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

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

一、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丽[1](2020)在《试论角山文化》文中认为以江西省万年县肖家山、送嫁山、斋山等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以来,一直是赣鄱地区商代地方文化讨论的重点,但由于遗址少、遗物不丰富,文化面貌便始终不甚清晰。至八十年代初角山遗址的发现,让人们更多认识到了这一文化类型的特征,即以甗形器、釜为主要炊器且盛行各种类罐类器,属东南印纹陶这一大的文化系统。婺源茅坦庄遗址和都昌小张家遗址的发现,显示出这一文化类型在较晚阶段曾与吴城文化并行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颇多吴城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因素输入到了吴城文化中。五六十年来,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定名始终未绕开“万年”二字,《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基于对遗址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将其命名为“角山文化”,本文围绕这一报告对角山文化的年代、内涵、典型遗址和源流等内容做了简要论述。第1章绪论中介绍了角山遗址的概况,因其经大规模科学发掘、遗存丰富而作为角山文化的典型遗址。在总结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历程中将其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材料积累到研究深化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同时对文化命名的改变做出了解释,也介绍了文章的行文逻辑和研究意义。第2章是对角山遗址的深入分析,通过典型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明确遗址的期段划分,以甗形器、釜、平底钵等器类的演变将角山遗址分为三段,进一步认识到角山文化器物类型及其组合的独特性。第3章承袭上一章节,是文章的骨骼支撑,对现有材料进行梳理和整合将角山文化分为三期六段,以最早发现的肖家山、送嫁山、斋山等遗址、墓葬为代表的一期,以角山遗址为代表的二期,及以茅坦庄、小张家遗址为代表的三期。通过分别阐释三期明确了角山文化的年代和内涵,推测角山文化是自夏代晚期延续至晚商阶段盛行于赣鄱地区的土着文化,有别于同一时期的中原文化。第4章在报告的基础上对角山文化进行了源流探讨,通过对比本地(赣北地区)和周邻地区(闽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推测角山文化产生于闽北马岭文化和黄瓜山文化的碰撞,晚商阶段一支留在赣北逐渐式微,一支返回闽北发展成白主段类型。角山文化与同处一地或相邻的吴城文化、石灰山文化、龙王岭类型、竹园下遗存及黄土仑类型等文化类型存在或深或浅的连结,这关系到东南印纹陶文化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因材料的限制和学界关注点的转移,角山文化的研究向来局限于江西省内,近十年来亦处于停滞状态,同时又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角山文化的认识是盘活东南地区一大片青铜文化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本文主要对角山文化的年代、内涵和源流进行了深入分析,致力于呈现其更为清晰的文化面貌,力图为赣鄱地区三代考古学文化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贡献一份微小的力量。

谢悦茹[2](2020)在《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文中认为本文以夏商时期出土原始瓷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和流通两个角度探索夏商时期原始瓷的发展脉络。根据生产量、窑炉技术和产品分流三个方面对生产区进行界定,将南山I区窑址、角山窑址和吴城遗址作为主要讨论对象,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主要方法,从产品特征和分期断代、生产流程及窑炉技术两大角度对各生产区进行梳理。首先可将生产区分为专业原始瓷生产区和附加“高级产品”生产区:南山I区窑址为专业原始瓷生产区,该窑址分为五期,从夏商之际延续至商末周初,产品以豆、罐和钵为主;吴城遗址和角山窑址为附加产品生产区,吴城遗址可分为三期,从早商二期到晚商,器类较丰富,有尊、瓮、罐、盆等;角山窑址原始瓷出土于角山二期,从早商一期到二期,器类以三足盘为主。其次通过对比,各生产区体现出相似的特征:一是胎料处理技术的进步,胎质胎色的优化;二是由于窑炉技术和涂层技术的不足而导致的釉层优劣并存;三是各区的原始瓷产品均以盛器为主,展现出原始瓷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在流通方面,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将夏商时期出土原始瓷的遗址分为南北区。北区遗址文化性质较为统一,可根据年代分为夏代、早商和晚商三个时段,夏代出土有原始瓷盉,早商以尊为主,晚商器类增多,有豆、罐、簋等。南区遗址根据文化性质、地理位置可分为环太湖区、东苕溪区、宁镇区、闽北浙南区、赣鄱区和江汉平原区,其中多区原始瓷出土早,延续时间长,且拥有一定的生产条件。通过对比,本文认为北方原始瓷很可能源于南方,并从夏代、早商和晚商三个时期来探讨北方原始瓷的流通路线,夏代可能是由闽北浙南区至偃师;早商时期以盘龙城作为中转,从赣闽地区北上,到达郑州;晚商时期则以鲁西南前掌大为中转,由东苕溪流域经江淮平原北上,到达安阳。

