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文教学不应忽视审美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常宇欢[1](2021)在《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交际性是其基本性质。初中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忽视了应用文的交际性质,技能化、知识化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回归写作本质,在交际语境视域下对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策略。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交际语境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与之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在交际语境下进行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视阈下进行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发挥应用文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日常生活需要服务、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同时,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活动搭建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进行真实表达,发展其语用能力。第三部分:本文所指交际语境是写作中的交际语境,它主要指向学生的写作活动,所以,该部分意在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初中阶段学生在应用文写作活动中的问题,并在教学中进行归因。通过问卷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初中阶段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缺乏读者意识、话语角色固着、文种使用能力弱、语言表达不合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式的单一等不无关系。第四部分: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笔者广泛结合交际语境视域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线教学案例,针对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促进学生角色体认、深化文种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文语体感等改进策略。本文以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在交际语境视野下提出并解决问题,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刘桐宇[2](2021)在《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新教材从按“文体”组织单元的做法变成了按“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学习,增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作品人文精神的挖掘,忽视根据文体特征进行知识性学习的教学,致使一些高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缺乏辨体能力,阅读时不以文体特征作为依据就直接进行文本分析;写作时文体混乱的情况时有出现……文体教学弱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必要性。新课标的正确理解、实施以及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文体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该部分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笔者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并且叙述了缺乏文体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阐明了文体教学的必要性。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及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分别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阅读中常见文体的学习进行了学情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诗歌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古典诗歌应把握韵律、意象和意境;现代诗歌应把握关键词句和思想情感;散文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按照写作内容的不同分类展开,注重揣摩语言,并理清文本线索;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着重把握人物形象、叙述形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三处着手。教师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取舍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阅读教学更加高效。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分别对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种写作中常见文体的学习进行了学情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记叙文文体的写作,应根据记叙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体训练,同时也要注重记叙性随笔的重要性;议论文文体的写作,教师需引导学生把握“三要素”,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写作训练,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应用文文体的写作,主要是向学生明确基本格式,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同时应用文语言训练也必不可少。教师应依据每种文体的写作侧重点的不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写作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写作有体可循。本文紧密联系学情、教材,为高中语文文体教学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对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田雪[3](2020)在《《出师表》教学史研究》文中认为《出师表》自成文以后,因其文章语言平实简要、内容雅正透彻、情感诚挚动人,古代重要的文集选本常有收录,如《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等,流传于世已久,世人多加推崇。民国至今,自1912年刘法曾、姚汉章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将《出师表》收录之后,前后共有将近30本教科书对其选录。本研究以时间为维度,对《出师表》在中国古代和民国至今两个阶段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接受情况进行简要梳理和归纳总结,整理《出师表》一文的教学史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由于年代较为久远,主要以文献搜集的方式对《出师表》的文体研究、主题研究、写作方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文学选集在古代的家塾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探寻《出师表》在书中的收录缘由和教学解读状况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古代对于文章的解读多是从文本的内容出发,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因此这一阶段文学解读较多,教学解读较少。民国至今以来,又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界点,细分为1912年至1949年间、1950年至今两个时期观察这一阶段中《出师表》教学史的微观变化。这两个时期中课程标准几经更迭,教科书版本众多,不同的教科书在收录过程中对文本的教学处理各有侧重。本研究重点选取民国时期二十余本、建国以后以人教社为代表的七本教材,对比教科书中选文情况、助学系统的变化,从而直观地呈现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重难点的选择的演变过程。通过全国报刊索引等数据库,笔者还收集了一些不同时期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案例作为参考,补充史实,详细探讨《出师表》一文在不同时期的教学风貌。古代应用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出师表》在题材上归属于表体,但是文章本身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具有情理交融的艺术特征。