业绿色生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以时间序列为主线,对近三年内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物质要素投入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调研问卷分析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评析河北省甜瓜产业“节肥节药”实施效果;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法,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及其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结合目前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推广实施的经验启示,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推进河北省甜瓜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河北省甜瓜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第二,河北省甜瓜种植亩均化肥农膜投入量较大,未来甜瓜绿色生产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第三,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认知和行为选择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选择存在偏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目前,国内对于农户意愿和行为选择的研究大多是对意愿的研究或对行为选择的研究、或者二者的平行研究。本文在对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意愿与行为的偏差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乃至全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烨[8](2019)在《廊坊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廊坊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胡志林[9](2018)在《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一些大城市所属的郊区发展相对滞后,而与大城市不相隶属的毗邻地区却普遍快速发展。在我国大城市迅速扩张时期,大城市郊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到大城市实力的提升及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换挡、发展动力转换、产能过剩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复杂而又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大城市经济发展亟须加快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大都市的视角,本文“反其道而行”的研究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发展,实证对比分析大城市与毗邻区中小城市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探索加速实现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径,契合了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大城市毗邻区的中小城市通过主动对接、全面融合发展已逐步成为城市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一种重要实践。总的来说,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唯有在此基础上,城乡融合发展才有可能实现。鄂州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常住人口约百万,城镇人口不足60万,在中国只能算是四线或五线城市。但因其毗邻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会武汉市,带来了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基于我国普遍存在的大城市毗邻地区的经济日益受到中心大城市经济的影响和带动这一现象,本文将关注点聚焦到大城市毗邻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加速实现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径。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论文从统筹区域内和区域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测度、动力机制,试图构建一套综合评价体系,从城乡经济一体化角度评价衡量大城市毗邻区发展并找出差距,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方法,为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的文献,阐述了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最后对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描述。第一章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梳理了有关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研究,辨析了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并明确了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地位。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出发,梳理了国内外从二元经济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研究方向转变的文献,剥离出了关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内涵,并提出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即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城乡可持续发展,为后文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测度奠定分析框架。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出发,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固化阶段、逐步松动和城乡一体化三个阶段来梳理国内相关政策和研究。第二章对大城市毗邻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描述分析。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大城市及大城市毗邻区内涵,并总结出大城市毗邻区的类型、特征和动力及问题。分析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思路,从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析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通过第一章提出的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经济总量发展、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维度,对国内8个大城市毗邻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作对比,梳理总结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四个维度特征,并梳理总结了大城市上海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践,为研究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阐释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测度维度、评价方法。在前文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四个维度特征基础上,总结出定量测度的维度,根据综合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综合指标评价分析方法。