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

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

一、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芳,罗洁,王亚娟,张瑞东,邵芳,姜敏,王慧欣[1](2020)在《先天性白血病1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0例先天性白血病患儿。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男婴6例,女婴4例。发病日龄均为生后11 d内。10例患儿的入院主诉主要是黄疸(n=4)、气促(n=3)、发热(n=2)和皮疹(n=2)等;体格检查有8例脾脏增大,7例肝脏增大,7例有皮肤出血点/皮疹。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为(45.8~553.0)×109/L,伴有程度不同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诊断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0例患儿均拒绝化疗。出院后3例失访;6例患儿自动出院后2个月内死亡;1例获自然缓解但2年后复发,经规律治疗后获完全缓解,随访至10岁未复发。结论先天性白血病病情重,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获自然缓解,但须长期随访。

郑夏[2](2020)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单中心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预后,为儿童MDS规范性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对象与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53例初发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风险因素,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预测患儿1年、3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SF)。结果:(1)53例患儿中,患儿性别比例1.4:1.0(男31例/女22例),男性略多于女性;中位年龄:4.8岁(0岁-15岁)。其中:儿童难治型血细胞减少症(MDS-RCC)24例(45%):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9例(17%);RAEB向白血病转化或转化中的RAEB(MDS-RAEB-T)7例(13%);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13例(25%)。(2)染色体异常11例,约占总病例数21%,其中单独7q-有6例、单独Y缺失1例、单独cen8三体异常2例、7q-合并Y缺失的1例、5q-合并7q-1例。(3)病例中51例,完善了基因学检查,12例异常(25%,12/51),主要相关突变基因包括:PTPN11(NF1、D61Y、Q272)、ASXL1、TET2F8682(T>G)/U2AF1S34(C>T)、WT1、EVL、MPL。其中还有合并范可尼基FANCA突变1例,WAS基因阳性1例。(4)除13例JMML病例,其余40例MDS全部病例依据IPSS、WPSS及IPSS-R三种方法分类。图表分析以上3类风险评估方法对儿童MDS风险评估都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评估儿童MDS预后。(5)结局: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16例,移植成功后存活10例,移植失败死亡5例,移植成功后失访1例;未接受HSCT的其余37名患儿中,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有27例,其中5例存活,15例死亡,7例失访;其余10例确诊后放弃治疗死亡。接受HSCT治疗和非HSCT治疗的1年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5.0%±10.8%)%vs(66.7%±9.1%)(P=0.565);(68.8%±11.6%)%vs(18.5%±7.5%)%(P=0.007);3年的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2.2%±12.2%)%vs(35.3%±10.2%)(P=0.039);(68.2%±11.8%)%vs(12.5%±6.6%)%(P=0.001)。(6)Cox回归分析53例患儿:年龄小于7岁(P=0.0333)、骨髓活检出现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P=0.0168)、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P=0.007)、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P=0.0002)和未接受HSCT治疗(P=0.016)是影响儿童MDS预后的高危因素。其余如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初诊血红蛋白低于80g/L、初诊LDH升高(大于320U/L)及初诊骨髓存在病态造血等均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1)儿童MDS以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MDS-RCC)多见。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于7岁、骨髓活检出现ALIP、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和未接受HSCT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2)HSCT是目前根治儿童MDS的最有效手段。(3)目前临床评估儿童MDS预后的IPSS-R等方法有明显局限性。

