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辅助高温去除钠蒸气

电场辅助高温去除钠蒸气

一、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论文文献综述)

吴铎斌[1](2020)在《紫外芯片驱动LED用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的研究》文中提出白光LED与传统的照明光源相比具有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能耗低等优点,并且对环境无污染,容易回收,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研究者不断的研发,必将完全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成为新一代的照明能源。目前蓝光芯片的LED存在对人眼有害,获得白光的色纯度较低的问题,难以满足高色纯度照明的要求。紫外芯片激发三基色荧光粉得到白光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所制备的LED色纯度高,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劣势,如颜色比例调控复杂、各荧光粉存在自吸收、光衰的不同容易导致颜色稳定性下降等,采用单一发白光的荧光粉材料所制备的LED器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单一白光荧光粉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但无机的荧光粉材料往往制作工艺复杂,合成温度高,制备的成本较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简便的溶液法合成了一系列单一基质的白光LED用有机材料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荧光粉,通过NMR、XRD以及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其结构、发光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选用发黄光的苯基马来酰亚胺、绿光的双吲哚基马来酰亚胺衍生物及不发光的螺二芴为核,发蓝光聚芴为手臂,采用Suzuki反应偶联反应合成两个单一白光三核星型聚合物TC-F-02和TC-F-03。通过改变不同中心核的比例,控制中心核的含量,实现了由聚芴链向中心核的部分能量转移。并且将聚合物与硅胶共混制成复合材料薄膜,得到了优异的白光性能,CIE为(0.33,0.34)、(0.33,0.37)。(2)采用二维的苯乙胺钙钛矿作为主体,Mn2+作为掺杂剂,合成了一系列白光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PxMyC1.5B2.5。通过引入Mn2+,实现对于钙钛矿光色以及量子产率的调控,Mn/Pb投料比为1:1时,所得样品的P0.5M0.5C1.5B2.5量子产率为31.9%,是未掺杂样品的量子产率的3.3倍,CIE为(0.33,0.27)。将钙钛矿与硅胶共混制成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水、热及紫外稳定性。(3)将上述材料涂覆在380nm紫外芯片上制成LED器件,结果显示,各个器件均显示出优异的白光性能。其中钙钛矿LED器件的显色指数最高可达到90.4,相关色温为3080K,CIE为(0.41,0.36),是非常优异的暖白光LED器件。

周亮[2](2017)在《贫化铜渣氯化—熔融还原回收金属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大部分堆放渣场,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铜渣中含有Cu、Fe、Zn、Pb等多种有价金属,其中金属铁品位高达40%,因此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通过直接熔融还原工艺,虽然可以从铜渣中还原出金属铁,但是还原产物生铁中的铜含量,远远高于钢铁行业中的最低含铜量0.2%,导致所得还原生铁不可用于冶炼普通钢种,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脱铜方法。本文通过绘制Fe-Cu-O-Cl四元系热力学优势图可知:在Fe-Cu-O-Cl四元体系中,低价CuCl是氯化脱铜的最佳目标产物;在铜渣氯化过程中如果控制适当的温度和化学势条件,可以使铜在高温下形成CuCl,随之发生络合反应生成Cu3C13,最终以蒸气形式挥发脱除。采用“先还原—后氯化”的思路,以铜渣为原料,以焦炭为还原剂,通过直接熔融还原实验获得金属生铁后,在铁水高温熔融状态下加入NH4Cl、FeC2、FeC13、NaCl、KCl、MgCl2、CaCl2七种不同的固体氯化剂,探索“铁水-氯化物”渣系的脱铜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铁水-氯化物”渣系,并不能降低生铁中的铜含量。采用“先氯化—后还原”的思路,以铜渣为原料,以固体CaCl2为氯化剂,通过铜渣熔融氯化脱铜实验,探究固体CaCl2的脱铜效果。结果表明:加入固体氯化剂CaCl2,有助于降低贫化铜渣中的铜含量,但是脱铜率不高,最大脱铜率仅为42.03%;同时,氯化后的铜渣金属铁含量损失严重,金属铁挥发率高达44.49%,不利于后续金属铁的还原回收。采用“低温氯化—高温还原”两段工艺,以铜渣为原料,以固体NaCl为氯化剂,以焦炭为还原剂,控制温度在低温阶段(850℃~1250℃)进行氯化脱铜,在高温阶段(1500℃~1550℃)进行还原提铁,探究反应产物生铁的脱铜效果。结果表明:加入固体氯化剂NaCl,脱铜效果较为明显,最大脱铜率可以达到57.65%;同时,反应产物生铁中的Fe含量较高,基本稳定在90%左右;但是,还原生铁中含有部分C、S、P、As等有害杂质,特别是夹杂元素As。

