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

一、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管若伶,彭心威[1](2022)在《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膜技术处理水具有效率高、不需要添加剂、无污染等优点。但由于膜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其应用推广。梳理了海水养殖的主要污染物,分析了传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概述了各种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膜技术未来的主要改进方向,旨在为膜技术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高凌鹏,刘志宏,李诗宣[2](2021)在《固定化菌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验证菌藻共生用于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固定化菌藻小球耦合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并与常规CAST进行对比,以考察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与细菌构成共生体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可有效去除CODMn、无机氮和磷,去除率高于青岛大扁藻、杜氏盐藻及等鞭金藻与细菌的搭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将菌藻制成固定化小球后,菌藻体积比为1∶2时的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将固定化菌藻与CAST工艺相耦合,稳定运行后出水CODMn的质量浓度低于8 mg/L、无机氮的质量浓度低于0.5 mg/L、磷酸盐(以P计)的质量浓度低于0.1 mg/L。该工艺可以有效利用细菌和微藻对污染物的协同去除作用,可用于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

叶麦,童家歆[3](2021)在《海水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海水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虾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近年来相关文件的颁布对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国近海对虾养殖尾水的处理现状并针对性提出适合我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的集成技术具有重要环境生态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对虾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海水养殖尾水特征以及海水养殖尾水对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结合案例和文献详述了对虾海水养殖尾水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分析了各集成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潜力。最后基于我国海水养殖示范区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对未来对虾海水养殖尾水的排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展望。

庞昊[4](2021)在《微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及工艺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于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传统水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大量水产养殖废水随之产生。采用微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减少废水排放后的环境隐患,所产生的微藻生物质还可用于生物饵料及其它产业的拓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仍然存在适于废水处理的海洋微藻生长慢、脱氮除磷效率较慢、没有比较成熟的处理系统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探索:首先开展了处理海水养殖废水优势藻种的筛选工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经过7 d的培养,干重达到0.63 g/L,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50 d-1,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率达到66.4%,总氮(total phosphorus,TP)的去除率达到94.30%,较其它藻种的TN去除率高101~253%、TP去除率高9~53%。海水小球藻在海水养殖废水中表现出最佳的生长特性及脱氮除磷能力。综合考虑海水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和氮磷的去除能力,确定0.2 g/L是海水小球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最佳接种浓度。探究海水小球藻对三种污染程度的海水养殖废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对低、中、高污染程度废水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94%、85%,对于TN的去除分别为41%、68%、49%。低污染程度废水在微藻的净化下,氮磷指标已经达到排放(SC/T 9103-2007)和回用标准(GB18918-2002)。为进一步提升微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利用饥饿预处理的海水小球藻对不同氮磷浓度的海水养殖废水进行再处理。结果表明,预饥饿小球藻对低、中、高氮磷浓度废水中TP的去除率分别为100%、100%、93%,对于TN的去除分别为82%、69%、51%。低、中污染程度废水在微藻的净化下,氮磷指标已经达到海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和污水回用标准。构建微藻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微藻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1 d时,经过7次系统循环后,微藻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系统能够将高污染程度废水处理达到排放和回用标准。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一株适用于海水养殖废水净化的海水小球藻,探究了该藻种在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最佳接种浓度,同时对三种污染程度的海水养殖废水进行了脱氮除磷研究。利用饥饿预处理提升了微藻的脱氮除磷能力,使低、中污染程度的海水养殖废水经处理后满足排放和回用标准;构建了基于微藻的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方法,将高污染程度废水处理至满足排放和污水回用标准。

