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氢氧化铝对电气绝缘材料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谢炽新[2](2020)在《含氟/脲基硅氧烷的固载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橡胶由于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电气绝缘性能、耐高低温和耐候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压超高压电气绝缘领域。然而,随着输变电压等级逐渐提高,在污染比较严重或比较潮湿的环境,硅橡胶容易发生漏电起痕破坏,导致绝缘性丧失,给输变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主要通过添加无机填料来改善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但无机填料与硅橡胶的相容性较差,大量加入无机填料会损害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我们课题组发现含脲基或氨酯基硅烷等有机耐漏电起痕剂可以显着增强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而且不损害硅橡胶的力学性能。但脲基或氨酯基具有相对较强的极性,会增大硅橡胶的表面能,用量较大时也会损害硅橡胶的疏水防污性能。如何兼顾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和疏水防污能力,是当前高性能硅橡胶绝缘材料发展与应用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将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AS)或不同结构的含脲基硅氧烷固载到二氧化硅(SiO2)和氧化铁(Fe2O3),研究了SiO2和Fe2O3固载含氟/脲基硅氧烷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疏水性能、热稳定性能和耐等离子体辐照性能的影响,探讨了SiO2和Fe2O3固载含氟/脲基硅氧烷提高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FAS与Fe2O3之间的接枝反应,制备了氧化铁固载含氟硅氧烷(F-Fe2O3)。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粒径分析、磁滞回线测定等方法对F-Fe2O3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F-Fe2O3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疏水性能、热稳定性能和耐电晕老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F-Fe2O3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研究发现,F-Fe2O3能明显提高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当F-Fe2O3用量为0.15 phr时,ALSR/F-Fe2O3达到了1A3.5等级,电蚀损率仅为0.38%。硅橡胶的疏水性能、热稳定性能和耐电晕老化性能也得到了提高。表面电位耗散测试(SPD)表明F-Fe2O3具有耗散电荷的作用。干带电弧放电时,F-Fe2O3可以捕捉硅橡胶侧甲基氧化产生的自由基,抑制硅橡胶的氧化降解。同时,F-Fe2O3结构中的氟原子对电荷起到耗散的作用,减少电荷的累积,保护基体免遭破坏,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因此得到了提高。(2)通过FAS与SiO2之间的接枝反应,制备了二氧化硅固载含氟硅氧烷(F-SiO2)。采用FTIR、核磁硅谱(29Si-NMR)、TG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F-SiO2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斜板法耐漏电起痕试验(IP)、SPD、等离子体辐照测试、XPS和SEM等方法研究了F-SiO2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疏水性能、力学性能和耐等离子体辐照性能的影响,探讨了F-SiO2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研究发现,F-SiO2能显着提高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当F-SiO2添加量仅为1.0 phr时,ALSR/F-SiO2达到了1A4.5等级,电蚀损率仅为0.22%,而且硅橡胶的力学性能和疏水性能也有所提高。SPD测试发现F-SiO2能起耗散电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弧放电时,F-SiO2能耗散注入到硅橡胶表面的电荷,降低硅橡胶中的电荷密度,减小电荷对硅橡胶分子链的破坏,从而延缓密集电弧的出现以及降低电弧的放电频率,提高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3)通过脲基硅氧烷水解后形成的羟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不同烷基结构的二氧化硅固载烷基双取代脲基硅氧烷(U-SiO2)。采用FTIR和TGA对U-SiO2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IP研究了不同烷基结构的U-SiO2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探讨了U-SiO2对ALSR漏电起痕的抑制机理。研究发现,U-SiO2能有效提高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其中,二氧化硅固载异丙基双取代脲基硅氧烷(DIPUPES-SiO2)和二氧化硅固载异丁基双取代脲基硅氧烷(DIBUPES-SiO2)效果最好,用量不到1.00 phr便能使ALSR达到1A4.5等级,电蚀损率仅为0.22%和0.45%。而且ALSR/DIPUPES-SiO2和ALSR/DIBUPES-SiO2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能,在水中浸泡5天后,仍能达到1A4.5等级,电蚀损率几乎不变。等离子辐照测试和马弗炉热处理结果表明,U-SiO2能促进硅橡胶高温交联形成密实的陶瓷保护层,抑制硅橡胶的热降解,以及抵抗等离子体的轰击。