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物质空调蓄冷的新发展

相变物质空调蓄冷的新发展

一、应用相变物质进行空调蓄冷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艳[1](2021)在《最大功率跟踪与恒压频比协同控制下光伏冷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食品冷藏所带来的运行成本和能耗问题,采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资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作为冷库的直接驱动电源,能降低电网的压力。然而离网型光伏冷库受太阳辐照间歇性的影响,使得光伏直接驱动的压缩机长期处于非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对压缩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十分重要。为确保直驱模式下光伏制冷节能稳定运行,本文针对离网型光伏冷库系统性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探索一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PPT控制)和恒压频比控制(V/f控制)相结合的协同控制策略,有利于太阳能光伏冷库系统的稳定运行。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了实际工况下太阳辐照波动对压缩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光伏阵列的实际最佳阻抗与标准测试条件(Standard test conditions,STC)下的最佳阻抗、辐照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压缩机制冷系统等效阻抗与光伏阵列最佳阻抗匹配的数学模型,可使压缩机在瞬时辐照值高于800 W/m2时,能较好的跟踪光伏阵列最佳功率,同时也能扩宽瞬时辐照度可利用的阈值。2、搭建了一套5.4kW的分布式光伏直驱冷库实验系统,压缩机额定功率为4.4 kW,在光伏阵列和负载之间加入阻抗变换器,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PPT控制)和恒压频比控制(V/f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开关电路的通断时间,实现了负载阻抗与光伏阵列最佳阻抗的动态匹配,压缩机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与MPPT控制下的制冷系统相比,MPPT+V/f控制下的压缩机利用率同比提高10.51%。3、对光伏直驱压缩机系统在辐照度波动条件下稳定输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且通过实验对所构建的光伏阵列最佳工作点阻抗模型进行正确性的验证。MPPT+V/f控制下的SSE和RMSE的错误率分别为2.58和7.46%,显着低于MPPT控制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方和误差。同时对MPPT+V/f控制下和MPPT控制下的制冷系统性能特性和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PPT+V/f控制下的Wa和PR分别为29.5 kW·h和95.42%,比MPPT控制下的制冷系统分别提高12.42%和14.36%。4、对光伏直驱压缩机制冰系统的贮能运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研究表明夜间或无太阳情况下采用制冰蓄冷储能技术能维持冷库在-5~5℃温度范围内,满足果蔬的冷量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太阳能间歇性给冷库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且多云工况下的性能系数PR达到了88.53%,合理的解决离网型光伏冷库供冷不稳定性问题。上述研究方法的实现,有利于光伏驱动模式下的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对能量耦合利用与配比提供合理的科学优化方法及实验依据。

胡承志[2](2021)在《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性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冷链冷库可减少农业农作物的经济损失,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构建光伏冷库对于缓解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太阳能的不稳定、不连续,传统蓄电池成本高,为了解决光伏冷库应用中关键储能问题,本文提出了冰蓄冷储能技术代替蓄电池储存利用太阳能模式,并构建了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对所提出的光伏冷库系统在不同供冷及不同驱动模式下的不同光伏容量优化匹配及连续运行的可行性、制冷效率、制冰储冰能力开展研究,并对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能量传递转换关系进行了实验探究分析,找出适合该光伏冷库系统的最佳光伏容量耦合匹配关系,实现冰蓄冷代替蓄电池储能最大化储存利用;本文还对光伏冷库系统连续运行一周的“制冷-储冰-供冷”整体性能开展了实验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构建了一套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实验验证该光伏冷库系统冰蓄冷代替蓄电池储能的可行性。建立了光伏冷库系统的评价模型,对系统不同组件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进行分析,给出其最佳设计方案,探究在实际工况下冷库系统运行的整体性能特性与环境温度及太阳辐照度之间的能量耦合匹配关系及其储冷、换冷及供冷之间的能量协同关系。(2)针对构建的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提出了“并联蓄冰供冷”和“串联蓄冰供冷”两种不同的供冷模式,并对冷库系统在此两种不同供冷模式下进行实验测试。实验分析了在两种不同供冷模式下的冷库温度、制冷循环的EER、系统的COP、压缩机运行效率等性能参数。实验结果显示,在“串联蓄冰供冷”供冷模式下,冷库系统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为-3.2℃,并且库温低于5℃时间可以持续6.05 h,占运行总时长的79.61%,库温低于0℃可以持续4.93 h,占运行总时长的64.87%,冷库的运行效果较好,能达到果蔬冷藏的温度要求,“串联蓄冰供冷”供冷模式更加适用于该光伏冷库系统。分析了冷库换冷子系统在夜间“融冰释冷”的换冷效果,可有效满足果蔬长时间冷藏保鲜的要求。(3)针对构建的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分析了“市电驱动”、“光伏并网驱动”及“光伏直驱”三种不同的驱动模式,对冷库系统在三种不同驱动模式下的储冰性能、制冰效率、光电转换效率及各组件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50 Hz的市电驱动模式下,冷库系统能够储存156.40kg~178.45 kg的冰,冷库内部最低冷藏温度达到-3.6℃,制冷循环的EER为1.83~2.27;系统在光伏并网驱动模式下,冷库系统能够储冰158.10 kg,冷库内部最低温度能达到-4.9℃,制冷循环的EER为1.43;在光伏直驱模式下,系统能够储冰144.10 kg,冷库内部最低温度能够达到-3.2℃,制冷循环的EER为1.62。(4)为找到光伏容量与制冷系统的匹配量化关系,对冷库系统在不同光伏容量下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实验表明,光伏容量为5.4 k W最适合所构建的体积容量为24.472 m3光伏冷库系统的光伏电源,EER最高为1.62,制冷量为136.40MJ,单位体积制冷量为12.29 k J/m3.min。(5)合理匹配运行控制策略可使光伏冷库系统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该冷库系统在市电-光伏协同控制下连续运行一周的“制冷-储冰-供冷”整体性能,结果显示,连续一周运行状态下系统的平均制冷性能系数COPref为0.83,平均太阳能制冷性能系数COPsys,PV为0.079。在连续一周的运行测试下冷库系统的白天平均制冷量为56.48 MJ,平均储冰量为118.56 kg,夜间换冷所需的平均耗冷量为34.77 MJ,平均耗冰量为99.27 kg,该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能够达到果蔬冷藏温度要求,实现连续稳定供冷。

