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马水泥”投资1.9亿扩产(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迪[1](2019)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发 ——以乌兰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认为地理实践力的提出决定了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它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堂中学习的地理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因此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地理实践力变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和粘合剂。本文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开发乌兰浩特市地理实践活动项目、探究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从众多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中遴选出18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为地理教师提供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能够直接使用的地理实践活动方案,丰富了乌兰浩特市地理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以地理要素为分类依据,遴选30个适合乌兰浩特中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乡土资源,其中包括9个“自然地理考察资源”和21个“人文地理调查资源”。第二,设计了由活动主题与课题、活动目的、参与人员、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实施过程、活动评价、活动总结九部分组成的六个主题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地理实践活动项目。同时选择两个项目进行实践,归纳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启示。第三,笔者吸取案例分析与活动设计启示,提出了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策略包括以下九个方面:利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地理素材设计活动主题,利用多种组织形式设计难度存在差异的活动课题,从核心素养出发着重聚焦地理实践力设计活动目标,利用体现地域特色的乡土地理情境设计活动地点,从地理知识、实践方法安全提示等全面设计活动准备,利用小组合作-任务分配设计活动人员体现学生参与性,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活动过程,利用注重过程的反馈方式设计活动评价与总结,利用科学的理论基础保证活动方案具有科学性。
温秉义[2](2019)在《集团管控视角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与协同效应研究 ——以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时期,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企业在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中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抉择。传统行业的发展逐渐进入瓶颈,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战略性新兴行业成长迅速,支撑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也进一步放大。在此背景下,并购重组作为促进资源要素重新整合、实现最优配置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产能过剩等矛盾,推动资本向关键领域聚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企业的资本运作中,并购重组市场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的落实,企业集团在并购交易中的参与度逐渐提升。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及其在交易中的角色定位,对并购重组的动因产生、业务整合以及协同效应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决定着并购的成功与否。因此,企业集团整体管控体系的构建,是并购重组交易的重要保障因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集团管控视角分析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的产生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再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发展状况切入,对并购重组市场规模、地区及行业分布、审核政策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并购交易中企业集团参与度、并购标的选择以及并购交易方式等方面呈现的特征及存在的相关风险。为进一步研究企业集团参与并购重组中集团管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案例,在介绍交易背景、交易方案、预期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作为企业集团母公司的通威集团与作为企业集团资本运作平台的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在并购中管控思路的设计,并从集团管控的视角出发,对本次交易中光伏资产注入的动因产生、农牧与光伏两大业务板块的整合以及多方面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并购重组是企业集团转型发展、提升集团价值的重要实现路径,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是并购成功的外部助推,而企业集团对整个并购流程的管控则是并购成功的内生动力。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现阶段并购市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可为同类企业集团拓宽产业布局思路、提升产业布局效果提供启示与借鉴,从而助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周新年[3](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郑兴[4](2018)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上,2015年至2016年跌宕起伏的行情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牛市、股灾、救市、熔断……许多上市公司引以为傲的高股价数日内跌至谷底,但是,也有不少上市公司虽有宽幅震荡,却在后续的行情中屡创新高。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市值高低反映了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好坏,反映了市场对上市公司信心的高低。相较于市值高低,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率也会影响股东价值以及融资效率等。笔者供职于上市公司华映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映科技”),由于两次股灾带来的股价巨幅波动,公司被迫两次修改非公开发行股票价格,最终耗时两年才完成定向增发募资工作,而募投项目的延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转型发展,直接表现就是错过了面板业繁荣的2017年。本文先对国内外市值管理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华映科技投资与市值管理部的工作经验,以及可获得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相关资料,利用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包括信息披露、沟通渠道建设、机构调研等)进行研究,得出优秀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特质和应采取的策略。最后对华映科技进行分析,得出改善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方向,以利后续维护股价稳定。本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助于维护合理股价、减少波动、降低融资成本等。因此,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应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并且,设立与制度相匹配的组织机构,有效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第二,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包括公司战略布局、经营计划、经营环境及经营状况等,让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的价值。第三,积极拓展与投资者的沟通渠道,主要包括业绩说明会、机构调研并发布研报、路演与反路演等方式,并提高与投资者交流的主动性。
