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戈尔的大山情怀(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萍[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歌表现人类心灵最纯真的情感,它是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学的精粹所在。现代诗歌作为立足时代的新型诗歌类型,它以精致的语言、自由的形式和丰厚的意蕴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一版具有格局高度、时代特征、实用价值的新教材,它将日益取代其他语文教材成为语文学科的主流教材,这版教材在现代诗歌选编领域呈现着新的时代特点,但目前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系统。笔者在这一背景下,运用文献综述法、数据分析法和观察访谈法等方法,立足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力求在新诗选编的整理、分析和总结下,为现代诗歌教学提出较系统的可操作化策略,为一线教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提供适用的教学参考建议。引言部分主要在阐释研究缘起的基础上明确论题研究的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和总结确立了本论题的研究内容,最后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特性明确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进行概述,首先在明确本论文中“现代诗歌”及相关含义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理解现代诗歌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理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现代诗歌文体特点探讨现代诗歌选文在诗教传统、人文精神和情感价值、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是立足于教材分析,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特点做总结概括。运用表格的形式对教材中的选文情况进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现代诗歌选文的特点以及编排的特点。在选文内容上的特点有:题材丰富,哲理诗占比多;体裁多样,以自由诗为主;作者盛名,年代分布均匀;注重传统,突出人文教育;贴近时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在编排形式上有以下特点: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课型结构;双线组织诗歌单元结构形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详细具体的现代诗歌教学助读系统;整体由易到难呈阶梯式的编排顺序。第三部分则是基于选文和编排特点以及现代诗歌教学的特点,对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具体策略如下:把握诗歌文体,紧扣现代诗歌教学重点;立足编排形式,掌握现代诗歌体裁特征;区分课程类型,创新现代诗歌教学方法;利用助读系统,建构现代诗歌朗读情境;深入解读主题,落实现代诗歌育人功能;尝试诗歌创作,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结语部分对本次研究做出了简要的总结,着重强调现代诗歌教育在语文教育中重要角色,结合实际情况指出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最后号召当前教学要为现代诗歌保留一份领土,将学生置于生活的诗意中找到现代诗歌的魅力,从对诗歌的喜爱中找到对生活的热爱。
陈诚[2](2021)在《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对教学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初中学生的情绪较为多变和敏感,及时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做情绪的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初中阶段关注和重视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当今多元文化在各国盛行起来,学生不得不接触外国文化。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接触到外国文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是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公立初中学校--板溪中学作为调查对象,立足于该校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情况,对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并探索实施情感教育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一章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分析了外国文学作品对广大初中生具有的情感教育价值,尤其是对农村初中生特有的情感教育价值。第二章对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层面探究问题的成因。第三章是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策略。本章基于农村实情,结合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进行实践,最后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层面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的改善策略。
魏玉[3](2020)在《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中“爱的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尽管冰心和泰戈尔是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家,但两人的诗歌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把爱贯穿于作品中,对爱的哲学都有自己的思考,高度关注着人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都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冰心的"爱的哲学"与泰戈尔的"泛爱"又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文化不同和所处背景不同造成的。
