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莹[1](2012)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药鲁堆多吉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藏药鲁堆多吉(藏党参)中的长花党参(Codonopsis thalictrifolia Wall. Var.mollis(Chipp)L.T.Shen)为研究对象,观察藏党参水提液对雌性SD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并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党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分化及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探究藏党参对卵巢颗粒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藏党参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方法:用藏党参水提液和潞党参水提液灌胃雌性SD大鼠持续两周,计量大鼠卵巢及子宫的重量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的变化,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建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党参含药血清和潞党参含药血清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影响,并通过阻断卵巢颗粒细胞的cAMP通路、Ca2+通道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对含药血清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藏党参水提液和潞党参水提液灌胃大鼠两周后,雌性大鼠的卵巢重量降低(P<0.05);同时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谷胱甘肽(GSH)水平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显着降低。在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实验中,通过台盼蓝排斥实验和雌二醇含量测定证明含药血清浓度为5%,含药血清与颗粒细胞共培养时间达到24h时,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颗粒细胞的雌二醇含量(P<0.05),但不影响颗粒细胞的MTT吸光度值(P>0.05),3β-HSD含量(P>0.05)和孕酮的分泌量(P>0.05)。cAMP通路的抑制剂H89能够逆转含药血清对颗粒细胞雌二醇分泌的抑制作川(P<0.05)。结论:藏党参水提液中的药效成分具有清除雌性大鼠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其作用是通过提高大鼠血清中GSH含量、降低MDA水平而达到的。藏党参含药血清可以抑制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但对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无显着影响。藏党参含药血清可通过cAMP言号传导途径来影响卵巢颗粒细胞雌二醇的分泌。
赵莹,刘庆山,徐斯凡[2](2011)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为其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进展。结果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药物在体内对生殖系统的活性。结论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在体活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需进一步完善。
曾金雄,齐聪,郑东海[3](2007)在《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静[4](2006)在《针灸对腺嘌呤诱导的少弱精症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少精子症(oligospermia)是精液中精子的数量低于正常健康有生育能力的男子,是一种较常见的男性不育的病症。现在认为每毫升精液中精子数目低于2000万为少精子症;弱精子症(asthenospermia)是指精液参数中前向运动的精子(a和b级)小于50%或a级运动的精子小于25%的病症。弱精子症又称为精子活力低下。临床上少精子症状常常与精子活率低下同时存在,此时称之为少弱精子症。本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精索静脉曲张、感染因素、放射线、化学品接触等均对精子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造成男性不育。本文总结了历代中医学家对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综述了迄今为止中医药、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的相关进展及针灸的治疗机理;总结了现代医学对男性不育少弱精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以及药物治疗本病的进展。针灸治疗基于辨证取穴、循经取穴,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相配合的原则,结合针刺的补泻手法,在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导师赖新生多年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经验,选取关元、肾俞及三阴交作为治疗用穴,采用电针和艾灸不同的疗法,观察针灸对少弱精大鼠模型生殖功能的影响。 研究方法 4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6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造模组、电针组和艾灸组。 造模:将腺嘌呤配成浓度为14mg/ml的混悬液,给SD大鼠灌胃,即20mg/100g体重,每日灌胃1次,共28天。造成大鼠少弱精模型。 治疗:于造模停止的第二天起对电针组大鼠施以电针治疗,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采用疏密波,频率为14次/分钟,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连续治疗45天。同时于造模停止的第二天起给予艾灸组大鼠艾灸治疗,取穴关元和肾俞,每次15分钟,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5天。 检测指标及方法:治疗结束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质量分析(computer-aided semen analysis,CASA)系统检测大鼠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检测大鼠的体重、睾丸及附睾的质量,计算睾丸及附睾的系数;采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卵
杨军[5](2005)在《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斑蝥胶囊抗人肝癌细胞作用及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复方斑蝥胶囊是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标准生产的纯中药胶囊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癌症,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作用机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血清药理学方法是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手段。因此,本课题拟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复方斑蝥胶囊对人肝癌细胞 SMMC-7721 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1、采用 MTT 法确定制备含药血清的条件1.1.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取新西兰大耳白兔 3 只,用 20 ml PBS(pH 7.4)将临床等效剂量复方斑蝥胶囊内容物制成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三日,末次给药后 1、2、3、4、5 h 采血,分离血清。以不同采血时间的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 SMMC-7721 进行 MTT 试验,确定最佳采血时间。1.2.确定最佳给药剂量: 取新西兰大耳白兔 12 只,分为 1、2、3 倍临床等效剂量组、对照组,每组 3 只。20 ml PBS(pH 7.4)将复方斑蝥胶囊内容物按相应剂量制成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三日,末次给药后于最佳采血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以不同剂量组的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 进行 MTT 试验,确定含药血清最佳给药剂量。2、采用 MTT 法,连续 5 天,观察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 SMMC-7721 生
