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变压器二次额定电压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郑荣显[1](2020)在《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谐波特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能源的供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担当,并且电力能源也关乎着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近年来,随着变压器材料的改进以及额定运行点的逐渐提高,导致传统二次谐波制动原理识别能力的下降。因此,研究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与波形的谐波特征分析对提高二次谐波制动装置躲避励磁涌流的能力以及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能力都有实际意义。本文从变压器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出发,用简化的变压器模型对励磁涌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采用二折线和三折线拟合BH曲线对励磁涌流进行谐波含量计算,推算单向涌流和对称性涌流谐波含量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特点,分析励磁涌流二次谐波含量低于整定值的原因。通过单相变压器和三相变压器的设计图纸,在Flux平台上搭建磁路耦合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仿真不同影响因素下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试验,并对仿真的结果进行研究。依据仿真的结果分析空充涌流的特点,验证理论计算与分析的准确性。另外,通过电磁学的基本公式在MATLAB建立仅有电路联系的电路模型,对比电路模型和磁路耦合模型的优缺点,并结合核电站现场试验数据,对二次谐波制动装置的整定值进行探讨。
王兴武[2](2020)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节能调速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斩波串级调速是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的一种高效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应用。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把定子侧的高压调速转化为转子侧的低压调速,并且只需控制远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转差功率,具有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自身损耗低、运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所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参数计算和仿真建模,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对系统稳态性能及综合优化、设备器件特性及功率单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上述问题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确认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异步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基于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建立了用于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提供不同功率电机等效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绕线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数据参考;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机等效电路和等效电路参数辨识优化模型,将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得到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优化算法的异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法,提高了调速工况下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精度。2.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三种稳态状态下主回路器件及功率单元的工作状态,设计控制逻辑实现了调速稳态之间的平稳转换,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稳态转换控制提供设计原则。根据主回路等效电路,建立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得出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气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公式,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稳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回路稳态分析,对大功率斩波单元的器件并联拓扑结构、并联IGBT同步、低感叠层母排等问题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方案,并在国内最大功率(5400kW)串级调速项目中完成验证,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大功率电机应用的关键问题。3.对斩波电抗器损耗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铁芯损耗理论和电抗器工作电流特性分析,建立基于修正Steinmetz经验公式的斩波电抗器铁芯损耗数学模型,在大功率模拟带载试验平台上完成验证,为斩波电抗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4.基于稳态分析及各参数与调速系统性能的直接相关程度,识别调速系统的四个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影响调速系统性能的五个关键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调速系统全局出发,提出系统综合优化方案,实现了调速系统在调速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最优,为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综合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方案。5.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研究,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偏低的原因,据此提出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方案;针对在低压侧无功补偿投切时出现逆变颠覆的实际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减小转子侧谐波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提出了整流单元电容吸收的改进方案。
