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馨,俞鹏飞[1](2021)在《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对于引导软件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现状,分析了软件名城发展特点,并对软件名城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地方开展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提供了参考。
焦云霞[2](2021)在《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测度及时空动态演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全面测度2009—2018年我国软件产业效率,并采用条件Kernel密度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软件产业效率整体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该差距逐步扩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整体上我国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不存在空间集聚;东部地区内部省份间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份间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进一步增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地区继续挖掘优势并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本刊编辑部[3](2021)在《激发新动能 建设新名园》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软件名园创建工作是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抓好关键软件供给能力的提升,着重培育产业生态,加强资源集聚,实现园区的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将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通过联盟这一新型的信息通道,加强政策宣贯,组织业界交流,?
朱硕[4](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软件出口是软件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出口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动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论文探讨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和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每个因素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2007年至2019年,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分布在2.2-12.1之间,呈现“M”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分布在0.25-1.59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科技创新投入、数字经济生态发展水平、国际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政策支持、外商投资水平分别增加1%,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将会提高相应的数值。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精准对接软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提升软件出口层级;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领域进行理论性与实证性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研究上的空白。
黄印[5](2019)在《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指出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新时代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的要求。在传统IT产业向智能产业时代迈进的潮流中,作为国家首批的“中国软件名城”,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效应显着。自布局“一谷两园”以来,软件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着。软件产业集群内知识信息的流动和关系的联结促成了创新网络的产生,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成长将反作用于以创新为核心的软件产业。在此背景下,要想加快南京市软件产业的布局建设、提高南京市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研究南京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特征和它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影响,总结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及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当地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创新网络结构和促进创新网络发展及合理规划软件产业布局的策略建议,将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路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南京市软件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分析,确立了研究基础;其次基于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业自身特点,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GIS绘图法分析南京市软件产业的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和创新网络尺度。同时,通过对南京市软件产业园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创新网络特征和创新环境与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最后,基于文献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南京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及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刘智颖[6](2018)在《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技术的研究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竞相扶持的重点,是国家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武器。经济新常态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进步,为软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软件出口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本文探讨了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涵义。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出口模式的描述,分析了中国软件出口的影响因素。并且尝试构建了我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回归模型对各个考察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软件产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仍与发达国家间存在明显差距。国内购买力水平和软件产业研发人员占比的决定性作用十分显着。限于研究方法,科技创新要素、国内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集中程度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显着,但在软件出口及实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文章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把国内外学者的国际竞争力理论运用于中国软件产业出口中,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设计了一套有关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针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健全政策法规、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等对策建议。
杜振华,刘智颖[7](2017)在《打造软件出口强国的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打造软件出口强国是中国软件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软件人才体系建设是关键的一环。论文从中国软件人才发展现状和特点出发,分析了软件人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中国软件人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制约中国软件人才提升被固化在价值链低端的问题,提出了在借鉴美国和印度软件出口强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中国软件出口强国人才体系的对策建议。
杜振华,和佩珊[8](2017)在《软件贸易强国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软件贸易大国到软件贸易强国是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所要达到的目标。软件贸易强国的主要标志表现为:软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大,掌控出口软件的知识产权和国际议价能力,出口软件中以知识产权为主,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软件品牌或软件服务的国际知名度高。中国当下适应国际化市场发展能力较弱,但竞争力逐渐提高;输出软件产品增长,但缺少高端软件;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弱,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低端,但基础正在逐渐增强。目前软件产品安全问题给国内软件企业提供了契机,国内广阔市场为软件产品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软件企业可以通过软件产品开发逐渐完成进口软件产品的替代,进而完成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