第四章,对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发展现状、动力因素、差异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湖北鄂州为典型案例,从鄂州市基本情况出发,概述了鄂州自身经济基础较好、空间区位等内外部发展优势;对鄂州城乡经济发展现状与差距进行了科学分析,深入剖析了城乡经济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类似鄂州市这种大城市毗邻区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武汉毗邻区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测度,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并将鄂州与武汉郊区江夏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两者差距,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通过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区中小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第一章提出的四个维度和第三章提出的指标体系,测算出鄂州市1983-2015年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得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分别从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统一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及中心城市外溢效应等四个角度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将鄂州与武汉江夏、新洲、蔡甸等郊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上海与毗邻区昆山发展现状,提出必须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局限,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策略,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方法,从产业、空间、交通及生态等多方面发挥自身的特色与独特的功能,吸引中心城市要素转移,才能走出中心城市的“灯下黑”效应的影响,加速大城市灯下黑郊区与毗邻区中小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融合发展甚至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第六章,提出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和对策建议。通过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化建设,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互补,推动区域城乡市场对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通道等五个方面建议措施,为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总体来说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好于大城市灯下黑郊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更快。大城市不宜摊大饼式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带动郊区发展,应打破区域行政局限,鼓励大城市郊区与毗邻中小城市经济一体化,解决大城市郊区灯下黑等发展滞后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现有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大城市武汉市的毗邻地区鄂州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实际,建立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生产要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24个具体指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区域平衡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四个维度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和重要性是有明显差异。论文的创新之处基于现有基础进一步厘清大城市毗邻区的概念,充分考虑了区域的空间属性,将城乡经济一体化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剥离出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充分考虑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从跨区域和区域内部两个角度研究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从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城乡经济一体化这一板块切入,创新地提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即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测度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测度评价,提出了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化的对策建议,对于正确认识区域间和区域内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科学把握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有效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李芳芳[10](2017)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廊坊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如今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5年廊坊市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三、二、一”的格局。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廊坊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产业生态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本文通过建立经济竞争力与产业生态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得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但由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低以及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其处于耦合度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廊坊市经济竞争力子系统位于低水平耦合度和低水平耦合协调度阶段。(2)廊坊市产业生态化子系统内部耦合度处于无序发展水平、中度协调耦合度阶段。(3)廊坊生态城市产业生态系统耦合度处于勉强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水平。针对廊坊市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1)提供政策和机制建设(2)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3)调整产业结构调整(4)加强人力资源投入(5)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素质(6)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论文主要从政府、社会、人民三个方面出发,考虑了解决当前廊坊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生态产业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给未来廊坊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廊坊市经济竞争力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关系机制,并逐层分析了经济竞争力子系统和产业生态化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这是论文的理论创新。还有就是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详细分析了廊坊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生态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廊坊市未来经济的发展,这是论文的实证创新。
二、廊坊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廊坊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交易成本研究 |