路通[5](2021)在《模拟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海水养殖废水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我国仍有约90%的水产养殖场没有专门的养殖废水处理设施,未加处理的养殖废水排入近岸水体,已给我国沿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人工湿地(CW)技术因其较低的运行成本和较高的生态效益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养殖废水在内的各类废水处理中。同时由于人工湿地底部和表面的溶解氧含量不同,底部厌氧区和表层好氧区存在明显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这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将CW与MFC耦合形成的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体系可在强化废水处理的同时实现能源的回收。此外,海水养殖废水中较高的盐度也有望降低CW-MFC体系的内阻,从而提高其产电性能。本研究将CW-MFC体系用于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考察了其在高盐环境下对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自身产电性能,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相关表征方法探究了体系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低(1%)、高(3%)两种盐度下,CW-MFC体系的整体脱氮性能稍强于CW体系,其中对NOx--N(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较CW体系分别提高了 4.10%和1 1.86%。同时盐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CW-MFC体系的产电性能,2%盐度下体系的产电性能最好,最大功率密度(PAmax)为55.23 mW/m2。高通量测序表明耦合MFC结构显着地改变了湿地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组成,CW-MFC体系的阳极区和阴极区分别富集了较高丰度的电化学活性菌和反硝化菌。(2)废水中典型抗生素磺胺嘧啶(SDZ)的存在降低了 CW-MFC体系对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同时体系的输出电压和PAmax较进水中不含SDZ的控制组分别下降了 32.58%和27.75%。与CW体系相比,CW-MFC体系对SDZ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但另一方面该体系的出水中也积累了更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高通量测序表明SDZ的存在提高了湿地体系阳极区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且由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可知,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Firmicutes、Patescibacteria等菌门可能是ARGs的潜在宿主。(3)废水中典型重金属(铜、锌)的存在会抑制CW-MFC体系的硝化过程而对反硝化过程影响较小。在废水中不含重金属的条件下,下行式CW-MFC(DCW-MFC)体系的脱氮性能好于上行式CW-MFC(UCW-MFC)体系;而在处理含重金属的海水养殖废水时,UCW-MFC体系的脱氮性能相对稳定而DCW-MFC体系的脱氮性能迅速降低。与单组CW-MFC体系相比,将UCW-MFC体系和DCW-MFC体系串联后不仅可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内获得更好的废水处理效果,同时体系的产电性能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外,本研究以UCW-MFC体系为例,通过XPS分析验证了 Cu2+与S2-反应生成CuS沉淀是废水中铜离子去除的一个潜在途径。

曾千芷[6](2021)在《微电场E-MBR体系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能及膜污染减缓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水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海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一直是制约MBR工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电场膜生物反应器(E-MBR)在提升废水处理效率和减缓膜污染方面显现出潜在优势,然而,目前关于微电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效能等研究缺乏系统地报道。因此,本研究将微电场引入MBR体系中,系统考察了微电场E-MBR体系处理模拟海水养殖废水效能和膜污染情况,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提升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能和减缓膜污染的机制。通过检测各体系中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氮(NO3--N)、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降解率及脱氮关键酶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以探究微电场E-MBR体系和传统MBR体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效能。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MBR体系而言,微电场E-MBR体系可显着提高NH4+-N、NO2--N、NO3--N、TN和COD的降解率。其原因主要归因于一方面,海水养殖废水中高盐度使其电导率增强,从而增强微电场的电催化作用,加速脱氮过程,且微电场E-MBR体系存在电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耦合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与传统MBR体系相比,微电场E-MBR体系可显着提高脱氮关键酶活性及ATP含量,从而提高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率。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MBR体系而言,微电场E-MBR体系中施加适当强度的微电场可富集具有脱氮功能的优势菌,从而提高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率。通过检测微电场E-MBR体系与传统MBR体系混合液中活性污泥特性、H2O2含量变化、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以解析微电场E-MBR体系减缓膜污染的机制。结果表明,与传统MBR相比,微电场E-MBR体系增强了膜污染物与阴极膜间的静电斥力,可产生H2O2原位去除膜污染物。同时,相对于传统MBR而言,微电场E-MBR体系中SMP和EPS含量显着降低。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EPS的荧光组分和官能团的变化,结果发现EPS中的色氨酸类蛋白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强度显着降低,且与蛋白质、多糖等相关的官能团伸缩振动比传统MBR有所减弱。此外,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MBR而言,微电场E-MBR体系可有效富集具有降解EPS功能的优势菌,显着降低参与生物膜形成的优势菌相对丰度,从而提高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率并有效减缓膜污染。

