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草地放牧羊体重动态及限制因素分析

羊草草地放牧羊体重动态及限制因素分析

一、羊草草原放牧绵羊体重动态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月婷[1](2021)在《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绿色健康的动物生产模式是提高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利用功能性乡土草添加和放牧促进家畜健康生产,对提高家畜生产力、促进畜牧业健康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开展功能性乡土草(苦豆子)添加和盐渍化草甸放牧对肉牛生长、营养物质代谢、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甲烷(CH4)排放作用的研究,旨在探索苦豆子在舍饲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阐明盐渍化草甸放牧犊牛的消化代谢特征及最适放牧强度,为功能性乡土草的饲用开发及其在放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用24头健康雄性西门塔尔犊牛(170±1.07 kg),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0mg/kg BW、150 mg/kg BW、300 mg/kg BW、450 mg/kg BW苦豆子,每个处理组设计6个重复,进行为期60天的舍饲饲喂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1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犊牛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驼峰”型曲线变化,添加量为300 mg/kg BW时最高(P=0.001);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干物质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分别较0 mg/kg BW添加组提高11.6%(P=0.002)、14.5%(P=0.023)、69.6%(P=0.011)。1.2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能量代谢、N代谢和CH4排放的影响苦豆子添加对犊牛能量代谢及其利用效率无显着影响(P>0.05)。30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时,犊牛N采食(NI)、N存留(RN)、RN/NI较0 mg/kg BW分别提高7.86%(P=0.007)、41.7%(P=0.049)、31.3%(P=0.085),尿N/NI降低17.9%(P=0.005)。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肠道CH4排放无显着影响。1.3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犊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的摩尔比例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450 mg/kg BW添加组为最高(P=0.031)。150 mg/kg BW和30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显着提高犊牛瘤胃细菌α-多样性。150 mg/kg BW和4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提高瘤胃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12);1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提高理研菌科_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P=0.049)、瘤胃球菌科_NK4A214菌属(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P=0.013)、Gastranaerophilales菌属(P=0.016)的相对丰度。1.4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驼峰”型曲线变化,均在300 mg/kg BW添加时达到最高(P=0.044、0.019);4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显着提高犊牛血清中尿酸浓度(P<0.001)。2放牧率对西门塔犊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择24头健康雄性西门塔尔犊牛(112±1.74 kg)开展轮牧试验,设置0.44牛/公顷、0.67牛/公顷、1.33牛/公顷3个放牧率,每个放牧率设8个重复,进行为期60天的放牧试验。每天7:00出牧,归牧后精料(0.5%BW)和苦豆子(300 mg/kg BW)混合补饲。主要结果如下:2.1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犊牛ADG和DMI随放牧率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1.33牛/公顷组较0.44牛/公顷组分别降低24.0%(P=0.062)、15.7%(P=0.016);粗蛋白消化率呈“马鞍”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最低(P=0.085)。2.2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能量代谢、N代谢和CH4排放的影响犊牛GEI、消化能(DE)采食和ME采食均随着放牧率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1.33牛/公顷组犊牛可消化N、RN显着高于0.67牛/公顷组,CH4/DMI、CH4/有机物采食、甲烷能(CH4-E)/GEI、CH4-E/DE则显着低于0.44牛/公顷组(P<0.05)。2.3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放牧显着提高犊牛瘤胃VFA中乙酸比例(P<0.05);1.33牛/公顷组犊牛瘤胃液p H显着升高(P=0.005)。放牧显着提高瘤胃真菌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P<0.05);新丽鞭毛菌门相对丰度随放牧率增加呈“马鞍”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放牧率为最低(P=0.015),子囊菌门(Ascomycota)则呈“驼峰”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为最高(P=0.002)。放牧显着提高犊牛瘤胃细菌α-多样性(P<0.05);1.33牛/公顷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0.44牛/公顷组显着提高(P=0.008),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43)。2.4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放牧显着提高犊牛血清SOD和β-羟丁酸浓度(P<0.05);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呈“驼峰”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为最高(P<0.001)。苦豆子添加提高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改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提高N代谢水平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放牧提高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改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CH4排放,提高能量代谢和N代谢水平。在300 mg/kg BW的苦豆子添加以及0.44牛/公顷划区轮牧时,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最佳。

余乾,朱新平,孙翠玲,杨永林,杨华,王明远[2](2020)在《放牧条件下气温对多胎萨福克羊体重变化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多胎萨福克羊的放牧抓膘性能,以多胎萨福克羊母羊为试验组,纯种萨福克羊母羊为对照组,在4个月放牧期每月同一时间点测定母羊的体重,对比分析多胎萨福克羊和纯种萨福克羊日增重、月增重、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及体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放牧试验期多胎萨福克羊绝对增重为-4.38 kg/只,相对增重为-6.54%;纯种萨福克羊绝对增重为-14.19 kg/只,相对增重为-15.00%,纯种萨福克羊比多胎萨福克羊放牧保膘能力差。两个绵羊品种(系)的平均体重随着气温的上升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多胎萨福克羊的膘情维持能力优于纯种萨福克羊;高温影响放牧绵羊的生长发育。

张浩[3](2019)在《短期休牧对无芒雀麦改良草地植被和家畜生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放牧是草原利用的主要方式,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利用,约9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地退化,因此,从放牧强度、放牧时间和放牧方式的角度对放牧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休牧是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内外草原管理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我国还未见对休牧的研究报道。因此,建立基于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植被高度或者生物量水平上的休牧研究,对完善可持续放牧利用技术体系,提高草地和家畜的生产能力并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无芒雀麦改良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至2017年的放牧季(每年的6月15日至9月15日)开展;将放牧季划分为三个季节:春季(S1,6月15日至7月15日),夏季(S2,7月15日至8月15日)和秋季(S3,8月15日至9月15日);根据牧后剩余量法确定可持续利用水平,利用放入—取出方法(Put and take stocking)调控放牧绵羊数量,使牧后剩余量控制在预设值。试验处理为:以持续放牧(CG,3个季节均放牧)为对照,设置了春季休牧(R1;S1休牧,S2和S3放牧)、夏季休牧(R2;S2休牧,S1和S3放牧)和秋季休牧(R3;S3休牧,S1和S2放牧)三个休牧处理。研究内容为:(1)家畜选择性采食与植被特征的关系;(2)休牧对草地植被组分、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3)休牧对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绵羊采食、营养摄入和体增重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整个放牧季,绵羊日粮中无芒雀麦和羊草的组分(分别为40.4%和35.1%)明显大于二裂委陵菜和苔草属牧草(分别为9.5%和15.1%);二裂委陵菜的择食指数最高(0.62),无芒雀麦和苔草属牧草次之(分别为0.05和0.17),羊草最低(-0.29)。整个放牧季绵羊的采食组分与植被各项数量特征均有显着(P<0.01)的相关关系,绵羊对某一植物的择食指数与该植物的各项营养特征均有显着(P<0.01)的相关关系。但在每个季节,以上的关系并不总是成立:在可利用性(现存量)较高的春季,绵羊的选择性采食与植被的数量特征没有相关关系;在可利用性较低的秋季,绵羊的选择性采食与植被的营养特征没有相关关系。因此,绵羊的选择性采食受到植被数量特征和营养特征的双重影响,伴随着植被可利用性的下降,植被营养特征对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而植被数量特征对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影响程度逐渐升高。(2)2015至2017年的平均放牧率在处理间差异较小。从春季到秋季,牧草生长速率显着降低(P<0.01),因此,春季休牧和夏季休牧牧草现存量显着(P<0.05)高于持续放牧,但与秋季休牧差异不显着(P>0.05)。因各处理牧草在放牧季的平均现存量维持在500 kg/ha以上,处理间放牧率差异较小,不同季节休牧对优势种和非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均没有显着(P>0.05)影响。同一季节,牧草生长速率随放牧率的增大而减小,表现出等补偿性生长或欠补偿性生长;因放牧率和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在处理间差异不大,不同季节休牧对牧草生长速率和生产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绵羊对无芒雀麦和羊草的采食在季节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导致夏季休牧羊草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显着(P<0.01)大于其它处理,而无芒雀麦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显着(P<0.01)小于其它处理。非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与植物多样性呈现显着(P<0.01)的正相关关系,因非优势种比例在处理间差异不大,不同季节休牧对植物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结果显示,将优势种与非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维持在8:2有利于维持草地的生产力和多样性。(3)草地可提供牧草的营养品质在年际和年内不同季节间的变化主要受草地植被组分和牧草生长速率影响,但草地植被组分和牧草生长速率在处理间差异不大,因此,不同季节休牧对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没有显着影响(P>0.05)。夏季休牧绵羊的有机质采食量和可消化有机质采食量均显着(P<0.05)大于其它处理,因此,夏季休牧绵羊单位个体增重显着(P<0.05)大于持续放牧和春季休牧,但与秋季休牧差异不显着(P>0.05)。2016年牧草生长速率较低、品质较差,三个季节绵羊日粮中的能量蛋白比(分别为0.099 MJ/g、0.104 MJ/g和0.118 MJ/g)均高于饲养标准推荐量(0.088 MJ/g)且能量蛋白比与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呈显着(P<0.05)负相关关系,当可提供牧草粗蛋白含量低于8%时,绵羊的有机质消化率下降迅速,此时需要给绵羊补充蛋白质饲料。综上所述,绵羊的选择性采食受到植被数量特征和营养特征的双重影响,影响程度与植被的可利用性有关。夏季休牧对羊草有促进作用,对无芒雀麦有抑制作用,但不同季节休牧对优势种和非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没有影响,对生产力和多样性也没有影响。春季休牧不利于绵羊的营养摄入,夏季休牧最有利于绵羊采食和体增重。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以牧后植被剩余量为标准、年际间夏季和秋季进行交替休牧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

