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

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

一、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论文文献综述)

刘执健[1](2016)在《流化床制备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的处方和工艺参数的量化筛选》文中指出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工业方面主要用作皮鞋、食品的抑霉剂,是一种高效的抗菌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富马酸二甲酯的达峰Tmax为2-2.5h。本品具有辛辣的味道,易导致脸红、腹痛、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富马酸二甲酯适合制成缓释制剂。DMF缓释制剂可以减少因富马酸二甲酯突释造成的不良反应,减少对胃部的刺激。DMF缓释制剂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的工艺为:圆盘转速12Hz,进液速度15-50r.min-1,雾化压力1.2bar,抛光时间8min,收率为90%,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主机的转速影响最大。相比于其他方法,此方法所制空白丸芯外观美观,圆整度高,硬度适宜,粒径分布集中,质量稳定,收率明显提高。以APAP为模型药,以空白丸芯为母核,用流化床底喷液相层积法制备含药微丸,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制得了质量稳定的含药微丸,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对含药微丸进行包衣。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醇溶液包衣的处方和工艺参数,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醇溶液包衣的包衣液处方中影响较大的;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确定了水分散体包衣的处方和工艺,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水分散体包衣工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包衣的处方更简单,工艺更易操作。此实验对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的制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富马酸二甲酯处方前研究显示:富马酸二甲酯在蒸馏水和甲醇溶液中较稳定,可以满足对体外分析的需求。建立了高相液相色谱法用于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测定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稳定,重现性高。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富马酸二甲酯体外质量的分析。采用液相层积法制得含药丸芯,以Eudragit L30D-55为包衣材料,用流化床液相层积法制备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Eudragit L30D-55水分散体包衣的包衣处方和包衣工艺,液相层积法制备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为:包衣液浓度5%、包衣增重4%、抗黏剂87.4%、抗静电剂2%;最佳工艺为:投料量130g、鼓风压力0.25bar、进液流速4r.min-1、雾化压力0.21bar、进风温度33.3℃。制备的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外观圆润光滑、含量均匀、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对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进行稳定性实验的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在强光照条件下较稳定,能够达到很好的缓释效果,对高温和湿度较敏感,在储存、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防潮防高温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化床液相层积法所制得的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质量可靠,释放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期望。

王作金[2](2015)在《固体分散及重结晶改善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感冒的药物,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水难溶性会影响药物的体外溶出度和口服后的吸收,因此,本课题拟通过现代药物制剂中的固体分散体增溶技术,将水溶性良好的载体材料与药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增加药物的分散性和润湿性,以及采用重结晶技术,通过降低药物的粒径来提高其水溶性和体外溶出速率。以聚乙二醇4000、泊洛沙姆188以及聚乙二醇羟基硬脂酸酯为亲水性载体材料,通过熔融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药物以微晶体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其晶型没有发生变化;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速率优于原料药,在前10分钟内容两者的溶出百分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对乙酰氨基酚的水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特点,利用降温法并辅助于高速搅拌对其进行了重结晶,得到了粒径5μm的药物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药物以微晶体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微晶态药物的晶型没有发生变化;经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速率优于原料药,在前10分钟内容两者的溶出百分率存在显着差异,在25℃的介质中微晶台对乙酰氨基酚与原料药体外溶出度的差异大于37℃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微晶态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制成的胶囊剂,其体外溶出速率由于市售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胶囊剂。本研究的内容对应改进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口服药物制剂,以及其它水难溶药物口服制剂的质量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春憬[3](2015)在《熔融法制备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及其体外释放考察》文中认为目的制备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高速熔融搅拌法制备5-单硝酸异山梨酯微丸,以微丸体外溶出参数t50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筛选,通过释放度曲线药物代谢动力学拟合确定微丸的缓释机制。结果确定的最佳处方为每粒胶囊含有主药60 mg、预胶化淀粉16 mg、固体石蜡100 mg、单硬脂酸甘油酯16 mg、磷酸氢钙120 mg、硫酸钙适量;所制备的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Qt=0.242 2t1/2+0.084 2(r=0.996 0)。结论采用高速熔融搅拌法制备的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表面光滑,圆整度高,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徐元厂[4](2014)在《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Dinitrate,ISDN)属于有机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绞痛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品口服后吸收完全,但肝脏首过效应明显,血浆半衰期为30~60min。因为显着的首过效应和短的半衰期,硝酸异山梨酯更适合制成缓释制剂。ISDN缓释制剂的吸收相显着延长,达峰时间推后,血药浓度平稳,血浆中ISDN及其代谢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平缓,其血液动力学效应表现较平稳,可避免普通制剂的“突释”引起的病人不适,而且ISDN缓释制剂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顺应性。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硝酸异山梨酯微丸的含量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该法易于操作、结果准确、重现性高、稳定性好。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完全可以用于硝酸异山梨酯体外质量的分析与控制。处方前研究显示:硝酸异山梨酯在不同pH的介质中均微溶且差别不大,在蒸馏水和甲醇溶液溶中都比较稳定,可以满足对分析时操作时间的需求。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微丸,经单因素考察筛选处方,正交试验优化了离心法制丸的工艺参数,制得了质量合格的丸芯同时提高了产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选用EudragitRLPO和EudragitNE30D两种材料对硝酸异山梨酯微丸进行缓释包衣。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包衣的工艺参数,以释放度为指标考察了包衣增重,抗黏剂、抗静电剂、增塑剂等处方影响因素。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醇溶媒包衣材料的处方,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水溶媒包衣材料的包衣液处方和包衣工艺。优化后制备的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通过相似因子法评价,与参比制剂相比具有相似的体外释药行为,相似因子2等于69.9。以优化的醇溶媒包衣液,用离心法对微丸进行缓释包衣。结果显示:相对于流化床包衣该法具有生产能力大,易于操作和参数易于控制等优点。采用离心法,以空白MCC丸芯作为母核制备了硝酸异山梨酯骨架型缓释微丸,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骨架型微丸的制备工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法具有成型快,收率高、圆整度好、粒度分布集中的优点,与包衣微丸相比,工艺简单,成本低。经释药模型拟合,药物释放机制为non-Fickian扩散,即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稳定性试验表明:自制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对温度和光照均较稳定,但对高湿度较敏感,因此应该防潮避光储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体内血药浓度的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对自制缓释微丸进行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参比制剂和自制试剂的Cmax分别为:569ng/ml和536ng/ml,Tmax为6.8h和6.5h。应用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外相关性,结果显示:体内吸收百分数Fa对体外累积释放量Fd线性关系显着,相关性良好。

