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越来越重 汽车市场人气上升的势头受阻(论文文献综述)
董博隆[1](2019)在《沈阳皇家贵夫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皮草行业飞速发展,中国老百姓对于皮草的需求日益加剧,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皮草制造加工基地和消费市场。从消费市场来看,根据中国皮革协会的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皮草服饰的市场增速高达22.4%。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居民对于皮草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状态,近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皮草生产商在全球皮草行业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受到国际皮草行业的高度关注。尽管中国的皮草消费市场和生产商都在不断成熟,且由低端逐渐向中高端迈进,但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尤其皮草经销商的综合实力普遍偏弱,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而皮草的销售环节无疑是确保其价值得以有效传递的重要渠道。由此有效提升经销商的实力,调整其营销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沈阳皇家贵夫人作为一家皮草销售公司,在东北地区的皮草销售市场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2015年之前,凭借市场需求的膨胀,该公司采用传统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获得丰厚利润,实现快速发展。然而,2015年后市场开始竞争愈发剧烈,该公司的销售情况变得不容乐观,这主要的原因是该公司的营销策略一直没有更新。目前沈阳皇家贵夫人面临着内部利润下滑,外部行业竞争加剧等严重问题。在国际经济萧条,行业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沈阳皇家贵夫人急需重新梳理目标客户群体,制定营销战略。通过这些方案充分发挥公司自身的内部优势,利用现有的客户体量和品牌优势,同时对销售渠道进行完善,建立网络渠道,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到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针对沈阳皇家贵夫人的经营环境,采用PEST方法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再结合竞争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等分析,使用STP分析法对皮草市场分析重新细化,结合公司优势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完成目标市场定位,并围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分别制定具体营销策略。最后,根据公司的销售情况给出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确保公司能够更好地进行销售。通过利用具体的实施方案,企业能够积累大量优质客户,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作为直接接触市场的经销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集中客户反馈,从而在未来能获得与上游生产商谈判的能力,倒逼上游生产商改革。由生产商提供的皮草定制、高端成衣、配饰等产品的生产,同时回流支撑企业品牌价值。
夏晓娟[2](2018)在《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文中指出梅内姆执政时期(1989-1999年)是阿根廷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阿根廷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尽管受到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负面影响,但在国内外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下,阿根廷民主政体保持相对稳定,政治民主化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军事改革有利于军政关系的调整,政府变被动为主动,将军队归置到民选政府体制之内,肃清了威胁民主政体的军方威权因素;法制革新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规制,有利于促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有效制衡局面的形成;社群组织、舆论媒介的发展有利于公民权利的维护,体现出民主在基层的稳步推进;政治文化得以扬弃,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政界高层协商与合作的加强,民众依法维权意识的普及,政府之民众民主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开展等,均体现出民主化已深入国民意识之中。
谭杨[3](2014)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文中研究指明阿根廷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让很多欧洲国家都瞠目结舌,而之后民众主义的兴起则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同时兼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点,政治体制在民选政府和军事专制之间周期性摇摆。对外政策上也总是在亲美和亲苏之间徘徊,经常以一种“南美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90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则可以被称为拉美国家中最极端的案例。从1982年到2002年间,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革。1976年—1983年阿根廷处于“国家改组进程委员会”(Proceso)统治之下。这届军政府设计了“国家改组计划”,希望对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军政府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出于“冷战”的需要,极力阻止共产主义的势力进入拉美地区,所以全力支持“国家改组计划”军政府对左派势力的镇压。军政府任命的经济部长马丁内斯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与美国金融界和政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军政府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卡特政府上台后,利用“人权”外交政策对阿根廷军政府进行了打压。后来随着美国方面“沃尔克汇率冲击”的到来,阿根廷陷入了外债危机,经济停滞。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军政府发动马岛战争,导致其自身迅速垮台,国家进入民主化时代。阿方辛领导的激进党从军方手中接受政权以后,民主化开始逐步推进。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这中间涉及到对军方高层的处理,军人当中仍然有部分人想恢复军事专制体制或者是保持军人对国家的“监护权”。在对外关系方面,阿方辛政府努力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交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由于“奥斯特拉尔计划”与“春季计划”两项经济计划先后失败,阿方辛政府被迫提前下台。阿方辛政府执政时期主要的贡献就是巩固了民主化的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即政治民主化在拉美已经盛行。当时冷战接近尾声,美国没有再支持拉美国家的军政府的必要了,所以这也使得民主化进行得相对比较顺利。90年代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庇隆党领袖梅内姆上台之后所推行的政策与庇隆主义背道而驰。新政府接受了IMF和美国推销的“华盛顿共识”,实行近乎极端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这使得整个阿根廷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在对外关系上,梅内姆采取了全追随美国的战略,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关系,积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的建立。新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举行了很多次谈判,并得到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获得了很多笔贷款,这对稳定阿根廷的经济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依赖,也降低了阿根廷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国际金融机构不断地签署新贷款协议,债务不停地增长,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信心,这也成为以后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90年代后期,庇隆党走向分裂,党内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这导致庇隆党力量的分散,激进党则与其他党派结成同盟,一举赢得了选举。德拉鲁阿仍然坚持维护货币局制度,坚持按照IMF的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施政。IMF对阿根廷在执行削减财政赤字、紧缩开支、降低债务方面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决定不再向其提供支持。IMF的决定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信心,外资大规模撤走,本国资本也大量外逃,经济危机爆发了。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德拉鲁阿被迫下台,正义党的杜阿尔德成为总统,他果断地废除了货币局制度并抛弃了新自由主义经济路线。杜阿尔德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并没有挽救国家,并且其国家管制型的经济政策还受到IMF的严厉批评。基什内尔接任总统以后,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的部分经济理念,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通过财政扩张和公共工程项目来刺激经济的复苏。在对外政治政策采取“离美”的策略,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加强与本地区的合作;在对外经济政策上,采取“离IMF”的策略,不再听从其经济政策建议和贷款援助。这一切努力,都降低了外部因素对阿根廷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自此以后,在没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在1982-2002期间,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环境、外部因素的变化直接诱发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最后的经济大危机,也与这种过度接受外来影响有关。