乌力吉[4](2020)在《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和直接的利用方式,其中放牧强度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养分输入和输出的关键因子。磷(P)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必需元素,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有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国内外有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C)和氮(N),有关磷平衡的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特别是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磷平衡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立的长期放牧实验平台,采用随机设计,分为2个地形和7个放牧强度,共14个放牧处理。对草地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磷含量、磷库以及磷的周转等进行了两年(2016、2017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和结论:(1)放牧对土壤表层0~20cm全磷含量和磷库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地形也是影响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重要因子。在平地放牧系统中,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P<0.05);在坡地放牧系统中,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表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均表现为平地高于坡地(P<0.001)。放牧强度虽然没有改变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但是有时空间异质性的效应大于放牧处理的效应,平地的空间异质性大于坡地。放牧强度和地形均显着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放牧显着增加了两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同时表现出平地系统高于坡地系统。(2)放牧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磷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对地上生物量磷库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其差异主要是由于生物量不同导致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磷含量和磷库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和不同年份间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P<0.001)。不论平地系统还是坡地系统,两年数据均表明放牧显着影响地上生物量磷库,具体你响应表现为,随放牧强度增加,2016年呈“单峰型”变化,而2017年呈现降低的趋势。平地和坡地系统中,地上生物量磷含量和磷库均表现为2016高于2017(P<0.001),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有两年含量变化引起的。(3)放牧对凋落物磷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是显着降低了其磷库的大小(P<0.01),主要是生物量的相对贡献率较大。地形条件对凋落物磷含量具有显着的影响(P<0.01),但对凋落物磷库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4)放牧对活根、死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放牧显着降低了三者的磷库(P<0.001),三者生物量的相对贡献大于含量的相对贡献。活根磷含量在平地中显着高于坡地(P<0.01),但地形对死根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没有影响(P>0.05)。不同地形和年份对活根和死根磷库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磷库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显着(P<0.05)。(5)地上凋落物残留率不受放牧强度的影响(P>0.05),但是放牧通过减少凋落物的数量,进而显着降低了磷的释放量(P<0.001)。不同地形下,三个分解阶段的地上凋落物残留率和磷释放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根系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受放牧强度和地形的影响(P<0.05)。在平地系统中,残留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单峰型”变化,而坡地系统中残留率与放牧强度呈正相关。放牧对根系凋落物磷释放速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形下基本一致,放牧通过减少了根系生物量进而降低了磷的释放量。放牧对绵羊粪便的分解速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放牧通过增加粪便排泄量改变了磷的释放量,且平地的释放量显着大于坡地(P<0.001)。(6)放牧对磷的重吸收效率具有显着影响(P<0.05)。平地放牧系统中,重吸收效率均与放牧强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坡地系统中二者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单峰型”变化(P<0.01)。(7)家畜的采食量和排泄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或“单峰型”变化,在重度放牧下家畜的采食量最大,但在GI=9.0sheepha-1时,家畜采食量下降。绵羊个体增重和每公顷羊增重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个体增重在轻度或中度放牧条件下最大,而每公顷羊增重在重度放牧下最大(P<0.05)。本研究表明,既保持家畜体重增加又不损坏草地健康的最大放牧强度为GI=6.0sheep ha-1。放牧强度对啮齿动物的分布有也一定的影响,当放牧较轻时主要是以体型较小的黑线仓鼠为主,而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达乌尔黄鼠的数量有所增加。放牧强度对昆虫生物量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P<0.001),在2016年放牧显着降低了昆虫生物量,而2017年放牧对昆虫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放牧不仅加速了磷循环,同时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轻度放牧不会破坏草地生态系统,但是畜产品输出较少、经济效益不高;重度放牧尽管增加了畜产品的输出但是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减低了草地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因此,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是维持草地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关键。

池永宽[5](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王仲男[6](2018)在《羊草枯落物对草食家畜放牧与生境的响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枯落物(litter)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枯死后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超过50%的净初级生产力通过枯落物的分解返回到土壤中。因而,枯落物积累与分解成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环节,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关于枯落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枯落物是如何响应多种环境因素,以及枯落物在草地碳循环、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清楚。此外,家畜放牧作为人类干扰草地的主要形式,其对枯落物积累和分解的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放牧是如何通过影响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从而对枯落物分解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研究。本研究在区域尺度和跨区域尺度下,通过检测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境和家畜放牧对羊草枯落物的影响,试图揭示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下大型草食动物放牧对枯落物积累和分解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检验不同的草食动物(绵羊和牛)是如何影响草地枯落物的积累;(2)草食动物是否能够通过改变枯落物质量和土壤微环境来影响枯落物的分解;(3)草食动物在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境下对枯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4)枯落物对几个主要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发现:(1)在局域尺度上,放牧干扰通过同时减少地表凋落物的量和立枯体的归还量进而显着的降低草地地表枯落物的积累量。此外,不同放牧方式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绵羊的放牧活动可以显着加快枯落物的分解速度,而牛的放牧活动也加速了枯落物分解,但是与对照处理相比并不显着。(2)现有的研究表明,放牧影响枯落物分解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首先,放牧影响土壤环境进而改变枯落物的分解速度;其次,放牧能够影响植物本身的质量(碳氮比)来改变枯落物的分解过程。本研究证明了放牧通过上述两条路径对枯落物分解产生影响。一方面,我们使用了相同质量的植物(羊草)枯落物来测试土壤性质对分解的影响,排除了枯落物质量的变化造成的分解差异。结果表明:放牧显着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含水量、土壤碳含量和土壤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枯落物分解与土壤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不同放牧方式导致了枯落物本身质量的变化,也会对枯落物分解速率造成影响。从牛放牧小区收集的枯落物氮含量比从羊放牧小区和无牧小区的要低,而碳氮比则更高。枯落物的分解速度在处理间有显着差异,这说明了枯落物质量(碳氮比)与枯落物分解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3)在空间异质性的作用下,不同生境的气候环境、植被特征和土壤环境共同作用于枯落物的分解。我们的研究发现,牛放牧在不同的生境中都可以显着的降低土壤含水量,并增加土壤容重;并且,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对放牧处理的响应极为敏感。其中,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的松嫩草地和希拉穆仁草地,放牧显着的增加了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和微生物碳含量;而在土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呼伦贝尔草地和锡林郭勒草地,放牧则显着的降低了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和微生物碳含量。并且土壤碳含量和土壤氮含量之间有着偶联效应。与此趋势相类似的是,牛放牧显着的加速了松嫩草地和希拉穆仁草地的枯落物分解,却显着的减缓了呼伦贝尔草地和锡林郭勒草地的枯落物分解速度。放牧对剩余枯落物中的碳含量和氮含量影响并不显着,但是却能够显着的改变剩余枯落物的碳氮比。随着分解的加速,剩余枯落物的碳氮比变大,这意味着,在分解过程中,枯落物的碳含量和氮含量是偶联相关的。此外,不同生境与放牧处理对土壤环境和枯落物分解的影响都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家畜放牧对枯落物的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放牧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诸如,土壤含水量、土壤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等)来影响植物枯落物的分解速度。在区域尺度实验研究中,不同体尺的大型草食动物(牛、绵羊)以土壤环境作为中介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放牧可以通过改变枯落物的质量来影响枯落物分解。由于牛和绵羊在食性选择上的不同,造成了同种植物(羊草)长期受到不同家畜采食并产生了质量(碳氮比)上的差异,从而改变枯落物的分解速度。另外,我们发现在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境中,放牧对枯落物的分解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这种调控与生境的土壤养分含量直接相关。在空间异质性的作用下,不同生境的气候环境、植被特征和土壤环境共同作用于枯落物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有多个偶联效应存在,例如:气候因素的偶联效应,土壤碳和氮的偶联效应,以及枯落物中碳和氮的偶联效应。