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以下婴儿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

2岁以下婴儿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

一、2岁以内婴幼儿的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康[1](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探讨出院时已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校正年龄1-6个月内追赶性生长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1.选取在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32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7例经治疗后顺利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时基本情况、母亲孕期疾病、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喂养状况等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以体重、身长、头围作为评价标准)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2.对临沂市人民医院出生时间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62例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年龄1-6个月内进行定期随访。校正胎龄40周为基准线,随访时间点为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根据随访时体重分为生长迟缓组和非生长迟缓组,收集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出院后喂养方式和疾病状况。分析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迟缓的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1.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7例,以出院时任一生长指标低于同胎龄平均生长指标的第10百分位水平作为评价标准EUGR的发生率为53.2%,以出院时体重、身长、头围作为评价标准时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52.7%、24.2%、25.4%,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66.4%。EUGR组与非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重度窒息、BPD、NEC、RDS、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羊水异常、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幅度,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禁食天数、开始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于胎龄(OR=390.125,95%CI:53.431-2848.491)、出生体重(OR=1.007,95%CI:1.004-1.011)、禁食天数(OR=0.709,95%CI:0.586-0.856)、平均每日体重增长的幅度(OR=2.483,95%CI:2.030-3.037)、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OR=0.497,95%CI:0.423-0.585)和住院时间(OR=1.122,95%CI:1.069-1.178)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随访研究共纳入临沂市人民医院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随访至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以体重作为评价标准,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分别为54.8%、35.4%、27.1%。单因素分析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校正年龄1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小于胎龄、腹泻和强化母乳喂养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3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出生胎龄、小于胎龄、贫血、强化母乳喂养和纯母乳喂养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小于胎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小于胎龄、BPD是生长迟缓发生的危险因素,强化母乳喂养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1.目前山东省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53.2%,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小于胎龄、低出生体重、住院期间营养供给不足和住院时间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正逐步下降,小于胎龄和BPD是校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迟缓发生的持续危险因素,强化母乳喂养是其保护因素。

沈丽萍[2](202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婴幼儿时期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与3-5岁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3-5岁健康儿童。研究基于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选取截至2021年1月同时完成问卷调查、体格和体成分测量的儿童,剔除实际年龄<3岁或>5岁者、非单胎妊娠者、问卷中喂养信息缺失者、体格和体成分信息缺失者。研究对象分布在五个省六个调查县(区),分别为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吉林市永吉县、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以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19-009)。所有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3-5岁儿童母亲或其他主要监护人回顾性地收集其在婴幼儿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信息,同时收集儿童及其父母亲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经专业培训的测量员采用生物电阻抗仪(InBody77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量3-5岁儿童的体成分。研究的暴露变量为母乳喂养(是、否)、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从未、<4月龄、4-<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以及≥24月龄)以及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以及≥7月龄)。主要结局变量是儿童全身(包括瘦体重、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体脂、体脂指数和体脂率)和各节段体成分指标(包括上/下肢、躯干瘦体重和脂肪含量,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和内脏脂肪面积)。全身瘦体重含量、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骼肌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体脂率、肢体和躯干瘦体重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其集中分布趋势及离散程度,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全身体脂含量、体脂指数、肢体和躯干脂肪含量、躯干脂肪与四肢脂肪比值(Trunk to extremities fat mass ratio,BFMt/e)以及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描述,两组间上肢、躯干脂肪含量以及BFMt/e差异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其余指标经对数转换后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按照年龄分层,正态分布或对数转换后正态的数据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的均值、均差及95%CI,躯干与四肢脂肪含量比值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年龄别身高 Z 评分(Height-for-age z-score,HAZ)/年龄别体重 Z 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用于分析是否母乳喂养、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成分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2008名研究对象,3岁、4岁和5岁儿童分别为642人、700人和666人。其中,男童1008人,占50.20%;女童1000人,占49.80%。按照地区划分,城市 1102 人(54.88%),农村 906 人(45.12%);北方 1106 人(55.08%),南方902人(44.92%)。研究对象的母乳喂养率为89.19%,其中,6月龄前断乳者占26.26%,6-<12月龄断乳者占28.38%,12-<24月龄断乳者占41.43%,有3.94%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至24月龄及以上。≤5月龄、6月龄和≥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分别占比38.45%、38.72%和22.83%。儿童平均身高为107.08±7.43 cm,BMI为15.36(14.56,16.30)kg/m2。儿童年龄别体重(WAZ)为0.22±1.05,年龄别身高(HAZ)为0.20±0.98,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为0.10 ± 1.00,年龄别BMI Z评分(BAZ)为0.13±1.10,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0%,消瘦率为1.69%,低体重率为0.85%,超重/肥胖率为9.61%。1.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校正儿童性别、出生体重、调查点、HAZ(瘦体重指数不校正HAZ)、夜间睡眠时间、中高等程度身体活动时间、饮食行为得分、平衡膳食指数得分以及父母亲BMI和文化程度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4 kg vs 12.52 kg,F=5.91,P=0.015)、身体水分含量(9.53 kg vs 9.27 kg,F=6.51,P=0.011)、骨骼肌含量(5.64 kg vs 5.44 kg,F=6.20,P=0.013)以及躯干瘦体重含量(5.39 kg vs 5.19 kg,F=4.61,P=0.032)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两喂养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4.31kg vs 14.64kg,F=3.92,P=0.048)、骨骼肌含量(6.47 kg vs 6.68 kg,F=4.17,P=0.042)以及下肢瘦体重含量(1.65 kg vs 1.73 kg,F=4.68,P=0.031)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两组儿童全身的瘦体重指数、身体水分含量、骨矿物质含量,上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的关系对于3岁组和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F=4.09,P=0.001)、身体水分含量(F=3.74,P=0.003)和骨骼肌含量(F=4.07,P=0.001),上肢(F=2.34,P=0.041)、下肢(F=3.71,P=0.003)和躯干瘦体重(F=3.61,P=0.003)差异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与参照组(从未母乳喂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瘦体重指标关系对于3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全身瘦体重含量(12.89 kg vs 12.66 kg vs 12.94 kg,F=4.42,P=0.013)、身体水分含量(9.56 kg vs 9.39 kg vs 9.59 kg,F=3.93,P=0.020)和骨骼肌含量(5.67 kg vs 5.53 kg vs 5.69 kg,F=3.80,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23(-0.45,-0.02))和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16(-0.33,-0.002))均低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全身瘦体重指数、骨矿物质含量,以及上、下肢和躯干瘦体重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4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全身和各节段瘦体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5岁组儿童,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从全身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5月龄、6月龄和≥7月龄)儿童瘦体重含量(16.27 kg vs 16.23 kg vs 16.66 kg,F=5.40,P=0.005)、身体水分含量(11.95 kg vs 11.93 kg vs 12.27 kg,F=5.68,P=0.004)和骨骼肌含量(7.57 kg vs 7.56 kg vs 7.83 kg,F=5.47,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瘦体重(均差(95%CI):0.39(0.08,0.70))、身体水分含量(均差(95%CI):0.32(0.08,0.56))和骨骼肌含量(均差(95%CI):0.26(0.06,0.46))均高于≤ 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儿童的瘦体重指数和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节段体成分来说,不同辅食添加时间(≤5月龄、6月龄和≥7月龄)组的儿童下肢(1.79 kg vs 1.81 kg vs 1.90 kg,F=5.51,P=0.004)和躯干瘦体重(6.49 kg vs 6.51 kg vs 6.75 kg,F=4.41,P=0.013)随辅食添加时间的延迟而增加,其中,≥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下肢(均差(95%CI):0.06(0.03,0.18))和躯干瘦体重(均差(95%CI):0.26(0.05,0.47))高于≤5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儿童上肢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组和不同辅食添加时间组的3-5岁儿童全身和各节段体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调查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可能与其3-5岁时部分瘦体重指标相关,但与其体脂、体脂率、体脂分布等指标可能无关联。2.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存在差异。3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均高于非母乳喂养组,4岁时母乳喂养组儿童的瘦体重和骨骼肌含量均低于非母乳喂养组,5岁时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组儿童的各瘦体重指标均无差异。3.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婴幼儿时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其部分瘦体重指标之间关系可能不一致。≤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3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大于6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婴幼儿期辅食添加时间与儿童4岁时的瘦体重无关联,≤5月龄添加辅食组儿童5岁时的瘦体重、身体水分含量和骨骼肌含量小于≥7月龄添加辅食的儿童。

