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姚敏,黄天波,陈威[1](2021)在《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高频超声和CT检测,分析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60例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弥散型16例、节段型23例、局限型21例,高频超声检测结果为弥散型19例、节段型22例、局限型19例;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准确率分别为81.7%,75.0%,76.7%,Kappa=0.558,0.467,0.476。CT检测结果为弥散型22例、节段型18例、局限型20例;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准确率分别为76.7%,78.3%,75.0%,Kappa=0.467,0.522,0.444。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结果为弥散型20例、节段型22例、局限型18例,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准确率分别为86.7%,81.7%,81.7%,Kappa=0.684,0.609,0.583。结论联合使用高频超声和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张龙,王彦超,张示杰[2](2020)在《胆囊息肉样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指征及治疗策略,总结相关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9例胆囊息肉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59例保守治疗患者中,48例经B超诊断为胆囊息肉;100例手术患者行B超检测均提示为胆囊息肉。B超检出率为93.1%。11例行B超检查不能确诊者,进一步行CT检查,其中3例诊断为胆囊息肉,8例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100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胆固醇性息肉79例(79%),炎症息肉14例(14%),胆囊腺肌增生症3例(3%),腺瘤性息肉4例(4%);单发病例12例(12%),多发病例88例(78%)。结论 B超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当B超影像表现为单发无蒂、病灶可见血供时,应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不满足手术指征时可予以保守治疗,建议每3~6个月行B超检查随访。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术中应常规行冰冻检查,以确定性质及决定手术方式。
邢人伟,牟永华,李文巨,李波,聂寒秋,殷平[3](2019)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胆囊息肉样病变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结果,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肝胆外科胆囊息肉样病变≥1.0 cm共68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常规B超、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影像学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常规B超比较,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115,P=0.265);超声造影诊断准确度92.6%,明显高于常规B超的7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超声造影与与增强CT比较,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41,P<0.001);诊断准确度上,超声造影92.6%,与增强CT的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与增强CT价值相当,值得推广应用。
李锦,孟繁坤,张旭辉,张海英[4](2018)在《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术前均进行超声及CT检查并以手术或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率。结果 3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节段型的11例,局限型的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弥漫型术前超声诊断率为55.56%,术前CT诊断率66.67%;节段型术前超声诊断率63.64%,术前CT诊断率72.72%;局限型术前超声诊断率70.59%,术前CT诊断率76.47%;超声检查总诊断率为64.86%,CT检查总诊断率为72.97%;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吴连宝,胡海,蔡景理,黄安华,徐安安,李海东,何川琦,丁侃,陆瑞祺,叶芮琪,赵刚[5](2015)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行保胆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胆囊腺肌增生症(GBA)采取腹腔镜保胆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专科收治的82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GBA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351例,女性469例,年龄1892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406例局限型GBA(位于胆囊体部、底部)的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局部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24个月随访B超检查未发现GBA复发。局限型(位于胆囊颈部)、节段型和弥漫型GBA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局限型GBA(位于胆囊体部、底部),术后随访结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高鹏骥,张龙辉,王东,陈雷,王福顺,冷希圣,朱继业[6](2015)在《胆囊腺肌症的诊治:附205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接受胆囊手术的患者资料,选取病理证实存在胆囊腺肌症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胆囊腺肌症的正确诊断率、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在6 336例胆囊手术患者中,病理证实存在205例(3.2%)胆囊腺肌症,其中195例(95.1%)合并慢性胆囊炎,150例(73.2%)合并胆囊结石。B超、CT、MRI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16.2%、26.5%和43.8%。病变类型以局限型最多,为164例(80.0%),弥漫型和节段型相对较少,分别为16例(7.8%)和25例(12.2%)。178例(86.8%)接受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24例(11.7%)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未出现胆道损伤等并发症;3例接受了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胆囊腺肌症残留和复发病例。结论:胆囊腺肌症多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容易漏诊,MRI检查正确诊断率较高。对于位于胆囊底部的局限型病例,可考虑选择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王强,陈雀芦,胡文超,都继成,严志汉[7](2015)在《胆囊腺肌瘤病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3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GBA)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本组行CT检查34例,其中术前确诊为GBA 25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5例,漏诊4例;行MRI检查20例,其中术前确诊为GBA 17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3例。CT及MRI平扫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部分腔内、外面毛糙不整。增强表现为动脉期黏膜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进展,延迟期持续强化,罗-阿氏窦腔内无强化。结论 CT与MRI对胆囊腺肌瘤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罗阿氏窦的显示可作为定性的主要诊断依据。