山丹[4](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指出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岳亚骏(Arjun Giri)[5](2020)在《泰戈尔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现代的传播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是印度最负盛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于1913年凭借着作《吉檀迦利》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此之前,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一直鲜有建树,正是泰戈尔开启了东西方文学的大门。泰戈尔带着作品中独有的东方特质和哲学思想,迅速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地赞美和追捧。亚洲的“泰戈尔热”先在日本广泛传播,而当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和文学先驱者开始对泰戈尔文学有所接触。从1913年开始,泰戈尔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直到1923年的短短十年内,泰戈尔及其文学作品不仅已经达到广为人知的地步,更是受到众多中国文人地景仰。随着中国文学界对泰戈尔作品地呼声越来越高,而中国也作为亚洲文明的东方古国备受泰戈尔的重视,终于在1924年,泰戈尔应中国学者地邀请进行了第一次来华讲学活动。在泰戈尔正式来华之前,当时的报纸、杂志犹如百花齐放般刊登或连载泰戈尔地介绍和作品,众多文学青年们也在这一时期竞相翻译起了泰戈尔的文学作品,除了诗歌、小说之外,更有一些剧团依照泰戈尔的戏剧进行话剧的排练。一时间,中国的文学界出现了“唯泰戈尔是谈”的文学景象。泰戈尔到达中国之后,中国文学界的一些着名文人全程陪同,如梁启超、徐志摩、林徽因等等,泰戈尔在中国的整个行程共进行了20次的公开讲演以及几十次的小型会谈。泰戈尔的这次中国之行不但给予了当时中国文学青年们一丝希望,更让失联已久的中印友谊再次筑起桥梁。但是,泰戈尔的访华事件并没有受到中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甚至受到猛烈地抨击、否定、嘲讽和人身攻击。这也最终导致了泰戈尔这位诗人伤心地离去。总之,泰戈尔与中国、泰戈尔访华事件、泰戈尔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现代地传播和影响是一个意味深长、且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地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在学习泰戈尔与中印文学,由此引发了印度的“泰戈尔热”,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学习中印文学的经历,来对“泰戈尔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现代地传播和影响”进行重点研究。文章以泰戈尔访华事件作为出发点,详细地介绍了泰戈尔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在中国地译介、传播和接受过程。在对泰戈尔访华事件进行详细阐述和介绍的基础上,指出泰戈尔为中印文化交流、中印学会和中国学院建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梳理了泰戈尔访华事件中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和态度,深入地分析了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给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影响。最后分析泰戈尔和中国现代作家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更深层次地理解泰戈尔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郭苗苗[6](2020)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飞跃之中的激昂主旋律,是情感、思想和行动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在国家存续和发展过程之中,深刻感知国家为自身提供稳定物质基础和深厚精神支撑,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之后而形成的热爱国家、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思想理论。当前,由于国内外复杂社会背景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对爱国主义认识模糊、不到位的现象,诸如一些人认为“爱国不爱党”“爱国不爱社会主义”等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爱国主义这一崇高思想的体认与践行。因此,本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为选题,在梳理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析了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辨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基于此,遵循“探究社会背景—挖掘理论基础—凸显鲜明主题—概括本质特征—框定基本内容—分析伟大意义”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索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厘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理论阐释法和问题导向法;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即溯源了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挖掘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二章考察了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涵。此章考察了我国爱国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并具体分析阐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同时,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本文研究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条件下,深刻感知国家为自身提供稳定物质基础和深厚精神支撑,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之后而形成的热爱国家、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思想理论。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考察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进行具体阐释。其中,国际背景有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势和多极化国际格局,全球化进程冲击着传统爱国主义观念,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从未停止;国内背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国人存在非理性爱国现象。还挖掘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与本质特征。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鲜明主题,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本质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鲜明特征。对主题的阐释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性,对本质问题的追问表明了我们对爱国主义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五章阐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此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建构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并拥护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三是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四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五是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密切相关,弘扬爱国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六章探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本章立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本身,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从深化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新范例三方面阐述了理论意义;从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指引个人实践报国之行、有助于引领爱国主义走出认识误区和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四方面阐述了现实意义。