周雪琪,崔剑锋,吕竑树,杨哲峰,田正标[3](2020)在《安吉上马山汉代江东类型原始瓷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吉上马山汉代土墩墓墓群出土众多江东类型高温釉原始瓷器,SEM-EDS (能谱-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其中部分样品的胎体外表面施有含钾、铁含量较高的红色层,可能是化妆土的前身,并且在红色层之上还局部施有钙釉。经过与江西地区早商以来一些遗物在外貌以及陶衣成分上的对比,发现上马山的这些原始瓷也许在源流上与江西地区的早期窑业有关。而当东汉末年,越地传统单层高温钙釉器物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最早的成熟青瓷,这种化妆土技术便于越地消失了。

李静[4](2019)在《鹰潭角山窑址陶器风格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角山窑场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陶器生产地,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先秦时期最大、最早的专业性制陶基地和贸易性的大窑场,角山陶器也具有异于同时期中原地区陶器的审美风格特征。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背景、工艺技术等,对角山陶器的装饰风格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虽装饰简朴,但纹饰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刻划符号神秘又耐人寻味。同时,角山先民在创造陶器时,还受到了巫术、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在陶器装饰风格的多角度研究上,与道家朴素美学思想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本论文旨在研究鹰潭角山窑址陶器装饰的审美风格,包括对陶器纹饰及刻划在图形中所表现的审美风格及影响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对鹰潭角山窑址陶文化美学特征及影响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李静[5](2018)在《中国陶瓷历史丰碑——夏商角山窑》文中研究指明鹰潭不仅是一座年轻但却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城市,它更是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角山窑址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夏商时代。它是迄今所见中国先秦时期最大的窑场,窑场性质为专业性陶器商品生产基地。它以器型规范、形式多样、陶质坚硬、装饰优美的日常实用陶制品源源不断供应闽、浙、赣商品市场,成为当时中国陶业的龙头,竖立了中国陶瓷历史的丰碑。1900多年前,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炉

陈莲[6](2016)在《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文中指出青铜器是中国文明起源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先秦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青铜文明最早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及至商代,青铜文化逐渐走向巅峰,中国早期青铜器以多样的造型、瑰丽的纹饰、丰富的铭文,以及精湛的铸造术闻名于世。近些年来随着南方考古工作的推进,长江以南地区发现了以三星堆、宁乡、新干、屯溪为代表的商周区域青铜文化中心,出土大量青铜器。其中江西吴城遗址的发掘尤为重要,推翻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认识,以江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江西赣鄱地区出土了大量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本文在丰富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材料的基础之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对赣鄱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重要遗存以及典型遗址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析赣鄱地区出土的商代至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所反映的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特征。赣鄱地区出土青铜器主要分布于赣江及鄱阳湖以西地区;西周一代,以赣江及鄱阳湖为界,以西分布着以甬钟代表的青铜乐器,以东分布着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容器;及至春秋,赣鄱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于墓葬,区别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零星出土。外来文化因素在赣鄱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区以及周边邻近地区的青铜文化,诸如商文化、周文化,以及湖南、福建和宁镇等地区的青铜文化促成了赣鄱地区青铜文化的更新与演进。