曾金雄,戴西湖,刘建华,杨家辉,林木南,陈锦风[6](2002)在《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还精方对人精子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睾丸间质细胞(Leydigcell)合成睾酮的分子机制,阐明其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通过人精子与还精方含药血清共培养,观察还精方对人精子运动能力、精子顶体反应和穿透去透明带地鼠卵能力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成熟大鼠Leydig细胞技术和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观察还精方对Leydig细胞中睾酮分泌和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含药血清加入培养可显着提高人精子运动速度(P<0.01)、精子头部侧置振幅(ALH)和鞭毛摆动频率(BCF)及前向运动精子密度(P<0.05),提高精子顶体反应发生率(P<0.001)、卵子受精率(FR)和受精指数(FI)(P<0.01)。还精方可明显提高Leydig细胞睾酮的分泌和11β-HSDmRNA的表达,且含药血清刺激作用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还精方具有提高人精子运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的作用。Leydig细胞是还精方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细胞,促进Leydig细胞中11β-HSDmRNA的表达是该方对生殖激素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药鲁堆多吉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一、藏党参植物来源 |
二、藏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
三、藏党参调节生殖系统的理论基础 |
四、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概述及其在雌性生殖系统研究中的运用 |
五、卵巢颗粒细胞简介 |
六、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一、实验药材 |
二、实验试剂 |
三、实验动物 |
四、实验仪器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一、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二、动物在体实验 |
三、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原代培养 |
四、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党参、潞党参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五、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一、藏党参、潞党参水提液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
二、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党参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五章 讨论 |
一、藏党参、潞党参水提液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
二、藏党参、潞党参水提液对雌性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
三、藏党参和潞党参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影响 |
四、藏党参和潞党参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的作用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生殖系统的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动物采血方式 |
1.3 血清的处理 |
1.4 血清对照组的设立 |
1.4.1 空白对照组 |
1.4.2 阳性对照组 |
2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卵巢颗粒细胞研究中的进展 |
2.1 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研究 |
2.2 对卵巢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研究 |
2.3 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
3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精子中的研究进展 |
3.1 影响精子运动能力 |
3.2 影响精卵结合 |
4 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睾丸间质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
4.1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 |
4.2 抑制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 |
(3)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子发生的调控及中医学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研究现状 |
3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思路 |
(4)针灸对腺嘌呤诱导的少弱精症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 |
第二节 关于男性不育症的中医治疗 |
一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 |
二 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 |
第三节 中医及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机理研究 |
第四节 男性不育少弱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 病因学研究 |
二 病理机制的研究 |
三 药物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精液参数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二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性腺组织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三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四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生精细胞周期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五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精子尾部肿胀率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六 电针及艾灸治疗对少弱精大鼠精浆丙二醛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5)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斑蝥胶囊抗人肝癌细胞作用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论文正文 |
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斑蝥胶囊抗人肝癌细胞作用及作用机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细胞凋亡研究的新进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藏药鲁堆多吉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赵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2]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运用[J]. 赵莹,刘庆山,徐斯凡.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4)
- [3]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J]. 曾金雄,齐聪,郑东海. 世界中医药, 2007(03)
- [4]针灸对腺嘌呤诱导的少弱精症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D]. 李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5]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斑蝥胶囊抗人肝癌细胞作用及作用机制[D]. 杨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05(05)
- [6]还精方胶囊的主要药效学研究[J]. 曾金雄,戴西湖,刘建华,杨家辉,林木南,陈锦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