吴耐[7](2019)在《自然文学视角下的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米斯特拉尔一生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她的诗歌创作也随着个人经历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最初专注于自身的个人情感体验到将目光转向受压迫的人们,从个人的痛苦哀叹转向人道主义的博爱。而无论在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自然都始终未曾离开过米斯特拉尔的视线。同时,虽然米斯特拉尔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可是她眼中的、笔下的自然始终都是属于美洲大地的,具有浓浓的美洲色彩。本文主要将米斯特拉尔的创作与自然文学的理论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自然诗展开研究,力求从“自然”这一角度加深对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其人其作的认识。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介绍了国内外对米斯特拉尔作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阐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自然文学理论相关的内容,包括自然文学的概念与特征,自然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为下文的分析阐述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在介绍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分析了从自然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歌的可能性。第二章在自然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米斯特拉尔自然诗的诗性特征:从荒野中寻求精神慰藉、植根于美洲大地、自然朴素的文学语言。这三个特征恰恰与自然文学的特点是相吻合的。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米斯特拉尔自然诗中常用的几个典型意象:作为自然母亲的化身的“大地”、象征一切美好事物的“玫瑰”、作为不同性格的参照的“高山”和“大海”。从米斯特拉尔对意象的选取与应用上,也可以看出她对自然的柔情与热爱。第四章分析了米斯特拉尔自然诗创作的根源以及从其自然诗中得到的一些对于当代的启示意义。在人世中遭受的种种,尤其是童年的悲惨遭遇,使得米斯特拉尔对自然有一种别样的亲近感,从而对其自然诗创作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米斯特拉尔的笔下,自然已经是如同她的兄弟朋友般的存在了。这与自然文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出一辙。结语部分则综合上述内容,对全文进行简单概括。目前,国内外对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研究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希望能够从“自然”这一较为新颖独特的角度,运用自然文学的相关理论,对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自然诗加以解析,为对米斯特拉尔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白林海[8](2017)在《于道泉评传》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现代着名藏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于道泉并没有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在相关研究中所显示是他的翻译着述,而对他的翻译研究没有深入,并且翻译作品也仅仅是他学术人生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着名学者家族之中,论名气他不如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静如、萧乾等学者,但他的成就则不亚于以上一类学者。形成目前的这样形态是人们对他的人生历程及其作品了解的局限,以及对中国藏学的关注力度不足所致。目前,有关于道泉的研究者不多,在中国国内关注他的还远远不及国外,比如日本关注得早。于道泉1992年仙逝至今已有二十五个春秋,在此期间,除了 2001年王尧的一部概述于道泉生平和整理其相关着述外,至今没有一部较完整论述于道泉的生平和学术的论着。本论文力图在史料上为后来研究者所提供详实的研究基础和事实依据,并注重于道泉生平的系统考述,证实他为构筑中国藏学而奋斗的历程。另外,我们着重于着述的系统考析,力图在着述的分析中彰显于道泉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以便于探讨于道泉及其着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应有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于道泉来自于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齐鲁大地,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后起之栋梁。他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就已登上了中国文坛,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最初的两部译着迅速地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赞誉。他在进入北平北海图书馆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后,反映在梵蒙藏满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方面研究的作品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从于道泉的作品来分析他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仅仅相连,与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密不可分。他的创作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研究于道泉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作品特色,就能感受到社会风云的变幻,及其社会变迁更替给知识分子的心灵里的投影和深奥厚重的民族语言文化。于道泉生于山东省临淄县齐都镇葛家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庭训,又目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更替,以及德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劫取祖国宝藏,践踏祖国大好河山,残害祖国同胞。