并且,不同生境与放牧处理对土壤环境和枯落物分解的影响都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尺度下,同样的生态学过程(例如枯落物分解)受不同因子(气候、放牧)的调控,其内在机制是不同的。为了明晰这其中的复杂机制,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完成,对我国北方草地的枯落物分解动态,草地土壤碳、氮素等养分的循环以及草地生产力的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智明[7](2017)在《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文中研究说明在草地放牧系统中,草食动物对植物有着强烈影响,同时草地植物对家畜生产形成制约。开展草地家畜放牧研究,对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过程的维持以及生产实践至关重要。在冬季,放牧家畜饲养研究是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的薄弱环节,冬季家畜舍饲技术方法的缺失制约着家畜生产实践。基于草地放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指导草地生产实践的迫切性,本文开展了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绵羊放牧与冬季舍饲研究。在放牧季,主要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休牧制度处理下绵羊对草地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在充分考虑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前提下,首先从时空的视角,进行了绵羊采食行为的时空特征研究;其次从草、畜营养供需平衡的视角,进行了草地牧草能量、蛋白质以及矿物元素的供给及绵羊对营养需求的平衡性研究;最后,从生产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生产性能的分析。在冬季,开展了绵羊粗饲料供给技术研究,开展了碱蓬对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绵羊饲料配方的研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强度对草地牧草现存量影响无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对绵羊喜食牧草具有显着影响,放牧导致草地喜食牧草产量降低。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放牧会导致干旱年份草地植物多样性的降低。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长期持续重度放牧有使土壤变的紧实的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积极。短期放牧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降低。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对放牧强度敏感,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长期放牧会导致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放牧强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在土壤深层。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并且,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2)在松嫩草地,长时间连续休牧并不能维持草地最大生产力,适度放牧则有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春季、秋季休牧对于草地现存量、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维持草地高的现存量和植物多样性出发,松嫩草地较适宜的休牧制度是4只羊/公顷的放牧强度下春季或秋季休牧。采用季节动态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对草地的影响不比持续稳定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优越。休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影响。4只羊/公顷或休牧更有利于土壤全钾含量的维持。持续稳定放牧压能够显着降低表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季节动态放牧压或休牧能够显着降低中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休牧制度敏感,休牧制度不能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物含量对休牧制度响应积极。(3)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草地植物群落斑块状分布密切相关,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聚类模式。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具有方向性。绵羊对草地上同一植物群落存在重复访问的现象,并且随着放牧时间延长,重复访问的面积逐渐增大。放牧强度对绵羊重复访问特定植物群落存在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增大,绵羊重复访问特定的植物群落所在的斑块越多。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是“拓展式”利用模式。并且,不同放牧强度,绵羊对草地的拓展利用模式不同。中等放牧强度(4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先降低后增大;强度放牧(6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逐渐增大。随着放牧时间的持续进行,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逐渐增大。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具有局部性的特征。在松嫩羊草草地放牧系统,草地适宜利用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家畜选择性采食。在确定松嫩羊草草地适宜利用率时,应该依据家畜喜食牧草的数量进行核算。(4)放牧强度对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无影响。在放牧季,放牧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7、8、9月,绵羊代谢能摄入量低于绵羊代谢能需求,需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影响了绵羊每天粗蛋白的摄入量,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蛋白质的摄入。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6、7、9月,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不能满足营养需求,需人工补充。草地牧草中K、Na、Mg、Fe能够满足绵羊的需求。牧草中Ca、Mn、Zn元素低于绵羊营养需求,必须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对绵羊的生产性能有显着影响,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获得高的日增重。适度放牧绵羊产羔率、繁殖成活率明显高于重度放牧。适度放牧有利于羔羊获得高的初生重和平均日增重。高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5)冬季舍饲状态下,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能够促进绵羊粗饲料采食量并提高绵羊生产性能。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但是,多样化粗饲料组合促进家畜采食的积极效果具有时效性。给绵羊饲喂碱蓬能够影响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日粮中添加碱蓬改变了绵羊血液中Na、Cl、Cd、ALT浓度。尤其是在羊草中添加碱蓬使得绵羊血液中Cd浓度升高的结果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盐生植物进行反刍动物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对盐生植物所含的矿物元素对家畜本身乃至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安全性给予深刻的评价。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松嫩草地绵羊放牧系统利用模式为:适宜的放牧制度为连续放牧,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春季或秋季休牧。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只羊/hm2(包括羔羊)。草地放牧开始于3月中下旬;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休牧方式或放牧。当饲草不足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放一半,补一半”;5月中旬至9月中旬,采用“早出晚归”的出牧制度,进行全天放牧。应该给绵羊补充Ca、Zn、Mn等矿物元素;9月中旬,进行割草,草地留茬高度约为4-8 cm,刈割牧草制作干草,用于冬季绵羊舍饲。9月末至10月,利用草地残茬进行放牧,并注重能量、蛋白的补充。降雪封盖草地后,进入冬季舍饲阶段。在绵羊冬季舍饲时,应当供给多样化的粗饲料,并且较理想的饲料配方是:玉米11.72%,豆粕4.01%,食盐0.10%,玉米秸秆30.00%,羊草54.17%。

刘晨[8](2015)在《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的核心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诸多生态过程(ecosystem processes)的重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生态系统不断趋于简单化,草地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为了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的正常生态过程,深入理解草地异质性形成的原因变得日益重要。大型草食动物(large herbivore)放牧是影响和调控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开展不同草食动物放牧对草地空间异质性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维持和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指导草地放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两种最主要的放牧家畜-绵羊(sheep)和牛(cattle)作为试验对象,在不同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下,系统地研究不同放牧方式(无牧,No grazing;羊单牧,Sheep grazing;牛单牧,Cattle grazing;牛羊混牧,Mixed grazing)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揭示北方松嫩草甸草原的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进一步分析植物-土壤异质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对放牧的响应,探讨放牧与植物多样性互作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大量收集和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松嫩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特征变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全氮、氮利用率、有机质、全磷、p H值、电导率、含水量)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的土壤特征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C.V.;空间结构变异,C/C+C0)之间差异显着。各土壤特征变量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氮利用率>电导率>硝态氮>铵态氮>总无机氮>全氮>有机质>全磷>含水量>p H。各土壤特征变量的结构异质性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含水量>总无机氮>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电导率>p H>氮利用率。就松嫩草地土壤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氮元素而言,不同形式氮元素的变异系数差异显着,其中,氮可利用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而土壤总氮的变异系数最小。空间结构变异与变异系数之间规律不一致。土壤氮利用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结构变异反而最小。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系数较大,但结构变异强度较低。但土壤p H的空间异质性两个组分的变异程度均较低。(2)放牧方式对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产生了显着不同的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强烈地依赖于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在高、低不同的植物多样性草地上,羊单牧均降低了植物群落异质性,但在高多样性草地不显着;牛单牧提高了植物群落异质性,但在低多样性草地作用结果不显着;混合放牧对高多样性草地植物群落异质性没有影响,但显着降低了低多样性草地的植物群落异质性。放牧对各土壤变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但在高多样性草地,任何一种放牧方式均可以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异质性。对于草地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氮元素,除上述作用外,单独放牧牛在两个多样性草地一致地增加了土壤可利用氮的空间异质性。