范张玲[3](2019)在《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我国大陆地区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院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探究其致病机制;对临床分离菌株病原学特征,并结合对应患者信息探究二者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对我国报道的李斯特菌病例进行系统综述;通过检索我院李斯特菌病患者病例信息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临床分离菌株经纯化培养并鉴定后,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鉴定等对其进行病原学分析和E-Test方法对菌株完成药敏试验,并分析菌株间的相似性。[结果]1.系统综述研究共纳入了 136篇文献和562例李斯特菌病患者。患者人数远高于过去十年报告的数量。227例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死亡率为3.78%。在231例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32.68%发生流产和/或新生儿死亡。所有报道的李斯特菌病患者都是散发病例,只有3名患者通过PFGE方法溯源肉制品感染。2.34例成人中枢神经系统LM感染者中女性较多,占68%,尤其是非老年组中,女性占77%。32例患者(94%)有基础疾病,28例(82%)至少有一种免疫低下疾病。本研究中的中枢神经系统LM感染患者主要首发表现是发热(68%),其次为头痛(29%)和意识改变(24%)。较非老年组,老年组起病时出现意识改变者多(32%VS5%)。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85%);9例(26%)患者临床转归不佳,2例死亡,7例病重转院/出院。3.LM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较健康献血者均表现为降低,LM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CD4+T细胞、NK细胞比例与健康献血员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各类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上,LM感染者的B细胞、NK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LM患者的CD4+T、CD8+T细胞CD28表达比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但LM患者的CD8+T细胞激活标记物HLA-DR和CD38表达比例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4.本研究纳入的32株临床LM菌株及对应的25例LM感染者中,非妊娠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且9例在住院期间合并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2例出现胎死宫内,2例病重主动出院,1例院内死亡;临床LM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均表现为敏感;菌株MLST型别以ST87为优势型别;菌株血清型包括:1/2b(11/25)、1/2a(10/25)、4b(4/25);PFGE 分型结果显示存在同型菌株,不排除医院周围有LM污染源存在的可能;32株临床分离LM的6个毒力基因均为阳性。[结论]1.中国大陆李斯特菌病患者人数此前可能被低估。中国大陆的围产期病例占比高于其他国家的报道。考虑到中国李斯特菌病患者人数众多,我国迫切需要一种全面的李斯特菌监测系统;2.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多伴有免疫低下,临床医生需引起重视,当经验抗生素无效时,需考虑是否为LM菌的感染或复合感染;3.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敏感,可作为治疗李斯特菌经验用药的首选;4.LM感染倾向于发生侵袭性感染,免疫力低下者为易感人群;5.LM感染患者外周血各类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且CD8+T细胞激活水平升高;6.我院LM临床分离株中存在PFGE同型菌株,需进一步全基因测序判断菌株的同源性,溯源可疑污染源。

任晋林,郝敏,赵卫红[4](2016)在《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化疗药物在妊娠期应用安全性的认识,及时治疗母体白血病,切实改善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例妊娠合并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其预后,并通过检索英文文献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29岁,确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个月后妊娠,妊娠期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未行化疗,妊娠40+4周予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分娩1活男婴。产后4个月内母体接受输血治疗7次,坚持母乳喂养仍拒绝化疗。分析原因与临床医师及患者对化疗药物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认识不够有关。文献显示分娩前进行诱导治疗比分娩后进行诱导治疗的患者获得更长时间的生存期;化疗药物发生致畸的高风险孕周是510周,直至孕13周胎儿器官已完全形成后致畸风险减少,孕中晚期行化疗相对安全。结论在临床中应正确认识化疗药物对妊娠期白血病患者母婴的作用,由临床多科室合作诊疗,及时治疗母体白血病,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

