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草坪种植与草坪生产初探

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草坪种植与草坪生产初探

一、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建植草坪与生产草皮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韩旭[2](2021)在《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垃圾产量的逐年上升,致使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些垃圾填埋场废弃地不仅使周边生态退化,带来长达数年的严重污染,还会影响城市形象,阻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恢复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使污染场地可重新利用,增加场地利用率,恢复生态,从而为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资料查找,以及对恢复生态学、国内外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研究现状的概述可知,恢复生态学对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从垃圾场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可借鉴之处,总结出可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结论并进行整理,为设计案例提供参考。第三,以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为研究中心,基于恢复生态学理念,针对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新策略。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设计,应同时满足生态恢复的目的,根据垃圾填埋场场地的恢复需要,以及恢复生态学景观层面上的研究目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垃圾填埋场废弃地在地形、植物、水体方面景观设计的营建对策与方法,从而提高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生产力和服务功能。此外,本研究还从众多抗重金属污染植物中,整理出100种既可抗土壤重金属污染,又能满足设计观赏需要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并应用于场地的设计中。第四,以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为例,结合垃圾填埋场场地现状与设计需要,提出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场地具体设计方案,实现在垃圾填埋场废弃地上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改善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恢复场地的使用价值,构建生态场地,连接周边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可用资源和环境基础,完善区域生态系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也为周边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昭地[3](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张晓霞[4](2020)在《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富含营养物质利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污泥林地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处理的一个可行的方案。针对污泥林地资源化利用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对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不同比例的堆肥产品进行了功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得出污泥堆肥优化方案。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污泥堆肥产品和施肥量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安全性,优选出最佳的施肥方式。通过示范地的应用进一步验证污泥林用的影响和安全性,对示范地和北京市的阈值进行计算,评估污泥林用的可行性。最后基于文献数据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土壤重金属在省会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确定了省会城市林地利用的阈值。得出的结论如下:(1)污泥添加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得出二者体积比为1:3和1:1时(即S1G3和S1G1)效果最佳。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比堆肥前明显增加,但堆肥前后均属于安全水平,且重金属有效态占比均减少3.30%~91.54%。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的有效态和有机质与C/N呈极显着正相关。(2)盆栽试验表明最佳的施肥方式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之比为1:1,施肥量为50%(即S1G1-T2)。基质中的重金属总量总体上Cd和Pb含量随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余6种重金属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上看万寿菊(Tagetes erect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基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均属于安全范围,且依次减少。添加堆肥产品大大提升了土壤的质量等级,基本达到1级标准。S1G1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当施肥量高于50%(T2)时,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示范地施肥后2年内的土壤重金属始终低于GB15618-2018国家土壤质量标准风险筛选值,无风险水平。有效态重金属占比随着时间逐渐向稳定态变化。以15年为限,示范地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24.73t/ha/y,限制因素是Cd。北京市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42.33t/ha/y,限制因素是Hg。(4)土壤重金属含量在31个省会城市空间分布,东北和西南部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重金属污染边界,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省会的阈值差异很大,31个省会城市污泥评价阈值平均为32.67t/ha/y,但不同省会城市之间的变化范围为7.12~91.35 t/ha/y。其中1/2省会城市的阈值高于30 t/ha/y,兰州、天津、呼和浩特和银川的阈值在55t/ha/y以上,而昆明和长沙的阈值均小于10 t/ha/y。污泥林用优先控制重金属除上海和广州的Cu、北京的Hg和天津的Zn外,大部分省会城市(27/31)以Cd为主。论文首次从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对园林废弃物与城市污泥混合堆肥产品林地的功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科学评价、长期监测复合新型肥料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重金属污染分界线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地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首次基于省会城市实际的土壤及污泥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得出全国省会城市林业土壤的污泥承载力,为各个省会城市污泥林地利用的政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王金益[5](2019)在《封场后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土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上海老港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文明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的繁荣与生活物质的充盈导致人们大量产出各类垃圾,然而由于环保意识的匮乏、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后,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垃圾填埋作为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法,由于措施的不得当和大量的非法非正规填埋场出现,给土壤、水体、空气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继而对人与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迅速增长的人口密度导致公共绿色空间严重不足,垃圾围城造成人们生活的范围与垃圾堆越来越近。