在教学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内核和固有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适时开展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承志[4](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认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李雪延[5](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K市G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文作为一种“应”对生活,“用”之实务的文章类型,已成为人们管理事务、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广泛性的特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再一味强调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的培养、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引发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自身具有复杂性,加之受到教师与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应用文写作”课程长期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中,其重要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发挥。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以K市G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尝试对该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策略和应用建议,以期能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论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并对整篇文章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予以阐述和界定;其次,从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现状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查,分析情境教学法在该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中所存在问题;再次,根据存在问题探究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在K市G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实践后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建议;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做了归纳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在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中职“应用文写作”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锻造其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思维能力。
崔霞霞[6](2020)在《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大创造性概念,该群的提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不论对当前的语文学习还是将来的实用能力都有莫大的意义,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对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篇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课例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通过课标要求及能力需要提出实用文教学的重要性,在多重研究的基础上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文类进行科学界定,对实用文教学现状进行审视,整理实用文教学问题,最后结合学习任务群对当前实用文教学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措施。由以下五部分构成。首先,重点阐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作为选题的重要性。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对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本课题的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崭新的课程标准必然带来全新的课程指导,随之对该群的学习就变成热点之一;另外,从语文课堂延伸至广阔社会,实用能力在社会中成为必备能力,对实用能力的把握也成为学习的一大关注点,而且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实用文学习在教学中成为被忽视的一部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成为本课题的首选。其次,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分析。针对实用文定义与历史发展进行古今中外的梳理,明晰实用文的发展起始与经历,对实用文教学的重要性加以佐证,并且针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学习任务群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从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两个角度选取相关教学设计、学者理论进行分析解读,明确了教学策略要基于学习任务群下。再次,基于“实用性阅读交流”学习任务群对高中实用文进行概念界定。在这一部分,结合王荣生教授对实用文的定义与新课标的全新概念划分,把演说辞、书信、人物传记、讨论与辩论、日记与序言等囊括于“社会交往类”中,将新闻、访谈录、调查报告、书评与影评归类于“新闻传媒类”,将科普文章、社科文图片说明归于“知识性读物类”中,重新分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2004年版)必修一至五全册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版)必修上、下两册文章,通过新旧两版教材对比分析,发现新版教材不论是内容选取还是主题分布,更适合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为教学策略中跨群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分析当前高中实用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一部分,在实习学校分发问卷调查,分析回收数据,从教材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对当前的高中语文实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通过一系列问题归纳,有利于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本篇论文将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提出上。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赋予更多关注,从针对问题教学、基于阅读教学、指向交流教学三大方面提出策略指导,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既要关注群式教学,又要重视跨群式教学。总而言之,本篇论文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理论指导,对目前的实用文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与分类,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又针对“阅读”与“交流”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提出策略,通过研究期望为当前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提供些许指导。