郑景文[3](2020)在《特殊区间的牵引供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平均海拔较高,部分线路区段位于高寒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中,例如甘青线路地处山区腹地,长大坡道连续,隧道群密集,造成牵引变电所左右供电距离不同,供电臂牵引负荷不均,这给牵引供电方案设计造成困难;而电分相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薄弱环节,在动车组通过电分相时过电压现象不时发生,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某些山区的电分相不得设置在隧道内,隧道内电分相的过电压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对牵引供电方案设计和动车组通过隧道内关节式电分相的过电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了目前常用的牵引网供电方式,从结构特点、供电能力和工程造价对比了各供电方式的优缺点;比较了单相接线、Y/Δ接线、Scott接线和V/x接线四种不同的牵引变压器,结合各变压器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牵引变压器,能将AT供电方式和TRNF供电方式结合使用,并从稳态运行特性、容量利用率、负序特性和供电能力对该变压器进行分析,以双朋西牵引变电所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种供电方案。其次从理论的角度对动车组通过关节式电分相过程进行分析计算,推导了电分相中性线对地电压的数学公式,分析了中性线电压的影响因素;随后对比了隧道外和隧道内牵引网导线电气参数的计算方法,推导了导体在隧道内的电位系数函数,给出了隧道内电分相中性线分布电容的具体计算公式。然后简单介绍了PSCAD电磁暂态仿真软件的功能和用法,在PSCAD中搭建了双朋西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从供电能力和负序影响对三种供电方案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仿真条件下,新型牵引变压器比Scott牵引变压器的供电能力强,产生的负序影响和V/x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影响基本相同。最后对比了动车组通过隧道内和隧道外关节式电分相产生的过电压大小,动车组通过隧道外电分相的最大过电压幅值为86.88k V,隧道内电分相的最大过电压幅值为115.53k V,比隧道外高32.98%,是牵引网额定电压幅值的3.27倍。针对隧道内电分相过电压问题,提出将电分相的金属中性线替换为非金属线的抑制方案,仿真结果显示,非金属中性线的最大过电压幅值为50.2k V,比金属线过电压降低约56.55%,仅为牵引网额定电压幅值的1.42倍,可有效地降低动车组过分相时引起的操作过电压。
李祥杰[4](2020)在《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在信息化基础上新的电气化时代。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不断推广,电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转换利用的有效载体,并通过特高压电力走廊将其输送到能源重需求地区。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四元素中,每个部分都对电力系统可靠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电网中输电线路是连接各个变电站的银线,变电站就是电网中那一个个的连接节点。它实现着能量的转换与分配工作,既连接着电网,也连接着电力用户,在电网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变电站设计建设阶段,设计是前提,建设是根本,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设的好坏,也决定了在后期运行中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好的方案设计是最根本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电网发展水平和最先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改进优化设计,及时更新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更好地优化负荷分布、增强供电可靠性、服务电力用户。索伦66kV变电站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镇,在索伦地区只有这一座变电站,负责索伦地区农牧业、工业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在本文中,通过对索伦66kV变这样一座运行长达数年的老旧变电站进行现状分析以及索伦地区近年来的负荷增长情况实际调研,找出现行设备的不稳定因素和负荷增长下的危急隐患,给以最优解决方案。论述在现有基础上最大化利用现有一次设备、对小容量变电压器进行增容更换、提升供电能力、解决供电可靠性低、最大化提高电压合格率等方面对索伦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论述本设计所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分析判断索伦地区的电力供应需求,多大容量的变压器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实现最经济运行等问题。根据电力系统理论以及兴安电网供电方式的改变重新计算索伦66kV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对不满足要求的一次设备进行重新选型。同时利用本次改造的机会,对电网补偿设备重新梳理,配备满足要求的无功补偿装置。最后根据变电站选型的一次设备情况配置与其对应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依据相关二次设备配置方案设计规范,给出继电保护、自动化、电能计量等二次设备配置方案,最终形成增容改造设计整体方案。
余前森[5](2020)在《CVT铁磁谐振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力设备,广泛应用于11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中。CVT含有非线性电感元件,在一定的外部激励条件下容易与自身的电容匹配造成铁磁谐振,会严重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甚至使设备爆炸。因此研究CVT铁磁谐振的特性,找到抑制铁磁谐振的方法,这对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搭建CVT全电路仿真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来研究CVT铁磁谐振特性。通过仿真模型,本文对CVT铁磁谐振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三种激发CVT铁磁谐振的方式:一次合闸、一次侧短路又突然消除短路及二次侧短路又突然消除短路。仿真研究表明:二次侧短路又突然消除短路这种方式激发的铁磁谐振情况最严重,过电压幅值最高;一次合闸激发的铁磁谐振情况最轻微。其次在电容电压初值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仿真研究中发现在电压过零时刻短路且在电压过零时刻消除短路的情况下,电容电压初值提升了抑制铁磁谐振的效果;而在其他情况下,电容电压初值对CVT铁磁谐振的抑制效果没有影响。最后在一次电压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仿真研究中发现一次电压不同,CVT铁磁谐振情况严重程度不同,当一次电压为1.0UN时,振荡时间最短,过电压倍数最小,阻尼效果最佳。目前最常用的CVT抑制铁磁谐振方式是在中间变压器二次绕组并联速饱和电抗型阻尼器,并与并联在补偿电抗器两端的Zn O避雷器相配合。阻尼器电阻值的大小对于阻尼器的阻尼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仿真结果说明阻尼器的电阻有一个取值范围且存在唯一最佳的电阻值,但是在这个范围里的阻尼电阻并不是都能成功阻尼铁磁谐振。本文还对中间变压器铁芯的磁密进行研究发现:提高中间变压器的磁密有利于抑制铁磁谐振。目前关于电子型阻尼器,还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种电子型阻尼器,经过仿真研究表明:该电子型阻尼器比速饱和型阻尼器能够更快地阻尼铁磁谐振。近几年,35k V母线CVT高压侧熔断器发生异常损坏的故障越来越频繁,影响了电网稳定运行。本文运用Matlab来搭建仿真模型研究其原因;根据仿真结果可知,并联电容器组合闸涌流激发CVT铁磁谐振,使CVT一次侧出现的峰值很大的高频电流从而导致熔断器熔断。结合造成这种故障地原因,本文最后提出了几条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有表7个,图69幅,参考文献84篇。
