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璐,何静,钟丽婷,郭小青[1](2021)在《三维腔内后装联合外照射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三维腔内后装联合外照射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食管癌患者7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适形调强放疗+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适形调强放疗;患者均接受同步化疗(紫杉醇+奈达铂,每3周一次)。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5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为(88.56±3.21)分,高于对照组的(78.72±3.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3%,低于对照组的4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联合外照射不仅提高肿瘤的近期疗效,同时可减少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心脏损伤、脊髓损伤的发生,进而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
郭昕,韩东梅,赵红福,程光惠[2](2021)在《近距离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和放疗是其最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方案。放疗对各期食管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外照射放疗是主要方法,近距离放疗(BT)作为放疗的分支,对食管癌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由于食管是人体的自然管腔,食管局部肿瘤可采用腔内BT进行治疗;复发转移病灶可采用组织间插植BT进行治疗。笔者从BT技术、施源器、靶区勾画以及剂量方案等方面对B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李希丽[3](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贤雨[4](2020)在《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检测miR-145、RCAN3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1.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了13份健康对照数据和306份宫颈鳞癌组织数据,分析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表达中位值将患者分为RCAN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生存率;为研究RCAN3是否能作为作为宫颈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样本进行Cox回归分析。2.利用mi RNA靶基因预测位点mi RBase和Target Scan寻找RCAN3的重要调控基因,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45是否是RCAN3的上游调节分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生存的影响;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45在不同人宫颈癌细胞系(CaSki,He La和C-33A)和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Ect1/E6E7的表达情况;为了更好地进行功能性实验,我们选择表达量相对较高的CaSki进行敲除实验,选择表达量相对较低的C-33A进行过表达实验,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上调/下调miR-145对RCAN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3.在C-33A细胞中,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miR-145mimic组、pc-DNA3.1-RCAN3组以及pc-DNA3.1-RCAN3+miR-145 mimic组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swell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变化;在CaSki细胞中,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miR-145 inhibitor组、si-RCAN3组以及si-RCAN3+miR-145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swell分析各组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变化。结果:1.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3.37±0.32 vs 2.21±0.12,P<0.0001);RCAN3低表达组的5年OS明显高于高表达组(72.1%vs60.0%,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RCAN3的表达、临床分期、病理-T、病理-M和病理-N可作为宫颈鳞癌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病理性T可作为宫颈鳞癌的独立预后因子。2.miR-145是RCAN3的一个调控基因;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0.35±0.21 vs 0.52±0.12,P<0.0001),且miR-145低表达者5年OS明显降低(57.5%vs 74.3%,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4cm、淋巴结转移和高危HPV感染的宫颈鳞癌患者miR-145表达水平较低(P<0.05,P<0.05,P<0.05,P<0.05);miR-145在人宫颈癌细胞系(CaSki,He La和C-33A)的表达明显低于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Ect1/E6E7(P<0.01,P<0.01,P<0.01);上调miR-145显着降低WT-RCAN3载体中荧光素酶的活性(0.16±0.03 vs 0.41±0.04,P<0.01)和C-33A细胞中RCAN3的蛋白表达(0.63±0.07 vs 2.19±0.14,P<0.01),而下调miR-145则可显着增强荧光素酶活性(0.64±0.07 vs 0.41±0.04,P<0.01)和CaSki细胞中RCAN3的蛋白表达(8.34±0.72 vs 2.22±0.11,P<0.01)。3.在C-33A细胞中,miR-145 mimic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减少(P<0.01,P<0.01,P<0.01),pc DNA3.1-RCAN3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增多(P<0.01,P<0.01,P<0.01),而miR-145 mimic+pc DNA3.1-RCAN3组可部分逆转pc DNA3.1-RCAN3组所致的促进作用(P<0.01,P<0.01,P<0.01);在CaSki细胞中,miR-145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增多(P<0.01,P<0.01,P<0.01),si-RCAN3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数目减少(P<0.01,P<0.01,P<0.01),而miR-145inhibitor+si-RCAN3组可部分逆转si-RCAN3组所致的抑制作用(P<0.01,P<0.01,P<0.01)。结论:1.RCAN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高表达者预后差。2.miR-14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者预后差。3.miR-145可与RCAN3特异性结合,且靶向负调控RCAN3蛋白的表达。4.上调miR-145表达可部分逆转上调RCAN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5.下调miR-145表达可部分逆转下调RCAN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王超[5](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张文菊[6](2020)在《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WHO实时数据显示,中国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55%左右。