李江飞[8](2015)在《高频超声与腹部常规超声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腹部常规超声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0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B超诊断资料,总结胆囊良性病变的种类,分析各病变的B超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210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胆囊息肉者75例(35.71%)、急性胆囊炎者32例(15.24%)、胆囊结石者98例(46.67%)、胆囊腺肌增生者5例(2.38%);B超诊断胆囊息肉、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腺肌增生的准确率分别为90.67%(68例)、84.69%(83例)、93.75%(30例)、80.00%(4例);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罗-阿氏窦的显示率高于腹部常规超声。结论胆囊良性病变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对于胆囊腺肌增生者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邹卫,李金明[9](2011)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文中提出原发性胆囊癌(Pri 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1]。由于PCG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表现,患者往往以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为首发临床表现,且许多患者又合并胆囊结石,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
顾清华,张京刚,胡春洪[10](2011)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与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报告胆囊腺肌增生症的MSCT表现特点,探讨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15例中,弥漫型1例,节段型7例,局限型6例,混合型(局限型和节段型合并存在)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B超检查,11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4例仅行CT平扫,部分病例采用CT薄层重组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结果 CT术前正确诊断13例,其中显示罗-阿氏窦(Rok itansky-Ashoff sinus,RAS)9例;B超术前仅正确诊断2例(弥漫型及局限型各1例)。CT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部分腔内、外面毛糙不整。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变区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组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肌层及浆膜面扩展,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厚胆囊壁内大小不等无强化的RAS及壁内微小结石,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CT征象。结论 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RAS的显示及壁内结石则具有定性诊断价值;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二、B超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高频超声检测6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结果及其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的效能分析 |
2.2 CT检测6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结果及其诊断胆囊腺肌增生证分型的效能分析 |
2.3 高频超声联合CT检测6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结果及其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的效能分析 |
3 讨论 |
(2)胆囊息肉样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B超检查结果 |
2.2 CT检查结果 |
2.3 病理检查结果 |
3 讨论 |
3.1 胆囊息肉的诊断 |
3.2 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 |
3.3 胆囊息肉手术方法 |
(3)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超声造影检查: |
1.2.2 增强CT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及病理情况 |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
2.2.1 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点及形态特征: |
2.2.2超声造影良恶性病变临近胆囊壁连续性比较: |
2.2.3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一致性: |
3 讨论 |
(4)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超声检查方法 |
1.2.2 CT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及CT诊断结果比较 |
2.2 误诊情况 |
2.3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及CT表现 |
3 讨论 |
4 结论 |
(5)胆囊腺肌增生症行保胆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
2.腹腔镜保胆手术 |
3.随访 |
结果 |
讨论 |
(6)胆囊腺肌症的诊治:附20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2.1一般资料 |
2.2病理资料 |
2.3辅助检查及诊断 |
2.4病变部位范围 |
2.5随访 |
3讨论 |
(7)胆囊腺肌瘤病的CT与MRI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检查方法 |
2结果 |
2.1 CT与MRI术前诊断结果比较 |
2.2CT表现 |
2.3MRI表现 |
3讨论 |
3.1病因和病理 |
3.2胆囊腺肌瘤病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要点 |
3.3MRI与CT两种检查方法比较 |
3.4鉴别诊断 |
(8)高频超声与腹部常规超声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2.1 仪器 |
1.2.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胆囊良性病变种类及构成比 |
2.2 B超影像学特点 |
2.3 诊断准确率 |
2.4 罗-阿氏窦的显示率 |
3 讨论 |
(10)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CT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CT与B超术前诊断结果比较 |
2.2 各型GBA的CT表现 |
3 讨论 |
四、B超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J]. 姚敏,黄天波,陈威. 基层医学论坛, 2021(19)
- [2]胆囊息肉样变的临床研究[J]. 张龙,王彦超,张示杰.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4)
- [3]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比较[J]. 邢人伟,牟永华,李文巨,李波,聂寒秋,殷平.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6)
- [4]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J]. 李锦,孟繁坤,张旭辉,张海英. 西部医学, 2018(01)
- [5]胆囊腺肌增生症行保胆治疗的研究[J]. 吴连宝,胡海,蔡景理,黄安华,徐安安,李海东,何川琦,丁侃,陆瑞祺,叶芮琪,赵刚.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06)
- [6]胆囊腺肌症的诊治:附205例报告[J]. 高鹏骥,张龙辉,王东,陈雷,王福顺,冷希圣,朱继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08)
- [7]胆囊腺肌瘤病的CT与MRI诊断价值[J]. 王强,陈雀芦,胡文超,都继成,严志汉.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04)
- [8]高频超声与腹部常规超声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探讨[J]. 李江飞. 中外医疗, 2015(20)
- [9]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J]. 邹卫,李金明. 蛇志, 2011(02)
- [10]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与诊断[J]. 顾清华,张京刚,胡春洪.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