孙文静[6](2020)在《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牵引作为一级负荷,为保证其供电的可靠性,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的两路进线通常采用一主一备的供电方式。根据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电力公司检修需求,铁路运营维护人员经常需要对牵引变电所进线电源或牵引变压器进行倒闸操作。现有的倒闸操作主要存在如下两点不足:1)倒闸操作易造成牵引变电所停电,影响铁路行车;2)倒闸计划经常不能按要求批复,导致设备检修维护不能有效地开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进行短时并网运行,并在此条件下实施倒闸操作(简称,并网倒闸)的可行性及技术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短时并网倒闸时系统产生的环流特性。结合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式和拓扑结构,分析了牵引供电系统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建模方法。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理想条件下,即两路进线电压幅值、相位相同,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分别在空载和负载工况下实施短时并网倒闸时的环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理想条件下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不会引起过电流。(2)详细分析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时系统环流的计算方法,探讨了环流的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并网倒闸技术条件。首先,建立了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等效电路模型,详细分析了环流的计算方法,归纳了影响环流的典型因素。然后,仿真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环流的影响规律,并应用敏感度指标探明了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实施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的技术条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两路进线电压幅值偏差对环流的影响最大,且当两路进线电压偏差满足国家电压偏差标准时,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时系统的环流不会超过系统电流的保护定值。(3)设计了完备的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实施方案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备的并网倒闸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现场试验过程,并在宁杭高铁湖州牵引变电所开展了现场试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数据,剖析了并网倒闸试验过程中系统三相侧、27.5k V侧环流的变化趋势。现场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实施并网倒闸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环流随着两路进线牵引变压器档位差的增大而增大,环流大小远小于系统电流保护的整定值,验证了牵引变电所并网倒闸方案的可实施性;2)系统产生的环流变化趋势实测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且环流有效值的误差小于1A,验证了本文建模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4)开发了一套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仿真软件。首先,介绍了并网倒闸仿真软件的构成。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功能。最后,结合相关算例仿真验证了所开发仿真平台的实用性。该软件可为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
欧阳子霖[7](2020)在《基于“场”和“路”分析方法的分裂式变压器暂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场-路”结合方法的分析了多分裂式机车变压器的有关特性,特别是同时考察了正常运行和故障状态,且在MATLAB/Simulink平台的仿真模型下进行了验证分析。显然,这是关于变压器分析方法的一次较新和较全面的尝试。机车变压器是电力机车中的重要设备。本文以一台四分裂式变压器为例,进行了空载合闸、单个绕组突然短路及绕组匝间短路等暂态分析。分析方法是采用场、路独立但相结合的方式,即先进行基于ANSYS的磁场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取上述工况稳态下的端口电压电流,求取等效电路的阻抗参数,列写微分方程求解暂态特性。在用ANSYS软件进行场分析时,建立“场-路”耦合模型,一般在描述磁场分布的数学模型即二阶偏微分方程中,“磁场”的源是“电流密度”,但变压器中先已知的一般是一次侧的外加电压,因此,以电压作为“源”时,在描述场分布的方程基础上,需增加相应的电路方程,这就是所谓“场-路”耦合。通过对变压器稳态空载工况进行的“耦合”分析,二次侧空载电压与设计值比较吻合,这证明了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本文在下述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建立了变压器1/2实体的轴对称“场-路”耦合分析模型。从目前文献没有找到三维“场-路”耦合分析实例,本文取变压器结构的一半即一个铁芯柱建立轴对称模型;在用“场-路”耦合方法分析不同工况(空载合闸、突然电路及匝间短路等)稳态获得端口电流电压,求取等效电路的参数(电阻、电抗或电感);最后对不同工况的等效电路列写微分方程求解。综上,就是本文提出的用“场”和“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工况暂态的有关内容。本文提出的方法的一个较突出优点是,在模拟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时,可以较方便的考虑不同绕组(高压或低压)、不同部位(绕组的上、中、下端)及不同匝数等情况,这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不能比拟的。毫无疑问,本文给出的方法当不考虑铁磁材料的非线性时,理论上完全是可行的。当然,该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三维实体“场-路”耦合分析模型的建立,铁磁材料非线性稳态的考虑等。
