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春红苋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勇,季静[1](2021)在《黄冈设施小西瓜——苋菜——网纹甜瓜三茬复种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黄冈气候资源特点和居民消费习惯,提出了设施小西瓜—苋菜—网纹甜瓜三茬复种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复种模式茬口安排为2月上中旬小西瓜在大棚内采用小拱棚育苗,3叶1心定植,5月1日前后上市;中茬苋菜5月中旬播种,7月上旬收获完毕;7月中下旬,大棚进行翻耕灌水,高温闷棚;8月上旬棚内直播后茬作物网纹甜瓜,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甜瓜收获完毕。设施小西瓜—苋菜—网纹甜瓜复种模式667 m2产值8.1万元,经济效益5.77万元。
赵伶俐,康杰,黄琳,张忠武,邓正春,陈志兵,肖彬,朱一星[2](2021)在《常德地区大棚苦瓜套作苋菜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介绍湖南省常德市大棚苦瓜套苋菜高效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与采收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为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朱汉桥,祝花,王书月,王孝琴,申衍月,殷新娟[3](2021)在《武汉市蔡甸区四种特色高效模式(上)》文中提出武汉市蔡甸区生态气候条件适宜蔬菜生产,全区常年蔬菜播种面积2.43万hm2,产值29.5亿元,形成了4种特色高效栽培模式,上部分介绍了小西瓜—藜蒿、苋菜—苦瓜—莴苣2种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经济效益等。
王雪威[4](2021)在《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西瓜杂交组合筛选及营养液配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有机栽培是提高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培育有机栽培专用品种,研发配套的有机营养液是实现有机栽培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本试验采用了由有机基质配合有机营养液的全有机营养栽培模式,在大棚和日光温室中进行西瓜杂交组合的比较试验及有机营养液配方筛选研究,结果如下:(1)大棚西瓜杂交组合筛选研究。采用有机基质配合有机营养液的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方式,对分属于京欣、西农8号、早春红玉、小兰和红小玉5个类型的西瓜杂交组合的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研究。分析了果实发育期和全生育期等重要的生长发育周期,以及生长势和坐果难易等生长特性指标,单果质量、每公顷产量等产量指标,果实中心和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等品质指标。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客观熵权法对各单?品质指标进行赋权,再利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后用逼近理想解排序分析法(TOPSIS法)对各西瓜杂交组合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组合‘1807WME167’早熟性最好;各杂交组合普遍生长势强、坐果易。爬地栽培的杂交组合中‘1712WME237’果皮厚度最薄,为6.92mm;吊蔓栽培杂交品种中的‘1807WME339’果皮厚度最薄,为3.04 mm。杂交组合中‘1807WME3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其中心可溶性固性物含量为11.32%,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8.77%。通过对果实品质的综合分析得出,两种栽培模式下综合品质评价值最高的杂交组合分别为‘1812WME001’、‘1807WME338’,最适宜大棚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2)日光温室西瓜杂交组合筛选研究。采用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的方式,对西瓜杂交组合的生长特性、产量、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梦RS66-57’早熟性最好;‘苏创907-147’产量指标最优,单果重和每公顷产量分别达3.25 kg和5.41 kg/m2;‘苏梦6号’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达13.53%。分析得到‘苏创907-124’挥的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最高,其香气最为浓郁。‘苏梦RS66-57’的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最高,其风味最具西瓜清香和西瓜果皮香气。验证了全有机营养袋式基质栽培优于土壤栽培配合有机营养液的栽培方式。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值法对西瓜果实的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在日光温室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下,品质最佳、风味最优的3个西瓜杂交组合为‘苏梦6号’、‘苏梦907-099’、‘苏梦907-032’。(3)不同西瓜杂交组合和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西瓜产量品质影响研究。利用日光温室中筛选出的3个最为优异的西瓜杂交组合,分别配合施用3种不同配方的有机营养液。研究结果表明,从配方的角度来看,以猪粪为主的有机营养液配方较其他两种配方更能够促进西瓜生长发育、提高果实品质、更好地协调各个生长时期的养分分配。从品种的角度来看,最优的品种为‘苏梦907-032’。综上,最优处理为以猪粪为主配合‘苏梦907-032’这一处理。