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我国5年生存率虽稍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仅有20%-30%。我国7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多模式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食管癌治疗策略,然而,尽管各种治疗方式取得了进展,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仍很差。单纯外照射5年生存率为0-10%。初次放疗后存活率低可能是由于肿瘤局部持续或复发所致,高达85%的病例出现这种情况。对肿瘤进行更高剂量的放射治疗,虽可能提高局控,但也会增加晚期治疗相关毒性的风险。食管腔内放疗在对肿瘤本身进行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同时,还可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是一种理想的推量方式,本研究比较同期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加高剂量率(High Dose Rate,HDR)腔内近距离放疗(Brachytherapy,BT)与单纯CCRT治疗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以期为食管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来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54例经影像学、病理学确诊的局限于食管壁、未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的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单纯外照射组(CCRT)37例,外照射联合近距离组(CCRT+HDRBT)1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紫杉醇(45mg/m2)+卡铂(AUC=2)周方案同期化疗。CCRT组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60Gy/30f;CCRT+HDRBT组外照射放疗50 Gy/25f+腔内近距离照射10Gy/2f。结果:CCRT组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91.89%;CCRT+HDRBT组ORR为94.1%。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67,p=0.506)。CCRT组、CCRT+HDRBT组吞咽困难缓解率为83.8%、94.1%,用连续性校正c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表明,c2=0.38,p=0.539,差异不显着。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是影响OS和PFS独立预后因素,肿瘤长度是影响LRFS独立预后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T+HDRBT组单肺V20和双肺V20较CCRT组均较小,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严重晚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13.5%、11.76%。两组患者食管毒性发生率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CCRT+HDRBT组晚期肺放疗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CCRT组(Z=-1.994,p=0.046)。结论:1.联合使用HDRBT和EBRT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可能为食管癌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2.HDRBT联合EBRT用于食管癌根治性治疗耐受性好、安全、副反应轻。3.在食管治疗中,T分期和肿瘤长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陈建建[7](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研究1251粒子对喉癌移植瘤凋亡、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研究基础。方法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移植瘤模型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对照组植入0 mCi空壳粒子,实验组植入0.8 mCi粒子。CT引导下经18G穿刺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2枚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用于术前计划设计和术后计划验证。植入粒子后每4天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并测量肿瘤大小以计算肿瘤体积。125Ⅰ粒子植入30天后处死裸鼠取材,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曲线以观察抑瘤效果。瘤体取材后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mRNA表达;(3)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PCNA的蛋白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5)。(2)HE染色切片示对照组肿瘤组织癌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紧密,实验组肿瘤组织癌细胞可见大量变性坏死。(3)q-PCR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较对照组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较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明显抑制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王琪[8](2019)在《食管癌UICC/AJCC第8版临床分期在根治性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2017年,TNM分期系统再次进行修订,第一次将分期分为临床分期、病理分期和新辅助病理分期三类。而之前的第6版、第7版分期都是基于病理的分期,并不适用于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中,比较食管癌第6版、第7版分期和第8版(最新版)临床分期预测预后的能力,探讨第8版临床分期在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纳入标准为:(1)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2)ECOG≤2分(3)无远处转移(4)无第二原发肿瘤。排除标准为:(1)接受手术治疗(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疾病。最终544例食管癌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将其分别按照第6版、第7版分期系统和第8版临床分期系统进行T分期、N分期、总分期进行分析。该研究采用的是SPSS24.0软件和R语言(R-3.4.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检测组间差异,并采用了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KPS评分、同步放化疗、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第6版分期、第7版分期和第8版临床分期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用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差异。双边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AIC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C-index,(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来评价各版分期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用R语言来计算各版分期的AIC值和C-index值。