张紫英[7](2021)在《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文中指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保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处理用水生植物种类较少的问题,本文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试验,其中淡水处理分为室内静水实验和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两部分,海水处理为室内静水实验。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在养殖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为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本室内静水试验选取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作为供试植物,养殖尾水参考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及重度富营养河流的氮磷值,富营养水平设置低、中、高三组,定期测定植株的鲜重、氮磷含量以及水质指标:CODMn、TOC、NH4+-N、TN、SRP和TP,比较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氮磷累积量和对水体碳氮磷的去除能力,得出结果如下:(1)绿狐尾藻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喜高氮磷;空心菜持续生长28d,生长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喜高氮但不耐高氮;大薸在低、中营养水平组生长21d,高水平组仅14d,生长期随氮磷浓度增加而缩短,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之下降,喜磷但对高氮敏感。(2)绿狐尾藻对养殖尾水CODMn、TOC、NH4+-N、TN、SRP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60.02-62.89%、34.59-53.35%、95.17-97.10%、69.53-87.40%、69.99-90.00%和68.87-84.42%,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耐氨性强;空心菜去除率分别为39.32-46.79%、18.74-27.49%、78.93-89.88%、58.80-66.15%、39.97-46.99%和30.89-47.69%,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去除能力次于绿狐尾藻;大薸对碳氮磷去除规律与空心菜相似,其去除率分别为30.24-53.00%、4.11-24.97%、39.37-72.67%、55.54-59.16%、39.13-52.17%和34.88-58.97%。总结得出:三种植物对养殖尾水碳氮磷去除能力依次为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绿狐尾藻可用于各类氮磷超标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尤其适用于高氮磷的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空心菜适用于高氮池塘养殖尾水的改善净化,大薸可考虑高磷养殖尾水的短期处理。2.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三个浮床处理组和无植物对照组,定期监测池塘水体的水质指标:p H值、DO、叶绿素a、叶绿素b、NH4+-N、NO2--N、TN、SRP、TP、CODMn和BOD5,试验初末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分析三种植物在罗非鱼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植物浮床组水体p H值、DO稳定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叶绿素浓度大幅度削减;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8-2.21和0.109-0.279 mg·L-1,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80%、64.61%、63.97%和53.76%、47.95%、36.51%,绿狐尾藻和水葫芦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大薸,植物浮床组TN、TP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CODMn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对CODM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大薸>绿狐尾藻>水葫芦。(2)水葫芦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发黄腐烂,后期绿狐尾藻生长状态最佳;试验结束,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1.4、2232.8和3545.1kg,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1、0.25、0.17和0.17、0.04、0.07kg·m-2,绿狐尾藻每平米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植物生长状态最佳;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3)三种植物浮床处理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1,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产量最高,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综上可知: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均可适用于浮床植物构建池塘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渔产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周期内绿狐尾藻与池塘水质变化的适配性最佳、渔产量以及氮磷移出量最高,在生产中优先选取绿狐尾藻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3.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本研究据上海海洋水族馆提供的室内养殖尾水的氮磷浓度和盐度配制模拟海洋水族馆养殖尾水,采用广西北海近海岸常见的四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为材料,培养采用500m L锥形瓶加入400m L试验用水,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实验,试验期间定时测定藻体的鲜重、氮磷含量、抗氧化系统酶POD和SOD的活性,以及水体的NO2--N、NO3--N、NH4+-N和SRP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海藻的生长、氮磷去除能力和生理状态,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细基江蓠可以正常生长,真江蓠实验开始2d后开始腐烂,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就发生腐解,无法生长。(2)细基江蓠在试验全过程8d对养殖尾水中氮盐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NH4+-N>NO3--N>NO2--N,分别为99%、94%和76.1%,前期对水体中DIN的吸收较快,2d内对NO3--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7.6%和70%;对SRP的去除率较差,试验结束对养殖尾水SRP的去除率仅59.06%。真江蓠仅在实验前2d内对N、P营养盐有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SRP,分别为70.00%、50.03%、25.51%和19.55%;后发生腐解,至实验8d结束,失重率为2.28%,TN、TP分别释放了22.74%、10.47%。(3)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即发生腐解,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失重率分别为39.75%和36.58%,处于早期腐解过程的两种藻体,TN释放率大于TP,且N、P释放不同步;至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所释放的TN和TP分别达65.92%、62.69%和35.27%、28.53%。(4)POD和SOD酶活性:试验期间在细基江蓠和真江蓠早体内呈上升趋势,且细基江蓠两种酶活性均大于真江蓠,细基江蓠对高盐高氮的适应性强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两种酶活性趋于下降,抗逆性差,不适于高盐高氮的环境生长。综上可知:高盐高氮养殖尾水中,细基江蓠的生长和N、P去除能力均优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无法生长均发生了腐解,且刺状鱼栖苔腐解的程度和释放的N、P比浒苔的高。