罗兰[5](2020)在《贵阳市速生叶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速生叶菜是贵阳市主要保供蔬菜品种之一,为适应当前市场供应,近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在适时播种、科学育苗和移栽前提下,总结出菜心—油麦菜—菠菜—小白菜—红苋菜—生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667 m2年产量1万kg,667 m2产值2.5万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刘乃新[6](2020)在《甜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及差异代谢产物分析》文中认为甜菜属于苋科(Amaranthaceae)甜菜属(Beta L.),一、二年及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用途可将生产中的栽培型甜菜分糖甜菜、根甜菜、叶甜菜及饲料甜菜。甜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糖甜菜是工业制糖的原材料,世界上食糖的30%是由糖甜菜生产出来的。根甜菜和叶甜菜食用价值及观赏价值高,是非常好的园林结合生产的资源植物。为了能够很好的开发利用甜菜资源,本研究通过利用新开发的高多态性SSR标记,对搜集到的甜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甜菜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甜菜种质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及育种研究奠定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三种栽培型甜菜的5个甜菜品种,通过全基因重测序开发甜菜基因组InDel标记。获得InDel标记的分布特征结果为:5个甜菜品种中分别发现了 343138、317057、281435、312444和316595个InDel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间区,约占全部位点的55%,其次是基因区。在基因区内,大部分的InDel位点分布在内含子中,蛋白质编码区中分布的InDel位点最少。InDel位点的数量随着InDel长度的增加而减少(基因间区除外),在基因区内大部分InDel位点的长度为3 bp或其整数倍,在基因间区内大部分InDel位点度为1 bp。5个甜菜品种的InDel位点在蛋白质编码区的分布趋势和数量也与参考基因组相似,分别有4828、4810、4473、4975和4824个InDel位点,这些InDel位点的差异几乎都会引起编码蛋白质的显着变化,因此不适合进行引物开发。(2)基于NCBI甜菜参考基因组数据分析和鉴定了甜菜全基因组SSR标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甜菜基因组共有174218个SSR位点,SSR重复基元类型主要以五核苷酸为主,占全部SSR的33.32%,其次是三核苷酸,占全部SSR的31.80%,二核苷酸SSR位点总数的20.37%,六核苷酸SSR位点总数的12.51%,四核苷酸SSR位点最少,占总数的2.00%。甜菜基因组中的二核苷酸重复基序大部分是TA/TA重复基序(占40.59%),三核苷酸重复基序(AAT/ATT)n,(TAA/TTA)n 和(ATA/TAT)n 为最多,分别占了 22.51%,18.01%和16.50%。在甜菜基因组上设计出的27649对引物中,通过e-PCR预测,挑选出特异性引物18271对引物定位在甜菜基因组上,平均每Mb序列有48.52对引物。9条染色体中Chr3上引物的密度最高,其次是Chr4和Chr2,密度最低的是Chr9上,与NCBI数据库登入的SSR引物相比较,SSR分子标记在染色体的密度提高了 37倍。(3)以三种栽培型甜菜20个甜菜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RAD-seq测序技术,鉴定出甜菜中含有38884682 SNP位点,17916个SSR位点。在这些SSR位点钟去除SNP,保留InDel,20个样本间两两比较后,共获得SSR标记698个。(4)以糖甜菜、根甜菜和叶甜菜三种栽培型甜菜18个甜菜品种为研究材料,筛选确定核心引物18对,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18个SSR的PIC范围是0.32~0.72,PIC较高的(>0.5)的SSR有10个,其中6个是通过RAD-seq测序分析获得的,RAD62的PIC值最高,4个是甜菜参考基因组开发的SSR引物。(5)利用18对SSR引物对78个甜菜不同栽培型甜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8个样本按照用途聚类分为四个类群,第一类群资源仅有1份种质,为俄罗斯甜菜品种,引入中国后很少参与甜菜育种,与其它甜菜品种关系较远且保持独立一支;第二类群共有3份种质,均为黄梗叶甜菜;第三类群资源共有50份种质,以糖甜菜种质(46份)为主,同时与3份红梗叶甜菜和1份红叶甜菜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第四类群以叶甜菜品种(18份)为主,同时包括2份饲料甜菜、1份红根甜菜、3份糖甜菜,这可能与其它各类型甜菜最初起源于叶甜菜有关。叶甜菜、糖甜菜聚类明确,不同叶色甜菜起源复杂,红色系甜菜(红梗叶甜菜、红根甜菜、红叶甜菜)又存在多起源,黄梗叶甜菜嵌在叶甜菜、糖甜菜两个类群中。本分类结果较好的反应了品种间的谱系关系,与应用分类基本一致。可以认为基于基因组学开发的分子标记在鉴定甜菜亲缘关系中是有效的。(6)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糖甜菜、根甜菜、黄梗叶甜菜代谢产物,共鉴定甜菜代谢产物2545个。其中明确化学名称的物质有260个。