结果:1、按照食管癌第8版临床分期分层分析。T分期,T2:40例;T3:157例;T4:347例;N分期:N0:132例,N1:193例,N2:172例,N3:47例;总分期:II期:81例;III期:102例;IVA期:361例。T2期、T3期、T4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0.1%,45.6%,30.8%;(P<0.001)。N0期、N1期、N2期、N3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2%,40.7%,29.4%,17.3%;(P<0.001)。II期、III期、IVA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9.3%,40.1%,31.2%;(P<0.001)。2、将第8版临床分期和第6版分期、第7版分期相比较,来验证第8版临床分期预测预后能力。在单因素分析里,年龄、是否同步放化疗、T分期、N分期、UICC/AJCC第6版分期、UICC/AJCC第7版分期、UICC/AJCC第8版分期、KP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多因素分析里,T分期、N分期、是否同步放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544例食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9.6个月、69.4%、37.2%、32.3%。4、利用R语言来计算UICC/AJCC第6版分期、第7版分期、第8版临床分期的AIC值和C-index值,从而比较三版分期的拟合程度和预测精度。结果显示,三版分期的AIC值和C-index值相差不大,其中,第7版分期AIC值最小,C-index值最大,第8版临床分期仅次于第7版分期。结论:1、基于天津市肿瘤医院的数据,对于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非手术食管癌患者,第8版食管癌临床分期能很好的预测患者预后,优于第6版分期和第7版分期。2、年龄、是否同步放化疗、T分期、N分期、UICC/AJCC第6版分期、UICC/AJCC第7版分期、UICC/AJCC第8版分期、KPS评分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否同步放化疗、T分期、N分期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秦娟[9](2019)在《携带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预后风险评估及疗效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125I粒子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相关因素评估目的:可携带碘125粒子(125I)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但患者术前不同的疾病状态和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对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预后预测提供参考。方法:该部分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病例为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介入科五家综合性医院确诊为食管癌并首次接受125I粒子支架置入的患者。从五家医院的医疗文件数据库提取纳入病例的人口学资料、疾病信息、治疗结果、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相关数据,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包括生存时间、吞咽困难缓解等信息。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术前各潜在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缓解的风险因素,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支架置入前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的变化。主要研究终点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次要研究终点是影响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缓解的相关因素和支架置入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对五家医院的245例首次接受125I粒子支架置入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数据回顾和随访,排除44例,最终20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71岁(IQR62-80),其中男性患者147(82.7%)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57天(95%CI:128–18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ECOG评分、血清总蛋白浓度(TB)、血清白蛋白浓度(ALB)4项因素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着相关(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176天(95%CI:128–194天),腺癌138天(117–169天);ECOG评分,评分<2为178天(157–199天),评分≥2为101天(77–125天);血清TB浓度,TB≥66 g/L为183天(147–208天),TB<66 g/L为125天(107–171天);血清ALB浓度,ALB≥40g/L为188天(160-216),ALB<40g/L为128天(103-153)。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对比腺癌,HR:1.45,P=0.046)、ECOG评分(<2对比≥2,HR:1.51,P=0.013)和血清TB浓度(≥66g/L对比<66g/L,HR:0.67,P=0.02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三个独立风险因素。(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如下四个因素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缓解显着相关:患者年龄(≥71岁对比<71岁,OR:2.01,95%CI:1.07–3.75,P=0.029)、食管癌位置(下段对比上段,OR:0.49,95%CI:0.24–1.00,P=0.049)、TNM分期(IV期对比II期,OR:3.19,95%CI:1.16–8.77,P=0.025)、术前T分级(T3对比T4,OR:0.27,95%CI:0.11–0.65,P=0.003)。(3)125I粒子支架置入前和置入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为78.83±13.10和74.67±10.03,P<0.001。而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按分级比较显示,支架置入前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ECOG评分<2和TP≥66g/L的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125I粒子支架置入后在中位生存时间方面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患者年龄在71岁以下、食管下段癌、TNM分期II期或III期和T3级在吞咽困难缓解方面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125I粒子支架置入前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等级无差异。第二章125I粒子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风险因素评估及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食管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前期研究结果显示,125I粒子食管支架与传统自膨式覆膜支架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该部分研究分析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及其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并发症预测提供依据。