胡涛[3](2013)在《金属—方钠石主客体材料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机多孔材料在结构上具有孔腔尺寸分布范围宽和拓扑学结构丰富多样等特点,因此可以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功能材料组装以及药物嵌入等领域。传统的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在无机多孔材料中研究历史最为悠久、产业化程度最高,尤其是在离子交换、催化裂化和吸附分离等领域已有了广泛应用。这类分子筛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良好的耐热、耐酸碱等性能,是一种良好的主体材料。方钠石作为传统的硅铝酸盐分子筛,通常用作光致发光材料,但人们发现其主要结构单元β笼表现出良好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储氢潜力,因此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论文以工业废弃物油页岩灰,采用少步骤低成本路线合成方钠石,基于离子交换-还原法制备金属(客体)-方钠石(主体)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晶相、形貌、组成以及孔结构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了此类材料的储氢性能,并对其储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工业废弃物油页岩灰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水热合成法和预处理法,合成微孔分子筛方钠石。探索并确定了合成方钠石的最佳工艺路线和合成条件,绘制了方钠石合成的二元结晶相图。研究发现高碱度、较大的油页岩灰加入量、相对较高的合成温度均有利于方钠石晶体的生成。通过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的表征,发现直接法是合成油页岩灰基方钠石(SOD-1)的最佳工艺路线。这一结论为方钠石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选择的原料,也为后续的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前提。此外作为对比,以化工产品水玻璃、铝酸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Si/Al=l的方钠石(SOD-2),通过对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和合成体系配比的考察,绘制了合成的二元结晶相图。2.以所合成方钠石为主体,采用离子交换-还原法,负载金属M(M=Fe、Ni),制备了M/SOD复合材料,通过对离子交换条件的考察,发现:(i)离子交换温度对主体材料骨架结构和性质均有影响,较高的离子交换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吸附性能较好;(ii)SOD-1做主体材料稳定性优于SOD-2。通过对所制备的M/SOD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组成及孔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a) Fe/SOD-1复合材料产物保持了SOD型骨架结构,具有不规则多边形形貌,Fe元素与Si、Al元素在骨架中分布保持一致,主体材料起到了“分子固定骨架”的作用。BET比表面积由SOD-1的7.6m2·g-1增大至56.5m2·g-1,说明材料具备吸附小分子气体的能力;(b)分别以SOD-1和SOD-2为主体材料,采用离子交换-还原法,制备了Ni-SOD-1, Ni-SOD-2主客体复合材料。Ni-SOD-1保持了方钠石主体材料所具有SOD型骨架和正六边形片状结构,Ni元素与Si、Al元素在骨架中分布保持一致,骨架热稳定性好。BET比表面积随离子交换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经氢气还原后比表面积略有减小,水静态饱和吸附量在离子交换次数为2次的样品中最高,为14.51%,还原后为11.36%。Ni/SOD-1复合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呈现Ⅱ型曲线,H3型滞后环,说明在吸附的前半段发生单层分子吸附,在吸附的后半段出现多分子层吸附或毛细凝聚。3.对M/SOD(M=Fe、Ni)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i)常温常压下,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优于主体材料方钠石SOD-1,Ni/SOD-1优于Fe/SOD-1;77K时,SOD-1为主体材料制备的M/SOD复合材料常压储氢性能优于SOD-2;常压低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吸氢量上升,可以用多孔材料的物理吸附机理解释。(ii)高温高压条件下,吸附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吸氢速率和吸附量有很大影响,在压力为8.00MPa下,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M/SOD复合材料的储氢量逐渐增加,Fe/SOD-1复合材料吸氢量由298K下的0.163wt%升高至353K下的0.576wt%。Ni/SOD-1复合材料由298K下的0.3wt%升高至393K时时的0.766wt%。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温度为298K时,M/SOD复合材料的吸附很难达到平衡。但当吸附温度达到373K以上时,仅仅需要24s,Ni/SOD-1复合材料的吸附量就超过0.6wt%,且1800s吸附就达到了最大值。吸附氢气前后,M/SOD复合材料颗粒表面出现球状突起,说明在表面有微粒聚集。同时M/SOD复合材料在吸附氢气前后磁化率变小,说明复合材料吸附氢气以后反铁磁性耦合作用减弱,表明氢分子与金属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因此,M/SOD复合材料对氢气的吸附应不仅是物理吸附和包封作用,还与磁性作用相关。

胡晓赟[4](2010)在《低温熔盐电脱氧法制备金属镁及铝镁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镁是重要的轻金属,金属镁及镁铝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冶金、汽车和3C产业等领域。目前工业上生产镁及镁铝合金能耗大、成本高、污染严重。人们一直在寻找低能耗,对环境友好的炼镁及镁铝合金的工艺技术。低温镁及镁铝合金电解制备能够降低能耗,且有助于保护环境。因此,低温镁及镁铝合金电解制备一直是工业和学术界研究、关注的课题。本论文采用熔盐直接电化学脱氧法(FFC)进行低温熔盐电脱氧制备金属镁及铝镁合金。研究了氧化镁阴极还原过程;氧化镁阴极制备工艺、阴极电解工艺、不同液态金属导电体对电解的影响;Al-Mg合金在低温熔盐中的电解制备。通过实验得出,固态氧化镁低温熔盐还原机理是二价镁→镁一步完成;MgO烧结温度、烧结时间是影响阴极片制备的因素,确定氧化镁阴极片制备条件是烧结温度范围1100℃~1200℃,烧结时间范围3h-6h;熔盐温度、熔盐中CaCl2的含量是影响电解效果的因素,高的熔盐温度对电解有利,CaCl2在熔盐中含量增加有利于电解反应的快速进行;采用液态铝镁合金导体适合镁电解;以固态Al2O3-MgO粉为原料低温熔盐电解可以制成Al-Mg合金,确定Al2O3-MgO阴极片烧结温度为1300℃,烧结时间为8h。