王嘉伟[5](2013)在《离心法制备缓释微丸的处方优化及工艺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缓释微丸领域的研究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关于离心法制备缓释微丸方面,尤其是制备骨架丸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旨在开发离心造粒机在制备缓释微丸的能力,首先利用离心法制备出模型药对乙酰氨基酚膜控型和骨架型缓释微丸,以此为指导分别具有创新性的制备出了水溶性模型药盐酸二甲双胍骨架缓释丸以及难溶性模型药格列齐特膜控型缓释微丸,并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筛选,实验结果证明采用离心法制备膜控丸和骨架丸是方案可行、工艺可控的。选取溶解度适中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对离心法制备缓释微丸进行全面的考察,制备包衣丸:首先采用粉末层积法制备含药丸芯,通过对粉末中处方比例和各上药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佳上药处方和工艺为:模型药粉末、MCC、乳糖按50:25:25、2%HPMC为粘合剂,供粉速度为25r·min-1、喷浆速度为20mL·min-1、喷枪高度为10cm、鼓风量大小为10~15Hz。然后对含药丸芯进行包衣操作,通过对包衣处方和工艺的筛选,确定最佳处方条件为:包衣材料Eudragit RS PO/Eudragit RL PO为10:1、包衣增重为8%、增塑剂DBS用量为20%、滑石粉用量为35%、包衣浓度为6%的乙醇溶液,最佳工艺条件为:鼓风量为15Hz,温度为30℃,雾化压力为1.0Bar,喷浆速度为10mL·min-1,对释放曲线进行药动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药物的释放机制是以膜控释放为主,骨架溶蚀也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制备骨架丸:采用粉末层积法制备骨架丸,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确定最佳处方条件为:模型药/硬脂酸为3:1,10%PVP K30作为粘合剂,Eudragit RL PO的用量为15%,最佳工艺条件为:供粉机转速60r·min-1、转盘转速为60r·min-1、雾化压力为0.8Bar、喷浆速度为20mL·min-1,热处理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4h,对释放曲线进行药动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药物释放机制为non-Fickian扩散,所以药物的释放是扩散和溶蚀的协同作用机制。本部分实验所得产品在体外释放度和物理性能方面效果理想,且适用于工业化生产,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后文处方工艺进一步优化和筛选奠定了基础。选取典型小分子水溶性的二甲双胍为模型药物,本药物由于水溶性强,故采用包衣法制备其缓释微丸居多,本章是对水溶性药物制备骨架缓释微丸的一次探索和创新,通过参考上部分实验结果,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和正交实验设计对处方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和筛选,得到离心法制备二甲双胍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硬脂酸与模型药的比例为7.5:1Eudragit RL PO用量用量为18%,供粉机转速40r-min-1、转盘转速为240r·min-1、雾化压力为0.8Bar、喷浆速度为10mL·min-1热处理温度为60℃、时间为4h,采用处方工艺所得微丸药物释放平缓,工艺重现性好。选取格列齐特为难溶性的模型药,利用参考上部分实验结果,对难溶性药物的缓释剂型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利用离心法制备出释放度理想膜控型缓释微丸,并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处方正交实验设计筛选最佳工艺。为提高生物利用率,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泊洛沙姆比例为1:1作为载体来制备格列齐特的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含药量为50%。优化的主要处方为15%的Eudragit RL,包衣增重为7%,筛选得到工艺参数:鼓风量为20Hz,温度为35℃,雾化压力为1.0Bar,喷浆速度为8mL·min-1,通过验证,该法制备的格列齐特缓释微丸工艺可靠,质量可控。