两两比对确定可靠差异代谢物共计99个。三种甜菜样本差异代谢产物分布在56个KEGG代谢通路中。黄梗叶甜菜和根甜菜的差异代谢物较少,支持了分子标记聚类分析认为这两类甜菜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的结果。(7)确定根甜菜和黄梗叶甜菜间17种差异代谢物,分布在18个代谢通路中;糖甜菜和根甜菜间34种差异代谢物分布到31个KEGG途径。糖甜菜和叶甜菜间89种差异代谢物,分布在55个代谢通路中。这些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差异为探索不同栽培类型甜菜在特定生长阶段经济价值及代谢机理研究提供重要信息。(8)对糖甜菜、根甜菜和叶甜菜三种类型甜菜几种典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代谢产物的含量差异比较发现:皂苷类物质齐墩果酸3-O-葡萄糖酸苷在糖甜菜、根甜菜中含量较高;橙皮素含量在根甜菜和黄梗叶甜菜中较高;乙内酰脲衍生物尿囊素在糖甜菜中含量约是另外两种类型甜菜的3倍;甲基硫氧嘧啶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在糖甜菜中含量最高;在黄梗叶甜菜和根甜菜中,血清素显着高于糖甜菜。萘醌类化合物散沫花素在糖甜菜中是另外两种甜菜含量的3-4倍。在甜菜中新发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代谢物有棕榈酰溶血磷脂酸、萜类化合物诺米林,且在黄梗叶甜菜和根甜菜中,棕榈酰溶血磷脂酸显着高于糖甜菜;萜类化合物诺米林在根甜菜和黄梗叶甜菜中的含量约是糖甜菜中诺米林含量的2倍以上。
王飞[7](2020)在《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文中研究说明观赏甜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外观艳丽,色泽诱人,是潜在的观叶类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及长江黄河部分流域,在东北地区露地栽培不能越冬。如果培育适应东北地区气候的园林绿化新品种,则需评估多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并研究耐寒相关分子调节机制。本研究测定了低温胁迫下两种观赏甜菜叶片电导率、SOD、CAT、POD的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评估了两种观赏甜菜的抗寒性。通过低温胁迫下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筛选获得冷胁迫响应的糖基转移酶基因Bv GT708和Bv GT74。糖基转移酶(GT)是甜菜素糖基化过程的一类重要修饰酶,参与甜菜素的合成途径,是甜菜呈现红色并具有观赏性的重要因素。同时,糖基转移酶基因调控植物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特别是低温胁迫。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预测Bv GT708、Bv GT74的生化特性并克隆两个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将Bv GT708基因转入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中,以期在模式植物中研究基因功能,最终为开发耐寒观赏甜菜新品种及观赏植物色素合成途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10℃下,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红甜菜和黄甜菜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SOD、CAT、POD的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红甜菜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而黄甜菜可溶性糖含量则逐渐下降。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红甜菜的抗寒性强于黄甜菜,为观赏甜菜抗寒性提供参考数据。(2)通过连续6周测定红甜菜叶片中甜菜素含量,发现随着红甜菜不断生长发育,甜菜素含量逐渐增加。q PCR结果显示Bv GT708相对表达量随着红甜菜发育期的逐渐增加而逐渐上升,Bv GT74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Bv GT708与甜菜素积累呈正相关,而Bv GT74与甜菜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推测Bv GT708可能参与甜菜素的合成。(3)通过测定观赏甜菜在-10℃甜菜素含量,发现甜菜素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甜菜素可能响应低温胁迫。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低温处理下,红甜菜Bv GT708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和甜菜色素相似,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Bv GT708可能通过参与甜菜色素合成来响应低温胁迫。(4)为了进一步分析Bv GT708、Bv GT74基因在甜菜色素合成中的作用,从红甜菜叶片中克隆Bv GT708、Bv GT74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Bv GT708开放阅读框共49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20,分子量为38450.37 KD。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为-0.255,属于亲水蛋白。Bv GT74开放阅读框共471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21;分子量为36.1116 KD脂肪数为72.66,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为-0.130,亲水性蛋白。(5)成功构建了Bv GT708、Bv GT74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Bv GT708、p BI121-Bv GT74,以及Bv GT708的荧光蛋白双元表达载体p BI121-GFP-GT708。通过花序侵染法将Bv GT708转入拟南芥,通过抗性筛选初步筛选出转基因拟南芥幼苗T0代4株,阳性率为57.1%,为该基因的抗寒性研究奠定基础。利用农杆菌介导将Bv GT708转入烟草,获得T0代转基因烟草6株,阳性率为75.0%,为该基因在植物中甜菜素合成研究提供基础。