因此,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得到显着提高。(4)将F-SiO2与DIPUPES-SiO2复配添加到ALSR中,研究了F-SiO2和DIPUPES-SiO2对硅橡胶的耐漏电起痕性能、疏水性能、热稳定性能和耐等离子体辐照性能的影响,探讨了F-SiO2和DIPUPES-SiO2协同提高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研究发现,F-SiO2和DIPUPES-SiO2复配能显着提高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F-SiO2和DIPUPES-SiO2用量均为0.75 phr时,ALSR的耐漏电起痕水平达到1A4.5等级,电蚀损率降低到0.20%,且硅橡胶的疏水性能、热稳定性能和耐等离子体辐照性能也得到了改善。研究结果表明:F-SiO2能提高硅橡胶的疏水性能,延缓泄漏电流的产生;在电弧放电时,F-SiO2能够起到快速耗散电荷的作用,降低硅橡胶中电荷的密度;与此同时,DIPUPES-SiO2能够抑制Pt的团聚,提高Pt的催化效率,促进ALSR在高温下的交联反应,提高ALSR的有机-无机转化率,并在ALSR表面形成一层无机类陶瓷保护壳层,以隔绝氧气渗透和热量传递,抑制ALSR的热降解。因此,ALSR的耐漏电起痕性能得到显着提高。
王佳琦[3](2020)在《导热填料在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复合绝缘子的绝缘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设备需求,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伞裙材料也需要得到优化。本论文以硅橡胶(SR)作为基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为偶联剂,选用氮化硼(BN)和氮化铝(AlN)两种导热填料分别和氢氧化铝(ATH)共混填入基体,制备成SR/BN(AlN)/ATH和SR/BN(AlN)/ATH/A171复合材料,在填料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填料配比,对填料改性前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介电性能、击穿强度以及导热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形貌进行分析,观察填料在橡胶基体上的分散情况。对于用BN和ATH共混填充制备的复合材料,随着BN的填充份数越多,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和导热系数也随之提高,在BN填充份数到达100 phr时,复合材料的耐击穿强度提高了 50%,导热系数也大幅度提高;随着BN份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不断减少,力学性能下降。另外,偶联剂的加入也改善了填料在基体上的分散,在相同的填料份数下,经过偶联剂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击穿强度、导热系数均有提高,导热系数与未改性前相比提高了23%,同时介电损耗变得更小。用AlN部分替代ATH共混填充硅橡胶得到硅橡胶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随AlN份数的增加而减小,当AlN填充份数较大时会使复合材料的粘度变大,从而导致加工性能下降,机械性能受到较大影响。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介电损耗和导热系数都随着AlN份数的增加而增加,当AlN的填充份数从0 phr增加至150 ph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了 35%,击穿强度从22.1 kV/mm增加到26.4kV/mm,而且,在100Hz的频率下,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从0.012降至0.002。加入偶联剂A171进行填料改性后,在相同填料份数下,复合材料的各方面性能都有提高,机械性能的下降程度也得到抑制。
李晓飞[4](2019)在《纳米结构颗粒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绝缘性能、耐电老化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复合绝缘子、防污闪涂料和电缆应力锥等高电压绝缘领域。但随着国家“三纵三横一环”特高压能源安全输电战略的实施,大容量、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安全问题再次突显。其中,硅橡胶绝缘防护性能提升的要求日益迫切。利用纳米材料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表明,传统微米颗粒添加量大、功能单一,而少量纳米颗粒便可以显着提高电介质的电气性能,如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提高体积电阻率、提高击穿强度。但纳米颗粒的均匀分散和有机/无机界面,始终是影响硅橡胶性能提升的难点。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设计,以提高其分散性;使用亚微米或者微米级的纳米结构颗粒,结合大尺寸颗粒容易分散的特点,并保留纳米颗粒的优点。探索了颗粒的纳米尺度、纳米形貌和多级结构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通过溶胶-凝胶法及高温煅烧过程(800℃和1000℃),制备了两种表面活性的纳米氧化镁(分别标记为Mg0800和MgO1000),并用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标记为C12)对其进行改性,得到改性纳米氧化镁(标记为MgOC1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颗粒粒径和结晶度增大,表面活性降低,吸附氧和吸附水含量减少;颗粒经过有机改性后,表面疏水化。MgO与硅橡胶基体相容性差,界面结合弱,即使通过表面改性,MgOC12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击穿强度的提高也有限,且颗粒含量较高时,击穿强度稍有下降。由于纳米MgO可以有效束缚载流子的迁移,并捕获自由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体积电阻率显着提升。当MgOC12含量为3 phr(parts per hundred rubber)时,硅橡胶的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69.8℃,体积电阻率达到最大,为7.7×1016 Ω·cm。