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

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

一、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芬[1](2020)在《几种常用农机具的使用维护》文中指出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具的种类数量都在逐年增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故障停机时间,重点阐述了水稻割晒机、水泵、水田耙使用与维护技术要点。

夏雪健[2](2019)在《稻田机械耕整地新技术》文中指出为破解常规机具耕整难题,提高水稻机械穴直播和机插秧质量,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耕整效率,降低耕作成本,提出稻田机械耕整地新技术。论述了机械耕整地新技术的技术内容、特点、作业质量要求、主要技术路线、机具配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采用机械耕整地新技术作业后地表平整度好、地表秸秆残茬少,能够满足作业要求。机械耕整地新技术同时能够提高耕整效率30%,降低耕作成本30%,该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薛振林,卢亚洲,张林,盛翰[3](2019)在《松江区水田机械耕整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文中提出文章围绕如何提升机械化耕整地质量和效率,实现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与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衔接、与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融合,对耕整地机械化机具与技术开展了创新研究,提出了机械耕整地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路线,并加以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张殿卿[4](2019)在《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田机械化整地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一个重要作业环节,整地质量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机插秧的作业效果、水稻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田间管理等后续作业环节。传统的整地模式工序较为繁琐,整地时期长,耗时费力,效率较低。保护性耕作少免耕理念的提出推进了水田整地技术的发展,不仅农机市场上开始出现许多的免耕灭茬搅浆机,即一次作业可以完成旋耕埋草、平地起浆要求的新机型。而且关于水田埋茬搅浆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然而现有的水田搅浆的研究大多针对水田搅浆机的设计创新和作业效果调查,少有对水田搅浆机的作业机理的研究。旱作旋耕作业后的秸秆三维空间分布状态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却没有人对水田搅浆作业后秸秆在泥浆层中的长度分布与数量分布百分比。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刀具的搅浆作业效果:包括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茬深度、秸秆垂直空间分布、作业能耗与刀型、转速、刀座排列方式以及土壤基本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实验室田间原位耕作力学实验台基础上,进行了田间原位搅浆试验,对其耕深稳定性、埋茬效果、作业能耗进行研究,并且在大田条件下对1GKN-260B水田埋茬耕整机进行了埋草起浆、作业油耗性能评价。为南方水稻种植区的水田整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具体如下:(1)为了研究土壤物理参数(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和力学参数(土壤紧实度)对搅浆作业效果(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草、能耗)的影响,本文对试验地块土壤参数和秸秆密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试验地块秸秆密度392.14 kg/亩。上水前0-20 cm 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在22.20%,平均容重1.40 g/cm3,总孔隙度47.29%,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和含水率逐渐减小,0-45 cm 土层平均土壤紧实度1241.21 kPa,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2)为了研究水田搅浆作业的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草、搅浆机理,本文基于实验室田间原位耕作力学试验台,进行了田间原位搅浆试验台架的搭建,并针对IT225、IIT195、IIIT175三种旋耕刀进行了水田埋茬搅浆试验,评价各刀具在刀辊转速分别为280 r/min、348 r/min、510 r/min时的埋茬性能、工作能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下,ⅠT22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最好,ⅢT17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次之,ⅡT19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最差,ⅠT225旋耕刀作业后的秸秆余量最少80.10g,植被覆盖率B=92.87%。同一转速条件下,三种旋耕刀的扭矩功耗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带水旋耕作业时,刀辊转速是影响旋耕作业扭矩功耗的关键因素。并选出作业性能较好的IT225旋耕刀。(3)为了对专用搅浆刀和常规IT225旋耕刀搅浆作业后的埋茬效果进行更精细的评价,基于国标《水田平地搅浆机(GB/T24685-2009)》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秸秆垂直空间分布的调查方法,把搅浆作业后的泥浆层分为0-5 cm、5-10 cm、10-15 cm三个深度区间,用自制的面积30 × 30 cm2,高40 cm样桶,在尽量不扰动秸秆位置的情况下,将方形样桶缓慢压入泥浆中,将每一层的秸秆全部取出,冲洗、晾晒、采用Digimize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每一层的秸秆量与长度分布.其结果显示专用搅浆刀作业后秸秆主要分布在5-10 cm的泥浆层,且5-10 cm的长秸秆居多;IT225旋耕刀作业后的秸秆主要分布在0-5 cm,且多数短秸秆裸露在地表,部分长秸秆倾斜分布在0-5 cm与5-10 cm泥浆层间。(4)为了研究1GKN-260B水田埋茬耕整机的作业油耗,本文对上水后的试验地块持续进行土壤紧实度调查,从上水完成开始计时,采用25点随机取样法,每隔3 h测试一次,调查分析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在上水后12h、24h、36 h、48 h进行一次搅浆作业,对比每次作业油耗,分析对应时间土壤紧实度对作业油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泡水时间的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下降,并且在0-12 h快速下降,12-36 h 土壤紧实度缓慢下降,36-48 h 土壤紧实度基本稳定在300 kPa左右。拖拉作业油耗也随着泡水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泡水36h以后进行水田埋茬搅浆作业油耗较小,成本低。