郭云飞[8](2020)在《发电系统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软件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流互感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变压器,电力系统用户对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对其继电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时由于电流互感器饱和导致差动保护功能误动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继电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在设计选型时仅靠以往工作经验和电力规程标定进行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容量、限值系数选型配合不当时很可能存在差动保护功能误动的风险,所以我们在选择电流互感器的时候应进行必要的验算,这样能既保证选型的正确性,还可以节约工程造价。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软件能对电流互感器的选型进行计算并输出模板化计算书。本课题提出根据工程设计所需并符合最新的规程规范开发一款选择校验软件,旨在提高电力设计企业设计效率,使得设计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软件工程项目设计过程,首先提出了发电系统电流互感器选择的现实情况,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现实价值和软件开发的最终目标。然后对软件开发和实施过程采用的开发平台和编码语言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后,从软件的功能、维护、移植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开发平台为Visual studio2012,采用VB语言编写。然后明确软件设计目标和可行性后,重点从设计流程、规程规范、设计导则、业务实例等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并根据统计了工程应用中需要进行选择计算的参数,最终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的功能模块: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VA容量估算、发电机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低厂变电流速断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计算、电动机电流速断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计算、P类电流互感器稳态性能校验、TP类电流互感器暂态性能校验。本文通过编码实现了这些功能模块,并通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本软件能够正确运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了电力工程中发电机、变压器、厂用电系统等重要设施的保护验证;针对电流互感器在不同保护使用下对其变比、准确限值系数、容量、性能提供建议参数验证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及工程需要,并能根据输入数据变化实时输出计算报告,达到提高专业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
孟祥国[9](2019)在《300MW电厂励磁系统增容改造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传统燃煤发电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态势,就必须客观地综合分析电厂的系统能耗源,应用当代先进技术对主要主辅机增容节能降耗改造,深挖机组节能降耗潜能,加大机组出力,大幅减少汽轮发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水平,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增容改造现有发电机组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机组效率,增加机组竞争力,湛江电厂对4*300 MW发变组系统进行增容改造,原来发电机的额定负荷为300 MW,现在增容改造至330 MW,相应地对励磁系统进行增容改造。首先,根据发电机和主变压器增容改造后的参数变化,设计并计算励磁系统,并更换可控硅整流器及灭磁开关、励磁调节器等设备,论证励磁系统增容改造可靠性。其次,详细介绍了励磁系统增容改造后励磁系统参数辨识及建模试验,在励磁系统模型参数辨识工作中,进行了发电机空载阶跃响应、发电机空载特性测量、励磁调节器模型参数辨识等试验,其试验结果为励磁系统动态性能良好。通过该试验测试结果归并计算出发电机和励磁系统的参数。从而建立励磁控制系统空载阶跃响应仿真模型,在实际空载阶跃响应结果和仿真结果相比较的基础上,使励磁控制系统模型参数的准确性得以验证。通过对励磁系统模型参数辨识、仿真建立励磁系统模型和参数,为电厂电力系统稳定分析计算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发电机组PSS现场整定投运试验证明,设计的PSS能较好地提高阻尼比、抑制振荡效果好,在增加机组的抗干扰性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控制与机组有关的弱阻尼的振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效果。目前300MW机组的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经验较少,湛江电厂#1机组发变组系统改造已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行,未发生任何故障及异常情况,证明了本论文的改造方案可行,为同类机组的励磁系统增容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先例。
洪博[10](2018)在《兰西220kV降压变电站设计》文中认为兰西县位于绥化市西南部,近年来承担着建设哈尔滨卫星城、国家亚麻城、黑龙江滨北商品配送中心以及黑龙江省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任务。兰西县努力吸引外资,努力吸引大型企业以及集团进入兰西县的“五区一带”。兰西县的负荷2016年达到76.81兆瓦,2020年将达到99.55兆瓦。现有电网结构以及改造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供电要求,增加供电是当务之急。因此,考虑到电力需求,改善电网结构,缓解兰西县的供电压力,应该提供新的供电点,以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一个220k V降压变电站的电气一次部分,此电压等级变电站可以分别分为220k V、110k V以及10k V三种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在设计之初,需要对需求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完成变电站主变压器的选择、站内用变压器的选择以及所用的各个母线接线方式的选择以及确定,再设计出整个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图,根据主接线图中的设备配置情况计算出短路电流,利用短路电流对变电站内各类电气设备进行型号选择以及校验,同时对变电站内的避雷器,以及相关保护设备进行选择与校验,同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变电站的避雷针高度以及布置范围,最后确定配电装置的设计。整个设计的图纸分别为一张电气主接线图纸、一张防雷保护范围图纸。本文提出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可以作为220k V变电站典型设计,将有助于黑龙江电网的建设,为电网的总体规划、成本控制以及标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项目建设以及管理的效率,从而满足电网大规模建设的实际需求。
