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哮喘死亡1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司东旭[1](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李成刚[2](2020)在《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与现代医学不同表型哮喘模型的相关性;2.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3.探讨儿童湿热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多因素联合干预,建立湿热哮喘大鼠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内外湿双因素联合干预,建立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和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的哮喘大鼠为对照,通过多种生物学检测评价模型;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及IL-8、IL-17,血清HDL、LDL,血浆FIB,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ROR-γtm RNA。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的疗效机制。临床研究:制定临床病例回顾分析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寻儿童湿热哮喘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湿热哮喘模型较传统的“单纯OVA激发哮喘模型”的肺泡灌洗液中中细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内外湿”双因素建立的单纯湿热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2.加味茵陈蒿汤可改善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和哮喘症状,上调HDL水平,下调LDL、HIB水平,改善气道炎症;可明显降低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下调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3.湿热哮喘发病以男童居多,学龄前期儿童高发,住院患儿多处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湿热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少发,与非湿热哮喘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检测阳性对于区别是否是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多提示属湿热哮喘,较非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八项病原学检测初步提示湿热哮喘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4.WBC、L、M、N、EO、BASO、RDW-CV、PLT、PDW、CRP、NLR、PLR、ELR、ENR、EMR、NMR、MLR、K、Na、Cl、Ca、CO2、ALT、AST、ALP、UREA、β2MG、Ig E、CK-MB、LDH、ESR、GLU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BLR、TP、TBIL、CREA升高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可作为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2.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的“内外湿”联合干预可以导致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道炎性浸润;3.加味茵陈蒿汤可以减弱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减轻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其治疗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通路有关;4.湿热哮喘与秋季发病、MP感染及RBC、HGB、BLR、TP、TBIL、CREA检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王瑞茵[3](2020)在《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哮喘是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相关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随着对哮喘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了几种临床内型,取决于气道炎症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最主要且认识比较清楚的内型是嗜酸性哮喘,约占总哮喘人口的50%至60%。嗜酸性粒细胞(EOS)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效应器作用,而不仅仅是气道中可能存在的许多细胞之一,释放一系列相关介质破坏上皮细胞,诱导支气管收缩,生成粘液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大多数的嗜酸性哮喘患者可以通过中高剂量的吸入皮质类固醇和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控制,但是5%至10%的严重疾病需要口服皮质类固醇来控制嗜酸性气道炎症,甚至需要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或者支气管热成形术等其他方式治疗。然而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生物制剂的不确定性和时效性以及支气管热成形术的局限性促使了其他治疗的发展。除了 EOS产生增多外,EOS的延迟凋亡也是哮喘炎症持续的一个原因,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方面不可替代的有效性除了广泛的抗炎作用外,也参与促进EOS的凋亡,而细胞凋亡是一种机体消除细胞最理想的程序性死亡方式,也是很多药物努力的方向。青蒿琥酯是一种半合成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是抗疟疾治疗的主要治疗药物。现有研究发现青蒿琥酯除治疗疟疾外,还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尤其是青蒿琥酯可以降低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数量,在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青蒿琥酯降低EOS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青蒿琥酯在哮喘小鼠EOS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为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EOS的作用提供基础机制方面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无特定病原体级BALB/c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青蒿琥酯组和Z-VAD组。采用卵清蛋白联合佐剂氢氧化铝致敏和雾化激发的方法复制哮喘模型,并给予青蒿琥酯和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干预。通过支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方法给予不同浓度的乙酰甲胆碱检测小鼠的气道反应性,包括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气管插管和心脏采血方式获取小鼠的BALF和血液,通过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同时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计数,并对BALF上清和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5和趋化因子Eotaxin进行检测。小鼠肺组织石蜡切片后用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检测肺组织中的Fas、Bcl-2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PCR检测肺组织中的Fas、Bcl-2和Caspase3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体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和青蒿琥酯组的小鼠体重激发前、激发后以及体重增加均无明显差异(p<0.05)。(2)肺功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气道阻力明显增加,肺顺应性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小鼠气道阻力明显下降,肺顺应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的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升高,EOS 比例升高。