潘李鹏[9](2016)在《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演化与企业成长研究 ——基于计算机应用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和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中国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企业,急需转换发展模式,强化创新对企业成长的驱动作用,以对抗发达国家企业依靠自身固有先发技术优势对创新资源的进一步垄断,扭转全球竞争的不利局面。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等企业无形资源逐渐取代传统有形资源成为促进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从企业能力相关理论出发不难发现,资源本身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成长,而与其相关的能力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因,所以知识产权作为资源本身也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成长发展,其必须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等相关能力才能最终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和相应能力的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也成为了急需探讨的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研究中,实践层次的现状分析、经验总结、概念辨析、政策设计较多,而站在微观角度从知识产权能力自身特性出发分析其演化及其对企业成长影响机制的较少,能够通过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企业成长、动态能力、战略导向等相关理论,围绕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及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两个核心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下部分展开逐步深入的研究:(1)文献述评与理论发展。通过对知识产权、企业能力、战略导向、企业成长等相关理论的梳理回顾,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合适的研究切入点,并通过相似概念的对比辨析知识产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形成本文论证的基础。(2)概念模型的构建。通过进一步的文献展开,从企业战略导向视角出发,分析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对知识产权能力各个维度演化的关联机制,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产业和政策环境的调节效应,然后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3)实证研究。结合我国计算机应用企业上市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模型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最终确认了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模型以及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通过以上研究论证工作,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战略导向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的关键因素。依据企业资源投入倾向的差异,可以将战略导向分为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而战略导向的这两个方面会影响知识产权能力演化。一方面,创业导向能够通过鼓励企业突破新创新行为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通过鼓励企业应用性创新行为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市场导向通过鼓励企业渐进性创新进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差异造就了企业不同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影响了其演化过程。(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伴随着战略导向的发展而产生演化。依据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高低,企业战略导向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强战略导向型企业、创业导向主导型企业、市场导向主导型企业和战略导向模糊型企业。而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与其战略导向类型存在相互匹配关系,不同战略导向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3)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知识产权能力作为源于无形资源的重要企业能力,其与企业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能力通过创造、运用和管理三个维度促进企业成长。而企业由于其发展重心和运营战略,造成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同的倾向性,这造就了企业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结构。不同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企业的成长性存在差异,就目前而言,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共同主导的企业成长性最好。(4)区域环境因素对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有重要影响。知识产权能力在影响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作为区域产业环境因素的产业集聚度以及作为区域政策环境因素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知识产权能力的调节作用。最后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对知识产权能力的调节作用主要源自区域政政策因素而非产业因素。然而,由于笔者时间、经历、研究水平所限,本文研究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对此本文最后一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后续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唐琦[10](2016)在《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中国逐步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软件产业成为了中国发展中一个强大的新兴产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如果想要使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真正的强大起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视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中的不足,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进行改进。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现状 |
1.1 综合型软件名城发展情况 |
1.2 特色型软件名城发展情况 |
2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特点 |
2.1 产业政策有力支持 |
2.2 软件企业的实力较强 |
2.3 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
3 促进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加快打造软件名园 |
3.2 提升产业链供给能力 |
3.3 促进软件融合应用 |
4 结束语 |
(2)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测度及时空动态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
(一)研究方法 |
1. Global超效率DEA模型 |
2. Kernel密度估计 |
(二)指标与数据 |
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2. 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 |
三、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测度结果 |
(一)中国软件产业效率全样本测度结果分析 |
(二)中国软件产业效率分地区测度结果分析 |
四、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
(一)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变趋势 |
(二)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空间分布演进 |
1. 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空间集聚模式 |
2. 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3)激发新动能 建设新名园(论文提纲范文)
激发新动能 建设新名园 |
构建新生态筑牢数字经济之基 |
聚焦名园建设推动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 |
全力支撑软件名城、名园创建管理工作 |
宁波:聚焦工业软件 开展名城、名园创建 |
北京:构建“一主多分”模式 实现协同发展 |
武汉: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集群 |
广州:培育以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导的特色化发展格局 |
