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水泥粉磨系统技改方案的选择(一)(论文文献综述)
夏宇[1](2020)在《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制造型企业正在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短缺和人力资源抢夺的局面,员工流失的管控已日渐成为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海螺明珠水泥公司是一家承接上海区域水泥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由于上海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活跃,公司从外省市招聘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陆续离职,加上本地职工也出现再择业状况,存在公司部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岗位人员岗位空缺问题,造成人员结构的断层,人员流失的加剧,导致公司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影响着公司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公司在“三去一降一补”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下,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下,留住人才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防止人才流失成为企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员工流动和员工流失相关理论,采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离职员工访谈和在职员工问卷调查方法对公司员工流失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整合分析公司过去五年的员工离职数据,梳理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特点,总结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通过离职面谈记录的备案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总结分析影响公司员工流失的主要因素为外部宏观环境、个人内在因素和组织内部特征因素。进而,在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上,制定出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规范招聘工作流程,优化岗位用工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开展薪资对标考核和完善福利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人本关怀”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丰富员工培训内容和方式完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员工预警机制、注重员工流失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加强员工信息化管理的员工流失防范措施。最后,从组织制度、企业文化、员工民主参与、管理层重视支持方面做好员工流失防范措施实施的保障,促使公司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员工流失防范措施的实施,可以合理有效的运用科学的手段减少公司人员流失,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折射出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人才流失现状,为面临类似员工流失问题的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桑桂川[2](2019)在《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水泥建材行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水泥建材行业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先进成熟,但水泥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并且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市场对高品质水泥的需求加大,给水泥建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大多水泥生产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举步维艰。作为民营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出困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含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思路。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战略理论简述,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第三部分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首先进行了宏观环境PEST分析,然后再运用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分析。第五部分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确定企业战略。第六部分是企业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第七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主要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的战略进行研究,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内部因素,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分析研究的结果能够指导公司未来的发展,同时希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能够为其它水泥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杨长军[3](2019)在《改造新型干法线生产G级HSR油井水泥》文中指出基于G级HSR油井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过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搭配原燃材料和对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进行适当技术改造满足生产高品质G级HSR油井水泥的需要。
吴海涛[4](2018)在《SK公司助磨剂部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SK公司于1910年在瑞士苏黎世成立,通过多年的发展,SK公司逐渐成长为世界领先的建筑化工材料供应商,并为建筑和工业制造业提供解决方案。1993年SK公司正式进驻中国大陆,如今,SK公司在中国形成了拥有以苏州为公司总部的10个生产工厂和遍布全国的营销组织,生产并销售包括先进的聚羧酸盐混凝土外加剂、水泥助磨剂,聚氨酯密封胶、各类工业地坪材料等一系列化学建材产品。但是,在最近几年内,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水泥以及熟料库存过高,水泥行业认为助磨剂的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减弱,导致有些水泥企业自己建厂或和助磨剂厂家合作建厂生产助磨剂.另外,SK公司助磨剂部门几乎没有研发出什么颠覆性的新产品,随着竞争对手在产品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已经基本消失.SK公司助磨剂部门现在正遭遇客户流失、业绩下滑的局面。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是目前SK公司助磨剂团队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除此以外,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水泥行业的版图带来一定的变化,SK公司如何去面对这一变化,谋求未来5到10年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该部门要面临的问题.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 SK公司集团助磨剂部门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问题。首先,作者阅读了大量市场营销策略的组合理论和助磨剂相关技术文献,并作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了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原因分析以及对策法等,并同时结合应用了 4P理论、SWOT以及STP分析模型。本文在4P理论的基础上,对公司的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问题分析;同时,应用SWOT模型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优劣势进行了客观具体分析;并结合了 STP分析模型,对公司销售部门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以及市场定位进行了精确的分析。然后,继续应用4P理论,制定了相关问题对策,最终形成能适应目前市场环境的营销策略,以期能改善目前SK公司助磨剂部门所面临的困局和使未来的发展成为可持续性。
