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提出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李华强,刘浩学,韩言虎[2](2018)在《多式联运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多式联运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多主体集成特征,合作伙伴选择是多式联运经营人构建联盟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从战略维度、业务运营维度2个方面分析承运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包括13个指标的多式联运联盟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设置指标权重,建立具有模糊特征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以吉林省某公司的长春—佛山线路的商品车集装箱公水联运为例,从长春到大连的公路运输中有4家物流企业作为潜在备选分承运人,通过语气算子与模糊标度、相对隶属度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实地调研取得指标的基础数据,根据决策向量,4个多式联运承运人选择顺序为丙、乙、甲、丁。该计算结果与4个多式联运联盟潜在承运人的发展实际一致,验证了基于组合赋权的承运人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多式联运经营人选择承运人形成联盟提供了科学的比选方法。
任艳青[3](2018)在《基于引证数据的中文期刊综述论文组稿策略分析——以《自动化学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组织综述论文来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影响力,通过分析已发表综述论文的引用和下载数据,明确组稿目标,指导组稿实践。【方法】通过分析《自动化学报》2012—2016年发表综述论文的引用、下载数据,比较不同获取方式、不同作者、不同机构发文的引证数据,探讨高被引和零被引综述的特征。【结果】通过分析,从选题、约稿对象、撰写、评审、服务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综述论文的组织策略。【结论】综述论文需要关注热点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选题,遴选由对当前选题比较熟悉的、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副教授或者教授撰写的综述论文,期刊需要在征稿须知中明确综述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审要点,"综"与"述"并重,同时将综述论文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广而告之,吸引作者和读者的关注。
孙磊[4](2018)在《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华自然科学社是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1927年9月,中央大学理工科大学生秉持在中国发展与应用科学的理念,在校内结社,组建了中华自然科学社。到20世纪30年代初,社员相继成长为职业科学工作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科学界的科学救国思潮影响下,他们从科学职业身份出发认识到自身的科学救国责任,总结晚清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为科学在中国发展缓慢的症结在于科学没有得到广泛社会应用,于是将普及科学视同应用科学的有效途径,从1932年开始,直至1937年,编行科普刊物《科学世界》,致力于科学的大众化,以促进科学在中国的应用,并确立社务活动宗旨为在中国发展与普及科学,推动社团演变为以国内职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抗战爆发后,迁移至大后方的社员于1938年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建总社,恢复了社务活动,在当时科学工作者群思以科学贡献于抗战建国事业的社会思潮中,继续开展以《科学世界》为中心的科学普及活动直至抗战结束;同时在1942—1945年,面向英美科学界发行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展开战时中外科学交流,以发展中国科学。抗战结束后,总社在1946年夏迁回南京中央大学旧址,恢复了在国内的社务活动,从1947年到1949年,持续编行《科学世界》,令刊物成为民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的科普期刊;还创办了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作为《中国科学通讯》的延续。战后时期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国内科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首先是规模显着,到1947年底,社员总数达到2000人以上,分布于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与农业科学等民国科学各领域。其次是与中国科学社发挥同等影响力,在1946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组中国科学促进会;1947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作,联合其他专门性科学学会,举办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1949年时与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一道,联合发起组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与普及科学成为政府职能,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社务活动渐趋停顿,在1951年3月底结束社务,完成发展与普及科学的历史使命。上述发展历程与主要社务活动表明,在民国科学史上,中华自然科学社发展与普及科学的社务宗旨与实践得到国内科学界认同,并因此发展成为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本文认为,这一科学社会史现象具有深刻的研究意蕴,反映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形成认知的过程。具体来说,科学职业伦理是以科学职业理念为前提的。科学职业理念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为内涵,在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实践之间建立起维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性联系,形成将科学研究的理性化模式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理性化目标的职业目的。由于令社会理性化本身意谓构建理性这一现代社会道德,所以这一职业目的旨在表达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而这是通过生成有效运用科学知识要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规范来实现的,表现为建立起有关科学职业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理性为价值取向,从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社会目的出发,构建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制度性规范,这就是本质上是制度伦理的科学职业伦理的内涵。返视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发展与普及科学正是科学职业理念的体现,因为发展科学旨在增进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则旨在应用科学知识指导实践,也就是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所以作为由多门学科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维系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于社内的理念正是科学职业理念,成为民国科学界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制。深入来看,科学职业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理性化目标,令中华自然科学社成为运行具有理性化意义的公共事务的社会建制,从学理上来说是一种公共领域建制,承载的是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表征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认识。