王大鹏,梁梅英,张晓红,王山米[5](2014)在《妊娠合并白血病2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的母儿结局。方法选择1980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进人围产期的23例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包括妊娠前诊断的白血病9例(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和妊娠期首次诊断的白血病患者14例,其中急性白血病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6例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妊娠期临床处理、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并对母儿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妊娠期临床处理:妊娠前诊断的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例妊娠前已停化疗药物≥5年,另2例病情完全缓解,妊娠期病情均无复发,无特殊处理;5例妊娠前诊断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监测异常,但妊娠期疾病仍一直处于慢性期,妊娠期1例使用羟基脲治疗,1例使用伊马替尼,余3例无任何治疗。14例妊娠期首次诊断的白血病患者中,血常规检查均有白细胞异常,其中9例同时伴有贫血和血小板计数异常,4例伴单一贫血或血小板计数异常。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除1例因妊娠40周和1例发生死胎未进行化疗外,6例进行了化疗。6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例使用羟基脲治疗,1例短期服用伊马替尼,1例行白细胞单采术治疗,l例行血小板单采术治疗,另1例临产入院未治疗。(2)妊娠结局:妊娠期死亡1例,余22例分娩。平均终止妊娠孕周(38.3±2.3)周,21例活产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 755±486)g。妊娠期并发子痫前期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例,胎盘早剥1例。产后出血5例,平均出血(1 200±751)ml,产褥感染2例,孕产妇死亡1例。围产儿23例,其中早产儿4例,低出生体重儿4例,死胎2例,伴出生缺陷1例,伴血常规异常2例。8例剖宫产分娩,2例产钳助产分娩,12例阴道分娩。(3)随访情况:妊娠期死亡1例,其余22例失访4例,余1 8例随访3个月1 3年,母亲存活11例,因原发病死亡7例,新生儿均发育正常。结论妊娠合并白血病是极度高危的产科情况,但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一定条件下仍有望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金珍琳,梁彬[6](2012)在《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2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的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20例临床资料,其中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恶性淋巴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结果①治疗多采用联合化疗;②妊娠结局:孕早期治疗性流产3例,手术1例,中期引产5例,早产7例,足月分娩4例;③随访情况:失访1例,存活13例,死亡6例,中位随访时间45.4个月(5个月~11年);11例新生儿,目前均存活,中位随访时间54.5个月(3个月~11年),2例因病住院治疗,其余均正常。结论血液系统肿瘤对母儿均有不利影响,容易导致病理妊娠、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发育不良,甚至发生贫血,败血症等。只要及早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妊娠妇女的疗效通常比较满意。

朱慧敏[7](2021)在《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6例妊娠期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并展开讨论。结果(1)发病率: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同期收治的36123例妊娠患者中发病率约0.07%,中位年龄26(18~39)岁,除1例患者于妊娠前确诊白血病外,血液恶性肿瘤在妊娠早、中、晚期发生率分别为12%(3/25)、48%(12/25)、40%(10/25);(2)疾病类型:26例患者中,妊娠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例(46.2%,12/26),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或AML-M3)5例,AML(非M3)7例。妊娠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11.5%,3/26),妊娠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L)2例(7.7%,2/26),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性淋巴瘤(NHL)8例(30.8%,8/26),妊娠合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例(3.8%,1/26);(3)治疗情况:16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患者接受化疗,初次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共7例(58.3%)。5例APL中妊娠期初诊4例均达CR,另1例妊娠前确诊APL经治疗已达CR,妊娠早期终止妊娠并继续化疗。7例AML(非M3)患者中有5例接受治疗,3例达到CR(60%),3例ALL患者中1例经治疗后疾病未达到CR,1例CML患者化疗未缓解;(4)孕期处理及妊娠结局:2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42.3%,11/26)选择引产或人工流产(妊娠早期3例,妊娠中期7例,妊娠晚期1例),其他15例继续妊娠的患者(早期1例,中期4例、晚期10例)妊娠中期孕妇死亡2例(2/15,13.3%),胎儿死亡2例(自然流产1例、宫内死亡1例),11例患者(42.3%,11/26)最终产下胎儿(妊娠中期1例,晚期10例),其中健康新生儿6例(54.5%,6/11),出现新生儿不良并发症5例(45.5%,5/11,出生低体重儿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新生儿窒息1例)。15例继续妊娠患者中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共8例(53.3%)。成功分娩的11例胎儿中,除2例失访,9例新生儿长期随访均存活并且未发现生理、心理发育异常;(5)随访及生存:26例患者平均生存期(72.5±9.7)月,1年累积生存率74.3%,3年累积生存率67.5%,死亡7例(26.9%,7/26)均为白血病。26例患者中16例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8(1~103)月,1年累积生存率57.9%,3年累积生存率46.3%;10例妊娠合并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3.5(1~87)月,除2例失访,其他8例均存活,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生存期短于妊娠合并淋巴瘤(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特殊情况,发病率较低,以妊娠中、晚期合并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最为多见。APL及淋巴瘤生存及预后情况较好,ALL预后相对较差。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但妊娠晚期患者分娩后的胎儿长期生存及预后情况尚可。对于妊娠早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患者建议终止妊娠尽快治疗,妊娠中、晚期合并白血病患者若选择继续妊娠,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妊娠晚期合并早期淋巴瘤的患者可酌情等待分娩后进一步治疗。