郝恩奇[5](2009)在《常压烧结Ca3Co2O6系热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直接进行热电转换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温差发电、温差制冷等。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紧张,新型能源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热电材料及热电模块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热点。以分析纯硝酸钙、硝酸钴等硝酸盐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和常压烧结组合的方式为主要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Ca3Co2O6在不同制备工艺和元素掺杂情况下的热电性能,Seebeck系数最高可达400μV/K,功率因子最大为26μW/(K2·m);结合XRD和SEM等检测手段对材料结构进行了分析,元素掺杂条件下在850℃Ca3Co2O6晶体开始形成,其晶体大小控制在1~2μm时热电性能最佳;采用直流电位差计、一些自制和改进的仪器等进行了热电性能测试;通过对材料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温度对电导率、Seebeck系数的影响。另外,我们还研制了几种不同的温差发电模块,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研制的实验模型其开路电压最高可达150V,闭路电流为0.5A,可满足某些用电器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出粒度较细、分散性较好的前驱体粉料,有利于Ca3Co2O6晶体的形成,其性能优于固相反应法;在常压烧结条件下,通过调整烧成制度可制备出具有较优热电性能的材料,比热压烧结、等静压烧结等方式更便于操作和实用化:不同元素掺杂以及不同的掺杂比对材料的热电性能有很大影响:所制各的热电模块表明热电材料及温差发电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

隋建才[6](2006)在《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文中认为煤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站燃料的主体,煤粉燃烧为我们提供必需的热源和电力资源的同时,会带来严重的颗粒物污染。研究表明,燃煤生成的细微颗粒物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来源,通常这些颗粒富集着有机污染物和各种有毒金属元素,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煤燃烧过程亚微米颗粒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对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和控制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因此,对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及其排放特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排放对人类及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阐明了研究颗粒物形成与排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排放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在实验室的沉降炉上对六盘水烟煤、平顶山烟煤和合山烟煤分别进行燃烧实验,通过对燃烧生成的颗粒物收集后进行XRF、SEM、SEM-EDX等分析,研究了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物理化学特征及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煤种、不同工况下生成的PM10的质量粒径分布都是呈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在0.0944μm和3.95μm附近;粒径小于0.377μm的颗粒很可能是通过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的,而粒径大于0.377μm的颗粒可能是通过矿物质的破碎、聚结机理形成;炉膛温度、煤粉粒径及炉内气氛都对亚微米颗粒的生成有显着性影响,而且炉膛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煤粉粒径及气氛次之。为了研究实际电站锅炉的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成分变化,本文接下来应用低压撞击器对四台燃煤机组锅炉除尘器前后的飞灰进行取样,并对不同粒径范围的飞灰进行重量、形貌及成分测定,获得了除尘器前后PM10的质量粒径分布以及元素分布规律,进而研究了煤粉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元素行为、形成机理及排放因子,为研究我国燃煤电站颗粒物的排放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数据。煤中矿物质气化是亚微米颗粒生成的前提,研究矿物质气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矿物质气化模型,研究了煤粒温度、粒径及CO2浓度对矿物质气化的影响,并结合CFD软件研究了单角炉内矿物质的气化行为。结果表明,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煤粒粒径和浓度也会对它们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煤粉粒径及CO2浓度降低都会增强矿物的气化,这与实验结果一致,为实验结果提供了理论基础。空气分级燃烧改变了炉内的温度场、氧量场分布及炉内高温区和峰值温度的位置,进而对煤中矿物质的气化产生影响,分级程度越大,煤中矿物质的气化量越少。本文最后理论分析了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成核、凝结及凝聚等形成过程,然后结合CFD软件对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的生成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亚微米颗粒的生成数量与温度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温度较高的区域亚微米颗粒数量浓度较大,温度较低的区域则较小;而在炉膛的高温区内,亚微米颗粒的质量浓度并不是最高,而是最低,同时随着炉膛高度的增加,亚微米颗粒的质量浓度逐渐增加。这说明控制炉膛高温区温度可以抑制亚微米颗粒的生成,为此本文还研究了炉内偏转二次风对亚微米颗粒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风偏转后,炉内高温区平均温度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亚微米颗粒的生成,对本章模拟锅炉而言,中间两层二次风偏转10°较为合适。该研究为实现燃烧中抑制亚微米的生成提供理论依据。