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的细胞总数下降且EOS 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细胞总数增加且EOS 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EOS明显增多,黏液分泌增加且组织炎症评分相应较高,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减轻,EOS减少,黏液分泌减少,组织炎症评分下降(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增多,EOS增多,黏液分泌增加且组织炎症评分升高(p<0.05)。(5)小鼠BALF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明显升高(p<0.05);给予青蒿琥酯后,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下降(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增加(p<0.05)。(6)细胞凋亡结果:小鼠BALF进行流式细胞术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BALF中EOS的比例增加,凋亡率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BALF中EOS的比例下降,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EOS的比例增加,凋亡率下降(p<0.05)。肺组织行TUNEL染色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肺组织EOS的凋亡率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肺组织中EOS的凋亡率增加(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EOS的凋亡率下降(p<0.05)。另外,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Fas、Bcl-2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这可能与哮喘组炎症细胞明显增加,相应地细胞凋亡总数增加有关;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的Fas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肺组织的Fas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下降,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研究结论:(1)青蒿琥酯能够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尤其是EOS的数量最为明显,并且减轻气道上皮细胞的粘液产生和改善了气道高反应性。青蒿琥酯降低EOS可能参与了 EOS的成熟、趋化和凋亡等过程,通过降低IL-5和Eotaxin细胞因子影响EOS的成熟和趋化,通过细胞凋亡的外在(Fas)和内在(Bcl-2)途径诱导Caspase依赖性EOS凋亡,并且给予Caspase酶抑制剂后炎症状态恢复。(2)青蒿琥酯的效力相对较低,但作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对小鼠体重也没有影响,不仅减少细胞因子和诱导凋亡,还对肺组织和气道的功能性作用也有作用。
王心恒[4](2020)在《基于ROS/HMGB1/Beclin-1介导的细胞自噬研究平喘宁方缓解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体内支气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损伤模型,及体外脂多糖(LPS)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炎症损伤模型,基于ROS/HMGB1/Beclin-1通路从细胞自噬角度研究平喘宁(PCN)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哮喘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与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细胞自噬在平喘宁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中的作用105只SPF级SD大鼠,每组15只,正常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其余大鼠致敏造模。实验第29天给药开始对各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平喘宁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14.578、7.289、3.645g·kg-1给药,地塞米松组按0.405mg·kg-1给药,桂龙咳喘宁组按0.405g·kg-1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体质量、摄水量、摄食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炎性细胞总数,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大鼠肺功能。透射电镜(TEM)观察大鼠肺组织自噬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ROS水平,生化检测血清MDA、SOD水平。免疫荧光(IF)检测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ATG5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HMGB1、Beclin-1、Bcl-2、ATG5、LC3蛋白表达量;RT-q PCR检测HMGB1、Beclin-1、Bcl-2、ATG5m RNA表达量。ELISA检测大鼠血清IFN-r、IL-6、IL-1β、IL-8、IL-13、TNF-α细胞因子水平。第二部分细胞自噬在平喘宁缓解16HBE炎症模型损伤中的作用1.建立LPS体外诱导16HBE炎症损伤模型体外培养16HBE细胞株,分为:正常培养基不含细胞组、正常培养基加细胞组、200ng/ml LPS组、400ng/ml LPS组、800ngml LPS组、1000ng/ml LPS组、1200ng/ml LPS组、1600ng/ml LPS组、2000ng/ml LPS组。各组分别培养时间6H、12H、24H、36H,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PCN对LPS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将细胞分为正常培养基不含细胞组;正常培养基加细胞组、5%PCN含药血清加LPS组、10%PCN含药血清加LPS组;15%PCN含药血清加LPS组、20%PCN含药血清加LPS组。采用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而后进行第二部分实验,分为五组:正常组、LPS组、3-MA组、RAPA组、PCN组。对各组细胞进行处理后检测如下:流式细胞仪检测ROS释放量,应用TEM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IF检测细胞中Beclin-1、Bcl-2、ATG5蛋白表达,WB方法检测细胞中Beclin-1、Bcl-2、LC3和ATG5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第三部分PCN通过ROS/HMGB1/Beclin-1通路缓解16HBE哮喘炎症模型损伤将16HBE细胞分为正常组、LPS组、Glycyrrhizin组、PCN组。细胞进行处理检测方法如下:流式细胞仪检测ROS释放量,应用TEM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IF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蛋白表达,WB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LC3和ATG5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细胞自噬在PCN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中的作用1.哮喘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及PCN对其影响体质量:造模0d,各组大鼠体质量无差异(P>0.05),造模21d,与正常组相比,各造模组体质量明显显着下降(P<0.01);造模第35d,各造模组大鼠体质量较对照组大鼠体质量相比呈下降趋势(P<0.01);至实验结束即第49d,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体质量明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大鼠体质量增多(P<0.01)。进食量:造模0d,各组大鼠进食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21d,各组大鼠进食量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第35d,各造模组大鼠进食量较对照组大鼠进食量呈下降趋势(P<0.01);至实验结束即第49d,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进食量均减少(P<0.01),其中平喘宁高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进食量均有所增加(P<0.01)。