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心房巨大血栓死亡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杜君持[1](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杨颖[2](2021)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优缺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颤手术治疗越来越微创化,从最初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到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随着器械进步,消融手术操作逐渐简单方便,同时也逐渐安全。目前导管消融手术逐渐成为伴有严重症状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理论基础为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的提出,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即据这一学说制定的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近年来,PV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最初,这一手术过程是通过控制消融导管借助射频能量“逐点”消融隔离肺静脉,即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但这一手术的操作技巧性强、手术时间长,患者疼痛较明显。随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冷冻消融方法有术者学习曲线时间较短、患者舒适性好等优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冷冻消融治疗房颤具有安全有效性,随访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前庭治疗房颤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冷冻球囊技术治疗房颤。不管采用哪种技术,PVI消融的第一步都是通过房间隔穿刺针行房间隔穿刺,建立右房至左房通道。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房间隔缺损ASD(atrial septal defect),而且发现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射频消融患者,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设计这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以及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降低房颤复发改善预后。第三部分探讨ACEI/ARB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降低房颤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第一部分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导管消融手术后房颤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随访观察这一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9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152例,冷冻消融组141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右心房直径(R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峰)、E/A比值、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用药情况,房颤复发、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基础心率、阵发与持续房颤比例、他汀以及ACEI/ARB用药情况、基线时BNP、Hs-CRP、TNI以及CKM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4.11%VS 11.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于射频消融组(15.60%VS 6.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N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5.79±2.28 VS 4.52±2.05;6.06±2.72 VS 1.84±1.08;50.10±16.34 VS 22.60±8.6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9.74±3.44 VS 3.51±1.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左房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射频消融组(74.43±25.44 VS 114.09±28.2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指标方面,1年时,LAD冷冻消融组高于射频消融组(35.87±3.55VS 35.07±3.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E峰、A峰、E/A值、S%、SRs、LVEF 3月和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SRe 3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1.73±0.56 VS-1.95±0.8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 3月、1年时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射频消融组(-1.84±0.64 VS-2.04±0.83,-2.31±0.63 VS-2.53±0.7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EF 3月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53.35±11.89 VS56.54±11.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组与非缺损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指标比较,LAD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7.44±4.55VS35.21±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5.19±2.80VS 34.12±2.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峰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67.17±11.73VS72.96±18.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2.14±0.69VS-2.45±0.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ACEI/ARB用药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心律失常心悸症状发生率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4.38%VS 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患者房颤复发率高于非缺损组患者(53.13%VS 2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再住院率、新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i ASD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他汀、ACEI/ARB是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及手术方案是发生i ASD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OR=2.606,P=0.039)、手术方式(OR=6.111,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并且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会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第二部分应用他汀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来探讨他汀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对房颤消融后复发有无预防作用,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7例,分入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其中他汀药物治疗组50例,非他汀治疗组47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E峰、A峰、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他汀治疗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25.33±89.39 VS167.90±114.18,9.52±4.86 VS 5.99±4.79,2.36±0.73 VS 1.92±1.00,27.29±8.25 VS 21.11±8.66,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他汀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22.00%VS40.