刘松利[7](2006)在《熔盐电解TiO2制备钛及其还原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作为一种银白色金属,是二十世纪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能,如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耐高温低温和适用温度范围广等,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多种冶炼钛工艺,其中Kroll法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法是将富钛料氯化、精制为TiCl4蒸气,再用金属镁还原为海绵状金属钛。这种传统工艺由于流程长、工序复杂等因素而使钛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钛的应用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论文通过在熔盐中直接电化学还原TiO2制备金属钛,研究了阴极材料制备(成形和组装)、熔盐电解质的选择等因素对电解效果的影响,并重点进行了电解还原机理的研究。本论文利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电化学方法,探讨了温度范围在1123K~1183K时,TiO2在熔融CaCl2中还原为金属钛的电化学行为,推断TiO2在CaCl2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是分两步逐级进行的TiO2+ 2 e= TiO +O 2- TiO + 2 e= Ti +O 2-这两个反应方程式的反应电子数和电荷传递电阻分别通过计时电流法及交流阻抗谱等效电路拟合求出。在所研究的实验条件下,这两步反应都为电荷传递动力学行为所控制。通过比较研究六种阴极组装工艺表明,不同的阴极材料制备工艺(成形和组装)对电解体系的电流及电流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将TiO2块钻孔后穿于钼棒上、并在其下端用螺母固定而制成阴极,其电解效果较好。综合考虑到电解温度、熔盐分解电压、设备要求等因素,实验确定采用的熔盐体系为无水CaCl2。进而在总结前期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质量的阴极进行电解,实验得到纯度较高的金属钛;随着电解规模的扩大,电解所需的时间增加,同时产品的纯度也相对降低。

戚喜全[8](2006)在《泄流式TiB2/C阴极电解槽研究》文中提出降低铝电解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电解铝厂电流效率等指标的进一步提高,应当依靠良好的电解槽热设计和母线磁场设计以及先进的铝电解槽控制技术,通过提高电解槽内阴极铝液面的稳定性和电解槽工艺操作的稳定性,采用新型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和新型的槽结构等来实现。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电解铝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电解槽槽寿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仍有较大的差距。关于电解槽早期破损的原因,除了与电解槽的设计、筑炉质量有关外,还与电解槽的内衬材料以及电解槽的生产操作有关。其中很重要、也是对电解槽早期破损起主要作用的是电解过程中钠和电解质熔体向阴极碳块内部的渗透。由于电解槽铝液渗漏多数出现在槽侧部,沿钢棒孔流出,因此侧下部耐火混凝土的性能对于延长内衬寿命就非常重要。本文对阴极周围耐火混凝土进行了研究。 选用具有较高耐火度和较好化学稳定性的耐火原料,用捣制法制成了泄流式铝电解槽阴极碳块侧下部周围耐火混凝土材料,并取样对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系数和抗冰晶石熔体的腐蚀性能进行测定与实验。结果表明,自制的耐火混凝土抗电解质的腐蚀性能明显高于现行铝工业上采用的耐火混凝土。从宏观比较可以看出,经过相同条件腐蚀后,自制的耐火混凝土四周几乎没有明显被腐蚀缩小的迹象。 工艺和操作条件对电解槽内电流场及铝液流速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利用课题组编制的软件对190kA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电流场和铝液流速场进行了计算,并实地测量了190kA电解槽铝液流速场,结果表明测试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由此表明利用本文软件计算电解槽的电流场和流速场是可信的。 新型结构电解槽,特别是泄流式电解槽代表着将来电解槽的发展方向。由于泄流式电解槽的特殊结构,本文对94kA泄流式电解槽的电热场首先进行了模拟计算,该泄流式电解槽是在75kA预焙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模拟结果表明,电解槽阴、阳极中的电流分布与预焙槽相似,

缪劲松,刘纪元,吴晓丽,惠和兴[9](2003)在《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温烟气驱动气体涡轮机的发展及在高效燃煤电厂中的应用,对脱除高温烟气中的粉尘及有害气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脱除气态的钠、钾对保护气体涡轮机免受腐蚀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静电场对在1200℃以上去除钠蒸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结果.高温下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作漂移运动并与阴极上的硅铝氧化物反应而被脱除.电场的存在能加速钠离子的漂移速率,从而改善其脱除的反应动力学,达到脱除增效的目的.