王嘉伟,王洪光,杜昌余[6](2013)在《包衣处方和工艺对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包衣处方和工艺对离心法制备的膜控型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采用BZJ-360型离心造粒包衣机以液相层积法制备含药丸芯,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来探讨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释药特征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水平,通过对药物释放度曲线的药动学模型拟合确定微丸的缓释机制。结果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 PO∶RL PO=10∶1)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为10%,聚合物浓度为6%时包衣微丸在pH 6.2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释药机制主要是以膜控为主的扩散作用,骨架溶蚀也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该技术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包衣均匀,操作简便,质量可靠,可工业化生产。

王晓辉,袁园,董培,张莉[7](2012)在《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药,由于使用人群的多样性,有关其新制剂和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学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口腔崩解片、缓控释制剂、直肠给药温敏凝胶、结肠靶向制剂等新型制剂的优点、制备工艺及采用的新型辅料,为相关的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熊晓滨,李津明,李响,李鑫[8](2011)在《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处方等因素对微丸释放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和对乙酰氨基酚微丸,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甲基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30D/RL30D)包衣,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采用HPLC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释放度,单因素筛选包衣处方的优化参数。结果以Eudragit RS30D/RL30D比例为15:1(w/w),包衣增重为10%,柠檬酸三乙酯占包衣材料量的25%,滑石粉占包衣材料量的40%为包衣液,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释微丸释药曲线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结论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具有缓释特性且操作简便、工艺稳定。

陈会圆[9](2009)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制剂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探索了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制剂的新工艺,并考察了所得微粒及胶囊制剂的缓释性能,此研究是采用超临界流体制备缓释制剂的一种初探。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利用其有稳定的紫外吸收的特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缓释微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考察了辅料种类、辅料配比、超临界CO2的温度、压力、时间对对乙酰氨基酚缓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X1为辅料,药物与辅料配比为1:1,在超临界CO2温度45℃,压力15MPa,时间2h的条件下,所得微粒的缓释效果最好,对乙酰氨基酚12h释放度可达86.13%。同时,为了考察此工艺条件对其它药物的适用性,本研究又以阿司匹林为主药,考察了制备成缓释制剂后阿司匹林的释放度。结果表明,以X1为辅料,药物与辅料配比为1:1,在超临界CO2温度45℃,压力15MPa,时间1h的条件下,阿司匹林12h释放度是55.95%,表明该工艺对阿司匹林的适用性较好,有一定的通用性。将制备所得的缓释微粒填加硬脂酸镁后填装胶囊,制得对乙酰氨基酚缓释胶囊。试验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缓释胶囊释放度可达92.75%。

陈阳[10](2008)在《氧化苦参碱肠溶缓释微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出适宜辅料及工艺,研制氧化苦参碱(OMT)肠溶缓释微丸,为氧化苦参碱的临床应用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并为水溶性药物缓释微丸的制备提供借鉴。方法:(1)以酸性染料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建立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2)以微晶纤维素(MCC)为主要辅料,挤出滚圆法制备氧化苦参碱速释微丸;正交实验法考察处方中水与MCC的比例,挤出速度,滚圆时间,滚圆速度四种因素对成丸的影响,确定最佳挤出滚圆制备工艺;以微丸的粒径分布、圆整度、休止角、堆密度、脆碎度为指标考察所制得微丸的粉体学性质;以微丸在水中的一定时间内的释药量评价微丸的体外释放效果。(3)以各厂家树脂的特性粘度、溶液相对粘度及相同条件下的喷雾雾滴大小为考察指标,比较各类树脂的性质;以包衣锅法制备肠溶包衣微丸,单因素法考察影响包衣的三个因素,即包衣锅转速,包衣温度和喷枪压力,确定最佳包衣工艺;以OMT的速释微丸为丸心,聚丙烯酸树脂Ⅱ、Ⅲ为包衣材料制备氧化苦参碱肠溶包衣微丸,以微丸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释药量为指标评价包衣效果,优选最佳肠溶包衣材料。(4)采用不同规格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乙基纤维素(EC)及微晶纤维素(MCC)、海藻酸钠、壳聚糖、硬脂醇等为辅料,加入不同粘合剂,挤出滚圆法制备氧化苦参碱骨架缓释微丸,以所制得的微丸在水中的崩解时间及释放度为考察指标进行评价,优选骨架缓释微丸的处方。(5)通过比较各种规格EC的溶液相对粘度、喷雾雾滴大小、喷速及成膜时间,选出适宜的锅包法缓释包衣辅料;包衣锅包衣法制备氧化苦参碱缓释包衣微丸,以其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包衣效果,并进行了溶出曲线的拟合;考察了增塑剂用量、致孔剂种类和用量以及不同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以优选的缓释包衣处方和肠溶包衣处方包衣锅包衣法制备OMT肠溶缓释微丸,以其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进行评价,并进行溶出曲线拟合。结果:(1)建立了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OMT含量的方法,回归方程为m=0.151A-0.0025(r=0.9998),氧化苦参碱在13μg~117μg之间与吸光度A值保持良好线性。以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了OMT速释微丸的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即水:MCC为0.90:1,45Hz挤出,40Hz滚圆7min,所制得的微丸粉体学性质良好,在水中30min的释药量均大于75%,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对于速释制剂的要求。(2)单因素法确定了包衣工艺为包衣锅转速50r/min,包衣温度30℃,喷枪压力为0.10MPa(表压);优选出以湖州聚丙烯酸树脂Ⅲ为肠溶包衣材料,包衣增重15%制备OMT肠溶微丸。(3)实验中所制备的骨架微丸在水中的崩解时间较短,溶出度测定无缓释效果。以优选出的EC7为包衣材料,加入20%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以95%的乙醇配制包衣液,制备出了有较好缓释效果的包衣微丸,溶出曲线符合一级释药动力学方程。以优选的湖Ⅲ和EC为包衣材料制备出了有较好体外释放度的OMT肠溶缓释微丸,溶出曲线同样符合一级释药动力学方程。结论:确定了以MCC为主要辅料制备OMT微丸的挤出滚圆制备工艺,制备的OMT微丸粒度均匀、圆整度好、硬度适宜,且工艺重现性良好;包衣锅包衣法可以用于实验室微丸的包衣,工艺比较稳定。氧化苦参碱为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单靠微丸的骨架作用无法达到12h缓释效果,用EC包衣后可呈良好缓释效果,且制备工艺稳定。以实验分步优选的工艺及辅料制备出了有较好肠溶缓释效果的OMT微丸,为氧化苦参碱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论文提纲范文)