本文因此以科学职业伦理作为研究视角,分章设节,对于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进行一番科学社会史考察。第一章阐述1927—1937年期间,中华自然科学社以公共领域建制为方向的体制化历程,以及这一体制化方向带动作为科学职业伦理形成之前提的责任伦理的兴起过程,指出社团的成立是科学职业理念中国化的产物,表现为民国时期,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来造就物质文明的现代性理念形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蕴育出科学职业理念,这是中华自然科学社缘起的结社理念,使得基于科学职业的业缘性社会关系开始在社务活动中形成,表现为民国科学界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意识主导下,社员以作为业缘性社会关系运行方式的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开展社务活动,根据科学救国的时代需要,从1932年开始探索出以科学大众化为方向的社务活动途径,这就是通过出版通俗性科学刊物《科学世界》来普及科学于国内民众,形成作为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的科学普及规范。由于科学普及规范遵循的是发挥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路径,所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成为一种具有理性化意蕴的社会公共事务,从而生成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公共领域建制属性,以运行理性化的社会公共事务为社务活动实质,所以社团的体制化建设旨在维系科学职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规制社员探索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途径,走向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社务实践。由于科学研究是社员的本职工作,这体现出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的责任伦理在社员理念中的兴起。第二章论述1938—1941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这一情形所体现的社史史实是,抗战爆发后位于大后方的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意识到,从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的抗战意向出发,大后方科学界根据科学职业理念形成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认为应该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以实现科学知识的战时应用,因此社员的社务活动也应转到这一方向上来。为此总社以应用科学为评价标准来展开科学普及,先是遵循面向发展生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展开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为社员有效运用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科技布局;在之前形成的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意识的作用下,从1939年起将应用科学学科规训转化为科学普及原则,在到1941年为止的《科学世界》编辑过程中,形成以应用科学学科知识的生产作为科普主题的局面,表现出责任伦理在实践过程中走向学科规训化途径。第三章论述1942—1945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当时总社通过向社员集稿,发行面向英美科学界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反映出当时社员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构建出基础科学科技布局。当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由抗战意向转向建国意向之时,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也随之共同认识到要通过科学普及提振大后方基础科学教育,以发展面向建国意向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化实践影响之下,社员从基础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形成了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对于科学普及方向的规划,走向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途径。第四章以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为题,论述在1946—1949年期间,社员意识到科学建国时代要求需要建立面向生产力的科学创新局面,以使得中国科学发展预及到世界科学创新趋势,于是开展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科学创新研究情形。在社务实践中,社员一方面通过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促进中国科学界的科学创新研究经由专业交流得到确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世界》向国内社会普及世界科学创新情形,包括国内科学创新研究。对于科学创新研究而言,这两种社务活动发挥的是获取科学新知并予以传播的功能,在学理上来说建立起一种面向科学创新的科学新知流动局面,以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作为维系机制,为作为责任伦理实践路径的学科规训提供制度化安排。正是学科规训制度的建立使得责任伦理演变为科学职业伦理,因为这建立起支撑科学研究的科学学科规训面向生产力转化的常态化局面,根据科学创新规律,要求国内科学界对于学科规训作用于发展生产力的利他性予以阐释,使得社会信任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大众利益;表现为经由《科学世界》,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保障理性目的实现的社会目的得到国内科学界阐释,使得社会大众认识到科学创新符合现代社会理性化价值取向。这在学理上反映的是国内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
李永莲[5](2018)在《高校学报的内向性与其所属高校实力的相关性探索》文中提出根据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和"2014年中国734所大学各学科排行榜"、2012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以及中国知网的数据等,对"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等4个层次高校学报的内向性与其高校综合实力、学科建设水平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内向性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客观存在,与主办高校综合实力、学科实力存在一定关系,但是相关性较弱,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强。
刘书庆,刘杰,刘佳,忽宏瑞[6](2017)在《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模型》文中指出针对企业产品质量危机事件日益频发问题,为有效预防与及时准确预警质量危机、削减产品质量危机危害,在识别生产准备过程、生产过程、产品防护与交付过程13个质量危机预防与监控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程序;从质量危机预防与监控要素视角,依据监控要素与预警指标的关联关系,提取出了12个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预警指标,探究了质量危机预警指标的预警等级阈值;构建了基于改进型物元可拓法的质量危机预警模型,提出了3个过程及其整体质量危机预警方法,并结合某公司实际进行了应用研究,以期对其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进行有效预防与预警。