缪劲松,刘纪元,吴晓丽,惠和兴[10](2003)在《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温烟气驱动气体涡轮机的发展及在高效燃煤电厂中的应用,对脱除高温烟气中的粉尘及有害气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脱除气态的钠、钾对保护气体涡轮机免受腐蚀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静电场对在1 200℃以上去除钠蒸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结果.高温下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作漂移运动并与阴极上的硅铝氧化物反应而被脱除.电场的存在能加速钠离子的漂移速率,从而改善其脱除的反应动力学,达到脱除增效的目的.

二、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芯片驱动LED用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前言
    0.1 白光LED简述
        0.1.1 白光LED的应用
        0.1.2 大功率LED的基本结构
        0.1.3 白光LED的基本性能参数
        0.1.4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0.2 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简述
        0.2.1 单一基质的无机荧光材料
        0.2.2 单一基质的有机荧光材料
        0.2.3 单一基质的有机无机杂化荧光材料
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单一白光星型聚合物及其硅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测试方法
        1.2.3 聚合物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小分子的设计与聚合物的合成
        1.3.2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1.3.3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1.3.4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效发光的掺杂白光钙钛矿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测试方法
        2.2.3 合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钙钛矿的光物理性能分析
        2.3.2 钙钛矿的XRD分析
        2.3.3 钙钛矿的热稳定性分析
        2.3.4 量子产率及荧光寿命分析
        2.3.5 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光LED器件的制作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LED器件的制作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LED器件性能测试分析
        3.3.2 钙钛矿LED器件性能测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一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贫化铜渣氯化—熔融还原回收金属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的性质和用途
    1.2 铜的资源与生产消费
    1.3 铜的冶炼方法
    1.4 铜渣的影响与危害
    1.5 铜渣的综合利用
    1.6 冶金过程中的脱铜方法
    1.7 课题背景与意义
    1.8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配料
    2.4 分析检测设备
    2.5 实验检测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渣氯化脱铜理论分析
    3.1 相图角度分析
    3.2 氯化冶金分析
    3.3 热力学优势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渣熔融还原提铁以及铁水氯化脱铜
    4.1 铜渣熔融还原实验过程
    4.2 铜渣碳热熔融还原热力学分析
    4.3 铜渣熔融还原提铁实验探究
    4.4 铁水氯化脱铜实验过程
    4.5 铁水熔融氯化脱铜热力学分析
    4.6 铁水熔融氯化脱铜实验探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渣熔融氯化脱铜以及还原提铁
    5.1 铜渣熔融氯化实验过程
    5.2 铜渣熔融氯化脱铜热力学分析
    5.3 铜渣熔融氯化脱铜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铜渣氯化—碳热还原回收金属铁
    6.1 铜渣氯化—还原实验过程
    6.2 铜渣氯化—碳热还原实验工艺流程图
    6.3 不同种类的固体氯化剂的探索实验
    6.4 铜渣氯化—碳热还原提铁实验
    6.5 实验反应产物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金属—方钠石主客体材料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及合成
        1.1.1 沸石分子筛简介
        1.1.2 沸石分子筛的基本结构单元和骨架结构
        1.1.3 沸石分子筛合成方法的发展
        1.1.4 以廉价天然原料合成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
    1.2 微孔分子筛方钠石的结构及应用
        1.2.1 方钠石的合成历史
        1.2.2 方钠石的骨架结构
        1.2.3 方钠石的应用研究
    1.3 微孔分子筛为主体的主客体复合材料
        1.3.1 金属在微孔分子筛中组装的概述
        1.3.2 微孔分子筛中金属簇的组装方法
    1.4 沸石分子筛在储氢领域的研究现况
        1.4.1 储氢材料研究的背景
        1.4.2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1.4.3 沸石分子筛储氢研究现状
    1.5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测试仪器
        2.1.3 分析设备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1 化学组成分析