张雪[3](2021)在《多组分溶液冷表面下凝固过程传热传质研究》文中指出蓄冷技术是指利用制冷系统将产生的冷量储存在蓄冷材料中,在用电高峰期或电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将冷量释放出来,最终达到削峰填谷、提高能量利用率的目的。在世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相变蓄冷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引发重视。在低温条件下,多组分溶液内部的热质传递过程持续进行,并且具有一定关联性,相界面的推移、固液相之间的传热传质机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氯化钠溶液作为相变材料,对其在冷表面定向冷冻作用下的凝固相变过程进行模拟,同时从微观角度对溶液内部的扩散机理进行分析,将其与宏观热传导过程相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氯化钠溶液在凝固结晶过程中的机理进行分析。描述成核类型以及影响成核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过饱和度、温度以及固液界面张力等。根据固液相平衡原理,对多组分溶液结晶过程进行分析;探究溶液质量分数对其内部冰晶生长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明,凝固结晶过程可分为:初始过渡阶段、稳态凝固阶段、完全凝固阶段。(2)为了探究溶液温度和相界面推移速率随冷表面温度和溶液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以氯化钠溶液作为相变材料,将模型简化为二维平面,选用FLUENT软件的凝固/融化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同一时刻,冷表面温度越低,相界面推移速度越快,溶液平均温度变化越大;在相同的冷表面温度以及时间内,溶质质量分数越高,相界面推移速度越慢,开始出现固相时间越长。(3)为了探究多组分溶液内各粒子的微观扩散性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分析比较纯水和氯化钠溶液在温度为-5℃、-10℃,溶质质量分数为0%、5%、15%的条件下,溶液内各粒子的均方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拟合得出扩散系数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温度不同的条件下,温度越低,纯水中水分子扩散系数越小,氯化钠溶液中各粒子的扩散系数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温度一定、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条件下,同种粒子在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中扩散系数较小;在温度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条件下,同种溶液中各粒子扩散系数不同,扩散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水分子>钠离子>氯离子。(4)对多组分溶液固液相变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过程初始阶段,在相同时间内,利用相机记录溶液相界面的位置,从而得到相界面的推移速率,分析得出,其实验值大于模拟值。(5)利用拉曼光谱仪对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将拉曼强度波峰与氯化钠质量分数进行拟合发现,氯化钠质量分数与拉曼波峰大小成正比。在-15℃时,5%、15%的氯化钠溶液完全凝固后,不同高度处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布情况表明,溶液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实验初始阶段,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较小。

张鸿[4](2020)在《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经济与电力行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今天,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电力系统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暖通空调。基于现阶段我国电力领域的时代背景,在满足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的作用,解决现阶段电力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质量水平。文章首先从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相关内容入手,之后分析了电力系统中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的应用现状,最终对其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我国电力系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方文康[5](2020)在《多温区EPP保温箱温度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生鲜电商的逐步发展,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生鲜产品的短途运输显得尤为重要。保温箱与蓄冷剂相结合的控温包装系统也收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冷链运输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据生鲜产品的保鲜有效温度以及最适时效性,单一的保温箱运输已经难以满足多区域多分配的效率原则,多温共存的保温箱可以很好的提供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速度效率。多温区保温箱成为不同品类、不同储藏温度的商品同箱配送的高效装备。随着计算机产业得飞速发展,仿真模拟技术愈渐成熟,具有周期短速度快、模拟条件范围广、节约成本等优点。本文以市场常见保温箱,通过结构合理设计分为冷冻(0℃以下)和冷藏(0~8℃)两个温区,选择两种合适的蓄冷剂作为冷源,并进行实验与仿真的对照,通过ANSYS FLUENT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为多温区保温箱的研制系统标准化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市场调研和查阅资料文献,选择一款市面上常用得保温箱,厚度为30mm、密度为46kg/m3的EPP保温箱,通过结构设计分为两个温区,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建立该保温箱仿真模拟所需的物理模型,经过网格划分导入模拟器中进行计算。同时用实际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与仿真的温度场十分接近,证明了该仿真模拟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保温箱内部的温度分布。比较蓄冷剂的侧面摆放、双面摆放、边缘摆放、顶底摆放的四种摆放位置方式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侧面摆放的方式最为理想,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可利用有效空间较大,符合该款多温区保温箱的摆放方式,保温时间相较于最差的边缘摆放冷藏区提高了 41.37%,冷冻区提高了 51.59%;。选择在23℃、30℃、40℃这三种不同的外界环境下,研究了保温箱的保温效果时长,研究发现:随着外界温度由23℃升高到40℃,箱体保温效果冷藏区降低了 59.73%,冷冻区降低了 55.04%。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保温箱体进行了研究,EPU材料的保温箱保温效果最好,保温时间相较于EPP材料冷藏区提高了 36.84%,冷冻区提高了 41.24%,在综合成本节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来看,EPP材料的多温区保温箱是冷链物流运输中大部分货物更好的选择。为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保温需求达到24h以上,采用增加蓄冷剂用量的方式来加强保温效果,仿真研究发现在添加简易模拟物牛奶和猪肉之后,增加蓄冷剂用量至各温区8块蓄冷剂即2800g/3200g的时候,冷藏室和冷冻室的保温时间都满足24h以上的保温需求。