李爽,谷文,于美军,张槊,佟博,杨宇轩,徐安琪[8](2020)在《苋菜多环境培植——以大棚培植为主》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人们为了促进自己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逐渐向绿色蔬菜靠拢,而被称为"6月的苋当鸡蛋、7月的苋金不换"的苋菜也走入人们视野当中。苋菜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纯绿色蔬菜,同时苋菜还可以加快骨折愈合,排出毒素、防止便秘等功效,其减肥功效独受大众喜爱。但是苋菜属于反季蔬菜的一种要想常年对其进行市场供应就需要探寻出全新的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大棚种植分析出多环境下苋菜的培植方式与效果。
邵玲,陈甜妹[9](2019)在《苋菜秋冬季种植生长生理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8种不同产地的苋菜品种为材料,在肇庆地区持续2年采用露地与设施大棚栽培的方式,探讨秋冬季苋菜的生长生理特性,为反季节高效优质栽培苋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露地栽培地928°C温度变幅,明显抑制苋菜植株的正常生长。特选尖叶苋菜(TL)、新白苋菜(XL)品种的发芽率低于50%,各品种植株显着矮化,圆叶白苋菜(YL)、XL株高仅为5 cm左右。大棚栽培的各苋菜品种的发芽率、株高、叶长、叶宽、生物量明显优于露地的栽培方式。露地栽培显着提高苋菜叶中叶绿素SPAD值、苋菜红素、总酚和类黄酮等次生代谢物的积累,为苋菜在本地区秋冬季试行种植提供了生理依据。红叶型苋菜品种对中度低温胁迫适应性更强, 3种次生代谢物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绿叶型品种。供试的8种苋菜品种中, YL、TL、XL品种并不适合在广东肇庆地区秋冬季节栽培。苋菜在当地的反季节栽培,建议采取设施大棚的种植方式,选用江西产地的圆叶红苋菜(YH)或广西产地的优选快大尖叶青苋菜(KL)品种,可达到较好的经济收益。
汪李平[10](2019)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苋菜栽培技术》文中认为苋菜又名青香苋、红苋菜、红菜、米苋等,为苋科以嫩茎叶供食用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长江流域普遍栽培,因其抗性强,易生长、喜热、耐旱、耐湿,且病虫害较少,是大众喜爱的夏季主要绿叶蔬菜之一。苋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特别是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同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民间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由此
二、早春红苋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春红苋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冈设施小西瓜——苋菜——网纹甜瓜三茬复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 |
2 小西瓜吊蔓栽培要点 |
2.1 品种选择 |
2.2 播种育苗 |
2.3 整地备种 |
2.4 种植管理 |
2.5 病虫害管理 |
2.6 适时采收 |
3 苋菜栽培要点 |
3.1 品种选择 |
3.2 土壤选择和整地 |
3.3 催芽播种 |
3.4 管理与采收 |
4 网纹甜瓜吊蔓栽培要点 |
4.1 品种选择 |
4.2 整地播种 |
4.3 种植管理 |
4.4 病虫害管理 |
4.5 适时采收 |
5 种植效益分析 |
(2)常德地区大棚苦瓜套作苋菜高效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苦瓜栽培 |
1.1 品种选择 |
1.2 播种育苗 |
1.2.1 制作苗床 |
1.2.2 摆放育苗穴盘 |
1.2.3 浸种催芽 |
1.2.4 播种 |
1.2.5 苗床管理 |
1.3 整理施肥 |
1.3.1 选地 |
1.3.2 整地 |
1.3.3 施基肥 |
1.3.4 起垄 |
1.4 定植 |
1.5 田间管理 |
1.5.1 温度管理 |
1.5.2 肥水管理 |
1.5.3 吊蔓整枝 |
1.6 病虫害防治 |
1.7 采收 |
2 苋菜栽培 |
2.1 品种选择 |
2.2 栽培技术 |
2.2.1 种子处理 |
2.2.2 平垄播种 |
2.2.3 田间管理 |
2.2.4 病虫害防治 |
2.3 采收 |
(3)武汉市蔡甸区四种特色高效模式(上)(论文提纲范文)
1模式一:小西瓜—藜蒿 |
1.1 模式效益 |
1.2 茬口安排 |
1.3 小西瓜栽培要点 |
1.4 藜蒿栽培要点 |
2模式二:苋菜—苦瓜—莴苣 |
2.1 模式效益 |
2.2 茬口安排 |
2.3 苋菜栽培要点 |
2.4 苦瓜栽培要点 |
2.5 冬莴苣栽培要点 |
(4)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西瓜杂交组合筛选及营养液配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基质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
1.1.1 无机基质栽培发展概况 |
