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篮球运动员少儿时期弹跳力训练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欣[1](2021)在《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国海[2](2021)在《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梯,又被称为绳梯、敏捷梯,是当前一种新型体能训练方式,被广泛运用与体育课及竞技体育训练中。多个竞技体育项目的实践证明,软梯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根据项目特点量身制定的合适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提升灵敏、速度类训练的手段。同时,软梯训练方法新颖、简单易行,具有趣味性,能够让训练氛围轻松愉快,避免内容单一,让运动员投入其中,因此软梯训练法运用于儿童运动训练中,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羽毛球项目在比赛中需要根据对方来球进行跑动,做出如急停急跑,蹬跨,跳跃等动作,对运动员灵敏协调素质要求高,因此灵敏素质训练是羽毛球专项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将软梯应用于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中,有助于其更快地掌握羽毛球技术,提升技战术综合能力。基于此,通过软梯训练引入8-12岁羽毛球运动员教学与训练中,为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提供新颖的训练方法,同时也为8-12岁羽毛球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本文针对哈尔滨新起点羽毛球俱乐部24名8-12岁羽毛球运动员,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等方式,设计构建软梯训练计划和方法,确定测试指标,对两组青少年运动员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软梯训练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作用。24名8-12岁学员中男生12名,女生12名作为实验者进行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在12周软梯教学干预训练后,软梯训练的实验组数据前后对比可看出,实验组六角球灵敏测试、T形灵敏测试、象限跳测试、直线前后移动、左右前后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指标在进行差异性检验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P值均小于0.05,六角球灵敏测试、直线前后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三项指标差异非常显着,P<0.01,说明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有显着效果。在今后针对8-12岁年龄段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中可以更多地采用软梯作为辅助训练方式。2.采用传统羽毛球灵敏素质训练的对照组,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对6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T检验,除了六角球灵敏测试,其余5项指标T形灵敏测试、象限跳测试、直线前后移动、左右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跑P值均小于0.05,由此可见传统训练方式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发展也具有显着效果,也可在日常训练中运用。3.经过12周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数据前后对比可看出,实验组6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在进行差异性检验后,除了象限跳女生、左右前后移动之外,其余测试指标实验组提升更加显着,(P<0.05,)说明软梯训练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对非专项、专项灵敏素质的发展作用更加显着,也说明软梯训练这一手段是符合羽毛球项目对灵敏素质的要求。总结:羽毛球运动员竞技水平建立在非专项灵敏素质的基础上,以专项灵敏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8-12岁灵敏素质及步法移动能量基础较弱的少年儿童,软梯训练及传统的训练方式都能起到显着效果。但软梯训练方法对非专项及专项灵敏素质的发展比传统的训练方法效果更佳。
张永生[3](2021)在《“篮球操”对5-6岁幼儿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大环境下,运动从娃娃抓起成了必然趋势,5-6岁幼儿正是身体和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带领幼儿们去做各种身体运动,培育幼儿们的身体运动素质,有利于促使幼儿的身体机能全方位提高,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协调性是身体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一切运动的重要基础,本次研究将从5-6岁幼儿在应用篮球运动中的篮球操后的身体协调性变化来研究篮球运动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能为幼儿园之后举办各种篮球运动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将篮球操应用于5-6岁幼儿协调性练习之中,并对其练习效果进行检验而得出以下结果:(1)篮球操的练习对5-6岁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程度更明显。通过“闭目原地踏步”和“单脚站立”两个指标,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前、后两次测验数据的对比发现:实验班的幼儿平衡能力比对照班的平衡能力提高程度更明显。(2)篮球操的练习对5-6岁幼儿的节奏能力有所提高。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分析发现,通过运动,两个组别的班级进行节奏快慢、强弱运动和体育的节奏再现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掌握得更好。(3)篮球操的练习对5-6岁幼儿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原地转圈变向走”、“反复侧滑步”和“曲线走”三个测试指标来测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对空间定向则更准确。(4)篮球操的练习对5-6岁幼儿的感知判断能力有所提高。通过“手快速抓直尺”这个测试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在感知预判方面,相对于实验前的数据,实验班的幼儿做的更好,更能准确、快速抓住直尺。幼儿在参与篮球操训练后,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也能延展身体韧带、扩大全身肌肉的弹性及关节的柔韧性,继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上肢、下肢及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也会明显提高,从整体上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实验中也有不足,在影响因素方面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们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幼儿课外活动内容,有的幼儿参加其他的运动类补习班,有的参加其他文科类的补习班这也是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有一定影响的。所以,运动有助于幼儿协调性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其次篮球操有助于幼儿协调性的训练,但是训练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石锦鸿[4](2021)在《弹力带组合训练对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男子篮球队为例》文中提出为提升篮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抓住弹跳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缩小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与国外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上的差距提供建议,该研究将通过弹力带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下肢基础力量、核心力量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来检验其是否可以积极影响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其中,实验严格按照经典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弹跳力测试指标以及弹力带动作指标的确定,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由大量阅读文献进行统计后,制成问卷调查表,再发放给相关专家进行选取。