闻斌[5](2016)在《鼎胜铝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铝箔生产大国,2006年中国铝箔产量达到8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铝箔生产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铝箔出口大国,2010年中国铝箔出口量达到49.92万吨,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铝箔净出口国;并且,近年来中国铝箔的产量和出口量均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世界铝箔行业的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主导地位。但同时,由于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和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铝箔行业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产能过剩、国内外铝锭价倒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都给中国铝箔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鼎胜铝业集团作为铝箔出口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出口商,同样面临着以上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研究铝箔行业的关键数据,把握准确的行业发展动向,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本文结合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搜集铝箔行业的数据资料,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近年来中国铝箔行业的生产情况、消费情况和进出口贸易情况;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矩阵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铝箔行业吸引力、企业竞争力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企业的优势、规避自身的劣势,利用各种外部机会,来应对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最后,根据当前的铝箔市场形势、企业的自身特点和未来规划,总结出提升鼎胜铝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六条对策建议。这六条对策建议切合企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并且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用于给决策者提供合理的依据,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模式和行动方案,进一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使得鼎胜铝业集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薛俊[6](2015)在《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项目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并购作为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的有效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中资本优化配置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经济选择的一种途径。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本文主要从研究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知识,为金瑞科技并购振兴化工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被并购企业振兴化工内外部环境、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的情况下,对并购项目方案的设计前提、财务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和投融资决策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金瑞科技并购振兴化工设计出一套适合的并购方案,通过并购项目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让并购双方都达到最好的并购效果。为确保并购项目的成功,本并购项目要重点对财务风险进行关注,实现并购项目的有效融资,并购后还要整合控制要点,有针对性的分析振兴化工是否具有功能缺乏、功能重叠等问题,争取实现并购项目的长期最大回报。通过对金瑞科技并购振兴化工的深入剖析,详细分析了并购项目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情况,并购将实现金瑞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为矿业企业的并购指引了方向,也为并购项目方案研究提供了借鉴。
李国鹏[7](2015)在《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全文简称天安公司)的战略管理,天安公司是云天化集团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全文简称云天化股份)的子公司,是云天化(SH600096)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即从事磷复肥、黄磷的生产制造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无论产能、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在全国行业内有较大的影响能力。研究天安公司的战略,等同于研究云天化股份的发展前景及行业的动态,论文主要从天安公司所面临现状出发,研究所面临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因素,分析天安公司所处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提出了天安公司近五年的战略选择、愿景、定位、使命、目标,并确定天安公司相关资源、投资、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策略措施。论文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内外磷复肥行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重点是2014年磷复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同时深刻领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具具体分析天安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现状,提出解决天安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主要问题。
吴志斌[8](2012)在《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支持。近年来,我国各地呈现出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关于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仍然较少,针对性不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克服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科学选择产业集群的培育路径和公共政策,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珠三角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新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历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以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作用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简要回顾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和分析比较国外政府与我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以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等方法,研究探讨了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通过对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优势和动因的分析,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变迁,以及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证明了新会区地方政府在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重点分析了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存在错位和缺位行为、政府干预作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并从角色定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原则、地方政府作用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推动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参考,对国内县(市、区)一级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宁[9](2011)在《增发投资机会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方面,首先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MM系列理论、增发对绩效影响的文献、增发对股价影响的文献等。