方訸平[3](2021)在《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生长发育现状与随访管理体系建设》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的生长发育现状目的:了解西南地区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的生长发育现状。方法:纳入2019年09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BA患儿。对患儿出院后进行营养与喂养指导,并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患儿的基本特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体格生长Z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对象中合并心脏问题者较多(50.5%),小于胎龄儿占14.3%,确诊时ZW评分较出生时显着降低(p=0.000);与确诊时相比,肝移植时生长不良的发生率升高(13.8%vs 34.6%)。(2)与确诊时相比,确诊后1月时ZW、ZL评分显着降低(p=0.030,0.048);确诊后3月时ZL、ZHC评分显着降低(p=0.009,0.006)。(3)确诊后3月的ΔZL值与确诊时肝脏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05)。(4)与肝移植时相比,移植后1月的ZW、ZL、ZHC、ZBMI评分均显着降低(p=0.000);移植后3月的ZW、ZHC、ZBMI评分恢复至移植时水平,而ZL评分仍显着低于移植时(p=0.000)。(5)随访过程中能量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者不足30%(确诊时27.5%、确诊后1月28.6%、确诊后3月20.0%);肝移植后3月内引入辅食者在移植后3月时的ZW评分比未引入辅食者更高(p=0.042)。(6)丹佛发育筛查结果可疑/异常者占75.0%,以大运动(47.5%)、精细运动功能(18.8%)发育迟缓为主;其中正常者较可疑/异常者在确诊后1月时的ZHC评分下降更少(p=0.027)。1岁时格里菲斯发育测试结果至少有一个能区发育迟缓者占70%,以视觉功能为主(40.0%)。结论:(1)西南地区BA患儿合并心脏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BA可能增加宫内生长迟缓的风险。(2)BA患儿生后体格生长速度不足,以线性生长受限更为明显,慢性肝脏功能损害可能是线性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头围可能同时与神经发育迟缓有关。(3)BA患儿肝移植后体重、头围与BMI可在移植后3月时追赶至移植时水平,但身长的追赶需要更长的时间。(4)BA患儿在1岁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以运动、视觉功能受损为主。(5)BA患儿在确诊后进行喂养指导与经口营养补充对生长的促进效果不理想,必要时应改变喂养途径。(6)BA患儿引入辅食的时间较晚,肝移植后早期引入辅食对体重增长有积极作用。第二部分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的随访管理体系建设目的:探索西南地区BA患儿随访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方法:纳入2019年09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BA患儿。对患儿进行随访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改进与优化随访管理体系。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随访管理工作的随访率、满意度、主动性与慈善救助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优化随访体系前后的随访率。结果:(1)优化随访管理体系后的首月随访率与长期随访率较前显着升高(p=0.006,0.004);96.7%的家长对随访管理体系表示满意,53.3%的家长认为随访很有必要,36.7%的家长认为随访存在时间与交通上的困难。(2)调查显示慈善救助对患儿的治疗与家长的信心均有积极作用。结论:(1)西南地区BA家庭对随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需进一步加大健康宣教力度。(2)通过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随访管理体系,简化患者流程,可增加患者复查的依从性,提高随访率。(3)慢性疾病中慈善救助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支持方面,在巩固家庭的治疗信心方面也有帮助。

魏晓彤[4](2021)在《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文中认为目的: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而儿童肥胖可能是代际传递的结果。代际传递被定义为“一代人所经历的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关的条件、暴露因素和环境因素”。生命早期是子代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对外界的暴露因素敏感性强,而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生命早期多种因素,尤其是非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但研究较少且尚未有定论。虽然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会增加子代超重肥胖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的母亲-子代超重肥胖都会出现代际传递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风险预测这一问题,但仍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目标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并明确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流行现状;二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临床筛查、孕妇自我居家管理两个应用场景,开展适用于孕期(包括备孕期、孕早、中、晚期)的风险预测;三是探讨可能影响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相关影响因素,并仅针对婴儿期和针对全生命早期(包括孕期和婴儿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为防控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提供实际有效的方案和工具。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孕早期孕妇进行基线调查,分别在孕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分娩、产后42天、婴儿6月龄和12月龄)对母婴和父亲进行现场随访。母亲孕前体重和身高在基线调查时获取。儿保科专业调查员对婴儿身长、体重等指标进行标准化测量。各阶段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样本采集、临床数据采集。孕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基本信息、体格信息、既往疾病史、家族疾病史、孕产史、分娩史、本次妊娠情况、用药史、体检及问诊情况、临床检查指标、辅助检查项目、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暴露因素、配偶情况等内容。婴儿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婴儿情况调查、父亲情况调查和母亲情况调查;婴儿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喂养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家庭环境及养育环境。父母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等内容。数据录入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tata 15.1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将饮食、运动等因素划分为四分位数进行分析。使用线性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母亲相关信息、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超重肥胖及发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部分将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月龄超重肥胖组进行匹配作为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组,即暴露组;以其他三组(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以下简称“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此外还将孕前超重肥胖-婴儿超重肥胖组(OM-OC)与孕前超重肥胖-婴儿非超重肥胖组(OM-NOC)单独比较分析。在风险预测过程中,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初步筛查候选预测因子,进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依据预测因子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并利用Bootstrap自助法开展内部验证(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1.本项目最终共对908对母子完成了孕期随访调查。孕前超重肥胖的母亲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风险都显着增加。在完成婴儿期随访的对象中,6月龄和12月龄的超重肥胖率分别是27.9%和29.1%;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为婴儿各月龄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6月龄OR=2.93,95%CI:1.64-5.25;12月龄OR=3.22,95%CI:2.07-5.01)。2.在构建适用于孕检筛查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为对照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41-0.98×(本科/大专及以上)+0.86×(孕中期空腹血糖)+2.05×(孕晚期血压)+0.88×(孕晚期胆固醇)+0.60×(孕晚期腹围)。以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子代非超重肥胖(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83-0.65×(本科/大专及以上)+0.75×(孕中期服糖2小时后血糖)+1.95×(孕晚期血压)+0.78×(孕晚期胆固醇)。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1;AUC=0.78)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4.69和7.48,P>0.05)良好。在构建适用于居家管理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7.27+1.05×(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1.30×(孕中期睡眠指数≥8)+1.3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7×(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51×(孕晚期抑郁)。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3.39-2.3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1.61×(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METs)+1.56×(孕中期睡眠指数≥8)+1.14×(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1.46×(孕晚期抑郁)。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9)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6.81和9.23,P>0.05)良好。3.在构建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2.31+0.70×(剖腹产)-1.13×(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0.85×(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差)-0.93×(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79×(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1.0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1.21×(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80×(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2.0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57×(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为:Logit(P)=4.56-1.84×(6月龄晚上睡眠时长≥9h)-1.02×(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0.