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克时两种静脉置管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房延儒[1](2021)在《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并寻找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份至2020年10月份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流感染及非血流感染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早期预测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发生。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61例急诊脓毒症患者,血流感染组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1.05±13.72岁;非血流感染组患者151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61.48±15.54岁。两组脓毒症患者感染部位均以肺部及腹腔感染最多见。(2)血流感染脓毒症组患者共培养出131株病原菌,其中G-菌为99株(占75.5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6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G+菌为32株(占24.43%),以葡萄球菌属为主(12株),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两者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性高;真菌0株。(3)两组急诊脓毒症患者基础疾病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在实体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病及结石病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既往有动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尿管置管操作史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感染部位比较在皮肤及泌尿系感染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表明血流感染脓毒症组在SOFA评分、PLT、Lac、PCT及TBIL与非血流感染感染脓毒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泌尿系感染(OR:2.879,95%CI:1.363-6.080)及动静脉置管史(OR:3.257,95%CI:1.028-10.317)是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SOFA评分(OR:1.280,95%CI:1.135-1.443)、PCT(OR:1.797,95%CI:1.191-2.710)及TBIL(OR:1.008,95%CI:1.001-1.015)越高时发生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的风险越高。通过绘制ROC曲线显示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643、0.634、0.573和0.675,采用约登(Youden)指数计算最佳截断值(Cut-off),分别为SOFA评分7.5分、PCT 10ng/ml、TBIL 25.9μmol/L。五项联合预测时的AUC分别与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的AU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对发生急诊血流感然脓毒症的患者五项联合预测相较于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单独预测时的价值更高。结论1.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及腹腔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见;2.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为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SOFA评分、PCT及TBIL对发生急诊血流感然脓毒症的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倪婧雯[2](2020)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的疗效与机制》文中提出背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流感病毒引起,不仅带来严重临床负担,对社会经济也有很大影响。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是流感高危人群,更谨防发展为重症流感。流感肺外可累及神经系统、心脏、肌肉、肾脏等。流感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病、脊髓炎以及吉兰-巴雷综合征。流感相关脑病不但发病进展快,而且死亡率高。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作为其预后最差一种类型,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对于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缺乏特效疗方案。其发病制由细胞炎症因子风暴导致,治疗主要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血浆置换免疫调节治疗。炎症因子升高和免疫损伤在流感脑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是否可以通过其清除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协助液体管理、改善内环境、重建免疫稳态等作用,进而在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救治中起到积极意义。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患儿在积极接受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以后,患儿的炎症指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压力、Glasgow评分、PIM-2评分、危重症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接受血液净化和未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的7天死亡率的区别,来探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在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流行性感冒患儿救治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住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流行性感冒患儿,共计30例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儿均给予积极内科治疗的情况下,与患儿家人沟通血液净化治疗可能的获益以及治疗中存在的不确定风险,家属同意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归为血液净化组,共18例;家属拒绝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归为对照组,共12例。观察两组患儿在入组时和治疗72小时后炎症指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压力、Glasgow评分、PIM-2评分、危重症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儿的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和7天死亡率的差别。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血液净化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性别、病毒种类、神经系统并发症分类以及两组患儿7天死亡率采用卡方检验检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以及治疗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压力、Glasgow评分、PIM-2评分、危重症评分、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以及治疗后Glasgow评分、PIM-2评分、危重症评分、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分别采用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检验,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记录。