        2.2.2 X射线衍射分析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2.2.5 差热—热重分析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7 氮气吸附等温线
        2.2.8 磁化率的测定
        2.2.9 分子筛静态水吸附测定
        2.2.10 储氢性能测试
3 以油页岩灰为原料合成微孔方钠石
    3.1 引言
    3.2 采用一步水热法以油页岩灰为原料合成微孔方钠石
        3.2.1 原料油页岩灰的处理及表征
        3.2.2 一步水热法合成条件的探索及优化
        3.2.3 一步法合成方钠石产物的表征
    3.3 采用预处理法以油页岩灰为原料合成微孔方钠石
        3.3.1 预处理法合成方钠石的工艺路线及合成方法
        3.3.2 预处理法合成方钠石产物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离子交换-还原法合成磁性Fe/SOD主客体复合材料及其储氢性能
    4.1 引言
    4.2 Fe/SOD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
        4.2.1 离子交换法制备Fe(Ⅱ)SOD条件的考察
        4.2.2 氢气还原制备Fe/SOD主客体复合材料
    4.3 产品表征
        4.3.1 形貌和组成分析
        4.3.2 晶相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紫外光谱分析
        4.3.5 比表面积分析
    4.4 Fe/SOD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研究
        4.4.1 常压储氢性能研究
        4.4.2 高压储氢性能研究
        4.4.3 储氢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离子交换-还原法合成磁性Ni/SOD主客体复合材料及其储氢性能
    5.1 引言
    5.2 Ni/SOD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
        5.2.1 以水玻璃为原料合成微孔分子筛方钠石
        5.2.2 离子交换-还原法制备Ni/SOD
    5.3 Ni/SOD复合材料的表征
        5.3.1 形貌和组成分析
        5.3.2 晶相分析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3.4 紫外光谱分析
        5.3.5 比表面积及水静态饱和吸附量分析
        5.3.6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5.3.7 差热-热重分析
    5.4 Ni/SOD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研究
        5.4.1 常压储氢性能研究
        5.4.2 高压储氢性能研究
        5.4.3 储氢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低温熔盐电脱氧法制备金属镁及铝镁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镁及镁铝合金概况
        1.1.1 镁资源
        1.1.2 金属镁的应用
        1.1.3 镁冶炼发展史
        1.1.4 镁冶炼现状
    1.2 铝镁合金的概况
        1.2.1 Al-Mg合金简介
        1.2.2 铝镁合金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
        1.2.3 铝镁合金的生产技术
    1.3 熔盐电脱氧法(FFC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第三章 氧化镁阴极还原过程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装置
        3.1.2 混合熔盐的准备
        3.1.3 工作电极、参比电极的制备
        3.1.4 辅助电极的制备
        3.1.5 预电解电极制备
        3.1.6 实验过程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熔盐电化学窗口的确定
        3.2.2 氧化镁阴极还原过程循环伏安测试
        3.2.3 氧化镁直接电化学还原过程热力学计算
第四章 氧化镁及铝镁合金阴极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研究
    4.1 实验可行性分析
        4.1.1 热力学计算
        4.1.2 动力学分析
    4.2 电解实验装置及实验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
        4.2.2.1 阴极片的烧结制备
        4.2.2.2 混合熔盐的制备
        4.2.2.3 电解实验
    4.3 氧化镁阴极制备工艺研究
        4.3.1 制片压力对阴极片制备的影响
        4.3.2 烧结温度对阴极片制备的影响
        4.3.3 烧结时间对阴极片制备的影响
    4.4 氧化镁阴极电解工艺研究
        4.4.1 氧化镁烧结片为阴极金属丝做导电体电解工艺研究
        4.4.1.1 熔盐温度对氧化镁阴极片电解的影响
        4.4.1.2 熔盐中氯化钙对氧化镁阴极片电解的影响
        4.4.1.3 电解时间对氧化镁阴极片电解的影响
        4.4.2 液态金属用做导电体氧化镁阴极片电解工艺研究
        4.4.2.1 实验
        4.4.2.2 液态铝和铝镁用做导电体氧化镁阴极片电解工艺研究
    4.5 Al_2O_3-MgO阴极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研究
        4.5.1 烧结温度单因素实验
        4.5.2 烧结时间单因素实验
    4.6 尾气观察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常压烧结Ca3Co2O6系热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热电材料的历史
    1.2 热电效应理论
        1.2.1 Seebeck效应
        1.2.2 Peltier效应
        1.2.3 Thomson效应
        1.2.4 影响因素
    1.3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半导体合金
        1.3.2 Skutterudite
        1.3.3 Clathrates
        1.3.4 合金固溶体
        1.3.5 氧化物
    1.4 提高热电性能的途径
        1.4.1 Seebeck系数
        1.4.2 电导率
        1.4.3 热导率
