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VB和ACCESS数据库的图幅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伦卓,孙宗光,苗祥泰,司琦[1](2021)在《基于VB+Access的桥梁检测评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以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当前形势下桥梁检测评定的实际特点,开发设计一套桥梁检测评定系统,以辅助改善传统通过人工方式查询桥梁信息繁琐耗时的弊端。系统设计结构包括前端应用程序开发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部分。在对该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也对其数据库设计与安全,用户界面设计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随着系统逐步设计使用,其功能也将不断完善优化。该系统能实现桥梁信息管理和桥梁检测评定的高效化、系统化,在现实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金达凤[2](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产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相应的生产设备需安全可靠且连续运转,其中设备润滑是影响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及连续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设备的传统润滑方式是由人工定时巡检与加注润滑剂完成,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四化”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备润滑也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设备的自动润滑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形式,集中式自动润滑适合于润滑点位置相对集中且润滑要求相近的设备润滑场合,该润滑形式的技术较成熟;分布式自动润滑是针对生产线设备及其润滑点分散、各润滑点润滑机制及周期等区别较大的设备润滑场合。目前分布式润滑装备、状态监控及其智能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技术仍不够成熟。本文以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系统为对象,研究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自动润滑器及其监控技术与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第一,分析了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润滑工艺及其功能需求,归纳总结出了该产线设备的润滑类别、润滑状态监控及管理功能,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监控系统架构及总体方案。第二,本文针对钨矿破碎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分析各设备润滑点的具体润滑需求,包括润滑油脂种类、润滑周期以及油脂用量,同时提出了根据润滑点温度,基于模糊控制原理进行润滑周期修正的策略,以获得更合适的润滑周期。第三,开发了新型的具有智能终端特点的自动润滑器,该自动润滑器在基本的定时定量加注润滑油脂外,添加了电量、余脂量以及润滑点温度采集的功能,并能够通过GPRS模块进行无线通信,实现状态信息的上传与控制命令的接收。润滑器的机械结构分为了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上端弹簧连接挡板挤压着润滑脂袋,下端使用控制器驱动电机旋转,经减速齿轮结构、蜗轮蜗杆、连杆运动传递,最终转化为柱塞泵柱塞的往复运动,实现润滑器的吸脂注脂操作。在软件上,对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选型与软件实现流程做出说明,基于Keil开发环境与stm32固件库完成软件编写。第四,开发了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了界面设计,其中包括系统登录、用户密码修改、网络端口、润滑器状态监控以及润滑器信息设置窗口。基于winsock建立服务器接收多个润滑器的网络连接,集成access数据库做数据保存。最终实现润滑器ID、部署位置、使用油脂类型的登记,润滑器剩余脂量、剩余电量、润滑点温度、最近工作时间的监控,以及润滑器润滑周期、单次润滑用量的设置。
安华成[3](2021)在《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巡检机器人逐渐使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加之近年来国家越发注重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巡检机器人将为实验室安全的管控提供一种手段和工具。目前虽有很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设计了诸多不同种类的巡检机器人,但是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高压输电线、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针对实验室环境安全的巡检机器人研究尚少。本文以实验室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对巡检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硬件系统、控制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要求基础上,明确了巡检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巡检机器人的优缺点,确定了整机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细化设计,将其分为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检测平台三个主要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参数计算和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辅助装置,保证整机能够正常工作。其次,根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需求,确定了以信捷PLC为主控制器的巡检机器人控制方案,并选型所需的控制系统硬件,完成硬件控制系统的搭建。将整个控制主要分为手动与自动控制、电机调速与测速、数据采集三个部分,并与上位机系统进行联动,完成了巡检机器人整机硬件控制程序的设计。然后,分析了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选取VB6.0为开发语言,统筹硬件控制程序,开发了一套与之匹配的上位机控制管理软件。整个控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控制、数据显示、视频监控和数据库四个模块,并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系统界面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样机制作并搭建试验环境,测试了样机行走稳定性、升降稳定性、定位精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上位机通信可靠性以及无线充电等必要性功能,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巡检机器人具有一定实用性,为今后产品的改良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吴雨恒[4](2021)在《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我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季节冻土在我国更是占有较大比重。