二、关于变压器二次额定电压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变压器二次额定电压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谐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谐波制动式保护的发展 |
1.3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机理分析 |
2.1 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变压器铁心磁化特性 |
2.3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形成机理 |
2.4 变压器励磁涌流分析 |
2.4.1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分析 |
2.4.2 励磁涌流间断角分析 |
2.4.3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特点 |
2.4.4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空充涌流的谐波特征分析 |
3.1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谐波特征分析 |
3.2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谐波特征分析 |
3.3 不同影响因素对单向涌流谐波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有限元模型的仿真分析 |
4.1 变压器有限元模型 |
4.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4.2.1 变压器稳态实验验证 |
4.2.2 瞬态模型验证 |
4.2.3 变压器空冲模型验证 |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空载合闸仿真试验 |
4.3.1 合闸角 |
4.3.2 电压等级 |
4.3.3 饱和磁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电路模型的仿真分析 |
5.1 MATLAB电路建模及验证 |
5.2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空载合闸仿真试验 |
5.2.1 剩磁 |
5.2.2 合闸角 |
5.2.3 电压等级 |
5.3 有限元模型和电路模型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核电站变压器空载合闸试验分析 |
6.1 现场试验环境 |
6.2 现场试验送电前的准备 |
6.3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及电机特性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基于铭牌数据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1 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和基本方程 |
2.2.2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公式法 |
2.2.3 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4 电机等效电路参数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及脉动转矩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脉动转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速系统主回路稳态分析及优化 |
3.1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系统状态 |
3.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
3.1.2 系统稳态状态及相互转换 |
3.2 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 |
3.2.1 基于电路分析的稳态数学模型 |
3.2.2 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分析 |
3.2.3 基于能量平衡的数学模型 |
3.2.4 仿真与现场试验验证 |
3.3 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 |
3.3.1 器件并联拓扑结构方案 |
3.3.2 并联IGBT的同步分析 |
3.3.3 低感斩波叠层母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系统综合优化 |
4.1 调速系统的主要器件及关键参数 |
4.1.1 主要器件及其参数 |
4.1.2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2 主要器件参数特性分析 |
4.2.1 电压电流参数分析 |
4.2.2 电感电容参数分析 |
4.2.3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
4.3 斩波电抗器损耗分析 |
4.3.1 铁芯损耗理论模型 |
4.3.2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模型 |
4.3.3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试验 |
4.3.4 试验结果小结 |
4.4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1 反馈电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2 斩波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3 器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
5.1 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分析 |
5.2 无功补偿方案 |
5.3 无功补偿优化 |
5.3.1 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 |
5.3.2 整流桥阻容吸收电路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特殊区间的牵引供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牵引变压器 |
1.2.2 电分相过电压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牵引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牵引供电方式 |
2.3 牵引变压器对比分析 |
2.3.1 单相牵引变压器 |
2.3.2 Y/Δ牵引变压器 |
2.3.3 Scott牵引变压器 |
2.3.4 V/x牵引变压器 |
2.3.5 新型牵引变压器 |
2.4 新型牵引变压器特性分析 |
2.4.1 稳态运行特性 |
2.4.2 容量利用率 |
2.4.3 供电能力 |
2.4.4 变压器负序分析 |