冯伟志[5](2019)在《基于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研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插秧和直播两种,但均对种植地表的状况要求很严格。传统的耕整地方法在无秸秆覆盖和根茬高度也很低的地表状况下,通过翻耕或旋耕后泡田,利用水田耙或打浆机达到插秧或水田直播前耕整地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新农艺技术发展,传统的铧式犁或旋耕机耕地机具与水田耙和打浆机等整地机具不适于新农艺技术要求,为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环节造成极大影响。设计研制适应新农艺技术要求的水田耕整地机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当前水稻种植条件下必须解决的技术与装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白城地区是我国东北苏打盐碱地典型区域,以工程手段为载体,利用作物秸秆培肥土壤,同时,将秸秆根茬压埋于耕层底部,形成秸秆隔层,有效阻止底层盐碱上移是实现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水稻秸秆整株全量还田的新农艺技术要求以及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要求,设计与制作了基于有机培肥技术的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复式作业机,即通过不同工作部件的有机组合,仅利用拖拉机牵引功率,克服了驱动式耕整地机械工作部件缠草、堵塞问题,实现秸秆全量覆盖条件下水稻机械插秧对池田条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新农艺技术调研与田块物理性能测试。对白城地区推广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及水稻机械化插秧农艺要求进行实地考查和调研分析,测试了覆盖于田块表面的秸秆根茬状况以及田块土壤物理性状。全量还田方式为利用全喂入式或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后,秸秆呈揉搓杂乱状态或完整的横向条铺状态铺放于地表,根茬高度较大。测得秸秆还田量7500Kg/hm2,根茬平均高度为95mm,土壤含水率27%,PH值9.4。2.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复式作业机设计与制作。依据对田块内秸秆、根茬及土壤物理性状的调研与测试结果,确定了整机与部件的结构参数。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复式作业机整机三维实体设计,依据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新农艺技术特点与水稻机械化插秧农艺技术要求,设计了星轮式搅土辊、圆盘组合式压草辊和圆孔式压茬起浆辊三个工作部件,机具作业幅宽1800mm,星轮式搅土辊直径600mm,圆盘组合式压草辊直径750mm,圆孔式压茬返浆辊直径700mm,孔径65mm。3.样机制作与田间试验。设计制作了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复式作业机试验样机,结合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方式与田块测试分析结果,提出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复式作业机试验条件与方案,泡田时间不少于24小时,地表平均水深80mm。对试验样机通过组合不同工作部件进行田间试验与测试。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机的压埋率为85%,秸秆根茬压埋深度198mm。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机较好的满足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新农艺条件下作业要求,形成了秸秆隔层,达到了设计目的。本文研究内容对进一步促进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增强盐碱地生态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张秀梅[6](2017)在《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工作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长江以北以一年两熟制为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绿肥-水稻等;长江以南以一年三熟制为主:油菜-早稻-晚稻、大麦-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等。该地区高温高湿、降雨量大、雨热同季,杂草及病虫害滋生严重,秸秆埋覆还田有助于消除杂草及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地埋覆还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处理方式。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前茬作物收获后,农时紧迫,秸秆量大,秸秆收集运输成本高,残留田间的秸秆越来越高,常规犁耕难以翻埋,绝大部分就地焚烧,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虽然旋耕翻埋已显替代优势,但由于秸秆翻埋机理不明,影响作业质量和能耗因素多,作业功耗较高,机具结构性能参数的合理性、动力性、适用性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类比阶段,迫切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田间试验验证。本文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旋耕埋草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特点,以华中农业大学设计研制的高茬秸秆还田系列旋耕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适合该区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水旱两用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关键部件—组合刀辊,进行了工作机理和田间试验研究,并对其核心部件—螺旋横刀的切土角进行了优化,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适宜长江中下游种植的水稻、油菜水田和玉米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试验测试,分别测得了3种种植不同作物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土粒比重、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度、土壤界限含水率,并对3类土壤的抗剪强度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为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工作参数选择及田间试验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2.