(1)流化床制备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的处方和工艺参数的量化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富马酸二甲酯及其作理用机理
    2 微丸介绍
        2.1 微丸及其优点
        2.2 微丸的分类
        2.3 微丸的制备
        2.3.1 离心造粒制备法
        2.3.2 滚动成丸法
        2.3.3 沸腾床制粒包衣法
        2.3.4 挤压-滚圆成丸法
        2.3.5 其他制备微丸方法
    3 膜控包衣及其膜控包衣材料的介绍
        3.1 包衣技术
        3.2 膜控包衣材料
        3.2.1 水不溶性聚合物
        3.2.2 水溶性聚合物
    4 流化床
    5 离心造粒设备简介
    6 实验数据处理
    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心造粒工艺以及处方参数的量化筛选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微丸
        2.1.1 离心造粒法
        2.1.2 层积制丸法
        2.1.3 空白丸芯的制备流程
        2.2 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的研究
        2.3 离心造粒工艺条件的优化
        2.4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2.5 微丸的粉体学性质考察
        2.5.1 外观
        2.5.2 圆整度
        2.5.3 堆密度
        2.5.4 脆碎度
        2.5.5 收率
        2.5.6 休止角
        2.5.7 粒度分布
        2.6 处方工艺的确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化床上药工艺和处方参数的筛选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模型药物的选择
        2.2 模型药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模型药含量测定方法
        2.2.2 最大检测波长的确定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药物溶液稳定性考察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回收率实验
        2.2.7 含量测定
        2.3 流化床制备模型药含药微丸
        2.3.1 流化床上药的工艺的筛选
        2.3.2 流化床上药工艺流程
        2.3.3.2 投料量的考察
        2.3.3.3 鼓风压力的考察
        2.3.3.4 雾化压力
        2.3.3.5 进液流速的选择
        2.3.3.6 进风温度的选择
        2.3.4 正交试验设计
        2.3.5 流化床上药处方单因素考察
        2.3.5.1 粘合剂的选择
        2.3.5.2 溶媒的选择
        2.3.5.3 上药溶液的配制
        2.3.5.4 上药增重的考察
        2.3.5.5 抗黏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2.3.6 正交试验优化上药处方
        2.3.7 上药处方的确定和验证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控型包衣工艺和处方参数量化筛选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模型药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2.1.1 释放介质的选择
        2.1.2 测定条件
        2.1.3 释放介质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1.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1.3.2 释放度测定方法
        2.2 乙基纤维素流化床包衣处方和工艺的考察
        2.2.1 乙基纤维素溶液的配制
        2.2.2 喷液方式的选择
        2.2.3 投料量考察
        2.2.4 鼓风压力考察
        2.2.5 雾化压力考察
        2.2.6 包衣流速考察
        2.2.7 进风温度考察
        2.3 乙基纤维素醇溶液包衣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2.3.1
        2.3.1.1 包衣增重的考察
        2.3.1.2 抗黏剂的用量的考察
        2.3.1.3 增塑剂用量的考察
        2.3.1.4 抗静电剂的考察
        2.3.1.5 包衣液浓度的考察
        2.3.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乙基纤维素醇溶液包衣液处方
        2.3.2.1 综合评分值
        2.3.2.2 实验设计
        2.3.2.3 模型拟合
        2.3.2.4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3.2.5 验证实验
        2.3.3 流化床水溶媒包衣处方和工艺的考察
        2.3.3.1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溶液的配制
        2.3.3.2 喷液方式的选择
        2.3.3.3 投料量考察
        2.3.3.4 鼓风压力考察
        2.3.3.5 雾化压力考察
        2.3.3.6 包衣流速考察
        2.3.3.7 进风温度考察
        2.3.4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包衣液处方的筛选
        2.3.4.1 包衣增重的筛选
        2.3.4.2 增塑剂
        2.3.4.3 抗黏剂的考察
        2.3.4.4 致孔剂的考察
        2.3.4.5 抗静电剂考察
        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工艺
        2.4.1 星点设计
        2.4.2 综合评分值
        2.4.3 实验设计
        2.4.4 模型拟合
        2.4.5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4.6 验证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马酸二甲酯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处方前研究