王天全,胡宏刚,张勇[5](2016)在《水泥半终粉磨创新工艺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和体会》文中研究表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发展是企业的希望的战略。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14年下半年经过认真调研论证,与合肥院、江苏吉能达建材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将已完成土建施工的2#水泥磨改建为辊压机联合粉磨半终粉磨系统。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考察1动因经设计院等有关专家介绍:江苏吉能达建材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联合粉磨系统"上采用"四分离高
荆春地[6](2015)在《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影响的严峻形势,对于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仅仅依赖经济指标的传统决策方法存在评价盲区,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决策失误风险。如何探索一种有效的、符合新形势下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已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我国水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从水泥企业自身投资管理的视角,以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为研究对象,围绕经济、产能及环境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从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相关理论分析、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准则与指标分析、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决策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为:第一,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决策方法。从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水泥行业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将经济、产能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引入到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体系中,提出了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决策方法,为新形势下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第二,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准则与指标分析。本文在分析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准则与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和梳理传统决策方法,提出经济准则及其指标;通过研究产能过剩对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提出政策影响度和项目影响度是主要指标;从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两个方面研究环境因素对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提出从损失成本和罚款、控制成本、外部成本转化、商誉、竞争力提升以及环保利润和补贴等六个指标来衡量环境因素对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第三,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及相关理论分析。本文阐述了水泥行业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和趋势等水泥企业的内部环境,梳理和研究了控制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等相关宏观政策、标准规范和行业公约等外部环境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基于财务分析的项目投资决策原理、流程和评价准则,并针对我国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研究现状,引入并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步骤和评价准则。第四,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以BSK公司2#水泥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例,验证了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决策方法的研究思路和理论的正确性、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钟洪亮[7](2015)在《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我国工业领域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短缺不断演变为产能过剩,并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产品市场结束了短缺供给态势,开始不断遭遇有效需求不足约束。一般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机制下,社会平均利润率开始发挥作用,循环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产能过度过剩、绝对过剩、行政性过剩等矛盾层出不穷,经济规制式微与行政干预渐强并驾齐驱,周期性产能过剩、结构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交织并存,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顽疾。进入新世纪以来,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一直是国务院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但至今仍未能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后改革时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产能过剩矛盾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展,从传统制造业、重化工业到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有全面性、长期性、顽固性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系统深化产能过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一致共识。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派生物。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产能过剩内涵,也深化了对产能过剩的认识,较好地辨识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过度投资、过度竞争等相关概念关联演化。在对不同过剩经济理论解读、评介中,汲取诊断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的理论资源,以形成更科学地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政策绩效,厘清产能过剩矛盾的波动特性与演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剖析当前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分别从国家治理转型、地方政府竞争、厂商能力特征与世界市场结构中,深入解析了不同产能过剩形成的一般机理。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与教训分析基础上,从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视角和微观经济问题的宏观视角出发,提出新时期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五大方略。