        1.4.4 其他方法
    1.5 热电材料的应用
        1.5.1 温差发电
        1.5.2 温差制冷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氧化物热电材料理论
        2.1.1 氧化物热电材料
        2.1.2 Ca_3Co_2O_6晶体结构及热电性能
    2.2 溶胶-凝胶理论
        2.2.1 溶胶-凝胶简介及原理
        2.2.2 溶胶-凝胶工艺
    2.3 其他合成方法
        2.3.1 固相反应法
        2.3.2 共沉淀法
    2.4 烧结方法
        2.4.1 热压烧结法
        2.4.2 放电等离子烧结法
        2.4.3 常压烧结法
第三章 实验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工艺
        3.2.2 实验内容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4.1 溶胶凝胶法制备Ca_3Co_2O_6粉体
        4.1.1 分散剂选择及用量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4.1.2 柠檬酸用量对溶胶凝胶的影响
        4.1.3 PH值对溶胶的影响
        4.1.4 溶胶干燥制度
        4.1.5 凝胶的煅烧
    4.2 Ca_3Co_2O_6系热电材料制备及性能
        4.2.1 Ca_3Co_2O_6热电材料工艺的研究
        4.2.2 Ca_(3-X)Bi_XCo_2O_6性能及测试
        4.2.3 Ca_(3-X)Pb_XCo_2O_6性能及测试
        4.2.4 其他元素掺杂对Ca_3Co_2O_6热电材料性能的影响
        4.2.5 其他对比实验
        4.2.6 Ca_3Co_2O_6系热电材料影响因素讨论
第五章 热电模块的试制
    5.1 早期实验模型
    5.2 小型发电模型
        5.2.1 温差发电模块介绍
        5.2.2 小型热电模型
    5.3 大型发电模型
        5.3.1 热水发电模型
        5.3.2 烟气发电模型1
        5.3.3 烟气发电模型2
        5.3.4 烟气发电模型3
    5.4 其他模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燃煤颗粒物污染的特征及影响
    1.3 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排放与模拟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转化及颗粒物形成机理
    2.1 引言
    2.2 煤中矿物质存在形式
    2.3 煤中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
    2.4 煤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组成
    3.3 实验方案
    3.4 PM_(10) 质量粒径分布及其形成机理
    3.5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影响因素
    3.6 亚微米颗粒物理化学特征
    3.7 亚微米颗粒中的元素分布
    3.8 本章小结
4 电站锅炉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对象及方法
    4.3 亚微米颗粒形成机理
    4.4 燃煤锅炉颗粒排放特性
    4.5 亚微米颗粒物理化学特征
    4.6 排放因子研究
    4.7 运行工况对PM_(10) 生成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气化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煤中矿物质气化模型
    5.3 煤中矿物质气化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
    5.4 单角炉内煤灰气化的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的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热力学平衡计算分析
    6.3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动力学特性
    6.4 亚微米颗粒形成、生长的数学模型
    6.5 四角切圆锅炉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的计算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熔盐电解TiO2制备钛及其还原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钛的性质和用途
    1.3 钛的制备方法概述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原材料、仪器及设备
    2.2 电化学方法简介
    2.3 阴极制备
    2.4 熔盐选择
    2.5 电解槽的设计及改进
    2.6 电解过程控制
    2.7 电化学特性研究
    2.8 电解产物的后处理
    2.9 分析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采用的阴极组装方式
    3.2 实验采用的熔盐体系
    3.3 还原机理研究
    3.4 电解实验结果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泄流式TiB2/C阴极电解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铝电解基本原理
    1.2 Hall-Héroult铝电解槽结构的发展
    1.3 国内外工业铝电解技术现状
        1.3.1 铝电解槽电热场模拟的发展及现状
        1.3.2 铝电解槽电流效率及研究现状
    1.4 铝电解槽的电能消耗和节能途径
    1.5 铝电解槽底部耐火材料及侧下部耐火浇注料的研究现状
    1.6 铝电解新技术的发展及未来铝工业的发展趋势
    1.7 泄流式TiB_2/C阴极铝电解槽
    1.8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预焙阳极及泄流式铝电解槽电流场和流速场数值计算
    2.1 铝电解槽电流场数值计算
        2.1.1 计算方法
        2.1.2 边界条件
        2.1.3 系数矩阵与常数项矩阵的生成及方程求解
        2.1.4 铝电解槽电流场数值计算
    2.2 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流速场的数值计算
        2.2.1 铝电解槽铝液流速场的计算
        2.2.2 结果讨论