樊媛[7](2019)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执牛耳者,他对语言学近六十年笔耕不辍的研究奠定了我国语言学,特别是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吕叔湘先生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三公”之一,他一直都很重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发表了一系列既有理论高度,又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的文章,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也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他从严谨的治学作风出发,以语言学的视角,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和个人方面的因素。结合吕叔湘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所经历的各个特殊历史时期,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又分为文学革命、国语运动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三个部分。个人方面的因素的也分为吕叔湘先生的教育实践、治学精神及他的语言学家身份三个部分。第二章谈的是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共三节,分别是文风、批改和应用文写作。文风中包括“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和“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三个部分;批改这一节内容包括作文评改的方式和作文评改的标准;应用文这一节阐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在第三章,联系在中职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学经历,从文风应亭亭净植,应用文应知行合一,批改应有的放矢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同时对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也历经了八次课程改革。虽然每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完善课程设置,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思想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理论莫衷一是。虽然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提出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但是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都能在其中得到印证。就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先生以语言学大家的独特视角出发,心系我国一线作文教学,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作文教学思想留给了后人丰硕的思想财富。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重拾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陈悦[8](2019)在《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科普文为例》文中提出实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文体,是除文学类文本之外侧重于应用的一类文本,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新闻、通讯、演讲词、人物传记、书信、公文等文本形态都属于实用文的范畴,因而实用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实用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成效不够理想。本研究以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亚类——科普文为媒介,立足于初中语文实用文的教学实际,并聚焦于学生“学的活动”,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例研究法开展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临夏州康乐县F初级中学为实验对象进行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对实用文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实用文“学的活动”不够充分、有效,师生实用文“学的活动”的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因此,怎样提高师生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兴趣、怎样促进教师实用文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怎样完善实用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就成为该校改进实用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是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于学情分析、基于文本体式、基于单元主题四方面合理确定实用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分别以“共性”与“个性”为出发点准确定位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两方面内容。二是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活动情境,调动主体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思维训练;突破教材空间,培养阅读习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能力转化五个方面提出提高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实践思路。三是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策略。主要从学生实用文阅读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实用文写作素养的提升两方面确定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并选择课堂观察法和面谈评价法作为改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的方法。
黄发兆[9](2019)在《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文中指出应用文是国家各类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办理事务、表达意愿、传递信息所撰写的实用性文章的总称。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对外汉语课堂开设应用文课既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也顺应了现实需要,具有实际意义。有助于留学生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本论文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应用文简介、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综述、语料来源。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东南亚留学生对应用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留学生日常生活和语料库中搜集书面语料考察实际写作情况,将两者结合论述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本文考察的应用文类型有计划、总结、实验报告、启事、证明、申请书、请柬、邀请函、感谢信、求职信、倡议书、通知、请假条、日记、留言15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目的、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实施对象、调查结果等。第三部分为本文本论,从文种、格式、词语、句子四个方面阐述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文种掌握现状从文种分类、文种总数两个角度展开论述。格式掌握现状从格式要求、格式基本内容等角度展开论述。词汇掌握现状从词汇要求、词汇色彩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句子掌握现状则从句型、句类、句子结构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考察发现文种混淆、格式不规范、用词口语色彩浓重、句式不简洁是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中最突出的四个问题。第四部分依据访谈结果和教学实践经历,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观点对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展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情况的因素主要有应用文本体、汉语作为二语写作的独特性、汉字、课程计划、教师、学生、教材7个。第五部分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现状出发,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知识提出改善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的5个相应策略:制定科学稳定的课程计划和切实合理的课程内容、开发相关网站及软件、增加相关考试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教材开发。最后对对外汉语应用文课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余论。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了研究展望,以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今后能有更大更好发展。