薛长球[7](2013)在《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历史新课程教学》文中指出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史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谢西营[8](2012)在《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周原始瓷器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本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着原始瓷器的性质、烧造时间、烧造地点、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将商周原始瓷器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罗敏[9](2011)在《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材料进行初步统计和分析,介绍了这批窑炉的丰富类型,有升焰窑、龙窑、半倒焰窑、全倒焰窑几大类,并对各种窑炉的结构、发展演变及其技术源流进行了分析。文中附有反映各类窑炉结构特征的平剖面图和窑炉具体数据表,以及根据时代绘制的各类窑址的分布图,形象的勾勒出了三峡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整个古代的窑业技术发展历史。主要内容共括六章:1、绪论。本章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中国古代窑业研究现状综述、先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首先,对中国古代窑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综述;其次,提出前面所述先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第三,对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研究存在的困难进行了阐释。2、先秦——三峡陶窑的发生期。本章共括五部分内容,即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类陶窑的考古发现、升焰窑——最早的陶窑、三峡地区的原始龙窑、名称多样的半倒焰窑、本章小结。首先,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类陶窑的考古发现材料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其中的升焰窑进行了考古类型学分析,并对其技术源流进行了考察;第三,对其中的原始龙窑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技术源流的考察;第四,对其中的半倒焰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技术源流的考察;最后,对先秦三峡窑业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总结。3、秦汉至六朝——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发展期。本章共括六部分内容,即秦汉时期陶瓷窑炉资料的考古发现、秦汉时期的升焰窑、秦汉时期的龙窑、秦汉时期的半倒焰窑、对三峡秦汉陶瓷窑炉的一点认识、六朝时期的陶瓷窑炉。本章介绍了三峡地区秦汉六朝时期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情况,并考察了各类窑炉在这一时期的结构变化和技术改进情况,分析了窑炉的性质和简单介绍了窑炉的装烧工艺,同时对本期开始大量出现的砖瓦窑进行了专门的论述。4、唐宋至元明清时期的三峡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考察。本章共括两部分内容,即唐宋——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成熟期、元明清——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再次发展和衰落期。其中第一部分分析了唐宋时期三峡考古发现所见的两种窑炉类型—半倒焰和龙窑的发展演变情况,并对其中半倒焰窑的装烧工艺进行了介绍。同时考察了宋代以煤作为燃料的重庆涂山窑群的半倒焰窑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元明清时期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情况,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型窑种——全倒焰窑的结构与技术进行了考察。5、结论。本章对全文进行概括、重申了自己在各章中的重要观点、对本研究内容的展望。首先重申本研究的目的,概括了自己在各章的重要观点。其次阐述了在研究当中遇到的问题和本文尚未解决的课题,以期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促进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刘诗中[10](2011)在《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未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工作,只是在1937年英国人曾去吉州窑作过调查;1948年樟树市历史教员饶惠元率其学生到筑卫城遗址采集陶片和石器。50年代初期,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牵头,从地市文化部门抽调了一批干部,参加中央举办的田野考古培训班,江西的考古工作由此启动。1958年以后,一批批大学历史与考古专业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江西考古领域。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工作,江西考古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几十年来所发现的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江西并非史书所载的"荒蛮服地",而是具有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场(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角山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角山遗址的分期研究
    2.1 典型陶器型式划分
    2.2 典型单位的分组
第3章 角山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1 其他遗址出土遗存与角山遗址的对比分析
    3.2 角山文化的分期
    3.3 角山文化的年代和内涵
第4章 角山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4.1 角山文化源流
    4.2 角山文化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
    1.2 研究简史和研究现状
        1.2.1 20 世纪50~60 年代末
        1.2.2 20 世纪70 年代至20 世纪末
        1.2.3 21 世纪以来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
    2.1 南山I区窑址
        2.1.1 产品特征及年代
        2.1.2 生产流程与窑炉
    2.2 吴城遗址
        2.2.1 产品特征及年代
        2.2.2 生产流程与窑炉
    2.3 角山窑址
        2.3.1 产品特征及年代
        2.3.2 生产流程与窑炉
    2.4 小结
第3章 夏商时期原始瓷的流通
    3.1 考古发现
        3.1.1 北区各地出土原始瓷
        3.1.2 南区各地出土原始瓷
    3.2 南北流通的可能性探讨
第4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安吉上马山汉代江东类型原始瓷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样品及分析方法
三、结果
    1. 成分分析
    2. 显微观察
四、讨论
    1. 关于红色表面层和高温釉
    2. 江西地区与吴越地区的原始瓷
五、结语

(4)鹰潭角山窑址陶器风格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案
2 鹰潭角山窑址概述
    2.1 鹰潭角山窑址的建立
    2.2 鹰潭角山窑址的发展
    2.3 鹰潭角山窑址陶器装饰概述
3 鹰潭角山窑址陶器装饰审美风格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3.1 鹰潭角山窑址的地理环境
    3.2 鹰潭角山窑址的经济状况
    3.3 鹰潭角山窑址的人文背景
    3.4 鹰潭角山窑址的工艺技术
4 鹰潭角山窑址陶器装饰审美风格与特征
    4.1 陶器纹饰与刻划符号的纹饰风格
    4.2 陶器纹饰审美风格与特征
        4.2.1 见素抱朴
        4.2.2 大巧若拙
        4.2.3 法天贵真
    4.3 刻划符号审美风格与特征
        4.3.1 题材现实美
        4.3.2 象征寓意美
        4.3.3 逻辑内在美
5 鹰潭角山窑址陶器装饰的美学价值及影响
    5.1 文字与史料价值
        5.1.1 陶器装饰风格对文字的影响及贡献
        5.1.2 陶器装饰的美学价值对人类审美风格的影响
    5.2 陶器装饰审美风格对传统道教文化的影响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说明