宋炎林[6](2019)在《十二烷/膨胀石墨定形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生鲜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蓄冷技术迅速兴起。蓄冷技术主要是利用工质状态变化过程中通过热量的储存和释放来调节环境温度的。利用相变材料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潜热的储存和释放实现温度调节的相变蓄冷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相变过程近似恒温、无需驱动力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蓄冷技术之一。相变材料是相变蓄冷技术的核心,相变温度约为-10℃的十二烷因其相变温度适宜、相变潜热大、无过冷等优点成为相变蓄冷材料的优选材料之一。然而,十二烷的低导热系数和液态流动性限制了其在蓄冷技术的应用,针对十二烷相变材料的缺陷,本文拟采用EG的高导热、多孔、轻质特性协同强化十二烷的导热系数和定形特性,并对其蓄冷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高导热多孔介质——EG作为支撑材料,通过真空吸附法制备了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方法确定当EG含量大于16wt%时,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定形特性。对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十二烷通过物理作用吸附于EG的网络多孔结构中,EG的加入并没有改变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且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仍高于150J/g,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显示,EG使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了15倍,实现了相变材料的定形和导热增强的同步调控。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影响其传热特性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对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进行了推导求解。根据分形几何中的Sierpinski地毯模型,对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形维数的分形单元。结合自相似原则与热阻网络理论,推导出了典型Sierpinski地毯分形单元的无量纲有效导热系数的通解。进一步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无量纲有效导热系数预测模型。将制备的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应用于相变蓄冷单元,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利用双层相变材料结构优化相变蓄冷单元的特性。建立了双层相变蓄冷单元的数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当层厚比相同是,适当的增加外层相变材料与内层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之差,可以达到相同的控温效果但是相变温差越大,控温效果会降低;当相变温差相同时,相变材料层厚比越大,当相变温差可以拓展到3K,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层厚比来拓展相变材料的遴选范围。

刘康康[7](2019)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管内外耦合数值编程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化石能源被大量开采而日渐匮乏,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城市建设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地热资源蕴藏丰富,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土壤源热泵新技术可以高效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实现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项技术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推动该技术走向成熟。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夏、冬季工况运行时,会向地埋管换热器周围的土壤释放或吸收热量,土壤温度的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热泵系统的换热能力。在使用地埋管换热器夏季夜间向地下蓄冷或寒冷地区冬季高强度取热时,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可能会降到冰点以下,此时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会发生冻结现象,从而对埋管换热性能造成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初投资、运行费用等,因此得到与实际情况更相符的埋管换热性能很重要。但由于地埋管中流体与周围土壤耦合换热再加上土壤多孔介质液体相变,其传热机理很复杂,目前针对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产生影响的研究还很少。针对埋管周围土壤多孔介质凝结条件下的管内外耦合换热,目前商业软件也很难应用自定义函数解决,因此本课题提出自编CFD软件对该相关问题进行仿真研究。本文将土壤源热泵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等效为横截面为方形的双管,采用固相增量法处理土壤相变传热问题,建立了考虑土壤冻结相变的管内紊流流场与周围土壤耦合换热的数学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竖直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发生冻结的耦合管内外换热的三维动态数值计算程序。模拟分析了土壤冻结对地埋管出水温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多种影响因素对地埋管周围土壤发生冻结时的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由于土壤孔隙中的液态水发生凝结时会释放相变潜热,延缓土壤温度的降低速度,液态水变为固态后土壤导热系数也会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若忽略土壤冻结的影响会造成埋管系统设计误差。本文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采用考虑与未考虑土壤相变传热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两种工况土壤温度及出水温度的变化,进而通过改变几种重要影响因素大小,得到了在土壤发生冻结时埋管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前后两者之间延米换热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土壤会发生冻结的情况下,未考虑土壤冻结的影响计算出的延米换热量偏小,改变几种影响因素的大小对埋管延米换热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在地埋管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土壤冻结对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研究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提供程序编制方法,研究埋管周围土壤冻结对埋管换热及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为地埋管换热器的可靠设计提供理论帮助。