(2)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利用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及模板煅烧过程,制备了壁厚分别为15 nm和35 nm的空心二氧化硅微球(Hollow Silica Spheres,分别标记为HSS15和HSS35),采用stober法制备了实心二氧化硅微球(Solid Silica,标记为SS)。研究结果表明:亚微米级的HSS和SS颗粒在基体中分散均匀,而纳米二氧化硅虽然经过强力剪切分散,仍然存在团聚体。相比于HSS35和SS,HSS15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表面粗糙、有破孔,这种特殊的纳米形貌,有利于增强颗粒和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使硅橡胶的拉伸性能、热稳定性和击穿强度显着提高。当HSS15含量为5 phr时,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最大提高37.7%,这主要归因于HSS15与基体之间的强界面相互作用、颗粒对电子破坏通道的阻挡作用以及对基体的保护作用;硅橡胶的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75.6℃。由于界面区域对载流子的束缚作用,降低了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率,HSS15使硅橡胶的体积电阻率明显上升。纳米二氧化硅因分散不均匀,颗粒和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弱,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增强作用并不明显。(3)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以玻璃微珠(Hollow Glass Microsphere,标记为HGM)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通过碱刻蚀的方法,制备了表面多孔的玻璃微珠(标记为HGM-1)和通孔结构的玻璃微珠(标记为HGM-2)。研究结果表明:HGM-2由于丰富的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与硅橡胶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明显提高了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由于微球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及强的界面结合,硅橡胶的热稳定性提高;由于界面层对载流子迁移的限制,低含量(<5 phr)的HGM-2提高了硅橡胶的体积电阻率;由于HGM-2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对电子破坏通道的阻挡作用以及强界面相互作用,硅橡胶的击穿强度最大提高22.3%,这对于微米尺寸的颗粒来说是很少见的。但碱刻蚀反应导致HGM-2颗粒表面氢氧根离子和羟基增多,加上颗粒尺寸大、孔结构复杂,复合材料的偶极子极化和界面极化增大,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上升。HGM-1表面多孔,对硅橡胶拉伸性能的增强不如HGM-2,而且由于杂质离子的存在,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击穿强度略有下降。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5](2019)在《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认为根据2018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张茹[6](2019)在《电气用硅橡胶的功能改性》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硅橡胶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量极大增加。硅橡胶因具有优异的耐热性、柔韧性、耐候性、绝缘性,被作为通用橡胶而大量应用于汽车机械工业、医疗及电气绝缘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电气绝缘领域,硅橡胶被用于新型电缆材料、绝缘套管、绝缘子伞裙等各类绝缘器件。其中,因硅橡胶的使用温度范围广、耐热性高、高温尺寸稳定、材质柔软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普遍被用来制备绝缘套管。但因绝缘套管是由半导电内芯、阻燃绝缘层和半导电外蒙皮三层不同性能的硅橡胶所组成,如果对硅橡胶进行一系列功能改性—阻燃改性、透明导电改性及彩色响应性,可实现硅橡胶的阻燃性、可视性以及功能响应性,这使新型绝缘套管的研制具有现实性的意义。硅橡胶因阻燃性不足,无法满足绝缘套管的高耐温等级要求。因此提高硅橡胶阻燃性能极为重要。本文采用改性氢氧化铝(m-ATH)/微胶囊红磷(MRP)无卤复合阻燃剂以共混法对硅橡胶进行阻燃改性,并与目前使用相对成熟的含溴复合阻燃剂(m-ATH/十溴二苯乙烷(DBDPE)复合阻燃剂)改性的阻燃硅橡胶进行对比。m-ATH/MRP无卤复合阻燃剂不仅能显着提高硅橡胶的阻燃性能,且几乎不影响力学性能。为解决市场中因套管不透明所导致的一系列事故问题,本文利用马兰戈尼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一维CNT混合二维G的透明导电薄膜,并涂覆于硅橡胶表面,从而实现硅橡胶的透明导电。这为研制透明套管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发现这种透明导电硅橡胶(TCSR)同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稳定的导电性。此外,由于硅橡胶表面透明硅胶油墨的存在,CNT+G薄膜与硅橡胶间具有良好的机械附着力。氧化石墨烯(GO)水分散液因具有液晶性,能够自组装成彩色薄膜。这种彩色薄膜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变化而发生色彩响应。本文为了制备这种具有色彩响应性的彩色硅橡胶,利用由真空抽滤法制备的致密GO彩色薄膜转移到硅橡胶表面。这种彩色硅橡胶对一些溶剂有色彩响应性。此外,当彩色硅橡胶被高温还原后,GO彩色薄膜会产生些许微裂纹,影响还原彩色硅橡胶的导电性。为了避免微裂纹的产生,拉伸率为10%的硅橡胶被用来转印GO彩色薄膜。当拉伸力释放时,硅橡胶表面会形成褶皱的GO彩色薄膜,这为GO片层在高温下的失重收缩提供了收缩余量,避免了GO彩色薄膜在高温还原过程中微裂纹的出现。因此,这种方式制备的彩色硅橡胶在经高温还原后还具备一定的导电性能。