冻土区的合理开发、资源利用等都是典型冻土区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与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冻土。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时,由于冻土研究数据采集数据量较大且较为繁杂,导致现阶段对于冻土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仍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对典型季节冻土区的冻土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与大批量存储对季节冻土区冻土研究的发展及推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开发出一套可以自动处理数据并生成冻土发育过程线的系统,并将数据储存到Microsoft Access中便于后期查询。经设计分析得出:1.通过本次设计提供一种简易的、高效的冻土数据处理与储存系统,并可推广使用到其它季节冻土区地点,该程序包含:数据处理、数据库保存、数据查询及生成曲线模块,在进行如上运行时具有效率、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提高效率。该系统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在Windows各操作系统上均可运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2.在程序设计时,建立一个均值及线性插值法结合求解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循环调用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保存时实现了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临界结果、以及最终生成曲线数据查询功能并链接到Access数据库中。3.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监测点及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两地为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利用这两个研究区内共四个的冻融循环期内冻土监测数据手动处理结果及冻土发育过程线图与自动处理结果对比,经由手动处理与本系统自动处理对比及误差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运行流畅、效率较高,可以保证其在冻土发育过程相关研究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达到预期目标。
宋扬扬[5](2019)在《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文中认为绿茶制作加工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茶叶机械是茶叶生产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茶叶机械生产企业增长速度较快,不同企业生产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不尽相同,型号杂乱繁多,给相关企业及科技人员设计、使用茶机带来不便。为了实现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本文将绿茶加工机械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录入数据库,并构建了以Visual Basic 6.0为前端控制界面和Access 2010为后台数据库的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总体结构4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E-R图分析和功能设计,目的是实现对绿茶加工机械信息的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的数据共享服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我国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主要收集了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的技术参数和产地分布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型号、电机功率、外形尺寸和生产效率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包括茶叶杀青机、茶叶理条机、茶叶揉捻机、茶叶烘干机、茶叶炒干机和厂家相关信息,为绿茶加工机械数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2.本文选用VB 6.0和Access 2010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开发工具,利用ADO数据访问组件中的ADODC图形化控件,将VB 6.0和Access 2010数据库有效联系起来,并把数据集成到一个应用程序软件中,以便完成对数据的存储、查询、添加和删除等功能,数据库软件着重于其界面的简洁和操作的方便,通过实地考察、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络共享资源等方法,再结合现有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的研究成果,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信息来源。主要功能如下:(1)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技术参数查询。用户可以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类型的茶叶机械有较详细的了解,便于用户进行比较,为合理选型提供理论依据。(2)绿茶加工机械生产厂家信息查询。方便用户对生产同类茶叶机械的不同生产厂家进行深入了解和对比,为合理选型提供参考依据。(3)绿茶加工机械实物图片查询。方便用户对各类茶叶机械形成具体的实物印象,为合理选型提供了现实依据。(4)本数据库软件还提供了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操作简便快捷,实用性强,方便数据库软件的维护与升级。