牛、羊单牧对土壤p H、电导率的作用一致,均提高两个多样性水平上二者的空间异质性。混合放牧对土壤p H、电导率的作用不同。混合放牧在两个多样性水平上,均降低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而牛、羊单牧对二者的作用不同,且在两个多样性水平上,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规律。(3)放牧方式对土壤氮通量-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作用结果显着不同,但这种不同的作用结果与对放牧对土壤氮库的作用不同,并不依赖于放牧前草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牛单牧显着地增加了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羊单牧和牛羊混牧并没有显着地改变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尽管不同放牧方式对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但任何一种放牧方式都没有降低草地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相反,而是放牧对其产生了维持或增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系统中,任何放牧方式都没有通过降低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而退化松嫩草地生态系统。(4)草地土壤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强烈地依赖于不同放牧方式和空间异质性组分(变异系数C.V.和结构变异C/C+C0)。在未放牧的样地中,土壤氮利用率变异系数和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均没有表现出任何相关性。在放牧样地中,任何一种放牧方式都没有改变土壤氮利用率的变异系数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牛、羊单牧也没有改变土壤氮利用率的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而混合放牧促进了土壤氮利用率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形成。通过对如上主要实验结果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关于放牧对草地空间异质性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和较以往更为深入的理解:由于不同放牧家畜的偏食性以及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放牧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二者关系的作用规律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放牧方式会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且这种作用强烈地依赖于不同的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而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土壤氮通量-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与植物多样性背景无关。在高植物多样性草地上,不同大型草食动物的适度放牧均能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异质性,较高的土壤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不同植物物种提供更多的生态位,进而促进植物物种共存并提高草地植物多样性。因此,在草地放牧系统中,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草地产生正的动物-植物-土壤反馈环(feedback loop)。本研究再次强调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此外,放牧并没有降低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并且这种效应与放牧方式和植物多样性背景无关,无论是何种放牧方式及其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放牧均可以维持或增加草地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从维持草地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视角来看,单独放牧牛被认为是松嫩草甸草原的最优放牧机制。本研究为指导草地放牧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放牧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刚成诚[9](2015)在《全球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分布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大陆总面积的1/4,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对维系生态平衡、地区经济、人文历史具有重要地理价值。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食用的肉制品和奶制品,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由于其广大的分布面积,草地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对平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降低陆地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碳循环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不仅有助于了解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制,且对评价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首先以典型区—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 1981-2010年间,4个地区的草地空间分布、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碳储量、土壤呼吸(Rs)、土壤异养呼吸(Rh)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s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动态,并根据草地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来揭示不同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此外,利用改进的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模拟了过去百年不同时期全球草地覆盖,并利用基于湿润度指数K的分段模型和单室模型模拟了全球草地NPP和NEP,分析其时空动态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草地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最后,利用NPP和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等级划分的指标,对全球草地退化进行遥感监测,并引入3种NPP做为指标,对造成草地退化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种因素进行定量化和空间化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进展如下:1.典型区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 1981-2010年间,4个地区的草地空间分布、草地NPP、碳储量、Rs、Rh及NEP的时空动态,最后分析了不同草地NPP与年平均温度(MAT)和年总降水量(MAP)的相关性来揭示不同草地NPP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研究表明:(1).在4个地区中,北美草地面积最大,其NPP为4225.30±215.43 Tg DW.yr-1,欧洲草地面积最小,其NPP为928.95±24.68 Tg DW·yr-1。30年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草地NPP呈现上升趋势,而欧洲和北美草地NPP整体下降;(2).北美地区草地的碳储量最高,为145.25 Pg C,中国草地碳储量最低,为36.42 Pg C,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碳储量分别为45.46和52.38 Pg C。草地碳储量的95%以上储存在土壤中;(3).澳大利亚草地的Rs最高,为5.72±0.62 Pg C.yr-1,欧洲草地的Rs最低,为1.39±0.05 Pg C.yr-1,中国和北美草地的Rs分别为2.13±0.07和5.55±0.18 Pg C.yr-1;北美草地的Rh最高,为2.96±0.09 Pg C.yr-1,欧洲草地的Rs最低,为0.73± 0.02 Pg C.yr-1,中国和澳大利亚草地的Rs分别为1.12±0.03和2.92±0.28Pg C.yr-1。30年间,中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Rs和Rh均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而北美草地Rs和Rh下降;(4).欧洲草地NEP最高,平均为11.92±9.22 Tg TgC·yr-1,澳大利亚草地NEP最低,平均为-1176.03±61.73 Tg C.yr-1,中国和北美草地NEP分别平均为-22.46±21.45和-682.73±48.90 Tg C.yr-1,即欧洲草地表现为碳汇,其他地区草地均为碳源。1981-2010年间,澳大利亚草地NE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北美和欧洲草地NEP整体下降,即向大气中释放的碳逐渐增多;(5).草地NPP对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不同草地类型对降水变化的反应不同。2.全球草地面积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改进的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模拟了过去百年不同时期全球及各大洲草地类组的时空动态及未来演变趋势,并研究了不同草地类组的迁移方向和距离,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研究表明:(1).全球草地面积为(5100.21±59.06)× 104km2,在5个草地类组中,热带萨王纳类组的面积最大,为(2010.05±108.32)× 104km2,典型草地类组面积最小,为(414.21±19.00)× 104km2,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荒漠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面积分别为(1442.78± 85.73)、(780.84±13.16)和(452.32±32.26)× 104 km2;(2).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草地面积从5175.73 ×104 km2下降到5102.16 × 104 km2,其中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的面积下降最多,为192.35 × 104km2,荒漠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面积分别下降14.31、34.15和70.81 × 104 km2,热带萨王纳类组的面积增加了238.06 × 104 km2;(3).到本世纪末,全球草地面积将会继续下降,其中RCP8.5情景中草地面积将下降最多(516.55×104km2),RCP2.6情景中下降最少(405.84 × 104 10km2),在RCP4.5和6.0情景中,将分别下降503.74和482.02 × 104 km2;(4).在六个大洲中,亚洲的草地分布最广,为(1940.62±48.14)× 104 km2,欧洲的草地面积最小,为(201.52±12.95)× 104 km2,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草地面积分别为(1007.72±24.14)、(1065.10±53.19)、(397.39±7.19)和(487.85±47.31)× 104km2;(5).在过去的100年中,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草地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草地面积整体上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亚洲和北美洲草地面积将继续下降,欧洲草地面积在RCP8.5情景中将显着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中变化较小,非洲和南美洲草地面积将继续上升,大洋洲的草地面积将逐渐下降;(6).过去的100年中,在北半球,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其他草地类组的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其中典型草地类组的迁移距离最长,为633.11km;在南半球,荒漠草地类组和热带萨王纳类组分别向西南和东南方向迁移,其中荒漠草地类组的迁移距离最长,为1289.75km,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则向北方迁移。而在未来几十年内,RCP8.5情景中,各草地类组的迁移距离最长,大部分草地类组将向北方移动,其中RCP2.6情景中迁移方向争议较大。3.全球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利用基于湿润度指数K的分段模型定量评估过去百年不同时期全球草地NPP的时空动态及未来演变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草地NP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1).全球草地NPP为(26.09±0.44)Pg DW·yr-1,在5个草地类组中,热带萨王纳类组的NPP最高,为(14.08±0.86)Pg DW·yr-1,其次为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其NPP为(5.88±0.36)Pg DW.yr-1,典型草地类组NPP最低,为(1.59±0.06)Pg DW-yr-1,荒漠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NPP分别为(2.47±0.02)和(2.07±0.12)Pg DW.yr-1;(2).