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1.9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83×(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11×(12月龄甜饮料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07×(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较好)-1.80×(6月龄总体养育环境非常好)。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77;AUC=0.7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7.15和5.56,P>0.05)良好。在构建针对全生命早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过程中,以其他三组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共纳入11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1.46-1.13×(本科/大专及以上)+1.83×(孕早期静坐型体力活动>18METs)+0.89×(孕中期空腹血糖)+1.5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2.02×(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61×(孕晚期腹围)+0.90×(孕晚期胆固醇)+1.41×(孕晚期抑郁)-1.25×(6月龄睡眠时长≥9h)-0.80×(6月龄养育环境较差)-1.31×(6月龄养育环境较好)-1.58×(6月龄养育环境非常好)-1.53×(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25×(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1.22×(母亲产后高血压)。以OM-NOC作为对照组,构建的模型纳入8个预测因子,模型为:Logit(P)=5.95-1.47×(本科/大专及以上)-0.80×(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44.3-54METs)-0.98×(孕早期家务型体力活动>54 METs)+0.72×(孕中期服糖后2小时血糖)+1.15×(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二位点(Q2/Q4))+3.10×(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三位点(Q3/Q4))+3.93×(孕中期非健康饮食模式处于第四位点(Q4/Q4))+0.76×(孕晚期胆固醇)+1.39×(孕晚期抑郁)-1.63×(6月龄睡眠时长≥9h)-1.7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二位点(Q2/Q4))-2.09×(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三位点(Q3/Q4))-2.36×(12月龄蔬菜摄入处于第四位点(Q4/Q4))。两个模型区分度(AUC=0.80;AUC=0.85)和校准度(Hosmer-Lemeshow x2=2.45和4.33,P>0.05)良好。结论:1.本研究依托出生队列,开展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研究,并针对两大人群、两个时期(孕期和产后)和两个应用场景(孕期检查/儿童保健现场和居家自我管理情景)进行风险预测。2.在孕检筛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和产妇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孕中期血糖、孕晚期血压/胆固醇/腹围等因素。在孕妇自我居家管理过程中,孕早、中、晚期风险预测关注点有所侧重,分别是孕早期体力活动、孕中期饮食模式和孕晚期心理状况。3.在产后风险预测研究中,针对婴儿期和全生命早期分别开展风险预测,产后应重点关注分娩方式,6月龄婴儿的睡眠和养育环境,12月龄婴儿的饮食种类和母亲产后血压等预测因素。

杨娜[5](2021)在《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孕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己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1]。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治性不孕不育患者的生育问题。自1978年世界首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婴儿诞生以来[2],辅助生殖技术飞速发展,其衍生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已有800万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新生儿诞生[3]。随着ART出生人口占社会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ART技术安全性尤其子代健康状况引起全社会和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历史性队列研究子代体格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方法:1、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沈阳菁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包括鲜胚周期和冻胚周期)获临床妊娠妇女共13200名,收集其孕前一般信息、助孕期间治疗情况及助孕后随访信息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妊娠期并发症、子代围产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畸形、死胎、新生儿死亡)等情况。2、招募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沈阳菁华医院生殖中心接受ART助孕后出生的子代,纳入年龄1岁~5岁,且居住在沈阳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儿童作为ART子代组,同期自然受孕后出生的子代作为对照组(NC组),应用盖瑟尔发育量表(GDS)对两组儿童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评估其体格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一、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基本情况共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助孕(包括鲜胚周期和冻胚周期)后,获临床妊娠女性共13200名。其中49名女性失访,失访率为0.37%。最终入组13151例ART助孕的不孕夫妇,女方平均年龄为32.42±4.34岁;男方平均年龄为34.41±5.30岁。鲜胚周期5733例,占比43.6%;冻胚周期7418例,占比56.4%。IVF组9345例,占比71.1%;ICSI组3300例,占比25.1%;IVF+ICSI组506例,占比3.8%。2.ART生育结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总流产率为15.71%(2066/13151),早期流产率为11.55%(1519/13151),晚期流产率为4.16%(547/13151),宫外孕率1.13%(148/13151),分娩率为83.16%(10937/13151)。(1)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移植新鲜胚胎/冷冻胚胎、助孕方式、女方吸烟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方不孕因素及移植胚胎阶段均为ART生育结局相关影响因素(P<0.05)。(2)早期流产:男方文化程度低、女性高龄、男方因素、移植冷冻胚胎和移植囊胚发生早期流产的机率增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女性BMI、移植新鲜胚胎/冷冻胚胎、助孕方式是早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女性年龄和BMI增加、移植冷冻胚胎、ICSI助孕,早期流产的风险相对增加。(3)晚期流产:女方文化程度低、女性吸烟、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移植冷冻胚胎和囊胚期胚胎的女性更易出现晚期流产。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年龄、女性BMI、女性文化程度、女性吸烟情况、是否多囊卵巢综合征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女性年龄和BMI增加,女性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晚期流产的风险相对增加。(4)宫外孕:夫妻双方文化程度高、男方因素、IVF助孕、新鲜周期移植和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女性更易出现宫外孕。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文化程度、助孕方式是宫外孕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IVF助孕发生宫外孕的风险相对增加。3.ART妊娠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1)妊娠期高血压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方年龄大、不孕年限长、女性BMI增加、女性户籍所在地为黑龙江、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单胎分娩的女性更易患妊娠期高血压。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BMI、多囊卵巢综合征、助孕方式是妊娠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BMI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IVF助孕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相对增加。(2)妊娠期糖尿病单因素分析:年龄增加、BMI增加、男方学历低、输卵管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更易患妊娠期糖尿病。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不孕年限、BMI、新鲜周期或冷冻周期移植、移植胚胎阶段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年龄增加、BMI增加、新鲜周期移植、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女性,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4.ART出生子代结局分析共分娩10445个周期,出生12024名新生儿,早产1729周期,早产率16.57%;低出生体重儿1553名,发生率12.92%;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0.37%;死胎16例,发生率0.01%;出生男婴6268例,女婴5756例,男女性别比≈1:1.089。(1)早产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文化程度低、多囊卵巢综合征、IVF助孕、新鲜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分娩双胎的女性更易早产。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冷冻周期移植和移植胚胎阶段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BMI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发生早产的风险相对增加。(2)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小、男方学历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移植新鲜胚胎和分娩双胎的女性更易有低体重儿出生。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不孕年限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低出生体重儿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不孕年限增加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相对增加。(3)出生儿性别的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IVF助孕、冷冻周期移植和移植囊胚的女性更易育有男孩。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助孕方式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情况等后,女性BMI增加、IVF助孕的女性育有男孩的概率相对增加。(4)胎儿畸形种类13151名患者中,胎儿畸形例数130例,发生率为0.99%;其中9个胎儿合并2种畸形,总畸形数139个。因畸形引产胎儿69例,出生畸形新生儿61例。胎儿畸形类别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7例;眼、耳、面、颈部8例;心血管循环系统24例;唇腭裂12例;呼吸系统3例;胃肠道消化系统10例;泌尿生殖系统8例,骨骼肌肉系统23例,染色体异常25例,其他未随访到具体畸形的胎儿19例。5.鲜胚周期助孕结局的相关分析(1)在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群体中,对是否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治疗方案、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助孕方式、女方文化程度、男方文化程度、女方民族、男方民族等后发现,随BMI的增加,患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均显着增加;此外,IVF助孕、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2)在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群体中,对是否育有低出生体重儿、死胎、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性别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治疗方案、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助孕方式、男女双方文化程度、男女双方方民族等后发现年龄增加、不孕年限增加、IVF助孕的女性育有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相对增加;女性BMI增加,新生儿死亡的风险相对增加;上述信息对是否死胎和新生儿性别无影响。二、IVF/ICSI助孕出生子代神经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ART实际入组236例,其中新鲜周期移植后子代105例,冻胚周期移植后子代131例;自然妊娠(NC组)子代实际入组210例。2.