深圳: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和配套能力建设 |
上海:发挥资源集聚优势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济南:推动软件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
加强软件自主创新 |
汇聚智慧 创建名园 |
投融资服务 助名园建设 |
打造未来核心引擎 |
抓资源 建平台 树品牌 做服务 |
服务定义发展 数字引领升级 |
把握主线 协同发展 |
赋能赋值 打造转型新格局 |
创新引领 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生态 |
多维认知能力提升软件园区硬实力 |
(4)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数字经济的含义 |
2.2.2 软件出口相关概念 |
2.2.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 |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2.3.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 |
2.3.2 关于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研究 |
2.3.3 文献综述评论 |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3.1.1 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
3.1.2 提升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需要 |
3.1.3 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需要 |
3.2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
3.2.1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拓新的软件市场需求 |
3.2.2 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
3.2.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塑软件外包行业 |
3.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 |
3.3.1 软件出口规模效益 |
3.3.2 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水平 |
3.3.3 软件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
3.3.4 软件出口业务结构 |
3.3.5 软件出口经营主体 |
3.3.6 软件出口来源区域分布 |
3.3.7 软件出口国际市场布局 |
3.4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
3.4.1 市场需求要素 |
3.4.2 人力资本要素 |
3.4.3 科技创新要素 |
3.4.4 产业生态要素 |
第四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
4.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 |
4.1.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的测度 |
4.1.2 实证结果分析 |
4.2 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 |
4.2.1 构建中国软件出口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实证分析过程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4.3.2 实证分析过程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
5.2.2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
5.2.3 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空间,提升软件出口层级 |
5.2.4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
5.2.5 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传统IT产业向智能产业时代的迈进 |
1.1.2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 |
1.1.3 软件产业创新的迫切需求 |
1.1.4 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需要 |
1.1.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 |
1.2 研究目标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资料数据搜集和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数据搜集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软件产业界定 |
2.2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发展 |
2.3 基于Citespace的创新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
2.3.1 数据来源 |
2.3.2 创新网络研究知识图谱及特点 |
2.3.3 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创新网络构成 |
3.1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3.1.1 南京软件产业园 |
3.1.2 南京软件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
3.1.3 南京软件产业政策环境 |
3.1.4 南京软件产业集聚度分析 |
3.2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成 |
第四章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征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
4.1.1 社会网络分析法 |
4.1.2 数据采集及处理 |
4.2 创新网络结构 |
4.2.1 演化阶段划分 |
4.2.2 主体结构特征 |
4.2.3 空间结构特征 |
4.3 创新结网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软件产业集群为例 |
5.1 研究假设 |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2.3 信效度分析 |
5.3 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六章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优化策略及政策建议 |
6.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
6.2 优化软件企业空间布局,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 |
6.3 完善政府调控机制,合理控制创新资金和人才 |
6.4 加强软件产业创新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理论分析法 |
1.2.2 文献归纳法 |
1.2.3 回归分析法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2.1.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1.4 软件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关于软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关于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状况 |
2.2.3 关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模型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软件出口状况 |
3.1.1 中国软件出口现状及主要特点 |
3.1.2 世界主要国家软件出口模式 |
3.1.3 中国软件出口存在的问题 |
3.2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3.2.1 科学技术要素 |
3.2.2 人力资本要素 |
3.2.3 市场环境要素 |
第四章 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
4.1.2 软件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2 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模型建立及优化 |
4.2.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提高中国软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5.1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
5.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数字化转型能力 |
5.3 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
5.4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5.5 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打造软件出口强国的人才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软件人才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
(一) 软件从业人员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
(二) 年轻男性成为产业的主要担纲者 |
(三) 软件人员主要集中于IT行业且区域集聚明显 |
(四) 软件人才薪资待遇较高且分化突出 |
(五) 软件开发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
(六) 软件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
二、中国软件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 具有国际执业资格的软件人才欠缺 |
(二) 人才供给的橄榄型结构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
(三) 软件人才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 |
(四) 国际软件创新人才短缺 |
(五) 人力成本上升较快 |
(六) 软件人才流动性较大 |
三、软件出口强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培养与吸引软件人才机制 |