在过去的 100 年中,全球草地 NPP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共增加了 745.32 Tg DW·yr-1。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在RCP2.6情景中,草地NPP在2030s之后无显着变化;在RCP4.5情景中,将有微弱的增加;在RCP6.0和RCP8.5情景中,草地NPP在2030s之后将增加。在2070s,草地NPP与1920s相比,在不同情景将分别增加2.88%、4.45%、5.70%和12.35%;(3).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NPP在整个研究时间范围内逐渐下降,而荒漠草地类组和典型草地类组NPP波动较大,热带萨王纳类组的NPP在1920s-2070s逐渐上升,其中RCP8.5情景中将增加最多,在RCP2.6情景将增加最少;(4)在六个大洲中,亚洲草地NPP最高,占全球草地NPP的30.73%,其次为非洲草地NPP,占全球草地NPP的27.69%,欧洲草地的NPP最低,占全球草地NPP的4.40%,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草地NPP分别占全球草地NPP的17.26%、10.64%和9.29%;(5).在过去的100年中,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草地NPP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而欧洲和北美洲草地NPP下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亚洲和大洋洲的草地NPP将下降,非洲和南美洲草地NPP则会快速增加,而在欧洲和北美洲草地NPP在多数气候情景中变化较小;(6).降水是影响全球尺度草地NPP最重要的气候因子。4.全球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利用基于湿润度指数K的单室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全球草地NEP的时空动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NE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研究表明:(1).全球草地NEP平均为117.66±173.44 Tg C·yr-1,在5个草地类组中,典型草地类组的NEP为-41.94± 32.38 Tg C.yr-1,表现为碳源,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的NEP最高,为(82.38±108.16)TgC·yr1,具有最高的固碳潜力;其次为热带萨王纳类组,其平均NEP为(46.00±39.57)Tg C·yr-1;荒漠草地类组的NEP最低,为(4.61± 7.01)Tg C.yr-1;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平均NEP为(26.61±27.43)Tg C·yr-1;(2).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草地NEP由8.40降低为到-42.91 TgC·yr1,即从吸收碳转化为释放碳。未来的几十年内,在RCP8.5情景中,全球草地NEP将一直下降,到2070s将下降至(-713.50±302.29)Tg C·yr-1;在RCP2.6情景中,草地NEP在2030s之后将有微弱上升,到2070s将达到(-166.63±103.14)Tg C·yr-1;在RCP4.5和6.0情景中,到2070s将分别下降至(424.51±177.63)和(406.43±167.49)Tg C.yr-1;(3).在六个大洲中,亚洲草地固碳潜力最强,最高达到135.37 Tg C·yr-1,在过去的100年中,除南美洲草地接近碳中性外,其他大洲草地均表现为碳汇;到本世纪末,全球各大洲草地均将转化为碳源;(4)在全球尺度,草地NEP更易受温度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其中降水的作用更加明显。5.全球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及其驱动力分析利用NPP和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等级划分的指标,研究2000-2013年全球草地退化状况,同时利用潜在NPP(NPPp)、实际NPP(NPPa)及二者差值(即人类活动作用导致NPP的损失,HANPP)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草地退化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全球发生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地面积为1401.01 × 104km2,占全球草地面积的23.90%,未发生变化的草地面积为3017.24 × 104km2,占全球草地面积的51.47%;(2).在发生变化的草地中,呈现轻度改善的草地分布面积最大,占16.30%,呈现轻度退化和显着退化的草地面积分别占全球草地面积的15.30%和2.07%;(3).亚洲和北美洲草地呈现轻度改善的面积分别占各自大洲草地面积的17.55%和23.48%,而在其他大洲,呈现轻度退化的面积较大,最大面积的草地退化和草地改善均发生在亚洲;(4).气候变化是全球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导致了 45.51%的草地退化,而人类活动次之,导致32.53%的草地退化,而人类活动是草地改善的主导因素,占改善草地总面积的45.51%,而气候变化导致了30.6%的草地改善;(5).由于草地退化引起的NPP损失在1.40(北美洲)和13.61 TgC·yr1(大洋洲)之间,而由于草地改善造成的NPP增加在1.59(北美洲)和17.57 Tg C·yr-1(欧洲)之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各个大洲草地退化的影响不同。6.精度验证和误差来源本研究的时间横跨过去百年到本世纪末,空间尺度由区域尺度到大洲尺度到全球尺度,从不同时空尺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地面积及生产力的影响。由于研究时间和空间尺度较大,模拟结果的验证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模型模拟精度、降低其不确定性,本论文采用立体取样-交叉验证-综合评判的方法,从样点实测数据、不同模型结果对比和文献结果验证的方法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及现有研究结果吻合度较高,能够合理的反映气候变化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状况。论文结果的误差来源主要有:首先,在模拟全球草地生产力的研究中,模型中只用到降水和温度两个指标,许多重要的因子(如人类活动、CO2施肥效应、氮沉降、植被生理生态过程等)并没有考虑到模型中。不过模型抓住了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主要气候因子,因此,从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看结果是合理有效的;其次,输入数据的误差,由于上个世纪初气象观测点很少,根据有限的资料外推到全球尺度会产生很大问题,特别是降水数据,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很大,而草地生产力对降水敏感性更高,因此会对结果造成误差。最后,由于估算模型和参数方案各不相同,未来气候情景数据中不同GCM所模拟的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差别也较大,本论文利用可搜集到的所有GCM模拟结果的平均值来研究未来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果的不确定性。7.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目前关于草地生产力的观测和模拟都集中在小尺度的均质样地上,缺乏大尺度草地生产力的模拟。本研究结合草地生理生态特征,以4个典型区—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 1981-2010年间,4区草地空间分布特征、草地NPP、碳储量、Rs、Rh和NEP的时空动态,从区域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碳源/汇功能的影响;(2).利用改进的CSCS、基于湿润度指数K的分段模型和单室模型,首次从全球尺度对长时间序列全球草地面积、NPP和NEP进行模拟,定量评估不同时期的时空动态及未来演变趋势,不仅为全球草地碳循环和碳格局提供了本底资料,对资料难以获取的地区或时间段的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为IPCC第6次评估报告提供数据支持;(3).目前草地退化的监测多集中在样地尺度或均质斑块,不同研究中监测指标不统一,结果可比性较差,而大尺度草地退化遥感监测的研究较少,同时缺乏草地退化驱动力的定量评估。基于此,本文利用多元遥感数据,以NPP和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监测指标,选取3种NPP—潜在NPP、实际NPP及二者差值人类占用的NPP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驱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明确了全球草地退化现状,而且确定了不同区域草地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这对草地生态恢复措施的合理调整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为生态恢复工程的绩效评价提供理论参考。8.总结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广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使其生产力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根据IPCC的第5次评估报告,过去的30年是近800年中最热的30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和澳大利亚草地NPP和Rh均上升,但在中国Rh上升速度更快,导致草地NEP下降,而在澳大利亚,草地NPP上升速度较快,因此草地NEP整体上升;欧洲草地NPP下降而Rh上升,导致NEP下降;北美地区草地NPP和Rh均下降共同导致草地NEP整体下降。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草地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过去百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全球草地面积整体下降,尤其是中高纬度草地面积持续下降,热带地区草地分布不断扩张。虽然草地N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大部分草地NPP下降。到本世纪末,草地面积将继续下降,草地NPP将继续上升,而草地也将由碳汇转变为碳源。降水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草地退化驱动机制的定量评估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类活动主导着草地改善。本研究不仅对了解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而且为国家和政府从科学角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案,并为IPCC第6次评估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郑阳[10](2010)在《内蒙古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寻求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探讨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本研究利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草畜平衡模型”和“牧场系统优化模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太仆寺旗多年的草地、家畜、经济和气象等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不同载畜率连续放牧控制性试验对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植被系统、土壤系统和家畜系统进行的系统研究,针对研究区域全年连续放牧的传统放牧方式和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以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为目的,提出了内蒙古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畜平衡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能量平衡与否是决定家畜体重增加或减小的重要因素,家畜在夏季通过放牧采食获得的能量供给大于家畜自身维持能量的需求,促使体重上升;家畜在冬春季(当年10月-次年5月)通过放牧、补饲获得的能量供给小于家畜自身维持能量的需求,导致体重减小。将家畜的产羔时间由传统的1月份调整为4月份,以及冬春暖棚舍饲家畜,均有利于家畜能量需求赤字的减少。2.牧场系统优化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牧民饲养本地绵羊、细毛羊和山羊所得的年均净收入均在载畜率为2.275羊单位/hm2时达到最高,而后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收入逐渐降低;牧民饲养细毛羊的生产效益在载畜率低于3羊单位/hm2时,高于本地绵羊和山羊的生产效益,但在高于3羊单位/hm2的载畜率下则相反;不同载畜率水平下,将产羔时间调整为4月和7月均有利于增加牧民净收入、减少饲料成本;冬春暖棚舍饲能促使牧民增收9%,产羔率提高22%,羊毛产量增加10%。3.综合草地生态经济模型的模拟分析表明:目前3羊单位/hm2的草地载畜率,降低了太仆寺旗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的草地生产力、家畜生产性能、阻碍了牧民收入的提高。载畜率维持在1.55—2.275羊单位/hm2,将有利于太仆寺旗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4.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地上现存量、地上净生产力以及地下生物量都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显着降低;重度载畜率(3羊单位/hm2)放牧显着降低了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多年生禾草的优势度,增加了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小半灌木,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quarros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等多年生杂类草,及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等一二年生草本的优势度。