刘雪薇[8](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吴楠[9](2020)在《钝顶螺旋藻处理海产养殖废水的效能及其在MPBR中的连续运行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但是所产生的废水排放和废水处理已成为沿海地区生态发展的重要问题。大量养殖废水的排放会影响养殖水体和邻近海域水体甚至深海水域,造成水域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使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海产养殖废水水量大、盐度高、碳氮比低增加了其处理难度。钝顶螺旋藻Spirullinaplatensis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的兼性异养微藻,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污水中营养物浓度获得较高的生物质能源,而且具有较高的盐度耐受性,可适用于含盐度较高的海产养殖废水处理。此外,钝顶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具有一定的藻体自沉降能力。本研究采用钝顶螺旋藻处理海产养殖废水,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接种浓度、有机碳浓度、氮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的影响,并监测了藻体自沉降能力。在批次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膜光合生物反应器,在实现碳、氮、磷高效去除的同时,回收高营养价值的藻体。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接种浓度、有机碳浓度、氮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可有效去除海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最佳接种浓度为0.12g/L;有机碳浓度增加有利于微藻的生长和营养物的去除,提高营养物的去除速率;氮浓度增加会降低微藻对营养物的去除效果。此外,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的氮同化主要是通过GS/GOGAT循环,氨氮浓度过高会抑制GS和GOGAT酶活,相反当氨氮浓度过高时GDH酶活性增加,可抵消氨氮的积累,减轻氮胁迫带来的影响。(2)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海产养殖废水中钝顶螺旋藻的生物质产量和藻体自沉降能力。结果表明,接种浓度对藻体的生物质产量影响较小;有机碳浓度增加有利于脂质积累。适当增加氮浓度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不利于脂质积累,氮浓度大于50 mg/L时既不利于微藻生长也不利于生物质积累。在改变海产养殖废水中接种浓度、有机碳浓度、氮浓度的情况下,微藻的自沉降效率可达86.5%以上,最高可达98.1%,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利用微藻处理废水后的采收成本。对于无法完全采收的藻体,可随循环水应用于养殖饲料。(3)基于批次实验构建了微藻膜光合生物反应器(MPBR),研究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连续长期运行情况及微藻生物质产量。结果表明,在MPBR中钝顶螺旋藻处理海产养殖废水可长期稳定运行,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生物量。以无纺布为膜材料的反应器出水效果相对更加稳定,出水水质更好,TN、TP和COD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0.57 mg/L、0.07 mg/L和4.13 mg/L,并且无亚硝酸盐积累。在反应器RA中发现了轻微膜污染,以无纺布为膜材料的RB反应器无膜污染,膜通量大、易清洁,成本也更低。

伍乾辉[10](2020)在《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海水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水养殖废水大量排放,造成沿海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是造成海水养殖水体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海水养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海水使用率,减少养殖废水外排对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微生物不仅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完成自身增殖,达到去除净化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效果,还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促进养殖生物生长、提高其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域海水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对养殖水体主要污染物有降解能力的优质菌株,能有效净化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提高养殖水的使用率,并对养殖生物有一定益生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东寨港海水养殖池及邻域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各地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较相似,细菌优势门包括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真菌优势门包括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和Rozellomycota。但每个环境中都存在独有的物种。此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其它区域,但Halioglobus、Owenweeksia和RS62_marine_group等细菌属相对其他区域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主要受到pH、NH4+-N、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和TN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水体的排放在港内不同区域中扩散,对邻域海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产生影响。(2)从东寨港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得到四株优质土着微生物菌种,分别为两株COD去除菌DZG-E3、DZG-F1,一株异养氨氧化菌DZG-N1和一株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DZG-N1,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别确定为:Acinetobacter sp.DZG-E3、Bacillus sp.DZG-F1、Acinetobacter sp.DZG-N1、Bacillus sp.DZG-A1。(3)选择椰丝纤维、海藻酸钠制备微生物固定化材料。椰丝纤维采用溶胶凝胶法改性,通过提高疏水性来固定微生物菌株。三种微生物固定化材料都表现出较好的固菌能力,改性椰丝纤维对试验所用的四株菌株的固定效果最佳,经改性椰丝纤维固定后的四株菌株生长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材料。(4)为短期内考察益生菌净化水质的能力,设置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和生物滤盒,并在生物滤盒中添加改性椰丝纤维固定的四株微生物菌株。经过16 d试验,DZG-E3对养殖水质的调控能力最佳;DZG-F1在试验前期对NH4+-N浓度的增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DZG-N1对养殖水中的NO2--N浓度控制效果最佳,0-10 d时增长速率为0.071 mg/L/d;DZG-A1具有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O3--N能力,在前期能很好的维持水质稳定。南美白对虾较初始养殖时生长良好,虾体体长与初始值相比,增长量达5倍以上。实验组的对虾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F1组的对虾存活率最高,为92±4%。实验结果表明:投加菌株能净化养殖水体中的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能维持养殖水质的稳定,具有提高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的作用。(5)根据试验菌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对养殖水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设计不同的菌种组合成两组复合菌:A(DZG-E3+DZG-N1)和B(DZG-F1+DZG-A1),分别固定后投加于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的生物滤盒中。两组复合菌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减缓养殖水体中各污染物质的积累,效果最佳的是B组,对养殖水体中的COD、NO2--N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与单菌试验相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对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对虾成活率提高了10-12%。