        2.1.1 富马酸二甲酯含量测定方法
        2.1.2 检测波长的确认
        2.1.2 色谱条件
        2.1.3 线性关系考察
        2.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2.1.5 精密度考察
        2.1.6 回收率实验
        2.1.7 含量测定法
        2.2 释放度测定方法
        2.2.1 释放介质的选择
        2.2.2 测定条件
        2.2.3 释放介质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2.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2.3.2 测定法
        2.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4 富马酸二甲酯在不同PH介质中的稳定性
        2.2.3.5 富马酸二甲酯原料药在蒸馏水中溶出考察
        2.3 富马酸二甲酯含药微丸的制备
        2.3.1 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
        2.3.2 富马酸二甲酯流化床上药
        2.3.2.1 上药溶液的配制
        2.3.3 富马酸二甲酯上药工艺
        2.3.3.1 喷液方式的选择
        2.3.3.2 投料量的考察
        2.3.3.3 鼓风压力的考察
        2.3.3.4 雾化压力
        2.3.3.4 进液流速的选择
        2.3.3.5 进风温度的选择
        2.3.4 富马酸二甲酯流化床包衣
        2.3.4.1 Eudragit L30D-55包衣液的配制
        2.3.4.2 喷液方式的选择
        2.3.4.3 投料量考察
        2.3.4.4 鼓风压力考察
        2.3.4.5 包衣流速考察
        2.3.4.6 雾化压力考察
        2.3.4.7 进风温度考察
        2.3.5 Eudragit L30D-55水分散体包衣液处方的筛选
        2.3.5.1 包衣液浓度的考察
        2.3.5.2 包衣增重的筛选
        2.3.5.3 增塑剂
        2.3.5.4 抗黏剂的考察
        2.3.5.5 致孔剂的考察
        2.3.5.6 抗静电剂考察
        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udragit水分散体包衣处方和工艺
        2.4.1 工艺优化
        2.4.1.1 模型拟合
        2.4.1.2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4.1.3 工艺验证
        2.4.2.1 模型拟合
        2.4.2.2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4.2.3 处方验证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稳定考察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查项目
        2.1.1 外观性状
        2.1.2 含量测定
        2.1.3 释放度测定
        2.2 影响因素试验
        2.2.1 高温试验
        2.2.2 高湿度试验
        2.2.3 强光照试验
        2.3 加速试验
        2.4 长期试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固体分散及重结晶改善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乙酰氨基酚的性质和用途
    1.2 对乙酰氨基酚的剂型
    1.3 水难溶药物的增溶方法
        1.3.1 反溶剂重结晶
        1.3.2 固体分散体
    1.4 对乙酰氨基酚的增溶方法
    1.5 对乙酰氨基酚的定量检测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增溶作用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重结晶样品与物理混合物样品的制备
        2.2.2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共沉淀品与物理混合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鉴别
        2.2.3 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固体分散体、共沉淀样品的SEM图谱鉴别
        2.2.4 共沉淀样品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测定
        2.2.5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共沉淀样品与物理混合物的体外药物溶出特性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与重结晶样品的外观特性
        2.3.2 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载体材料及固体分散体样品的X射线衍射结果
        2.3.3 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固体分散体、共沉淀样品的SEM图谱
        2.3.4 对乙酰氨基酚固体分散体、共沉淀样品与物理混合物的体外药物释放结果
        2.3.5 对乙酰氨基酚重结晶样品的体外药物释放结果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对乙酰氨基酚的重结晶微粉化及应用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结晶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微粉的工艺研究
        3.2.2 对乙酰氨基酚微粉的鉴别及评价
        3.2.3 对乙酰氨基酚微粉胶囊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乙酰氨基酚水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3.2 对乙酰氨基酚微粉外观形态
        3.3.3 重结晶微粉化对对乙酰氨基酚体外溶出速率的影响
        3.3.4 对乙酰氨基酚自制胶囊的外在质量鉴别
        3.3.5 重结晶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微粉SEM分析
        3.3.6 体外溶出度考察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课题
致谢