1.3.2 现代通讯技术对交易成本影响研究 |
1.3.3 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研究 |
1.3.4 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市场行为和绩效影响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代通讯技术 |
2.1.2 交易成本 |
2.1.3 农户市场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有限理性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
2.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2.3.2 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 |
2.3.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 |
2.3.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
2.3.5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机理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交易成本特征分析 |
3.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分析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3.1.3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3.2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
3.2.1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 |
3.2.2 样本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重要性认知情况 |
3.2.3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和培训情况 |
3.3 样本农户交易成本测度与特征分析 |
3.3.1 交易成本指标构建 |
3.3.2 交易成本指标测度 |
3.3.3 样本农户交易成本特征分析 |
3.3.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对交易成本各维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行为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
4.2.1 样本描述 |
4.2.2 变量说明 |
4.3 模型构建 |
4.3.1 多元Logit模型 |
4.3.2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交易模式的影响分析 |
4.4.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市场范围的影响分析 |
4.4.3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 |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
5.2.1 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5.2.2 统计推断与模型选择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相关性分析 |
5.3.2 农户大棚技术采用行为和强度分析 |
5.3.3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
6.2.1 数据特征 |
6.2.2 变量说明 |
6.2.3 模型选择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异质性特征分析 |
6.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
6.3.3 主动或被动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
6.3.4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1.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直接影响 |
7.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行为提高农户市场绩效 |
7.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影响产品销售市场行为提高农户市场绩效 |
7.2 变量设定和模型选择 |
7.2.1 变量设定 |
7.2.2 模型选择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影响分析 |
7.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影响机制分解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和交易成本特征 |
8.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行为的影响 |
8.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
8.1.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
8.1.5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高农户现代通讯技术重要性认知和利用效率 |
8.2.2 增加市场信息供给,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
8.2.3 优化信息和技术政策环境,提高农业技术采纳率和强度 |
8.2.4 增强农户组织参与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
8.2.5 完善信息补贴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农户信息获取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 调整优化瓜菜产业布局。 |
1.2 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 |
1.3 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 |
1.4 示范推广瓜菜优良新品种。 |
1.5 多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
2 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从事蔬菜生产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
2.2 蔬菜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亟待更新。 |
2.3 蔬菜生产设施规格多样、逐年老化,面积萎缩。 |
2.4 蔬菜产业化和组织化总体水平不高,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 |
2.5 质量监测和追溯制度落实不到位。 |
3 发展建议 |
3.1 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产业投入。 |
3.2 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
3.3 推动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
3.4 实施蔬菜产品分级销售,培创名牌产品。 |
3.5 实施蔬菜质量提升工程,推行质量追溯制度。 |
(3)河北省蔬菜区域生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农业生产比较研究 |
1.2.2 蔬菜生产比较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比较优势理论 |
1.4.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1.4.3 农业区位理论 |
1.4.4 资源禀赋理论 |
1.5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现状分析 |
2.1 河北省蔬菜生产现状 |
2.1.1 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 |
2.1.2 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结构 |
2.1.3 河北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 |
2.2 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现状 |
2.2.1 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规模 |
2.2.2 河北省各地级市设施蔬菜生产规模 |
2.2.3 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布局 |
3 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生产比较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3.2 河北省各地级市资源禀赋比较分析 |