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他汀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非他汀治疗组(698.37±110.84 VS 657.55±96.53,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LAD他汀治疗组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34.99±3.45 VS 6.77±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2.13±0.824VS-1.82±0.67,-2.03±0.0.73 VS-1.74±0.67,均P<0.05)、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2.14±0.837 VS-1.77±0.840,-2.36±0.882 VS-1.98±0.75,均P<0.05),他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率。2.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第三部分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通过对比观察ACEI/ARB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ACEI/ARB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能否降低房颤消融后复发,对患者预后指标有无改善作用。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是否应用ACEI/ARB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消融手术,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破裂、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ARB/ACEI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188.31±94.76 VS147.78±92.05,6.40±3.46 VS 5.02±2.69,2.16±0.892 VS 1.81±0.685,22.46±7.64 VS 19.12±5.60,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688.45±98.63 VS643.23±101.52,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及1年时,LA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3.91 VS39.76±3.81,36.62±3.54 VS 38.21±3.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治疗组患者S%高于对照组(33.84±8.82 vs 30.33±6.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96±0.73 VS-1.66±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78 VS-1.81±0.59,-2.32±0.53 VS-2.04±0.72,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患者LAEF之间比较(52.86±11.18 VS 47.62±10.47,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ACEI/ARB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LAEF,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2.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性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结论: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将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其中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房颤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以及术式选择,对于i ASD高发人群尽早给予他汀、ACEI/ARB药物干预。4.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5.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邱阳,刘芸[3](2020)在《中国近12年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例分析(附5例报道)》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中国近12年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病例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点,并结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获取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有关IVL的病例报道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取病例694例,均为女性,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3. 6岁;经产妇占94. 3%(181/192); 73. 3%(258/352)有子宫肌瘤病史;无明显症状者占36. 8%(222/603),其余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腹痛腹胀、胸闷、下肢水肿等非特异性症状。57. 0%(319/560)病例肿瘤仅局限于子宫及周围,26. 3%(147/560)累及心脏; 80. 9%(38/47)瘤栓与血管壁无任何粘连;静脉内瘤栓长度3. 5~64 cm,直径0. 2~6 cm;46. 5%(222/477)行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结论 IVL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并完全切除脉管内肿瘤可获得良好预后。
孙宏晓[4](2020)在《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探讨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年龄≥2岁患儿是否存在差异;2.探讨年龄<2岁患儿术后恢复情况与年龄≥2岁患儿是否存在差异;3.探讨尽早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是否能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年龄<2岁,95例)、对照组(年龄≥2岁,140例)。纳入标准:1.单纯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患儿;2.不合并其他需处理的心脏畸形;3.不合并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等。通过收集住院病例资料、门诊随访等方式,收集2组患儿病史、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生化全套、凝血常规及血常规)等资料,统计并发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等;收集2组患儿6月龄及3岁的身高和体重等数据。应用SPSS Statistics 2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做正态性分析和方差齐性分析,本研究中全部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随访数据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儿术前血常规、生化全套及凝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房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肺血增多例数及心前间隙变窄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实验组患儿右心增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3年,均未发生致死性并发症,无封堵器脱落、血管并发症等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儿术后均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数据:左室射血分数、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全部患儿ASD大小与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身高、体重及其Z值,BSA,BMI等指标与ASD大小均无相关性(P均>0.05)。将ASD大小进行修正,去除体表面积影响后,在身高、体重及其Z值,BSA等指标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BMI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6月龄生长发育评估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月龄时身高、体重Z值均为负值。对照组患儿3岁时身高、体重及其Z值均落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同一患儿3岁及6月龄Z值变化为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身高Z值变化为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Z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心功能及并发症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年龄<2岁患儿行手术治疗不会增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会影响术后恢复情况。房间隔缺损患儿身高、体重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年龄<2岁患儿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身高、体重出现追赶性生长,至3岁时身高、体重接近或超过正常同龄儿水平,并且明显高于未行手术或年龄≥2岁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尽早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对于患儿身高、体重增长有益。年龄<2岁患儿行介入封堵手术是有益的,与年龄≥2岁患儿相比,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生长发育获益明显增多。因此,推荐无自愈可能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尽早行介入封堵术以促进身高、体重更好的增长。