如何改善填埋场及其周边环境,为人类提供和谐舒适的绿色空间,成为一个专业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综合分析国内外设计案例,重点针对滨水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景观修复与再生,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滨水景观、郊野公园等定义和概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五十多个填埋场改造成为绿地的案例,探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景观生态修复的原则与方法,试图为封场后的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提供借鉴。以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根据场地现状及上位规划,从地形塑造、植被修复、排水净水、分期规划等多个角度,对这个复合的产业园区、郊野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在分析场地现状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场地的设计理念、目标及原则,提出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通过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体系,对未来国内填埋场景观化改造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欣聪[6](2019)在《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盛垃圾填埋场地处于温江区与崇州市交界处,自1995年以来承担全温江的垃圾收集、填埋工作。填埋场于2002年封闭,当时仅仅对填埋区域做了简单的覆土处理,不能达到卫生填埋场的标准。如今在永盛垃圾填埋场周围已有很多居民区、工企业区,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使垃圾填埋场很难相容于当地的环境。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存量的老旧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整治,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选择位于岷江水厂和金马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永盛垃圾填埋场,针对其存在“难以确定填埋容量”、“对下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影响”、“渗滤液对周围的污染”等问题,本文对永盛垃圾填埋场开展前期调查、分析研究整治技术方案及可行性、提出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综合整治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评估整治完成后的环境正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永盛垃圾填埋场共有4个填埋区域,待整治面积共计约33881m2;垃圾填埋场封场较早,没有渗滤液、填埋气收集系统;场地上堆放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永盛垃圾填埋场对紧邻的金马河存在较大的隐患,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2)29个地勘采样点钻探试验表明,垃圾堆体主要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为主。垃圾堆体有机质含量约7.65%至10.70%。经勘测,A区垃圾堆体厚度为11.4-16.0m,B区厚度为4.2-8.5m,C区厚度为4.8-5.5m,D区厚度为4.8-6.4m。采用自编插值程序对垃圾量进行预测,确定垃圾堆体共约31万m3。(3)采用“A区+新增区”的垃圾清运方案,把4个填埋区域的垃圾清运至一个区域,不同填埋区域开挖深度3.5-16.0m;在新填埋区域设计了底层防渗,采用“支管+主管+渗滤液井”的垃圾渗滤液导排方案;采用“竖井+横管+直接排放”的填埋气收集系统方案;设计了堆体整形方案,整治后的垃圾填埋场堆高10m,占地面积约29815m2,相比整治前降低了12.0%;设计以“基础层+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覆土层”的封场覆盖系统方案;设计共约1400m“排水沟+排水渠”的厂区雨水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设计,渗滤液污水最终排入永盛污水处理厂。渗滤液中COD预测最大浓度为122.0mg/L、氨氮为44.6mg/L,满足国家排放标准。(4)整治后,垃圾填埋区域面积降低了12.0%,影响范围降低了67.54%,国有土地资产增值达63.89亿元;通过控制垃圾渗滤液的下渗,预计十年内减少对环境中COD排放44.58t,减少氨氮排放18.43t。整治后,“不可控”的垃圾堆体全部卫生填埋,降低了对饮用水源地的风险,保障了温江区、双流区、天府新区近200万人的饮水安全。整治后的填埋场周围臭气浓度能达标排放,明显改善永盛镇团结村附近3000人的居住环境。

于凤[7](2018)在《天津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以生态城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密集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亟于面临解决的问题,社会经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业发展越发的蓬勃向上也决定着这一产业从由城市的市中心转向城市郊区地带。因此在一些较不发达地区,由于工业的转移和人类的破坏,从而留下了诸多待解决的废弃地。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居住区,繁华商业圈充斥着整个市中心,而城市变革过程中遗留的废弃地则面临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垃圾的堆积、废物的丢弃、已废厂区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城市内工业和垃圾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再生。利用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园林修复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废弃地进行重新改造恢复并加以利用,从根本改善由于废弃地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提升周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本文研究内容首先对城市废弃地的概念加以解读,介绍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对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修复案例分类别进行介绍,分析其恢复改造的方式和综合理念,提炼并总结运用。其次,重点针对垃圾填埋场这一类型废弃地景观修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实际案例,进一步提出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利用方式方法的总结和创新。通过采用对国内外典型示范案例的分析、调查、比对等方法,归纳出城市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是一项全面、综合的工程,主要结论为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植物、水资源、场地等,针对天津部分废弃地生态修复适用的方式方法。研究意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垃圾填埋场废弃地主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并以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废弃地景观恢复为例,结合实际项目对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污染治理提出深层次的见解和项目创新点,为中国当前众多面临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和景观再造的地区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方法借鉴。