刘鹏飞[10](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型人才有着需求迫切,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中职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在今天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的教学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作为实用性极强的应用文写作则处在了边缘化的地位,要想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改进。笔者在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之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吸取前面研究者的经验。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了该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情况,并发现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图能够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出改进意见。本论文在阐述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背景、目的和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主体部分主要选取了特定的样本,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笔者结合相关的理论,从课程、教师、学生和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策略主要有:改进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发挥激励作用。
二、应用文教学不应忽视审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文教学不应忽视审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交际语境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有助于发挥应用文工具性作用 |
一、有利于服务日常生活需要 |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
第二节 有助于促进学生真实表达 |
一、利于发挥真实言语动机的驱动作用 |
二、利于发挥真实言语材料的奠基作用 |
三、利于发挥真实言语成果的导向作用 |
第三节 有助于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
一、利于促进“知”“行”结合 |
二、利于学生适应多种写作需要 |
第二章 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审视 |
第一节 缺乏读者意识 |
一、写作缺乏读者取向 |
二、教学缺乏读者塑造 |
第二节 话语角色固着 |
一、学生话语角色单一 |
二、写作角色未受关注 |
第三节 文种使用能力弱 |
一、文种规范辨析不清 |
二、文种教学有待深入 |
第四节 语言表达不合体 |
一、缺乏应用文语体感 |
二、语言教学脱离语境 |
第三章 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提高应用文写作针对性 |
一、培养学生读者自觉 |
二、完善学生读者知识 |
三、培养学生读者思维 |
第二节 促进学生角色体认,提高应用文写作恰切性 |
一、合理设置话语角色,优化应用写作任务 |
二、教师提供写作支架,促进学生角色转化 |
第三节 深化应用文种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规范性 |
一、加强文种写作策略指导 |
二、改善文种教学方式方法 |
三、拓展文种写作课程资源 |
第四节 培养应用文语体感,提高应用文写作专业性 |
一、重视语体,增强应用语体认知度 |
二、改善方法,增强应用语体感受力 |
三、加强评改,促进应用写作交际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应用文写作学习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文体 |
(二)文体意识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文体教学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2.文体教学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
四、研究成果综述 |
(一)高中语文阅读文体教学 |
1.诗歌的文体教学 |
2.散文的文体教学 |
3.小说的文体教学 |
4.戏剧的文体教学 |
(二)高中语文写作文体教学 |
1.记叙文的文体教学 |
2.议论文的文体教学 |
3.应用文的文体教学 |
第一章 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必要性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一、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 |
二、高中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需要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 |
一、教材的编写与文体教学 |
二、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
一、阅读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
二、写作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诗歌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
一、古典诗歌 |
二、现代诗歌 |
第二节 散文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
一、散文文体教学的分类展开 |
二、揣摩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情怀 |
三、理清文本线索,体味“神”之不散 |
第三节 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
一、在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品析人物形象 |
二、关注小说的叙述形式 |
三、鉴赏小说不同的语言风格 |
第四节 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
一、把握戏剧核心——冲突 |
二、深入剖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
三、仔细揣摩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记叙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
一、根据记叙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文体训练 |
二、重视记叙性随笔写作,逐渐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
第二节 议论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
一、理解议论文本质,明晰“三要素”关系 |
二、分阶段展开议论文写作训练 |
三、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提升文章层次 |
第三节 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
一、明确常用应用文基本格式要求 |
二、创设情境,开展写作训练 |
三、进行应用文语言专项训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
后记 |
(3)《出师表》教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出师表》阅读史研究 |
(二)《出师表》文学解读研究 |
(三)《出师表》教学解读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古代文人对《出师表》的阅读和接受 |
第一节 文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
一、《出师表》的文体研究 |
二、《出师表》的主题研究 |
三、《出师表》的写作手法研究 |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
一、《昭明文选》对《出师表》的收录 |
二、《古文辞类纂》对《出师表》的收录 |
三、《古文观止》对《出师表》的收录 |
第二章 《出师表》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接受(1912-2019) |
第一节 《出师表》在1912-1949年间的教学接受 |
一、《出师表》入选教材选文情况比较 |
二、教材中助学系统的比较 |
三、中学师生的阅读接受情况 |
四、1912——1949年间的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出师表》在1950-2019年间的教学接受 |
一、《出师表》入选教材选文情况比较 |
二、教材中助学系统的比较 |
三、1950——2019年间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
四、教学案例的分析 |
第三章 《出师表》教学史研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关注情感内核,提升语文素养 |
一、情感教学,审美熏陶 |
二、以学定教,提升素养 |
第二节 明确文体特征,合理组织教学 |
一、关注文体,回归文本 |
二、文体对比,多向延伸 |
三、目标合理,重点突出 |
第三节 品味语言特色,开展读写训练 |
一、朗读教学,品味语言 |
二、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K市G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政策导向 |
二、现实需求 |
三、教学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情境教学法研究 |
二、国内情境教学法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应用文写作”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及范围 |