中度载畜率(1.75羊单位/hm2)放牧区群落密度和丰富度指数最大,物种数最多,群落优势种克氏针茅和羊草的优势度最大,说明在中度载畜率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系统稳定性最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及恢复力也相对较高,较有利于该类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5.随着载畜率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容重、紧实度增大,土壤砂粒增多、粘粒减少;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效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土壤pH值显着减小;细菌、自生固氮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减少,真菌数量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有所降低,但显着性差异不大,中度载畜率(1.75羊单位/公顷)的土壤呼吸速率除了低于对照(无牧)的土壤呼吸速率外,均高于其他各载畜率土壤呼吸速率。6.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放牧绵羊体重逐渐减小;母羊的空怀率增加、产羔率下降;羔羊的初生重和个体增重减小。绵羊的个体增重均与载畜率呈线形负相关,而公顷增重则与载畜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在达到公顷最大增重前,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着载畜率的增大减小。7.改变冬春放牧管理方式,利用暖棚舍饲,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kg/只-5kg/只,羔羊增重1.25kg/只-2.26kg/只,牧民增收。8.结合草地生态经济模型模拟分析结果与不同载畜率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太仆寺旗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最适载畜率为1.75—2.275羊单位/hm2。在降低载畜率的基础上,结合家畜产羔时间优化及暖棚舍饲管理措施优化,有利于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家畜生产性能的提高和牧民收入的增加,是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比较优化的放牧管理模式。

二、羊草草原放牧绵羊体重动态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草草原放牧绵羊体重动态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性乡土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1.1 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1.2 功能性乡土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1.3 苦豆子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2 天然草地放牧利用
    1.3 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生态环境效益
    1.4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4.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苦豆子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动物饲养管理及样品采集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
        2.3.2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和N代谢、CH_4排放的影响
        2.3.3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2.3.4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4.2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及及N代谢的影响
        2.4.3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2.4.4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CH_4排放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动物饲养管理
        3.2.4 家畜放牧行为的观测
        3.2.5 样品采集及测定指标与方法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
        3.3.2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放牧行为的影响
        3.3.3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和氮代谢、CH_4排放的影响
        3.3.4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3.5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4.2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及N代谢的影响
        3.4.3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以及CH_4排放的影响
        3.4.4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血清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放牧条件下气温对多胎萨福克羊体重变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羊只
    1.3 试验期
    1.4 饲养管理方式
    1.5 体重测量和分析
    1.6 当地的气温变化数据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分析
    2.2 品种(系)间体重比较分析
    2.3 气温变化与增重变化分析
    2.4 放牧保膘能力比较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短期休牧对无芒雀麦改良草地植被和家畜生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放牧对家畜的影响
        1.1.1 家畜选择性采食
        1.1.2 家畜营养摄入
        1.1.3 家畜的消化代谢
    1.2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2.1 放牧对牧草再生和生产力的影响
        1.2.2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3 可持续放牧管理研究
        1.3.1 放牧率
        1.3.2 放牧/休牧时间
        1.3.3 放牧管理
    1.4 研究目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生长季温度和降水
    2.3 试验设计
    2.4 羊群管理
    2.5 取样及样品分析
        2.5.1 牧草现存量的测定及牧草生长量和生长速率的计算
        2.5.2 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及植物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5.3 优势种叶茎比的测定
        2.5.4 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的测定
        2.5.5 绵羊体重的测定及体增重的计算
        2.5.6 绵羊采食量和消化率的测定及计算
        2.5.7 绵羊采食组分的测定及计算
        2.5.8 绵羊可食牧草营养品质的测定及营养摄入的计算
第三章 绵羊选择性采食与植被数量特征和营养特征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取样及样品分析
        3.2.4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草地植被的数量特征和营养特征
        3.3.2 绵羊的采食组分
        3.3.3 绵羊的采食组分与植被数量特征的关系
        3.3.4 绵羊的择食指数
        3.3.5 绵羊的择食指数与植被营养特征的关系
    3.4 讨论
        3.4.1 绵羊采食组分的计算
        3.4.2 草地植被的数量特征和营养特征
        3.4.3 绵羊的采食组分
        3.4.4 绵羊的择食指数
        3.4.5 绵羊的选择性采食与草地植被特征的关系
    3.5 结论
第四章 休牧对草地植被组分、牧草生长量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取样及样品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放牧率
        4.3.2 牧草生长速率
        4.3.3 牧草现存量
        4.3.4 优势种的茎叶比
        4.3.5 优势种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
        4.3.6 非优势物种及其各组分在植被中的干物质比例
        4.3.7 牧草生长量
        4.3.8 物种多样性
        4.3.9 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组分的关系
    4.4 讨论
        4.4.1 牧后剩余量的设置
        4.4.2 牧草生长速率
        4.4.3 放牧率
        4.4.4 牧草现存量
        4.4.5 草地植被组分
        4.4.6 草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
    4.5 结论
第五章 休牧对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绵羊采食、营养摄入和体增重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取样及样品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
        5.3.2 绵羊的采食
        5.3.3 绵羊的营养摄入及表观消化率
        5.3.4 绵羊的体增重
    5.4 讨论
        5.4.1 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
        5.4.2 绵羊的采食
        5.4.3 绵羊的营养摄入及营养平衡
        5.4.4 绵羊的体增重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项目来源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土壤磷及磷循环的影响因素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1.3 放牧对植物及磷的影响
        1.3.1 放牧对地上生物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1.3.2 放牧对地下生物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1.3.3 放牧对凋落物、根系和粪便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1.3.4 放牧对植物养分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1.4 放牧对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1.4.1 放牧对家畜的影响
        1.4.2 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
        1.4.3 放牧对昆虫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科学假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放牧实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
        2.3.2 磷干湿沉降的估算
        2.3.3 地上生物量及磷含量的测定
        2.3.4 地下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及磷含量的测定
        2.3.5 凋落物、根系和粪便分解和磷释放的测定
        2.3.6 植物群落磷素重吸收的测定
        2.3.7 家畜、啮齿动物、昆虫质量和磷库的估算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量
        3.1.2 土壤pH值
        3.1.3 土壤容重
    3.2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3.2.1 放牧对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2.2 地形对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2.3 放牧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4 放牧对土壤全磷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3.2.5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 放牧对植物组分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3.1 活体植物群落地上磷含量和磷库
        3.3.2 凋落物磷含量和磷库
        3.3.3 活根磷含量和磷库
        3.3.4 死根磷含量和磷库
        3.3.5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和磷库
    3.4 放牧对凋落物、根系和粪便磷分解动态及释放的影响
        3.4.1 地上凋落物分解及磷返还
        3.4.2 根系分解及磷返还
        3.4.3 羊粪分解及磷返还