方法:该部分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病例为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介入科五家综合性医院确诊为食管癌并首次接受125I粒子支架置入的患者。从五家医院的医疗文件数据库提取纳入病例的人口学资料、疾病信息、治疗结果,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包括生存时间、吞咽困难缓解、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潜在危险因素与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支架置入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Logistic回归系数对模型数据进行内部验证,用ROC曲线对模拟结果与真实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模型效果;对接18 mm和20mm直径125I粒子支架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稳定型逆概率加权法(SIPTW)控制回顾性研究中的选择偏倚和潜在混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是内照射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及其风险因素,次要研究终点是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不同直径内照射支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245例接受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数据收集和分析,排除44例,最终201例患者纳入该部分研究。(1)支架置入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7.4%(55/2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OR:0.335,P=0.013)、TP<60g/L(OR:2.700,P=0.012)、ALB<40g/L(OR:0.911,P=0.008)三个因素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有显着相关性。肿瘤不同部位与支架移位的发生有显着相关性[上段(1/20)与中段(1/108)与下段(9/73),P=0.004]。支架置入后发生并发症的55例患者术后ALB水平显着降低(mean±SD:36.11±5.57和35.20±4.67,P=0.033)。(2)15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出血21例(13.4%)。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既往放化疗史(HR:3.948,95%CI:1.237-12.598,P=0.02)和肿瘤病变部位(HR:2.337,95%CI:1.018-5.553,P=0.045)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系数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ROC值为0.686(95%CI:0.569-0.802,P<0.05),即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3)经SIPTW调整后,对18 mm(n=103)和20 mm(n=54)直径125I粒子支架置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8mm与20mm直径组在如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出血(8.7%比9.6%,P=0.843)、肺炎(16.2%比9.4%,P=0.247)、瘘管形成(7.7%比5.8%,P=0.658)、复发性吞咽困难(8.7%比7.5%,P=0.538)和支架移位(4.8%比5.86%,P=0.534)。但严重胸痛的发生率在18 mm和20mm直径支架组分别为15.4%和32.7%(P=0.013),且两组间疼痛评分NRS≥7的发生率也有统计学差异(1.9%和9.3%,P=0.010)。结论:患者年龄>60岁、血液总蛋白<60g/L、血液白蛋白<40g/L三个因素是食管癌患者125I粒子支架置入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食管癌肿瘤病变部位在食管下段的患者支架移位发生率更高;支架置入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血液白蛋白水平较之支架置入前显着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125I粒子支架置入,术前放化疗史和肿瘤部位在食管下段是该内照射支架置入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18 mm与20 mm直径125I粒子食管支架在缓解吞咽困难症状方面无差异,但18 mm直径支架术后严重胸痛的发生率却降低近一半。
孙健,张晚鱼,孔国平[10](2014)在《近距离放疗联合支架置入对食管癌引起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晚期食管癌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常侵犯气管和主支气管,导致气道狭窄,重度狭窄可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临床常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及顽固性咳嗽,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多数患者在数周内死亡[1]。气管支架置入后能迅速扩张狭窄的管腔,重建呼吸道,解除或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缺氧状态。然而肿瘤组织进一步生长可导致支架被压扁,肿瘤沿气管壁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可阻塞支架上下口。由于大多数患者已经过根治性放疗,二程放疗对心
二、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腔内后装联合外照射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3.1 食管癌的治疗缺陷 |
3.2 后装腔内放疗联合外照射的作用 |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Ⅰ |
外文论文Ⅱ |
(4)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宫颈癌中RCAN3表达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CAN3上游调控miRNA的筛选及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145/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绪论 |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细胞系 |
1.2.2 实验动物 |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方法 |
1.3.1 siRNA转染 |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
1.3.3 克隆形成试验 |
1.3.4 细胞周期检测 |
1.3.5 细胞凋亡检测 |
1.3.6 细胞内ROS检测 |
1.3.7 细胞内Ca~(2+)检测 |
1.3.8 免疫荧光检测 |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
1.3.11 动物实验 |
1.3.12 组织HE染色 |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
1.3.16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支架设计 |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
2.2.3 临床伦理审批 |
2.2.4 研究对象选择 |
2.2.5 样本量计算 |
2.2.6 干预方法 |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
2.2.8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情况 |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
2.3.4 不良事件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支架特征 |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