陈金峰[8](2018)在《太阳能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能空调具有很好的季节匹配性,夏季太阳辐射越好时系统制冷量越大,规模化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夏季空调用电负荷。但太阳辐射能量密度较低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能空调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场合太阳能装置安装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提高太阳能空调循环效率,减小集热器安装面积;实现多能互补,解决其运行稳定性,是太阳能空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太阳能驱动风冷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实现太阳能空调高效化和稳定性,利用太阳能制冷改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效率,利用电驱动蒸汽压缩循环结合实现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稳定性。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由于冷却温度的限制,在独立制冷时对热源温度要求高,相应降低了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同时系统存在溶液结晶风险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风冷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式空调之间的过冷却式和复叠式两种耦合循环方式,揭示了其能量耦合机理,论证了通过耦合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较低温度水平的太阳能热能,拓宽太阳能热能的温度利用范围,实现节约压缩机电能和提高太阳能制冷转换效率双重目的。为解决太阳能空调系统长时间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本文基于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系统冷量与热量的同步耦合方式,提出了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溴化锂浓度差蓄冷的新循环。新循环在蓄冷过程中除热泵系统外无需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蓄冷过程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蓄冷能量密度大且热损小。通过该循环可以实现削峰填谷,保证太阳能空调系统长周期运行的连续性和经济性。建立了风冷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及相关耦合系统的理论模型。搭建了风冷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实验台,并进行了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绝热闪蒸流程改进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新循环,避免了二次换热损失,降低了对热源温度需求,从而提高COPth(thermal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新循环中蒸发器内无需设置用于降膜蒸发的铜管阵列以及冷冻水循环泵。可以节省材料和水泵的使用,减小了系统尺寸和重量。采用新循环的系统在热源温度为80℃90℃,环境空气温度为29℃35℃时可以正常运行,最低蒸发温度8.6℃,COPth最高为0.76。在9小时的室外动态测试过程中,系统可以较好地适应热源水温和环境空气温度动态变化,蒸发温度波动范围为10.4℃11.4℃,系统平均COPth为0.6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相关实验系统对耦合循环及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热源水温为70℃90℃之间时,复叠式耦合系统可以将COPele,HP(electrical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由2.66提高至4.286.97,与蒸汽压缩空调循环独立运行时相比增加60.9%162.0%。同时,通过构建的额定制冷量与输入功率分别为40kW与10kW的热泵/太阳能驱动蓄冷/制冷一体系统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模式下总蓄冷量为110.5kWh,蓄冷能量密度ESD(energy storage density)为77.8kWh/m3,蓄冷密度大且热损小。一个完整的蓄放冷循环中蓄冷效率ESE(energy storage efficiency)为2.81。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电驱动蒸汽压缩循环的耦合实现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连续运行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实验结果和系统仿真模型,对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参数优化以及与太阳能集热器类型的匹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源驱动温度和吸收式子系统蒸发温度对过冷却式与复叠式耦合循环的性能影响。讨论了在两种耦合系统中太阳能热能的利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过冷却式耦合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且热量需求小,与蒸汽压缩式系统独立运行相比可将COPele,sys提升15.9%29.8%,较为适合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安装受限的场合,以提高单位集热器面积的制冷转化率。复叠式耦合系统对热量的需求为过冷却系统的4.5倍以上,但其吸收式子系统既可以在热源温度不足时构成耦合系统运行降低耗电量,也可以吸收式制冷方式独立运行。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系统中,COPele,HP与ESE均随着蓄冷浓度差的升高而下降,且导致吸收式循环发生热和热泵冷凝热之间的不平衡率ψ由0.11增加到0.26。COPele,HP与ESE随热泵子系统蒸发温度升高而下降,但幅度较小。在稀溶液初始浓度越低时,ESE越高:4%浓度差下,当溴化锂稀溶液初始浓度由52%上升至57%时,ESE下降了约34.4%。ESD随稀溶液初始浓度变化较小,但当蓄冷浓度差由1%增加至8%时,平均蓄冷能量密度由19.8 kWh/m3升高至140.2 kWh/m3。