    3.5 放牧对磷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3.6 放牧对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3.6.1 家畜采食和排泄的作用
        3.6.2 家畜增重的作用
        3.6.3 啮齿动物分布的影响
        3.6.4 啮齿动物采食量的估测
        3.6.5 昆虫磷含量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3.7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
        3.7.1 磷的输入和输出
        3.7.2 草地生态系统内的磷平衡
4 讨论
    4.1 放牧对土壤磷及土壤侵蚀的影响及机制
        4.1.1 放牧对土壤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1.2 地形对土壤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1.3 放牧对磷沉降的影响
        4.1.4 放牧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4.1.5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2 放牧对植物组分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及机制
        4.2.1 放牧对群落植物地上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2.2 放牧对植物根系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2.3 放牧对根系、凋落物和粪便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4.2.4 放牧对磷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4.3 放牧对典型草原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4.3.1 放牧对家畜采食和增重的影响
        4.3.2 放牧对啮齿动物分布的作用
        4.3.3 放牧对昆虫的影响
    4.4 放牧对典型草原磷平衡的影响
        4.4.1 磷的输入和输出
        4.4.2 草地生态系统内磷平衡
        4.4.2.1 地上生物量及其相关磷库
        4.4.2.2 地下生物量及其相关磷库
        4.4.2.3 凋落物磷库和分解作用
        4.4.2.4 磷的重吸收作用
        4.4.2.5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磷平衡的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羊草枯落物对草食家畜放牧与生境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气候因素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1.2.2 土壤环境在枯落物分解进程中的作用
        1.2.3 植物质量在枯落物分解进程中的作用
        1.2.4 大型草食动物对枯落物分解的调控作用
        1.2.5 羊草草甸草原枯落物研究进展
        1.2.6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特征
    2.5 草地利用方式及放牧历史
第3章 枯落物积累和分解对放牧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本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枯落物的物种组成
        3.2.2 地表凋落物的积累量
        3.2.3 立枯体的现存量和归还量
        3.2.4 立枯体相对密度与归还量的关系
        3.2.5 枯落物的分解
    3.3 讨论
        3.3.1 枯落物积累对草食动物放牧的响应
        3.3.2 枯落物分解对草食动物放牧的响应
    3.4 小结
第4章 放牧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影响枯落物分解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地设置
        4.1.2 实验设计
        4.1.3 样本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2.2 土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4.2.3 枯落物分解
        4.2.4 放牧调控下土壤环境与分解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放牧通过改变羊草质量调节枯落物分解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设置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本采集与测定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枯落物物种组成
        5.2.2 羊草枯落物质量
        5.2.3 枯落物分解
        5.2.4 放牧调控下枯落物质量与分解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不同生境中枯落物分解对放牧的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样地设置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本采集与测定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境的气候特征
        6.2.2 不同生境中放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2.3 不同生境中放牧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6.2.4 土壤环境和枯落物分解的关系
    6.3 讨论
        6.3.1 不同生境中土壤环境对放牧的响应
        6.3.2 不同生境中枯落物分解对放牧的响应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内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7)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放牧家畜的采食
        1.2.2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2.3 草地的放牧管理
        1.2.4 放牧家畜的营养
        1.2.5 放牧家畜的补饲
        1.2.6 松嫩草地放牧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类型及特征
    2.5 草地与农业资源利用
第3章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3 植被与土壤指标测定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分析
        3.5.1 草地现存量变化
        3.5.2 草地植物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3 草地土壤水分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4 草地土壤容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5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6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7 草地有机质对的放牧强度的响应
    3.6 讨论
        3.6.1 放牧强度对草地现存量的影响
        3.6.2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3.6.3 放牧强度与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3.7 小结
第4章 休牧制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4.4.2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特征
        4.4.3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特征
        4.4.4 草地土有机质变化
    4.5 讨论
        4.5.1 休牧制度对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2 放牧对草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绵羊采食行为空间特征与草地利用率变化
    5.1 试验设计
    5.2 试验方法
    5.3 指标测定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草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与绵羊采食轨迹特征
        5.5.2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5.3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
        5.5.4 绵羊对牧草的利用
    5.6 讨论
        5.6.1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6.2 绵羊对草地的利用程度
    5.7 小结
第6章 绵羊营养平衡及生产性能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方法
    6.3 指标测定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5 结果分析
        6.5.1 绵羊能量摄入的变化
        6.5.2 绵羊粗蛋白摄入的变化
        6.5.3 草地牧草矿物营养水平与绵羊对矿物营养的需求
        6.5.4 绵羊体重和日增重变化特征
        6.5.5 放牧强度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6.5.6 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6 讨论
        6.6.1 绵羊能量、粗蛋白供需平衡
        6.6.2 绵羊矿物营养供需平衡
        6.6.3 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冬季多样化粗饲料组合对绵羊的影响
    7.1 试验设计与方法
    7.2 指标测定
    7.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
        7.4.1 绵羊采食量变化特征
        7.4.2 绵羊粗饲料采食组成及营养
        7.4.3 绵羊日增重变化特征
    7.5 讨论
    7.6 小结
第8章 冬季盐生植物(碱蓬)对绵羊生理特征的影响
    8.1 试验设计与方法
    8.2 指标测定
    8.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分析
        8.4.1 羊草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4.2 绿豆秸秆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5 讨论
    8.6 小结
第9章 冬季放牧绵羊舍饲技术——饲料配方
    9.1 试验设计
    9.2 试验方法
    9.3 指标测定
    9.4 数据统计与分析
    9.5 结果分析
        9.5.1 饲料配方对绵羊体重的影响
        9.5.2 绵羊阶段性日增重变化特征
        9.5.3 绵羊平均日增重变化特征
        9.5.4 饲养成本分析
    9.6 讨论
    9.7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致谢

(8)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概念
        1.2.2 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方法
        1.2.3 空间异质性的尺度依赖性特征
        1.2.4 放牧对草地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1.2.5 放牧对草地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1.2.6 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影响的尺度效应
        1.2.7 草地土壤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及其对放牧的响应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进展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取样方法与指标测定
第3章 松嫩草甸草原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
    3.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特征变量的散点分布图
        3.2.2 土壤特征变量的变异系数
        3.2.3 土壤特征变量的结构异质性
    3.3 讨论及结论
第4章 不同植物多样性背景下放牧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4.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
        4.2.2 植物群落异质性
        4.2.3 各土壤变量的变异
        4.2.3.1 土壤可利用氮
        4.2.3.2 土壤全氮
        4.2.3.3 土壤有机质
        4.2.3.4 土壤pH
        4.2.3.5 土壤电导率
        4.2.3.6 土壤含水量
    4.3 讨论及结论
        4.3.1 放牧方式对植物群落异质性的影响
        4.3.2 放牧方式对各土壤变量含量的影响
        4.3.3 放牧方式对各土壤变量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第5章 不同植物多样性背景下放牧对草地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5.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