一、应用文 |
二、中职应用文 |
三、情境 |
四、情境教学法 |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调查实施 |
第二节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一、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状况分析 |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
三、中职学生对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对教师调查问卷的分析 |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知 |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对情境教学法运用情况分析 |
第四节 访谈调查分析 |
一、编制依据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内容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 |
一、“应用文写作”任课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够深入 |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单调 |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形式化 |
四、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
五、情境创设素材来源单一 |
第四章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相关分析 |
一、“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分析 |
二、“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分析 |
三、“应用文写作”授课对象的学情分析 |
第二节 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
一、情境创设有效性原则 |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三、强化感受性原则 |
四、教学启发性原则 |
第三节 情境教学法建构类型 |
一、生活情境教学 |
二、角色情境教学 |
三、问题情境教学 |
四、纠错情境教学 |
第四节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
一、课前教学准备 |
二、课中教学实施 |
三、课后教学评价 |
第五节 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实施案例 |
一、案例选择 |
二、教学设计 |
三、教学反思 |
第五章 中职“应用文写作”情境教学法实践结果与应用建议 |
第一节 反馈情况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改善与收获 |
二、反思与改进 |
第三节 中职“应用文写作”情境教学法应用建议 |
一、教师应提升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
二、应走出情境创设误区,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
三、学校应更新办学理念,为情境教学法提供支持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新课标——新指导,教学之需 |
2.小课堂——广社会,能力必备 |
3.多原因——被忽视,关注之重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针对实用文定义及内涵研究 |
2.实用文历史研究 |
3.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研究 |
4.基于实用文教学研究 |
5.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下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下实用文界定及选材现状 |
(一)基于任务群下实用文概念界定 |
(二)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选文概述 |
1.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概况 |
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特点 |
三、高中实用文教学问题调查 |
(一)教材层面 |
1.选文内容趣味性相对欠缺 |
2.选文主题切合时代性不够 |
3.教材单元位置分布偏后 |
(二)教师层面 |
1.课文篇目选择性教学 |
2.练习题讲解代替课文 |
3.讲解文类界线不明确 |
(三)学生层面 |
1.自主选择意识淡薄 |
2.应试催发功利倾向 |
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下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 |
(一)针对问题教学 |
1.转变观念,多样化教学 |
2.练讲平衡,深层次教学 |
3.关注学生,人性化教学 |
(二)基于阅读教学 |
1.据“体”论“篇”——坚守体性 |
2.由“篇”及“类”——聚焦类性 |
3.依“篇”教“篇”——揭秘篇性 |
4.据“类”推“群”——关注群文 |
(三)指向交流教学 |
1.实用为本,审美相辅 |
2.选文为例,读写并进 |
3.情境创设,技能提升 |
4.应世致用,言语再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四)其他 |
附录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关于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学术研究存在空间 |
(二)研究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三)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能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印证与传续 |
二、文献综述 |
(一)吕叔湘作文命题思想的文献综述 |
(二)吕叔湘作文教学方法思想的文献综述 |
(三)吕叔湘作文批改思想的文献综述 |
(四)吕叔湘作文文风思想的文献综述 |
(五)吕叔湘重视应用文写作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一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因素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文学革命——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孵化期 |
二、国语运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萌芽期 |
三、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
第二节 个人原因 |
一、吕叔湘的教育实践 |
二、吕叔湘的治学精神 |
三、吕叔湘的语言学家身份 |
第二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一节 文风——文之骨 |
一、“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 |
二、“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 |
三、“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 |
第二节 应用文—文之用 |
一、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
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 |
第三节 批改——文之梯 |
一、作文评改的方式 |
二、作文评改的标准 |
第三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文风——亭亭净植 |
一、感知变化,体察生活 |
二、广泛阅读,学会审美 |
三、表情达意,忠于本心 |
第二节 应用文——知行合一 |
一、应用文写作应求实 |
二、应用文写作应求准 |
三、应用文写作应求简 |
第三节 批改——有的放矢 |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典型面批 |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批改 |
三、作文批改成果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科普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教学困惑 |
2.设计学的活动对改进实用文阅读教学的适切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学的活动 |
2.实用文 |
3.科普文 |
4.实用文阅读教学 |
(五)文献综述 |
1.“学的活动”的相关研究 |
2.实用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 |
3.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中有关“学的活动”的相关研究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课例研究法 |
(七)研究思路 |
二、实用文的文体特征及教材分布 |
(一)实用文的文体特征 |
1.文体的实用性 |
2.内容的真实性 |
3.语言的程式性、简洁性、通俗性 |
4.对象的明确性 |
(二)初中实用文的教材分布及特点 |
1.实用文的教材分布情况 |
2.实用文的教材分布特点 |
三、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中“学的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样本选取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说明 |