邱永添[8](2015)在《海螺集团管理模式细分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年来海螺集团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不仅连续十五年排名全行业之首,现更已跻身于世界水泥业的前五强。海螺的发展,不仅使企业本身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梦想,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海螺集团的崛起对近代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螺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其超前的战略规划,强有力的核心管理体系,不可复制三位一体的市场营销模式,灵活的资本运营手段以及特有的海螺文化,从而确立了海螺在中国水泥界的霸主地位。本文将重点围绕海螺集团的战略规划模式、核心管理体系、市场运营模式、资本运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几大方面去归纳总结,系统分析中国一流企业海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阐述海螺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内在原因。
王成[9](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梁栋[10](2013)在《中国水泥装备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最初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建材工业飞速发展,中国水泥装备产业在本土化的发展逐步到达顶峰,开始走向下行发展的通道,水泥装备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岌岌可危,加快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水泥装备企业已经处于非常关键时期。在新的科技革命及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良好共存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各生产要素由于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优化配置和重新整合,从而使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方式产生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种种变化。目前,我国水泥建材装备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实施技术创新、由大变强的发展思路,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供货商。中国水泥装备企业面对国际化战略,要认真分析当前内外部形式,加强对现代营销观念、现代营销理论、现代营销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全方位营销思路包括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绩效营销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实现营销活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本文在总结我国主要国内知名水泥装备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结合国内外行业发展特点,以及海外营销未来的趋势,对国际营销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方法对其参与国际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了分析和描述,确定了水泥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核心定位,为其制定了适合国际营销的战略和措施,对其国际化营销思路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新形势下水泥粉磨系统技改方案的选择(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水泥粉磨系统技改方案的选择(一)(论文提纲范文)
(1)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访谈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员工流动与员工流失 |
2.1.2 员工流失的分类 |
2.2 工作动机相关理论 |
2.2.1 工作动机的内容理论 |
2.2.2 工作动机的过程理论 |
2.2.3 当代工作动机理论 |
2.3 员工流失相关理论 |
2.3.1 国外员工流失理论研究 |
2.3.2 国内员工流失理论简述 |
2.4 员工流失防范相关理论 |
2.4.1 员工流失存在的风险研究 |
2.4.2 员工流失的防范策略研究 |
第三章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
3.1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3.2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现状及其影响 |
3.2.1 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
3.2.2 公司员工流失特点 |
3.2.3 员工流失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
第四章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4.1 员工流失影响因素离职员工面谈分析 |
4.1.1 流失员工结构分析 |
4.1.2 流失员工主要原因分析 |
4.2 员工流失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
4.2.1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4.2.2 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
4.2.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4.3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4.3.1 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因素 |
4.3.2 个人内在影响因素 |
4.3.3 组织内部特征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策略 |
5.1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策略制定的目标和原则 |
5.1.1 员工流失防范策略制定的目标 |
5.1.2 员工流失防范策略制定的原则 |
5.2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的具体措施 |
5.2.1 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规范招聘工作流程 |
5.2.2 优化岗位用工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
5.2.3 开展薪资对标考核和完善福利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
5.2.4 实施“人本关怀”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
5.2.5 丰富员工培训内容和方式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
5.2.6 建立员工预警机制,注重员工流失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
5.2.7 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加强员工信息化管理 |
第六章 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的实施保障 |
6.1 组织制度规范保障 |
6.2 企业文化环境保障 |
6.3 员工民主参与保障 |