两组差异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般人口学资料血液净化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入院时,年龄、性别组成、体重、病毒种类、神经系统并发症分类、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压力、Glasgow评分、PIM-2评分、危重症评分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同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指标、乳酸脱氢酶组内对比血液净化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11.62(7.49,14.44)× 109/L,11.24(8.18,14.86)× 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2.25(1.30,3.45)× 109/L,3.00(1.60,3.95)× 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CRP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14.35(1.85,23.625)mg/L,2.700(1.500,8.968)mg/L],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净化组 PCT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3.4(0.278,20.500)ng/ml,1.800(0.290,21.775)ng/ml],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净化组IL-6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0.955(0.423,2.400)ng/ml,0.120(0.040,0.5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乳酸脱氢酶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526.00(353.25,722.25)U/L,419.50(303.28,720.75)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RP、PCT、IL-6、乳酸脱氢酶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78(12.33,15.29)×109/L,13.20(11.21,14.73)× 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3.20(2.68,3.58)× 109/L,3.50(2.85,4.50)×109/L;CRP:7.95(3.705,21.475)mg/L,7.9(3.050,26.475)mg/L;PCT:22.5(5.125,38.75)ng/ml,9.90(2.825,27.500)ng/ml;IL-6:0.69(0.313,1.325)ng/ml,0.435(0.123,0.628)ng/ml;乳酸脱氢酶 366.50(302.50,720.50)U/L,361.50(290.75,628.50)U/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同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组内对比血液净化组Glasgow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4.00(4.00,5.25)分,7.00(4.00,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脑脊液细胞数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4.00(1.00,31.00)× 106/L,3.00(1.75,9.25)× 106/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脑脊液蛋白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322.30(114.54,539.87)mg/L,241.57(120.75,567.9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组脑脊液压力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25.00(20.75,28.25)cmH2O,20.50(15.75,22.00)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lasgow评分、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Glasgow评分:4.00(4.00,5.25)分,3.50(3.00,5.25)分;脑脊液细胞数:2.50(1.00,35.75)× 106/L,2.00(1.00,18.25)× 106/L,脑脊液蛋白:261.00(201.50,729.15)mg/L,212.50(181.50,306.90)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脊液压力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24.50(21.50,26.75)cmH2O,21.50(18.25,22.75)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预后对比血液净化组患儿7天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1.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血液净化组PIM-2评分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1.00(7.775,22.550)%、81(77.00,93.50)%],血液净化组PIM-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血液净化组危重症评分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93(88.00,94.00)分,81(77.00,93.50)分],血液净化组危重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血液净化组与对照组PICU住院时间比较[19.00(15.00,22.50),10.00(4.00,12.00)天],血液净化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血液净化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7.50(5.75,15.25),5.50(4.00,6.75)天],血液净化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血液净化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比较[80377.515(61397.445,118986.733),43873.115(22992.658,56650.600)元],血液净化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儿童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可以清除部分炎症因子(IL-6),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危重症评分、PIM-2评分,降低死亡率。
隋雅丽[3](2020)在《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消栓肠溶胶囊对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⑴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所有接受奥沙利铂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归档病案,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化疗过程中消栓肠溶胶囊使用史、神经毒性发生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消栓肠溶胶囊的使用是否能预防或缓解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⑵连续入组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肿瘤病区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7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患者均采用XELOX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输注,第一天;卡培他滨片1000mg/m2口服,每日两次,第一天到第十四天;3周为一个周期,共计8周期。试验组于第1周期化疗开始时同时服用消栓肠溶胶囊,一次2粒,每日三次,服用至第8周期化疗结束。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不使用可能影响周围神经感觉及功能的中西药,并严格避凉。采用奥沙利铂原研机构Sanofi-syn-thelabo公司肿瘤中心建立的专门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在4周期及8周期化疗结束后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通过卡方检验验证消栓肠溶胶囊的作用。结果:⑴使用消栓肠溶胶囊是神经毒性的保护因素[OR=0.300,95%CI(0.221,0.407)]。⑵对照组和试验组急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65.6%和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化疗4周期时,对照组和试验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37.5%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化疗8周期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68.8%和36.4%,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累计化疗8周期时,试验组Ⅲ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以降低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并能延缓神经毒性的进展。同时消栓肠溶胶囊可降低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而不影响化疗患者的肝肾功能。