曲炳鹏[8](2018)在《以园林废弃物为原料的覆盖垫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绿地中存在着大片的裸露土壤,裸露土壤的存在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土壤扬尘,还会使得土壤质量逐步变差。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消纳困难。因此本研究将园林废弃物(枯枝)碎料制备成应用于裸露土壤的覆盖垫,对其各项性能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施胶配比,并探究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城市绿地中裸露土壤的改善效果、杂草的抑制作用和土壤扬尘的抑制效果,从而为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和城市绿地的科学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市四环内城市绿地中裸露土壤面积大,在非生长季,草坪绿地、灌木绿地和树穴绿地的裸露土壤分别占到36.70%、20.70%和88.87%,而在生长季则分别占到9.11%、5.61%和77.21%。非生长季裸地总面积为10551.82 m2,占总调查面积的8.98%,生长季裸地总面积为2840.25 m2,占总调查面积的1.91%。北京城市绿地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整体质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常见的透水砖、石子和树篦子覆盖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改良效果相对较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理化性质变差。(2)经过生物毒性试验可知水性聚氨酯和脲醛树脂2种胶黏剂可用于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制备。通过对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保水效果、透水能力和持水能力分析,就水性聚氨酯覆盖垫而言,小粒径原料制备的覆盖垫施胶量30%较为合适,大粒径原料制备的覆盖垫优选35%的施胶量;而脲醛树脂覆盖垫的制备中针对小粒径和大粒径原料则分别优选35%和30%的施胶量。小粒径原料制备的覆盖垫更适用于较为干旱的裸露土壤,降雨较多地区的裸露土壤则更适合使用易于透水的大粒径原料制备的覆盖垫进行覆盖。(3)两种胶黏剂制备的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其抗压性能已远超过行人的最大压强,足以防止被行人踩坏。园林废弃物覆盖垫耐香烟灼烧性能良好,使用过程中不会给城市绿地带来火情隐患。脲醛树脂覆盖垫随着施胶量的增加,甲醛释放量也逐渐增加,但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树木、森林的甲醛释放量,可用于裸露土壤的铺设。(4)两种胶黏剂制备的覆盖垫均对于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和温度状况的改善有显着效果,且优于木片覆盖和鹅卵石覆盖,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的提高有显着效果,且与木片覆盖效果相似。水性聚氨酯覆盖垫覆盖可降低土壤pH,脲醛树脂覆盖垫和木片覆盖对于土壤pH无显着影响。两种胶黏剂制备的覆盖垫可以极大程度减少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并大幅度降低了杂草盖度,具有较高的杂草抑制率,整体抑制效果好于鹅卵石和木片覆盖。园林废弃物覆盖垫覆盖土壤扬尘抑制效果好于园林废弃物、树皮和鹅卵石。

李燕[9](2016)在《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产量日益剧增,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不完善,垃圾填埋场的负荷越来越严重,“垃圾围城”的现象日益突出。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可以正确引导公众,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填埋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以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范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的研究动态,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全面研究,系统地提出切合垃圾填埋场场地自身性质、具有幽默夸张和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产生视觉冲击力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的概念。(2)在风景园林学、环境工程学、美学、环境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新加坡实马高垃圾填埋场、西班牙Valld’en Joan垃圾填埋场、美国拜斯比公园、北京园博园、北京南海子公园以及印度昌迪加尔岩石花园典型案例进行趣味性景观的分析研究,得出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在环境心理层面的人文价值、环保教育直观形象的社会价值以及具有独一无二场地性质的景观价值方面的特征;生态性、可持续性、创意性、体现场所精神与重视公众参与性的设计原则;在色彩、造型、材质及功能方面营造出垃圾填埋场趣味性空间的“情”与“趣”;同时,借助科普教育基地、植物景观、建筑形式与可持续产业为载体,传达出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设计的精髓。(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实例,阐述天子岭静脉产业园的场地性质、自然条件,明确设计原则、理念等,渗透和完善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的设计。最后,提出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展望。

王志磊[10](2016)在《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 ——以聊城青螺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过去建在郊野的垃圾填埋场被纳入城区的版图之中,因此如何消除城市垃圾填埋场对城市的负面影响成为各城市普遍面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课题通过对现阶段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相关理论的梳理和研究,分析总结出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时需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同时借鉴其它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经验,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最后以聊城青螺山郊野公园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以生态设计为核心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理论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地形生态设计、垃圾堆体内部生态设计、文化科普设计、节能再利用设计、垃圾堆体改造可持续设计、艺术再生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地面生态设计和驳岸生态设计等九项生态设计内容。这一体系为解决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所面对的难题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2)在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首先研究垃圾山的生态修复措施,探讨从周公河引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研究外围主要山水骨架的规律,探讨和周边用地的衔接与融合。