建立了组合刀辊的核心作业部件螺旋横刀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其作业特性。螺旋横刀(以下简称横刀)动态滑切角(2525.3°)小于秸秆-横刀之间摩擦角,且轴向排布不存在漏耕间隙,因而机具在高茬秸秆田中作业时刀轴不容易缠草;标准旋耕刀IIT245耕作过程中对土壤产生轴向侧推效应,将横刀和IIT245旋耕刀合理组合,使其对土壤的轴向侧推效应相互抵消,因而机具作业后地表平整度较高。高茬秸秆旋耕埋覆分三个阶段:螺旋横刀切土过程中秸秆包裹在刃口上,被横刀压覆、拖拽到耕层土壤中;螺旋横刀抛土过程中包裹在刃口上的秸秆在自身离心力、泥土摩擦力及横刀抛出的土壤流等共同作用下迅速脱离螺旋横刀而永久性沉入耕层土壤中;螺旋横刀后抛上扬的泥土撞击拖板后落地覆盖地表,增加秸秆埋覆深度。第一阶段中横刀动态切土角比较大(71.735°),并且地表大量秸秆包裹刃口,导致切土阻力大,因而机具作业过程中功耗高于传统旋耕机;第二阶段中横刀动态切土角(80.275°)远大于秸秆-横刀之间的摩擦角,有利于秸秆快速滑脱横刀,同时利于第三阶段中土壤后抛上扬埋覆秸秆。3.对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高茬还田耕整刀辊—螺旋刀辊和组合刀辊,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1)以组合刀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稻、油菜、绿肥类田块的田间试验研究,验证了组合刀辊田间作业时对植被的适应性。(2)影响刀辊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刀辊转速、机组前进速度和耕深等。为明确上述3个因素对作业质量的影响,利用L9(34)正交试验表对组合刀辊进行田间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影响作业质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耕深、前进速度、刀辊旋转速度。3个因素对秸秆埋覆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耕深和前进速度的影响极显着,刀辊旋转速度的影响不显着。组合刀辊田间作业的最佳参数范围为:拖拉机前进速度0.430.93 m/s,刀辊旋转速度330 r/min左右。(3)对传统旋耕刀、螺旋刀辊、组合刀辊为关键部件的旋耕机具,进行田间作业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传统旋耕刀作业耕深低于其他2种刀辊,对秸秆埋覆性能极差,达不到国标要求;组合刀辊植被埋覆率达94%以上,耕深大于20 cm,作业耕深稳定。结果显示:组合刀辊耕后地表平整,覆盖率、耕深及耕后地表平整度等作业质量指标均优于其它2种刀辊。即组合刀辊作业质量最佳,秸秆埋覆性能最好。(4)对水田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和水旱两用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分别进行实际应用测试研究。通过这一系列试验研究,得到水旱两用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相较于水田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更适用于水稻、油菜、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水田和旱地高茬秸秆的埋覆还田,机具田间适应性较强,埋覆性能良好。4.开展土壤运动规律分析,获取了土壤运动轨迹,得到了土壤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合力与时间等的变化规律,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土壤被刀辊向后抛出;开展了秸秆运动规律分析,获取秸秆运动轨迹,得到了秸秆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合力与时间等的变化规律,机具在作业过程中,秸秆被刀辊向下压覆后被后抛的土壤埋覆;对组合刀辊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刀辊运动规律,得到了刀辊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合力与时间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刀辊所受力矩变化规律,刀辊作业过程中,入土破土时刻刀辊受力急速达到最大,机具所耗功率最大。5.采用无线遥测技术,利用动力输出轴一体化扭矩传感器,对安装原组合刀辊、传统旋耕刀以及螺旋刀辊的旋耕机进行田间作业质量及功耗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刀辊和螺旋刀辊旋耕后秸秆埋覆率、耕深、耕深稳定性及地表平整度等作业质量指标均高于国标要求,传统旋耕刀秸秆埋覆率不达标;传统旋耕刀虽然作业功耗较低,但对高茬秸秆的埋覆性能较差;组合刀辊作业质量最优,但是其作业功耗偏高。6.为了保持刀辊良好的高茬秸秆埋覆效果,同时为了提高刀辊强度、降低刀辊作业功耗,寻找螺旋横刀最佳切土角,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螺旋横刀进行了改进,主要对螺旋横刀截面尺寸进行一定的调整,为了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将原刀辊上的中间刀盘更换成为标准件刀座。7.设计加工了4种不同切土角的横刀,进行水田和旱地田间作业质量和功率的测试,测量田间耕前耕后相关参数,通过田间作业性能得到组合刀辊较佳的切土角。8.优化后的水旱两用秸秆还田组合刀辊对高达90.6 cm的水稻整株和49.2 cm的水稻秸秆进行水田和旱地埋覆还田试验,作业后耕深分别为17.9、24.0 cm,耕深稳定性分别为89.8%、86.6%,植被埋覆率分别为99.8%、97.4%,耕后地表平整度分别为1.9、1.4 cm,平均功耗为26.6、28.9 kW,田间作业质量和功耗指标均符合设计指标,且相较之前功耗降低了,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陈凤[7](2011)在《1BSQ—220型系列水田打浆机的设计》文中指出水田耕整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长期以来,水田整地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水田耕作模式,即先用畜力或机引的铧式犁对水田耕翻,或运用旋耕机旱旋,放水泡田后,再用手扶拖拉机带水田耙耙田,最后耢平,完成水田整地的全过程。这种耕作方式工序多,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而水田联合耕整作