3.2.1 资源禀赋 |
3.2.2 资源禀赋结果分析 |
3.3 河北省各地级市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3.3.1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3.3.2 河北省各地级市规模优势比较分析 |
3.3.3 河北省各地级市效率优势比较分析 |
3.3.4 河北省各地级市蔬菜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3.4 河北省各地级市聚类分析 |
3.4.1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3.4.2 结果分析 |
3.5 河北省各地级市生产竞争力分析 |
3.5.1 因子分析方法 |
3.5.2 河北省各地区选取和指标选取 |
3.5.3 数据的处理 |
3.5.4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3.5.5 综合评价因子的提取 |
3.5.6 因子得分的计算 |
3.5.7 最终结果的确定 |
3.5.8 河北省各地级市生产竞争力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优势蔬菜区域生产发展借鉴及启示 |
4.1 河北省优势蔬菜区域生产发展情况 |
4.1.1 唐山市玉田县蔬菜生产发展情况 |
4.1.2 廊坊市永清县蔬菜生产发展情况 |
4.1.3 秦皇岛昌黎县蔬菜生产发展情况 |
4.2 经验借鉴及启示 |
4.2.1 完善蔬菜产业链 |
4.2.2 充分利用现代蔬菜生产技术 |
4.2.3 科学化生产布局 |
4.2.4 规模化生产 |
5 河北省蔬菜区域生产对策建议 |
5.1 加强蔬菜品牌整合,提升蔬菜品牌市场影响力 |
5.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 |
5.3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蔬菜生产效率 |
5.4 完善信息数字化服务体系,强化蔬菜生产竞争力 |
5.5 发展蔬菜深加工企业,提升蔬菜产品质量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比较优势理论 |
1.3.2 资源禀赋理论 |
1.3.3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创新点 |
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2.1 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
2.1.1 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 |
2.1.2 葡萄生产布局 |
2.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历史 |
2.3 生产规模情况 |
2.3.1 近年来葡萄生产情况波动较大 |
2.3.2 单产效率显着上升 |
2.4 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 |
2.4.1 鲜食品种结构情况 |
2.4.2 酿酒品种结构情况 |
2.4.3 生产布局 |
2.5 怀来县葡萄加工发展现状 |
2.5.1 加工企业情况 |
2.5.2 产品加工情况 |
2.6 葡萄产品品牌建设 |
2.6.1 地域品牌效应明显 |
2.6.2 品牌曝光度高 |
2.6.3 品牌众多,权重分散 |
3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3.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3.2 产业竞争力比较区域选择 |
3.3 显示性指标分析 |
3.3.1 产品市场占有率 |
3.3.2 资源禀赋系数 |
3.4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
3.4.1 规模优势指数(SAI) |
3.4.2 效率优势指数(EAI) |
3.4.3 综合优势指数(AAI) |
4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生产要素供给 |
4.1.1 自然资源和设施资源 |
4.1.2 劳动力资源 |
4.1.3 科技、信息资源 |
4.2 市场需求 |
4.2.1 市场需求前提 |
4.2.2 市场需求情况 |
4.3 经营主体状况 |
4.3.1 专业合作社 |
4.3.2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 |
4.3.3 龙头企业 |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
4.4.1 生产资料企业 |
4.4.2 酒具加工企业 |
4.4.3 物流运输业 |
4.4.4 休闲旅游业 |
4.5 政府行为 |
4.5.1 政府政策措施 |
4.5.2 政府财政支持 |
4.6 产业发展机遇 |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 |
5.2.2 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 |
5.2.3 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
5.2.4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北省怀来县农户葡萄种植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生产性养老视角下廊坊市万庄新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
1.1.2 养老养生需求观念转变 |
1.1.3 传统养老设施布局局限 |
1.1.4 万庄新区养老职能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养老设施 |
1.3.2 都市农业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2 生产性养老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理论引导与养老诉求 |
2.1.1 老年社会学理论 |
2.1.2 养老设施类型模式 |
2.1.3 养老设施选址要素 |
2.1.4 养老社交需求调研 |
2.2 生产性养老观念提出 |
2.2.1 生产性老龄化 |
2.2.2 生产性适老化社区实践 |
2.2.3 生产性空间与养老设施 |
2.2.4 适老化生产空间必要性 |
2.3 城市生产性用地分析 |
2.3.1 农业融入城市理论思想 |
2.3.2 农业结合城市空间实践 |
2.3.3 都市农业潜力用地汇总 |
2.4. 生产性养老服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规划用地适老宜居性评价 |
3.1 万庄新区养老资源要素 |
3.1.1 规划发展定位——康养宜居 |
3.1.2 绿色生态资源——万亩梨园 |
3.1.3 空间结构特征——绿网格局 |
3.1.4 主导功能分区——生活娱乐 |
3.1.5 公共交通方式——轨道公交 |
3.2 评价因子选取 |
3.2.1 适老宜居要素 |
3.2.2 评价因子确定 |
3.3 因子权重分析 |
3.3.1 权重模型选取 |
3.3.2 构建结构模型 |
3.3.3 构造判断矩阵 |
3.3.4 计算因子权重 |
3.4 因子叠加图解 |
3.4.1 环境设施因子GIS分析图解 |
3.4.2 生活设施因子GIS分析图解 |
3.4.3 交通设施因子GIS分析图解 |
3.4.4 要素叠置及宜居性等级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4 生产性养老设施配置 |
4.1 设施配置基础条件 |
4.1.1 设施配置原则 |
4.1.2 规划期末老年人口 |
4.1.3 社区范围及核心位置 |
4.2 养老种植区规模及分布 |
4.2.1 单元式农业份地面积 |
4.2.2 养老生产性绿地总量 |
4.2.3 社区养老种植区布点 |
4.3 机构型养老设施布置 |
4.3.1 养老设施数量修正 |
4.3.2 靠近生产性绿地选点 |
4.4 居家养老设施布局模拟 |
4.4.1 布局要求及方法 |
4.4.2 备选点数据模拟 |
4.4.3 设施覆盖率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适老生产性空间设计引导 |
5.1 用地布局模式 |
5.1.1 功能组成 |
5.1.2 设施布局 |
5.2 机构型适老生产性空间 |
5.2.1 临田建院空间模式 |
5.2.2 美观性作物配置 |
5.2.3 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
5.3 居家型适老生产性空间 |
5.3.1 围心留田空间模式 |
5.3.2 参与性作物选择 |
5.3.3 自下而上的自治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査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时空特征及经济贡献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数据来源 |
1.3.1 数据来源 |
1.3.2 概念界定 |
1.3.3 数据说明 |
1.3.4 研究对象选择原因 |
1.3.5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与评价 |
2.1 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2.2 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2.4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2.5 相关研究评价 |
3 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