2.5 牵引系统供电方案 |
2.6 本章总结 |
3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分析及参数计算 |
3.1 引言 |
3.2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分析 |
3.2.1 动车组过分相过程 |
3.2.2 过电压产生机理 |
3.3 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 |
3.3.1 隧道外线路阻抗矩阵计算 |
3.3.2 隧道内线路阻抗矩阵计算 |
3.3.3 隧道外线路分布电容计算 |
3.3.4 隧道内线路分布电容计算 |
3.4 牵引网多导体传输线路模型简化 |
3.4.1 阻抗矩阵等值简化 |
3.4.2 电容矩阵等值简化 |
3.5 本章总结 |
4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4.1 引言 |
4.2 PSCAD仿真软件介绍 |
4.3 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建立 |
4.3.1 牵引变电所模块 |
4.3.2 牵引网模块 |
4.3.3 动车组模块 |
4.3.4 仿真模型 |
4.4 本章总结 |
5 牵引系统供电方案仿真 |
5.1 引言 |
5.2 供电能力对比 |
5.2.1 方案一仿真 |
5.2.2 方案二仿真 |
5.2.3 方案三仿真 |
5.3 变压器负序特性对比分析 |
5.4 供电方案综合对比 |
5.5 本章总结 |
6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仿真 |
6.1 动车组运行模拟 |
6.2 动车组过分相仿真 |
6.2.1 动车组通过隧道外电分相 |
6.2.2 动车组通过隧道内电分相 |
6.3 电分相过电压抑制措施 |
6.4 本章总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
第2章 现状调研分析 |
2.1 电网现状 |
2.1.1 兴安盟电网现状 |
2.1.2 科右前旗电网现状 |
2.2 索伦66kV变电站现状 |
2.2.1 一次设备现状 |
2.2.2 二次设备现状 |
2.3 电力负荷预测 |
2.3.1 负荷现状 |
2.3.2 索伦地区近期新增负荷 |
2.3.3 负荷发展预测 |
2.3.4 近期电网建设项目 |
2.4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1 索伦地区电网及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
2.4.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部分设计 |
3.1 主要设计依据 |
3.2 接入系统方案 |
3.3 电气主接线 |
3.4 主变压器的选择 |
3.4.1 主变容量的确定 |
3.4.2 调压计算 |
3.5 电气计算分析 |
3.5.1 潮流计算 |
3.5.2 短路电流计算 |
3.6 无功补偿 |
3.6.1 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3.6.2 无功补偿的计算及设备选择 |
3.7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
3.7.1 66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7.2 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8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8.1 电气设备选择的原则 |
3.8.2 导体的选择 |
3.8.3 其他重要设备的选择 |
3.9 电气设备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10 防雷、接地 |
3.11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3.11.1 站用电系统 |
3.11.2 照明 |
3.12 施工过渡方案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部分设计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4.1.1 二次系统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方案及规模 |
4.2 调度自动化系统 |
4.2.1 调度自动化现状 |
4.2.2 远动系统 |
4.2.3 调度数据网 |
4.2.4 电能量计量系统 |
4.3 变电站的自动化设计 |
4.3.1 监测、监控功能 |
4.3.2 配置方案 |
4.3.3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4.3.4 其他二次系统 |
4.4 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 |
4.4.1 接地 |
4.4.2 防雷 |
4.4.3 抗干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CVT铁磁谐振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CVT电路模型及铁磁谐振原理 |
2.1 CVT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 CVT铁磁谐振电路模型 |
2.3 CVT铁磁谐振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CVT铁磁谐振特性仿真研究 |
3.1 ATP-EMTP工具介绍 |
3.2 CVT铁磁谐振仿真模型 |
3.3 激发方式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 |
3.4 阻尼参数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 |
3.5 电容电压初值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 |
3.6 一次电压对CVT铁磁谐振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CVT铁磁谐振抑制方法 |
4.1 CVT铁磁谐振阻尼理论 |
4.2 阻尼电阻值的优化选择 |
4.3 速饱和型阻尼器配合氧化锌避雷器 |
4.4 提高中间变压器铁芯磁密 |
4.5 电子型阻尼器 |
4.6 本章小结 |
5 CVT暂态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并联电容器合闸过程理论分析 |
5.3 仿真模型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解决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产生环流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技术条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建模与仿真分析 |
2.1 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式与拓扑结构 |
2.2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建模 |
2.2.1 电力系统 |
2.2.2 220kV输电线路 |
2.2.3 牵引变压器 |
2.2.4 牵引网及牵引负荷 |
2.2.5 断路器 |
2.3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仿真分析 |
2.3.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仿真模型 |
2.3.2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环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3.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环流计算 |