吴雨浓[9](2017)在《基于节电力运行分析的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所需用电量直线上升。一方面,电力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电网负荷分布不均匀,峰谷差率较大。为缓解高峰电力紧张的局面,采用蓄冷蓄热技术进行削峰填谷一直都是业内人士所研究的热点,可是对于如何评价蓄冷蓄热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尚不够深入。目前关于复合空调系统综合性能评价的方法体系还存在评价模型参差不齐、评价指标不明确及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等问题。本课题以蓄冷蓄热空调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为主线,以EnergyPlus能耗模拟分析软件为依托,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做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北京地区用电现状及特点,简述了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的弊端,表明了改善电力结构、缓解供电矛盾的迫切性。然后介绍了蓄能相关政策的发展,体现了建立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国内外蓄冷蓄热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当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其次分别介绍了蓄冷蓄热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系统运行模式。同时介绍了本文所用的评价方法:数据包络法,主要是DEA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中的CCR模型,并分析了 DEA模型的优点。第三章以水蓄冷空气源热泵蓄热的复合空调为例,根据蓄冷蓄热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建立了水蓄冷空气源热泵蓄热的复合空调模型。并且运用EnergyPlus软件来构建仿真系统,随后模拟运行得到设计口冷热负荷以及蓄冷蓄热系统下的设计口逐时能耗,计算出转移电荷并根据北京地区的峰谷电价来与常规空调的运行结果作比较。第四章在参考相关蓄冷蓄热技术评价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方法,从技术、环保和经济三个角度选取了以下指标:节电力、常规能源代替率、年谷电利用率、二氧化碳减排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及净现值率。随后建立了各种指标的计算模型,并且建立了空调评价体系。为下文定量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常规空调和蓄冷蓄热空调作基础。最后进行算例验证及分析,模拟了多种空调系统的运行并且进行比较,通过仿真结果计算得到转移高峰电量等变量,以此为基础计算常相关指标,并且运用数据包络法,对蓄冷蓄热项目进行评价,对具体计算模型实例进行分析,对本课题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做了示意说明。

吴芳[10](2017)在《谷电蓄能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能源消耗、空气污染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学者们不断研究、探索更加科技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谷电蓄能在这个时期被广泛采用,也是既煤改气后,又一项政府鼓励的技术。谷电蓄能是电力系统用来削峰填谷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有效转移峰时用电,减少电力装机需求,也会有效的节水、节材。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相变材料,除了结晶水合盐外,复合相变材料不断被研究。复合相变材料可以克服单一有机物或无机物的相变特性,通过试验研究能够将各相变元素的特性、优点充分利用,拓展了各自的利用范围。

二、应用相变物质进行空调蓄冷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相变物质进行空调蓄冷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最大功率跟踪与恒压频比协同控制下光伏冷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太阳能制冷及储能
        1.1.2 太阳能光伏冷库的优势
        1.1.3 光伏冷库控制的重要性
    1.2 太阳能光伏冷库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并网型光伏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离网型光伏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光伏冷库系统模式下的控制模型及特性表征
    2.1 光伏冷库系统的搭建及其工作原理
        2.1.1 光伏冷库的工作原理
        2.1.2 光伏冷库冷负荷的计算
    2.2 光伏冷库的控制模型及特性表征
        2.2.1 动态等效阻抗匹配控制方法及其特性表征
        2.2.2 恒压频比控制方法及其特性表征
        2.2.3 MPPT+V/f控制方法的特征
    2.3 光伏冷库系统主要部件及其测试仪器
        2.3.1 光伏发电系统部件
        2.3.2 制冰蓄冷系统部件
        2.3.3 换冷系统部件
        2.3.4 系统测试仪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冷库的控制策略数学模型分析
    3.1 光伏最大功率点等效阻抗数学模型
    3.2 冷库温度稳定性控制方法及其理论分析
        3.2.1 库内恒温控制方法
        3.2.2 相变储能特性分析
    3.3 系统性能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控制下的光伏冷库供冷特性分析
    4.1 MPPT和 MPPT+V/f控制下的光伏冷库供冷特性分析
        4.1.1 系统电能参数影响特性分析
        4.1.2 光伏冷库制冷性能特性分析
        4.1.3 阻抗对比分析
    4.2 变工况下的光伏冷库供冷特性分析
    4.3 冷库温度稳定性控制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冷库控制系统下参数的波动特性分析
    5.1 光伏冷库系统匹配及控制性能特性研究
        5.1.1 不同光伏容量配置下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
        5.1.2 传统供冷模式和梯级供冷模式下的冷库供冷特性分析
    5.2 社会经济效益简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性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光伏制冷研究现状
    1.3 冷库冷链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冷库冷链物流的发展
    1.4 光伏冷库系统与蓄能冷库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的构建
    2.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的系统结构
        2.1.2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的工作原理
        2.1.3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运行模式及策略
    2.2 系统的测试设备
    2.3 光电转换系统组件
        2.3.1 光伏电池组件
        2.3.2 逆变控制器光储一体机
    2.4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主要组件
        2.4.1 压缩机的选型
        2.4.2 冷风机
        2.4.3 蓄冰槽和蒸发器的设计
    2.5 冷库换冷子系统组件
    2.6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不同供冷模式的实验测试分析
    3.1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不同供冷模式的介绍
        3.1.1“并联蓄冰供冷”供冷模式的介绍
        3.1.2“串联蓄冰供冷”供冷模式的介绍