(3)熔融法制备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及其体外释放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2.1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3-4]
    2.2 5-ISMN微丸的制备[5]
    2.3释放度的测定
    2.4处方筛选[6]
    2.5多元回归分析及最佳处方验证
    2.6微丸缓释机制的研究
3讨论

(4)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硝酸异山梨酯及其作用机理
    2 微丸简介
        2.1 微丸及其优点
        2.2 微丸的分类
        2.3 微丸的制备方法
        2.3.1 包衣锅制备微丸
        2.3.2 沸腾床制粒包衣法制备微丸
        2.3.3 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
    3 微丸的包衣及包衣材料简介
        3.1 包衣技术
        3.2 包衣材料
        3.2.1 乙基纤维素
        3.2.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3.2.3 丙烯酸树脂
    4 流化床简介
    5 离心造粒设备及离心法
    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处方前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硝酸异山梨酯含量测定方法
        2.1.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1.1.2 色谱条件
        2.1.1.3 线性关系考察
        2.1.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2.1.1.5 精密度考察
        2.1.1.6 回收率实验
        2.1.1.7 含量测定法
        2.1.2 释放度测定方法
        2.1.2.1 释放介质的选择
        2.1.2.2 测定条件
        2.1.3 释放介质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1.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1.3.2 测定法
        2.1.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硝酸异山梨酯的基本理化性质研究
        2.2.1 硝酸异山梨酯在不同 pH 介质中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2.2.2 硝酸异山梨酯在不同 pH 介质中的稳定性
        2.3 硝酸异山梨酯原料药在蒸馏水中溶出考察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硝酸异山梨酯微丸的制备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离心造粒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含药丸芯
        2.1.1 离心造粒法
        2.1.2 BZJ-360 型离心造粒机
        2.1.3 ISDN 含药丸芯的制备流程
        2.2 处方因素及工艺因素的研究
        2.2.1 粘合剂种类的选择
        2.2.2 丸芯辅料的选择
        2.3 离心造粒工艺条件的优化
        2.4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2.5 微丸的分体学性质考察
        2.5.1 外观
        2.5.2 圆整度
        2.5.3 堆密度
        2.5.4 脆碎度
        2.5.5 收率
        2.5.6 休止角
        2.5.7 粒径和粒度分布
        2.6 硝酸异山梨酯微丸的溶出度
        2.7 工艺的确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硝酸异山梨酯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乙醇溶媒包衣材料下流化床包衣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2.1.1 喷液方式的选择
        2.1.2 投料量的考察
        2.1.3 进风压力的考察
        2.1.4 喷枪压力的选择
        2.1.5 包衣液流速的选择
        2.1.6 进风温度的选择
        2.2 Eudragit RLPO 醇溶媒包衣
        2.2.1 包衣液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2.2.1.1 包衣液的配制
        2.2.1.2 包衣增重
        2.2.1.3 增塑剂用量的考察
        2.2.1.4 抗黏剂种类和用量的考察
        2.2.1.5 抗静电剂考察
        2.2.1.6 聚合物浓度的考察
        2.2.1.7 热处理时间的选择
        2.2.2 正交试验优化包衣液处方
        2.2.2.1 正交实验设计
        2.2.2.2 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2.2.2.3 正交试验的安排
        2.2.2.4 包衣液处方的确定及验证
        2.3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比较
        2.4 Eudragit NE30D 水分散体包衣
        2.4.1 包衣处方考察
        2.4.1.1 包衣增重的筛选
        2.4.1.2 增塑剂
        2.4.1.3 抗黏剂的种类与用量
        2.4.1.4 致孔剂的用量
        2.4.1.5 抗静电剂考察
        2.4.1.6 浓度
        2.4.2 包衣工艺的预实验考察
        2.4.2.1 包衣液流速的考察
        2.4.2.2 雾化压力的考察
        2.4.2.3 床温的考察
        2.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水溶媒衣材处方和工艺
        2.5.1 处方优化
        2.5.1.1 星点设计
        2.5.1.2 模型拟合
        2.5.1.3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5.1.4 验证试验
        2.5.2 工艺优化
        2.5.2.1 星点设计
        2.5.2.2 模型拟合
        2.5.2.3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5.2.4 工艺处方的重现性验证
        2.6 离心包衣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
        2.6.1 包衣液处方考察
        2.6.2 ISDN 缓释微丸的制备流程
        2.6.3 处方筛选
        2.6.3.1 包衣增重的选择
        2.6.3.2 增塑剂的用量
        2.6.3.3 抗粘剂用量的考察
        2.6.3.4 聚合物浓度的考察
        2.6.4 包衣液处方的确定
        2.6.5 工艺优化及验证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硝酸异山梨酯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1 仪器和释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空白丸核的制备
        2.1.1 空白丸芯的制备流程
        2.2 工艺优化
        2.2.1 星点设计
        2.2.2 模型拟合
        2.2.3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2.2.4 工艺验证
        2.3 硝酸异山梨酯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2.3.1 骨架微丸的制备流程
        2.3.2 处方筛选
        2.3.2.1 固体分散体制备
        2.3.2.2 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度测定
        2.3.2.3 骨架材料 HPMCK15M 用量的考察
        2.3.2.4 乳糖用量的考察
        2.3.2.5 粘合剂考察
        2.3.3 工艺优化
        2.3.4 处方工艺的重现性考察
        2.4 释药机制的拟合
    3 讨论
    4 本章
第六章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稳定性初步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查项目
        2.1.1 外观性状