丁伟翠[6](2012)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依托“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以航天测绘所采集的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陆地范围的全国数据进行了无缝拼接及数据的投影转换等一系列操作,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建立全国1:50万栅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基于C#+ArcGIS Engine10扁程开发,并综合使用ArcGIS、MapGIS、Global Mapper、CoreDraw等专业GIS及制图软件与实际地质图件相结合,实现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对部分功能进行了相应拓展。该DEM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制图中,实现自定义区域数据提取,还可以快速进行坡度、坡向、剖面线等地学分析,例如湖南省、海南省等相对典型区域进行了该系统中提取的DEM数据在地质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而且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拓展应用于月球地质制图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多种GIS软件,进行全国DEM数据空白区域的填补与数据的拼接工作,并有效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椭球体、不同高程基准、不同投影的DEM数据的无缝拼接,DEM栅格数据与矢量地理基础数据、地质资料数据等的地图匹配。(2)首次在全国陆地范围内建立了应用于地质制图的1:50万网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分幅检索,还能按行政区划界线和任意多边形检索,具有能任意转换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等功能,能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地学研究单位和社会生产单位。(3)将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和地貌晕渲法等制图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地质制图中,主要采用DEM HillShade地貌晕渲的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表达的同时实现了静态可视化与交互式动态可视化两种图件表现方式,既可以将整个地形区以二维或者三维图形图像形式显示成一幅图,又可以实现数据库中的地形数据交互式浏览。(4)DEM数据管理系统改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件空间数据库结构和图面的表现形式,图面上除了传统地质图件中地理底图外,可以选择性匹配DEM影像底图图层,叠加地质体的颜色和花纹,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图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图件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地质图件的表现形式,促进我国地质制图的技术水平向前进了一大步。(5)DEM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在与相应的地质图匹配时,可以检验第四系的界线、断层线的位置精度,当与DEM影像不协调时,可以适当移动界线的空间位置,从而提高地质图件表达的位置精度。(6)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的实现方法拓展到了月球DEM数据库建立,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既证实思路与设计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同时也对其他行星地质编图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在在典型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图件的表达形式,提高了图件精度,有利于地质成矿、灾害区划、土地利用等规律的总结和探寻,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杨得亮,崔松涛[7](2011)在《基于VB与Access数据库的电缆快速设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电缆设计效率、减少重复劳动,提出了电缆快速设计方法,创建了一套基于VB与Access数据库的电缆快速设计系统。对电缆设计现状做了简要的说明,指出了电缆快速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总体设计方案。研究了VB、Access数据库和AutoCAD之间相互链接的方式,以及电缆数据库的创建方法。通过一条简单电缆的演示验证了电缆快速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常雄[8](2008)在《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研究与开发,是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所做的研究与开发,是对MAPGIS的二次开发,主要想为工程管理信息带来方便,本论文是对MAPGIS的拓展。在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着数据量巨大,管理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档案式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分离的信息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给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的信息管理带来了方便,将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有机结合,将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的实现变为可能。通过对GIS二次开发的研究,由于传统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开发的期限无限延长,所以否定了应用传统的开发方式;而组件式二次开发具有无需专门的GIS语言、GIS功能强大、开发便捷、更大众化、小巧灵活、价格低廉等优点。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将占据了二次开发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入手,以VB可视化编程语言为开发工具,对基于VB的MAPGI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VB结合MAPGIS的二次开发可使用函数开发和组件(控件)开发两种方式,为了完整的总结基于VB开发MAPGIS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函数开发和组件开发两种方式都作了理论探讨,阐述了MAPGIS组件开发平台的组成,层次和功能划分,MAPGIS组件设计,开发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使用MAPGIS组件进行GIS应用软件二次开发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在VB中使用MAPGIS组件对象的基本步骤。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运用组件开发和函数库开发方法,结合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作了系统分析和VB程序实现,并实现了系统建库,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本文通过组件式MAPGISGIS二次开发,完成了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的系统规划、及初步开发;将复杂的水土保持信息的管理变的简单、明了,实现了整个项目区在微机中的缩影。这将在以后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殷悦[9](2007)在《北京市限建区规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北京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随着北京的发展,建设用地也越来越多,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出现了各种违法、违章建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为了使城市空间发展避免与生态限制性条件发生冲突,保护生态资源,控制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演变,提出了限建区的概念。