魏国俊[8](2010)在《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目前秸秆利用技术中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而使用的秸秆还田机主要以专用型和普通旋耕机直接更换专用刀具实现秸秆还田机功能的机型为主。因此,提出设计一种辅助埋草、碎土装置在普通旋耕机上直接安装实现水田埋草(茬)能力的想法,并进行了安装埋草、碎土装置后机具的性能试验,以及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水田秸秆还田机的田间比较试验。本文结合水田耙工作原理,将水田耙埋草、起浆板分割成多个小型埋草、起浆板,并进行适当结构优化后分别安装在普通旋耕机的刀库上。安装小型埋草、起浆板后的机具同时具备了旋耕机和水田耙的功能,因此,理论上分析是可行的。田间性能试验检测机具作业质量、可靠性等指标与Q/321181AHC006-2006《埋草(埋茬)耕整机》标准的符合性,结果表明:样机的安全性、作业质量指标、可靠性指标等均符合标准要求。通过与生产中在用的其它水田用秸秆还田机的试验比较:耕深13.6cm,耕深稳定性85.1%,两个测试值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植被覆盖率87.4%,在对比的机型中处于中等水平;平整度1.5cm,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单位幅宽功耗8.50kW/m,在比较的机型中,功耗最低;油耗30.07kg/ha(两次作业)低,处于第2位。试验结果表明该小型埋草、起浆装置的结构设计是可行的,达到预期设计的使用要求。