1.1.2 有机基质栽培发展概况 |
1.2 营养液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
1.2.1 无机营养液发展概况 |
1.2.2 有机营养液发展概况 |
1.3 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发展概况 |
1.4 设施西瓜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大棚中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不同西瓜杂交组合产量与品质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场地与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2.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棚西瓜杂交组合生育期及田间表现的比较 |
2.2.2 大棚西瓜杂交组合果实商品性状的比较 |
2.2.3 大棚西瓜杂交组合产量比较 |
2.2.4 大棚西瓜杂交组合果实品质指标的比较 |
2.2.5 大棚西瓜杂交组合果实品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
2.2.6 基于TOPSIS分析法的西瓜杂交组合果实综合品质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日光温室中全有机营养栽培西瓜杂交组合产量、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3.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日光温室西瓜杂交组合生长特性的比较 |
3.2.2 日光温室西瓜杂交组合商品性状及产量的比较 |
3.2.3 日光温室西瓜杂交组合果实品质指标的比较 |
3.2.4 日光温室西瓜杂交组合挥发性物质测定结果 |
3.2.5 西瓜品质及香气成分含量的隶属函数值及综合得分 |
3.3 讨论 |
3.3.1 西瓜的生长特性、产量及营养风味品质 |
3.3.2 西瓜香气成分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全有机营养基质袋式栽培西瓜杂交组合和配方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4.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对西瓜主蔓长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西瓜外观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对西瓜品质指标的影响 |
4.2.4 不同处理对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贵阳市速生叶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接茬模式茬口安排 |
2 栽培关键技术 |
2.1 菜心 |
2.2 油麦菜 |
2.3 菠菜 |
2.4 小白菜 |
2.5 红苋菜 |
2.6 生菜 |
(6)甜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及差异代谢产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甜菜的概述 |
1.1.1 甜菜的起源、演化和分布 |
1.1.2 甜菜分类的研究现状 |
1.1.3 甜菜栽培型变种 |
1.1.4 甜菜的应用价值 |
1.2 植物SSR标记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
1.2.1 植物SSR标记的开发 |
1.2.2 植物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1.2.3 甜菜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
1.3 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进展 |
1.3.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念与意义 |
1.3.2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 |
1.4 代谢组学 |
1.4.1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
1.4.2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 |
1.4.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1.4.4 代谢组学数据库 |
1.5 甜菜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甜菜InDel标记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菜品种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
2.2.2 重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分析 |
2.2.3 InDel位点的注释分析 |
2.2.4 InDel序列长度分布分析 |
2.3 讨论 |
2.3.1 重测序甜菜品种基因组中InDel位点的分布 |
2.3.2 甜菜品种基因组中InDel序列长度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3 甜菜全基因组SSR标记位点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基因组SSR位点的搜索 |
3.1.2 电子PCR引物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甜菜SSR基因座的丰度和相对丰度 |
3.2.2 甜菜SSR类型和频率特征 |
3.2.3 SSR引物的电子PCR(e-PCR) |
3.3 讨论 |
3.3.1 甜菜全基因组SSR的分布 |