6.4 管理层的重视支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员工离职面谈记录表 |
附录B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一、战略理论概述 |
二、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工具和方法 |
一、PEST分析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麦肯锡7S模型 |
四、SWOT分析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技术因素 |
第二节 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一、供应商分析 |
二、购买者分析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分析 |
第二节 组织架构分析 |
第三节 制度建设分析 |
第四节 人力资源分析 |
第五节 财务分析 |
第六节 生产、资源条件分析 |
第七节 营销分析 |
第八节 企业文化和品牌分析 |
第五章 公司战略选择 |
第一节 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 |
二、内部劣势 |
三、外部机会 |
四、外部威胁 |
五、概括总结 |
第二节 公司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 |
一、发展愿景 |
二、发展目标 |
第三节 公司战略选择 |
一、企业层战略中的稳定型战略 |
二、企业层战略中的紧缩战略 |
三、战略选择的关联性 |
第四节 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 |
一、竞争战略中的成本领先战略 |
二、职能战略 |
第六章 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第三节 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 |
第四节 做好财务工作 |
第五节 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
第六节 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改造新型干法线生产G级HSR油井水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G级HSR油井水泥生产用原材料 |
1.1 原材料的选择 |
1.1.1 石灰石 |
1.1.2 硅质校正原料 |
1.1.3 铝质校正原料 |
1.1.4 铁质校正原料 |
1.1.5 天然二水石膏 |
1.2 燃料的选择 |
1.3 易烧性样品配制 |
2 G级HSR油井水泥熟料生产线改造 |
2.1 生料调配系统 |
2.1.1 原料调配库 |
2.1.2 定量给料机 |
2.1.3 生料在线分析仪 |
2.2 生料粉磨系统 (出磨生料取样器安装位置) |
2.3 窑尾废气处理系统 (窑尾收尘回料处理) |
2.4 烧成系统 |
2.4.1 保证耐火砖的厚度 |
2.4.2 处理好窑口圈 |
2.4.3 优化窑头结构, 减少或避免飞砂料的二次扬尘 |
2.5 熟料冷却系统 |
2.5.1 固定篦板推雪人装置 |
2.5.2 第三代篦冷机需保持篦板空隙在可控范围内 |
2.6 熟料储存库 |
3 水泥粉磨系统改造 |
3.1 水泥粉磨系统 |
3.1.1 具备半终粉磨功能的联合粉磨系统 |
3.1.2 联合粉磨系统 |
3.1.3 共用选粉机的半终粉磨系统 |
3.1.4 开流粉磨系统 |
3.2 水泥均化与储存系统 |
3.2.1 水泥库数量 |
3.2.2 水泥库必须具备有机械倒库装置 |
3.2.3 水泥库底卸料需具备简单的调节给料量功能 |
3.3 油井水泥包装和散装 |
4 结语 |
(4)SK公司助磨剂部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4P营销策略 |
2.1.2 PEST分析法 |
2.1.3 SWOT分析模型 |
2.1.4 STP分析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助磨剂部门介绍 |
3.1.1 SK(中国)有限公司概述 |
3.1.2 助磨剂部门及其产品介绍 |
3.2 问题分析 |
3.2.1 产品策略问题 |
3.2.2 价格以及定价机制问题 |
3.2.3 产品销售渠道问题 |
3.2.4 产品促销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部发展环境、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细分分析 |
4.1 外部发展环境 |
4.1.1 政治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4.2 SWOT分析 |
4.2.1 内部的优势分析 |
4.2.2 内部的劣势分析 |
4.2.3 外部机会分析 |
4.2.4 外部威胁分析 |
4.2.5 SWOT的矩阵综合分析 |
4.3 产品市场细分分析 |
4.3.1 用户群体分类 |
4.3.2 水泥企业市场细分 |
4.4 目标市场选择 |
4.5 市场定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组合策略 |
5.1.2 运输包装策略 |
5.1.3 品牌推广策略 |
5.1.4 研发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2.1 市场定价策略 |
5.2.2 市场价格控制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客户选择和管理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广告宣传推广策略 |
5.4.2 客户激励机制 |
5.4.3 销售人员市场推广策略 |
5.4.4 客情关系维护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分析 |
2.1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2.2 我国水泥行业的外部环境 |
2.2.1 宏观政策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
2.2.2 国家及行业标准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
2.2.3 行业公约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
2.3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相关理论分析 |
3.1 静态投资决策方法 |
3.1.1 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
3.1.2 平均报酬率法 |
3.2 动态投资决策方法 |
3.2.1 净现值法 |
3.2.2 获利指数法 |
3.2.3 内部报酬率法 |
3.3 层次分析法 |
3.3.1 AHP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3.3.2 两两判断矩阵构造 |
3.3.3 重要度计算 |
3.3.4 一致性判断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评价体系 |
4.1 经济评价准则与指标 |
4.2 产能准则和指标分析 |
4.2.1 产能过剩对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 |
4.2.2 产能准则和指标分析 |
4.3 环境准则和指标分析 |
4.3.1 环境成本 |
4.3.2 环境收益 |
4.4 本章小结 |
5 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决策方法 |
5.1 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内容和流程 |
5.1.1 决策内容 |
5.1.2 决策流程 |
5.2 融合多因素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 |
5.3 基于AHP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及评价 |
5.3.1 决策指标体系 |
5.3.2 决策指标评价 |
5.4 基于AHP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
5.4.1 准则层决策 |
5.4.2 指标层决策 |
5.4.3 方案层决策 |
5.4.4 综合评价决策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AHP的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应用 |
6.1 案例说明 |
6.2 决策分析与计算 |
6.2.1 方案一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6.2.2 方案二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6.2.3 基于AHP决策 |
6.3 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 |
一、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产能过剩 |
二、产能过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其调整化解 |
第二节 国内外产能过剩研究述评 |