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受外部因素影响,政治民主化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而出现了一种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不兼容的状况。在这20年中,国际关系、外部因素对阿根廷国内的政治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像阿根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外部因素对国内的影响,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峰[4](2014)在《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积累,人类的数据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一新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从政府工作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商业盈利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有鲜明的体现。传媒是数据集中的一个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已经积累了足以支撑商用的海量级别数据,并且已经出现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取得成功的诸多案例,能否积极迎接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多方面挑战,成为决定一种媒体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占据先机的关键因素。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来说,在大数据时代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过同时也会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电视媒体需要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实现创新发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的角色特征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有效的营销渠道逐步转变为有着急迫营销需求的主体。大数据技术目前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地体现在营销领域,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一个突破口,探索如何将大数据技术有效应用于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也成为当下的一个迫切任务。不过按照大数据的要求,现阶段的电视媒体在技术构架、传播模式、运营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限制和问题,这使实现营销创新的任务变得更为严峻。为了能够更为集中和深入地探讨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营销创新的问题、可能性并探讨其有效路径,本文选定了网络整合营销的4I原则作为研究的视角,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分别从Interesting (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个性原则)四个方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创新做出了分析。基于趣味原则的探讨中,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的营销创新,对大数据背景下电视媒体传统的趣味性优势发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挖掘,进而从借助大数据技术迅速准确找准“趣味点”、科学地形成网络整合营销策略、及时地对营销效果进行实时监控、更为精准地实现受众定位与关系维护等几个方面对大数据时代基于趣味原则实现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电视媒体大数据营销的流程。基于利益原则的探讨中,对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挖掘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相关性、挖掘受众不同利益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简化营销手段等不同的角度对电视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且从精准定位营销范围与目标、发掘新的市场和营销空间、跟踪受众利益发展等方面对营销创新的路径做出了探讨,最终对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特征进行了解读。基于互动原则的探讨中,认识了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互动形态的演化历程,从不同的阶段认识互动原则对电视营销的促进作用,针对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所体现出来的趋势和问题,从挖掘受众互动潜能、提高互动途径利用效率、扩宽互动空间等几个方面对电视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的营销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基于个性原则的探讨中,对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营销主体和营销客体两个方面对其作用进行了分别解读,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做出的营销创新,结合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从四个方面着重对营销创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基于趣味、利益、互动、个性四个原则对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电视媒体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情况和发展阶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要求,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体系。
赵继鸿[5](2013)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文中提出全球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强烈冲击使作为金融核心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成为经济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虚拟经济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份量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破坏作用均是巨大的,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和考虑。因此,深入总结和研究历次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及其成效,优化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基于货币政策非中性的理论前提,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货币政策决策的概念出发,在回顾总结近百年来历次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政策决策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货币政策决策的机制和依据,并且对货币政策决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全文遵循“理论推演——实证分析——国际比较——对策建议”的研究范式,多角度、多层面、深入系统地剖析金融危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决策问题,并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有效性的创新策略。概括起来,货币政策理论的主要争议在于其决策究竟是“相机抉择”还是“按规则行事”。在1977年以前,似乎是相机抉择优越于规则行事,但当动态非一致性概念引入到宏观经济学领域后,“按规则行事”第一次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金融危机期间一国央行应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以缓解危机、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学者们就危机期间实行紧缩性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上又出现将包括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内的量化宽松和信贷宽松货币政策纳入央行政策工具的创新举措,大大丰富了货币政策决策理论研究。就货币政策决策的时机选择而言,文章运用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旨在为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窗口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在决策主体的高效决策及政策规则的恰当选择下,通过构建基于MS-VAR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综合货币危机指数、银行危机指数和资产泡沫危机指数三个指标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预测货币政策执行的时间点,保障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适时、适度。在分析几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基础上,文章重点研究了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独立性特征及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行为特征,发现强化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央行的总体发展趋势。梳理货币政策的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规则,分析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规则是我国货币政策规则未来的较好选择。从有效性评价和检验来看,一方面,常规货币政策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货币政策效应都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另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美联储三大类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检验,发现定期拍卖便利(TAF)、主经纪商融资便利(PDCF)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便利(AMLF)等信贷类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显着的有效性,而其他资产购买类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不佳。