从实践上验证了此理论体系的可行性,为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提供了实践支撑。与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不同,本课题所提出的生态设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恢复,不仅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建立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过程,而且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将生态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建立的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理论也针对性地解决了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所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实例也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

二、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建植草坪与生产草皮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建植草坪与生产草皮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数量多
        1.1.2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缺乏统一的规划
        1.1.3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污染严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废弃地
        2.1.2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
        2.1.3 生态恢复
    2.2 理论基础
        2.2.1 恢复生态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3.1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3.1.1 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
        3.1.2 韩国兰芝岛世界杯公园
        3.1.3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3.1.4 新加坡实马高垃圾填埋场
    3.2 国内经典案例分析
        3.2.1 北京园博园锦绣谷
        3.2.2 苏州真山公园
        3.2.3 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
    3.3 分析与借鉴
第四章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下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1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设计目标
        4.1.1 发挥生态效益
        4.1.2 发挥社会效益
        4.1.3 发挥经济效益
    4.2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设计原则
        4.2.1 生物多样性原则
        4.2.2 整体原则
        4.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4 景观美学原则
        4.2.5 地域性原则
    4.3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地形景观设计
        4.3.1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地形设计要点
        4.3.2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念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地形改造设计方法
    4.4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4.4.1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植物的选择要点
        4.4.2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念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植物景观的营建对策
    4.5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念下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水体景观设计
        4.5.1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水体景观设计要点
        4.5.2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水体景观设计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基质分析
        5.2.1 自然条件分析
        5.2.2 周边分析
        5.2.3 影响场地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
    5.3 设计定位
    5.4 总体方案
    5.5 分区设计
    5.6 生态恢复设计专项
        5.6.1 地形设计
        5.6.2 土壤修复
        5.6.3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5.6.4 水体景观设计
    5.7 道路系统设计
    5.8 基础设施设计
        5.8.1 铺装
        5.8.2 标识
        5.8.3 照明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设计展板
附录 B:抗重金属的园林绿化植物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填埋场覆土
        1.2.2 燃料
        1.2.3 污泥建材利用
        1.2.4 土地利用
    1.3 污泥林地利用的影响
        1.3.1 污泥林用的有利影响
        1.3.2 污泥林用的生态风险
        1.3.3 污泥林用的影响因素
        1.3.4 林地安全性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状况
        2.1.4 温室状况
    2.2 延庆张山营镇示范区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植被状况
    2.3 省会城市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
        3.2.1 试验材料
        3.2.2 数据搜集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植物培养及样品采集
        3.3.2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3.3.3 重金属总量和形态测定方法
        3.3.4 重金属评价方法
        3.3.5 综合模糊评价法
        3.3.6 阈值计算法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污泥堆肥处理的研究与评价
    4.1 试验设计
    4.2 污泥堆肥的参数变化及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2.1 污泥堆肥处理中温度的变化
        4.2.2 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4.2.3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4.2.4 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4.2.5 堆肥过程中C/N的变化
        4.2.6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4.2.7 堆肥产品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3 堆肥产品重金属变化分析