两组基本信息采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父母年龄、父母BMI、是否双胎、父母学历、父亲户籍、父母吸烟情况、母亲备孕前补充叶酸或维生素、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早产周数、喂养方式、是否有其他病史、新生儿是否为低出生体重儿有差异(P<0.05),其余项目无明显差异。两组儿童总发育商有明显差异,其中大运动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NC组均高于ART组,精细动作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未见明显差异,将ART组与NC组中对发育商有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经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后,两组间各项发育商的统计学差异消失(P>0.05)。3.不同单因素对各项发育商的影响(1)女性儿童总的发育商、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均高于男性儿童(93.9±10.5 vs 91.3±14.0、97.2±11.2 vs 94.1±12.1、96.7±11.1 vs 93.0±13.8、96.1±15.0 vs 88.9±15.8、99.8±9.7 vs 93.7±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父母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高于父母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儿童(93.3±14.9 vs 90.1±16.9、93.3±15.0 vs 90.0±16.8),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夫妻双方为城市户籍的子代儿童语言发育商高于农村户籍的子代儿童(93.2±15.1 vs 87.3±17.6、93.2±16.5 vs 88.1±13.3),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母亲备孕期是否补充营养品对子代的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影响(96.7±12.2 vs93.7±11.9)有统计学差异(P<0.05)。(5)母亲妊娠并发症对子代的语言发育商影响(93.1±14.5 vs 89.4±18.1)有统计学差异(P<0.05)。(6)足月儿的总发育商评分显着高于早产儿(93.4±12.8 vs 87.7±11.6),其中各项发育商的指标(大运动发育商96.1±11.5 vs 87.7±11.6;精细动作发育商95.4±13.0vs91.0±11.7;适应性发育商93.2±13.6 vs 88.0±11.8;语言发育商92.6±15.9 vs88.5±15.7;个人-社会发育商97.1±12.3 vs 92.3±11.9),均有显着差异(P<0.05)。(7)母乳喂养的儿童总的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人工喂养的儿童(93.1±12.4 vs 88.9±13.6、95.4±12.6 vs91.6±12.3、92.9±13.7 vs 88.8±13.5、93.4±16.2 vs 87.3±17.0、97.0±11.8 vs 92.4±14.7),有显着差异(P<0.05),而大运动发育商两组无明显差异。(8)经历新生儿抢救的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均低于未行新生儿抢救的儿童(90.6±13.0 vs 95.0±12.8、91.4±12.1 vs 96.8±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消瘦的儿童总发育商高于无消瘦情况的儿童(103.1±17.4 vs 92.2±12.6),其中适应性发育商(103.1±17.4 vs 92.0±13.2)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母亲生育年龄大于等于31.5岁的儿童总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低于母亲生育年龄小于31.5岁的子代儿童(91.0±13.1 vs 93.7±12.3、91.0±13.1 vs 93.5±13.6),有明显差异(P<0.05)。(11)体格发育迟缓的儿童个人-社会发育商低于无发育迟缓的儿童(88.1±14.1vs 96.5±12.2),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体重低下儿童的发育商高于无体重低下情况儿童的发育商(15.2±2.6 vs12.5±0.6),其中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15.2±2.6 vs 13.2±0.6、17.7±3.1 vs15.6±0.8)有明显差异(P<0.05)。(13)母亲肥胖、超重、正常或偏瘦的儿童总发育商(89.5±11.0、90.2±14.3、94.1±12.3、91.6±12.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均有明显差异(P<0.05)。(14)妊娠胎数、夫妻双方民族、夫妻双方吸烟史、母亲既往妊娠史、母亲备孕前是否补充叶酸或维生素、母亲有无产后出血、母亲分娩方式、子代有无食物药物过敏、母亲初潮年龄是否大于等于14岁、父亲生育年龄是否大于等于33岁、父亲体重等因素,对儿童的发育商均无影响。4.ART组中不同干预因素对发育商的影响在ART组中,促排方案、助孕方式及新鲜周期或冷冻周期移植对子代儿童发育商未见明显差异,但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子代儿童总发育商、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移植囊胚的子代儿童(92.2±12.2 vs 88.9±11.2、97.0±12.8 vs 94.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冷冻周期移植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新鲜周期移植的子代,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移植囊胚的子代(P<0.05),ART方式、促排方案对子代的发育商没有影响。5.总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早产、儿童体重低下、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性别、母亲初潮年龄和母亲BMI对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儿童,女性儿童和体重低下的儿童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体重低下儿童,随母亲的初潮年龄和BMI增加,儿童的发育商下降。(1)大运动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母亲BMI、儿童性别、早产、父亲民族和母亲初潮年龄对大运动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母亲的初潮年龄和BMI增加,儿童大运动发育商下降;女性儿童的大运动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早产儿和父亲为汉族的儿童大运动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儿和父亲为少数民族的儿童。(2)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早产、双胎对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双胎的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单胎的儿童,早产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儿童。(3)适应性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早产、儿童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对适应性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体重低下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高于非体重低下的儿童。(4)语言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母亲BMI、母亲户籍、出生体重、儿童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对语言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体重低下儿童的语言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体重低下儿童,母亲为农村户籍的儿童和发育迟缓的儿童语言发育商低于母亲为城市户籍的儿童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随母亲的BMI增加,儿童的语言发育商下降;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语言发育商增加。(5)个人-社会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早产、儿童发育迟缓和消瘦对个人-社会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消瘦儿童的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消瘦的儿童,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个人-社会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结论:1.女性年龄、BMI与早期流产及晚期流产发生率呈正相关;冷冻周期移植、ICSI助孕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PCOS是晚期流产的危险因素。2.BMI增加、PCOS及IVF助孕是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BMI、文化程度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呈正相关;新鲜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新鲜周期IVF助孕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BMI增加、PCOS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女性不孕年限长、PCOS、新鲜周期IVF助孕、高龄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女性不孕年限长、BMI增加、高龄、双胎分娩是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4.ART出生子代的总发育商、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及个人-社会发育商与自然妊娠(NC)出生子代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RT对子代神经行为发育未见明显负面影响。5.在体格发育方面,ART组出生子代不低于自然妊娠组(NC)子代。ART本身对子代的体格发育未发现负面影响。6.ART出生子代中,冷冻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评分相对较高。7.早产、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母亲BMI增加对子代神经行为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钟家斐[6](2020)在《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患儿并发脑积水的处理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合我们的病例探讨来阐明软骨发育不全患儿神经系统形态学特点及软骨发育不全患儿并发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ACH并发脑积水的患儿共6名,其中男童2名,女童4名,年龄7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岁11月。其中5名患儿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1名患儿采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内窥镜下三脑室造瘘术。结果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5名ACH并发脑积水的患儿,随访时间最长为4年,均可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上明显的改善,没有出现并发症。而采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内窥镜下三脑室造瘘术治疗的1名患儿,随访的1年中未见明显改善。结论相较于ACH并发脑积水的其他手术方式,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更明确、更可靠。

徐娇[7](2019)在《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营养包(YYB)是豆粉添加微量营养素制成的一种辅食营养补充品,用于婴幼儿家庭营养强化,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并被营养学界认为是适宜于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的营养干预措施,受到国内外较普遍关注。婴幼儿干预研究显示YYB对婴幼儿贫血具有显着改善效果,然而相关研究基本采用干预前后横断面调查进行比对分析,分析中未进行地区、月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排除,未能科学设置对照组,未能对其他生长发育指标深入研究,未能建立YYB干预的量效关系,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更科学地评估YYB的干预作用,建立YYB作用的量效关系。目的应用3省6县基线和YYB干预的监测序列数据,在一般性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采用PSM法消除地区、月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影响后分月龄层次对YYB的作用进行效果研究,整合聚类后科学设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分月龄层次比较研究YYB对婴幼儿贫血、生长发育效果,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后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和logistics回归,以深入研究YYB干预对婴幼儿贫血、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实际作用及量效关系,构建量效模型,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山西、湖北和云南6县采用PPS抽样方法抽取乡/镇和村,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抽取监测对象。2012年11-12月完成1840名6-23月龄婴幼儿基线调查、2013年3-7月进行YYB发放的组织和登统,为监测地区婴幼儿发放YYB。2014年3-7月和2015年4-7月分别完成了 1789名和1893名6-23个月的婴幼儿YYB干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身长、体重测量,血红蛋白(Hb)检测及问卷调查,调查婴幼儿个人及家庭的人口学信息、出生及母乳喂养状况、家长与婴幼儿喂养相关知识调查、辅食添加及24 hr喂养状况况、两周患病率、YYB领取及食用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YYB与婴幼儿生长发育、贫血状况的统计分析和量效关系研究。