以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校男子篮球队的28名13-15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在实验的开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这些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校男子篮球队队员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前分别收集了他们的身体形态和弹跳力各项指标方面的部分信息,然后又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分组合理。实验组使用弹力带进行训练,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用此前同样方法对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后测,采集相关数据对两组数据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检验弹力带组合训练对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效果。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手段,为今后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指引。研究结论如下:(1)弹力带组合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2)在水平方向上来看,进行弹力带组合训练方法干预和未进行干预的立定三级跳成绩均有提高,但前者提高远比后者多。(3)弹力带组合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竖直方向上的弹跳力。研究具体建议如下:(1)建议基层基层学校将弹力带引进各个项目的训练中。(2)建议今后的研究者能够拓宽弹力带训练方法的使用领域,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弹力带训练手段,将弹力带更好的运用到体能训练以及技术训练乃至战术训练中去。(3)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实验对象只能代表大部分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并不能完全代表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因实验经费与实验器材有限,本次实验弹跳力测试的测试手段较为简单。建议今后的研究者可以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实验数据,避免人工测量所带来的误差。
赵佳玮[5](2021)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舞蹈艺考生作为舞蹈艺术发展的后备人才,肩负着推动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一组数据显示,学者曾对519名舞蹈演员的舞蹈损伤情况进行调查,舞蹈伤病率高达总人数的98%。舞者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是舞台表现力的有力保证,而对于艺考生这一训练时间段、任务重、演出比赛经历少、训练年限短的“特殊人群”,想要在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训练效果,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弹跳力训练在舞蹈练习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重单一重复的训练方式不仅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往往还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大部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对于舞蹈艺考学生的训练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功能性力量训练可弥补其不足,他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查找出基本动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究其问题根本,再根据专项特征制定功能性力量训练计划,对于增强中国舞学生的弹跳力及舞蹈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选取石家庄广通艺术学校中国舞艺考班的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进行均衡化处理,随后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班采用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对照班采用常规训练方案)。采用测试法和录像解析法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两种训练方案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差异。为中国舞弹跳力训练提供新思路,为今后的中国舞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促进力量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肌力的均衡发展、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提高动作完成质量,提高弹跳能力,减少运动损伤。(2)实验后,6项测试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功能性力量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均能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单足摸高、三步助跑(右)单足摸高、一位中跳呈现出高度显着性差异。(3)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比常规力量训练方法更有助于发展中国舞艺考女生的弹跳能力,具体表现为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单足摸高、三步助跑(右)单足摸高、一位中跳测试指标中均呈现出高度显着性差异,连续五次跳跃小栏架时间、原地分腿跳和行进间大跳虽未呈现高度显着性差异,但提高值大于对照班。(4)常规力量训练虽能提高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但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应将常规力量训练做为基础发展更适合中国舞专项需求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
李君璞[6](2021)在《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国篮协重启“小篮球”计划,同时,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小学推广小篮球运动,并遴选“少儿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现如今小篮球运动已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小篮球规则指出小篮球运动的适用对象为8-12岁少儿,而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儿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要对其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把握少儿身心发育规律是小篮球运动员针对性训练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训练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少儿身体素质的有益发展,还能为下一阶段少儿的篮球专项运动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与调查探索,帮助广大基层教练员在之后对小篮球运动员实施针对性教学与训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8-12岁少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向,以山东省的小篮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评估当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统计与整理小篮球运动员各项测试所收集到的数据,对身心发展规律下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进行探讨,深入发掘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结论:1.U8组别运动员,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初阶段,机体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技术运用也不够娴熟,心理与智能认知度较低。