田惠[4](2020)在《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明确尿激酶溶液封管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适宜的封管时间,并通过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的安全性,以期获得临床实用的通过尿激酶溶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内收治的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和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导管留置日数,并行病情评估。尿激酶溶液封管组每周一次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将25000u/ml浓度尿激酶溶液分别于管路主端注入0.6ml,副端注入0.4ml,分别暂时封闭管路30分钟和60分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30分钟。在封管结束后24小时分别采血行血凝常规化验及血常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统计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IB),及相关感染指标:WBC、CRP、PCT。每日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标及出血事件情况,统计每组感染率和出血率。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结果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4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1.29±12.5)岁。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72例,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71例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70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导管留置日数、病情评估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10.92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15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09例/1000/导管日。在感染率方面,三组间总体率比较提示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尿激酶溶液封管组在实验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患者均有轻度出血事件发生,三组出血率分别为12.86%,11.11%,15.4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三组在干预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ICU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即可能有效,无需长时间封管。且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无影响,安全有效。
彭晓静[5](2020)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和常规液体治疗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否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是否有利于尽早恢复肠道营养,是否可以提高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开滦总医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年龄35-65岁男31例,女29例,其中剔除了 7例,最终纳入5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组(n=27)和C组(n=26),G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采用常规补液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液体出入量、血管活性药用量、手术时间、尿量、失血量、浓缩红细胞输入例数、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标本切除时(T2)、手术结束(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每搏量变异度(SVV)、乳酸(Lactic Acid,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02)等情况。在T0-T3及术后第1、2、3天(T4、T5、T6)七个时间点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血浆中的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T0-T3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和甘丙肽(Galanin,GAL)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术式、ASA分级、手术时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临床可比性。在T2和T3时间点G组与C组相比:MAP升高、CVP下降、SVV下降、CI增加、Lac低、ScvO2高(P<0.05)。G组与C组相比:胶体液入量和多巴胺使用量多,晶体液入量、输液总量少(P<0.05),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P<0.05),气管插管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G组比C组要早(P<0.05),术后住院时间G组比C组要短(P<0.05)。在T2-T6时G组与C组相比:血浆DAO、D-Lac和LPS低。术后第一天血浆DAO、D-Lac和LPS均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与T0比较,在T1-T2时两组患者血浆NT-3均升高,T3时均下降,而G组比C组变化明显,而血浆GAL在T2和T3时持续升高,且G组明显低于C组。G组患者术后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谵妄、心律失常、伤口感染、肺部并发症、术后出血、胃排空功能障碍、发热、胰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G组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具有良好的组织灌注,可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氧合。2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肠道屏障具有保护作用。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避免了不恰当的液体输注对胃肠道灌注造成水肿或不足,利于肠道蠕动,有利于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图14幅;表8个;参134篇。
张晓军[6](2020)在《中心静脉压与每搏量变异度反映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容量变化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中心静脉压(CVP)与每搏量变异度(SVV)反映容量变化的效果。方法:纳入于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产妇48例,ASA分级Ⅱ级,年龄为28-40岁。产妇入手术室后,给予心电图、连接并检测BIS、脉搏氧饱和度及连续无创血压监测,开放三条18G静脉通路。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并连接FloTrac/Vigileo监测仪。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自主呼吸状态时(T0),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行机械通气时(T1),胎儿娩出后即刻(T2),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1mmHg时(T3),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2mmHg时(T4),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3mmHg时(T5),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4mmHg时(T6),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5mmHg时(T7),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6mmHg时(T8),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7mmHg时(T9),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8mmHg时(T10),中心静脉压较T2时刻下降9mmHg时(T11),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未恢复时(T12)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SV)、每搏量变异度(SVV)。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60,体温不低于36℃。术中输血按照大失血方案进行,待CVP到5mmHg时停止快速输血输液[1,2]。手术结束后由具有三年以上相关经验的专业医师行超声检查明确肺水肿情况,同时观察患者苏醒期有无苏醒延迟、躁动。清醒后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的发生。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使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别计算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每搏量、每搏量变异度与失血量的相关性;绘制SVV判断失血时血容量变化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95%的置信区间。