        2.1.2 含量测定
        2.1.3 释放度测定
        2.2 影响因素试验
        2.2.1 高温试验
        2.2.2 高湿试验
        2.2.3 光照试验
        2.3 加速试验
        2.4 长期试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家兔体内动力学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样品处理方法
        2.1.3 储备溶液的配制
        2.1.4 方法专属性
        2.1.6 方法回收率考察
        2.1.7 提取回收率
        2.1.8 日内与日间精密度
        2.2 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2.2.1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
        2.2.2 实验动物
        2.2.3 给药及采样方法
        2.3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2.4 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5 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
        2.6 体内外相关性
        2.6.1 自制缓释微丸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
        2.6.2 自制微丸体内累积吸收百分数
        2.6.3 体内外相关性的计算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离心法制备缓释微丸的处方优化及工艺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微丸简介
        1.1.1 微丸种类
        1.1.2 微丸成型
        1.1.3 丸芯辅料
        1.1.3.1 微晶纤维素
        1.1.3.2 微粉纤维素
        1.1.3.3 淀粉
        1.1.3.4 蔗糖粉
    1.2 缓释微丸
        1.2.1 膜控型缓释微丸
        1.2.2 骨架型缓释微丸
    1.3 离心法制备微丸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实验材料与仪器
第二章 离心法制备膜控及骨架型缓释微丸处方及工艺筛选
    2.1 模型药物的筛选原则
    2.2 对乙酰氨基酚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1.2 波长重复性检测
        2.2.1.3 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
        2.2.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2.2.1.5 精密度试验
        2.2.1.6 回收率试验
        2.2.1.7 微丸的含量测定
        2.2.1.8 微丸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2.2.2 释放度测定方法
        2.2.3 方法学总结
    2.3 膜控释包衣工艺与处方参数量化筛选
        2.3.1 微丸评价
        2.3.1.1 圆整度
        2.3.1.2 粒度分布
        2.3.1.3 流动性
        2.3.1.4 堆密度
        2.3.1.5 脆碎度
        2.3.2 空白丸芯的制备
        2.3.3 含药丸芯的制备
        2.3.3.1 层积稀释剂的选择
        2.3.3.2 粘合剂的选择
        2.3.3.3. 供浆速度的选择
        2.3.3.4 供粉速度的选择
        2.3.3.5 喷头高度的影响
        2.3.3.6 鼓风量的影响
        2.3.4 含药微丸制备工艺总结
        2.3.5 包衣液处方筛选
        2.3.5.1 Eudragit RS PO与Eudragit RL PO比例的考察
        2.3.5.2 包衣增重的选择
        2.3.5.3 增塑剂的用量
        2.3.5.4 抗粘剂的用量
        2.3.5.5 聚合物浓度
        2.3.5.6 包衣液处方总结
        2.3.6 工艺优化
        2.3.6.1 工艺重现性考察
        2.3.6.2 自制微丸与市售缓释片释放度比较
        2.3.7 释药机制探讨
        2.3.8 膜控型微丸总结
    2.4 骨架型缓释微丸工艺与处方参数量化筛选
        2.4.1 空白丸芯的制备
        2.4.2 缓释微丸的制备
        2.4.3 处方筛选
        2.4.3.1 硬脂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比例的考察
        2.4.3.2 粘合剂的选择
        2.4.3.3 Eudragit RL PO比例的选择
        2.4.4 工艺优化
        2.4.4.1 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2.4.4.2 其他工艺参数优化
        2.4.5 工艺重现性考察
        2.4.6 释药模型拟合
        2.4.7 骨架型缓释微丸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性药物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处方及工艺筛选
    3.1 模型药的筛选原则
    3.2 盐酸二甲双胍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1.2 波长重复性检测
        3.2.1.3 盐酸二甲双胍标准曲线
        3.2.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3.2.1.5 精密度试验
        3.2.1.6 回收率试验
        3.2.1.7 微丸的含量测定
        3.2.1.8 微丸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3.2.2 微丸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建立
        3.2.3 方法学总结
    3.3 盐酸二甲双胍骨架型缓释微丸工艺与处方参数优化
        3.3.1 处方优化
        3.3.1.1 星点设计
        3.3.1.2 模型拟合
        3.3.1.3 验证试验
        3.3.2 工艺优化
        3.3.2.1 工艺重现性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难溶性药物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处方及工艺筛选
    4.1 模型药的筛选原则
    4.2 格列齐特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4.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4.2.1.2 波长重复性检测
        4.2.1.3 格列齐特标准曲线
        4.2.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4.2.1.5 精密度试验
        4.2.1.6 回收率试验
        4.2.1.7 微丸的含量测定
        4.2.1.8 微丸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4.2.2 微丸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建立
        4.2.2.1 吸收波长的选择
        4.2.2.2 释放介质的选择
        4.2.2.3 释放度回收率的测定
        4.2.2.4 方法学总结
    4.3 格列齐特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4.3.1 固体分散物的制备
        4.3.2 含药丸芯的制备
        4.3.3 包衣处方优化及工艺量化控制
        4.3.3.1 处方优化
        4.3.3.2 模型拟合
        4.3.3.3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4.3.3.4 优选工艺的验证
        4.3.4 工艺优化
        4.3.4.1 工艺重现性考察
    4.4 本章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固体制剂
    1.1 口腔崩解片
    1.2 干混悬剂
    1.3 膜剂
    1.4 多孔小丸 (pellets)
    1.5 凝胶骨架片
    1.6 植入剂植入剂 (非经肠药剂)
    1.7 缓释微丸
    1.8 双层缓释片
    1.9 多层微囊
    1.10 结肠靶向胶囊
2液体制剂
    2.1胃肠外给药制剂
    2.2口服液
3半固体制剂
4制剂新技术