郭怡萍[5](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郭健[6](2019)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对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肺血管疾病是肺血管结构/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肺循环障碍。这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已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肺血管疾病的诊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如何对这类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估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更客观全面的评估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提高肺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肺血管疾病主要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PE是特指血液中的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通常表现为肺循环功能障碍或呼吸功能衰竭,肺动脉血流被不同程度阻塞后,呼吸生理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会出现相应的变化。PH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损伤肺血管,从而导致以肺小动脉重构为特征性改变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肺血管阻力的进行性升高,进而出现右心衰竭,甚至发生死亡。在无治疗情况下,从诊断到死亡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8年。目前,对于PE及PH患者心肺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有:动脉血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ABG)、常规肺功能检测(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肺通气灌注显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心脏超声、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等。然而患者的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储备能力,常用的检测方法仅能观察到患者平静状态时的心肺循环情况,却不能反映患者运动状态下的心肺功能及心肺储备状况。因而精准的心肺评估对进一步预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要地用于评估人体循环以及呼吸功能水平的心肺功能检查方法,是评估肺血管病及心衰患者极为重要的检测方法,其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运动耐力、心功能、代谢以及肺通气、换气的效性。外呼吸与内呼吸通过气体交换相互偶联,利用CPET检测外呼吸,以此对细胞内呼吸进行量化,对细胞内呼吸的时间经过和所处状态进行反映,进一步反映人体的有氧代谢过程、心肺的储备能力,以及细胞呼吸功能的整体变化,对心肺功能联合进行测定尤为重要。本课题为临床研究,以CPET对常见肺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为切入点,检测患者在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耐力、摄氧效率、通气有效性等不同参数和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应用CPET对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的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等研究,期望对建立肺血管病患者精准的心肺功能评估体系,以及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1部分CPET对APE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对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抗凝治疗4周及6个月后的心肺功能评估价值,了解APE患者抗凝治疗后心肺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入选上海市肺科医院初次入院30例APE患者(APE组)。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心脏彩超提示,右室收缩压力(RVSP)<45mm Hg;未吸氧状态下PO2>80mm Hg;V/Q显像、下肢血管彩超以及CTPA等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一般活动时无明显的胸闷、气急等表现,病情评估为低危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抗凝治疗4周、抗凝治疗6个月后行PFT,ABG及CPET等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性别、年龄进行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1)APE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PE患者无论是治疗4周还是治疗6个月,其静息ABG及PFT参数Pa O2、FVC%pred、FEV1%pred、DLCO%pred、TLC%pred、MVV%pre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P(A-a)O2明显升高(P<0.01)。治疗6个月后,APE患者的FVC%pred较治疗4周时显着提高(P<0.01),其余静息ABG及PFT参数与治疗4周相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E患者治疗4周时CPET参数显示:AT、AT-V˙O2%pred、Peak V˙O2、Peak V˙O2%pred、Peak workload、Peak workload%pred均明显降低(P<0.01)。而Lowest V˙E/V˙CO2、Lowest V˙E/V˙CO2%pred、V˙E/V˙CO2 slope、V˙E/V˙CO2 slope%pred、AT-V˙E/V˙CO2、AT-V˙E/V˙CO2%pred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并且在CPET运动的不同时期(静息期、热身期、AT期、峰值运动期)多个重要参数变化幅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5)APE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Peak V˙O2、Peak V˙O2%pred、Peakload、Peakload%pred均较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1),Lowest V˙E/V˙CO2及Lowest V˙E/V˙CO2%pred值则显着降低(P=0.001)。(6)APE组治疗6个月较治疗4周时,升高的Peak V˙O2%pred与降低的Lowest V˙E/V˙CO2%pred呈显着负相关(r=-0.639,p<0.001),而与FVC%pred的升高相关性不明显(r=0.058,p=0.769)。【结论】CPET可用于评估APE患者的心肺功能,是APE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随访的有效手段。第2部分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及EIS的研究【目的】探讨CPET对PH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价值及其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AH,IPAH)的差异,同时进一步探讨CPET对PH患者运动诱导右向左分流现象(exercise induced V˙Enous-to-systemic shunt,EIS)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10年2月开始至2015年2月期间于肺循环科初次住院的60例IPAH患者及44例CTEPH患者,所有患者入选标准依据2009年ESC/ERS指南,并且均行右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右心导管检查术及心肺运动试验的测定。同时入选3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常规肺功能及心肺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应用CPET进行EIS判定方法:由3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对104名PH患者是否发生分流进行判读,随后将3名研究人员的结果进行汇总:3名研究人员均判读为EIS+的PH患者纳入EIS阳性组(EIS+),3名研究人员均判读为EIS-的PH患者纳入EIS阴性组(EIS-)。