        4.3.1 堆肥产品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4.3.2 堆肥产品重金属质量评价
        4.3.3 堆肥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4.3.4 重金属有效态和其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5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5.1 试验设计
    5.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1 试验初期土壤的理化性质
        5.2.2 施肥方式对种植万寿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3 施肥方式对种植紫穗槐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4 施肥方式对种植油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3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5.3.1 种植前土壤重金属总量分析
        5.3.2 种植万寿菊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3 种植紫穗槐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4 种植油松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4 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分析
        5.4.1 种植植物前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4.2 种植万寿菊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3 种植紫穗槐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4 种植油松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5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5.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5.5.2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株高的影响
        5.5.3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6 小结
6 施肥时间对林地土壤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6.1 试验设计
        6.1.1 样地选择与调查
        6.1.2 林地施肥设计
    6.2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的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6.4 施肥对土壤的重金属形态分析
    6.5 污泥林地应用阈值计算
        6.5.1 示范地阈值研究
        6.5.2 北京市阈值研究
    6.6 小结
7 省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研究
    7.1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浓度分析
    7.2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7.2.1 地累积指数评价
        7.2.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7.2.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7.3 讨论
    7.4 小结
8 省会城市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1 省会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8.2 林用污泥的阈值结果
    8.3 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取得的成果及奖励
致谢

(5)封场后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土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上海老港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1.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1.2.1.2 国外具体实践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2.1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1.2.2.2 国内实践进展
    1.3 具体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3.4 研究方法
        1.3.4.1 文献研究法
        1.3.4.2 案例分析法
        1.3.4.3 实地调研法
        1.3.4.4 归纳总结
        1.3.5 技术路线及说明
2 定义、政策与相关概念
    2.1 垃圾填埋场相关概念
        2.1.1 垃圾填埋场概述
        2.1.2 卫生填埋场
        2.1.3 生活垃圾的定义及成分
        2.1.4 生活垃圾填埋场
        2.1.5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改造方向
        2.1.6 滩涂型垃圾填埋场
    2.2 城市滨水绿地相关概念
        2.2.1 郊野公园
        2.2.2 城市滨水景观
        2.2.3 滩涂
    2.3 相关理论
        2.3.1 生态修复
        2.3.2 恢复生态学
        2.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 设计原则
4 设计方法与策略
    4.1 塑造地形
        4.1.1 基于堆体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整形
        4.1.2 结合封场再生景观设计的整形
        4.1.2.1 运用原始的简单形式
        4.1.2.2 创造丰富的视线
        4.1.2.3 营建微地形
    4.2 水体修复
        4.2.1 雨洪管理技术
        4.2.2 水景的营造
    4.3 植物修复
        4.3.1 土壤的修复与选择
        4.3.2 植物种类选择
        4.3.2.1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作用
        4.3.2.2 植物选择原则
        4.3.2.2.2 护坡植物的选择
        4.3.2.2.3 针对滩涂盐碱地的植物选择
        4.3.2.3 阶段性植物种植
        4.3.3 植物群落配置
        4.3.4 封场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
    4.4 封场各时间段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功能规划设计
5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5.1 美国纽约清泉山(Fresh Kill)
        5.1.1 项目背景
        5.1.2 规划设计理念
        5.1.3 景观空间布局
        5.1.4 生态设计方法
    5.2 南海子公园
        5.2.1 项目背景
        5.2.2 规划设计理念
        5.2.3 景观空间布局
        5.2.4 生态设计方法
    5.3 美国丹尼黑体育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规划设计理念
        5.3.3 景观空间布局
        5.3.4 生态设计方法
    5.4 花桥吴淞江湿地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规划设计理念
        5.4.3 景观空间布局
        5.4.4 生态设计方法
    5.5 罗弄哈鲁士湿地
        5.5.1 项目背景
        5.5.2 规划设计理念
        5.5.3 景观空间布局
        5.5.4 生态设计方法
    5.6 分析与借鉴
6 景观化改造实例——老港郊野公园
    6.1 老港镇概况
    6.2 自然环境概况