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安排小负荷量无负重体能训练,其柔韧与协调能力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期,应重点发展。在训练中应多以引导、鼓励、培养兴趣为主。2.U10组别运动员相对于U8组别运动员来说,身体发育稍微完备,但训练还应以小负荷无负重训练为主,在发展柔韧、协调素质时,可适当增加难度。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基本技术的巩固练习,加强自身训练记忆能力。此阶段的儿童心理与智能认知水平有一定提高,训练中应多以讲解、示范为主。3.U12组别运动员总体来说技术整体提升,基础技术稳定,应进一步提升技术难度。此阶段运动员身体机能相对成熟,进入发育快速期,速度素质正处于敏感期,应着重发展。运动员此时心理与智能已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自我认识,因为,训练时应综合结合,多方位训练。4.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应遵循小篮球身心发育的规律下进行科学训练。5.根据各年龄阶段小篮球运动员的素质测试结果,结合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出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帮助小篮球运动员得到科学提高与有益发展。
敦春梅[7](2021)在《弹力带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验证弹力带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的影响,通过12周常规训练与弹力带训练后进行测试数据对比分析,探讨弹力带训练与常规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训练中具体影响效果,寻求一种更加有效且适用于少儿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的训练手段,为今后9-12岁拉丁舞女选手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与实验法对训练计划、内容和测试指标进行确定与实施,以石家庄武舞道艺术培训学校30名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为实验对象,实验组采取弹力带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训练。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选手基本信息、下肢力量测试结果与专项成绩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并对比两组测试结果的变化程度,探究弹力带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与专项技能成绩的具体影响,从而验证其训练效果。结果:(1)实验前两组年龄、身高、体重、BMI、训练年限、下肢快速力量、下肢力量耐力与专项成绩不具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年龄、身高、体重、BMI与训练年限不具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前后实验组10秒快速单腿起跳(右)、10秒快速单腿起跳(左)、10秒快速牛仔弹踢腿、10秒快速前后桑巴弹动测试结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10秒快速单腿起跳(右)、10秒快速单腿起跳(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10秒快速牛仔弹踢腿、10秒快速前后桑巴弹动测试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两组测试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前后两组60秒提踵立、60秒牛仔弹踢腿、60秒前后桑巴弹动前后测试结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两组60秒提踵立测试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0秒牛仔弹踢腿、60秒前后桑巴弹动测试结果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前后两组时值与基本节奏、步法技巧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步法技巧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时值与基本节奏成绩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弹力带训练与常规训练均有效的提高了9-12岁拉丁舞女选手的下肢快速力量,但从整体提升幅度看弹力带训练效果优于常规训练,且弹力带训练对下肢快速力量的训练效果更优于下肢力量耐力。(2)弹力带训练与常规训练均有效的提高了9-12岁拉丁舞女选手的下肢力量耐力,但从整体提升幅度看弹力带训练效果更优于常规训练。(3)弹力带训练与常规训练均在提高了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基础上有效的提升了两组专项技能成绩,但从整体提升幅度看实验组更优于对照组,更好的实现专项能力的迁移转化。
李璐瑶[8](2020)在《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一些市区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的选拔目前仍采用经验选拔的方式,虽也有理论标准,但还不够完善,未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材体系。本研究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跳水运动员的选材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初步构建符合少儿跳水运动员特点的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和权重,为江苏少儿基层跳水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对江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着重于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本研究从这两点入手,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调查问卷,结合跳水运动项目特点和专家意见,通过对选材指标的具体筛选,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各级选材指标和权重。研究结果如下:江苏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其中身体形态包含了13个二级指标,专项素质包含了9个二级指标。两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身体形态:0.503,专项素质:0.497。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出完整的权重体系。结论:1、初步构建出江苏少儿业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准确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适用于江苏各业余体校初级科学选材。2、从本研究筛选出来的指标来看,在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最主要的指标,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身体形态中的跟腱长指标、小腿长和身体外部形态指标比较受到重视;专项素质中的肋木举腿指标和腿部跳跃运动专家比较重视认可。