3.1 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条件 |
3.1.1 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丰富 |
3.1.2 互联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电子商务用户覆盖率高 |
3.1.3 农产品电商平台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方式多样化 |
3.1.4 交通体系发达,区位优势显着 |
3.1.5 物流集散便利,快递乡镇覆盖率提高 |
3.1.6 电商园区集聚,特色农产品电商大力发展 |
3.1.7 政府重视,政策倾斜支持 |
3.2 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的发展特征 |
3.2.1 店铺数量持续增多,增长态势趋于稳定 |
3.2.2 淘宝店铺的增长具有阶段性、差异性特点 |
4 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时空格局 |
4.1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省域格局特点 |
4.1.1 店铺在省域上呈现出不断扩张趋势 |
4.1.2 店铺呈现出条带状或团块状 |
4.2 市域网络店铺时空格局 |
4.2.1 店铺集聚性凸显但增长速度差异显着 |
4.2.2 市域内部店铺差异性变化不同 |
4.2.3 不同类型特色农产品店铺在各地市优势度不一 |
4.3 县域农产品网络店铺时空格局 |
4.3.1 店铺分布集聚性逐年增强 |
4.3.2 店铺分布与县域电商发展水平相关强 |
4.3.3 不同类型店铺区域性显着 |
4.4 小结 |
5 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经济贡献 |
5.1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销售额差异 |
5.1.1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构成情况 |
5.1.2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销售额 |
5.2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贡献度差异 |
5.2.1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贡献度随时间而提高 |
5.2.2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贡献度种类差异 |
5.2.3 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贡献度市域差异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农户视角的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现状 |
1.3.2 种植户意愿与行为选择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农业绿色发展 |
1.6.2 意愿与行为选择 |
2 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现状分析 |
2.1 我国甜瓜产业生产及布局 |
2.2 河北省甜瓜产业生产现状 |
2.2.1 河北省甜瓜播种面积、产量及单产变动情况 |
2.2.2 甜瓜与瓜果类播种面积、产量及单产对比情况 |
2.2.3 河北省甜瓜产业生产布局 |
2.3 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物质要素投入现状 |
2.3.1 化肥投入整体下降 |
2.3.2 农家肥投入逐年下降 |
2.3.3 农药投入稳中有升 |
2.3.4 农膜投入相对稳定 |
2.4 甜瓜生产物质要素投入对比分析 |
2.4.1 河北省与各甜瓜主产省份对比分析 |
2.4.2 甜瓜与其它瓜菜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调查 |
3.1 问卷与样本说明 |
3.1.1 问卷说明 |
3.1.2 样本说明 |
3.2 绿色生产模式下农户物质要素投入认知与行为 |
3.2.1 对于“节肥”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2.2 对于“节药”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2.3 对于“可降解农膜”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3 废弃物有效利用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3.1 甜瓜秧综合利用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3.2 甜瓜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的认知与行为选择 |
3.4 农户绿色生产的意愿与行为选择偏差 |
3.4.1 绿色生产意愿 |
3.4.2 意愿与行为选择偏差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相关假设 |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的选取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设定 |
4.2.3 建立模型 |
4.3 结果分析 |
4.3.1 Logistic模型设立 |
4.3.2 Logistic模型结果分析 |
4.3.3 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河北省甜瓜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
5.1.2 河北省甜瓜亩均化肥与农膜投入较多,绿色生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
5.1.3 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认知和行为选择有待进一步提高 |
5.1.4 河北省甜瓜种植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选择存在一定的偏差 |
5.2 对策建议 |
5.2.1 改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河北省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
5.2.2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增强甜瓜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 |
5.2.3 通过相关多渠道方式,提高种植户绿色生产认知水平 |
5.2.4 加强绿色生产推广宣传,降低意愿与行为差异化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廊坊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现状 |
2 面临的问题 |
2.1 基础薄弱, 设施化水平低 |
2.2 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较低 |
2.3 化肥使用不合理, 土壤盐渍化严重 |
3 发展对策 |
3.1 扩大菜篮子生产基地规模 |
3.2 优化产业布局 |
3.3 提升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
3.4 加强设施蔬菜质量监督管理 |
4 结束语 |
(9)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实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城乡关系理论 |
二、区位论 |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 |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启示 |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
第三节 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
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固化阶段 |
二、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松动阶段 |
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城市毗邻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
第一节 大城市毗邻区概念及界定 |
一、大城市的内涵 |
二、大城市毗邻区 |
第二节 大城市毗邻区类型、特征、动力及问题 |
一、大城市毗邻区类型 |
二、大城市毗邻区的特征 |
三、大城市毗邻区发展的动力 |
四、大城市郊区及毗邻区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三节 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思路 |
一、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原则 |
二、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
三、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及实践 |