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T0时刻相比,T1时刻患者的CVP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 T2 时刻相比,T3、T4、T5、T6、T7、T8、T9、T10、T11 时刻患者的MAP、CVP降低,H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8、T9、T10、T11时刻患者的SVV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9、T10、T11时刻患者的S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失血量相关性分析:MAP与失血量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R=-0.7899,P<0.05);HR与失血量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7828,P<0.05);CVP与出血量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R=-0.9063,P<0.05);SW与失血量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4382,P<0.05);SV与失血量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R=-0.3697,P<0.05)。4.以CVP为3.75mmHg评估是否容量不足[3,4],将患者分为阳性与阴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V监测血容量变化的阈值为7.5%时,灵敏度为0.654,特异性为0.263,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为0.744(0.694-0.793)。5.所有患者苏醒期均顺利。无苏醒躁动、苏醒延迟、恶心、呕吐不良事件发生。术后肺部超声显示无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6.手术结束时,所有观察患者的电解质、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维持在≥9g/L。7.术后胎盘病理类型与术前超声评分相符。结论:全身麻醉状态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大出血时,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剧烈。每搏量变异度在出血量较大时才出现明显的变化,此时SVV数值为7.5%;中心静脉压能及时、敏感的反映出血量,两者存在更好的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连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术中容量状态优于每搏量变异度,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大失血患者的容量管理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白冰[7](2020)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对于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传统的平面外法,即角度距离(angle-distance,AD)法,定位准确,便于新手掌握。早期的研究表明,AD 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然而,尽管该技术具有短轴技术的优点,但是可能无法避免目标动脉的后壁穿透。改良的平面外法,即动态针尖定位法(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DNTP)也许能弥补 AD 法的不足。但 DNTP法与AD法在成人外科手术患者中用于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比较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比较了这两种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择期手术且需要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年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DNTP组和AD组,进行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置管。主要结局指标为无后壁穿透且首次置管成功。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首次置管成功、10分钟内穿刺置管成功、穿刺置管耗时、后壁穿透和皮肤穿刺次数。对收集的指标进行整理和意向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组131名患者。主要结局指标方面,DNTP组中无后壁穿刺且首次置管成功率为 53.8%,而 AD 组为 44.6%(RR=1.22,95%CI0.86-1.72,P=0.26)。次要结局指标方面,DNTP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53.9%,而AD组为 59.1%(RR=0.90,95%CI0.63-1.27,P=0.54)。DNTP 组的总体成功率为 86.2%,而 AD 组为 80.3%(RR=1.22,95%CI 0.82-1.81,P=0.37)。DNTP组的穿刺置管耗时为79.65(54.3-109.4)秒,显着高于AD组,47.6(24.9-103.8)秒,(P=0.01)。DNTP组后壁穿透率为29.2%,明显低于 AD 组(56.1%)(RR=0.56,95%CI 0.42-0.82,P=0.002)。此外,两组之间的皮肤穿刺次数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NTP组和AD组成人患者的无后壁穿透且首次置管成功率、首次置管成功率、10分钟内穿刺置管成功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DNTP组的置管时间较长,但后壁穿透率低于AD组。[背景]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用于桡动脉穿刺置管可以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改进现有的技术和技巧以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课题组此前进行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这些数据,分析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置管成功及并发症可能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1例使用动态针尖定位法(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DNTP)和角度距离法(angle-distance,AD)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一次成功、总体成功、动脉后壁穿透和局部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桡动脉前壁深度≥3mm是穿透后壁(OR=0.314,95%CI0.143-0.691,P=0.004)和局部血肿(OR=0.250,95%CI 0.107-0.585,P=0.001)的相关因素。使用DNTP方法是穿透后壁(OR=0.303,95%CI 0.138-0.667,P=0.003)的相关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动脉穿刺置管时,在桡动脉前壁深度≥3mm的部位穿刺可以减少穿透后壁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和AD方法相比,DNTP方法可以减少穿透后壁发生率。
张灵倩[8](2019)在《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穿刺点维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文献质量的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文献496篇,最终纳入15篇(样本量为4317例次)。其中,中文6篇,英文9篇。涉及危险因素31个,仅烧伤总面积>50%(OR=2.01,95%CI:1.26-1.86,P<0.001)、合并吸入性损伤(OR=3.30,95%CI:1.12-9.70,P=0.030)、股静脉置管(OR=1.71,95%CI:1.11-2.65,P=0.020)、经创面附近置管(OR=2.46,95%CI:1.76-3.45,P<0.001)、导管留置天数>7天(OR=1.75,95%CI:1.25-2.45,P=0.001)、导管留置天数>14天(OR=2.46,95%CI:1.55-3.89,P<0.001)的合并效应量具有统计学意义,是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的危险因素,而抗菌导管的使用(OR=0.51,95%CI:0.30-0.89,P=0.02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烧伤总面积>50%、合并吸入性损伤、股静脉置管、经创面附近置管、导管留置天数>7天、导管留置天数>14天是烧伤患者CVC-RI的危险因素,而抗菌导管的使用是保护因素。目前关于烧伤患者CVC-RI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不足,所纳入研究的文献,其诊断标准不一致且不完全适用于烧伤患者。因此,今后需要更多设计严谨、使用统一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的原始研究,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可靠依据。第二部分醋酸氯己定和聚维酮碘湿敷用于烧伤患者创面或创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维护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验证和比较醋酸氯己定和聚维酮碘溶液湿敷用于经烧伤患者创面或创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的维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福建省烧伤中心66例次经创面或创面周围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聚维酮碘湿敷组(简称碘伏湿敷组)和醋酸氯己定湿敷组,每组2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碘伏棉球消毒,碘伏湿敷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碘伏湿敷15分钟,醋酸氯己定湿敷组采用醋酸氯己定棉球消毒,并用醋酸氯己定湿敷15分钟,其余操作一致。比较三组患者CRI及CRBSI发生率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7例,总脱落率为10.61%,其中醋酸氯己定组和聚维酮碘组各脱落2例次,常规组脱落3例次。最终纳入59例次CVC置管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0株。