何程,杨俊坤,许培俊,赵明[7](2018)在《微胶囊红磷对电气绝缘用硅橡胶的阻燃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改性氢氧化铝(m-ATH)/微胶囊红磷无卤复合阻燃剂对电气绝缘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物理性能、电性能和阻燃性能等的影响,并与m-ATH/十溴二苯乙烷复合阻燃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ATH/微胶囊红磷无卤复合阻燃剂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具有良好的阻燃协效作用。
陈龙[8](2018)在《不同配方体系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凭借其优异的憎水特性在高电压输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使用量和运行年限的增加,老化问题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对于运行复合绝缘子的宏观性能例如力学性能、电气性能等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而硅橡胶的微观结构及憎水恢复性之间的系统研究还较少。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体系的配方成分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理解硅橡胶的配方体系、微观结构、憎水恢复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复合绝缘子运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复合绝缘子的配方体系展开了三方面的工作: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合绝缘子的微观结构——硅氧烷小分子进行测试,并且使用复合绝缘子生产厂商制作的新复合绝缘子讨论该方法测定硅氧烷小分子的原理、步骤、实验方法与参数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使用自制混炼硅橡胶研究不同含量的硫化剂、白炭黑与氢氧化铝对硅橡胶微结构的影响,使用小分子扩散系数D对憎水恢复性进行定量评价,并且将微观结构、扩散系数D与配方关联,讨论配方对微结构与憎水恢复性的影响;使用运行10年的复合绝缘子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讨论实际运行情况中微观结构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准确分析D4-D20之间的硅氧烷小分子含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硅氧烷小分子的浓度,硅氧烷小分子可以反映硅橡胶的微观结构。由于不同生产厂家的硅橡胶绝缘子配方与制作工艺不同,硅氧烷小分子种类与含量、憎水恢复性之间关系不明显。(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等方法,表明单一组分含量变化对硅橡胶微结构与憎水恢复性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硫化剂含量的增加,硅橡胶交联度增加,硅氧烷小分子变化明显,憎水恢复性影响显着,但表面结构变化不大;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硅橡胶交联度略微增加,硅氧烷小分子变化较小,但是表面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憎水恢复性变弱;随着氢氧化铝含量的增加,硅氧烷小分子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由于组分含量较大,对表面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憎水恢复性与硅氧烷小分子的变化趋势相同。(3)运行复合绝缘子的静态接触角由于表面粗糙度增加,比新出厂复合绝缘子的静态接触角大。运行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恢复性比新出厂复合绝缘子要好,实验的结果表明新出厂绝缘子更加致密,缺少供小分子扩散的通道,因此憎水恢复性明显小于运行复合绝缘子。2支不同电压等级的运行复合绝缘子硅氧烷小分子变化趋势相似,D11以下的硅氧烷小分子被严重消耗,高压端伞裙的D11及以上硅氧烷小分子含量最低,老化最严重,红外测试的结果也表明高压端伞裙的老化更严重。同时高压端的憎水恢复性最好,但是吸水量大量增加,表明运行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恢复性不仅与硅氧烷小分子的含量有关,还与小分子的扩散通道有密切的联系。运行过程中生成的裂纹孔隙为硅氧烷小分子的扩散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水分的入侵提供了通道。
贡玉圭[9](2017)在《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氢氧化铝和白炭黑等填料以及着色剂、硫化剂、小分子硅氧烷聚合物、硅烷偶联剂等助剂对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材料的影响,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田付强,彭潇[10](2017)在《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先进电工绝缘材料对电力装备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电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发展对保障电力设备持久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现状等方面对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发展动态进行综述,对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对我国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二、氢氧化铝对电气绝缘材料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氢氧化铝对电气绝缘材料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2)含氟/脲基硅氧烷的固载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电压绝缘材料 |