    3.2“并联蓄冰供冷”模式下冷库系统性能特性测试分析
    3.3“串联蓄冰供冷”模式下冷库系统性能特性测试分析
    3.4 夜间“融冰释冷”换冷效果的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不同驱动模式的实验测试分析
    4.1 市电驱动模式下冷库系统性能分析
    4.2 光伏并网驱动模式下冷库系统性能分析
        4.2.1 光伏并网驱动模式下对冷库系统的性能影响分析
    4.3 光伏直驱模式下冷库系统性能特性分析
        4.3.1 光伏直驱模式下冷库系统光电转换特性分析
        4.3.2 光伏直驱模式下冷库系统的制冷特性分析
    4.4 三种驱动模式下冷库系统的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光伏容量匹配及连续运行性能研究
    5.1 光伏直驱模式下不同光伏容量大小匹配性能实验
        5.1.1 不同光伏容量大小冷库系统运行性能测试分析
        5.1.2 不同光伏容量大小冷库系统运行性能分析总结
    5.2 市电-光伏协同控制下冷库系统连续运行一周的“制冷-储冰-供冷”性能测试分析
        5.2.1 市电-光伏协同控制下冷库系统连续运行一周的光电性能特性分析
        5.2.2 市电-光伏协同控制下冷库系统连续运行一周的系统运行特性及蓄冰供冷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情况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组分溶液冷表面下凝固过程传热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发展现状
        1.1.2 能源发展政策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蓄冷技术
        1.2.1 相变材料的分类
        1.2.2 蓄冷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1.2.3 蓄冷技术应用现状
    1.3 凝固结晶
    1.4 液-固相变研究现状
        1.4.1 液-固相变在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
        1.4.2 液-固相变在实验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凝固相变结晶机理分析
    2.1 晶体成核基本理论与类型
        2.1.1 成核机理
        2.1.2 成核类型
    2.2 晶体生长基本过程
        2.2.1 晶体生长过程概述
        2.2.2 影响晶体生长过程的因素
    2.3 溶液相变理论
        2.3.1 固液相平衡
        2.3.2 多组分溶液的凝固结晶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组分溶液在低温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FLUENT数值计算软件介绍
    3.2 多组分溶液在低温下冻结的FLUENT数值建模
        3.2.1 数学模型
        3.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3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冷表面温度
        3.3.2 溶质质量分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组分溶液内各粒子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
        4.1.1 分子动力学简介
        4.1.2 分子动力学方法分类及计算步骤
    4.2 计算模型及方法
        4.2.1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重要参数
        4.2.2 模拟方法
    4.3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扩散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温度
        4.3.2 溶质质量分数
        4.3.3 溶液内不同粒子的扩散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组分溶液在冷表面作用下凝固相变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操作方法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拉曼光谱采集结果
        5.2.2 氯化钠溶液相界面推移速率的实验值与模拟值对比
        5.2.3 氯化钠溶液凝固过程中的不同位置处溶质质量分数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我国在暖通空调中的用电现状
2 现有主要蓄能技术及新蓄能技术原理
    2.1 现有主要蓄能技术
    2.2 新蓄能技术原理
3 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的工作循环与流程
4 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的蓄能密度
5 结束语

(5)多温区EPP保温箱温度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保温包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传热学基本理论
        1.3.1 热传递基本方式
        1.3.2 传热过程
    1.4 计算机仿真模拟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保温箱实验
        2.1.1 保温箱材料
        2.1.2 蓄冷剂的来源及规格
        2.1.3 试验设备与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仿真方法
        2.2.1 物理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2.3 箱体内气体流动
        2.2.4 设置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2.3 仿真模拟结果
    2.4 实验结果与仿真对比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蓄冷剂摆放位置对保温箱温度场的影响
        3.1.1 保温箱结构与形式
        3.1.2 蓄冷剂摆放位置
        3.1.3 不同蓄冷剂摆放位置情况下仿真分析
    3.2 不同外界环境温度对保温箱温度场的影响
        3.2.1 内外温度差与传热量的关系
        3.2.2 不同外界环境温度情况下仿真分析
    3.3 不同箱体材料对保温箱温度场的影响
        3.3.1 常用保温包装材料种类及性能
        3.3.2 不同箱体材料的保温箱仿真分析
    3.4 不同蓄冷剂用量对保温箱温度场的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十二烷/膨胀石墨定形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材料的改性研究
        1.2.2 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研究
        1.2.3 相变材料在蓄冷领域的研究
    1.3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
        2.1.3 表征与测试
    2.2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定形分析
    2.3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2.3.1 微观形貌
        2.3.2 孔隙结构
        2.3.3 化学结构
    2.4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热特性研究
        2.4.1 热物性参数
        2.4.2 蓄放热特性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形研究