进水量:造模0d,各组大鼠进水量无差异(P>0.05);造模21d,各组大鼠进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第35d,各造模组大鼠进水量较对照组大鼠进水量均减少(P<0.01);至实验结束即第49d,与正常组相比,各组大鼠进水量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进水量均增加(P<0.01)。2.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变化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EV0.3、FVC、FEV0.3/FVC均有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FEV0.3、FVC、FEV0.3/FVC均有差异(P<0.01)。3.哮喘模型大鼠BALF炎性细胞数的变化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ALF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平喘宁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桂龙咳喘宁组大鼠BALF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数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4.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ROS、血清MDA和SOD变化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OS、MDA及SOD值均有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OS、MDA及SOD值均有差异(P<0.01)。5.TEM观察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超微变化及PCN对其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自噬水平,观察发现各组均可见自噬小泡,模型组大鼠有较多自噬小泡,而正常组细胞和其他各治疗组电镜图观察到自噬泡远不如模型组多,除此之外,嗜锇性板层小体排空明显,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及水肿,而治疗组的Ⅱ型细胞板层小体排空及线粒体变化较轻。6.IF法检测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ATG5蛋白表达量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相比,模型组Beclin-1、HMGB1、ATG5免疫荧光密度值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平喘宁低剂量组HMGB1免疫荧光密度值比无差异,其余各组均有差异(P<0.01)。7.WB法检测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Bcl-2、ATG5、LC3蛋白表达量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HMGB1、ATG5、Bcl-2蛋白表达及LC3II/LC3I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干预后Beclin-1、HMGB1、ATG5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及LC3II/LC3I比值下调(P<0.01或P<0.05)。8.RT-q PCR法检测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Bcl-2、ATG5m RNA表达量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MGB1、Beclin-1、ATG5、Bcl-2m RNA均有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平喘宁低、中剂量组Beclin-1m RNA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9.ELISA法检测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IFN-r、IL-6、IL-1β、IL-8、IL-13、TNF-α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PCN对其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IFN-r、IL-6、IL-1β、IL-8、IL-13、TNF-α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IFN-r、IL-6、IL-1β、IL-8、IL-13、TNF-α均有差异(P<0.01)。第二部分细胞自噬在PCN缓解16HBE炎症模型损伤中的作用1.体外LPS诱导人支气管气道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本实验采用经典的哮喘气道炎症体外模型LPS损伤16HBE细胞筛选造模浓度。随着LPS作用剂量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1200ng/ml LPS作用12H后,细胞存活率为45.9±6.0%,接近IC50,因此选择1200ng/ml LPS和12H作为16HBE细胞最佳造模浓度与时间。2.PCN对16HBE干预后ROS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OS水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OS水平均下降(P<0.01)。3.PCN对16HBE干预后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正常组细胞结构及形态基本正常,细胞核染色质丰富且分布均匀;内质网、线粒体及峭较完整;经过LPS造模的细胞内可见自噬的标志性结构-自噬泡,RAPA组自噬泡增多,少量线粒体出现峭溶解断裂;经过3-MA、PCN组干预后其形态和超微结构均改善,细胞形态良好,可见到自噬小泡和及峭较完整的线粒体。4.WB法检测PCN对16HBE干预后其Beclin-1、Bcl-2、LC3、ATG5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ATG5蛋白表达、LC3II/LC3I比值升高(P<0.01或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3-MA组、RAPA组和PCN组Beclin-1、ATG5蛋白表达、LC3II/LC3I比值降低(P<0.01或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5.IF检测PCN对16HBE干预后其Beclin-1、Bcl-2、ATG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TG5、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RAPA组,3-MA组和PCN组ATG5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1)。6.PCN对16HBE干预后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8、TNF-α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3-MA组、PCN组IL-6、IL-8、TNF-α炎症因子水平和RAPA组IL-6水平均下降(P<0.01或P<0.05),RAPA组IL-8、TNF-α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第三部分PCN通过ROS/HMGB1/Beclin-1通路缓解16HBE哮喘炎症模型损伤1.PCN对16HBE干预后ROS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OS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GLY组与PCN组ROS水平均下降(P<0.01)。2.PCN对16HBE干预后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正常组中细胞基本结构及形态完好,细胞核染色质丰富、分布均匀;内可见内质网及线粒体;经过LPS造模的模型组细胞内可见自噬的标志性结构-自噬泡,GLY组、PCN组干预后其形态和超微结构均改善,细胞基本形态较好,可见到自噬泡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峭较完整。3.WB法检测PCN对16HBE干预后细胞Beclin-1、Bcl-2、LC3,ATG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比,模型组HMGB1、Beclin-1、ATG5蛋白表达升高(P<0.01或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LC3II/LC3I比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GLY组和PCN组HMGB1、Beclin-1、ATG5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LC3II/LC3I比值降低(P<0.01或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PCN对16HBE干预后细胞Beclin-1、Bcl-2、ATG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比,模型组HMGB1、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GLY组、PCN组HMGB1、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或P<0.05)。结论1平喘宁可以缓解大鼠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减少ROS的过度累积,抑制HMGB1与Beclin-1的结合,达到抑制细胞自噬从而缓解炎症损伤有关。