本文观察到众多增发公司作为一个群体,其股价明显超过了同期市场的整体表现,因而从增发公司这个群体中寻找投资机会是有意义的。本文先对增发影响股价的原理从实证角度进行了讨论,从2007全年度实施增发的163家上市公司数据来看:增发增厚了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同时从估值定价的角度来看,增发公司的市净率在经历一段时间以后也逐渐回升到市场的平均市净率之上,因而导致了股价的超额收益,接下来本文讨论了超额收益在什么阶段、符合什么特征的上市公司中表现最突出,并以此作为选股的思路。从阶段分布来看,本文研究了从2010年7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这一年时间内实施增发的182家上市公司,同时还研究了与上述公司处于相同的增发预案公告时间段但未实施增发的173家公司的后期走势、阶段分布等情况。通过增发成功公司各个阶段的股价走势的比较以及对增发成功和不成功公司的比较,认为在增发方案获得发审委通过之后是良好的投资阶段。在选定投资阶段后,进一步在这个阶段中从多个角度寻找最优的投资机会,认为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的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发行对象仅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募集比例较大、增发前股本较小、股价低于增发价。同时对发行前的净资产收益率、发审委通过前股价的涨幅等特征无需多做考虑。本文目的是为了在实际运用中指导投资,因此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从增发进程处于2010年6月30日到2011年8月18日之间的公司中初选出29家公司,并从两个时段内分别筛选出8家和3家公司作为指导投资的实例。经过上述从“面”上的统计数据入手的分析后,本文选取了统计阶段涨幅最大的五家公司逐一进行分析,一是作为实证研究,把前文的分析落实到具体公司这个“点”上,并对前文的分析进行验证,二是希望从股价上涨最多的公司这个微观层面上找到统计数据中无法发现的投资线索。结果发现五家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符合一些可以借鉴的共同的特征,如处于高景气的细分行业、公司在增发之前的业绩就已经表现出快速增长、募集资金的投向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对上市公司增发过程中的各个时间段有更细致的分析,前人在本领域研究从时间段上一般笼统地分为董事会预案公告前后和增发股份上市前后,而本文按照重要时间节点将增发分为了六个时间段逐一进行对比,更精确地分析增发公司股价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以便寻找其中最佳的投资时段。其次,未见前人对增发未能成功实施的公司进行分析,仅对成功实施的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这样的统计分析结果在逻辑上是存在瑕疵的,因为在增发未确定之前忽略了增发失败公司的数据,可能使最后的结果存在误导。本文将这部分公司也纳入了研究范围,从而使分析的逻辑更加优化。第三,相比前人的报告,本文从更多的角度对增发公司及其股价的各种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从具体公司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用以指导投资。
黄博[10](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市场(再)融资功能得以恢复,定向增发也正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方式。由于其发行门坎低、手续简便、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定向增发在再融资开闸后立即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要选择。但同时定向增发也会对新老股东之间的财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其发行机制也尚存一些技术性的漏洞,加之监管层还缺乏对之监管的经验,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利益输送问题,这既对上市公司造成了危害,同时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首先,本文阐述了定向增发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在国际成熟市场中的运行状况,同时也比较了定向增发与其他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异同,总结出了定向增发的优势。接着,本文推导了定向增发机制下各利益主体的财富再分配模型,得出定向增发会使新股东财富增加,老股东财富减少,即出现了财富再分配现象。并抽象出了现实中的相关利益体的类别。然后,论述了定向增发对相关利益体的正面影响,作为定向增发的利益基础,并引出了相关主体在财富再分配效应下的行为动机。最后,论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定向增发中相关利益体的利益协调办法,并考虑了定向增发过程中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二、“天马水泥”投资1.9亿扩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马水泥”投资1.9亿扩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发 ——以乌兰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乌兰浩特市乡土地理与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分析 |
(一)乌兰浩特市乡土地理 |
(二)乌兰浩特市地理实践活动资源分析 |
三、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一)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说明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发 |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组成 |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开发 |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策略 |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实施 |
(一)“红城的红色记忆”旅游路线规划活动实践 |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几点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一)乡土地理考察记录表 |
(二)乡土地理访谈记录表 |
(三)乡土地理调查记录表 |
附录2:18个案例一览表 |
附录3:18个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所开发的地理实践项目 |
附录5:小气象大世界,气象考察活动实践记录 |
附录6:地理实践活动安全协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集团管控视角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与协同效应研究 ——以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集团管控文献 |
2.1.2 并购动因文献 |
2.1.3 协同效应文献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低估理论 |
2.2.2 多元化发展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协同动因理论 |
3.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发展状况 |
3.1 并购重组市场状况 |
3.1.1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
3.1.2 发达地区交易活跃 |
3.1.3 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
3.1.4 证监会审核风向趋严 |
3.2 并购重组交易状况 |
3.2.1 企业集团作用凸显 |
3.2.2 产业整合成为主要目的 |
3.2.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占据主流 |
3.3 并购重组风险状况 |
3.3.1 业绩承诺不能实现 |
3.3.2 业务整合不达预期 |
3.3.3 控制权被动变更 |
4.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案例基本情况 |
4.1 双主业并购背景 |
4.1.1 农牧板块发展进入瓶颈 |
4.1.2 光伏市场前景广阔 |
4.1.3 农牧光伏潜在协同 |
4.2 双主业并购交易方案 |
4.2.1 主要交易各方简介 |
4.2.2 第一次并购重组交易方案 |
4.2.3 第二次并购重组交易方案 |
4.3 双主业并购实施进程 |
4.3.1 注入通威新能源、永祥股份 |
4.3.2 注入合肥通威 |
4.4 双主业并购预期效果 |
5.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案例分析 |
5.1 双主业并购集团管控视角分析 |
5.1.1 集团管控模式设计 |
5.1.2 集团管控模式调整 |
5.2 双主业并购交易动因分析 |
5.2.1 通威集团旗下光伏资产的价值低估 |
5.2.2 通威集团旗下光伏业务需要融资平台 |
5.2.3 “渔光一体”发展前景广阔 |
5.3 双主业并购业务整合分析 |
5.3.1 资产注入前集团主导的业务整合 |
5.3.2 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主导的整合 |