1.对监测的人口学数据、家长营养与喂养知识数据、儿童辅食喂养数据、身体测量数据、血红蛋白数据和患病数据进行全面清理,排除人口学数据缺失个体,均值超出x±5SD的单项指标不纳入该指标统计,建立数据清理后的基本数据库。2.对所有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分析给出样本量、均值、标准差、统计差异和百分位分布。3.采用PSM对各监测指标进行专项差异性分析,观察YYB干预后与基线的差异。4.采用合成聚类分组,将人群分为YYB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混杂干扰因素影响,深入分析YYB干预的营养学作用。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YYB干预与主要营养学指标的量效关系。并对总体研究进行综合讨论,确定YYB效果和本研究的局限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省6县5522名婴幼儿的相关序列数据,其中基线期调查1840名婴幼儿,完成设定目标1800名婴幼儿;干预期监测3682名婴幼儿,完成设定目标的3600名婴幼儿。数据清理后,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数据合格率分别为99.62%、87.26%和93.03%,均符合数据合格率>80%的预期。本研究中YYB食用频率为85.22%,YYB每周服用包数中位数为4.46包。儿童看护人以母亲为主,达76.61%,看护人的职业以家务为主,为73.99%。喂养可接受膳食率为53.72%。喂养人基线和干预后贫血知晓率均较低,为35.73%和44.31%。YYB干预数据显示,基线期与干预期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3.98%、4.46%,9.82%、7.38%,2.56%、3.61%,2.67%、2.16%和 0.38%、0.30%;Hb 水平分别为 11.69±1.21 g/dL 和 12.04±1.11 g/dL;贫血率为 33.22%和14.81%;过去两周发烧率和腹泻率分别为13.58%、14.27%和14.21%、10.65%。基线期和干预期能达到满足可接受膳食、食物种类合格和辅食频次合格的婴幼儿比例分别为 52.19%、53.72%,63.55%、69.81%和 75.25%、74.12%。表明婴幼儿看护人以家庭主妇为主,营养知识低下,婴幼儿辅食喂养普遍不合格,生长迟缓和贫血是较为严重的营养问题。PSM后的数据显示看护人学历人数占比最高为初中,职业占比最高为家务。分析匹配后的KAP,干预期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正答率为35.73%和43.17%,干预后显着高于基线期,表明营养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基线期和干预期PSM后比较,被调查婴幼儿的出生体重、WHZ、HAZ基线期与干预期分别为 3288.2 g,3256.4 g;0.02,-0.12;-0.55,-0.38;P 值分别为 0.0255,<0.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生身长、基线期和干预期身长、体重、WAZ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比较显示基线期和干预期Hb水平和贫血率分别为11.7 g/dl,12.0 g/dL;25.0%,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 YYB 可以显着促进婴幼儿的Hb提升,减少贫血率的发生。过去两周腹泻率显着下降,从基线的257人减少到干预后的192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6)。基线期和干预期PSM 比较,基线期和干预期被调查婴幼儿辅食添加种类和食物种类合格指标均有显着性增加,分别为4.30种/人·日,4.58种/人·日,P<0.0001;1127人,1203人,P=0.0083。但是辅食添加的频率分别为3.16次/日,3.03次/日,干预期低于基线期,P=0.0009。表明YYB干预对贫血、生长迟缓、腹泻率以及食物种类有显着改善作用。但同时数据显示YYB干预可能对消瘦、辅食添加频率有负向作用,需要深入观察研究。按YYB食用与否聚类科学分组分月龄层次比较的结果显示,YYB-FG组和YYB-NG组的身长分别为77.6cm、7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P<0.001)。但YYB-FG组和YYB-NG组的体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YB-FG组和YYB-NG组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6.7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31,P<0.001)。YYB-FG组和YYB-NG组的消瘦率分别为3.71%、2.55%,消瘦率总体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3,P=0.022),但各年龄组内YYB-FG组和YYB-NG组的消瘦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YB-FG组和YYB-NG组的Hb分别为12.13 g/dL、11.71 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P<0.0001)。YYB-FG 组和 YYB-NG 组的贫血率分别为21.18%、3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43,P<0.0001)。服用YYB的婴幼儿与匹配未服用YYB的婴幼儿分组比较,每周服用包数1、2、3、4、5、6、7包增加的身长增量均值分别为0.7cm、1.1cm、1.1cm、0.9cm、0.3cm、0.6cm、0.6cm,血红蛋白增量均值分别为 0.30g/dL、0.29 g/dL、0.51g/dL、0.39g/dL、0.41g/dL、0.36g/dL、0.22g/dL,HAZ 增量均值分别为 0.28、0.40、0.40、0.35、0.15、0.18、0.24,WHZ 增量均值分别为-0.15、-0.32、-0.08、-0.09、-0.21、-0.16、-0.18,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YYB总包数、YYB服用总周数、YYB每周服用包数对回归系数和检验P值分别为,身长:0.002982、0.000,0.12596、0.000,0.058866、0.010;Hb:0.001278、0.000,0.004162、0.001;0.33632、0.000;HAZ:0.000998、0.000,0.003779、0.002,0.024291、0.005;WHZ:-0.00075、0.000,-0.00172、0.111,-0.02397、0.001。logistic回归分析YYB总包数、YYB服用总周数、YYB每周服用包数对回归系数和检验P值分别为,贫血率:-0.00333、0.000,-0.00867、0.003,-0.07178、0.000;生长迟缓率:-0.00119、0.026,-0.00451、0.269,-0.04846、0.117。表明 YYB 干预对于身长、Hb、HAZ和贫血率有显着量化关系,可用于YYB作用的量化估算。YYB干预对WHZ有负向影响,与本研究其他部分结果一致。不同YYB服用总包数对WHZ得分有负向作用,一是YYB有促进身长但没有增加体重的作用导致,二是消瘦为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通常不仅由喂养因素决定,与疾病或健康状况有较大关系,因此尚不能确定YYB会增加消瘦,需要深入探讨。依据多元线性回归公式,假定固定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整YYB服用量计算显示,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在干预期间的身长估计可增加0.03cm,婴幼儿的HAZ得分增加约0.01,Hb含量增加0.01g/dL。依据logistic回归公式,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在干预期间的贫血率下降0.03%。这表明通过项目管理和促进,提高营养服用依从率,可以在现有效果基础上,增加YYB对身长及贫血的作用,并对作用效果进行量化估计。服用总包数对体重、WAZ、消瘦率、低体重率没有显着作用。创新点在国内首次应用PSM研究方法,实现高质、标准的随机分配基线期和干预期婴幼儿大样本数据,提高各协变量的均衡性,消除地区、月龄和性别混杂因素的干扰。将匹配后基线期和干预期的婴幼儿分月龄层次研究YYB干预效果,确证YYB不仅能够显着提升婴幼儿的Hb值、降低贫血率,还能显着提升身长、HAZ,并降低过去两周腹泻率。在国内首次采用整合聚类分组方法,科学设定了干预组和对照组,分组分月龄层次获得排除混杂因素后的YYB作用结果,确证YYB不仅能够显着提升婴幼儿的Hb值、降低贫血率,还能显着提升身长、HAZ,并降低生长迟缓率。首次提出YYB作用的量效关系模型,发现每多服用10包YYB,婴幼儿的身长增加约0.03cm,HAZ得分增加约0.01,Hb含量增加0.01g/dL,且贫血率下降0.03%,生长迟缓率下降0.01%。结论本研究采用YYB干预项目的监测数据,分析YYB大人群干预的效果和量效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干预数据显示,6-24月龄婴幼儿存在生长迟缓、贫血等主要营养问题。看护人普遍无职业、受教育水平低,近1/5的看护人为祖父母。婴幼儿辅食可接受膳食率为53.7%,43.7%的家长不具备基本营养知识。母乳持续喂养到1岁和2岁的比例为0。2.YYB干预能有效改善干预地区婴幼儿的Hb水平和贫血状况。贫血率从干预前的33.2%,下降到干预后的14.8%。3.YYB干预能有效改善干预地区婴幼儿的身长、HAZ、生长迟缓率和两周腹泻率。4.YYB服用的总量、食用时长和每周服用量与婴幼儿身长、HAZ、生长迟缓率以及Hb水平、贫血率有正向量化关系。可用于有条件的YYB干预效果估算。5.YYB干预呈现对WHZ的负向作用和反向量化关系,作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桂娟[8](2019)在《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脑损伤和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与社会心理障碍是先心病重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至今心脏学家和儿科学家对于先心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尚未达成定论和共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症病例脑损伤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先心病新生儿及小婴儿围术期大脑皮层活动状况及中长期神经发育的预后,探索围术期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各指标对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住院的确诊CHD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月龄),采集围术期及术中管理的特征和变量,持续监测手术前后的aEEG,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测试心脏手术后的婴儿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回顾性分析MDI、PDI的影响因素。前瞻性采集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规律随访并获取18个月龄时的MDI、PDI,比较围术期aEGG与18月龄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295例。167例完成术前aEEG监测,显示约19.17%(32/167)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34.73%(58/167)的病例SWC不成熟,1.8%(3/167)缺乏SWC,5例(2.99%)患儿术前aEEG显示有惊厥活动,其中4例(2.39%)为频繁惊厥活动。出生胎龄越大,背景模式正常的可能性越高(OR=0.220,95%CI:0.072-0.675),围生期有轻度窒息史病例的SWC异常的可能性更高(OR:6.595,95%CI:2.290-18.996),出生胎龄大于39周的病例SWC异常的可能性更低(OR:0.461,95%CI:0.214-0.992)。5例患儿有惊厥活动,均为发绀型先心病。226例完成术后aEEG监测,约5.75%(13/226)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0.88%(2/226)显示为重度异常,27.43%(62/226)的病例SWC不成熟,3.54%(8/226)缺乏SWC,4.4%(10/226)的患儿术后aEEG显示有惊厥发作。5分钟Apgar评分高于9分者是术后背景模式异常的可能性较低(OR:0.172,95CI:0.030-0.969)。出生有轻度窒息(OR:14.647,95%CI:2.590-82.822)、存在延迟关胸(OR:5.197,95%CI:1.659-16.285)、术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中度异常(OR:5.145,95%CI:1.044-25.348)是术后SWC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于39周者(OR:0.153,95%CI:0.044-0.538)术后SWC异常可能性更低。103例完成了手术前后aEEG比较,术后存在败血症者SWC变差的可能性更大。共116例 CHD 儿童接受 BSID 评估,MDI(95.38±22.98)和 PDI(87.84±22.57)均显着低于止常人群的均值(100)(p<0.05)。MDI和PDI呈正相关关系。仅PDI是MDI 的影响因素,PDI 越高,MDI 越高(β:0.835,95%CI:0.429-1.241)。MDI、住院天数、体外循环和行为问题是PDI的影响因素。MDI越大,PDI越高(β:0.497,95%CI:0.342-0.652),体外循环手术病例,PDI 较高(β:11.956,95%CI:0.845-23.068);住院天数越长,PDI 越低(β:-0.577,95%CI:-0.874~-0.279);相对无行为问题,有轻微行为问题时PDI较低(β:-10.605,95%CI:-18.546~-2.664)。共有93例患儿完成研究。该组病例18月龄时BSID检测显示MDI平均值为 96.483±21.997,PDI 平均值为 87.763±21.584。MDI 与正常人 MDI(均值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2,P=0.127),PDI低于正常人PDI(均值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其中,A组有45例患儿,在手术前后均接受了 aEEG检查。术后SWC缺失婴儿的MDI(70.00±34.641)低于术后SWC未成熟婴儿的MDI(100.65±19.572)(P=0.09)。术前背景轻度异常的婴儿,其PDI(68.43±19.217)明显低于术前背景模式正常的婴儿(92.97±21.005)(P=0.0064)。术前aEEG显示未成熟SWC的婴儿的PDI(85.08±21.431)明显低于术前正常SWC的婴儿(105.14±21.162)(P=0.037)。术前背景模式和SWC可能可以预测婴儿的长期运动功能。结论:1.围术期aEEG显示大多数婴儿皮层活动正常,SWC相比背景模式和惊厥活动,反映脑损伤更为敏感。出生胎龄和出生缺氧病史是心脏手术前aEEG的影响因素。除了出生胎龄、出生缺氧史,延迟关胸、术后败血症及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术后aEEG异常的危险因素。围术期极少数病例有惊厥活动,均为复杂型先心,预后不佳。出生胎龄较大、术后存在败血症者术后aEEG较术前更不易改善。2.CHD儿童12月龄时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正相关。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轻;住院天数长,存在轻微行为问题,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明显。3.围术期aEEG异常与18月龄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相关。围术期aEEG尤其是背景模式和SWC可能是CHD婴儿中长期神经发育预后的有效预测手段。