1.1.1 陶瓷绝缘材料 |
1.1.2 玻璃绝缘材料 |
1.1.3 聚合物绝缘材料 |
1.2 硅橡胶材料 |
1.2.1 硅橡胶的分类 |
1.2.2 硅橡胶的性能及应用 |
1.2.3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
1.3 硅橡胶耐漏电起痕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1 漏电起痕现象及破坏机理 |
1.3.2 增强硅橡胶耐漏电起痕性能的方法 |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研究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F-Fe_2O_3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的作用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F-Fe_2O_3及ALSR样品的制备 |
2.1.4 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F-Fe_2O_3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2.2.2 F-Fe_2O_3 用量对ALSR疏水性能的影响 |
2.2.3 F-Fe_2O_3 用量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2.2.4 F-Fe_2O_3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机理的探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SiO_2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的作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F-SiO_2及ALSR样品的制备 |
3.1.4 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F-SiO_2的结构表征 |
3.2.2 F-SiO_2 用量对ALSR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F-SiO_2 用量对ALSR疏水性能的影响 |
3.2.4 F-SiO_2 用量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3.2.5 F-SiO_2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机理的探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SiO_2的制备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的作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原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U-SiO_2及ALSR样品的制备 |
4.1.4 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U-SiO_2的结构表征 |
4.2.2 DIPUPES-SiO_2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4.2.3 DIPUPES-SiO_2对ALSR疏水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烷基结构的U-SiO_2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4.2.5 ALSR/ U-SiO_2 的耐水性能 |
4.2.6 U-SiO_2对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机理的探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SiO_2与DIPUPES-SiO_2 协同提高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的作用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原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ALSR样品的制备 |
5.1.4 测试与表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F-SiO_2和DIPUPES-SiO_2对ALSR耐漏电起痕性能的影响 |
5.2.2 F-SiO_2和DIPUPES-SiO_2对ALSR疏水性能的影响 |
5.2.3 F-SiO_2和DIPUPES-SiO_2协同提高 ALSR耐漏电起痕作用的机理探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导热填料在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课题来源 |
1.1 课题背景 |
1.2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概况 |
1.2.2 硅橡胶的分类 |
1.2.3 硅橡胶材料的研究 |
1.3 导热填料 |
1.3.1 导热金属填料 |
1.3.2 导热无机非金属填料 |
1.3.3 填料的选取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的原料设备和表征测试 |
2.1 实验原料及配方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配方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实验工艺 |
2.3.1 SR/BN/ATH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3.2 SR/BN/ATH/A171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3.3 SR/AlN/ATH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3.4 SR/AlN/ATH/A171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4 表征及性能测试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2 热失重分析(TGA) |