3.1.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运行等效电路 |
3.1.2 等效参数计算 |
3.1.3 环流计算 |
3.2 环流特性分析 |
3.2.1 两路进线电压幅值差对环流的影响 |
3.2.2 两路进线电压相位差对环流的影响 |
3.2.3 两路进线牵引变压器档位差对环流的影响 |
3.2.4 牵引负荷对环流的影响 |
3.3 环流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
3.4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技术条件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现场试验验证 |
4.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试验方案 |
4.2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试验数据分析 |
4.2.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电压相序校对 |
4.2.2 并网倒闸过程中系统电压、电流变化趋势 |
4.2.3 试验结论 |
4.3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仿真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并网倒闸仿真软件开发 |
5.1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仿真软件结构 |
5.2 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仿真软件功能 |
5.2.1 用户功能 |
5.2.2 文件功能 |
5.2.3 参数设置功能 |
5.2.4 实时仿真功能 |
5.2.5 结果查询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发表专利及软着 |
参与科研项目 |
(7)基于“场”和“路”分析方法的分裂式变压器暂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暂态特性分析 |
1.4 本文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分裂式变压器的结构及特点 |
2.1 分裂变压器结构型式及特点 |
2.2 机车变压器的类型 |
2.2.1 壳式变压器 |
2.2.2 芯式变压器 |
2.3 本文分析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场-路”耦合分析的稳态参数计算 |
3.1 ANSYS“简介” |
3.2 变压器“场-路”耦合分析建模及特点 |
3.2.1 变压器“场-路”耦合分析建模 |
3.2.2 变压器“场-路”耦合特点 |
3.3 基于“场-路”耦合方法分析的阻抗参数计算 |
3.3.1 空载合闸 |
3.3.2 变压器负载运行 |
3.3.3 低压侧单个绕组短路 |
3.3.4 低压侧两绕组都短路 |
3.3.5 低压侧一绕组短路另一绕组空载 |
3.3.6 低压侧绕组发生匝间短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路分析法的变压器暂态特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空载合闸 |
4.2.1 等效电路及参数 |
4.2.2 合闸过程分析 |
4.3 低压侧单个绕组突然短路 |
4.3.1 等效电路及参数 |
4.3.2 短路电流 |
4.4 二次侧绕组从空载到短路 |
4.4.1 一次侧短路电流 |
4.4.2 二次侧短路电流 |
4.5 低压侧匝间短路 |
4.5.1 匝间短路过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变压器“场-路”耦合模型的APDL程序) |
(8)发电系统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软件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软件开发理论 |
2.2 开发环境 |
2.2.1 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 |
2.2.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2.3 编程语言 |
2.3.1 VS支持的编程语言及特点 |
2.3.2 编程语言的优缺点对比和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软件功能分析 |
3.2.1 电流互感器的原理 |
3.2.2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相关参数 |
3.2.3 电力工程电流互感器饱和引起差动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
3.2.4 电力工程电流互感器抗饱和的改进措施 |
3.2.5 低压厂用变压器及高低压电动机对电流互感器选择的需求 |
3.2.6 分析软件所需要设计的功能模块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1 界面设计 |
4.2 系统逻辑结构 |
4.3 代码编写的原则 |
4.4 公共函数部分 |
4.4.1 向上取整函数 |
4.4.2 电压等级推荐值函数 |
4.4.3 CT变比一次推荐值函数 |
4.4.4 CT变比取值函数 |
4.4.5 CT内阻取值函数 |
4.4.6 VA取值函数 |
4.5 模块1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VA容量估算的设计 |
4.5.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5.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6 模块2发电机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的设计 |
4.6.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6.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7 模块3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的设计 |
4.7.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7.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8 模块4低厂变电流速断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计算的设计 |
4.8.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8.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9 模块5电动机电流速断保护电流互感器选择计算的设计 |
4.9.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9.2 模块操作流程 |
4.10 模块6P类电流互感器稳态性能校验的设计 |
4.10.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10.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11 模块7TP类电流互感器暂态性能校验的设计 |
4.11.1 模块功能综述及界面 |
4.11.2 模块操作流程及核心代码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功能测试 |
5.1 常规功能测试 |
5.1.1 测试的目的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检测结果 |
5.2 工程实际测试 |
5.2.1 测试目标 |
5.2.2 结果正确性测试 |
5.2.3 工程实例测试 |