    3.1 分形维数的确定
    3.2 无量纲有效导热系数的通解
        3.2.1 级数和碳基质体积分数的确定
        3.2.2 无量纲宽度的确定
        3.2.3 无量纲有效导热系数的推导
        3.2.4 无量纲有效导热系数
    3.3 预测结果与讨论
        3.3.1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的物性参数
        3.3.2 分形结构预测单元与实验值的对比
        3.3.3 分形预测模型与其他预测模型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释冷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
    4.1 固液相变传热机理概述
    4.2 蓄冷相变单元数理模型的建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4.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二烷/EG定形相变材料释冷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单元优化
    5.1 双层相变单元的释冷特性研究
        5.1.1 双层相变单元的结构
        5.1.2 相变温差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5.1.3 层厚比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参研项目
致谢

(7)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管内外耦合数值编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传热模型的建立
    2.1 多孔介质相关理论
    2.2 地埋管换热器相变传热过程分析
    2.3 地埋管换热器相变传热的物理模型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2 等效方管参数确定
    2.4 地埋管换热器相变传热的数学模型
        2.4.1 管内流体的通用控制方程
        2.4.2 管壁的能量方程
        2.4.3 回填材料及土壤的能量方程
        2.4.4 初始条件
        2.4.5 边界条件
    2.5 固相增量法模型
    2.6 三维非稳态传热的耦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动态模拟计算程序的编制
    3.1 三维网格系统
        3.1.1 坐标系的规定
        3.1.2 网格划分
        3.1.3 交叉网格
        3.1.4 交叉网格上的插值
        3.1.5 交叉网格编码方法及主要几何参数
    3.2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数值解法
        3.2.1 土壤及回填材料控制方程的离散
        3.2.2 管壁控制方程的离散
        3.2.3 竖直埋管中流体控制方程的离散
        3.2.4 亚松弛的迭代方式
        3.2.5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3.3 程序计算的流程
    3.4 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的模拟研究
    4.1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评价指标
    4.2 土壤冻结对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4.2.1 土壤冻结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2.2 土壤冻结对出水温度的影响
    4.3 各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4.3.1 进水温度的影响
        4.3.2 埋管流率的影响
        4.3.3 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4.3.4 土壤初始温度的影响
        4.3.5 土壤渗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太阳能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太阳能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1.2.2 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1.2.3 吸收式/蒸汽压缩式耦合系统
        1.2.4 太阳能空调系统中溴化锂浓度差蓄冷
    1.3 问题分析与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耦合循环构建与分析
    2.1 单效风冷绝热吸收式制冷循环
        2.1.1 循环原理
        2.1.2 绝热吸收与传统吸收过程比较
        2.1.3 风冷绝热吸收制冷循环特性分析
    2.2 风冷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过冷却耦合循环
        2.2.1 过冷却耦合循环原理
        2.2.2 循环特点分析
    2.3 风冷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复叠耦合循环
        2.3.1 复叠耦合循环原理
        2.3.2 循环特点分析
    2.4 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溴化锂浓度差蓄冷/制冷循环
        2.4.1 浓度差蓄冷循环的冷热源温度匹配关系
        2.4.2 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循环构建
        2.4.3 冷热量平衡分析
        2.4.4 循环特点分析
    2.5 性能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耦合循环理论模型
    3.1 风冷绝热吸收式制冷循环
        3.1.1 数学模型建立
        3.1.2 物性程序与边界条件
        3.1.3 计算流程
    3.2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3.3 传热系数
        3.3.1 管内传热系数
        3.3.2 管外传热系数
    3.4 吸收式/蒸汽压缩式耦合制冷循环
    3.5 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溴化锂浓度差蓄冷循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冷绝热吸收式制冷循环实验研究及循环改进
    4.1 风冷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4.1.1 实验装置
        4.1.2 测试系统
        4.1.3 稳态试验与结果分析
        4.1.4 模型校验
    4.2 风冷吸收式制冷循环改进
        4.2.1 引入绝热闪蒸流程的风冷吸收式制冷循环
        4.2.2 结构设计
    4.3 改进后风冷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4.3.1 实验流程
        4.3.2 环境温度影响
        4.3.3 热水进口温度影响
        4.3.4 实际工作环境模拟实验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式耦合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5.1 复叠耦合循环实验研究
        5.1.1 实验系统设计
        5.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热泵/太阳能驱动浓度差蓄冷/制冷循环与系统设计
        5.2.1 循环流程设计
        5.2.2 系统设计