比较分析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代表性国家的货币政策决策,深刻总结经验与启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下,论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有效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强化我国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独立性、实行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非常规政策的有效性等,使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更加完善,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承诺效应,以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能够实现独立、高效。本文研究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其理论上的贡献是首次系统定义货币政策决策,厘清金融危机环境下货币政策决策的作用机理,构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践中的贡献则是尝试建立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识别、化解和救助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决策一般模型和方法,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与金融危机进行仿真分析,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文昕[6](2013)在《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的魅力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盛誉。由于书画艺术品本身天然地具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使其市场价格有着坚韧上扬的刚性,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泡沫化趋势。高价值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已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艺术品市场份额,成为了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生力军。它不仅领跑艺术品拍卖市场,引导艺术品投资方向,甚至于对国际艺术品投资和拍卖行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艺术品市场专家李彦君(2012)说:“齐白石的书画,可以说前五年能够见到一百万一张的,甚至都是十分少见的现象,然而现在突然竞涨到四个多亿,你想一下这是多么大的跨度。应该说是十足的泡沫了,我们商代的青铜器,我们唐代的金银器,包括甚至明代的画、宋代的画也没有卖这么高的,所以这个是泡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摆脱地摊式经营,到以竞拍方式为交易特征的拍卖市场出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拍卖市场算起,才经历不过10多年时间。泡沫化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刚刚兴起而且方兴未艾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泡沫化趋势进行计量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探讨规范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之路,对促进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内容共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安排、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着重介绍有关艺术品市场国内外文献相关的经济学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寻找从经济学角度适用于分析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科学的理论脉络和实证分析方法,建立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品泡沫化问题正确视点。第三部分是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着重分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所呈现出的泡沫化的表现形态及发展趋势。泡沫化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带来的评价体系混乱、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轨道、投机行为横行、赝品泛滥以及偷漏税严重等一系列负面效应;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博弈论等模型和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所出现的泡沫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造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出现泡沫化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着重介绍国外一些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画廊交易制度创新与改进、艺术品市场租赁市场建设和税收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目的是为规范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使其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去泡沫化,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交易制度,保持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带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内容包括如何为投资者服务尝试开发艺术金融产品,完善书画真伪鉴定的技术设施,强化对书画等艺术品税收漏洞的监管和建立艺术品退市制度等。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我国首次提出并以经济学视角,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对艺术家应如何享有其作品的产权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艺术家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产权,不仅应包括一次拍卖的收益权,而且还应包括艺术家创作该作品若干年以后的若干次拍卖的增值部分的一个固定比率,这与艺术家追续权(droit de suite)的概念一致,它与着作者对其着作所享有的版权也是一致的概念。对艺术品的产权进行明晰地分割和界定,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目前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合谋现象,促使画廊与拍卖公司对于底价的合谋问题以及艺术品评估结论的虚假不实问题得到彻底的改革。这样就可避免艺术家及其法定继承人或者指定继承人在短期内希冀对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产生市场上的抬价倾向与严重高估,投资者和收藏者对书画艺术品拍卖底价和艺术家对所谓“身价”的热望与追求可因艺术家追续权的确立而冰释,因为他可能要为若干年后的若干次“流拍”付出很多代价,得不偿失。本文不足之处:由于很难收集到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私下交易的数据,而私下交易泛滥正是艺术品市场难以被约束和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在实证分析方面还不够充分。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发展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如何使其规范化与世界接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书画灿烂的文明提供创造、包装、流通、消费的理想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它不仅是艺术领域专业人士面前的研究课题,更是需要当代经济学家们集体研究的崭新课题,但愿本文能为此起到启发深思的作用。
王娜[7](2010)在《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宏观经济也终于走到了必须依靠拉动内需才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当口,此时谁也不能再忽视占人口2/3的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当我们谈到农村消费长期落后的现状时,同时也是在说,农村消费有充足的空间去挖掘。在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新政”克服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时,深入研究农村消费市场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当然,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从真实数字的比较中获得更为细致的材料,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探知、分析农民消费的特点和当前措施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准今后政策的着力点,使农村居民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引擎。于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财政支出为视角,将农村居民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对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成为本文的写作初衷。论文首先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对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理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为以下论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为了全面系统的反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总结出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寻找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突破点,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基于汇总数据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两方面出发,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类别的对比手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进行细致描述和综合评价。