范艳芬,李建华,单卫华,邓丽娜,申玉美,周二强,王晓华,王家勤,郭学鹏[8](2007)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第22卷中文题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耀东,顾本兴,蔺琳,郭学鹏,王家勤,王晓华[9](2005)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第20卷中文题名索引》文中指出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10](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

二、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预后积分系统评价
    四、治疗方法
    五、疗效判断标准及随访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011-201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李斯特菌病的系统综述
    1.研究方法
        1.1 数据库的选择
        1.2 确定检索词
        1.3 数据库检索式
        1.4 文献初筛
        1.5 确定纳入文献
        1.6 数据提取与分析
        1.7 定义
    2.结果
        2.1 中国大陆地区李斯特菌病例情况
        2.2 非妊娠李斯特菌病例
        2.3 妊娠李斯特菌病例
        2.4 其他类型的李斯特菌感染
        2.5 报道的可疑LM污染源
        2.6 菌株特征
    3.小结
第二部分: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研究过程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基础情况
        2.2 李斯特菌病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结果分析
        2.4 治疗及预后
    3.小结
第三部分: LM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研究
    1.研究方法
        1.1 纳入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步骤
    2.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外周血各类细胞计数水平
    3.小结
第四部分: LM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菌株病原学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菌株药敏分析
        1.3 PFGE分型
        1.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血清学分型
        1.5 毒力基因鉴定
    2.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征
        2.2 药敏结果
        2.3 PFGE分型结果
        2.4 MLST结果分析及血清学型别
        2.5 毒力基因情况
        2.6 入院48小时后出现症状LM感染患者分析
    3.小结
讨论
    1.中国大陆地区李斯特菌病:系统综述
    2.中枢神经系统LM感染患者特征
    3.LM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分析
    4.临床李斯特菌病患者临床及分离株特征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资料
文献复习
讨论
    1. 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情况:
    2. 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对母儿的影响:
    3. 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的处理:

(6)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妊娠处理:
    3.化疗方案:
结 果
    1.孕期处理及妊娠结局:
    2.母儿随访情况:
讨 论

(7)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疗方案中英对照
英文简略词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白血病10例分析[J]. 杨学芳,罗洁,王亚娟,张瑞东,邵芳,姜敏,王慧欣.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07)
  • [2]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D]. 郑夏. 苏州大学, 2020(02)
  • [3]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初探[D]. 范张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 任晋林,郝敏,赵卫红.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11)
  • [5]妊娠合并白血病23例临床分析[J]. 王大鹏,梁梅英,张晓红,王山米.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4(02)
  • [6]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20例临床分析[J]. 金珍琳,梁彬. 医学研究杂志, 2012(12)
  • [7]26例妊娠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D]. 朱慧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8]《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第22卷中文题名索引[J]. 范艳芬,李建华,单卫华,邓丽娜,申玉美,周二强,王晓华,王家勤,郭学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4)
  • [9]《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第20卷中文题名索引[J]. 张耀东,顾本兴,蔺琳,郭学鹏,王家勤,王晓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12)
  • [10]《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标签:;  ;  ;  ;  ;  

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