1. 以微软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联盟 |
2. 构建人才岗位和发展路线图 |
3. 建立从学生到业务 (S2B) 的人才库平台 |
4. 培养与吸引人才并重 |
(二) 印度的软件人才梯队与外包企业 |
四、软件出口强国人才体系建设建议 |
(一) 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机制 |
(二) 建立柔性的国际软件人才供给体系 |
(三) 建立国际软件人才库保障人才的柔性供给 |
(四) 参与并主导国际软件企业和人才的认证 |
(五) 填补软件人才培养上缺失的经济环 |
(8)软件贸易强国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软件贸易强国的重要意义 |
(一)建设软件贸易强国是信息时代的强国之本 |
(二)建设软件贸易强国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 |
(三)建设软件贸易强国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
(四)建设软件贸易强国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方面 |
(五)建设软件贸易强国是加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
二、软件贸易强国的主要标志 |
(一)软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大 |
(二)掌控出口软件的知识产权和国际议价能力强 |
(三)出口软件中以知识产权为主 |
(四)软件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
(五)软件品牌或软件服务的国际知名度高 |
三、中国软件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软件出口现状分析 |
1. 软件出口在世界软件贸易中的位次变化 |
2. 软件出口市场的集中度 |
(1)中国软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 |
(2)软件出口主体主要是外商和民营企业。 |
(3)软件出口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 |
(二)中国软件贸易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
(三)中国软件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国际比较 |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1. 中国软件业适应国际化市场发展能力较弱但竞争力逐渐提高 |
2. 输出软件产品增长但缺少高端软件 |
3. 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弱 |
4. 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低端 |
(二)政策建议 |
1. 落实对软件人才的激励政策 |
2. 产业政策支持继续聚焦于软件发展重点 |
3. 创设自己的软件品牌提高知名度 |
4. 促进软件标准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结合 |
5. 发挥软件产业联盟的作用 |
6. 通过进口替代完成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战略转型 |
(9)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演化与企业成长研究 ——基于计算机应用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知识产权能力 |
1.3.2 战略导向 |
1.3.3 企业成长 |
1.3.4 环境因素 |
1.4 研究思路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知识产权相关理论综述 |
2.1.1 作为企业无形资源的知识产权 |
2.1.2 知识产权概念及其特点 |
2.1.3 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 |
2.2 企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
2.2.1 企业能力理论发展 |
2.2.2 企业能力动态性与演化 |
2.3 知识产权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
2.3.1 知识产权能力提出背景 |
2.3.2 知识产权能力概念的形成 |
2.3.3 知识产权能力的作用机理 |
2.4 战略导向相关理论综述 |
2.4.1 战略导向的概念及内涵 |
2.4.2 战略导向的类型 |
2.5 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综述 |
2.5.1 企业及其成长概念的演化 |
2.5.2 企业成长动力研究评述 |
2.5.3 企业成长过程理论综述 |
2.6 外部环境相关文献 |
2.6.1 企业外部环境相关理论发展 |
2.6.2 政策及制度环境相关文献梳理 |
2.6.3 产业环境相关文献梳理 |
2.7 本研究切入点 |
2.8 本章小结 |
3 知识产权能力的演化机制 |
3.1 概念模型 |
3.2 战略导向对知识产权能力的影响机制 |
3.2.1 创业导向与知识产权能力演化 |
3.2.2 市场导向与知识产权能力演化 |
3.3 本章小结 |
4 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作用机制 |
4.1 概念模型 |
4.2 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 |
4.3 环境因素对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影响 |
4.3.1 本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维度 |
4.3.2 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方法 |
5.1 变量选取与说明 |
5.1.1 知识产权能力 |
5.1.2 战略导向 |
5.1.3 企业成长 |
5.1.4 外部环境因素 |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2.1 样本选取依据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数据获取 |
5.3 分析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知识产权能力演化及其动因的实证研究 |
6.1 样本企业战略导向的实证分析 |
6.1.1 样本企业战略导向比较分析 |
6.1.2 样本企业战略导向特性 |
6.2 知识产权能力的实证分析 |
6.2.1 知识产权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
6.2.2 知识产权能力特征性分析 |
6.3 战略导向与知识产权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
6.4 知识产权能力演化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知识产权能力、环境因素与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 |
7.1 知识产权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实证分析 |
7.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1.2 模型设定 |
7.1.3 回归结果讨论 |
7.2 产业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实证 |
7.2.1 描述统计分析 |
7.2.2 分析方法设定 |
7.2.3 回归结果讨论 |
7.3 政策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实证 |
7.3.1 描述统计分析 |
7.3.2 分析方法设定 |
7.3.3 回归结果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意义 |
8.3 研究局限于未来展望 |
附录 本文样本企业原始数据 |
附表1 样本企业知识产权信息 |
附表2 样本企业战略导向相关数据(2013 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 |
1.2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现状特点 |
1.3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2.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2.1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聚而不和 |
2.2 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要素不合理 |
2.3 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信任缺失 |
3. 提高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先关措施 |
3.1 采取软件外包产业利基战略 |
3.2 在软件外包产业引入优良人才 |
3.3 进行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升级 |
4. 总结 |
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软件名城发展现状与建议[J]. 刘馨,俞鹏飞.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1(05)
- [2]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测度及时空动态演进[J]. 焦云霞. 技术经济, 2021(05)
- [3]激发新动能 建设新名园[N]. 本刊编辑部.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1
- [4]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D]. 朱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 ——以南京为例[D]. 黄印.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中国软件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刘智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7]打造软件出口强国的人才体系建设研究[J]. 杜振华,刘智颖. 全球化, 2017(08)
- [8]软件贸易强国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分析[J]. 杜振华,和佩珊. 全球化, 2017(01)
- [9]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演化与企业成长研究 ——基于计算机应用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D]. 潘李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2)
- [10]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 唐琦. 智能城市,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