后立志读书救国,接受民国政府“实业救国”的教育,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化学科。毕业后,1920年又考入齐鲁大学,接受西方基督教会大学较为先进的教育,又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想的启发,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新格局的影响。1922年他翻译了许地山着的《空山灵雨》为世界语,1923年翻译卜赖尔(B.Baxter Blair)所着的《世界地理之改造》(World Remapped)为汉语。1924年于道泉放弃考取官费赴美留学机会,转入北京大学跟随钢和泰先生修习梵文、藏文和研究佛典,1926年入北平北海图书馆特藏部整理与研究蒙藏满典籍文献,1928年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钻研藏文典籍文献,最终他走进研究中国藏学的殿堂。1934年赴欧洲游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学习了法文、德文、土耳其文等语言文字,专修藏文、藏文文法等,又教授汉语、藏语和蒙古语等语种。先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SOAS)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查阅法藏和英藏的藏文古籍文献,并把一些文献资料抄录或拍照寄回祖国。期间,他译介了多首藏族民歌和多部反映中国解放区的新文学作品,让西方人民及时了解到西藏民族文化和中国解放区的文化新面貌,充分反映了他心系祖国的学术思想。194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兼任北京图书馆不带薪的研究馆员,他致力于创建中国藏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成为现在世界的一门显学。展现了他的光辉人格和执着的共产主义信仰,实现了他的梦想蓝图。在人生的历程上,于道泉是一位特立异行的行者横跨“四朝”堪称传奇;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奇才,一位东西方的“骑士”。从对中国现代学术贡献看,我们是透过分期分类考述为背景,层层深入探讨,再结合作品分析予以评析。我们首先从于道泉的梦想起航分析,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他在从事藏语文献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实践工作中孕育了他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一路西游寻梦,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得以实现梦想——建立中国藏学。其次,在中国藏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国内外学者名流的帮助、影射与反衬。因此,又通过于道泉与国内外学术界学者名流的交往展开论述。三是沿着中国藏学的建设路线进行分类分期展开讨论,论述于道泉在中国藏学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所作出的贡献。由于中国藏学的研究和藏传佛教的研究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章中把佛教研究列出来讨论。四是语言学的研究,包括翻译学和词典学,分别以三大节展开,梳理并分析了他在语言学的现代化、翻译学的顺适原则和词典学的藏文标音化等等具有的突出贡献,是研究人类语言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特立异行的人格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锻造于道泉做学术研究的灵魂。虽然他所着的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因此,我们通过对于道泉的精品着作分析,得出他的治学方法及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乔静蕾[9](2017)在《生活与证悟 ——泰戈尔生命美学的东方情调》文中研究说明身处19、20世纪复杂的时代,面对当时代不断显现的现代性问题,及这个问题所暴露出来的存在的分裂和人性的压制,泰戈尔的思考与体悟始终直面生命的根本问题:生老病死,悲欢欣喜;尤其是生命中的悲剧情境,如死亡与痛苦。他秉承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理念,凭借东方尤其是印度深厚的宗教、哲学与美学传统,提供了一种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观点。他以一种独特的体验与证悟的方式,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用人格重新整合了神、人、自然,确立了三者之间本质上的同质性与统一性,也给予我们关于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与意识的古老又崭新的概念。人格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意识(内在精神)。这种自我意识的本性是,以感觉作为通向外部世界的接口,以理性的完整认知为基础,并超越其上,以爱为媒介,通过审美快感趋向内在的联合。其中,他始终坚持两点:一是自我体验,自我思考,自我抉择。他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理性的自明性,并一直致力于这种个人主义的启蒙。二是,生命的基本原理是爱。爱是驱动生命的源动力,也是生命的终极归宿。个体生命的成长最终在爱的联结之力下与其他的生命产生共鸣并完成生命与生命的凝聚。人格在人性中的体现就是在有限中不断向无限扩张,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在行动中不断地证悟美与乐。证悟无限,或者说对宇宙同一精神的证悟,是人的使命之所在,同时也是一种需要通过人性的提升加以培育的能力。审美与艺术就是在人格的基础之上的自发生成,并且是为了培育人格而自觉进行的一种表达行为。艺术是人格的流溢,其目的是表达自我存在的感觉。这个自我之中包含着人与世界的结合;它是我们的精神生命,而艺术就是精神生命的呈现。在形而下的层面,人格集中表达在"母性精神"的民族理想和东方文明精神联合的文明理想之中。泰戈尔关于宇宙、生命、意识的观念并不是他自身的幻想,他还将之贯彻在他对印度现实社会问题的切身感受与具体工作中,在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参与和观察中,在对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文化关系的思考中。然而,在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在经济上,通过科技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以提高物质生产力,在政治上,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争夺政治主权,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广大东方国家的最迫切的要求,泰戈尔对于存在的整体性与生命的人格属性的强调,对于发展高层次的个人自我意识的首重,被淹没在喧嚣的争吵与斗争的激情中。但是,被殖民世界独立后的发展情况应验了泰戈尔的担忧,世界破碎化,独立后的被殖民国家呈现混乱与停滞的发展状况。面对这一情况,泰戈尔关于人性健全发展的观点就显得意义重大。