    6.3 场地演变情况
    6.4 现状用地情况
    6.5 场地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
        6.5.1 气体问题
        6.5.2 水体问题
        6.5.3 土壤问题
        6.5.3.1 土壤污染情况
        6.5.3.2 地面不均匀沉降
        6.5.3.3 堆体边坡的利用
    6.6 设计目标
    6.7 景观分区
    6.8 场地内设施的保留与再利用
        6.8.1 装载码头
        6.8.2 风力发电设备
        6.8.3 监测井
        6.8.4 服务建筑
    6.9 水体专项
    6.10 植物专项
        6.10.1 植物群落选择
        6.10.2 植被分期规划
        6.10.2.1 封场早期(0-10年)
        6.10.2.2 封场初期(10-20年)
        6.10.2.3 封场中后期(20年后)
    6.11 栖息地策略
    6.12 设施专项
    6.13 用地平衡表
7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成都市垃圾填埋与处置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处区域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水文水系
        2.1.3 土地利用规划
    2.2 永盛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
        2.2.1 历史由来
        2.2.2 垃圾堆体分区
        2.2.3 垃圾填埋区域现状
        2.2.4 垃圾填埋场外环境调查范围
        2.2.5 环境敏感点分布
        2.2.6 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关系
    2.3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整治必要性
        2.3.1 主要环境问题
        2.3.2 整治必要性
3 垃圾填埋场改造设计研究
    3.1 研究区域垃圾量分析
        3.1.1 土壤采样点布置
        3.1.2 采样方式
        3.1.3 钻探记录分析
        3.1.4 垃圾化学性质测试
        3.1.5 填埋场场龄推断
        3.1.6 垃圾组分推断
        3.1.7 垃圾量预测
    3.2 堆体改造位置方案设计
        3.2.1 改造方案介绍与比选
        3.2.2 清运方案可行性
    3.3 垃圾分区开挖设计
        3.3.1 A区
        3.3.2 B区
        3.3.3 C区
        3.3.4 D区
    3.4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计
        3.4.1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
        3.4.2 渗滤液的形成
        3.4.3 渗滤液产生量预测
        3.4.4 渗滤液下渗量及存量预测
        3.4.5 填埋场底层防渗设计
        3.4.6 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
        3.4.7 渗滤液井设计
        3.4.8 封场后渗滤液量预测
        3.4.9 封场后渗滤液中COD预测
        3.4.10 封场后渗滤液中氨氮预测
    3.5 填埋气收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3.5.1 填埋演化分析
        3.5.2 填埋气中甲烷量预测
        3.5.3 填埋气体收集方案
        3.5.4 填埋气处理系统设计
    3.6 堆体整形设计
        3.6.1 堆体整形要求
        3.6.2 整形设计
    3.7 封场覆盖系统设计
        3.7.1 基础层
        3.7.2 排气层
        3.7.3 防渗层
        3.7.4 排水层
        3.7.5 覆土层
        3.7.6 封场覆盖系统分层
    3.8 场区排水设计
        3.8.1 设计降雨量计算
        3.8.2 排水能力计算
        3.8.3 排水沟设计算
    3.9 工程造价
    3.10 工程造价表
4 环境影响分析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4.1.1 施工期废水的影响
        4.1.2 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1.3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4.2 运行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1 填埋气对周围的环境影响
        4.2.2 填埋场景观与周围不协调的影响
    4.3 生态影响
    4.4 环境保护措施
5 项目实施的环保对策及成效
    5.1 施工期对策措施
        5.1.1 施工期垃圾清运
        5.1.2 覆盖层施工期间
    5.2 建成后永盛垃圾填埋场成效
        5.2.1 空气采样分析
        5.2.2 边坡改造分析
        5.2.3 排水系统改造分析
        5.2.4 填埋气导气设施改造分析
    5.3 改造后的正效应分析
        5.3.1 与周围环境的相容性分析
        5.3.2 环境正效应分析
        5.3.3 环境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设计相关图件
作者简介

(7)天津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以生态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废弃地产生的原因
        1.1.2 天津市废弃地历史产生原因
        1.1.3 城市废弃地景观营造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生态意义
        1.2.3 经济意义
        1.2.4 历史意义
        1.2.5 文化意义
        1.2.6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城市废弃地的概念
        1.4.1 城市废弃地的概念
        1.4.2 城市废弃地的分类
第2章 城市废弃地的类型特征和形成原因
    2.1 城市废弃地的类型
        2.1.1 城市工业废弃地
        2.1.2 城市矿工废弃地
        2.1.3 城市垃圾处置地
    2.2 城市废弃地的特征
        2.2.1 城市工业废弃地特征
        2.2.2 城市矿工废弃地特征
        2.2.3 城市垃圾处置地特征
    2.3 城市废弃地的形成原因
        2.3.1 城市工业废弃地形成原因
        2.3.2 城市矿工废弃地形成原因
        2.3.3 城市垃圾处置地形成原因
        2.3.4 其他原因
第3章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3.1 (国外工业废弃地改造)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3.2 (国外矿区废弃地改造)科特布斯露天矿区改造工程
    3.3 (国外垃圾处置地废弃地改造)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
    3.4 (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
    3.5 (国内煤矿区废弃地改造)唐山市南湖公园
    3.6 (国内垃圾废弃地改造)哈尔滨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修复和改善
第4章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方法
    4.1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污水治理
        4.1.1 生物脱氮治理
        4.1.2 环保疏浚治理
    4.2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
        4.2.1 化学处理法
        4.2.2 土壤改性法
        4.2.3 隔离法
        4.2.4 水力梯度法
        4.2.5 被动收集法
    4.3 土壤的修复
        4.3.1 土壤物理治理
        4.3.2 土壤生物治理
        4.3.3 土壤化学治理
    4.4 植物的修复
    4.5 垃圾渗滤液的控制方法
    4.6 PRB修复方法
    4.7 海绵城市修复方法