3.3.2 甜菜全基因组SSR多态性潜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RAD-seq测序技术开发甜菜多态性SSR标记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搜索SNP和SSR位点 |
4.1.4 不同样品间测序数据比对开发特异性SSR标记 |
4.1.5 SSR引物设计及电子PCR引物多态性预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RAD测序并对其结果进行整合 |
4.2.2 GO分类 |
4.2.3 搜索SNP位点 |
4.2.4 群体SNP-InDel统计 |
4.2.5 不同样品SSR位点相互比对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甜菜基因组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
5.2.2 提取甜菜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5.2.3 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甜菜DNA对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的影响 |
5.2.4 不同PCR扩增程序扩增效果比较 |
5.2.5 SSR引物多态性评价 |
5.2.6 甜菜种质资源SSR标记聚类分析 |
5.2.7 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比较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不同栽培型甜菜差异代谢物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剂、仪器与耗材 |
6.2 试验方法 |
6.2.1 代谢物提取 |
6.2.2 检测分析 |
6.2.3 数据评估和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样本质控分析 |
6.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6.3.3 全部样本聚类热图分析 |
6.3.4 OPLS-DA分析及置换检验 |
6.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聚类分析 |
6.3.6 不同栽培类型甜菜差异代谢物及KEGG pathway综合比对分析 |
6.3.7 根甜菜和叶甜菜样本间差异代谢物及KEGG pathway分析 |
6.3.8 糖甜菜和根甜菜样本间差异代谢物及KEGG pathway分析 |
6.3.9 糖甜菜和叶甜菜样本间差异代谢物及KEGG pathway分析 |
6.3.10 不同栽培型甜菜其他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6.4 讨论 |
6.4.1 甜菜色素研究进展 |
6.4.2 甜菜皂苷及黄酮类成分比较 |
6.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简化基因组测序程序 |
附录B DNA提取方法 |
附录C 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材料 |
附录D 不同栽培类型甜菜代谢产物总表 |
附录E 不同栽培类型甜菜差异代谢物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1.2.1 低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甜菜抗寒性研究进展 |
1.2.3 低温对甜菜素合成的影响 |
1.3 甜菜素研究进展 |
1.3.1 植物色素与甜菜素 |
1.3.2 甜菜素理化性质 |
1.3.3 甜菜中甜菜素的研究进展 |
1.3.4 甜菜素合成及关键酶研究进展 |
1.4 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
1.4.1 糖基转移酶简介 |
1.4.2 糖基转移酶与花青素的合成 |
1.4.3 糖基转移酶与甜菜素的合成 |
1.4.4 糖基转移酶与植物抗逆性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引物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2.1 低温胁迫下观赏甜菜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2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序列的获得 |
2.2.3 BvGT708、BvGT74 基因克隆 |
2.2.4 BvGT708、BvGT7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5 BvGT708、BvGT74 基因表达分析 |
2.2.6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
2.2.7 农杆菌介导BvGT708、BvGT74 转化拟南芥 |
2.2.8 农杆菌介导BvGT708转化烟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 |
3.1.1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的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
3.1.2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1.3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3.1.4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3.1.5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3.1.6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可溶性糖的影响 |