疏泽民[9](2001)在《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文中研究说明 水田耙是重要的整地作业机械,为保证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前的检查 (1)投入作业前应检查各工作部件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若有损坏,应及时修

张永貂[10](1998)在《东风-12型节能多用旋耕机》文中研究说明集旋耕、播种、灭茬埋青、破垡盖籽、水田耙蔓5种功能于一体的东风-12型节能多用旋耕机,是盐城市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盐城市盐都县(原郊区)节能旋耕条播机厂生产的一种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节能多用农田作业机具。它与老式机型相比,节能效果显着,泥刀是专利产品,其...

二、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常用农机具的使用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割晒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要点
2 水泵安装和使用技术要点
3 水田耙

(2)稻田机械耕整地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耕整地新技术的提出
2 机械耕整地新技术
    2.1 技术内容和特点
    2.2 质量要求
    2.3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2.3.1 麦茬田
        2.3.2 绿肥茬田
        2.3.3 深翻休闲田
    2.4 机具配备及作业参数
        2.4.1 耕整地机具
        2.4.2 主要作业参数
    2.5 作业要求
    2.6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3 结论

(3)松江区水田机械耕整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机械耕整地存在的问题
    1.1 地表平整度差,地表秸秆漂浮多
    1.2 耕深过深,耕作层过烂
2 新型耕整地机具及技术的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机械耕整田质量要求
    2.3 关键机具的研制
        2.3.1 水田平整埋茬复式作业机具的研制
        2.3.2 230型反转灭茬机的研制
    2.4 机械耕整地技术路线
        2.4.1 麦茬田的机械耕整技术
        2.4.2 绿肥茬田的机械耕整技术
        2.4.3 深翻休闲田的机械耕整技术
    2.5 机械耕整地关键技术
        2.5.1 耕整地机具合理配备
        2.5.2 耕深、拖拉机作业挡位、田间水位控制
        2.5.3 其他关键技术
3 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4 结论
    4.1 主要成果
        4.1.1 创新了水田机械耕整地技术
        4.1.2 符合机械化种植要求
        4.1.3 节本增效明显
        4.1.4 省工效果明显
    4.2 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2.1 应用前景
        4.2.2 社会效益分析
        4.2.3 经济效益分析