二、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水养殖污染物
    1.1 饵料污染
    1.2 化学品污染
    1.3 营养污染
    1.4 生物污染
    1.5 底泥污染
2 海水养殖污染物处理方法
    2.1 物理方法
    2.2 化学方法
    2.3 生物方法
3 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1 超滤膜技术
    3.2 纳滤膜技术
    3.3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3.4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3.5 膜集成工艺技术
4 结语

(2)固定化菌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装置
    1.3 试验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藻种筛选
    2.2 固定化菌藻的处理效果
    2.3 固定化菌藻耦合CAST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3 结论

(3)海水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特征及环境影响
    1.1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特征
    1.2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造成的环境影响
2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2.1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
    2.2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1)水生植物法。
        2)水生动物法。
        3)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①微生态制剂和生物絮团。
        ②生物膜法。
        ③膜生物反应器。
        4)人工湿地法。
    2.3 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2.4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集成技术及应用潜势分析
3 海水对虾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和排放管理展望

(4)微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及工艺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现状
        1.1.1 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1.1.2 水产养殖废水的危害
    1.2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式
    1.3 微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研究进展
        1.3.1 微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原理
        1.3.2 微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影响因素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海水养殖尾水处理藻种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藻种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4 实验用水
    2.3 实验方法
        2.3.1 微藻的预处理
        2.3.2 干重的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5 总脂含量的测定
        2.3.6 总糖含量的测定
        2.3.7 总磷的测定
        2.3.8 总氮的测定
        2.3.9 氨氮的测定
        2.3.10 硝氮的测定
        2.3.11 亚硝氮的测定
        2.3.12 实验设计
    2.4 实验数据处理
    2.5 结果和讨论
        2.5.1 海水养殖废水中四种微藻的生长特性
        2.5.2 海水养殖废水中四种微藻的光合特征
        2.5.3 海水养殖废水中四种微藻的生物质组成
        2.5.4 海水养殖废水中四种微藻的氮磷去除效果
    2.6 本章小结
3 海水小球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藻种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实验用水
    3.3 实验方法
        3.3.1 微藻的预处理
        3.3.2 测量方法
        3.3.3 实验设计
    3.4 实验数据处理
    3.5 结果和讨论
        3.5.1 接种浓度对微藻在海水养殖废水中生长特性的影响
        3.5.2 接种浓度对微藻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影响
        3.5.3 污染程度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3.5.4 污染程度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3.5.5 污染程度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生物质组成的影响
        3.5.6 污染程度对微藻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微藻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工艺提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藻种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4 实验用水
    4.3 实验方法
        4.3.1 微藻的正常预处理
        4.3.2 微藻的饥饿预处理
        4.3.3 基于微藻的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系统
        4.3.4 测量方法
        4.3.5 实验设计
    4.4 实验数据处理
    4.5 结果和讨论
        4.5.1 饥饿预处理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4.5.2 饥饿预处理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4.5.3 饥饿预处理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微藻生物质组成的影响
        4.5.4 饥饿预处理对微藻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影响
        4.5.5 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系统中微藻的生长特性
        4.5.6 微藻对海水养殖废水分级处理系统中氮磷的处理效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模拟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水养殖废水概述
        1.1.1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1.1.2 海水养殖废水的危害
        1.1.3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1.2 人工湿地(CW)
        1.2.1 人工湿地原理
        1.2.2 人工湿地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含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体系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W-MFC在净化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运行条件
        2.2.3 水质指标测定
        2.2.4 电化学指标测定
        2.2.5 高通量测序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不同盐度下各体系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3.1 氮去除效果
        2.3.2 磷去除效果
        2.3.3 COD去除效果
    2.4 盐度对CW-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2.4.1 输出电压
        2.4.2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2.4.3 库伦效率
    2.5 微生物群落分析
        2.5.1 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2.5.2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5.3 各体系中典型功能菌的丰度比较
        2.5.4 标志性菌属分析
    2.6 CW-MFC体系的电极反应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抗生素对CW-MFC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性能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运行条件
        3.2.3 水质指标测定
        3.2.4 电化学指标测定
        3.2.5 抗生素测定
        3.2.6 基因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3.2.7 高通量测序方法
        3.2.8 数据分析
    3.3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 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积累
        3.4.1 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3.4.2 ARGs的积累
    3.5 抗生素对CW-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3.5.1 输出电压
        3.5.2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3.6 微生物群落分析
        3.6.1 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3.6.2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3.6.3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CW-MFC在净化含重金属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
        4.2.2 运行条件
        4.2.3 水质指标测定
        4.2.4 电化学指标测定
        4.2.5 实验表征方法
    4.3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3.1 无重金属海水养殖废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3.2 含重金属海水养殖废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4 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机理探究
        4.4.1 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4.4.2 重金属的去除机理
    4.5 不同类型CW-MFC的产电性能
        4.5.1 输出电压
        4.5.2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4.5.3 CW-MFC体系能源的利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成果及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友答辩情况表

