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一、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莲[1](2021)在《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背景:缺血性卒中在发病超早期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脑组织血流的重要措施,但溶栓后24h内不宜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得“溶栓后24小时内”形成了溶栓后抗栓治疗盲区。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此期间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探索盲区内用药,避免患者病情进展加重是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基于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方面成熟且应用广泛和国内专家共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治疗相关推荐,我们假设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评估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入组2019-01至2020-09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4.5h之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维持治疗;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常规补液扩容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其中试验组患者替罗非班需要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重叠4h治疗。溶栓后24h NIHSS评分下降>18%及以上表示有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90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了解是否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内脑梗死复发及死亡的百分比,进一步评估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数据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溶栓后24小时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83±1.34)、溶栓后1h NIHSS评分(2.48±1.73)、溶栓后24h NIHSS评分(1.67±1.37);对照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27±1.40)、溶栓后1h NIHSS评分(2.38±2.46)、溶栓后24h NIHSS评分(2.38±3.67);试验组与对照组溶栓前基线、溶栓后1h NIHSS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1.55±1.11)、90d mRS评分(0.63±0.83);对照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2.30±1.41)、90d mRS评分(1.12±1.27);试验组溶栓后24h、90d 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0)、不良事件发生率(8.3%)、90d内脑梗死再发率(5.0%)、死亡率(1.7%);对照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3.3%)、不良事件发生率(10,0%)、90d内脑梗死再发率(8.3%)、死亡率(3.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脑梗死再发及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可以取得更明显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改善近期预后。本研究结论在临床上对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背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脑动脉管壁和管腔内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相关。目前静脉溶栓是超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不同的轻型缺血性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溶栓病情预后存在差异;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和评估MIS患者从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目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IS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本研究第一部分对照组(纯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基础上继续收集2019-01至2020-09期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在溶栓时间窗(<4.5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进行90天的随访;进一步分析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处理方法: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受试者经随访确认预后不良(m RS:3-5分)者共29例(18.12%)。2.通过对研究对象影响预后的多种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前未服用抗栓药物,溶栓时间窗3-4.5小时,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 mmol/L对MIS患者溶栓后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此类指标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服用抗栓药物史、溶栓时间窗3-4.5h、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mmol/L、HCY>20umol/L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项研究可能提示临床医师可以从独立的危险因素出发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及健康宣教内容,尽最大限度的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屈征[2](2020)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患者应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与远期预后,评价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I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PIS患者寻求一种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入住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的发病48h内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PIS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阿加曲班组(研究组)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对照组86例给与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82例给与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应用阿加曲班的剂量为60mg/d连续2d,后3d~7d降为20mg/d同时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余治疗相同,住院治疗时间均为14d,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至3个月。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再根据治疗14d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评价出总有效率,通过总有效率进而评价出各方案短期治疗的有效性;应用治疗期间所记录的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来评价其安全性。3个月随访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价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将入组的LAA型PIS患者进行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进一步对比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对于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7d、14d后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治疗7d、14d后的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26)。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研究组治疗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5研究组前循环梗死治疗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患者前循环梗死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研究组后循环梗死治疗有效率为65.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3.5%,研究组后循环梗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6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在其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结论1应用阿加曲班的剂量为60mg/d连续2d,后3d~7d降为20mg/d同时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着改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阿司匹林治疗方案。2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相比,应用阿加曲班的剂量为60mg/d连续2d,后3d~7d降为20mg/d同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并未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安全的。3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对于后循环梗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图0幅;表9个;参82篇。

王瑞[3](2020)在《替罗非班预防轻型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成功的轻型致残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评价替罗非班预防血管再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接受替罗非班治疗轻型致残性卒中(Mild disabling stroke,MDS)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时期不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轻型致残性卒中患者76例为对照组。二组均先给予标准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于静脉溶栓治疗成功(即NIHSS评分减少≥2分)后即刻复查颅脑CT,排除脑出血及其它部位的出血,于静脉溶栓1小时内给予替罗非班(12.5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首先以0.4ug/kg/min静脉泵入,持续30min,后改为0.1ug/kg/min持续泵入24h)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对照组均于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颅脑CT,若未见出血,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抗血小板治疗,持续三个月。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剂量的降脂、稳定斑块,开放侧枝循环等常规治疗。记录临床有效性的各项评价指标,临床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以血管再闭塞发生的例数表示,次要指标以治疗7天、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表进行评价,远期预后采用三个月m RS量表评分表示;同时详细记录住院期间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通过上述指标情况进一步评价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同时将入组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分为穿支动脉疾病(PAD)、大动脉粥样硬化(AA)、心源性卒中(CS)、其他病因(OE)、病因不确定(UE)等5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型下替罗非班对MDS患者临床疗效与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管再闭塞的比较:经治疗14天,观察组发生血管再闭塞4例,发生率5.7%;对照组发生血管再闭塞13例,发生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且两组发生再闭塞时间主要集中于溶栓后24小时内。2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临床疗效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值变化率评价,经过7天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8.6%,对照组为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2,P=0.047);治疗14天临床疗效观察组为80.0%,对照组为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25)。3观察组与对照组远期疗效的比较:远期预后良好以三个月m RS评分≤1分评价,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4.3%,对照组为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观察组血尿2例、黑便3例、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血尿1例、黑便2例、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下,静脉溶栓成功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对穿支动脉疾病疗效显着(P<0.05),其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预防血管再闭塞现象的发生。2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3静脉溶栓成功1h内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4替罗非班能够显着改善PAD型轻型致残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表10个;参93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4](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卞科宇[5](2017)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7例)和对照组(117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应用,控制血压,调节血糖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针剂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两组药物疗程除低分子肝素为7 d外,其余均为14d。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比较。同时采用ADL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TT)、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54%,高于对照组43.59%(P<0.05)。2.NHISS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NHISS评分分别为(24.70±8.70)分、(24.10±6.92)分,治疗后的NHISS评分分别为(9.9±7.23)分、(17.20±6.80)分。两组治疗前的NH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ADL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ADL水平根据量表评价分别为(39.23±2.81)和(60.24±2.33)。对照组经治疗前后的ADL水平根据量表评价分别为(41.11±3.07)和(76.15±2.67)。两组治疗前ADL水平根据量表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水平根据量表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损害、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泌尿系统出血以及明显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有效,安全性高。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6](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文中研究指明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李小刚,刘蕾[7](2008)在《抗凝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否有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一次会议的辩题是抗凝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是否有益。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贺茂林教授(以下简称贺)作为正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旭光教授(以下简称高)作为反方参加了辩论。