第5章 天津生态城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途径及景观营造(以遗鸥公园为例)
    5.1 生态现状分析
        5.1.1 土壤问题分析
        5.1.2 水污染问题分析
        5.1.3 垃圾问题分析
    5.2 选址规划研究
    5.3 生态治理
        5.3.1 土壤治理
        5.3.2 水污染治理
        5.3.3 垃圾治理
        5.3.4 海绵城市治理
    5.4 景观营造
        5.4.1 专业缓冲区
        5.4.2 水鸟乐园区
        5.4.3 郊游野趣区
        5.4.4 城市公园区
    5.5 绿色照明
        5.5.1 灯光控制的实施分区
        5.5.2 灯光控制的优化设置
        5.5.3 灯光控制的防护措施
    5.6 景观小品设施和植物
    5.7 项目实践创新总结
        5.7.1 植物结合海绵城市的创新
        5.7.2 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的创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园林废弃物为原料的覆盖垫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研究现状
        1.1.1 园林废弃物概述
        1.1.2 园林废弃物再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园林废弃物再利用主要途径
    1.2 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现状
        1.2.1 城市绿地土壤的基本特征
        1.2.2 城市绿地土壤的主要改良措施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中扬尘的研究现状
        1.3.1 大气颗粒物来源中扬尘的来源与成因分析
        1.3.2 扬尘来源中土壤扬尘的来源状况
        1.3.3 扬尘带来的危害
    1.4 城市绿地覆盖物的研究现状
        1.4.1 城市绿地覆盖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城市绿地用生态覆盖垫的研究现状
    1.5 利用有机废弃物替代木质材料制备板材及所用胶黏剂的研究现状
        1.5.1 利用有机废弃物替代木质材料制备板材的研究现状
        1.5.2 利用有机废弃物替代木质材料制备板材所用胶黏剂的研究现状
    1.6 园林废弃物制备覆盖城市绿地覆盖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6.1 利用园林废弃物制备覆盖城市绿地覆盖垫的可行性
        1.6.2 利用园林废弃物制备覆盖城市绿地覆盖垫的必要性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7.3 创新点
    1.8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思路
        1.8.2 技术路线
2 北京市内绿地裸露土壤季节分布特征及土壤质量调查
    2.1 前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裸土调查研究方法
        2.3.2 土样采集
        2.3.3 土壤测定方法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调查绿地面积的分布
        2.4.2 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绿地裸露状况
        2.4.3 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绿地裸露而积分布
        2.4.4 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对比
        2.4.5 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对比
    2.5 小结
3 制备覆盖垫用胶黏剂的生物毒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试制
        3.2.3 覆盖垫淋滤液的制备
        3.2.4 发芽试验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胶黏剂制备的覆盖垫淋滤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不同胶黏剂制备的覆盖垫淋滤液对白菜苗高和根长的影响
        3.3.3 不同胶黏剂制备的覆盖垫淋滤液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3.4 小结
4 以园林废弃物为原料的覆盖垫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与耗材
        4.2.3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制备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覆盖垫的基本性质
        4.3.2 覆盖垫的保水效果
        4.3.3 覆盖垫的透水能力
        4.3.4 覆盖垫的持水能力
        4.3.5 覆盖垫的抗压强度
        4.3.6 覆盖垫的耐香烟灼烧性能
        4.3.7 覆盖垫的甲醛释放量
    4.4 小结
5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杂草生长的影响
    5.1 前言
    5.2 研究区概况
    5.3 材料与方法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设置
        5.3.3 测定方法
        5.3.4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5.4.2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4.3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于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4.4 不同覆盖措施下生长的杂草种类
        5.4.5 不同覆盖措施对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
    5.5 小结
6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对裸露土壤的抑制扬尘作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
        6.2.2 试验材料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7 园林废弃物覆盖垫的生产成本计算及前景分析
    7.1 前言
    7.2 生产成本计算
    7.3 效益分析
        7.3.1 经济效益
        7.3.2 社会效益
        7.3.3 生态效益
    7.4 产业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介绍
第二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超负荷运作
        1.1.2 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及周边的污染
        1.1.3 城市垃圾填埋场缺少公众互动的景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垃圾填埋场的发展研究
        1.3.2 国外垃圾填埋场的发展研究
        1.3.3 国内趣味性景观设计研究
        1.3.4 国外趣味性景观设计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归纳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2 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垃圾填埋场
        2.1.2 趣味性景观
        2.1.3 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
    2.2 相关理论
        2.2.1 风景园林学
        2.2.2 大地艺术
        2.2.3 环境工程学
        2.2.4 环境心理学
        2.2.5 美学
        2.2.6 人文学
        2.2.7 社会学
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3.1 新加坡实马高垃圾填埋场(Semakau landfill)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1.1 场地概况
        3.1.2 实马高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