其中,血培养阳性20株,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9株,创面培养阳性61株。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2株,占62.00%。血培养和创面培养检出病原菌中,检出最多的均为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5/20)和22.95%(14/61),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首位,占31.58%(6/1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CRAB)是主要的多重耐药菌。(2)醋酸氯己定湿敷组CRI、CRBSI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碘伏湿敷组与氯己定湿敷组、碘伏湿敷组与常规组的CRI及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氯己定湿敷组CVC导管使用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醋酸氯己定湿敷优于常规维护方式,使用醋酸氯己定湿敷的烧伤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CRI的风险仅为常规维护患者的3.10%(HR=0.031,95%CI 0.003-0.335,P<0.05);每增加1个附加装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增加3.561倍(HR=3.561,95%CI 1.358-9.340,P<0.05)。结论(1)烧伤患者CVC-RI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比略高于革兰阳性菌。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MRSA、CRAB为主要的多重耐药菌;(2)采用醋酸氯己定对烧伤患者CVC穿刺点进行湿敷,可显着减少导管尖端细菌定植,从而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CRI及CRBSI的发生率;(3)附加装置是烧伤患者发生CVC-R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尽可能减少附加装置的使用,做好导管留置期间CVC的细节护理。
杨丽华[9](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李川[10](2019)在《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后期脓毒症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ICU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28天临床结局将其分成存活组(73例)与死亡组(39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并记录患者入院后第1、3、7天动脉血乳酸,血常规、血生化、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值等进行指标分析,感染灶及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干预性治疗如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使用、化疗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ICU主要评分系统——APACHHE II评分及预后结局。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ICU住院期间患者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重大手术、血管活性药物等因素与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性,探讨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既往基础性疾病上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在COPD、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比例,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比例,生存组<死亡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创操作如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手术比例,生存组<死亡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有创操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疗及免疫抑制剂使用、APACHE II评分、ICU平均住院时间﹑脓毒性休克等均是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的危险因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第1天﹑第3天﹑第7天血生化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入ICU天数的增加,生存组Lac、PCT及CRP的浓度逐渐降低,死亡组逐渐升高,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ICU脓毒症患者的死亡与血液中的Lac、PCT及CRP的浓度有直接的关联性,其浓度的增高与患者的死亡率成正相关。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以及其它三类球菌患者感染比例均为生存组<死亡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其他等类型所占比例生存组<死亡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真菌分布显示: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几种类型患者携带比例为生存组>死亡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比例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ICU脓毒症患者性别、COPD、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平均ICU住院天数等,两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恶性肿瘤、血管活性药物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上述因素均是导致ICU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升高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平均年龄、APACHE II评分、脓毒症休克、机械操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以上均为ICU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诸多因素均可以引起ICU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升高,如病菌感染、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其中患者年龄、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恶性肿瘤、血管活性药物等均是导致ICU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休克时两种静脉置管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休克时两种静脉置管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2)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坏死性脑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回顾性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资料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评估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 |
3 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神经毒性的单因素分析 |
3.2 神经毒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消栓肠溶胶囊与神经毒性间的关系 |
4.1 消栓肠溶胶囊使用组和未用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
4.2 使用消栓肠溶胶囊对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
5 其他指标与神经毒性发生率间的关系 |
5.1 PICC置管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5.2 累计剂量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讨论 |
结论 |
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诊断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化疗方法 |
2.3.2 中成药治疗方法 |
2.3.3 主要使用药物 |
2.3.4 化疗药物减量情况 |
2.3.5 输液通路 |
2.3.6 常见副作用处理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4.1 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2.4.2 慢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程度 |
2.4.3 化疗相关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分布及化疗完成情况 |
1.2 基线资料比较 |
1.3 奥沙利铂累计剂量 |
2 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3 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 |