    5.3 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循环实验研究
        5.3.1 实验系统
        5.3.2 热泵驱动溴化锂浓度差蓄冷过程实验
        5.3.3 冷量释放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阳能吸收式及其与热泵耦合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6.1 太阳能驱动风冷吸收式制冷循环
        6.1.1 冷却温度
        6.1.2 蒸发温度
        6.1.3 集热器匹配与参数优化
    6.2 过冷却与复叠耦合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6.2.1 过冷却耦合系统性能分析
        6.2.2 复叠耦合系统性能分析
        6.2.3 两种耦合系统性能比较与参数优化
    6.3 蒸汽压缩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系统分析与优化
        6.3.1 冷热量匹配与系统性能
        6.3.2 热泵循环工作参数优化
        6.3.3 吸收式循环工作参数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获奖

(9)基于节电力运行分析的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区性用电现状及特点
        1.1.2 蓄能项目发展的政策支撑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蓄冷蓄热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基本理论
    2.1 蓄冷技术基本理论
        2.1.1 蓄冷技术简介
        2.1.2 蓄冷系统运行模式
    2.2 蓄热技术基本理论
        2.2.1 蓄热技术简介
        2.2.2 蓄热系统运行模式
    2.3 DEA评价法基本理论
        2.3.1 DEA模型基本原理
        2.3.2 DEA模型计算方法
        2.3.3 DEA评价法的优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节电力运行分析的的蓄冷蓄热系统仿真设计
    3.1 仿真软件简介
        3.1.1 EnergyPlus特点及功能
        3.1.2 EnergyPlus可靠性验证
    3.2 蓄冷蓄热空调系统的构建
        3.2.1 建筑模型参数设置
        3.2.2 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3.2.3 空调系统控制方案
    3.3 基于节电力的仿真结果分析
        3.3.1 建筑物设计口逐时负荷
        3.3.2 各控制方案运行结果
        3.3.3 系统节电力运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蓄冷蓄热项目综合评价概述
        4.1.1 综合评价的内涵
        4.1.2 综合评价的内容
    4.2 蓄冷蓄热项目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4.2.3 评价指标选取流程
    4.3 蓄冷蓄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4.3.1 技术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环保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4.3.3 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蓄冷蓄热项目算例分析
    5.1 项目初投资计算
        5.1.1 项目初投资计算模型
        5.1.2 项目初投资计算结果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
        5.2.1 技术性评价指标计算
        5.2.2 环保性评价指标计算
        5.2.3 经济性评价指标计算
    5.3 蓄能率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谷电蓄能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日渐成熟并推动蓄能技术的客观条件
    1.3 蓄能技术逐渐成为政府支持的产业
第2章 关于蓄能技术的概念
    2.1 引言
    2.2 蓄冷及蓄热的概念
    2.3 蓄能空调与常规空调的原理比较
    2.4 蓄能系统的空调负荷
    2.5 蓄能匹配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能介质的发展
    3.1 引言
    3.2 冰蓄冷、水蓄冷技术
    3.3 共晶盐蓄冷技术
    3.4 其他相变蓄能材料。
    3.5 暖通空调中理想的蓄能材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谷电蓄能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空调方案分析
    4.4 商场空调负荷计算
    4.5 电价情况
    4.6 设计方案
    4.7 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4.8 蓄能型中央空调系统设备配置及费用
    4.9 其他案例列举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比较
    5.1 引言
    5.2 从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案例比较
    5.3 对夏季不同电制冷进行案例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谷电蓄能对于削峰填谷所带来的效益分析
    6.1 引言
    6.2 分析方法
    6.3 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蓄能技术与低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用相变物质进行空调蓄冷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最大功率跟踪与恒压频比协同控制下光伏冷库特性研究[D]. 周晓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蒸气压缩式光伏冰蓄冷冷库系统性能特性研究[D]. 胡承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多组分溶液冷表面下凝固过程传热传质研究[D]. 张雪.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4]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J]. 张鸿. 工程技术研究, 2020(02)
  • [5]多温区EPP保温箱温度场仿真研究[D]. 方文康.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十二烷/膨胀石墨定形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研究[D]. 宋炎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管内外耦合数值编程研究[D]. 刘康康. 长安大学, 2019(01)
  • [8]太阳能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机理与实验研究[D]. 陈金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基于节电力运行分析的蓄冷蓄热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 吴雨浓.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10]谷电蓄能的分析与应用[D]. 吴芳.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相变物质空调蓄冷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