论文的第五部分首先界定了涉及农村消费的财政支出的范围即财政农业支出、财政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其中重点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从财政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两个方面着手,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财政支农总量来看,长期内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引致效应,但短期内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长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短期影响不显着,而财政农村基础设施支出在短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长期影响不显着,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此相反,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针对财政补贴,本章重点介绍涉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生活性补贴即“下乡”产品价格补贴的意义、措施和政策效果,对涉农生产性补贴的四类直接补贴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补贴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针对农村社会保障,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保体系的构成,对农村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民工社保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明介绍,并对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文的第六部分根据前述章节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出财政支出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问题:1、财政对农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农民增收缓慢。2、涉农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直接收益少。3、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农村居民消费。4、农村消费环境不健全,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并从城乡二元结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补贴方式、农村社保和农村消费环境方面进行了因素分析。第七部分根据前述章节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财政机制设计并提出了系列财政对策选择。首先收入增长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资金,其次风险分担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保证,再次热点引导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确立了消费目标,最后公共服务机制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四种机制分别从购买力、风险预期、消费目标、消费环境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四种机制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封闭环,如果其中一种机制失灵,那么这个封闭环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农村居民消费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的根源所在。
朱伟琼[8](2009)在《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YC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抵御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企业将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之下,拉开距离才真正具备竞争优势,不降价竞争,着力提高产品单位利润率从而提高总利润水平和投资回报率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房地产这个高风险行业而言也是一样。尤其近年来面对多重挑战的房地产行业,其赢利模式也开始从粗放的土地赢利向精细的产品赢利转变,在土地成本透明化、市场化的环境下,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十分重视成本控制工作,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YC房地产开发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各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并以此作为理论框架对YC公司的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策。房地产成本管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重点分析开发环节的成本控制程序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将其应用到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控制实践中去,使其能为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庄绚[9](2008)在《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看企业体育营销传播》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近三十年以来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成为一种时代潮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即将召开,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纷纷落户中国。与此同时,体育的高度普及所形成的高关注度给营销传播带来了广泛的受众群体,体育带来的一系列情感与文化,可以引起参与者的强烈共鸣。给企业赋予了塑造传播品牌个性新的载体和差异化传播的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营销传播的发展契机,也将我国体育营销传播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全文总共分五个章节,第一张绪论中首先交代了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体育营销传播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体育营销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从传播学角度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分析体育营销传播的相关问题。其中详细阐述了体育营销传播概念,并进一步深入地对“体育营销”及“体育营销传播”概念进行解析,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区别。然后分小节深入地分析了体育营销传播的特点、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归纳了体育营销传播的理论沿承。接下来第三章具体结合北京奥运会的营销传播实况深入阐述体育营销传播的内容和特征。本章首先介绍了北京奥运会的概况及主要传播内容,然后梳理企业主借助北京奥运会开展营销传播的主要途径,归纳北京奥运会给体育营销带来的主要启示。第四章展望未来体育营销传播的发展的四大趋势。希望对未来体育营销传播理论研究及实务有所启发。本文希望能对体育营销传播已有的研究有所增补,旨在深入研究体育营销传播的发展问题。本文的研究价值则在于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北京奥运会对体育营销传播的传播原理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体育营销传播中的“传播”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播内容及企业借助奥运会开展营销传播的主要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在发掘北京奥运会启示的同时预测今后体育营销传播发展的趋势。
胡玉玲[10](2008)在《石油价格波动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石油是不可再生和稀缺性的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江苏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经济大省,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对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波及效应。在深入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论文在系统阐述国内外油价走势、波动特征、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石油价格波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论文在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从食品价格、住房价格和交通运输行业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对江苏居民生活的影响。(3)论文分别对国内原油价格上涨率与江苏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率、江苏石油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原油价格波动反映比较敏感,高于全国水平。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滞后一期一致性更为明显。(4)论文对国内原油价格与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协整检验分析,同时与山西、上海进行实证对比,结果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可以由国内原油价格解释的部分,以上海最多,江苏次之,山西最小,符合能源消费结构的实际状况。(5)论文分析了油价上涨对汽车产业和消费的影响。油价上涨导致汽车生产成本的提升,抑制了汽车的产量和销售,小排量、经济型轿车的市场前景会更加乐观。(6)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针对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江苏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省能型结构体系;节约用油,实施石油进口替代战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二、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越来越重 汽车市场人气上升的势头受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越来越重 汽车市场人气上升的势头受阻(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皇家贵夫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司简介 |