(4)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工作假说与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试验地土壤物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2.1 试验研究区概况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秸秆密度测量
        2.2.2 土壤容重
        2.2.3 土壤总孔隙度
        2.2.4 土壤含水率
        2.2.5 土壤内聚力
        2.2.6 土壤紧实度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秸秆密度调查情况
        2.3.2 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
        2.3.3 土壤含水率
        2.3.4 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变化情况
        2.3.5 水稻土土壤内聚力随土层变化情况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冬季稻茬地不同旋耕刀的搅浆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装备
        3.1.3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的测试
        3.2.2 植被覆盖率的测定
        3.2.3 工作能耗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分析
        3.3.2 植被覆盖率
        3.3.3 作业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耕刀与搅浆刀的埋茬起浆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装备
        4.1.3 试验设计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的测试
        4.2.2 搅浆作业后秸秆的垂直空间分布情况测试
        4.2.3 工作能耗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分析
        4.3.2 搅浆作业后秸秆的垂直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4.3.3 工作能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免耕灭茬搅浆机埋茬与能耗试验研究
    5.1 试验概况
    5.2 试验装备
    5.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1 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变化的测试调查
        5.3.2 搅浆深度的测试方法
        5.3.3 搅浆后地表平整度
        5.3.4 埋茬效果测试及评价
        5.3.5 作业油耗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变化的测试调查
        5.4.2 搅浆深度与地表平整度
        5.4.3 埋茬效果测试与评价
        5.4.4 作业油耗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5)基于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秸秆还田机械研究现状
    1.3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产治理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调研与田块物理性状测试
    2.1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调研
    2.2 盐碱地水稻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调研
    2.3 试验田块物理性状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结构设计
    3.1 水稻秸秆压埋装置设计原则
    3.2 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的工作原理
    3.3 整体结构设计
    3.4 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样机研制
    3.5 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根茬压埋机技术参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田间性能试验
    4.1 试验条件及准备
    4.2 田间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工作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旋耕机分类及工作原理
        1.2.2 旋耕机研究现状
        1.2.3 旋耕翻埋理论研究现状
        1.2.4 旋耕机作业功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关键技术问题与路线
第二章 耕层土壤性能参数测试
    2.1 引言
    2.2 土壤理化特性测试
        2.2.1 土壤质地
        2.2.2 土壤有机质
        2.2.3 土粒比重
        2.2.4 土壤容重、含水率及孔隙度
        2.2.5 土壤界限含水率
    2.3 土壤力学性能测试
        2.3.1 土壤抗剪强度原理
        2.3.2 土壤抗剪强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关键部件工作机理解析
    3.1 引言
    3.2 整机结构简介
    3.3 关键部件结构
        3.3.1 组合刀辊结构与工作原理
        3.3.2 核心部件
    3.4 螺旋横刀工作机理解析
        3.4.1 螺旋横刀数学模型
        3.4.2 螺旋横刀参数作业性能分析
        3.4.3 螺旋横刀秸秆埋覆过程力学解析
    3.5 IIT245旋耕刀破茬机理解析
        3.5.1 IIT245旋耕刀排布原则
        3.5.2 IIT245旋耕刀排布
        3.5.3 旋耕刀破土效应分析
    3.6 秸秆翻埋情况试验分析
        3.6.1 埋茬试验过程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机具工作机理总结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田间适应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2.2 试验参数测试方法
    4.3 不同种类的秸秆作业性能试验
        4.3.1 试验条件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作业参数对耕整作业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
        4.4.1 试验条件与方法
        4.4.2 作业参数影响分析
    4.5 刀辊结构参数对耕整作业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
        4.5.1 试验参数条件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实际应用测试
        4.6.1 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农户应用测试
        4.6.2 水旱两用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应用测试
        4.6.3 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技术示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组合刀辊作业过程仿真
    5.1 引言
    5.2 仿真模型建立
        5.2.1 几何模型
        5.2.2 土壤和秸秆模型
        5.2.3 接触模型
        5.2.4 仿真模型
    5.3 仿真内容
        5.3.1 刀辊-秸秆-土壤作用过程仿真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螺旋横刀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螺旋横刀的改进
        6.2.1 螺旋横刀结构参数的改进
        6.2.2 螺旋横刀切土角的改进
        6.2.3 螺旋横刀模具的加工
        6.2.4 组合刀辊加工装配
    6.3 田间对比与性能测试试验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装备系统
        6.3.3 田间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课题来源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附录3:注释说明

(7)1BSQ—220型系列水田打浆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1BSQ—260型水田耙地起浆机总体设计方案
    1.1 BS Q—260型水田耙地起浆机主要构造及工作过程
    2. 主要技术参数
二、机具的使用与调整
    1. 使用
    2. 调整
三、经济效益分析

(8)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田秸秆还田机技术现状
    1.3 秸秆还田机经济效益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工作原理和试验样机分析
    2.1 水田耙工作原理
    2.2 水田耕整机工作原理
    2.3 旋耕机工作原理
    2.4 水田秸秆还田机工作原理及试验样机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性能检测试验
    3.2 对比试验
    3.3 试验仪器
    3.4 试验前准备和要求
    3.5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性能试验
    4.2 对比试验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常用农机具的使用维护[J]. 孙玉芬.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2)
  • [2]稻田机械耕整地新技术[J]. 夏雪健. 农业工程, 2019(07)
  • [3]松江区水田机械耕整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 薛振林,卢亚洲,张林,盛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9(05)
  • [4]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D]. 张殿卿.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基于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组合非驱动水稻秸秆压埋机研制[D]. 冯伟志.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工作机理与试验研究[D]. 张秀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7]1BSQ—220型系列水田打浆机的设计[J]. 陈凤.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13)
  • [8]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D]. 魏国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J]. 疏泽民. 农机安全监理, 2001(01)
  • [10]东风-12型节能多用旋耕机[J]. 张永貂. 农机试验与推广, 1998(04)

标签:;  ;  ;  ;  ;  

水田耙的安全使用与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