3.1.7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脯氨酸的影响 |
3.1.8 隶属函数法评价植物抗寒性 |
3.2 低温胁迫下观赏甜菜甜菜素含量变化 |
3.3 红甜菜叶片总RNA提取 |
3.4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1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的克隆 |
3.4.2 BvGT708、BvGT7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5 BvGT708、BvGT74 表达分析 |
3.5.1 BvGT708、BvGT74 不同时期表达分析 |
3.5.2 低温胁迫下BvGT708、BvGT74 表达分析 |
3.6 表达载体构建 |
3.6.1 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 BI121-GFP-BvGT708 构建 |
3.6.2 pBI121-BvGT708 表达载体构建 |
3.6.3 pBI121-GT74表达载体构建 |
3.7 BvGT708基因转入模式植物 |
3.7.1 BvGT708转化拟南芥 |
3.7.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 |
3.7.3 BvGT708转化烟草 |
3.7.4 转基因烟草的PCR鉴定 |
4 讨论 |
4.1 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评价 |
4.2 甜菜素响应低温胁迫 |
4.3 BvGT708、BvGT74 响应低温胁迫 |
4.4 BvGT708、BvGT74 基因表达与甜菜素积累的相关性 |
4.5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筛选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苋菜多环境培植——以大棚培植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1 苋菜的主要功效 |
2 苋菜大棚多环境培植方法 |
2.1 大棚多环境中对环境的要求 |
2.2 苋菜种植中对品种的选择 |
2.3 对播种的要求与管理 |
2.4 大棚苋菜采收的要求 |
3 结束语 |
(9)苋菜秋冬季种植生长生理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2.1 大棚与露地栽培环境温湿度测定 |
1.2.2 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
1.2.3 叶片色素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
1.2.4 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苋菜种植大棚与露地栽培地温湿度的比较 |
2.2 两种栽培方式对各苋菜品种发芽率的影响 |
2.3 两种栽培方式对各苋菜品种株高和叶质量指标的影响 |
2.4 两种栽培方式对各苋菜品种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2.5 两种栽培方式下各苋菜品种叶中苋菜红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
2.6 各苋菜品种叶中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的比较 |
2.7 两种栽培方式对不同苋菜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10)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苋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2 品种类型 |
2.1 绿苋 |
2.2 红苋 |
2.3 彩色苋 |
3 栽培季节 |
4 栽培技术 |
4.1 整地与播种 |
4.2 大田管理 |
5 采留种技术 |
6 病虫害防治 |
6.1 病害 |
6.2 虫害 |
四、早春红苋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冈设施小西瓜——苋菜——网纹甜瓜三茬复种栽培技术[J]. 李树勇,季静. 长江蔬菜, 2021(21)
- [2]常德地区大棚苦瓜套作苋菜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 赵伶俐,康杰,黄琳,张忠武,邓正春,陈志兵,肖彬,朱一星. 南方农业, 2021(31)
- [3]武汉市蔡甸区四种特色高效模式(上)[J]. 朱汉桥,祝花,王书月,王孝琴,申衍月,殷新娟. 长江蔬菜, 2021(11)
- [4]全有机营养袋式栽培西瓜杂交组合筛选及营养液配方优化研究[D]. 王雪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贵阳市速生叶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J]. 罗兰. 长江蔬菜, 2020(13)
- [6]甜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及差异代谢产物分析[D]. 刘乃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7]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D]. 王飞.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苋菜多环境培植——以大棚培植为主[J]. 李爽,谷文,于美军,张槊,佟博,杨宇轩,徐安琪. 农家参谋, 2020(06)
- [9]苋菜秋冬季种植生长生理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分析[J]. 邵玲,陈甜妹. 植物生理学报, 2019(09)
- [10]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苋菜栽培技术[J]. 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