2平喘宁对LPS诱导的16HBE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OS/HMGB1/Beclin-1的过度表达抑制自噬,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许玫[5](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白玥[6](2016)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19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目前随着全球肺癌的高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呼吸系统疾病合并肺癌的情况,对于临床较多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的报道较少,且存在很多争议,而支气管哮喘作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否与肺癌之间存在关联,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归纳、总结、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肺癌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肺癌提供帮助。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9-2015年收治的19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肺癌的类型、分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发病率占我院同期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的1.4%,占我院同期肺癌住院患者的1.1%。所有患者均大于40岁,其中60岁以上者11例(58%),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症状14例(74%),从确诊肺癌时的哮喘发病时间来看,13例既往明确哮喘诊断,其中10年以上者8例(42%)。从病理类型来看,鳞癌4例(21%)、小细胞癌7例(37%)、腺癌7例(37%),低分化非小细胞癌1例(5%)。小细胞肺癌中,局限期5例,广泛期2例;非小细胞肺癌中,Ⅱ期2例,Ⅲa期2例,Ⅲb期7例,Ⅳ期1例。从胸部CT表现上看,主要表现为结节状、斑片状、团块状影。所有患者哮喘均未有效控制。10例因PS评分差未行抗肿瘤治疗,9例行抗肿瘤治疗。结论:1、哮喘的发病高峰期在儿童期和老年期,肺癌的发病高峰期在老年期,在哮喘合并肺癌的患者中,老年人居多。2、哮喘合并肺癌的发病率不高,但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易漏诊肺癌,故对于哮喘患者,尤其是大于60岁的老年哮喘患者,首先建议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8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一旦出现新的咳嗽、咳痰、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时,尤其是感染所不能解释时,可积极行胸部CT检查,或者每年定期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是有利于支气管肺癌的早期诊断的。同时对于年龄较大者初次诊断哮喘时,仍需积极排除肿瘤可能,以免漏诊。3、哮喘合并肺癌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炎症刺激及免疫相关。4、重症哮喘患者的肺癌治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二、支气管哮喘死亡1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哮喘死亡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1.1 整体观念 |
1.2 脏腑辨证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3.4 温润方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2)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湿热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一般情况记录 |
2.4 麻醉及取材 |
2.5 血清HDL、LDL测定 |
2.6 血浆FIB测定 |
2.7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9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步骤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现代哮喘鼠模型研究进展 |
4.2 人哮喘表型与动物哮喘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
4.3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2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方法 |
2.4 一般情况观察 |
2.5 麻醉及取材 |
2.6 血清HDL、LDL测定 |
2.7 血浆FIB测定 |
2.8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加味茵陈蒿汤立法依据及组成 |
4.2 加味茵陈蒿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哮喘相关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标本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肺泡灌洗液IL-8、IL-17 含量 |
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 |
3 结果 |
3.1 大鼠BALF中 IL-8、IL-17 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
3.2 大鼠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结果 |
4 讨论 |
4.1 Th17 细胞相关机制与哮喘的相关性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4章 儿童湿热型哮喘临床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病例分组 |
1.5 信息采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哮喘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描述 |
3.2 湿热与非湿热哮喘患儿临床生化检测分析 |
3.3 哮喘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 |
3.4 湿热哮喘患儿诊断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湿热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4.2 湿热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一儿童湿热型哮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综述二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实验图片 |
附录4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已发表论文 |
(3)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内治法 |
4. 外治法 |
5. 体质疗法 |
6. 支气管哮喘的中药现代理论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
1. 嗜酸性粒细胞的来源 |
2. 嗜酸性粒细胞谱系祖细胞的形成 |
3. 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 |
4. 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 |
5. 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 |
6. 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 |
7. 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的现状 |
2. 支气管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
3.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发展 |
4. 青蒿琥酯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
5. 假说提出和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ROS/HMGB1/Beclin-1介导的细胞自噬研究平喘宁方缓解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部分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中医对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细胞自噬在PCN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及给药 |