        5.2.2 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
        5.2.3 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在各处理内的变异
        5.2.4 粪便效应
    5.3 讨论及结论
第6章 土壤空间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对放牧的响应
    6.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变异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6.2.2 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格局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6.3 讨论及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建议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1 研究思路的创新
        7.3.2 研究成果的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的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9)全球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草地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1.2.2.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1.2.3. 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因素
        1.2.4. 草地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3.1. 草地分类方法研究不足
        1.3.2. 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草地生产力本底资料不足
        1.3.3. 大面积草地退化遥感监测研究不足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全文研究区概介
        2.1.1.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
        2.1.2.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
        2.1.3. 北美草地生态系统
        2.1.4. 欧洲草地生态系统
        2.1.5. 澳大利亚草地生态系统
    2.2. 主要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全球土壤有机碳数据
        2.2.3. 自修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
        2.2.4. 草地分类数据—MODIS IGBP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草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
        2.3.2. 改进的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
        2.3.3. 不同草地类组迁移距离和迁移方向
        2.3.4. 全球草地NPP估算模型—分段模型
        2.3.5. 全球草地NEP估算模型—单室模型
        2.3.6. 草地覆盖度的计算
        2.3.7. 草地退化遥感监测方法的构建
        2.3.8. 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典型区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为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1981-2010年4个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
        3.3.2. 1981-2010年4个地区草地空间分布特征
        3.3.3. 1981-2010年4个地区草地NPP动态变化
        3.3.4. 1981-2010年4个地区草地R_s和R_h的动态变化
        3.3.5. 1981-2010年4个地区草地NEP动态变化
        3.3.6. 4个地区草地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草地生产力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3.4.2. 气候变化对4个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球草地面积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驱动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全球年平均气温(MAT)与年降水量(MAP)时空动态变化
        4.3.2. 全球草地类及类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全球草地类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4.3.4. 全球各大洲草地类组时间变化动态及未来演变趋势
        4.3.5. 全球不同草地类组迁移距离和迁移方向
    4.4. 讨论
        4.4.1. 数据来源与CSCS分类方法的讨论
        4.4.2. 气候变化对全球草地分布的影响
    4.5. 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球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驱动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球草地NPP空间分布特征
        5.3.2. 全球不同草地类组NPP时间动态分析
        5.3.3. 各大洲不同草地类组NPP时间动态变化
        5.3.4. 草地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4.1. NPP估算方法的讨论
        5.4.2. 气候变化对草地NPP的影响
    5.5. 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球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驱动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全球草地NEP空间分布特征
        6.3.2. 全球不同草地类组NEP时间动态分析
        6.3.3. 各大洲不同草地类组NEP时间动态变化
        6.3.4. 全球草地类组NEP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4.1. NEP估算方法的讨论
        6.4.2. 气候变化对草地NEP的影响
    6.5. 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球草地主要干扰因素(退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3. 研究方法
        7.2.4. 大面积草地退化驱动因素定量评估方法的构建
    7.3. 结果与分析
        7.3.1. 2000-2013年全球草地NPP和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动态分布
        7.3.2. 2000-2013年全球草地NPP和覆盖度变化的时间动态变化
        7.3.3. 2000-2013年草地动态变化分布
        7.3.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草地退化中的作用
        7.3.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草地改善中的作用
    7.4. 讨论
        7.4.1. 草地退化遥感监测方法的讨论
        7.4.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全球草地退化的影响
    7.5. 小结
    7.6.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最后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附录一、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附录二、个人简历
附录三、论文中部分彩图
致谢

(10)内蒙古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生态系统放牧管理模式研究
        1.2.2 草地生态系统放牧管理模型研究
        1.2.3 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1.2.4 适宜载畜率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内蒙古典型草原在温带草原的地位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主要内容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2.1.2 草地植被与土壤特征
        2.1.3 草地畜牧业现状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总体思路
        2.2.2 研究主要内容
        2.2.3 研究技术路线
    2.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章 草地生态经济模型的建立与实例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基况调查
        3.2.2 控制性试验
        3.2.3 草地生态经济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模型模拟与控制性试验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载畜率对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植被系统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植被取样与测定指标
        4.2.3 指标计算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载畜率对植物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影响
        4.3.2 载畜率对物种组成与功能群组成的影响
        4.3.3 载畜率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载畜率对克氏针茅典型草原土壤系统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1 土壤取样与测定
        5.2.2 指标计算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载畜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3.2 载畜率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3 载畜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3.4 载畜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土壤物理性质对载畜率的响应
        5.4.2 土壤化学性质对载畜率的响应
        5.4.3 土壤生物性质对载畜率的响应
    5.5 小结
第六章 载畜率对克氏针茅典型草原家畜系统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2.1 不同载畜率下的家畜放牧试验
        6.2.2 冬春暖棚舍饲试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载畜率对绵羊体重变化的影响
        6.3.2 载畜率对绵羊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的影响
        6.3.3 载畜率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6.3.4 温度差异分析
        6.3.5 暖棚舍饲对母羊体重的影响
        6.3.6 暖棚舍饲对羔羊体重的影响
        6.3.7 经济效益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羊草草原放牧绵羊体重动态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潘月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2]放牧条件下气温对多胎萨福克羊体重变化影响[J]. 余乾,朱新平,孙翠玲,杨永林,杨华,王明远. 新疆农垦科技, 2020(12)
  • [3]短期休牧对无芒雀麦改良草地植被和家畜生产的影响机制[D]. 张浩.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4]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D]. 乌力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羊草枯落物对草食家畜放牧与生境的响应机制[D]. 王仲男.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7]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D]. 杨智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8]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D]. 刘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9]全球草地生产力时空动态定量评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D]. 刚成诚.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内蒙古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研究[D]. 郑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羊草草地放牧羊体重动态及限制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