限建区一般指对建设用地的一定限制区域,在规划中一般分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和适宜建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使城市空间发展避免与生态限制性条件发生冲突,保护生态资源,控制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演变。设计北京市限建区规划支持系统主要为北京市整体的城市规划服务,将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将限建区的成果输出成图片或者图集。系统的开发选择ArcGIS作为开发平台;确定了在ArcMap下采用VBA、VB和VB.NET与扩展相结合的二次开发方法来完成系统的开发。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来完成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最后利于可视化的开发工具,进行了系统的实现。完成了地图通用的浏览、要素查询、出图,科学计算等功能。本系统充分利用了ArcObjects提供的完备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和显示等功能和第三方控件,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完善的功能。其强大的出图功能更加方便的在规划部门应用。系统第一次得到北京市全市的各种限建结果,这个结果将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本文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使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黄清国[10](2007)在《基于VB+Access丝绸企业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全球化与网络化使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影响最深、应用最为广泛、产生的效益最为明显的应用软件之一。在国家积极推行丝绸产业化的浪潮中,丝绸企业要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急需具有行业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目前还没有适用于该类型丝绸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开发中小型丝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是针对丝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研究。本系统在Windows xp环境下,利用Office2003中的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了该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库,并实现了对数据的保存和管理;使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用户端程序开发;同时,通过调用Visual Basic中的DAO控件进行数据连接,完成该系统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本系统用户程序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该系统设计的三个部分基本满足中小丝绸企业管理的需要,特别是VB数理统计部分对丝绸生产中常见的几种疵点以直方图、排列图和控制图等的方式显示出来,使得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清楚地了解了产品生产和质量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来提高产品的质量。该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小型丝绸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VB和ACCESS数据库的图幅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B和ACCESS数据库的图幅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B+Access的桥梁检测评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思想 |
1.1 系统的可行性 |
1.2 系统的实用性 |
2 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
2.1 Visual Basic 6.0 |
2.2 Access2010 |
2.3 SQL语言 |
3 系统设计和实现 |
3.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 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4 结 论 |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自动润滑器研究现状 |
1.3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钨矿破碎设备分布式润滑系统方案设计 |
2.1 钨矿破碎生产线 |
2.2 润滑系统功能需求 |
2.3 润滑系统结构总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润滑工艺及其运维计划 |
3.1 润滑脂的选择 |
3.2 润滑脂用量的确定 |
3.3 润滑周期修正策略 |
3.3.1 一般润滑周期 |
3.3.2 模糊控制原理与设计 |
3.3.3 输入量的模糊化处理 |
3.3.4 模糊控制规则 |
3.3.5 模糊推理与反模糊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润滑器总体方案及其硬件设计 |
4.1 润滑器总方案 |
4.2 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 |
4.3 机械部件的设计 |
4.3.1 驱动电机与齿轮减速机构 |
4.3.2 蜗轮与蜗杆 |
4.3.3 润滑泵 |
4.4 主控制器模块 |
4.4.1 控制器选型与介绍 |
4.4.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 |
4.5 通信模块 |
4.6 电源模块 |
4.6.1 主电路供电 |
4.6.2 实时时钟供电 |
4.7 信息采集模块 |
4.7.1 脂存量检测 |
4.7.2 电量采集 |
4.7.3 温度采集 |
4.8 其它模块 |
4.8.1 电机驱动 |
4.8.2 显示模块 |
4.8.3 独立按键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润滑器软件设计 |
5.1 润滑器软件构成 |
5.2 开发环境简介 |
5.3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5.3.1 AT指令 |
5.3.2 GPRS数据发送与接收 |
5.4 数据采集 |
5.4.1 电量采集软件设计 |
5.4.2 脂量检测软件设计 |
5.5 其它功能设计 |
5.5.1 实时时钟软件设计 |
5.5.2 OLED软件设计 |
5.5.3 复位程序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 |
6.1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总设计 |
6.2 系统界面设计 |