张莉[9](2019)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早产儿是生长不良的高风险人群,其在生命早期(细胞数量和体积大量增加的时期)发生的生长障碍可造成永久性不良影响,如成年期矮身材、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等,因而需要密切的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其生长情况。目前已有健康足月儿的标准生长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生长标准,但早产儿的生长数据有限,其生长曲线不够理想,不一定能体现最佳生长状况。常用的早产儿生长评估方法是:纠正足月前使用宫内胎儿大小图表(超声估计的胎儿体重图表或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大小图表),纠正足月后使用足月儿生长图表;或者,以胎儿发育正常且几乎无短期并发症的早产儿的纵向生长状况为基准,来评估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如最新发表的21世纪国际胎儿和新生儿生长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tal and Newborn Growth Consortium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等。前者在目前广为使用,但以胎儿或新生儿大小参考/标准评估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可能导致早产儿的生长不充分,纠正足月后采用足月儿生长标准(如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评估早产儿出院后的生长亦是历来广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宫内和宫外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是基于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构建的早产儿生长图表,理论上能更好地反映早产儿出生后的实际生长水平和模式,更利于监测早产儿的异常生长,如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被建议用于所有早产儿出生后至月经后年龄(Postmenstrual age,PMA)64周的生长评估。但现有的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结论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可能与研究方法、人群种族等的异质性有关;且目前采用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评估早产儿生长的资料尚十分有限,不能反映远期结局;而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是否适合于监测中国当代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尚未得到验证。另外,由于不同的围产期因素可对早产儿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和效力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独立作用,又可协同作用改变早产儿的遗传生长潜力。临床上常将早产儿根据胎龄、胎数、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因素分层:如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Early Preterm Infants,EPI)和晚期早产儿(Late Preterm Infants,LPI);根据胎数,分为双胎早产儿(Twin Preterm Infants,TPI)和单胎早产儿(Singleton Preterm Infants,SPI);根据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儿(Normal Birth Weight,NBW)、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根据胎龄和出生体重,可分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等。不同的早产儿群体的生长水平和模式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对早产儿群体进行随访,监测和比较不同的早产儿群体的生长模式和适宜的生长目标,确定最适宜的生长评估方法和标准。本研究为正在进行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出生并在儿童保健中心进行登记查体的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进行系统的监测,以不同的围产期因素分层,分三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探讨:1)分析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分析单胎早产儿出生至PMA 156周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并与同中心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比较;3)分析双胎早产儿出生至PMA 156周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并与同中心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比较。以此了解目前山东济南地区不同围产期特征的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初步探索影响因素,分析在使用常用的国际生长图表进行本地区早产儿的生长评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构建基于本地区早产儿人群不同围产期特征分层的早产儿生长曲线的必要性。第一部分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晚期早产儿(Late Preterm Infants,LPI),指出生时胎龄(Gestational Age,GA)为34-36+6周的新生儿,是早产儿中最庞大的群体。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国内外对新生儿医疗服务的重点仍集中在早期早产儿上,而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未被引起广泛的关注。出生后早期最适宜的生长对晚期早产儿的生命早期和后期的健康至关重要。理论上,出生后没有受新生儿并发症及营养问题影响的健康晚期早产儿的生长状况可作为评估当地晚期早产儿群体的适宜生长水平的参考。目前,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速度及其相关的围产期因素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监测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晚期早产儿群体生后早期适宜的生长速度,初步探索构建基于不同围产期相关因素分层的晚期早产儿生长标准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一部分。按照制定的筛选标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中心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中筛选了 599例无新生儿并发症和营养问题且在纠正足月时(随访时PMA在37.7-42.3周内)进行查体的健康晚期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记录围产期因素、从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的生长参数(身长、体重)及根据Fenton参考计算的生长参数的Z分值的变化(Δ HAZ和ΔWAZ)。通过二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与ΔHAZ和ΔWAZ潜在相关的围产期因素(P<0.1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以P<0.05进一步评估这些变量,排除混杂变量,确定Δ HAZ和ΔWAZ的相关围产期因素(变量)。利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以各相关变量分组的晚期早产儿亚群之间调整后的ΔHAZ和ΔWAZ。追赶生长被定义为调整后的Δ HAZ或ΔWAZ>0.67。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平均PMA 35.38周)至纠正足月(平均PMA 40.84周),身长增加5.58±2.05 cm,体重增加1.41±0.43 kg。2、根据Fenton参考,出生时至纠正足月时和身长和体重的平均Z分值的变化(ΔHAZ和ΔWAZ)分别为0.28和0.65。身长和体重的追赶生长现象普遍存在,可分别达到30.7%和46.2%。3、较快的HAZ增长(ΔHAZ)与男孩、出生时PMA(即出生孕周)大、母亲年龄较小及就诊时PMA较大有关;较快的WAZ增长(Δ WAZ)与男孩、宫内生长受限程度重(即SGA>AGA>LGA)、双胎及就诊时PMA较大有关。4、在对相关的协变量进行调整后,出生时PMA为36周、男孩、双胎和SGA亚组中均存在体重的追赶生长,而AGA亚组几乎达到这一标准,平均调整后Δ WAZ为0.66。尽管这些亚群都没有达到身长的追赶生长标准,但PMA为36周出生的早产儿的身长生长明显快于34周和35周出生的早产儿亚群(34周、35周和36周亚组的平均调整后Δ HAZ分别为0.10,0.22,0.38,P<0.05)。研究结论1、健康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到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均明显高于Fenton参考,尤其是体重,其追赶生长现象普遍存在于晚期早产儿。2、健康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到纠正足月期间的身长和体重的生长具有不同的相关围产期因素。第二部分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研究目的充分了解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最佳生长模式对于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长期生存结局至关重要。这需要通过可靠的生长图表以密切监测和评估早产儿是否存在潜在的预示不良健康状况的异常生长,以便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改善其生长情况。目前记录早产儿生长情况的生长曲线仍不够理想,对于最合适的图表的选择仍缺乏共识。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参考或标准有: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适于PMA 23-49周)、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适于PMA 27-64周)和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PMA 40周之后)。近年来的趋势是构建和使用国际性生长图表,如WHO生长标准被认为适合于所有种族背景的婴儿和儿童的生长评估,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被建议用于所有早产儿从出生至PMA 64周的生长评估。然而,医学界一直担心某些人群或亚人群可能并不适合使用这些国际生长标准,若对所有人群使用同一标准可能导致对生长不良或过度生长的误诊及误治,特别是早产儿。此外,最近发表的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其是否适合于监测和评估中国早产儿的生长尚未得到验证。为此,本研究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出生并登记查体的单胎早产儿人群生后前2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与同中心单胎足月儿对照组、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评估当地单胎早产儿出生后至纠正年龄约2岁间的生长状况是否为适宜生长,验证目前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图表是否能充分、适当地评估其生长水平和检测异常生长(生长偏离)。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第二部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间在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中心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和2012例出生时PMA为40周(40周+0天~40周+6天)的足月儿中,排除双胎、患先天性畸形和/或综合征和生长评估次数<3次的婴儿,入组301名符合条件的单胎早产儿(平均出生时PMA为34.55周)作为研究对象和1753例单胎足月儿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监测单胎早产儿和单胎足月儿从出生到PMA 156周(相当于纠正年龄2.2岁)期间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个婴儿每次体检的人体测量学数据(身长/身高、体重、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其通过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INTERGROWTH-21st国际新生儿大小标准及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WHO生长标准计算的Z分值(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Z分值分别记录为HAZ、WAZ、HCZ和BAZ),根据随访频率,回顾性地将数据分配到从出生到PMA 156周期间的11个年龄组:出生、40-46 周、46-52 周、52-58 周、58-64 周、64-72 周、72-84 周、84-96 周、96-112周、112-132周、132-156周(各年龄组包括最低值但不包括最高值,如40-46周指PMA≥40周&<46周)。计算各年龄组的测量人次数及PMA、体格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通过单样本T检验(早产儿与各生长图表比较)或协方差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比较),对单胎早产儿、单胎足月儿、Fenton参考、INTERGROWTH-21st标准、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2006)和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2005)的生长水平和模式进行比较。计算各年龄段出现正向偏离(Z分值>2)和负向偏离的人群(Z分值<-2)比例,与应有比例(2.3%)进行比较。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从PMA 40到52周,单胎早产儿调整PMA差异后的身长、体重、HC和BMI均明显高于单胎足月儿(除了 HC在PMA 40-46周,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各体格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从PMA 52周开始直至156周,单胎早产儿各年龄组的身长、体重、HC和BMI均值均与单胎足月儿无明显差异,即保持与单胎足月儿高度一致的生长水平和生长模式。2、从出生至PMA156周,单胎早产儿的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生长水平均明显高于常用的生长参考/标准。3、使用常用的生长图表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偏离时,正向偏离的早产儿比例显着高于应有比例(2.3%),而负向偏离的早产儿比例则显着低于应有比例。