4 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程度 |
5 化疗相关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5.1 骨髓抑制发生率 |
5.2 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药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可操作性定义 |
3.1 CVC概念 |
3.2 CRBSI |
3.3 研究中的中心静脉 |
3.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工具 |
4.1 一般情况登记表 |
4.2 实验数据资料记录表 |
4.3 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 |
4.4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及感染干扰因素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对比 |
2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及出血事件对比结果 |
3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感染指标对比 |
4 各组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比较 |
讨论 |
1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2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 |
3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感染指标的影响 |
4 患者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5 导管相关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选择 |
1.1.2 试验方法 |
1.1.3 -般资料的收集 |
1.1.4 标本采集和处理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1.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
1.2.3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 |
1.2.4 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AO、D-Lac和LPS浓度 |
1.2.5 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T-3和GAL浓度 |
1.2.6 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 |
1.2.7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
1.2.8 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 |
1.3 讨论 |
1.3.1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3.2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组织器官的灌注的影响 |
1.3.3 甘丙肽(GAL)、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 |
1.3.4 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脂多糖(LP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1.3.5 GDFT对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
2.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消化道的影响 |
2.1.1 迷走神经系统 |
2.1.2 交感神经系统 |
2.1.3 消化道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2.1.4 Cajal间质细胞 |
2.2 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评价指标 |
2.2.1 肠鸣音检测 |
2.2.2 术后肛门排气、排便 |
2.2.3 化学指标 |
2.3 胃肠道屏障功能恢复的临床评价指标 |
2.3.1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 |
2.3.2 D-乳酸和脂多糖(LPS) |
2.4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
2.4.1 液体治疗的进展 |
2.4.2 GDFT的监测指标 |
2.4.3 GDFT的监测方法 |
2.4.4 GDFT的实施方案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患者信息记录表 |
附录B 研究所需药品、材料和设备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中心静脉压与每搏量变异度反映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容量变化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患者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1.5 脱落病例标准 |
1.2 药品及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右侧颈内静脉及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 |
1.3.2 麻醉方法 |
1.3.3 失血量估计 |
1.3.4 观察指标 |
1.3.5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血流动力学参数 |
2.2.1 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
2.2.2 不同时间点的失血量 |
2.3 相关性分析 |
2.4 ROC曲线 |
2.5 并发症情况 |
2.6 血气分析 |
2.7 超声评分、出血量和子宫切除关系 |
三、讨论 |
1. 机械通气前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
2. 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容量的关系 |
3. 凶险性前置胎盘评分与出血量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与角度距离法用于成人手术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比较: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
背景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成功置管和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
背景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论文综述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索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穿刺点维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部分英文缩略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操作性定义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学问题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本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二部分 醋酸氯己定和聚维酮碘湿敷用于烧伤患者创面或创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维护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
第一阶段预试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阶段醋酸氯己定和聚维酮碘湿敷用于烧伤患者创面或创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维护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本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
四、休克时两种静脉置管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房延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的疗效与机制[D]. 倪婧雯.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消栓肠溶胶囊防治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D]. 隋雅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D]. 田惠. 青岛大学, 2020(01)
- [5]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D]. 彭晓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心静脉压与每搏量变异度反映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容量变化的效果评价[D]. 张晓军. 山东大学, 2020(09)
- [7]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研究[D]. 白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穿刺点维护的研究[D]. 张灵倩.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10]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川.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