白阳明,黄惠[10](2016)在《地理经验、自我成长和文学研究——博士生课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次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1月11日,邹建军教授本学期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最后一堂课,就是"地理经验、自我成长和文学研究"专题学术演讲活动。邹建军教授,以及白阳明、涂慧琴、黄惠、马礼霞、潘丹丹、曾思齐、王净华、李顺亮、谢梅、叶雨其、王金黄、孙凤玲、李羚瑞、彭凤、段亚鑫、敖翔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等18人参与活动。演讲活动由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黄惠和2015级硕士研究生段亚鑫共同主持。每一位演讲者都根据主题,从自身的地理经验出发,结合文学地理学的有关内容,做了精彩又生动的演讲。最后,邹建军教授从增进交流和对话、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演讲技巧本身三个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为学术演讲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生课程如何讲授,本文对此做了全程实录,相信在学术上与教学上对于后来者都会有重要启示。
二、泰戈尔的大山情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戈尔的大山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概述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的相关含义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理念 |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的教学价值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特点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情况分析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的内容特点 |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文的编排形式 |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选文教学策略 |
(一)把握诗歌文体,紧扣现代诗歌教学重点 |
(二)立足编排形式,掌握现代诗歌体裁特征 |
(三)区分课程类型,创新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
(四)利用助读系统,建构现代诗歌朗读情境 |
(五)深入解读主题,落实现代诗歌育人功能 |
(六)尝试诗歌创作,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梳理及其情感教育价值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梳理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价值 |
第二章 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三章 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策略 |
第一节 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的实践 |
第二节 改善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中“爱的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冰心与泰戈尔诗歌“爱的哲学”的相同之处 |
(一)都以爱的宗教精神为主要情感基调 |
(二)都具有爱国主义情怀 |
(三)对爱的思想表达都强调对真实的写照 |
(四)都歌颂大自然和儿童时代 |
二、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中“爱的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
(一)爱的主题源头不同 |
(二)对“爱的哲学”定义不同 |
三、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中“爱的哲学”思想异同之处的原因分析 |
四、结语 |
(4)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泰戈尔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现代的传播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跨学科研究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阐释 |
第一节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
一、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 |
二、泰戈尔作品译介在中国的时代特色 |
三、泰戈尔作品译介的缺陷 |
第二节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一、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
二、泰戈尔作品的接受过程 |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泰戈尔的阐释 |
一、来华前期:肯定与追捧 |
二、来华时期:支持与批判并存 |
三、来华后期:衰竭与低谷 |
四、改革开放后:客观梳理与评价 |
五、新世纪:多角度、多领域的阐释 |
第二章 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泰戈尔访华 |
一、泰戈尔访华的背景 |
二、泰戈尔访华的行程 |
三、泰戈尔访华的作用 |
第二节 泰戈尔与中印学会的建立 |
第三节 泰戈尔与中国学院的建立 |
第四节 泰戈尔逝世与中印友谊的提升 |
第三章 泰戈尔的三次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泰戈尔访华的目的及在华演讲的基本观点 |
一、泰戈尔首次访华的目的 |
二、泰戈尔在华演讲的基本观点 |
三、泰戈尔的第二、第三次访华 |
第二节 欢迎者对泰戈尔的基本态度 |
第三节 反对者对泰戈尔的基本态度 |
第四节 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泰戈尔的人缘 |
一、泰戈尔对中印文化交流的作用 |
二、泰戈尔的人缘 |
第四章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泰戈尔诗学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 |
一、泰戈尔诗学影响中国现代诗学的原因 |
二、泰戈尔诗歌中的“泛神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
三、泰戈尔散文诗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泰戈尔“爱的哲学”对“五四”初期作家的影响 |
一、泰戈尔“爱的哲学”的思想内容 |
二、泰戈尔“爱的哲学”对五四初期作家的正面影响 |
三、泰戈尔“爱的哲学”对五四初期作家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泰戈尔诗歌影响下的五四时期小诗创作的发展 |
一、五四时期小诗 |
二、五四时期小诗兴起的内外原因 |
三、泰戈尔对五四时期小诗创作的影响 |
第五章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重要作家 |
第一节 泰戈尔与郭沫若 |
一、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
二、泰戈尔对郭沫若的影响过程 |
三、泰戈尔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泰戈尔与冰心 |
一、冰心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
二、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过程 |
三、泰戈尔对冰心小诗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泰戈尔与徐志摩 |
一、徐志摩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
二、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历程 |
三、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 |