(6)微电场E-MBR体系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能及膜污染减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2 海水养殖废水特点
        1.2.1 海水养殖废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2.2 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特点
    1.3 海水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1.4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1.5 膜生物反应器治理海水养殖废水
        1.5.1 膜生物反应器
        1.5.2 MBR治理海水养殖废水的优点
        1.5.3 MBR治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应用限制
    1.6 电处理生物处理技术应用
        1.6.1 电处理生物处理技术
        1.6.2 E-MBR治理海水养殖废水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目的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微电场E-MBR体系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能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海水养殖废水
        2.1.2 污泥来源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与运行
    2.3 分析方法
        2.3.1 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2.3.2 酶活性检测
        2.3.3 脱氢酶(DHA)活性检测
        2.3.4 蛋白质浓度的检测
        2.3.5 ATP含量检测
        2.3.6 高通量测序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电场E-MBR体系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能
        2.4.2 微电场E-MBR体系的关键酶活性分析
    2.5 混合液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2.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2.5.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2.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微电场E-MBR体系减缓膜污染机制解析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膜污染检测
        3.2.2 膜清洗方法
        3.2.3 H_2O_2含量检测
        3.2.4 SMP的提取
        3.2.5 EPS的提取
        3.2.6 多糖含量检测
        3.2.7 蛋白含量检测
        3.2.8 FTIR表征
        3.2.9 3D-EEM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MP分析
        3.3.2 MLSS分析
        3.3.3 Zeta电位分析
        3.3.4 H_2O_2含量分析
        3.3.5 SMP含量分析
        3.3.6 EPS含量分析
        3.3.7 FTIR分析
        3.3.8 3D-EEM分析
    3.4 膜面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3.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3.4.2 门水平分析
        3.4.3 属水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字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2.1 淡水池塘水质污染特征及减排技术概况
        1.2.2 外来水生植物的应用
        1.2.3 水生蔬菜的应用
    1.3 海水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养殖尾水特征及其处理概况
    1.4 大型海藻在海洋馆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浮床植物生长状况
        2.2.2 浮床植物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
    2.3 讨论
        2.3.1 三种浮床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2.3.2 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的应用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水生植物对淡水鱼塘水质的净化效果
        3.2.2 三种水生植物的收获及氮磷移除量
        3.2.3 池塘鱼类产量
    3.3 讨论
        3.3.1 水生植物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3.3.2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鱼类产量的影响
        3.3.3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水质处理的应用前景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藻体生长和生理响应
        4.2.2 藻体对养殖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
        4.2.3 藻体的氮磷累积
    4.3 讨论
        4.3.1 江蓠属海藻对养殖尾水的生态适应特征
        4.3.2 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规律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钝顶螺旋藻处理海产养殖废水的效能及其在MPBR中的连续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产养殖废水的产生
    1.2 海产养殖废水的处理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微藻水处理简介
    1.4 微藻水处理工艺发展及应用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2 培养基和钝顶螺旋藻的纯化
        2.1.3 模拟海产养殖废水
    2.2 废水水质分析方法
    2.3 酶活的测定
    2.4 确定微藻产量和生物质分析
        2.4.1 生物量的测定
        2.4.2 生长情况计算
        2.4.3 蛋白质的测定
        2.4.4 多糖的测定
        2.4.5 脂质提取和含量测定
        2.4.6 叶绿素a的测定
    2.5 SEM
第三章 钝顶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的批次水处理效果
    3.1 实验方法
    3.2 接种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生物量和pH变化
        3.2.2 水处理效果
    3.3 有机碳含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生物量和pH变化
        3.3.2 水处理效果
    3.4 海产养殖废水中不同氮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 生物量和pH变化
        3.4.2 水处理效果
    3.5 钝顶螺旋藻在处理海产养殖废水中酶活性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钝顶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的生物质产量及藻体沉降能力