1.1.2 营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
2.1.1 市场营销理论 |
2.1.2 STP理论 |
2.1.3 4P营销策略 |
3 沈阳皇家贵夫人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分析 |
3.3 消费者需求分析 |
3.3.1 消费者需求分类 |
3.3.2 消费需求特征分析 |
3.3.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人力资源分析 |
3.4.2 营销能力分析 |
3.5 SWOT分析 |
3.5.1 内部优势分析 |
3.5.2 内部劣势分析 |
3.5.3 机会分析 |
3.5.4 外部威胁分析 |
3.5.5 SWOT分析矩阵 |
4 沈阳皇家贵夫人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4.1 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 |
4.2.1 品牌策略 |
4.2.2 拓展高端产品 |
4.2.3 店铺升级和logo设计 |
4.2.4 选择高端宣传方式 |
4.3 价格策略 |
4.3.1 差别定价策略 |
4.3.2 尾数定价策略 |
4.3.3 撇脂定价策略 |
4.4 网络渠道策略 |
4.4.1 公司网站建设 |
4.4.2 微信营销 |
4.4.3 建立APP客户端 |
4.5 促销策略 |
4.5.1 广告推广 |
4.5.2 促销推广 |
4.5.3 公关推广 |
5 沈阳皇家贵夫人皮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构建高效组织结构 |
5.2 加强销售团队建设 |
5.3 完善激励机制 |
5.4 品牌培育建设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阿根廷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民主化理想之溯源 |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演进 |
第三节 梅内姆就任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二章 军事改革与军政关系的转型 |
第一节 阿根廷军政关系回溯 |
第二节 军事改革与军政关系转型 |
第三节 军政关系转型与政治民主化 |
第三章 宪政改革与行政权力的规制 |
第一节 传统宪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宪法修改与总统权力规制 |
第三节 司法体制改革艰难启动 |
第四章 社群组织、舆论媒介的发展与公民权利的维护 |
第一节 社群组织蓬勃发展 |
第二节 人权组织及女权运动的维权成效 |
第三节 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 |
第五章 政治文化的扬弃与民主促进共识之加强 |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民主化的关系 |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90年代政治文化的新动向 |
第六章 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政治民主化的负作用 |
第一节 改革社会成本对民主质量的影响 |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对民主化经济基础的制约 |
第三节 监管失衡对民主责任机制的挫伤 |
第四节 联邦与地方畸形的关系与民主不平衡性 |
第七章 政治民主化稳中有进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全球民主化浪潮与多边国际组织的推动 |
第二节 国内适宜民主政治成长的氛围与土壤 |
第三节 梅内姆的“自由与民主”情怀与治国理政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岛战争前的阿根廷制度变迁与外部影响 |
第一节 历史溯源:外部因素与阿根廷的制度变迁 |
(一) 民众主义政治体系的历史影响 |
(二) 美国对阿根廷民众主义政权的打压 |
(三) 美国的影响与军方的“反民众主义”活动 |
(四) 民众主义的回归与再次崩溃 |
第二节 美国的政策对军事威权体制的影响 |
(一) 美国冷战政策与军人集团的政治理念 |
(二) 卡特政府“人权外交”对阿根廷的影响 |
第三节 国际因素在军政府经济改革中的作用 |
(一) 西方自由经济理念对马丁内斯的影响 |
(二) 美国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支持 |
(三) 国际金融界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影响 |
(四) 马丁内斯经济改革的实施与效果 |
第四节 马岛战争爆发与军事体制的崩溃 |
(一) 军政府内部斗争与经济政策失控 |
(二) 马岛战争的失败与制度的崩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末期国际环境下的阿根廷变革 |
第一节 美国政策、地区形势与阿根廷的民主化 |
(一) 美国里根政府“民主工程”对阿根廷的影响 |
(二) 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博弈 |
(三) 国际关系与阿根廷民主制度的巩固 |
第二节 外债问题与IMF对阿根廷的影响 |
(一) 国际经济冲击与外债问题 |
(二) 外债危机对阿根廷经济的影响 |
(三) IMF与阿方辛政府的债务谈判 |
第三节 阿方辛时代制度危机的产生 |
(一) “奥斯特拉尔计划”的实施与结果 |
(二) “春季计划”的失败 |
(三) 美国“贝克计划”与阿方辛政府的下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90年代国家变革中的外部因素影响 |
第一节 90年代国际环境与阿根廷的政治变革 |
(一) 国际民主化浪潮与庇隆党的转型 |
(二) 国际民主化浪潮与中央地方权力结构变化 |
(三) 新自由主义输入与阿根廷的“改革悖论” |
(四) 亲美战略与阿根廷变革的外部环境 |
第二节 IMF对阿根廷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
(一) 外债问题与“可兑换计划” |
(二) IMF引导下的劳工政策改革 |
(三) IMF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
(四) IMF对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三节 外部因素与变革中的社会:以私有化为案例 |
(一) “华盛顿共识”与私有化政策的实施 |
(二) 外国投资者与国企私有化 |
(三) 公共服务事业“外资化”对社会的影响 |
(四) 外国投资与私有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外开放战略与21世纪初经济危机 |
第一节 开放环境下阿根廷经济体制危机的形成 |
(一) 开放程度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 |
(二) 开放环境下国际经济危机对阿根廷的冲击 |
(三) 对外开放的资本市场与财政体制的危机 |
(四) 对外贸易开放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
第二节 地区战略关系与阿根廷经济的变化 |
(一) 南方共同市场与地区战略格局 |
(二) 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博弈 |
(三) 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危机的形成 |
(四) 危机爆发前后地区关系的变化 |
第三节 危机时代:政治经济的重新定位 |
(一) 德拉鲁阿的上台及政策实施 |
(二) MF对阿政策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
(三) 杜阿尔德的危机管理 |
(四) 基什内尔的“新政” |
(五) 政治体系和对外战略的变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4)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对电视媒体营销的影响 |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基础条件 |
二、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
三、大数据时代对人类商业活动带来的变化 |
四、大数据时代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基于市场营销的电视媒体角色之转变 |
一、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看电视媒体角色的演变 |
二、电视媒体角色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标准变化 |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电视营销方式探索及其创新扩散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者角色的强化 |
第三节 电视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 |
一、电视媒体营销模式的演进 |
二、基于4I原则的网络整合营销 |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趣味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趣味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趣味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基于“趣味”的受众信息消费特征解读 |
三、趣味性与娱乐性之辨析 |
第二节 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趣味优势及问题分析 |
一、电视媒体在营销过程中的趣味优势 |
二、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化与发展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分析与路径探讨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创新流程探讨 |
四、大数据背景、趣味原则、营销创新需求的三元互动辩证分析 |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利益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利益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利益”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利益原则是建立受众忠诚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
第二节 利益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基于利益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 |
二、多方制衡中利益原则在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活动中作用的发挥 |
三、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的受众利益维度分析 |
四、从利益原则到利益驱动机制的发展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分析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路径探讨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追求 |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追求社会效益的困境分析 |
二、在大数据营销的基础上寻找电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互动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互动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互动”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传媒营销过程中的互动内涵界定 |