3.2.3 病例筛选 |
3.2.4 手术操作 |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
3.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一般情况 |
3.3.2 生存分析 |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
3.3.4 不良事件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食管癌的根治治疗 |
2.1.1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2.1.2 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治性同期放化疗 |
2.1.3 特殊放疗手段的应用 |
2.2 姑息治疗 |
2.3 转移性食管癌的放化疗 |
2.4 靶向治疗 |
2.5 免疫治疗 |
2.6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病例一般资料 |
3.3 仪器与设备 |
3.4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 |
3.4.1 根治性外照射放疗 |
3.4.2 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 |
3.4.3 两组患者生物等效剂量 |
3.4.4 危及器官限量 |
3.4.5 同期化疗 |
3.5 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
3.6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3.7 随访 |
3.8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食管癌放化疗后疗效 |
4.1.1 近期疗效与吞咽困难缓解 |
4.1.2 远期生存情况——治疗方式对OS、PFS、LRFS、DMFS影响 |
4.1.3 食管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 比较两组患者肺部剂量分布 |
4.3 食管癌放化疗后不良反应 |
第5章 讨论 |
5.1 食管癌放化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吞咽困难缓解 |
5.1.1 食管癌放化疗的近期疗效: |
5.1.2 吞咽困难的缓解率 |
5.2 食管癌放化疗后远期疗效 |
5.3 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
5.4 两组患者肺部剂量分布 |
5.5 食管癌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
5.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裸鼠模型建立及干预 |
2.2 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对比 |
2.3 HE染色检查结果 |
2.4 qPCR结果 |
2.5 Western Blot结果 |
2.6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1 喉癌治疗现状 |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现状 |
3.3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与优势 |
3.4 喉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现状 |
3.5 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8)食管癌UICC/AJCC第8版临床分期在根治性放疗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 患者一般资料 |
1.3 患者的治疗方法 |
1.4 患者临床分期标准 |
1.5 患者的评价标准及随访 |
2 结果 |
2.1 总生存期情况 |
2.2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2.3 各版分期AIC值和C-index值的比较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食管癌UICC/AJCC分期在放疗患者中的应用及食管癌放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携带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预后风险评估及疗效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词对照表(按字母顺序) |
前言 |
文献综述 食管癌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
第一章 ~(125)I粒子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相关因素评估 |
前言 |
第一节 ~(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因素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小结 |
第二节 ~(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缓解相关因素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小结 |
第三节 ~(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后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章 ~(125)I粒子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风险因素评估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125)I粒子支架置入相关并发症及风险因素评估 |
1.简介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节 食管鳞状细胞癌~(125)I粒子支架置入后出血风险因素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简介 |
2.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节 不同直径~(125)I粒子食管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稳定型逆概率加权分析 |
1.简介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近距离放疗联合支架置入对食管癌引起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观察内容 |
1.3.1 疗效标准 |
1.3.2 主要并发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腔内后装联合外照射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疗效[J]. 蔡璐,何静,钟丽婷,郭小青.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3)
- [2]近距离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J]. 郭昕,韩东梅,赵红福,程光惠.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04)
- [3]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4]miR-145靶向调控RCAN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 张贤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6]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D]. 张文菊. 吉林大学, 2020(08)
- [7]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D]. 陈建建. 郑州大学, 2020(02)
- [8]食管癌UICC/AJCC第8版临床分期在根治性放疗患者中的应用[D]. 王琪.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携带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预后风险评估及疗效预测研究[D]. 秦娟. 东南大学, 2019(02)
- [10]近距离放疗联合支架置入对食管癌引起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J]. 孙健,张晚鱼,孔国平. 临床荟萃,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