第四节 泰戈尔与许地山 |
一、许地山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
二、泰戈尔对许地山的影响过程 |
三、泰戈尔对许地山研究领域上的影响 |
四、促进许地山对女性地位的认可 |
第五节 泰戈尔与陈独秀 |
一、陈独秀在现代史的地位 |
二、泰戈尔对陈独秀的影响历程 |
三、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 |
四、泰戈尔被陈独秀误解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理论阐释法 |
1.3.3 问题导向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涵 |
2.1 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 |
2.1.1 朴素爱国主义的形成时期 |
2.1.2 忠君爱国与御辱图强并存时期 |
2.1.3 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时期 |
2.1.4 复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时期 |
2.2 爱国主义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爱国主义的内涵 |
2.2.2 爱国主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
2.3 新时代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行动的有机统一 |
2.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
2.3.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行动的指导 |
第3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
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
3.1.1 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势和多极化国际格局 |
3.1.2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传统爱国主义观念 |
3.1.3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从未停止 |
3.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
3.2.2 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3.2.3 部分国人存在非理性爱国现象 |
3.3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 |
3.3.2 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 |
3.3.3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
第4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和本质特征 |
4.1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
4.1.1 爱人民爱故土家园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
4.1.2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4.1.3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4.1.4 爱国主义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
4.2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 |
4.2.1 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
4.2.2 只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 |
4.3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
4.3.1 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 |
4.3.2 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存 |
4.3.3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 |
第5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5.1.2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
5.1.3 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 |
5.2.2 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
5.3 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5.3.2 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 |
5.4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5.4.1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
5.4.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 |
5.4.3 爱国主义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
5.5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
5.5.1 中国命运和世界命运密切相关 |
5.5.2 弘扬爱国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 |
5.5.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6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
6.1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
6.1.1 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 |
6.1.2 推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6.1.3 开创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新范例 |
6.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
6.2.1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6.2.2 有助于指引个人实践报国之行 |
6.2.3 有助于引领爱国主义走出认识误区 |
6.2.4 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自然文学视角下的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其人其作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自然文学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自然文学的概念与特征 |
第二节 自然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章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自然诗诗性特征 |
第一节 从荒野中寻求精神慰藉 |
第二节 植根于美洲大地 |
第三节 朴素自然的文学语言 |