        3.1.3 小结
    3.2 西班牙Valld'en Joan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2.1 场地概况
        3.2.2 西班牙Valld'en Joan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
        3.2.3 小结
    3.3 美国拜斯比公园(Byxbee Park)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3.1 场地概况
        3.3.2 美国拜斯比公园(Byxbee Park)趣味性景观
        3.3.3 小结
    3.4 北京园博园——锦绣谷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4.1 场地概况
        3.4.2 锦绣园趣味性景观
        3.4.3 小结
    3.5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5.1 场地概况
        3.5.2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趣味性景观
        3.5.3 小结
    3.6 印度昌迪加尔岩石花园(The Rock Garden)的趣味性景观分析研究
        3.6.1 场地概况
        3.6.2 印度昌迪加尔岩石花园(The Rock Garden)趣味性景观
        3.6.3 小结
    3.7 案例总结
4 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对策
    4.1 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的特征
        4.1.1 人文价值——环境心理层面的需求
        4.1.2 社会价值——环保教育的直观形象
        4.1.3 景观价值——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
    4.2 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原则
        4.2.1 生态性
        4.2.2 可持续性
        4.2.3 因地制宜,体现场所精神
        4.2.4 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
        4.2.5 人的体验,重视公众参与性
    4.3 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要素分析
        4.3.1 从色彩方面营造趣味性景观
        4.3.1.1 色彩在趣味性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4.3.1.2 色彩设计的情感表达
        4.3.2 从造型方面营造趣味性景观
        4.3.2.1 点、线、面的趣味性
        4.3.2.2 景观元素的趣味性造型设计
        4.3.3 从材质方面营造趣味性景观
        4.3.4 从功能方面营造趣味性景观
    4.4 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的表达载体
        4.4.1 科普教育基地
        4.4.2 植物景观
        4.4.3 景观小品
        4.4.4 建筑形式
        4.4.5 可持续产业
        4.4.6 其他景观
        4.4.7 公众参与活动
    4.5 本章小结
5 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实例设计研究——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
    5.1 天子岭静脉产业园项目概况
        5.1.1 静脉产业园的概念
        5.1.2 杭州天子岭静脉产业园简介
        5.1.3 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项目背景
        5.1.4 自然条件
    5.2 设计原则
        5.2.1 尊重场地性质
        5.2.2 遵循植物次生演替规律
        5.2.3 大胆创新的趣味设计
    5.3 客源市场定位
    5.4 设计理念
        5.4.1 功能脉
        5.4.2 卡通脉
        5.4.3 情感脉
        5.4.4 景观脉
        5.4.5 生态脉
        5.4.6 人文脉
    5.5 功能分区
        5.5.1 资源再生利用区
        5.5.2 设备研发制造区
        5.5.3 教育研发区
        5.5.4 综合管理区
        5.5.5 商业服务区
        5.5.6 运动休闲区
    5.6 具体景点设计
        5.6.1 天池景区
        5.6.2 山行景区
        5.6.3 木集景区
        5.6.4 窦房景区
    5.7 趣味性景观的体现
        5.7.1 颜色
        5.7.2 建筑风格
        5.7.3 植物景观
        5.7.4 边坡设计
        5.7.5 标识系统
        5.7.6 景观小品设计——机甲勇士“Ti-ta”设计
        5.7.7 环境教育基地第二课堂
        5.7.8 公众参与活动
    5.8 本章小结
6 垃圾填埋场趣味性景观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 ——以聊城青螺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垃圾填埋场及其污染治理
    2.2 生态设计概念及方法
    2.3 景观生态学
    2.4 环境行为学
    2.5 艺术美学
    2.6 人体工程学
    2.7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
    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3.1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3.2 国内经典案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理论
    4.1 地形生态设计
    4.2 垃圾堆体内部生态设计
    4.3 文化科普设计
    4.4 节能再利用设计
    4.5 垃圾堆体改造可持续设计
    4.6 艺术再生设计
    4.7 植物种植设计
    4.8 地面生态设计
    4.9 驳岸生态设计
第五章 基于生态设计的聊城青螺山郊野公园景观规划
    5.1 项目概况
    5.2 规划分析
    5.3 总体规划设想
    5.4 主要景区景观生态设计
    5.5 专项规划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主要项目

四、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建植草坪与生产草皮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三道垃圾填埋场为例[D]. 韩旭.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D]. 张晓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封场后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土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上海老港郊野公园为例[D]. 王金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D]. 刘欣聪.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7]天津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以生态城为例)[D]. 于凤. 天津大学, 2018(07)
  • [8]以园林废弃物为原料的覆盖垫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曲炳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9]垃圾填埋场的趣味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天子岭静脉产业园为例[D]. 李燕.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4)
  • [10]基于生态设计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 ——以聊城青螺山郊野公园为例[D]. 王志磊. 聊城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草坪种植与草坪生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