三、传媒营销过程中的互动内涵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二节 互动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互动形态的演化历程 |
二、互动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基于互动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的趋势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互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的营销创新路径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提高互动性的路径探讨 |
一、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传媒价值链打造与分享 |
二、积极部署云平台建设,推进电视新媒体发展 |
三、积极推进下一代电视媒体网(NGB)的部署 |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个性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个性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个性原则在传媒营销活动中作用得到强化的背景 |
二、个性原则在传媒营销活动中的意义 |
第二节 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范围界定 |
二、从营销主体的角度看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 |
三、从营销客体的角度看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基于个性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的误区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个性”所面临的问题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的营销创新路径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拟态环境”的改变及基于个性原则电视媒体营销的反思 |
一、新媒体背景下“拟态环境”的变化 |
二、大数据时代“拟态环境”的新特点 |
三、从“把关人”角色的转变看基于个性原则的大数据营销 |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整合营销体系的架构 |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系统架构探析 |
一、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环境与任务的变化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的系统框架 |
第二节 “大数据”的误读及其对电视媒体营销的影响 |
一、从资源意义上看“数据”的区分与解读 |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再度”兴起 |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电视媒体行业及其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
四、“数据挖掘”与“大数据”之辩 |
第三节 “大数据企业”战略创新的分析与启示 |
一、阿里、腾讯、百度等“大数据企业”的布局创新 |
二、“大数据企业”的数据资源应用特点及其与电视媒体的比较 |
三、电视媒体创新发展要树立牢固的互联网思维与整合营销意识 |
第四节 电视媒体整合营销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一、单向传播模式下的“传统媒体整合式”营销 |
二、电视媒体的网络整合营销体系 |
三、从“大数据”视角分析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体系 |
四、在困境与问题中推进电视媒体大数据营销 |
五、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限制 |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金融危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金融危机 |
1.2.2 货币政策决策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金融危机研究 |
1.3.2 货币政策研究 |
1.3.3 货币政策决策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货币政策决策与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 |
2.1 金融危机理论 |
2.1.1 过度负债理论 |
2.1.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1.3 货币政策失误理论 |
2.1.4 金融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5 货币危机理论 |
2.2 货币政策理论 |
2.2.1 货币政策工具手段 |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2.2.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2.2.4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2.3 货币政策决策理论 |
2.3.1 货币政策决策的时机选择与工具规则 |
2.3.2 货币政策决策的目标规则 |
2.3.3 货币政策决策与危机干预理论 |
2.3.4 其它货币政策决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的时机选择 |
3.1 货币政策有效决策的前提:时机选择 |
3.2 MS-VAR 预警模型构建 |
3.2.1 模型演进 |
3.2.2 模型简介 |
3.3 指标选取与指数设计 |
3.3.1 预警指标体系 |
3.3.2 风险指数构建 |
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
3.4.1 实证检验 |
3.4.2 实证结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危机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的机制研究 |
4.1 货币政策决策的主体行为分析 |
4.1.1 货币政策决策的主体特征分析 |
4.1.2 货币政策决策的主体独立性分析 |
4.2 货币政策决策的环境分析 |
4.2.1 环境分析之一:货币政策透明度 |
4.2.2 环境分析之二:货币政策决策委员会制度 |
4.3 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 |
4.3.1 美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 |
4.3.2 英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 |
4.3.3 泰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 |
4.3.4 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危机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的效果评价 |
5.1 货币政策决策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5.1.1 趋势分解 |
5.1.2 向量自回归模型 |
5.1.3 脉冲响应函数 |
5.2 常规货币政策决策效果评价 |
5.2.1 数据选择与说明 |
5.2.2 数据描述与趋势分解 |
5.2.3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
5.2.4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2.5 实证结果分析 |
5.3 非常规货币政策决策效果评价 |
5.3.1 引入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背景分析 |
5.3.2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
5.3.3 对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危机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的国际比较 |
6.1 1929-1933 年美国金融危机及货币政策决策回顾 |
6.1.1 1929-1933 年美国金融危机回顾 |
6.1.2 美国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回顾 |
6.1.3 经验与启示 |
6.2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金融危机及货币政策决策回顾 |
6.2.1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金融危机回顾 |
6.3.2 日本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回顾 |
6.2.3 经验与启示 |
6.3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各国货币政策决策回顾 |
6.3.1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
6.3.2 亚洲各国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回顾 |
6.3.3 经验与启示 |
6.4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各国货币政策决策回顾 |
6.4.1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回顾 |
6.4.2 各国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回顾 |
6.4.3 经验与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金融危机视角下优化中国货币政策决策的政策建议 |
7.1 强化我国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独立性 |
7.1.1 提高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目标独立性 |
7.1.2 加强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工具独立性 |
7.1.3 完善货币政策决策主体产生的独立性 |
7.2 优化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的规则选择手段 |
7.2.1 实行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
7.2.2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
7.2.3 提升决策主体的通胀预测水平 |
7.3 增强货币政策决策的有效性 |
7.3.1 重视非常规货币政策与常规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
7.3.2 提升货币政策决策主体沟通的有效性 |
7.3.3 优化货币政策决策的时机选择 |
7.3.4 确保基层央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的微观支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
(6)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局限与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书画投资的经济学文献发展脉络 |