第三章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自然诗中的典型意象 |
第一节 大地:自然母亲的化身 |
第二节 玫瑰:一切美好的象征 |
第三节 高山与大海:不同性格的参照 |
第四章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自然诗的当代意义 |
第一节 米斯特拉尔自然诗创作深层根源 |
第二节 米斯特拉尔自然诗创作的当代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于道泉评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写作相关问题 |
上篇 生平考述 |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
引言 |
第一节 少年时代 |
第二节 青年时代 |
第二章 北平求学十一载 |
第一节 济南际遇泰戈尔 |
第二节 北京大学获新生 |
一、师从钢和泰 |
二、进步新青年 |
第三节 北平北海图书馆 |
第四节 国立中央研究院 |
第三章 欧陆留学十六载 |
第一节 法国(1934-1935) |
第二节 德国(1936-1937) |
第三节 英国(1938-1949) |
第四章 教书育人四十三年 |
第一节 北京大学(1949-1951) |
第二节 中央民族学院(1951-1992) |
下篇 中国现代学术贡献 |
第五章 于道泉中国藏学之梦 |
第一节 北京孕梦 |
第二节 欧洲寻梦 |
第三节 新中国筑梦 |
一、组建中国藏学机构 |
二、培养藏学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国内外学术界交往 |
第一节 默默的奉献者和良师益友 |
一、默默的奉献者 |
二、良师益友 |
第二节 与中国学术界交往 |
一、于道泉与陈寅恪 |
二、于道泉与傅斯年 |
三、于道泉与赵元任 |
四、于道泉与许地山 |
第三节 与国外学术界交往 |
一、于道泉与巴考 |
二、于道泉与拉露 |
三、于道泉与西门·华德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藏学研究及贡献 |
第一节 中国藏学研究 |
一、中国藏学厘定 |
二、中国藏学研究与贡献的评述 |
第二节 佛教研究 |
一、纵向研究 |
二、横向研究 |
三、移离佛教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言学研究与贡献 |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 |
一、语言学研究分期评述 |
二、语言学研究实践评析:以《藏文数码代字》为例 |
三、语言观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翻译学研究 |
一、翻译研究分期评述 |
二、翻译研究实践评析:以《第六代达赖喇嘛仓洋嘉错情歌》为例 |
三、翻译观 |
第三节 词典学研究 |
一、词典学研究的缘起 |
二、词典学研究实践评析:以《(?)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为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生活与证悟 ——泰戈尔生命美学的东方情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一) "生命美学"研究 |
(二) 泰戈尔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万物皆为梵——泰戈尔生命美学的宇宙背景 |
第一节 问题的起源——泰戈尔宇宙观的文化背景 |
一、现代性的启程——神、人、自然的分离 |
二、印度的现代困境 |
第二节 问题的追寻——泰戈尔宇宙观的思想渊源 |
一、印度古代思想中的宇宙观 |
二、西方近现代的宇宙观 |
第三节 万物皆为梵——泰戈尔的神 |
一、宇宙的构成维度 |
二、神的属性 |
三、人的宇宙 |
第二章 梵我一如——泰戈尔生命美学的核心 |
第一节 生命何来? |
一、"人是一个谜" |
二、泰戈尔的生命进化观 |
三、生命的神性起源 |
第二节 生命的本质 |
一、生命的构成:意识与行动 |
二、人格及其特征 |
三、人的命运:从有限走向无限 |
第三节 生命的修行——人的宗教 |
一 "梵我一如"论 |
二、自我的证悟 |
三、人的宗教 |
第三章 自然与艺术——泰戈尔生命美学之道 |
第一节 生命与自然 |
一、现代性语境下的"自然" |
二、自然的属性 |
三、自然的真相——宇宙同一之精神 |
第二节 情味之艺术 |
一、泰戈尔创作的文化渊源 |
二、艺术与情味 |
三、艺术的表达——韵律 |
第三节 爱与美的证悟 |
一、泰戈尔"泛爱论"的文化渊源 |
二、泰戈尔"泛爱论"的文化内涵 |
三、爱之道——对美的培育 |
第四章 母性的民族精神——泰戈尔生命美学之扩展 |
第一节 印度民族主义问题 |
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
二、印度民族主义的真相 |
三、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批判 |
第二节 妇女问题与母性精神 |
一、家庭问题与妇女问题 |
二、印度传统的女神崇拜 |
三、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母性的民族性:泰戈尔的民族理想 |
一、印度传统的民族精神 |
二、母性精神的特质:自主与包容 |
三、母性的民族理想 |
第五章 东方精神的联合——泰戈尔生命美学的理想 |
第一节 对西方文明的批判 |
一、现代性的危机:普遍理性的暴虐 |
二、泰戈尔的理性观 |
第二节 东方精神的联合——泰戈尔的文明理想 |
一、西方与东方 |
二、泰戈的东西方文化观 |
三、泰戈尔与中国 |
余论 泰戈尔生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地理经验、自我成长和文学研究——博士生课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次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阳明:山水文缘与文学地理学 |
二、涂慧琴:根植于家乡山水的自然之歌 |
三、黄惠:地理感知中的“三种主义” |
四、马礼霞:学习文学地理学的几点体会 |
五、潘丹丹:我的成长与文学地理学 |
六、曾思齐:以韩国作家李孝石为例谈文学地理学 |
七、王净华:岛国文学与文学地理学 |
八、李顺亮:福克纳小说中的地理因素 |
九、谢梅:地理身份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影响 |
十、叶雨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文学研究 |
四、泰戈尔的大山情怀(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D]. 梁丽萍. 延安大学, 2021(11)
- [2]农村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D]. 陈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3]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中“爱的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J]. 魏玉. 牡丹, 2020(16)
- [4]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泰戈尔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现代的传播和影响[D]. 岳亚骏(Arjun Giri). 辽宁师范大学, 2020
- [6]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D]. 郭苗苗. 辽宁大学, 2020(01)
- [7]自然文学视角下的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歌研究[D]. 吴耐. 苏州大学, 2019(04)
- [8]于道泉评传[D]. 白林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生活与证悟 ——泰戈尔生命美学的东方情调[D]. 乔静蕾. 浙江大学, 2017(08)
- [10]地理经验、自我成长和文学研究——博士生课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次教学实践[J]. 白阳明,黄惠.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