研究结论1、单胎早产儿纠正足月至PMA 52周(相当于纠正3月龄)的生长高于单胎足月儿,PMA 52-156周的生长水平和模式与单胎足月儿一致。2、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显着高于常用或推荐的生长参考/标准。3、使用常用的生长图表评估当地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可能会高估正向偏离人群,而低估负向偏离人群。第三部分双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研究目的早产是双胎妊娠最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半数以上的双胎妊娠可发生早产,而早产儿中双胎的比例可达1/5左右。因而,双胎早产儿是双胎群体和早产儿群体中的重要的交叉人群,兼具两个群体的特点,可能又具有其未知的自身特征。目前单独就双胎早产儿群体出生后的生长水平和模式进行系统跟踪随访的研究尚很匮乏。由于妊娠后期减慢的宫内生长速度和胎龄缩短(特别是早产)的共同作用,是目前所普遍认知的双胎婴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小于单胎的重要原因。双胎早产儿兼具了双胎的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的胎龄不足,与单胎足月儿相比,其出生时的生长不足尤为明显。而与同是胎龄不足的单胎早产儿相比,双胎早产儿出生时的生长不足基本上可归因于宫内生长受限,单纯的宫内生长受限对双胎早产儿的影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此外,因大多数高质量的生长曲线都是基于单胎足月婴儿的生长构建的,这些生长参考/标准是否适用于监测双胎早产儿的生长,亦没有明确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对双胎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进行随访监测,并将其与同中心单胎早产儿及常用的国际生长图表及进行比较,旨在了解双胎早产儿各体格指标的生长水平及模式与单胎早产儿有无差异,尤其是双胎早产儿何时能去除宫内生长受限的影响,追赶上单胎早产儿水平;评估目前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图表是否能充分、适当地评估双胎早产儿生长,确定是否需要单独对双胎早产儿构建出生后的生长曲线。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第三部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间在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科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中,排除先天性畸形和/或综合征婴儿和生长评估次数<3次的婴儿,入组112例双胎早产儿(56对,平均出生时PMA为35.07周)作为研究对象和301例单胎早产儿(平均出生时PMA为34.55周)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监测双胎早产儿和单胎早产儿从出生到PMA 156周(相当于2.2岁)期间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个婴儿的人体测量学数据(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及其通过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INTERGROWTH-21st国际新生儿大小标准及早产儿生后生长标准、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计算的Z分值(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Z分值分别记录为HAZ、WAZ、HCZ和BAZ)。根据随访频率,将这些数据回顾性地分配到从出生到PMA 156周间的11个年龄组:出生、40-46 周、46-52 周、52-58 周、58-64 周、64-72 周、72-84 周、84-96周、96-112周、112-132周、132-156周(各年龄组包括最低值但不包括最高值,如40-46周指PMA≥40周&<46周)。统计双胎早产儿组及单胎早产儿对照组的各年龄组的测量人次数、PMA及体格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各年龄段的生长水平差异。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从出生至PMA 156周,以协方差分析去除出生时PMA差异的影响,则出生时双胎早产男孩体重及身长均小于单胎男孩,其余各年龄组双胎早产男孩与单胎早产男孩的平均PMA及各体格指标(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胎和单胎早产女孩各年龄组PMA无统计学差异,而双胎早产女孩的HC高于单胎女孩,且多数年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MA 40-46 周、58-64 周、64-72 周、84-96 周、112-132 周、132-156 周,P 均<0.05),其余体格指标(身长/身高、体重和BMI)在各年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1)出生时,虽双胎早产儿的平均PMA大于单胎早产儿(P<0.05),但双胎早产儿HAZ和WAZ均小于单胎早产儿:根据Fenton参考,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HAZ分别为:-0.02(0.76),0.40(1.00),P<0.05;WAZ 分别为:-0.28(0.73),0.04(1.04),P<0.05。根据 INTERGROWTH-21st新生儿大小标准,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HAZ分别为:0.26(1.00),0.74(1.19),P<0.05;WAZ 分别为:0.03(0.79),0.35(1.09),P<0.05;2)PMA 40-156 周,各年龄组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生长水平均高于各常用国际标准,因各生长指标的Z分值均明显>0。研究结论1、与单胎早产儿相比,双胎早产儿出生时的生长不足至纠正足月时已完全纠正(达到单胎早产儿水平)。2、PMA 40-156周,双胎早产儿与单胎早产儿的身长/身高、体重及BMI具有相似的生长水平和生长模式(男孩及女孩),但双胎早产女孩的头围较单胎早产儿大,男孩的头围则相似。3、PMA40-156周,双胎早产儿各体格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各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标准/参考。

周昊,吉瑶,赵志军,张春阳,董艳芳[10](2019)在《儿童颅骨发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儿童颅骨生长发育迅速、形态变化明显,慢性颅脑疾病导致的颅骨形态改变较缓慢,在前期往往不易察觉,给临床医生早期判断儿童颅脑疾病带来了一定难度。儿童在遭受颅脑创伤或病理性骨折后易引起颅骨缺损,临床医生在对缺损进行手术修补时,若修补时机选择不当,可能造成儿童颅骨发育畸形。由于目前缺乏全面、规范的关于儿童颅骨发育各个阶段、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大部分医生还是依据临床经验来判断儿童颅骨生长发育的异常情况或选择手术时机,因此,制定一份客观、准确的儿童颅骨发育参考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常用的研究儿童颅骨发育的指标包括头围、颅长、颅宽、颅高、双耳过顶线、眉心-枕后粗隆连线、颅腔容积及头颅形状等;其中头围、颅腔容积、颅骨形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本文分别对这些儿童颅骨发育指标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二、2岁以内婴幼儿的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岁以内婴幼儿的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数据库的质控管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率
        3 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校正年龄6 个月内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迟缓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1.1 研究设计
        1.1.2 样本量估算
        1.1.3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和测量方法
        1.4.2 研究变量及相关定义
        1.4.3 质量控制
        1.4.4 统计分析方法
    1.5 数据分析流程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1.2 出生情况
        2.1.3 生长发育情况
    2.2 研究对象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2.2.1 婴幼儿期的喂养情况
        2.2.2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2.2.3 不同特征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比较
        2.2.4 不同特征儿童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
    2.3 3-5岁儿童体成分状况
        2.3.1 儿童全身体成分状况
        2.3.2 儿童各节段体成分状况
    2.4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2.4.1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HAZ、WAZ和WHZ/BAZ的关系
        2.4.2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全身体成分的关系
        2.4.3 婴幼儿期喂养状况与3-5岁儿童各节段体成分关系
3 讨论
    3.1 母乳喂养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3.2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3.3 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
    3.4 创新点和局限性
4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3)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生长发育现状与随访管理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的生长发育现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的随访管理体系建设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局限与展望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胆道闭锁患儿生长发育及营养支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序言
第一部分:母婴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及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研究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与孕前超重肥胖相关性分析
        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子代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3.2.1 基本特征及孕前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相关性研究
        3.2.2 孕前超重肥胖与LBW、HBW、SGA和 LGA的相关性研究
        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1 婴儿基本特征及体格发育情况分析
        3.3.2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3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6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3.4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5 孕前超重肥胖与婴儿12 月龄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3.4 基于队列研究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现状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组间基本特征比较分析
        3.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2.1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2.2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3 适用于孕检筛查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3.1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3.2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3.3 适用于居家管理应用的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仅针对婴儿期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的产后风险模型构建
        3.1.1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影响因素初筛
        3.1.2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1.3 仅针对婴儿期的产后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预测模型构建
        3.2.1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呈现
        3.2.2 生命早期(孕期和婴儿期)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母源性肥胖对子代健康效应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ART生育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早期流产、晚期流产、宫外孕及分娩的相关性分析
        3.2.2 早期流产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3 晚期流产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4 宫外孕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5 早期流产的多因素分析
        3.2.6 晚期流产的多因素分析
        3.2.7 宫外孕的多因素分析
        3.3 妊娠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4 子代出生结局