    4.1 实验方法
        4.1.1 钝顶螺旋藻在海产养殖废水中的生物质产量及藻体沉降能力
        4.1.2 自絮凝菌采收微藻
    4.2 微藻生物质产量
        4.2.1 接种浓度对微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
        4.2.2 有机碳浓度对微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
        4.2.3 氮浓度对微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
    4.3 藻体的沉降性能
        4.3.1 接种浓度对藻体沉降效率的影响
        4.3.2 有机碳浓度对藻体沉降效率的影响
        4.3.3 氮浓度对藻体沉降效率的影响
    4.4 自絮凝菌采收微藻
    4.5 小结
第五章 钝顶螺旋藻在膜光合生物反应器(MPBR)连续运行处理海产养殖废水
    5.1 MPBR的运行
        5.1.1 反应器的设计
        5.1.2 启动阶段
    5.2 MPBR连续运行处理效能
        5.2.1 生物量
        5.2.2 有机物的去除
        5.2.3 氮的去除
        5.2.4 磷的去除
    5.3 反应器运行阶段生物量营养成分
        5.3.1 多糖
        5.3.2 蛋白
        5.3.3 油脂
        5.3.4 叶绿素a
    5.4 膜污染情况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海水养殖产业现状
        1.1.2 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特征
        1.1.3 海水养殖废水的危害
    1.2 海水养殖水体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3.2 益生菌的来源
        1.3.3 益生菌的应用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4.1 吸附法
        1.4.2 交联法
        1.4.3 包埋法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2.2 样品的采集
        2.2.1 东寨港海水养殖微生物多样性
        2.2.2 海南省高位池主要污染物降解菌的分离水样的
    2.3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2.3.1 海水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DNA提取和测序
        2.3.3 16S基因序列分析
    2.4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2.4.1 培养基及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配制
        2.4.2 目的菌株的富集培养
        2.4.3 菌株的分离筛选
        2.4.4 目的菌株的鉴定
    2.5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
        2.5.1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2.5.2 椰丝纤维制备及改性
        2.5.3 固定化材料对细菌的固定化效果试验
    2.6 单菌及复合菌在模拟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6.1 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
        2.6.2 单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6.3 复合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7 水质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细菌多样性影响
        3.1.1 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3.1.2 不同水样中细菌群落的组成
    3.2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真菌多样性影响
        3.2.1 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3.2.2 不同水样中真菌群落的差异
    3.3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3.3.1 COD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3.2 异养氨氧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3.3 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4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选择、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3.4.1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及选择
        3.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3.4.3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 讨论
    4.1 海水养殖池及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
    4.2 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
    4.3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对微生物生长增殖的作用
    4.4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1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3 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前景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膜技术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管若伶,彭心威.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 [2]固定化菌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试验研究[J]. 高凌鹏,刘志宏,李诗宣.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21(06)
  • [3]海水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J]. 叶麦,童家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4]微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及工艺提升研究[D]. 庞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模拟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D]. 路通. 山东大学, 2021(12)
  • [6]微电场E-MBR体系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能及膜污染减缓机制研究[D]. 曾千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 [7]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 张紫英. 广西大学, 2021
  •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9]钝顶螺旋藻处理海产养殖废水的效能及其在MPBR中的连续运行效果[D]. 吴楠. 山东大学, 2020(12)
  • [10]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伍乾辉. 海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