2.1 动物分组 |
2.2 哮喘模型构建 |
2.3 药物干预 |
2.4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
2.5 实验取材与标本保存 |
2.6 检测BALF中炎性细胞数 |
2.7 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 |
2.8 流式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ROS水平 |
2.9 生化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MDA 、SOD水平 |
2.10 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ATG5的表达 |
2.11 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肺组织自噬水平 |
2.12 WB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Bcl-2、ATG5、LC3蛋白表达水平 |
2.13 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Bcl-2、ATG5 mRNA水平 |
2.14 ELISA检测大鼠血清IFN-r、IL-6、IL-1β、IL-8、IL-13、TNF-α水平 |
2.15 实验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及 PCN 对其影响 |
3.2 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及 PCN 对其影响 |
3.3 各组大鼠摄水量的变化及 PCN 对其影响 |
3.4 各组大鼠肺功能的变化及 PCN 对其影响 |
3.5 各组大鼠 BALF 炎症水平的变化及 PCN 对其影响 |
3.6 各组大鼠肺组织流式检测 ROS、生化检测 MDA 、SOD 的结果及分析 |
3.7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自噬水平的结果及分析 |
3.8 免疫荧光法检测的各组大鼠肺组织HMGB1、Beclin-1、ATG5 蛋白表达量的结果与分析 |
3.9 WB 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 HMGB1、Beclin-1、Bcl-2、ATG5、LC3 蛋白表达量的结果与分析(n=6,(?)±s) |
3.11 RT-qPCR 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 HMGB1、Beclin-1、Bcl-2、ATG5mRNA表达量的结果与分析 |
3.12 ELISA 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肺组织细胞因子 IFN-r、IL-6、IL-1β、IL-8、IL-13、TNF-α表达 |
第二部分 细胞自噬在PCN缓解16HBE炎症模型损伤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4 实验仪器 |
1.5 主要溶液配制 |
1.6 细胞培养 |
1.7 16HBE细胞分组及给药 |
2 实验方法 |
2.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
2.2 筛选PCN含药血清最佳浓度 |
2.3 PCN对16HBE细胞活力检测 |
2.4 流式细胞仪检各组细胞ROS的释放量 |
2.5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Beclin-1、Bcl-2、LC3、ATG5蛋白表达 |
2.7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Beclin-1、Bcl-2、ATG5蛋白表达 |
2.8 ELISA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 |
3 实验结果 |
3.1 LPS造模浓度的筛选 |
3.2 不同浓度PCN含药血清对16HBE细胞的影响 |
3.3 PCN含药血清对LPS损伤16HBE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4 流式检测各组细胞ROS释放量 |
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 |
3.6 Westen blot法检测细胞中Beclin-1、Bcl-2、LC3、ATG5 蛋白表达 |
3.7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Beclin-1、Bcl-2、ATG5蛋白表达 |
3.8 ELISA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 |
第三部分 PCN通过ROS/HMGB1/Beclin-1通路缓解16HBE哮喘炎症模型损伤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株 |
1.2 细胞培养所需的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分组及给药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 |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 蛋白表达 |
2.5 Weste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LC3、ATG5蛋白表达 |
3 实验结果 |
3.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 |
3.2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蛋白表达 |
3.4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MGB1、Beclin-1、Bcl-2、LC3、ATG5蛋白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自噬以及其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1. 文献研究背景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1.2 少阴病论述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4.1 麻黄 |
4.2 附子 |
4.3 细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 资料收集项目 |
3. 资料整理 |
4. 统计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5.6 腹诊统计 |
第四章: 讨论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1.1 方论 |
1.2 方证的概念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3.1 主治疾病 |
3.2 症状指证 |
3.3 体征指征 |
3.4 适用人群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4. 类方方证鉴别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4.2 麻黄附子汤 |
4.3 麻黄汤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4.5 附子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大黄附子汤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9 四逆汤 |
4.10 真武汤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5.3 注意事项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7. 结论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19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综述 |
1.2.1 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 |
1.2.2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3 肺癌的流行病学 |
1.2.4 肺癌病因的研究进展 |
1.2.5 支气管哮喘与肺癌存在的联系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史收集 |
2.3.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2.3.3 高分辨胸部CT检查 第3章 结果 |
3.1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确诊肺癌时的哮喘病史 |
3.4 影像学特征 |
3.5 取得病理途径 |
3.6 肺癌病理类型及分期情况 |
3.7 哮喘治疗情况 |
3.8 治疗及预后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
四、支气管哮喘死亡1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D]. 李成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 王瑞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ROS/HMGB1/Beclin-1介导的细胞自噬研究平喘宁方缓解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D]. 王心恒.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癌19例临床特征分析[D]. 白玥. 吉林大学, 2016(09)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