卢海峰[9](2020)在《绳梯训练对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羽毛球普修课学生基本运动理论知识、技能与技巧是现在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羽毛球运动作为一项高强度的竞技运动,需要训练者具备较好的专项移动速度能力。无论是在羽毛球教学还是训练中,专项移动速度的训练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的羽毛球教学与训练中,对于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已有多种,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但是许多学生从最初接触运动就开始了传统的移动速度训练,在高校阶段缺乏新颖独特的训练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绳梯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方法,现在专业训练队和专项课学生应用比较普遍,而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普修课中,其普及程度并不高。同时查阅文献发现现代绳梯训练的组合训练方式多应用于羽毛球脚步灵敏素质的训练,对于提高羽毛球训练者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训练却很少。另外通过对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教学训练中绳梯训练的研究,为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在专项移动速度的训练中提供一种新颖的训练方法,同时也为高校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绳梯训练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对专项移动速度提升有效果的训练方法,并根据羽毛球项目的特点进行一定创新与编排,制定出适合普修课学生的绳梯训练方法。通过绳梯训练对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以天津大学48名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移动速度练习加正式课中专项步法练习,实验组则进行绳梯训练加正式课中专项步法练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训练手段不同以外,其他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均相同。经过12周的训练后得出:(1)对照组经过12周的传统专项移动速度训练后其反映下肢动作快速反应能力即下肢爆发力的指标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得到显着性提高(P<0.05),其反映短距离快速移动速度指标30米速度跑也得到了显着性提升(P<0.05),同时,反映羽毛球专项步法移动速度指标5次前后步法移动、5次左右步法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步法移动也得到了极显着性提升(P<0.01),表明传统移动速度训练能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产生积极影响。(2)实验组经过12周的绳梯训练后反映下肢爆发力的指标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得到极显着性提高(P<0.01),其反映短距离快速移动速度指标30米速度跑也得到了极显着性提升(P<0.01),同时,反映羽毛球专项步法移动速度指标5次前后步法移动、5次左右步法移动、10次低重心四点步法移动也得到了极显着性提升(P<0.01),表明绳梯训练能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3)经过12周的绳梯训练干预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绳梯训练的实验组学生与传统移动速度训练的对照组学生在专项移动速度能力方面差异均有显着性。通过对增长幅度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绳梯训练在专项步法移动速度能力的提升方面更加优于传统移动速度训练,尤其对于直线加速、减速、制动、左右转体、左右移动、多方向移动、步法移动的节奏感及衔接能力等方面绳梯训练的效果更加显着。
白素雅[10](2020)在《弹力带训练对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弹跳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综合体现,可以用公式N=FV(率=力量×速度)来表示。也就是说,当速度不发生改变时,增加肌肉的力量可以提高弹跳力;当力量不发生改变时,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同样可以增加弹跳力。文献表明,速度素质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通过后天训练进行改善与提高的效果低于力量素质。因此,弹跳力的训练应以增强力量素质为主。近些年,弹力带训练被广泛运用在国内外运动训练、医学康复训练、大众健身领域中,并取得可观的肌肉力量训练效果。因此,本研究将此训练方法介入到中国舞弹跳力训练中,试图运用弹力带对学生进行基础力量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力量训练(弹力带阻力助力跳),拟通过力量素质的增强促进学生的弹跳力水平。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选取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学校2018级中国舞专业的30名12-14岁女生为受试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后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班采用弹力带训练方法,对照班采用常规训练方法。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弹跳力水平测试,从而检验弹力带训练方法是否促进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的弹跳力增长,并深入分析两种训练方法对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弹跳力影响的效果差异。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中国舞专业女生弹跳力的训练手段,为今后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指引。本研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表明,弹力带训练方法与常规训练方法均能有效的发展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的弹跳力。主要体现在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右单足摸高、连续三次纵跳摸高均值、三步助跑一级左右跨步跳、一位中跳、二位中跳成绩在统计学中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2)实验表明,弹力带训练方法比常规训练方法更有助于发展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的弹跳力。主要体现在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右单足摸高、连续三次纵跳摸高均值、一位中跳、二位中跳成绩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性差异,三步助跑一级左右跨步跳成绩在统计学中虽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在提高幅度中实验班仍优于对照班。(3)实验表明,弹力带不仅可进行基础力量训练还可进行快速伸缩复合力量训练(弹力带阻力助力跳),这两种练习内容相结合的训练对于发展学生肌肉力量、提高学生弹跳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其训练方法较常规训练方法,学生更容易感受动作发力、刺激本体感觉、激发训练兴趣、提高训练积极性、并从中产生新的训练刺激,使中国舞专业学生自身弹跳力有所提升,从而影响中国舞专项中跳跃类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二、篮球运动员少儿时期弹跳力训练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篮球运动员少儿时期弹跳力训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软梯训练法的优势 |
1.1.2 羽毛球运动对专项素质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软梯训练概念界定 |
2.1.2 灵敏素质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软梯训练研究现状 |
2.2.2 羽毛球灵敏素质相关研究 |
2.2.3 羽毛球运动中软梯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关于软梯训练的研究现状 |
2.4 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特征分析 |
4.1.1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
4.1.2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及训练目标 |
4.1.3 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特点 |
4.1.4 软梯灵敏训练设计原则 |
4.1.5 实验设计方案 |
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指标对比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 |
4.3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非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非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2 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非专项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灵敏素质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4.6 分析与讨论 |
4.6.1 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非专项灵敏素质发展的影响 |