6.2.1 Visual Basic简介 |
6.2.2 界面设计 |
6.3 网络通信设计 |
6.3.1 TCP/IP协议与套接字 |
6.3.2 winsock控件 |
6.3.3 TCP连接的建立与数据收发 |
6.3.4 数据的解析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数据库简介 |
6.4.2 VB连接数据库 |
6.4.3 数据库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巡检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实验室环境安全与监控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2.1 巡检机器人总体结构方案分析 |
2.1.1 巡检机器人方案对比 |
2.1.2 系统功能组成 |
2.2 总体方案结构及外形设计 |
2.3 行走机构设计 |
2.3.1 行走机构主框架设计 |
2.3.2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3.3 机构转弯参数计算 |
2.4 升降机构设计 |
2.4.1 升降机构方案比较 |
2.4.2 驱动方式选择 |
2.4.3 结构设计 |
2.4.4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4.5 动力学仿真 |
2.5 检测平台 |
2.6 其他辅助装置 |
2.6.1 升降机构防护罩 |
2.6.2 重心调节平衡块 |
2.6.3 行走轨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主控制器 |
3.3.2 运动执行器 |
3.3.3 传感器系统 |
3.3.4 高清相机 |
3.3.5 无线通信模块 |
3.3.6 电源模组及变压器 |
3.3.7 无线充电模块 |
3.3.8 其他辅助元器件 |
3.4 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
3.4.1 重要指令介绍 |
3.4.2 主要程序段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控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控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4.2 程序开发环境及通讯 |
4.2.1 Visual Basic6.0及串口通讯 |
4.2.2 Modbus RTU功能码 |
4.3 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控制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
4.3.1 运动控制模块 |
4.3.2 数据显示模块 |
4.3.3 视频监控及控制模块 |
4.3.4 数据库模块 |
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原则 |
4.4.2 人机交互界面的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巡检机器人的样机试验与方法 |
5.1 样机制作 |
5.2 巡检机器人一般性功能测试 |
5.2.1 行走稳定性测试 |
5.2.2 升降稳定性测试 |
5.2.3 定位精度测试 |
5.2.4 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测试 |
5.2.5 上位机通信可靠性测试 |
5.2.6 无线充电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项目支撑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计算机曲线自动生成研究进展 |
1.2.2 利用软件及数据库处理分析专业数据 |
1.2.3 冻土发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选择 |
2.1 季节冻土概念、分布及影响 |
2.1.1 季节冻土 |
2.1.2 季节冻土分布特征 |
2.1.3 季节冻土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2.2 监测点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哈尔滨市监测点 |
2.2.2 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 |
3.1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 |
3.1.1 季冻区土壤冻融机理 |
3.1.2 季节性冻土冻融循环过程 |
3.2 编程语言及运行环境 |
3.2.1 编程语言 |
3.2.2 开发环境 |
3.2.3 设计思路 |
3.3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图线绘制的结构、逻辑和数据流 |
3.3.1 关键技术确定 |
3.3.2 设计逻辑及原理 |
3.3.3 数据库引用 |
3.3.4 软件模块及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及评价 |
4.1 常规数据处理 |
4.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4.1.2 图线绘制及简单分析 |
4.2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生成系统运行 |
4.2.1 数据自动处理流程 |
4.2.2 数据保存 |
4.2.3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 |
4.3 系统的误差及实用性分析 |
4.3.1 误差分析 |
4.3.2 实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 我国农业机械和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1 我国农业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2 我国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选题背景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茶叶种类及绿茶加工机械 |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我国茶叶和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
2.2.1 我国茶叶的主要分类 |
2.2.2 我国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
2.3 绿茶加工机械的生产厂家分布 |
2.4 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开发环境 |
3.1 后台数据库的选取 |
3.1.1 数据库的概述 |
3.1.2 数据库的选定 |
3.2 数据库设计工具的选择 |
3.2.1 Visual Basic的简介 |
3.2.2 Visual Basic的特点 |
3.2.3 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 |
4.3.1 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表的创建 |
4.3.3 数据库E-R图分析 |
4.3.4 数据库功能设计 |
4.3.5 数据库用户界面设计 |
4.4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维护 |
4.5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应用 |
4.5.1 数据库数据信息的管理 |
4.5.2 数据库的分析评价 |
4.5.3 数据库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6)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GIS的发展 |