2.4.3 硫化特性分析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2.4.5 电压击穿试验仪 |
2.4.6 宽频介电谱仪与阻抗谱仪 |
2.4.7 导热性能测试 |
第3章 氮化硼和氢氧化铝共混及填料改性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拉伸断面的扫描电镜 |
3.2.2 硫化特性 |
3.2.3 机械性能 |
3.2.4 击穿强度 |
3.2.5 介电性能 |
3.2.6 热失重分析 |
3.2.7 导热系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氮化铝和氢氧化铝共混及填料改性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拉伸断面的扫描电镜 |
4.2.2 硫化特性 |
4.2.3 机械性能 |
4.2.4 击穿强度 |
4.2.5 介电性能 |
4.2.6 热失重分析 |
4.2.7 导热系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纳米结构颗粒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硅橡胶概述 |
1.2.1 硅橡胶的种类 |
1.2.2 硅橡胶的性质 |
1.3 硅橡胶复合材料在绝缘防护中的应用及问题 |
1.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机械性能 |
1.4.2 热稳定性能 |
1.4.3 电绝缘性能 |
1.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1.6 新型纳米结构颗粒的应用 |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与改性 |
2.2.3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氧化镁的颗粒表征 |
2.3.2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
2.3.3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4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的影响 |
2.3.5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2.3.6 纳米氧化镁对硅橡胶击穿强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
3.2.3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
3.3.2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3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4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的影响 |
3.3.5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3.3.6 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对硅橡胶击穿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多孔玻璃与多孔玻璃微珠的制备 |
4.2.3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多孔玻璃与玻璃微珠的颗粒表征 |
4.3.2 多孔玻璃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4.3.3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4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5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的影响 |
4.3.6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4.3.7 多孔玻璃微珠对硅橡胶击穿强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6)电气用硅橡胶的功能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硅橡胶概况 |
1.1.1 硅橡胶的分类 |
1.1.2 硅橡胶的应用 |
1.2 阻燃硅橡胶 |
1.2.1 应用背景 |
1.2.2 阻燃改性 |
1.3 透明导电硅橡胶 |
1.3.1 应用背景 |
1.3.2 透明导电改性 |
1.4 彩色响应硅橡胶 |
1.4.1 结构色 |
1.4.2 色彩响应性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阻燃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基本配方 |
2.2.4 硅橡胶及测试试样的制备 |
2.2.5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阻燃性能 |
2.3.2 电性能 |
2.3.3 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透明导电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制备方法 |
3.2.4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透光率 |
3.3.2 TCSR的方阻 |
3.3.3 TCSR的机械附着力 |
3.3.4 可弯曲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色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制备方法 |
4.2.4 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GO-Glass和 Graphene-Glass的比较 |
4.3.2 彩色硅橡胶的色彩表征 |
4.3.3 显色原理 |
4.3.4 彩色硅橡胶的色彩响应 |