        3.4.1 早产的分析
        3.4.2 低出生体重儿的分析
        3.4.3 胎儿畸形的种类
        3.4.4 新生儿死亡分析
        3.4.5 死胎的分析
        3.4.6 新生儿性别分析
        3.5 鲜胚周期分娩患者的相关分析
        3.5.1 鲜胚周期妊娠高血压多因素分析
        3.5.2 鲜胚周期妊娠期糖尿病多因素分析
        3.5.3 鲜胚周期中低体重儿多因素分析
        3.5.4 鲜胚周期中畸形种类
        3.5.5 鲜胚周期中死胎、新生儿死亡和新生儿性别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ART生育结局
        4.2 ART与妊娠期并发症
        4.3 ART与子代出生结局
        4.4 鲜胚周期分娩患者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IVF/ICSI助孕出生子代神经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辅助生殖(ART)子代组
        2.1.2 自然受孕(NC)子代组
        2.2 研究方法与分组
        2.2.1 研究方法
        2.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2.2.3 分组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数据比较
        3.1.1 ART组与NC组人群基本特征比较
        3.1.2 ART组与NC组子代各项发育商比较
        3.2 ART组与NC组子代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3.3 不同单因素对发育商的影响
        3.4 ART组儿童发育商分析
        3.5 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
        3.6 ART组与NC组发育商的倾向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1.1 材料及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研究局限性
    1.5 结论
第二部分 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探讨
    2.1 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选题和数据选择
        1.2 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选取统计方法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案
        3.1 数据纳入与整理
        3.2 数据特点
    4 技术路线图
    5 预期产出及创新点
        5.1 预期产出
        5.2 创新点
第二部分 营养包干预效果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的匹配分析
        2.2 婴幼儿看护人情况的匹配分析
        2.3 身体测量的匹配分析
        2.4 血红蛋白与贫血的匹配分析
        2.5 婴幼儿患病率的匹配分析
        2.6 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的匹配分析
        2.7 看护人营养知识正答率的匹配分析
    3 讨论
        3.1 婴幼儿匹配情况
        3.2 看护人状况
        3.3 生长发育状况
        3.4 贫血
        3.5 患病率
        3.6 辅食添加
    4 结论
第三部分 营养包干预聚类及效果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线、营养包服用和营养包未服用聚类
        1.2 服用营养包与未服用营养包的两组比较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身体测量的两组比较分析
        2.2 生长发育状况两组比较
        2.2.1 Z评分比较
        2.2.2 Z评分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2.2.3 生长发育相关率的比较
        2.2.4 生长发育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2.3 血红蛋白与贫血的两组比较
        2.3.1 婴幼儿的血红蛋白与贫血率的比较
        2.3.2 婴幼儿贫血状况与营养包服用量、时长和频率相关性分析
        2.4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身长体重增量的影响
        2.4.1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身长增量的影响
        2.4.2 每周服用包数对不同月龄婴幼儿体重增量的影响
        2.5 不同身长,体重,血红蛋白,Z得分的变化差值
        2.5.1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身长增量的影响
        2.5.2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体重增量的影响
        2.5.3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血红蛋白增量的影响
        2.5.4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WHZ增量的影响
        2.5.5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HAZ增量的影响
        2.5.6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的WAZ增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婴幼儿身体测量的比较分析
        3.2 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3.3 婴幼儿贫血状况比较
        3.4 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3.5 不同身长、体重、血红蛋白和Z得分的变化差值
    4 结论
第四部分 YYB干预作用的回归分析及模型创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线性判断
        1.2 残差正态性
        1.3 方差齐性
        1.4 共线性
        1.5 统计方法
    2 回归结果
        2.1 婴幼儿身长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1.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2.1.2 服用总周数、每周服用营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2.2 婴幼儿体重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2.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2.2.2 服用总周数、每周服用营养包数回归分析结果
        2.3 婴幼儿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3.1 婴幼儿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3.2 婴幼儿校正血红蛋白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4 婴幼儿Z评分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4.1 婴幼儿HA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4.2 婴幼儿WA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4.3 婴幼儿WHZ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2.5 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logistics回归
        2.5.1 婴幼儿贫血率回归分析结果
        2.5.2 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回归分析
        2.5.3 婴幼儿低体重率回归分析
        2.5.4 婴幼儿消瘦率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回归模型创建及分析
        3.2 YYB服用总包数对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3.3 营养包服用总周数和每周服用包数对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4 结论
        4.1 营养包服用总包数回归结果
        4.2 服用总周数和每周食用频率回归结果
第五部分 总体讨论
    1 研究设计
    2 营养包对改善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状况的总体效果
    3 存在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
        3.1 监测数据的局限性
        3.2 指标选择的局限性
        3.3 婴幼儿自然生长的影响
        3.4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3.5 营养包干预可能的负面作用
    4 结论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6-23月龄婴幼儿YYB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8)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的皮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脑损伤
        1.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手术前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手术后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手术前后aEEG变化及影响因素
        4.5 围术期头颅CT/MR的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脑功能的监测方法
        5.2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NICU的应用
        5.3 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皮层活动及影响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
        1.2 神经发育评估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体格发育评估
        3.3 神经发育评估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病例特征分析
        4.2 BSID评估结果
        4.3 MDI和PDI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的神经功能的评估量表
        5.2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优势和应用
        5.3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
        5.4 先心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皮层电活动与中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经发育随访
        1.2 缺乏早期预测指标导致随访困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随访和神经发育评估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
        4.3 18月龄时BSID评估结果
        4.4 围术期aEEG与18月龄MDI与PDI关联性分析
        4.5 手术前后aEEG变化与18月龄MDI与PDI的关联性分析
        4.6 头颅超声与18月龄MDI与PDI
    第五章 讨论
        5.1 大脑的发育与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
        5.2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脑功能与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5.3 国外现行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预后的评估与干预指南
        5.4 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随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10)儿童颅骨发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头围的增长变化
2 儿童颅腔容积的测量
3 儿童头颅的形状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显着改变
4 展望

四、2岁以内婴幼儿的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D]. 孔维康. 青岛大学, 2021(02)
  • [2]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辅食添加时间与3~5岁儿童体成分的关系研究[D]. 沈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生长发育现状与随访管理体系建设[D]. 方訸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出生队列的母婴超重肥胖代际传递研究及风险预测[D]. 魏晓彤.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6]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探讨[D]. 钟家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婴幼儿营养包(YYB)干预效果、量效关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 徐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8]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D]. 桂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9]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莉. 山东大学, 2019(02)
  • [10]儿童颅骨发育的研究进展[J]. 周昊,吉瑶,赵志军,张春阳,董艳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4)

标签:;  ;  ;  ;  ;  

2岁以下婴儿头围计算公式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