1.3 DE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据基础 |
2.1 “中国区域地质志”概述 |
2.2 数据来源 |
2.3 数据结构 |
2.4 DEM数据预处理 |
2.5 三维地形可视化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设计 |
3.1 系统分析 |
3.2 系统设计目标与任务 |
3.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参考标准 |
3.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5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
3.6 系统软件设计 |
3.7 开发方式的选择 |
3.8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9 用户界面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 |
4.1 关键技术 |
4.2 总体界面构架及系统主界面 |
4.3 文件图件管理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
4.4 数据渲染子系统构架及功能 |
4.5 DEM数据空间查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
4.6 投影转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
4.7 矢栅数据分析子系统 |
4.8 系统维护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DEM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
5.1 便于构造图识别—以湖南省为例 |
5.2 改变地质制图形式 |
5.3 DEM地学数据的自动提取 |
5.4 提高制图精度 |
5.5 月球DEM地质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地理底图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表 |
附录B:地理底图要素代码表 |
附录C:高程统计表 |
附录D:DEM裁剪源程序(部分)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地理信息系统概况 |
1.1.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1.1.2 GIS的组成 |
1.1.3 GIS的发展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 难点与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体系 |
2 水土保持信息管理中GIS的应用 |
2.1 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 |
2.2 传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方法 |
2.2.1 档案式信息管理 |
2.2.2 现实水土保持存在的弊端 |
2.3 GIS在水土保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
2.3.1 GIS的特征 |
2.3.2 水土保持信息的特征 |
2.4 水土保持GIS系统需求 |
2.5 小结 |
3 GIS的二次开发 |
3.1 传统的开发方法 |
3.1.1 传统开发方法简介 |
3.1.2 传统开发方法缺点 |
3.2 组件式GIS二次开发 |
3.2.1 COM技术 |
3.2.2 ActiveX控件技术 |
3.2.3 COMGIS的特点 |
3.2.4 COMGIS的开发 |
3.3 组件式GIS二次开发程序的选择 |
3.4 小结 |
4 基于VB的MAPGIS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
4.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4.1.1 MAPGIS的介绍 |
4.1.2 MAPGIS的二次开发 |
4.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4.3 MAPGIS二次开发的支持系统 |
4.3.1 GIS的硬件支持 |
4.3.2 开发语言的选取 |
4.4 Visual Basic技术支持的MAPGIS二次开发 |
4.4.1 认识VB编程环境 |
4.4.2 在Visual Basic程序中MAPGIS组件对象的使用 |
4.5 数据库建立 |
4.5.1 图形数据库 |
4.5.2 属性数据库 |
4.5.3 数据库的管理 |
4.6 系统功能分析 |
4.7 系统总体设计 |
4.7.1 功能设计 |
4.7.2 结构设计 |
4.7.3 界面设计 |
4.7.4 开发路线设计 |
4.7.5 安全设计 |
4.8 小结 |
5 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 |
5.1 项目区的概况 |
5.2 水土流失情况与水土保持现状 |
5.3 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治理 |
5.3.1 综合治理情况 |
5.3.2 坡面防护情况 |
5.3.3 沟壑防护情况 |
5.3.4 治理效益 |
5.4 小结 |
6.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 |
6.1 数据采集 |
6.1.1 数据来源 |
6.1.2 图形数据的数字化 |
6.1.3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信息数据组织 |
6.2 数据分析 |
6.2.1 植被存活率分析 |
6.2.2 工程措施信息分析 |
6.3 信息输出 |
6.4 可视化 |
6.5 小结 |
7.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7.1 菜单功能 |
7.1.1 文件 |
7.1.2 图形编辑 |
7.1.3 属性编辑 |
7.1.4 基础数据建设 |
7.1.5 表 |
7.1.6 查询 |
7.1.7 表浏览 |
7.1.8 用户管理 |
7.1.9 常用工具 |
7.2 计算机代码实现 |
7.2.1 文件的打开 |
7.2.2 常用工具栏代码 |
7.3 GIS系统评价 |
7.4 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建议与展望 |
8.2.1 建议 |
8.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北京市限建区规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GIS发展概述 |
1.2 GIS在规划领域的应用 |
1.3 研究必要性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系统实现的技术与开发语言 |
2.1 系统的实现技术 |
2.1.1 COM技术 |
2.1.2 组件式GlS |
2.2 ArcObiects介绍 |
2.2.1 ArcObjects组件对象库 |
2.2.2 ArcObjects的开发方式与流程 |
2.2.2.1 ArcObiects开发方式 |
2.2.2.2 ArcObjects开发流程 |
2.3 系统的开发语言 |
2.3.1 VB.NET概述 |
2.3.2 VB概述 |
2.3.3 开发方法 |
第三章 基于COM技术的GIS模型库的实现 |
3.1 模型库系统结构 |
3.2 模型统一接口的定义与实现 |
3.3 模型注册功能的实现 |
3.4 模型管理功能的实现 |
3.5 基于COM的限建区规划模型库 |
3.5.1 限建区规划模型库概况 |
3.5.2 限建区规划模型库的组成与结构 |
3.5.3 限建区规划模型标准接口的定义 |
3.5.4 限建区规划模型的实现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系统开发的目的 |
4.2 系统开发的原则 |
4.3 界面设计原则 |
第五章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1 空间数据库技术 |