5.3 企业评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工程应用 |
6.1 软件在国内工程中的应用 |
6.1.1 某公司年产50万吨乙二醇项目输煤岛工程 |
6.1.2 某市生活垃圾焚烧利用1X12MW项目 |
6.1.3 某热电有限公司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
6.1.4 贵州二塘梅花山农业光伏电站工程 |
6.2 软件在国际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
6.2.1 孟加拉波拉225MW联合循环电站 |
6.2.2 印尼SULBAGUT-1(2x50MW)燃煤电站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发电厂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源程序清单 |
附录B: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验收报告 |
(9)300MW电厂励磁系统增容改造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励磁系统增容改造目标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励磁系统增容改造参数计算 |
2.1 励磁变压器 |
2.2 灭磁电阻 |
2.3 灭磁开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励磁系统参数辨识及建模试验 |
3.1 励磁系统参数辨识与建模方法 |
3.2 湛江电厂励磁系统数学模型介绍 |
3.3 励磁系统各组成部件模型和参数测试 |
3.3.1 PI环节模型参数频域辨识 |
3.3.2 PSS环节模型参数频域辨识 |
3.4 测试空载的励磁系统模型试验 |
3.4.1 发电机空载特性 |
3.4.2 发电机空载运行转子时间常数测量 |
3.4.3 励磁调节器比例放大倍数测量 |
3.4.4 大干扰阶跃试验 |
3.4.5 发电机空载5%阶跃响应试验 |
3.5 发电机负载试验 |
3.6 励磁系统参数计算 |
3.7 稳定计算用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3.8 励磁控制系统空载阶跃响应仿真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电机组PSS现场整定投运试验 |
4.1 发电机组PSS现场整定投运试验要求 |
4.1.1 发电机组励磁调节器的模型和参数 |
4.1.2 试验现场测量接线准备 |
4.2 发电机组PSS现场整定投运试验 |
4.2.1 湛江电厂1号机组满载无补偿频率响应特征测量 |
4.2.2 湛江电厂1号机组PSS参数优化整定 |
4.2.3 湛江电厂1号机组满载有补偿频率响应特性 |
4.2.4 湛江电厂1号机组满载时PSS的抗扰动性能试验 |
4.2.5 湛江电厂1号机组60%负载状态下PSS性能测试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展望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兰西220kV降压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目的和意义 |
1.2 220kV降压变电站电气设计思路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4 原始资料分析 |
1.4.1 兰西220kV变电站供电范围 |
1.4.2 站址选择 |
1.4.3 负荷预测情况 |
1.4.4 原始资料分析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主变压器、站内用变压器及主接线设计 |
2.1 主变压器、站内用变压器设计 |
2.1.1 变电站主变压器台数及容量的选择 |
2.1.2 主变压器的选择 |
2.1.3 变电站站内用变压器选择 |
2.1.4 变电站站内用电接线设计 |
2.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2.2.1 电气主接线概论 |
2.2.2 主接线设计原则 |
2.2.3 母线接线方式分类 |
2.3 主接线设计方案及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电气短路电流计算 |
3.1 变压器的各绕组电抗标幺值计算 |
3.2 10kV侧短路计算 |
3.3 220kV侧短路计算 |
3.4 110kV侧短路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设备设计 |
4.1 导体以及电气设备的选择 |
4.2 断路器以及隔离开关的选择 |
4.2.1 220kV侧断路器、隔离开关选择 |
4.2.2 110kV侧断路器、隔离开关选择 |
4.2.3 10kV限流电抗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的选择 |
4.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4.3.1 220kV侧电流互感器的型号选择 |
4.3.2 110kV侧电流互感器的型号选择 |
4.3.3 10kV侧电流互感器的型号选择 |
4.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4.4.1 220kV电压互感器选型 |
4.4.2 110kV电压互感器选型 |
4.4.3 10kV电压互感器选型 |
4.5 导体的选择与校验 |
4.5.1 220kV母线选择 |
4.5.2 110kV母线选择 |
4.5.3 10kV母线的选择 |
4.5.4 变压器高压侧引接线的选择与校验 |
4.5.5 变压器中压侧引线的选型以及校验 |
4.5.6 变压器低压侧引接线的选择与校验 |
4.6 配电装置的选择 |
4.6.1 配电装置类型及应用 |
4.6.2 配电装置的确定 |
4.7 电气总平面布置 |
4.7.1 电气总平面布置的要求 |
4.7.2 电气总平面布置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雷设计 |
5.1 防雷设计原则 |
5.2 避雷器的选择 |
5.2.1 220kV侧避雷器的选择以及校验 |
5.2.2 110kV侧避雷器选择以及校验 |
5.2.3 10kV侧避雷器的选择以及校验 |
5.3 避雷针的配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主要设备清单表 |
致谢 |
四、关于变压器二次额定电压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谐波特征分析[D]. 郑荣显. 华侨大学, 2020(01)
- [2]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D]. 王兴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特殊区间的牵引供电技术研究[D]. 郑景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D]. 李祥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CVT铁磁谐振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D]. 余前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牵引变电所两路进线短时并网倒闸技术研究[D]. 孙文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基于“场”和“路”分析方法的分裂式变压器暂态研究[D]. 欧阳子霖.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发电系统电流互感器选择校验软件的设计及应用[D]. 郭云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300MW电厂励磁系统增容改造试验研究[D]. 孟祥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兰西220kV降压变电站设计[D]. 洪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