2.1.2 艺术指数的编制方法 |
2.1.3 艺术品市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 |
2.1.4 艺术品市场“泡沫化”研究的计量方法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直接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
2.2.2 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前景的研判 |
2.2.3 对于天津文交所的现状的研究 |
第3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趋势分析 |
3.1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趋势分析 |
3.2 艺术品拍卖市场膨胀的国际背景与环境 |
3.2.1 书画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的理念形成 |
3.2.2 本次金融危机对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冲击 |
3.2.3 欧盟针对艺术创意采取税收保护主义 |
3.3 每日行情公告与天津文交所的政策风波 |
3.3.1 天津“文交所”为何备受争议 |
3.3.2 电子交易模式的创新 |
3.3.3 “38 号文件”的政策风波 |
3.3.4 天津“文交所”原初的标的选择 |
3.3.5 对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改革动向 |
3.4 书画泡沫的负面效应 |
3.4.1 泡沫化的恶果的表现 |
3.4.2 书画市场的流动性大起大落 |
3.4.3 泡沫化是一柄双刃剑 |
第4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的计量分析 |
4.1 泡沫化的涵义、类型 |
4.1.1 泡沫化的涵义 |
4.1.2 艺术品市场泡沫的分类 |
4.2 书画拍卖市场的描述性统计 |
4.2.1 雅昌指数 |
4.2.2 油画成交金额的季节性特征 |
4.3 天津文交所“泡沫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
4.3.1 艺术品份额的“泡沫化” |
4.3.2 文交所“泡沫化”的特征观察 |
4.3.3 文交所“非理性繁荣”的昙花一现 |
4.4 高端油画的市场泡沫与“双顺差”压力的关系 |
4.4.1 “双顺差”问题的表现 |
4.4.2 高端油画和外汇储备的统计指标的选取 |
4.4.3 协整检验 |
4.4.4 结论 |
第5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形成的因素 |
5.1 国际石油价格与艺术品均价的联动机制 |
5.1.1 引言 |
5.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1.3 联动机制的方法与模型 |
5.1.4 结论 |
5.2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的社会心理因素 |
5.2.1 书画是“财富象征” |
5.2.2 “收藏文化”的国际盲点 |
5.2.3 拍卖中的“赢者诅咒” |
5.2.4 收藏家的投机倾向 |
5.2.5 艺术品基金为何兴起 |
5.3 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然缺陷 |
5.3.1 国际惯例的打破 |
5.3.2 艺术品拍卖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博弈分析 |
5.3.3 拍卖公司的声誉模型 |
5.3.4 案例分析 |
5.3.5 结语 |
第6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6.1 国外艺术品价值评估模式 |
6.1.1 国外针对艺术品的评估机构 |
6.1.2 着名拍卖行的拍品图录 |
6.1.3 经验借鉴 |
6.2 画廊制度的创新与改进 |
6.2.1 法国的画廊业特点 |
6.2.2 日本的画廊业特点 |
6.2.3 中国的画廊为何不愿“做嫁衣” |
6.2.4 经验借鉴:政策指向明确 |
6.3 艺术品租赁市场的建设 |
6.3.1 加拿大的艺术银行 |
6.3.2 美国的艺术品的网上租赁 |
6.3.3 经验借鉴 |
6.4 欧盟的税收政策设计 |
6.4.1 艺术家追续权的含义与作用 |
6.4.2 英国艺术品市场面对的税收体系 |
6.4.3 经验借鉴一:避免高关税引发避税逃税 |
6.4.4 经验借鉴二:明确拍品权属 |
第7章 中国书画市场去泡沫化的对策与建议 |
7.1 尝试开发艺术金融产品 |
7.2 加强艺术品拍卖的资质审核 |
7.2.1 资质审核的部门缺位 |
7.2.2 案例分析:协拍下的误导 |
7.2.3 具体对策 |
7.3 完善书画真伪鉴定的基础设施 |
7.3.1 赝品影响中国书画市场的国际声誉 |
7.3.2 赝品的技术防范 |
7.3.3 专家黑洞问题的制度防范 |
7.4 强化艺术品税收监管 |
7.4.1 会计科目的混淆带来的后果 |
7.4.2 艺术品私下交易的税收监管 |
7.4.3 海关税收的调整策略 |
7.4.4 企业投资艺术品的税收减免 |
7.4.5 艺术品税收的法制建设 |
7.5 建立“文交所”艺术品退市制度 |
7.5.1 文交所的融资平台功能 |
7.5.2 “文交所”退市制度的设计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7)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 |
2.1.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 |
2.1.2 研究内容方面的文献 |
2.2 国内外研究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文献 |
2.2.1 国外对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
2.2.2 国内对财政支出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
第3章 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 |
3.1 财政支出政策作用传导机制 |
3.1.1 IS—LM模型下财政支出政策传导乘数 |
3.1.2 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的传导阶段性分析 |
3.2 购买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3.3 转移支付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4.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4.1.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性描述 |
4.1.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计量经济检验 |
4.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
4.2.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统计性描述 |
4.2.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数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5.1 财政支出范围界定 |
5.2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 |
5.2.1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 |
5.2.2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
5.2.3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数理分析 |
5.3 财政补贴与农村居民消费 |
5.3.1 财政对农村居民消费补贴 |
5.3.2 财政对农村居民生产直接补贴 |
5.4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 |
5.4.1 农村社会保障分类 |
5.4.2 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现状 |
5.4.3 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6.1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
6.1.1 财政农业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
6.1.2 涉农补贴农民收益少,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1.3 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1.4 农村居民消费成本高,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 |
6.2 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6.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制约财政农业支出增长 |
6.2.2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2.3 涉农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村居民增收缓慢 |
6.2.4 农村居民为防范风险,抑制基本消费支出 |
6.2.5 农村消费环境不健全,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设计与对策选择 |
7.1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设计 |
7.1.1 收入增长机制 |
7.1.2 风险分担机制 |
7.1.3 热点引导机制 |
7.1.4 公共服务机制 |
7.1.5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机制关系分析 |
7.2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对策选择 |
7.2.1 加大支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
7.2.2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分担农民风险 |
7.2.3 预热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 |
7.2.4 建立消费配套设施,改善农民消费条件 |
7.2.5 其他配套措施 |
7.2.6 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Y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
1.1 引言 |
1.2 案例背景 |
1.2.1 房地产行业背景 |
1.2.1.1 中国房地产发展概况及行业特点 |
1.2.1.2 中国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概述 |
1.2.1.3 中国房地产行业近期发展 |
1.2.2 案例公司概况 |
1.2.2.1 YC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1.2.2.2 YC公司组织架构介绍 |
1.2.2.3 YC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定位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2.1 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
2.1.1 案例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
2.1.2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
2.2 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2.1 相关文献综述 |
2.2.2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及分析 |