(8)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缓释微丸的制备[2]
        2.1.1 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的制备
        2.1.2 对乙酰氨基酚微丸的制备
        2.1.3 包衣液的配制
        2.1.4 缓释微丸的制备
    2.2 对乙酰氨基酚释放度的测定
        2.2.1 色谱条件[3]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3 精密度与回收率的测定
        2.2.4 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2.3 包衣处方参数对释放度的影响
        2.3.1 Eudragit RS30D/RL30D比例的影响
        2.3.3 增塑剂用量的影响
        2.3.4 抗粘剂用量的影响
        2.3.5 抗静电剂用量的影响
        2.3.6 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包衣微丸的优化处方验证
3 讨论
    3.1 微丸的制备工艺
    3.2 包衣处方及工艺对释药的影响
4 结论

(9)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制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制备
        1.1.1 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1.1.2 缓释制剂的制备
    1.2 骨架型缓释制剂的常规制备工艺
    1.3 超临界流体在药物制剂领域中的应用
        1.3.1 快速膨胀技术
        1.3.2 饱和气体溶液/混悬液制粒法
        1.3.3 气体反溶剂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制备微粒的理论基础
        1.4.2 模型药物的选择
第二章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粒的制备
    2.1 仪器与试药
    2.2 对乙酰氨基酚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1 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测定
        2.2.2 对乙酰氨基酚释放度的测定
    2.3 超临界CO_2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粒
        2.3.1 辅料种类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2.3.2 制备温度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2.3.3 制备压力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2.3.4 辅料比例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2.3.5 制备时间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司匹林缓释微粒的制备
    3.1 仪器与试药
    3.2 阿司匹林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3.2.4 阿司匹林释放度的测定
    3.3 阿司匹林缓释微粒的制备
        3.3.1 熔融法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粒
        3.3.2 超临界CO_2法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释微粒稳定性试验和胶囊的制备
    4.1 仪器与试药
    4.2 稳定性试验
        4.2.1 高温试验
        4.2.2 高湿试验
    4.3 休止角的测定
    4.4 胶囊的制备和释放度的测定
        4.4.1 胶囊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4.4.2 胶囊的制备
    4.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

(10)氧化苦参碱肠溶缓释微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微丸的研究概况
    二、氧化苦参碱的研究概况
    三、薄膜包衣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氧化苦参碱速释微丸的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备流程
        2.2 处方因素及工艺因素的研究
        2.2.1 影响因素
        2.2.2 工艺条件的优化筛选
        2.2.3 微丸的制备
        2.3 OMT 含量测定方法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稳定性实验
        2.3.3 精密度实验
        2.3.4 回收率实验
        2.4 微丸含药量与上药率的测定
        2.5 体外溶出度测定
        2.6 微丸的粉体学性质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部分 氧化苦参碱肠溶微丸的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不同肠溶包衣材料性质的比较
        2.1 不同聚丙烯酸树脂溶液相对粘度的比较
        2.2 相同压力下各种规格包衣溶液喷雾液滴的比较
        2.3 各类聚丙烯酸树脂特性粘度的测定
        2.4 小结
        2.5 讨论
        3 肠溶包衣微丸的研究
        3.1 方法与结果
        3.1.1 肠溶包衣液的配制
        3.1.2 肠溶包衣OMT 微丸的制备
        3.1.3 包衣液溶剂的选择
        3.1.4 包衣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考察
        3.1.5 不同包衣材料制备氧化苦参碱肠溶微丸的比较
        3.1.6 肠溶包衣微丸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
        3.1.7 OMT 肠溶包衣工艺重现性考察
        3.2 小结
        3.3 讨论
    第三部分 氧化苦参碱缓释微丸的研究
        1 骨架缓释微丸的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
        1.4 讨论
        2 包衣缓释微丸的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包衣材料的选择
        2.3 缓释包衣微丸的制备方法
        2.4 缓释包衣液的配制
        2.5 缓释微丸的释放度测定方法
        2.6 不同增塑剂用量对缓释微丸释放的影响
        2.7 致孔剂用量对OMT 缓释微丸溶出的影响
        2.8 不同包衣增重对OMT 缓释微丸溶出的影响
        2.9 不同种类致孔剂对OMT 缓释微丸溶出的影响
        2.10 包衣工艺重现性考察
        2.11 OMT 缓释微丸的释药机制
        2.12 结论
        2.13 讨论
        3 OMT 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及溶出度测定
    第四部分 实验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化床制备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的处方和工艺参数的量化筛选[D]. 刘执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2]固体分散及重结晶改善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的研究[D]. 王作金. 天津大学, 2015(03)
  • [3]熔融法制备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及其体外释放考察[J]. 刘春憬. 中南药学, 2015(01)
  • [4]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的研制[D]. 徐元厂.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5]离心法制备缓释微丸的处方优化及工艺筛选[D]. 王嘉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6]包衣处方和工艺对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J]. 王嘉伟,王洪光,杜昌余.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3(01)
  • [7]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研究进展[J]. 王晓辉,袁园,董培,张莉.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11)
  • [8]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J]. 熊晓滨,李津明,李响,李鑫. 中国药物警戒, 2011(12)
  • [9]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制剂的工艺研究[D]. 陈会圆.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4)
  • [10]氧化苦参碱肠溶缓释微丸的研究[D]. 陈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