1.学生问卷设计及调查说明 |
2.教师问卷设计及调查说明 |
(四)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五)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1.师生对实用文的重视度不够 |
2.学生实用文“学的活动”不够充分、有效 |
3.师生对实用文“学的活动”的评价方式单一 |
四、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
(一)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
1.合理确定实用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
2.准确定位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
(二)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2.创设活动情境,调动主体参与 |
3.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思维训练 |
4.突破教材空间,培养阅读习惯 |
5.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能力转化 |
(三)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
1.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 |
2.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9)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应用文简介 |
一 应用文的基本概念 |
二 应用文和公文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语料库法 |
四 观察法 |
五 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 应用文教学研究综述 |
二 对外汉语视角下应用文研究综述 |
第六节 语料来源 |
一 问卷语料 |
二 语料库语料 |
三 学生日常生活语料 |
四 访谈语料 |
第一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问卷调查及访谈具体情况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问卷调查具体情况 |
一 问卷设计和实施 |
二 问卷调查对象 |
三 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访谈具体情况 |
一 访谈教师结果 |
二 访谈学生结果 |
第二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文种掌握现状 |
一 文种混杂 |
二 文种总数掌握存在分化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格式掌握现状 |
一 格式过度泛化 |
二 格式偏误 |
三 格式混杂 |
四 基本内容遗漏 |
第三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词汇掌握现状 |
一 词汇要求掌握现状 |
二 词汇色彩掌握现状 |
第四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句子掌握现状 |
一 句型掌握现状 |
二 句类掌握现状 |
三 句子结构掌握现状 |
第三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文字方面的因素 |
一 应用文本体方面的因素 |
二 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方面的因素 |
三 汉字方面的因素 |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因素 |
一 课程计划的因素 |
二 教师方面的因素 |
三 教材方面的因素 |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因素 |
一 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 |
二 存在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 |
三 过度依赖翻译软件 |
第四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改善策略及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改善策略 |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 |
二 开发相关网站及软件 |
三 增加相关考试内容 |
四 改进教学方法 |
五 加快教材开发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设计 |
一 教学基本要素 |
二 教学过程 |
结语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 |
三 研究不足 |
附录一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研究访谈教师提纲 |
附录三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研究访谈学生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应用文的发展及内涵 |
2.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
二、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一)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
(二)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 |
(三)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要求 |
三、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工具设计 |
(三) 调查过程 |
(四) 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
(一)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与成因 |
(二)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及成因 |
1.内容结构认识不够 |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3.教学过程缺少监督 |
4.教学手段落后单一 |
5.专业化的发展滞后 |
(三)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及成因 |
1.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
2.学生的认识片面化 |
3.学习的方式机械化 |
4.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
(四) 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与成因 |
五、改进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
(一) 完善课程设置 |
1.设置独立的应用文写作学科 |
2.安排合理的应用文写作课时 |
3.选择恰当的应用文写作教材 |
4.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活动 |
(二) 改进教师教学 |
1.转变对应用文的认识 |
2.改变应用文教学方法 |
(1) 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
(2) 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应用文写作 |
(3) 任务驱动法提高应用文教学效率 |
3.创建应用文网络教学平台 |
4.优化应用文教学环节 |
(三) 促进学生学习 |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
2.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1) 模仿练习法 |
(2) 专题比较法 |
(3) 阅读结合法 |
3.摒弃不良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
(四) 完善评价机制 |
1.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
2.建构评价内容全面化 |
3.使用评价方法多样化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应用文教学不应忽视审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常宇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D]. 刘桐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出师表》教学史研究[D]. 田雪. 河南大学, 2020(02)
-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5]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K市G中为例[D]. 李雪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D]. 崔霞霞. 大理大学, 2020(06)
- [7]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D]. 樊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学的活动”的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科普文为例[D]. 陈悦.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D]. 黄发兆.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