4.6.2 软梯训练对8-12岁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发展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3)“篮球操”对5-6岁幼儿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协调性 |
1.3.2 篮球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3 实验过程 |
3.1 实验计划 |
3.2 实验前准备阶段 |
3.2.1 校长访谈 |
3.2.2 学生协调性测试 |
3.3 实验阶段 |
3.4 实验后阶段 |
3.4.1 实验后测 |
3.4.2 家长访谈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篮球操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4.2 篮球操对节奏能力的影响 |
4.3 篮球操对空间定向能力的影响 |
4.4 篮球操对感知判断能力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运动对幼儿协调性的影响 |
5.2 篮球操对幼儿协调性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幼儿(大班)协调性调查表 |
附录 Ⅱ 实验班篮球操训练详细内容 |
致谢 |
(4)弹力带组合训练对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男子篮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增加后备人才的需要 |
1.1.2 提高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需要 |
1.1.3 弹力带作为训练工具的优点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有关弹跳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
1.5.2 有关弹力带训练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主体变量上的同质性检验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弹跳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纵跳摸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4 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三级跳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实验前后的各项测试指标数据 |
附件2:访谈提纲 |
附件3:《专家效度评分表》 |
附件4:《弹跳力测试指标问卷调查表》 |
附件5:《弹跳力训练动作指标问卷调查表》 |
(5)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相关概述 |
1.5.2 弹跳力的相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
1.5.3 弹跳力在中国舞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
1.5.4 弹跳力训练方法相关概述 |
1.5.5 对中国舞艺考生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测试法 |
2.2.6 录像解析法 |
2.2.7 数理统计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主体变量上的同质性检验 |
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FMS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原地纵跳摸高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三步助跑单足摸高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后连续5 次跳跃小栏架时间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1 实验后一位中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2 实验后原地分腿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3 实验后行进间大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5 实验后FMS测试结果分析 |
3.6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分析 |
3.7 实验后专项弹跳力测试结果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少儿篮球运动的研究概况 |
2.1.2 小篮球运动开展的背景研究概况 |
2.1.3 有关小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概况 |
2.1.4 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概况 |
2.1.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少儿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少儿篮球身心发育规律的研究 |
2.2.3 少儿篮球的训练与教学方法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与推广现状 |
4.1.1 影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 |
4.1.2 小篮球推广现状 |
4.2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
4.2.1 促进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4.2.2 为小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打基础 |
4.3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 |
4.3.1 顺序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2 阶段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3 不平衡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4 互补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3.5 个别差异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
4.4 身心发展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分析 |
4.4.1 身心发育规律下体能特征分析 |
4.4.2 身心发育规律下技术特征分析 |
4.4.3 身心发育规律下战术特征分析 |
4.4.4 身心发育规律下心理特征分析 |
4.4.5 身心发育规律下智能特征分析 |
4.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方法探析 |
4.5.1 体能训练方法探析 |
4.5.2 技术训练方法探析 |
4.5.3 战术训练方法探析 |
4.5.4 心理训练方法探析 |
4.5.5 智能训练方法探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致谢 |
(7)弹力带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弹力带 |
2.1.2 少儿年龄界定 |
2.2 弹力带训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弹力带训练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弹力带训练相关研究 |
2.2.3 弹力带训练依据 |
2.3 拉丁舞力量素质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拉丁舞选手下肢力量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拉丁舞力量素质的相关研究 |
2.4 少儿下肢力量相关研究 |
2.4.1 少儿下肢力量训练的相关研究 |
2.4.2 少儿拉丁舞下肢力量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后两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快速力量测试结果 |
4.2.1 两组10 秒快速单腿起跳测试结果 |
4.2.2 两组10 秒快速牛仔弹踢腿测试结果 |
4.2.3 两组10 秒快速前后桑巴弹动测试结果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力量耐力测试结果 |
4.3.1 两组60 秒提立踵测试结果 |
4.3.2 两组60 秒牛仔弹踢腿测试结果 |
4.3.3 两组60 秒前后桑巴弹动测试结果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技能评分结果 |
4.4.1 两组时值与基本节奏评分结果 |
4.4.2 两组步法技巧评分结果 |
4.5 讨论与分析 |
4.5.1 下肢快速力量测试结果讨论与分析 |
4.5.2 下肢力量耐力测试结果讨论与分析 |