一、产能过剩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
二、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三、国内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与测度方法 |
第一节 马克思过剩经济思想探索 |
一、竞争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二、资本循环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
三、过剩经济基本特征与周期性循环演化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探赜 |
一、竞争演化、垄断竞争与长期产能过剩 |
二、寡头垄断、厂商博弈与长期产能过剩 |
三、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突围与实践挑战 |
第三节 产能过剩理论在现当代的新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过剩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
二、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 |
三、不同过剩理论的比较与科学性研判 |
第四节 产能过剩测度趋势及其应用 |
一、国外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
二、国内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
三、本研究的测度方法与应用说明 |
第二章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绩效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产能过剩问题辨识:1978-1991 |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产能过:1992-2001 |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
第三节 加入WTO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演化:2002—2008 |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
第四节 当前产能过剩基本特征与风险测度:2009-至今 |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
三、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次生风险辨识 |
第三章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转型、宏观经济波动与产能过剩 |
一、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诱致与产业组织演变 |
二、宏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传导与利润率平均化 |
三、国家治理变迁、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能力约束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规制效应与产能过剩 |
一、辖区资源争夺、税费优惠补贴与地方政府竞争 |
二、产业政策诱导、中央-地方博弈与资源配置效应 |
三、地方官员激励、产业规制偏好与区域产业布局 |
第三节 厂商能力特征、投资风险偏好与产能过剩 |
一、厂商偏好、生产能力趋同与同质陷阱 |
二、厂商合谋、投资行为选择与沉淀成本 |
三、厂商激励、产业组织结构与进出壁垒 |
第四节 世界市场结构、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
一、资本全球化、世界市场结构与经济协调 |
二、市场一体化、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
三、经营国际化、贸易保护主义与产能过剩 |
第四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长期产能过剩 |
一、美国金融危机、资本虚拟化与产能过剩 |
二、欧洲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与产能过剩 |
三、全球性长期产能过剩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
一、美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
二、德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
三、日本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
第三节 产能过剩治理的国际经验 |
一、产能过剩治理与调控体系 |
二、产能过剩治理与监测预警 |
三、产能过剩治理与法制保障 |
第五章 我国产能过剩治理路径研究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能过剩治理的关键战略 |
二、经济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与消费能力再造 |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
第二节 经济自主创新驱动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
一、自主创新驱动: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路径 |
二、生产方式鼎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竞争优势再造 |
三、产业科技革新:生产能力跨越与产业竞争力培育 |
四、信息技术创新:大数据经济战略与产业生态变革 |
第三节 政府—市场关系优化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
一、优化制度引导市场模式,跨越产能过剩体制陷阱 |
二、协同创新地方产业组织,化解产能过剩同构约束 |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防范机制 |
第四节 企业组织产能过剩治理能力建设 |
一、创新驱动:企业动态能力获得与产能过剩治理 |
二、治理驱动:企业竞争策略优化与市场瞄准机制重建 |
三、双轮驱动:国内市场质量延展与国际市场容量开拓 |
第五节 法治经济: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道路 |
一、法治精神与治理现代化 |
二、市场深化与法治化保障 |
三、产能过剩治理中的法律手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
附录2 当前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图表索引 |
个人简历 |
(8)海螺集团管理模式细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
2.2 海螺集团的T型发展战略 |
2.3 资本运营策略在海螺集团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
2.4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
第3章 海螺集团发展概述 |
3.1 海螺集团发展的行业环境 |
3.1.1 中国水泥发展历程 |
3.1.2 中国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 海螺集团的发展历程 |
3.2.1 第一阶段:宁国水泥厂发展阶段 |
3.2.2 第二阶段:“海螺集团”的发展 |
3.3 海螺集团的崛起对中国水泥工业的重要意义 |
3.3.1 海螺特有的发展模式加速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
3.3.2 海螺带领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 |
3.3.3 整合了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水泥市场 |
3.3.4 完善水泥T型发展战略,实现与国际水泥市场的对接 |
3.3.5 改善我国水泥工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
第4章 海螺集团的战略规划及核心管理体系 |
4.1 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 |
4.2 海螺发展战略 |
4.2.1 海螺“T”型发展战略的确立 |
4.2.2 海螺发展战略的阶段性 |
4.3 企业核心管理体系的内涵 |
4.4 海螺核心管理体系 |
4.4.1 海螺集团管理架构的演变 |
4.4.2 海螺核心管理体系 |
第5章 海螺集团管理模式细分研究 |
5.1 海螺营销管理模式 |
5.2 海螺集团的国际营销模式 |
5.2.1 注重策略性的组合实施国际市场营销 |
5.2.2 高端产品作为步入国际市场的首选 |
5.2.3 塑造海螺国际品牌 |
5.2.4 树立相对独立及不卑不亢的良好国际形象 |
5.2.5 全球化战略的构想 |
5.3 海螺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