        2.2.3 电解槽内铝液流速场的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泄流式铝电解槽热场数值计算
    3.1 计算方法、边界条件及相关数据
        3.1.1 计算方法
        3.1.2 边界条件
        3.1.3 计算所需数据的选取
    3.2 泄流式电解槽的内衬结构及工艺参数
    3.3 泄流式电解槽电流强度的选择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阴极倾角对泄流式电解槽电热场的影响
        3.4.2 聚铝沟内铝液高度对泄流式电解槽电热场的影响
        3.4.3 聚铝沟宽度对泄流式电解槽电热场的影响
        3.4.4 适当降低电流并加强侧部保温
    3.5 电解槽的能量损失分析
    3.6 电解槽热场计算软件的验证
        3.6.1 热平衡测定的理论基础
        3.6.2 热平衡的测定
        3.6.3 300kA电解槽内衬结构
        3.6.4 铝电解槽热平衡的测定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铝电解槽捣固耐火混凝土的研究
    4.1 阴极周围捣固耐火混凝土对电解槽寿命的重要性
    4.2 捣固耐火混凝土材料的制备
        4.2.1 原料
        4.2.2 制备方法
    4.3 制品理化性质的测定
        4.3.1 密度
        4.3.2 捣固耐火混凝土含水和失重的测试
        4.3.3 新型捣固耐火混凝土热膨胀性的测定
        4.3.4 抗腐蚀性能试验
    4.4 耐火混凝土腐蚀机理的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TiB_2的制备
    5.1 前言
        5.1.1 TiB_2的性质及其在铝电解槽阴极上的应用
        5.1.2 TiB_2的制备
    5.2 碳热还原法制取TiB_2的热力学计算
    5.3 碳热还原法制取TiB_2的方法与实验研究
        5.3.1 在石墨化炉炉芯上部高温区制取TiB_2的方法与实验研究
        5.3.2 利用矿热炉制取TiB_2的方法与实验研究
    5.4 产品中TiB_2与C组分的定量分析
        5.4.1 泄流式TiB_2/C阴极对TiB_2的质量要求
        5.4.2 产品中的TiB_2和C的定量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TiB_2/C阴极电解槽的电极过程
    6.1 阳极过程及过电压
        6.1.1 阳极过程
        6.1.2 阳极过电压
    6.2 阴极过程
        6.2.1 铝电解槽阴极上的一次电解产物
        6.2.2 阴极电解反应
    6.3 阳极过电压与阴极过电压测定
        6.3.1 阳极过电压与阴极过电压的测定方法
        6.3.2 测定阳极过电压和阴极过电压的实验电解槽
    6.4 实验用试剂及电解质成分
    6.5 TiB_2/C阴极的制备
    6.6 测定结果及讨论
        6.6.1 阳极过电压测定结果
        6.6.2 阳极过电压的机理
        6.6.3 阴极过电压测定结果及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铝电解过程中钠在TiB_2/C阴极中的膨胀与渗透机理研究
    7.1 实验
    7.2 实验结果及讨论
        7.2.1 TiB_2/C复合材料在电解过程中的膨胀率
        7.2.2 电解过程中阴极碳块钠膨胀机理讨论
        7.2.3 电解过程中钠在TiB_2/C阴极中的渗透
        7.2.4 钠在TiB_2/C阴极中的渗透机理讨论
    7.3 小结
第八章 1350A泄流式TiB_2/C阴极铝电解槽电解实验
    8.1 电解槽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8.2 阳极制作
    8.3 阴极的制作
        8.3.1 TiB_2/C阴极碳块的技术特征
        8.3.2 泄流式TiB_2/C复合材料阴极的制作方法
    8.4 泄流式电解槽的砌筑
    8.5 泄流式电解槽的供电
    8.6 电解槽的焙烧启动及操作
        8.6.1 铝电解槽焙烧方法的选择
        8.6.2 焙烧前的准备
        8.6.3 电解槽的通电焙烧、启动和正常操作
    8.7 电解实验结果及讨论
        8.7.1 电解槽的电流效率
        8.7.2 槽电压噪声
        8.7.3 TiB_2/C阴极的寿命
        8.7.4 电解后阴、阳极观察
    8.8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结论
    9.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芯片驱动LED用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的研究[D]. 吴铎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贫化铜渣氯化—熔融还原回收金属铁的实验研究[D]. 周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3]金属—方钠石主客体材料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研究[D]. 胡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7)
  • [4]低温熔盐电脱氧法制备金属镁及铝镁合金的研究[D]. 胡晓赟. 东北大学, 2010(03)
  • [5]常压烧结Ca3Co2O6系热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郝恩奇.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9(S1)
  • [6]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D]. 隋建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7]熔盐电解TiO2制备钛及其还原机理的研究[D]. 刘松利. 重庆大学, 2006(01)
  • [8]泄流式TiB2/C阴极电解槽研究[D]. 戚喜全. 东北大学, 2006(12)
  • [9]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J]. 缪劲松,刘纪元,吴晓丽,惠和兴.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3(S1)
  • [10]电场辅助脱除高温下的钠蒸气[A]. 缪劲松,刘纪元,吴晓丽,惠和兴.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静电、电磁防护与电磁兼容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电场辅助高温去除钠蒸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