丁子成,李淑娟,李梓,崔丹[7](2016)在《SiC单晶刻划过程的脆塑性转变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iC单晶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广泛用于大功率器件产业。但由于其材料的硬度很大,加工非常困难。脆性材料塑性域加工为提高该类材料的表面质量,降低加工时间和成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采用不同刀具角度和刀尖圆弧半径的单点金刚石刀具对4H-SiC单晶进行刻划实验,利用声发射、摩擦力传感器来监测刻划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强度以及摩擦力的变化,并通过LeicaDCM3D以及SEM观察划痕沟槽表面形貌、切屑状态,综合分析以获得4H-SiC单晶在不同角度、刀尖圆弧半径下塑脆转变的临界切削深度。结果表明,增大刀具角度有利于塑性域加工;在相同条件下,刀尖圆弧半径越大,临界切削深度越大。
钱振华,马胜利[8](2013)在《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中国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为分析视角,选取CSSCI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24家理工院校社科学报,附之于3家综合院校的文科学报为参照系,通过与未被CSSCI收录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相比较的角度,采用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以各家评价机构数据互为比较,以分析各家期刊的影响力,从而深入研究中国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状况,反思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并从中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学术期刊,更具学术公信力的制度建设。
朱丽华[9](2010)在《《岩土工程学报》核心着者测评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和综合指数法,依据发文量、被引量两项指标对《岩土工程学报》2000—2009年间的核心着者进行了测评,以揭示该刊的权威作者和岩土工程界的学术带头人,为刊物今后的发展以及读者、作者了解和把握我国岩土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提供参考依据。
《聚氨酯工业》编辑部[10](2009)在《2008年中国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论文题录(三)》文中认为
二、《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
二、公司制改革 |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
一、人事管理 |
二、文书管理 |
三、生产管理 |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
二、历年营业概况 |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
一、材料管理 |
二、出品情况 |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
第一节 厂、会关系 |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文化 |
一、忠信敏确 |
二、企业刊物 |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
第三节 行业地位 |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致谢 |
(2)多式联运联盟合作伙伴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承运人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1 承运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1.2 承运人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 基于组合赋权的承运人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2.1 熵值法确定权重 |
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2.3 基于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
3 模型应用 |
3.1 初始评价矩阵 |
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3 灰色关联度评价 |
4 结论 |
(3)基于引证数据的中文期刊综述论文组稿策略分析——以《自动化学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自动化学报》2012—2016年发表综述文章的引证数据分析 |
2.1 不同类型文章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比较 |
2.2 不同组稿方式的综述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比较 |
2.3 不同职称作者发文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比较 |
2.4 不同发文机构综述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比较 |
3 高被引综述和零被引综述的特征分析 |
3.1 高被引综述的特征分析 |
3.2 零被引综述的特征分析 |
4 基于引证数据分析综述的组稿策略 |
4.1 根据期刊定位和课题的发展阶段精心选题 |
4.2 遴选合适的综述约稿对象 |
4.3 明确综述的撰写要求, “综”与“述”并重 |
4.4 以行而有效的评审提高综述质量 |
4.5 完善的服务为综述的组稿和约稿助力添彩 |
5 结论 |
(4)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思路 |
三、围绕本文选题及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共领域方向的体制化与责任伦理的兴起(1927-1937) |
1.1 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的结社缘起 |
1.1.1 科学职业理念在民国的形成 |
1.1.2 社员的业缘化结社活动 |
1.2 社团的公共领域建制化 |
1.2.1 科学职业理念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之实践 |
1.2.2 社团的公共领域制度建设 |
1.3 社团的社会功能的确立与责任伦理的初现 |
1.3.1 科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社会功能之确立 |
1.3.2 社员的社会角色意识转向责任伦理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38-1941) |
2.1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构建 |
2.1.1 总社从应用科学出发实践社会功能 |
2.1.2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成为社务指导原则 |
2.2 应用科学学科对于社团科学考察活动的规训 |
2.2.1 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与应用科学学科规划 |
2.2.2 应用科学学科知识在科学考察中的生产与应用 |
2.3 科学普及确立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
2.3.1 《科学世界》塑造应用科学新知传播效应 |
2.3.2 《川康建设特辑》表征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42-1945) |
3.1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展现 |
3.1.1 《中国科学通讯》与发展中国科学的社务活动 |
3.1.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建立 |
3.2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
3.2.1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目标的确立 |
3.2.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规划科学普及途径 |
3.2.3 《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与科学职业伦理的表达(1946-1949) |
4.1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科技传播系统的构建 |
4.1.1 社务活动走向构建科技传播系统结构 |
4.1.2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形成科技传播系统运行机制 |
4.2 面向科学创新的科技传播系统实践表达科学职业伦理 |