4.5.3 专项技能评分结果讨论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8)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员选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运动员选材意义与重要性 |
2.1.2 运动员选材项目的已有研究 |
2.1.3 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成果 |
2.1.4 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已有研究 |
2.2 跳水运动的发展研究 |
2.2.1 跳水运动的技术特点 |
2.2.2 跳水运动训练特点 |
2.3 跳水运动员选材特点及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筛选依据 |
4.1.1 跳水项目特点 |
4.2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全面性原则 |
4.2.4 遵循项目特征原则 |
4.3 跳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 |
4.3.1 选材指标初选 |
4.3.2 选材初选指标分析 |
4.4 选材指标确定 |
4.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
4.4.2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
4.5 指标权重确定 |
4.5.1 一级指标权重 |
4.5.2 二级指标筛选以及权重 |
4.6 选材指标权重分析 |
4.6.1 身体形态指标权重分析 |
4.6.2 专项素质指标权重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附录 |
9.1 附录一 |
9.2 附录二 |
9.3 附录三 |
(9)绳梯训练对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专项移动速度在羽毛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
1.1.2 大学羽毛球普修课学生在专项移动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
1.1.3 绳梯训练的作用以及与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的联系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绳梯训练的综述 |
2.1.1 绳梯的发展 |
2.1.2 绳梯训练的原理 |
2.1.3 绳梯训练的作用 |
2.1.4 绳梯训练的方法 |
2.1.5 绳梯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
2.2 关于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综述 |
2.2.1 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概念 |
2.2.2 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的特点 |
2.2.3 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训练的方法 |
2.2.4 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测量指标 |
2.3 关于体育普修课概念 |
2.4 关于绳梯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的运用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羽毛球专项移动速度能力指标筛选分析 |
4.2 绳梯训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相关性分析 |
4.3 绳梯训练运动方案的制定 |
4.4 绳梯训练干预前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对照组12 周传统移动速度训练前后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对比分析 |
4.6 实验组12 周绳梯训练前后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对比分析 |
4.7 12周绳梯训练后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
4.8 绳梯训练对羽毛球训练者专项移动速度能力影响的探究 |
4.8.1 绳梯训练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的影响 |
4.8.2 绳梯训练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短距离快速移动能力的影响 |
4.8.3 绳梯训练对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步法移动速度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10)弹力带训练对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弹跳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1.5.2 弹跳力对中国舞学生的重要性 |
1.5.3 弹跳力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现状 |
1.5.4 弹力带的发展与主要特点 |
1.5.5 弹力带训练适宜磅数的研究 |
1.5.6 国内外有关弹力带训练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录像解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主体变量上的同质性检验 |
3.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原地纵跳摸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步助跑单足摸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连续三次纵跳摸高均值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2.4 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步助跑一级跨步跳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弹跳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1 实验班与对照班一位中跳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2 实验班与对照班二位中跳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4.1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4.2 实验后专项弹跳力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5 中国舞专业中专女生弹跳力训练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篮球运动员少儿时期弹跳力训练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弹力带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嘉欣.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软梯训练法对8-12岁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D]. 刘国海.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篮球操”对5-6岁幼儿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永生.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弹力带组合训练对13-15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男子篮球队为例[D]. 石锦鸿.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D]. 赵佳玮.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D]. 李君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弹力带训练对9-12岁拉丁舞女选手下肢力量影响的研究[D]. 敦春梅.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8]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D]. 李璐瑶.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9]绳梯训练对高校羽毛球普修课学生专项移动速度能力的影响研究[D]. 卢海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弹力带训练对12-14岁中国舞专业女生弹跳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白素雅.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