一、跨区域城乡经济一体化 |
二、区域内部城乡经济一体化 |
三、上海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实践 |
四、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一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维度选取及指标选取的原则 |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维度选取 |
二、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生产要素 |
二、经济总量 |
三、经济结构 |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分析方法 |
一、主观赋权法 |
二、客观赋权法 |
第四章 毗邻区鄂州市的典型性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
第一节 鄂州的典型性 |
一、区位特征明显 |
二、城市规模不大 |
三、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
一、自身有利因素 |
二、外部有利因素 |
第三节 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与差距 |
二、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与差异 |
三、城乡居民储蓄的现状与差异 |
第四节 城乡经济差异的原因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 |
三、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
四、空间结构存在阻碍 |
第五章 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兼与江夏区对比 |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
一、数据介绍 |
二、原始数据正向化 |
三、原始数据标准化 |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法运用 |
一、数据检验 |
二、选取主成分 |
三、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
四、因子载荷矩阵的标准化 |
五、方差最大旋转主成分得分系数 |
六、综合指数计算 |
第三节 结果评价及因素分析 |
一、结果评价 |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驱动机制分析 |
第四节 毗邻区与江夏区等地区的对比分析 |
一、“灯下黑”地区特征 |
二、江夏区与鄂州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 |
三、武汉其他“灯下黑”地区与鄂州市的比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化建设 |
一、地面道路一体化 |
二、轨道交通一体化 |
三、水运发展一体化 |
四、航空发展一体化 |
第二节 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互补 |
一、创新产业发展联动模式 |
二、实现产业融合错位化 |
三、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化 |
第三节 推动区域城乡市场对接 |
一、与大城市郊区的市场对接 |
二、区域内城乡市场对接 |
三、推进城市群发展及毗邻区城市网络化建设 |
第四节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
一、加大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 |
二、提高农村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 |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
四、为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 |
第五节 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通道 |
一、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二、加快城乡金融制度变革 |
三、加快城乡公共品供给体系改革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廊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点 |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城市 |
2.1.2 产业生态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 |
2.3.2 关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 |
2.3.3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廊坊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现状 |
3.1 廊坊市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土壤、地形 |
3.1.3 气候特征 |
3.2 廊坊市产业发展研究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3.2.2 产业结构分析 |
3.3 廊坊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条件分析 |
3.3.1 偏离份额分析产业发展 |
3.3.2 Shifi-share分析产业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廊坊市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实证分析 |
4.1 生态城市经济竞争力与产业生态化关系机制分析 |
4.1.1 经济竞争力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 |
4.1.2 产业生态化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
4.1.3 经济竞争力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关系 |
4.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设计 |
4.2.1 耦合度评价 |
4.2.2 耦合协调度评价 |
4.3 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4 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
4.5 廊坊市产业生态化耦合度实证分析 |
4.5.1 产业生态化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贡献值分析 |
4.5.2 产业生态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廊坊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5.1 提供政策和机制建设 |
5.2 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 |
5.3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 |
5.4 加强人力资源投入 |
5.5 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素质 |
5.6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廊坊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D]. 盛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龚贺友,郑蒙,阎富龙. 现代农村科技, 2021(01)
- [3]河北省蔬菜区域生产比较研究[D]. 杨钰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D]. 白思远.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生产性养老视角下廊坊市万庄新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D]. 胡晓晨.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店铺时空特征及经济贡献度[D]. 冯轩.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农户视角的河北省甜瓜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研究[D]. 李晓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廊坊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张烨. 农业工程, 2019(01)
- [9]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D]. 胡志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廊坊市为例[D]. 李芳芳.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