4.2.1 《科学世界》的科学创新总论指向科学职业伦理理念 |
4.2.2 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 |
4.2.3 应用科学研究作为科学职业的社会目的:实现理性目的 |
4.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附表1: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名录与科学职业分布情形(194人) |
附表2: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任职科研机构分布情形(按照学科统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高校学报的内向性与其所属高校实力的相关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检索方法 |
(三) 指标设计 |
二、结果 |
三、讨论与结论 |
(6)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程序设计 |
2 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模型设计 |
2.1 质量危机预警指标确定 |
2.2 质量危机指标预警等级划分 |
2.3 质量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
2.3.1 预警指标评价等级标准化经典域及节域确定 |
2.3.2 质量危机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
2.3.3 贴近度函数建立 |
2.3.4 质量危机预警与处置 |
3 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模型应用 |
3.1 质量危机分过程预警 |
3.2 质量危机整体预警 |
3.3 预警模型应用结果讨论 |
4 结语 |
(7)SiC单晶刻划过程的脆塑性转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脆性材料塑性域加工理论 |
3 实验 |
3.1 实验设备及主要参数 |
3.2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动载时的划痕实验结果分析 |
4.2 声发射信号分析 |
4.3 动载划痕下摩擦力分析 |
4.4 动载划痕下的摩擦系数分析 |
4.5 静载荷与临界切削深度分析 |
4.6 临界切削深度分析 |
5 结论 |
(8)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基本数据来源 |
(一)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数据选取依据及状况 |
(二)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被引指标基本情况 |
(三) 基于CNKI统计的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基本指标情况 |
二、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的分析 |
(一) 学术公信力与期刊评价的关系 |
(二) 从国际通行的单一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
(1)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
(2) 篇均下载频次和载文量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
(3) 期刊来源指标反映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的排名情况 |
(4) 单一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
(5) 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
(三) 从综合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
(1) 按照权重赋值方法进行期刊排序反映的影响力情况 |
(2) 综合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
(四) 从与综合院校文科期刊比较的角度看理工院校学术期刊影响力 |
(1) 从与3家综合院校文科学报比较角度看期刊影响力情况 |
(2) 从与综合性院校文科期刊相比较角度进行的影响力分析 |
三、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H指数分析 |
(一) 学术的公信力、影响力:论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
(二) H指数的提出与发展 |
(三) 中国25家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H指数排名情况 |
(四) 关于H指数评价的分析 |
(五) 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
四、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探索与期刊评价的关系分析 |
(一)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国外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
(1) 专家意见调查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
(2) 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
(3) 依赖性网络方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
(4) 关于对国外期刊评价的看法 |
(二)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历史上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
(1) 世界最早学术期刊的评价 |
(2) 中国历史上学术期刊的评价 |
(三)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竞争与学术探索的关系 |
五、提升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影响力的同时, 筑牢学术公信力的基石 |
(一) 关于提高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质量的对策 |
(二) 关于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评价的建议 |
(9)《岩土工程学报》核心着者测评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着者测评方法 |
2 核心着者测评步骤 |
2.1 核心着者测评指标的确定 |
2.2 核心着者的测定 |
3 核心着者评析 |
4 结语 |
四、《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2]多式联运联盟合作伙伴选择[J]. 李华强,刘浩学,韩言虎. 公路交通科技, 2018(08)
- [3]基于引证数据的中文期刊综述论文组稿策略分析——以《自动化学报》为例[J]. 任艳青.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07)
- [4]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 ——基于科学职业伦理视角的分析[D]. 孙磊. 山西大学, 2018(04)
- [5]高校学报的内向性与其所属高校实力的相关性探索[J]. 李永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6]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危机预防与预警模型[J]. 刘书庆,刘杰,刘佳,忽宏瑞. 系统管理学报, 2017(04)
- [7]SiC单晶刻划过程的脆塑性转变特征研究[J]. 丁子成,李淑娟,李梓,崔丹. 人工晶体学报, 2016(11)
- [8]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J]. 钱振华,马胜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9]《岩土工程学报》核心着者测评与分析[J]. 朱丽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17)
- [10]2008年中国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论文题录(三)[J]. 《聚氨酯工业》编辑部. 聚氨酯工业, 2009(03)
标签:科学普及论文;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论文; 自动化学报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岩土工程学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