5.3.1 企业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 |
5.3.2 海螺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
第6章 财务及资本运营管理模式 |
6.1 海螺财务管理模式 |
6.1.1 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
6.1.2 全面提高财务经营意识,不断为企业降低财务运行成本 |
6.1.3 设立驾驭分财务系统之上的专业财务管理结构,统筹管理和规划财务事务 |
6.1.4 建立以预算控制为中心的分权管理体系 |
6.1.5 建立健全基本的预算、核算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
6.1.6 建立健全与大型企业集团相适应的风险管控体系和财务预警体系 |
6.2 海螺资本运营管理模式 |
6.2.1 资本运营的意义 |
6.2.2 海螺资本运营模式 |
第7章 海螺企业文化 |
7.1 企业文化的作用 |
7.2 海螺文化的内涵 |
第8章 海螺集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发展规划 |
8.1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环境预测 |
8.2 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和遇到的困难 |
8.2.1 水泥行业迎来持续性高速发展 |
8.2.2 水泥行业将加速洗牌,国家出台重点扶持海螺集团 |
8.2.3 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将风起云涌 |
8.3 海螺集团具有的企业发展优势有利于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
8.3.1 资源优势 |
8.3.2 资金优势 |
8.3.3 企业整合优势 |
8.3.4 技术创新优势 |
8.3.5 品牌优势 |
8.3.6 管理优势 |
8.4 海螺集团面临的挑战 |
8.4.1 跨国企业的进入给海螺带来的挑战 |
8.4.2 人民币升值对海螺水泥出口影响巨大,出口收益无形缩水 |
8.4.3 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确立,会对项目实施产生一定影响 |
8.4.4 面对困境海螺集团迎刃而上,积极克服营造水泥生产巨型航母 |
8.4.5 海螺研究跨国公司战略,结合海螺自身的企业特点,探索自己的跨国经营之路 |
第9章 结束语 |
9.1 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
9.2 核心管理体系——奠定了海螺成功的基础 |
9.3 三位一体营销模式——确立了海螺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 |
9.4 资本运营——集团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 |
9.5 海螺文化——海螺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
第一节 地理环境 |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
二、区位特点 |
三、交通状况 |
第二节 资源基础 |
一、农牧业资源 |
二、矿能资源 |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
第三节 历史渊源 |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
二、手工业的嬗变 |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
一、煤炭产量 |
二、煤矿基本建设 |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
二、政策支持 |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国水泥装备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构架 |
第二章 水泥装备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综述 |
2.1 研究对象 |
2.2 水泥装备 |
2.3 水泥装备企业国际化营销战略 |
2.3.1 国际化的目的 |
2.3.2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因素 |
2.3.3 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风险 |
2.4 全方位营销的理念 |
2.4.1 关系营销 |
2.4.2 整合营销 |
2.4.3 内部营销 |
2.4.4 绩效营销 |
第三章 中国水泥装备企业的发展现状 |
3.1 水泥装备企业发展现状 |
3.1.1. 建立了自主创新的科技体系 |
3.1.2. 水泥装备加工能力持续提升 |
3.1.3.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3.1.4. 国际化道路面临的困难 |
3.2 水泥装备市场分析 |
3.2.1 国际市场 |
3.2.2 国内市场 |
3.3 水泥装备供给分析 |
3.3.1 国内水泥装备企业产能 |
3.3.2 水泥装备制造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3.3.3 与国外主要竞争者综合评价对比 |
3.3.4 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管理要素对比 |
3.3.5 对国际水泥装备知名品牌 F.L.Smidth 分析 |
3.4 未来市场面临的机遇 |
3.4.1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是产业发展目标 |
3.4.2 推动科技创新,创造产业价值 |
3.4.3 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培育中国跨国公司 |
3.4.4 世界水泥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挑战 |
第四章 我国水泥装备企业目标市场和定位 |
4.1 我国水泥装备企业 SWOT 分析 |
4.1.1 外部环境机会 |
4.1.2 外部环境威胁 |
4.1.3 水泥装备制造内部条件分析 |
4.2 行业国际市场定位和业务模式选择 |
第五章 国际化营销战略和措施 |
5.1 成本领先战略 |
5.2 跨国营销方式的选择 |
5.2.1 贸易式跨国营销 |
5.2.2 契约式跨国营销 |
5.2.3 投资式跨国营销 |
5.3 营销渠道策略 |
5.3.1 加强水泥装备企业与知名工程公司合作共赢 |
5.3.2 通过国内的机械进出口公司 |
5.3.3 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
5.3.4 选择优秀的代理商 |
5.3.5 与外国公司以合资方式建立营销渠道 |
5.3.6 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
5.4 国际化战略实施几个策略 |
5.4.1 国际化营销的管理体系建设 |
5.4.2 生产国际化 |
5.4.3 研发创新国际化 |
5.4.4 技术标准国际化 |
5.4.5 管理人才国际化 |
5.4.6 按照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参与市场竞争 |
5.4.7 做大客户服务业务,提升服务内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形势下水泥粉磨系统技改方案的选择(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螺明珠水泥公司员工流失防范策略研究[D]. 夏宇. 兰州大学, 2020(01)
- [2]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D]. 桑桂川. 厦门大学, 2019(12)
- [3]改造新型干法线生产G级HSR油井水泥[J]. 杨长军. 水泥, 2019(01)
- [4]SK公司助磨剂部门营销策略研究[D]. 吴海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5]水泥半终粉磨创新工艺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和体会[A]. 王天全,胡宏刚,张勇. 第八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专刊(《世界建材》2016第5期), 2016
- [6]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荆春地.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7]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D]. 钟洪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1)
- [8]海螺集团管理模式细分及优化研究[D]. 邱永添.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9]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10]中国水泥装备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研究[D]. 梁栋. 天津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