(5)中国陶瓷历史丰碑——夏商角山窑(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周时期的角山遗址对文化的影响
二、角山板栗山遗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窑场
三、角山板栗山遗址是最早的专业性生产窑场
四、角山板栗山遗址是最早的商业性窑场
五、陶制品装饰文化气息
六、神秘的刻划符号
七、角山板栗山遗址是最完整展示陶瓷生产流程的作坊
八、角山板栗山遗址有最多的刻划符号

(6)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时空范围
    第二节 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
    第三节 视角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二章 赣鄱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史前文化传统
    第一节 赣鄱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
    第二节 赣鄱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传统
第三章 赣鄱地区青铜文化
    第一节 青铜器的出土与发现概况
    第二节 青铜器区域划分及其典型遗址
        一 赣北邻近鄱阳湖地区
        二 赣江中下游地区及其支流流域
        三 赣东北及赣东地区
    第三节 区域青铜器分布规律
    第四节 区域青铜文化的演进
第四章 赣鄱地区青铜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一 与湖南地区的文化交流
        二 与宁镇地区的文化交流
        三 与福建地区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吴头楚尾”
        一 西楚东进
        二 吴文化的西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二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
        1. 出土的带釉陶器的特征与年代的初步研究
        2. 带釉陶器性质与定名问题以及瓷器起源于商代的观点的提出
        3.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
        1. 商周原始瓷器的烧造地点研究
        2.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3. 瓷器起源于商代观点初步达成共识
        4. 原始瓷器的名称基本达成共识
        5. 多种角度对原始瓷器的研究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至今
        1. 商周原始瓷器的烧造地点的继续研究
        2. 原始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问题
        3. 研究角度多样化
        4. 原始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江西、浙江、福建地区都进行了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以下将对各省的情况进行介绍。
三小结

(9)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关于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
    1.2 中国古代窑业研究现状综述
        1.2.1 基本研究状况
        1.2.2 先行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措施
2 先秦——三峡陶窑的发生期
    2.1 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类陶窑的考古发现
    2.2 升焰窑——最早的陶窑
        2.2.1 升焰窑的考古类型学分析
        2.2.2 升焰窑的技术考察
    2.3 三峡地区的原始龙窑
    2.4 名称多样的半倒焰窑
        2.4.1 半倒焰窑的考古发现材料分析
        2.4.2 半倒焰窑的技术分析
    2.5 小结
3 秦汉至六朝——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发展期
    3.1 秦汉时期陶瓷窑炉资料的考古发现
    3.2 秦汉时期的升焰窑
    3.3 秦汉时期的龙窑
    3.4 秦汉时期的半倒焰窑
    3.5 对三峡秦汉陶瓷窑炉的一点认识
    3.6 六朝时期的陶瓷窑炉
4 唐宋至明清时期三峡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考察
    4.1 唐宋——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成熟期
        4.1.1 唐宋时期的半倒焰窑
        4.1.1.1 唐宋时期半倒焰窑的发展情况
        4.1.1.2 唐宋时期半倒焰窑的装烧工艺
        4.1.2 唐宋时期的龙窑
    4.2 元明清——三峡古代窑业技术的再次发展和衰落期
    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场(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角山文化[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2]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D]. 谢悦茹. 吉林大学, 2020(08)
  • [3]安吉上马山汉代江东类型原始瓷工艺研究[J]. 周雪琪,崔剑锋,吕竑树,杨哲峰,田正标. 南方文物, 2020(01)
  • [4]鹰潭角山窑址陶器风格特征初探[D]. 李静.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5]中国陶瓷历史丰碑——夏商角山窑[J]. 李静. 明日风尚, 2018(11)
  • [6]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D]. 陈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历史新课程教学[J]. 薛长球. 新课程(中学), 2013(01)
  • [8]商周原始瓷器研究综述[J]. 谢西营. 东方博物, 2012(02)
  • [9]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 罗敏.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1)
  • [10]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 刘诗中. 艺海探真——论文论着选编, 2011

标签:;  ;  ;  ;  ;  

鹰潭角山发现商代最大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