4.3.5 还原彩色硅橡胶的导电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微胶囊红磷对电气绝缘用硅橡胶的阻燃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验配方 |
1.3 试样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阻燃性能 |
2.2 电性能 |
2.2.1 绝缘性能 |
2.2.2 介电性能 |
2.3 物理性能 |
3 结论 |
(8)不同配方体系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 |
1.2.1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结构 |
1.2.2 高温硫化硅橡胶的主要配方组分 |
1.3 复合绝缘子的老化研究 |
1.3.1 老化因素 |
1.3.2 老化表征 |
1.3.3 憎水性检测方法 |
1.3.4 憎水恢复性 |
1.4 复合绝缘子研究现状 |
1.4.1 复合绝缘子伞裙配方研究 |
1.4.2 复合绝缘子憎水恢复性研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复合绝缘子中硅氧烷小分子 |
2.1 技术原理 |
2.2 预处理实验及实验参数 |
2.2.1 抽提实验 |
2.2.2 抽提实验条件参数 |
2.3 GC-MS实验参数与分析方法 |
2.4 硅橡胶材料憎水恢复性评价方法 |
2.5 国内不同厂商的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硅氧烷小分子及憎水恢复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配方成分对硅橡胶材料小分子及憎水恢复性影响 |
3.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3.1.1 制作流程 |
3.1.2 配方设计 |
3.1.3 实验方法 |
3.2 不同硫化剂含量对绝缘子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
3.2.1 不同硫化剂含量对硅氧烷小分子的影响 |
3.2.2 不同硫化剂含量对憎水恢复性的影响 |
3.2.3 不同硫化剂含量对绝缘子表面结构的影响 |
3.3 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绝缘子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
3.3.1 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硅氧烷小分子的影响 |
3.3.2 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憎水恢复性的影响 |
3.3.3 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绝缘子表面结构的影响 |
3.4 不同氢氧化铝含量对绝缘子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
3.4.1 不同氢氧化铝含量对硅氧烷小分子的影响 |
3.4.2 不同氢氧化铝含量对憎水恢复性的影响 |
3.4.3 不同氢氧化铝含量对绝缘子表面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运行复合绝缘子硅氧烷小分子及憎水恢复性 |
4.1 试验部分 |
4.1.1 试验样品及预处理 |
4.1.2 其它试验及表征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表面憎水性与微观结构 |
4.2.2 憎水恢复性与硅氧烷小分子 |
4.2.3 吸水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胶 |
2 填料 |
2.1 阻燃填料 |
2.2 补强填料 |
3 助剂 |
3.1 着色剂 |
3.2 硫化剂 |
3.3 小分子硅氧烷聚合物 |
3.4 硅烷偶联剂 |
4 现阶段较优的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配方 |
5 结论 |
(10)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晕老化与电痕化老化的机理理论 |
1.1 电晕老化机理理论 |
1.2 电痕化老化机理理论 |
2 耐电晕耐电痕老化绝缘材料的发展 |
2.1 耐电晕绝缘材料的发展现状 |
2.2 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发展现状 |
3 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应用要求 |
3.1 耐电晕绝缘材料的电气应用要求 |
3.2 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电气应用要求 |
3.3 电工绝缘材料在电气领域应用中的精确服役特性 |
4 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的发展方向 |
5 结论 |
四、氢氧化铝对电气绝缘材料用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含氟/脲基硅氧烷的固载及其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耐漏电起痕作用的研究[D]. 谢炽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导热填料在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佳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纳米结构颗粒对硅橡胶电气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李晓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 [5]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6]电气用硅橡胶的功能改性[D]. 张茹. 长安大学, 2019(12)
- [7]微胶囊红磷对电气绝缘用硅橡胶的阻燃改性研究[J]. 何程,杨俊坤,许培俊,赵明. 橡胶工业, 2018(07)
- [8]不同配方体系硅橡胶微结构及憎水恢复性研究[D]. 陈龙. 武汉大学, 2018(06)
- [9]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的研究进展[J]. 贡玉圭. 特种橡胶制品, 2017(05)
- [10]耐电晕耐电痕化绝缘材料研究进展[J]. 田付强,彭潇. 电工技术学报,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