付志新[8](2006)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的26%—43%(颈内动脉系约占28%,椎基底动脉系约占54%)。致残率、死亡率比一般卒中高。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指南,更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来提供治疗依据。本研究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奥扎格雷钠的疗效比较。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214例,男132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61.84±11.76岁,女64.77±11.05岁。病程:发病在6~72小时内病情均呈进行性发展。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合并高血压147例、冠心病34例,Ⅱ型糖尿病38例。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A组)50例、低分子肝素组(B组)52例、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C组)56例和对照组(D组)56例。各组间男女、年龄分布均衡,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分布均衡; (2)用药方法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14天。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7天。C组按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D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同时监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栓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聚聚集功能(PA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韩春晓,王娜[9](2021)在《阿加曲班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阿加曲班为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Ⅴ、Ⅷ和Ⅻ和蛋白C的活性,发挥其抗凝血作用,不但灭活液相凝血酶,还能够灭活与纤维蛋白血栓结合的凝血酶。阿加曲班对凝血酶具有高度亲和性,具有无抗原性、构效关系明确、半衰期短、临床使用安全等特点。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慢性动脉闭塞症和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的治疗。阿加曲班还通过对凝血酶的抑制,发挥抗炎、抑制血栓形成和抑制肿瘤转移等的作用。此外,阿加曲班还有非凝血酶抑制作用,如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等,以及潜在的抗病毒活性。对阿加曲班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阿加曲班临床更高效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赵丹丹[10](2021)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静脉用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各44例。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于溶栓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静脉用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73%(43/44)高于溶栓组75.00%(33/44)(P<0.05);治疗后联合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溶栓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于溶栓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溶栓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2/44)与溶栓组11.36%(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着。

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出现再闭塞的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治疗方案
        1.1.5 结局评价
        1.1.6 统计分析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1.2.2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1.2.3 安全性分析
    1.3 讨论
        1.3.1 进展性脑卒中发病机制
        1.3.2 进展性脑卒中治疗现状
        1.3.3 新型抗凝药物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机制
        1.3.4 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
        1.3.5 不足与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抗凝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2.1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现状
    2.2 抗凝药物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2.2.1 肝素类
        2.2.2 维生素K拮抗剂
        2.2.3 凝血因子Xa抑制剂
        2.2.4 凝血酶抑制剂
    2.3 抗凝药物的选择
    2.4 抗凝时机的选择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 B 脑梗死OCSP分型
附录 C 改良Rankin量表(mR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替罗非班预防轻型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治疗方案
        1.1.5 结局指标
        1.1.6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1.2.2 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率的比较
        1.2.3 治疗7天临床疗效评价
        1.2.4 治疗14天临床疗效评价
        1.2.5 治疗三个月的m RS评分比较
        1.2.6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下静脉溶栓7天临床疗效比较
        1.2.7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下静脉溶栓14天临床疗效比较
        1.2.8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下静脉溶栓三个月预后比较
        1.2.9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闭塞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2.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机制
    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2.2.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阿司匹林
        2.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氯吡格雷
        2.2.3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2.4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GPⅡb/Ⅱa受体拮抗剂
    2.3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抗凝治疗
        2.3.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抗凝血酶激活剂
        2.3.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2.3.3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
附录B 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
附录C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标准(1995 年)
附录D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5)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分组方式
    2.4 分组结果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判定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ADL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头颅CT、MRI成像情况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情况比较(见表4)
    3.6 两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曾经发表的论文

(9)阿加曲班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加曲班的药理作用
    1.1 直接凝血酶抑制作用
    1.2 抑制血栓形成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
    1.3 其他作用
2 阿加曲班临床应用
    2.1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
    2.2 用于慢性动脉闭塞症的治疗
    2.3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2.4 用于HIT的治疗
    2.5 在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2.6 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
    2.7 在心室辅助装置中的应用
    2.8 其他方面的应用
3 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特殊群体用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3.2 注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3 应用的局限性
4 结语

(10)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溶栓组
        1.3.2 联合组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
    2.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D]. 张俊莲.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D]. 屈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替罗非班预防轻型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临床效果分析[D]. 王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5]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D]. 卞科宇. 苏州大学, 2017(04)
  • [6]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J].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02)
  • [7]抗凝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否有益?[J]. 李小刚,刘蕾.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09)
  • [8]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付志新. 郑州大学, 2006(11)
  • [9]阿加曲班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韩春晓,王娜.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0)
  • [10]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赵丹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1)

标签:;  ;  ;  ;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