3位研究人员的判读结果不一致予以排除。【结果】1)PH患者PFT结果显示:PH组的弥散功能(DLCO)为78.74%,显着低于正常人群(P<0.0001);PH组的FEV1/FVC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存在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PH组的气道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PH患者CPET结果显示:PH患者Peak V˙O2、AT、Peakload、Peak oxygen pulse、Peak HR、PETCO2均较正常人群显着降低;V˙E/V˙CO2最小值、V˙E/V˙CO2-slope和V˙E/V˙CO2AT显着升高3)进一步对IPAH组与CTEPH组进行比较分析:IPAH组无氧阈时摄氧效率(OUEAT),摄氧效率平台(OUEP)显着升高,V˙E/V˙CO2slope及Lowest V˙E/V˙CO2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IPAH患者中,OUEP与HRAT呈正相关(r=0.376,P<0.05),但与V˙EAT无相关性(r=-0.074,P>0.05),然而在CTEPH患者中,结果恰恰相反(r=0.307,P>0.05和r=-0.709,P<0.05)。两组的摄氧效率平台与峰值摄氧量及峰值氧脉搏呈显着相关关系(r=0.428-0.723,P值均<0.05)。两组患者中,WHO I-II级患者与WHOIII-IV级患者相比较,摄氧效率平台及峰值摄氧量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值均≤0.05)。4)CPET对PH患者中EIS现象有很好的诊断价值。EIS-与EIS+的PH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CPET参数Peak V˙O2,AT、OUES等在EIS+组均较EIS-组PH患者显着降低,V˙E/V˙CO2 slope和V˙E/V˙CO2最低值在EIS+组则显着增加,提示EIS+患者的运动能力、摄氧效率以及通气有效性下降更为显着b)6MWD中EIS+组亦较EIS-组PH患者显着降低c)血流动力学结果:EIS+患者m PAP、m RAP、PVR和NT-pro BNP明显升高,CO,CI明显降低。【结论】CPET可以准确评估PH患者的心肺功能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在IPAH患者和CTEPH患者中具有差异性。结果同时发现CPET对PH患者发生EIS现象有很好的诊断价值。第3部分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目的】探索CPET在对不同性别IPAH和CTEPH患者血流动力学、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恶化事件(event)、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等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10年2月开始至2016年2月期间于肺循环科初次住院的83例IPAH及73例CTEPH患者,所有患者均行RHC及CPET检查。对IPAH患者按照有无临床恶化事件发生进行亚组分析,临床恶化事件定义为出现病情加重入院治疗,出现心肺功能恶化导致靶向药物治疗的加量或口服用药更改为注射用药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CPET指标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event-free survival。【结果】1)IPAH男性患者的CPET参数Peak V˙O2,V˙O2 at AT,Peak O2 pulse,Peak V˙CO2、Peak V˙E和OUES均较女性显着增高;2)Peak PETCO2可作为IPAH男性患者PVR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Peak V˙O2则是CO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而IPAH女性患者中,CO和PVR独立的预测因子均是Peak O2 pulse。3)event是否发生的亚组分析显示,IPAH男性患者中event组较event-free组的Peak workload显着降低;而IPAH女性event组患者的Peak O2 pulse显着降低。除此之外,IPAH男性event组较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Peak V˙E,Peak PETO2,PETO2 at AT和V˙E/V˙CO2,而PETCO2 at AT,Peak PETCO2和Peak V˙O2/V˙E则显着降低。Peak O2 pulse和Peak PETCO2分别是女性和男性IPAH患者预测event-free survival的独立因素。4)男性较女性CTEPH患者有更高的Peak workload,V˙E,O2 pulse,PETO2 at AT,以及V˙E/V˙CO2;而OUEP男性较女性患者显着降低。5)CTEPH患者中,V˙E/V˙CO2可独立预测男性PVR的升高,而OUEP则可独立预测女性CTEPH患者PVR的升高。【结论】不同CPET参数可以分别评估性别不同的IPAH和CTEPH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并对不同性别IPAH患者的临床恶化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赵丽丽[7](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经皮封堵的单纯继发性ASD患者17例,同时由我院行经典X射线(X-ray)引导下ASD封堵术的患者中按照TTE组的技术成功患者性别、年龄及BMI以1:1进行配对出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患者分为TTE组和X-ray组。TTE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由TTE引导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X-ray组则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通过X射线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用封堵伞将ASD封堵后,即刻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查看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形态是否饱满位置是否合适等。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门诊复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查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TE组中,16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体重相对较重,声窗显影不够清晰等原因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儿童患者术中出现心包积液,紧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后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由于声窗显影不清晰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患者封堵失败,术中发现为多发房缺,封堵后存在4-7mm残余分流,撤出封堵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SD直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心律失常、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T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不仅能避免X射线损伤,而且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崔莉[8](2019)在《心脏超声造影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心脏超声造影定性、定量评价可疑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研究其对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存在可疑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成年患者28例,采集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心腔造影及心肌声学造影模式下的图像,观测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位置、附着点、基底、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活动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病变最大切面的长短径线及面积、超声造影增强是否均匀及增强程度,测量占位性病变和毗邻心肌的增强剂峰值强度A1、A2,并计算A1/A2比值,比较以上参数差异。结果: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形态、边界、增强均匀性、增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形变程度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心肌灌注强度相同,单纯的血栓内部无增强,良性病变增强剂峰值强度A1低于正常心肌,平均值为(0.63±0.42)dB,恶性病变强剂峰值强度A1高于正常心肌,平均值为(1.49±0.09)dB,各组间A1/A2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造影可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性质做出定性诊断,诊断效果较好,是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的首选补充检查手段。