5.2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
5.3 数据的组织形式 |
5.4 系统数据库软件平台的选择 |
5.5 数据库开发的原则 |
第六章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6.1 系统的界面设计 |
6.2 用户管理功能 |
6.2.1 注册新用户 |
6.2.2 修改用户信息 |
6.2.3 删除用户 |
6.3 通用地图基本操作 |
6.4 图层管理模块 |
6.4.1 加载数据库数据 |
6.4.2 加载本地数据 |
6.5 空间查询模块 |
6.5.1 单点查询 |
6.5.2 矩形查询 |
6.5.3 多边形查询 |
6.5.4 自定义SQL查询 |
6.6 打印输出模块 |
6.6.1 打印输出功能的设计 |
6.6.2 技术流程 |
6.6.3 主要界面设计与开发 |
6.6.3.1 输出图片 |
6.6.3.2 打印 |
6.6.3.3 分幅图集输出 |
6.6.3.4 打印导则 |
6.7 限建区计算 |
6.7.1 限建生态单元的生成 |
6.7.2 限建生态单元导则计算 |
第七章 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VB+Access丝绸企业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管理系统 |
1.2.1 管理系统发展简史 |
1.2.2 管理系统的定义 |
1.2.3 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
1.2.4 管理系统的功能 |
1.2.5 国内外丝绸企业管理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ccess数据库的创建 |
2.1 Access2003数据库 |
2.1.1 Access2003的优点 |
2.1.2 Access2003的工作环境 |
2.2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2.2.1 数据库系统应有逻辑层次性 |
2.2.2 数据库结构必须规范化 |
2.2.3 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2.2.4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
2.3 数据库功能的设计 |
2.4 数据表结构的设计 |
2.5 数据表关系的设计 |
2.6 查询的设计 |
2.6.1 对某个职工的个人情况进行查询 |
2.6.2 对产量的查询 |
2.6.3 对下机质量情况的查询 |
2.7 Access数据库安全技术 |
2.7.1 给数据库加密 |
2.7.2 设置数据库密码 |
2.7.3 设定用户的级安全性 |
2.8 登陆界面的设计 |
2.8.1 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
2.8.2 登陆界面设计 |
2.8.3 主界面的设计 |
2.8.4 录入窗口的设计 |
2.8.5 报表浏览及打印窗口设计 |
第三章 基于VB的数理统计理论 |
3.1 描述统计 |
3.1.1 描述统计内容 |
3.2 频数分布 |
3.2.1 频数 |
3.2.2 累计频数 |
3.3 假设检验 |
3.3.1 参数假设检验 |
3.3.2 分布假设检验 |
3.4 方差分析 |
3.4.1 单因素等次方差分析 |
3.4.2 单因素不等次方差分析的离差和自由度 |
3.4.3 双因素方差分析 |
3.4.4 双因素交错方差分析 |
3.5 回归分析 |
3.5.1 一元线性回归 |
3.5.2 逐步回归 |
3.5.3 一元非线性回归与非线性逐步回归 |
3.6.相关分析 |
3.6.1 相关系数的检验 |
3.6.2 复相关分析 |
3.7 趋势分析 |
3.7.1 二元多项式回归分析 |
3.7.2 多元线性回归 |
第四章 数理统计程序的实现 |
4.1 描述统计算法程序 |
4.2 频数分布算法程序 |
4.3 分布假设检验算法 |
4.3.1 分布假设检验算法的特点 |
4.3.2 分布假设检验程序算法组成 |
4.4 方差分析 |
4.4.1 单因素方差分析程序算法 |
4.4.2 双因素方差分析程序算法 |
4.5 回归分析 |
4.5.1 一元线性回归程序算法 |
4.5.2 多元线性回归程序组成 |
4.5.3 逐步回归 |
4.5.4 逐步回归算法程序 |
4.5.5 多项式回归程序组成 |
4.5.6 多项式逐步回归程序组成 |
4.6 相关分析 |
4.6.1 简单相关系数算法程序组成 |
4.7 二元多项式回归方程算法程序组成 |
4.8 质量控制图程序的实现过程 |
4.9 直方图和排列图程序的实现过程 |
4.10 总界面的开发步骤 |
4.10.1 建立文件夹 |
4.10.2 总界面算法程序组成 |
第五章 VB访问Access数据库的接口的选择 |
5.1 DAO数据访问对象 |
5.1.1 VB访问数据库的原则 |
5.1.2 接口DAO(Data Access Objects) |
5.2 DAO对象编程 |
5.2.1 DAO对象模型的应用范围 |
5.2.2 DAO对象模型 |
第六章 系统应用实例 |
6.1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应用 |
6.2 回归分析的应用 |
6.3 直方图的应用 |
6.4 排列图的应用 |
6.5 平均值与极差控制图((?)-R控制图)的应用 |
6.6 中位值与极差控制图((?)-R控制图)的应用 |
6.7 单值与移动极差控制图(X-R_s控制图)的应用 |
6.8 缺陷数控制图(C控制图)的应用 |
6.9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控制图)的应用 |
6.10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控制图)的应用 |
6.11 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控制图)的应用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问题 |
7.1 研究结论 |
7.2 系统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VB和ACCESS数据库的图幅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B+Access的桥梁检测评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伦卓,孙宗光,苗祥泰,司琦.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10)
-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D]. 金达凤.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安华成. 扬州大学, 2021(08)
- [4]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吴雨恒. 黑龙江大学, 2021
- [5]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D]. 宋扬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D]. 丁伟翠.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2)
- [7]基于VB与Access数据库的电缆快速设计系统[J]. 杨得亮,崔松涛.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12)
- [8]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D]. 常雄.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9]北京市限建区规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殷悦.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10]基于VB+Access丝绸企业管理系统的研究[D]. 黄清国. 苏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