2.2.2.1 目标成本及目标成本管理概念的界定 |
2.2.2.2 目标成本管理的特点 |
2.2.2.3 基于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
2.3 案例分析 |
2.3.1 YC公司现行的成本控制情况 |
2.3.1.1 YC公司成本管理思想的演变 |
2.3.1.2 YC公司成本控制体系现状 |
2.3.1.3 YC公司P目标成本控制实例 |
2.3.2 YC公司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2.3.2.1 全公司各环节未能建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
2.3.2.2 职能型组织架构致使项目成本控制缺乏统一性 |
2.3.2.3 制度僵化,决策效率低 |
2.3.2.4 目标成本的制定不够科学,缺乏合理性 |
2.3.2.5 目标成本制度执行力度弱,系统性不强 |
2.3.2.6 目标成本考核制度不完善 |
2.3.3 完善YC公司成本控制的对策及相应措施 |
2.3.3.1 更新观念,营造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氛围 |
2.3.3.2 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的项目管理模式 |
2.3.3.3 健全目标成本测算流程,使目标成本制定更科学和可行 |
2.3.3.4 建立有效的目标成本控制系统 |
2.3.3.5 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考核、奖惩制度 |
2.3.3.6 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成本控制系统的作用 |
2.4 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
2.4.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2.4.2 论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看企业体育营销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体育营销传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体育营销传播国内研究现状 |
1.2.2 体育营销传播国外研究现状 |
1.3 我国体育营销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体育营销传播理论分析 |
2.1 概念阐述 |
2.1.1 体育营销&体育营销传播概念解析 |
2.1.2 体育营销&体育营销传播二者内在关系 |
2.2.3 体育营销&体育营销传播二者本质区别 |
2.2 体育营销传播的特点 |
2.2.1 长期性与系统性 |
2.2.2 互动性与体验性 |
2.2.3 文化性与公益性 |
2.3 体育营销传播模式 |
2.4 体育营销传播效果 |
2.5 体育营销传播理论沿承 |
2.5.1 定位理论 |
2.5.2 独特销售主张 |
2.5.3 品牌形象理论 |
2.5.4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第3章 从北京奥运会看体育营销传播 |
3.1 北京奥运会概况 |
3.2 北京奥运会主要传播内容 |
3.2.1 电视转播权 |
3.3.2 奥运赞助权 |
3.2.3 特许经营权 |
3.2.4 奥运会门票 |
3.2.5 奥运纪念品 |
3.3 企业借助北京奥运会开展营销传播的主要途径 |
3.3.1 赞助 |
3.3.2 广告 |
3.3.3 公关 |
3.3.4 展会 |
3.3.5 包装 |
3.4 北京奥运营销传播的启示 |
3.4.1 提升品牌价值是关键 |
3.4.2 “中国元素”成为热点 |
3.4.3 注重与消费者沟通 |
第4章 展望未来体育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 |
4.1 趋势一:体育营销传播推动新媒体迅速成长 |
4.1.1 互联网媒体 |
4.1.2 手机媒体 |
4.1.3 网络电视 |
4.2 趋势二:企业和媒体在体育营销传播中互惠互利 |
4.3 趋势三:体育营销传播助推中国品牌迈向世界 |
4.4 趋势四:后奥运营销推动“中国品牌”形象延伸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石油价格波动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1 关于油价波动行为和机理研究 |
1.2.1.2 原油与成品油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 |
1.2.1.3 原油价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影响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1 石油价格波动的机制分析 |
1.2.2.2 国内外油价的关系研究 |
1.2.2.3 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 |
1.2.2.4 石油价格波动的调控对策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基本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
1.4.2 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理论 |
1.4.2.1 价格总水平的涵义 |
1.4.2.2 Bruno、Sachs模型对油价推动物价总水平提高的解释 |
1.4.2.3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
第二章 石油价格波动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2.1 我国石油流通体制的变革 |
2.2 国际国内原油价格特征分析 |
2.2.1 国际国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 |
2.2.2 国际国内原油价格波动性分析 |
2.3 国际国内原油价互动关系分析 |
2.4 世界石油价格发展趋势的两种判断 |
2.5 石油价格波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三章 石油价格波动对江苏居民生活的影响 |
3.1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供需状况 |
3.1.1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1.2 江苏能源供需和消费状况 |
3.2 油价波动对江苏居民生活的影响 |
3.2.1 油价上涨对食品价格的影响 |
3.2.2 油价上涨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
3.2.3 油价上涨对交通行业的影响 |
第四章 石油价格波动与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 |
4.1 石油价格波动与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关系 |
4.1.1 石油工业品的界定 |
4.1.2 国内原油价格上涨率与江苏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率相关分析 |
4.2 石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 |
4.3 国内原油价格与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协整关系分析 |
4.3.1 序列的平稳性与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 |
4.3.2 原油价格与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关系实证分析 |
4.3.3 国内原油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误差修正模型 |
4.4 国内原油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关系其他实证分析 |
4.4.1 国内原油价格与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关系的实证分析 |
4.4.2 国内原油价格与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关系的实证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油价上涨对汽车产业和消费的影响 |
5.1 油价上涨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5.1.1 油品涨价将导致汽车制造业一定程度下滑 |
5.1.2 油价上涨为柴油轿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
5.1.3 油价上涨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和开发 |
5.2 油价上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
5.2.1 油价的上涨转变了汽车消费观念 |
5.2.2 油价上涨抑制了国内汽车消费需求 |
5.2.3 油价上涨将促使乘用车消费结构发生调整 |
5.3 小结 |
第六章 减少油价波动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政府对油价的宏观调控,实现价格的市场化 |
6.1.1 打破垄断格局,建立开放的石油市场体系 |
6.1.2 完善石油价格机制 |
6.1.3 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价格形成 |
6.1.4 建立石油安全基金 |
6.1.5 制定石油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 |
6.2 江苏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
6.2.1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省能型结构体系 |
6.2.2 节约用油,实施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
6.2.3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越来越重 汽车市场人气上升的势头受阻(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皇家贵夫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董博隆.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2]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D]. 夏晓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D]. 谭杨. 南开大学, 2014(04)
- [4]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D]. 刘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5]金融危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D]. 赵继鸿. 湖南大学, 2013(09)
- [6]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D]. 文昕. 辽宁大学, 2013(11)
- [7]中国财政支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研究[D]. 王娜. 辽宁大学, 2010(10)
- [8]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以YC公司为例[D]. 朱伟琼. 暨南大学, 2009(09)
- [9]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看企业体育营销传播[D]. 庄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10]石油价格波动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D]. 胡玉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