廖世均,吴鹏,梁卫东[9](2017)在《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2 d内反复晕厥3次"入院,入院时无胸闷、胸痛、气紧、咳嗽、心悸,无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有长期饮酒史及吸烟史。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右心房巨大血栓。肺动脉和下腔静脉CT血管三维成像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双肺动脉主干骑跨型肺栓塞(急性),双肺门水平肺动脉主干及叶、段分支内血栓,下腔静脉血栓。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12 h 1次,连续5日抗凝;注射用尿激酶50万单位,持续泵入12 h,间隔24 h,连续3次溶栓。并予以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后第5日复查显示右心房巨大血栓、肺动脉骑跨型血栓消失,肺动脉分支主干、叶段等血栓明显减小,下腔静脉巨大血栓、左侧腘静脉血栓明显好转,停止抗凝、溶栓治疗,予以华法林1.25 mg(1次/d)抗血小板治疗,好转出院。继续华法林1.25 mg(1次/d)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新发血栓。结论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晕厥等,临床表现虽然急、重,但死亡比例不高;诊断主要依靠CT血管造影,可以结合D-二聚体、超声等判断是否有血栓存在;常规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手术取栓术等手段。
孙勇,盛国太[10](2016)在《中国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指南2016》文中认为一、前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是一种可致残甚至是致命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二尖瓣狭窄进行性加重可导致严重症状及并发症出现(如:肺水肿、体循环栓塞、肺动脉高压)。急性风湿热后形成二尖瓣狭窄估计至少需要2年,通常需5年以上的时间。多数患者的无症状期为10年以上[1]。根据北美洲对1 000例急性风湿热儿童2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65%的患者在从最初的风湿热痊愈后才出现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而在这些患者中单纯二尖瓣狭窄
二、右心房巨大血栓死亡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心房巨大血栓死亡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国近12年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例分析(附5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检索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报道时间及地区分布 |
2.2 性别及年龄分布 |
2.3 既往病史 |
2.4 临床症状 |
2.5 血管受累情况 |
2.6 诊断 |
2.7治疗 |
2.8 预后 |
2.9 病例临床资料 |
3 讨论 |
(4)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使用仪器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
2 随访资料对比 |
3 房间隔缺损大小与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 |
4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应用心肺运动试验对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肺栓塞 |
1.1.1 肺栓塞病理生理改变 |
1.1.2 肺栓塞心肺功能恢复及评估现状 |
1.2 肺动脉高压 |
1.2.1 肺动脉高压分类 |
1.2.2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 |
1.2.3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1.2.4 PH患者中运动诱导的右向左分流现象(EIS) |
1.3 心肺运动实验 |
1.3.1 CPET检测过程 |
1.3.2 CPET相关参数及数据处理原则 |
1.3.3 CPET对肺血管疾病的评估价值 |
1.3.4 CPET检测的安全性 |
1.3.5 国内CPET对肺血管病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章 CPET对APE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患者入选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伦理声明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线资料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应用CPET对APE患者抗凝治疗4周时心肺功能的评估 |
2.4.2 APE患者抗凝治疗4周及6个月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及EIS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伦理声明 |
3.1.2 患者入选 |
3.1.3 临床资料收集 |
3.1.4 常规肺功能测定(PFT) |
3.1.5 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 |
3.1.6 分钟步行试验测定(6MWT) |
3.1.7 心肺运动试验(CPET)测定 |
3.1.8 PH患者的分流的判定标准及方法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PH患者常规肺功能及心肺功能特点 |
3.3.2 IPAH组与CTEPH组间差异比较 |
3.3.3 应用CPET对PH中EIS现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3.4.1 PH患者常规肺功能及心肺功能特点小结: |
3.4.2 IPAH组与CTEPH组间差异比较小结 |
3.4.3 应用CPET对PH患者中EIS现象研究: |
第四章 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伦理声明 |
4.1.2 患者入选 |
4.1.3 主要测量参数 |
4.2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性别特异的CPET参数对CTEPH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测价值 |
4.3.2 性别特异的CPET参数对IPAH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测价值 |
4.3.3 性别特异的CPET参数对IPAH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的预测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各章结论 |
5.1.1 第二章CPET对APE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 |
5.1.2 第三章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价值及EIS的研究 |
5.1.3 第四章CPET对IPAH及CTEPH患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
5.2 核心结论 |
5.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汇表 |
致谢 |
(7)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心脏超声造影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试剂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超声图像采集 |
2.2.3 心脏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特点的比较 |
3.2 超声心动图特征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分析 |
2讨论 |
四、右心房巨大血栓死亡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2]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中国近12年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例分析(附5例报道)[J]. 邱阳,刘芸. 医学综述, 2020(13)
- [4]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D]. 孙宏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应用心肺运动试验对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功能的研究[D]. 郭健. 苏州大学, 2019(06)
- [7]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D]. 赵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心脏超声造影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D]. 崔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J]. 廖世均,吴鹏,梁卫东. 山东医药, 2017(47)
- [10]中国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指南2016[J]. 孙勇,盛国太. 中华医学杂志, 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