5.4 双主业并购协同效应分析 |
5.4.1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
5.4.2 业务协同效应分析 |
5.4.3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6.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企业并购成功的外部助推 |
6.1.2 企业并购成功的内生动力 |
6.2 启示 |
6.2.1 明确企业战略布局 |
6.2.2 合理运用并购手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的范畴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
1.3.5 权力 |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1.6 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
2.1.5 小结 |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
2.2.5 小结 |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
2.3.3 小结 |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
3.1.3 小结 |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
3.2.5 小结 |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
3.4.1 岛洲型聚落 |
3.4.2 沙洲型聚落 |
3.4.3 新沙洲型聚落 |
3.4.4 小结 |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
4.4.6 小结 |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
4.5.3 顺德社的类型 |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
6.3.1 城郭型墟市 |
6.3.2 乡村传统墟市 |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
6.3.4 小结 |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
7.1.1 顺德区划沿革 |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
7.5 本章小结 |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
8.4.1 工业化 |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
9.3.1 理论总结 |
9.3.2 余论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地方志 |
二、史书、古籍、史料 |
三、族谱、碑刻 |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
六、外文文献 |
七、其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投资者关系与市值管理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市值管理文献研究 |
一、价值管理 |
二、市值管理 |
三、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 |
第二节 投资者关系管理文献研究 |
一、国外投资者关系管理文献研究 |
二、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文献研究 |
第三章 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及分析 |
一、福建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 |
二、2015年评价结果 |
三、2015年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机构调研与市值表现关系 |
一、模型选择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超额收益率的统计分析 |
四、超额收益率成因分析 |
五、小结 |
第三节 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
一、投资者关系制度及组织建设 |
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加强自愿性披露 |
三、拓宽与投资者的沟通渠道 |
第四章 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华映科技经营情况 |
一、公司业务及行业 |
二、公司财务情况 |
三、公司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与问题 |
一、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 |
二、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问题 |
第三节 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改善 |
一、同地域、同行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分析 |
二、华映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改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鼎胜铝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
1.3.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2 中国铝箔行业概况 |
2.1 铝箔简介 |
2.1.1 铝箔的定义 |
2.1.2 铝箔的特性 |
2.1.3 铝箔的分类 |
2.1.4 铝箔的生产流程 |
2.2 中国铝箔行业现状分析 |
2.2.1 中国铝箔生产情况 |
2.2.2 中国铝箔消费情况 |
2.2.3 中国铝箔进出口贸易情况 |
2.3 中国铝箔行业面临的困境 |
2.3.1 产能过剩 |
2.3.2 国内外铝锭价倒挂 |
2.3.3 汇率波动 |
2.3.4 贸易壁垒及各种区域性贸易组织 |
2.3.5 劳动力成本及其他综合成本的上升 |
3 鼎胜铝业集团简介 |
3.1 企业概况 |
3.1.1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
3.1.2 主营产品&机械设备 |
3.1.3 历年产量&出口量 |
3.2 发展历程 |
3.3 五年规划 |
3.3.1 一年扩产计划 |
3.3.2 三年IPO计划 |
3.3.3 五年内蒙古项目计划 |
3.3.4 海外项目计划 |
3.3.5 多元化发展计划 |
4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 替代品的威胁 |
4.4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6 鼎胜铝业集团战略模式 |
5 企业环境分析—SWOT矩阵 |
5.1 STRENGTH—企业优势分析 |
5.2 WEAKNESS—企业劣势分析 |
5.3 OPPORTUNITY—机会分析 |
5.4 THREATS—威胁分析 |
5.5 鼎胜铝业集团竞争策略 |
6 结论:提升鼎胜铝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进一步强化成本领先战略,提高价格竞争力 |
6.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
6.3 加强资本运作,提升企业资本实力,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
6.4 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国际化经营 |
6.5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市场多元化发展 |
6.6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建立品牌营销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项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与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理论依据 |
1.2.2 国内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振兴化工项目现状分析 |
2.1 并购双方介绍 |
2.1.1 金瑞科技简介 |
2.1.2 振兴化工简介 |
2.2 振兴化工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振兴化工SWOT分析 |
2.3.1 振兴化工优势 |
2.3.2 振兴化工劣势 |
2.3.3 振兴化工机会 |
2.3.4 振兴化工威胁 |
第3章 振兴化工并购项目方案设计 |
3.1 并购项目方案设计前提 |
3.1.1 项目方案整体框架 |
3.1.2 项目方案实施原则 |
3.1.3 项目方案组织机构 |
3.2 项目财务评价 |
3.2.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
3.2.2 损益计算 |
3.2.3 财务评价指标 |
3.2.4 不确定性分析 |
3.2.5 财务综合评价 |
3.3 项目社会评价 |
3.3.1 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 |
3.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
3.4 项目风险分析 |
3.4.1 法律风险 |
3.4.2 财务风险 |
3.4.3 战略及管控风险 |
3.4.4 生产经营风险 |
3.4.5 企业文化风险 |
3.5 项目投融资决策分析 |
3.5.1 投资分析 |
3.5.2 融资分析 |
第4章 振兴化工并购项目实施及效果预测 |
4.1 项目实施计划 |
4.1.1 项目实施进度 |
4.1.2 项目实施流程 |
4.2 项目整合措施 |
4.2.1 法人治理结构优化 |
4.2.2 业务运营管理 |
4.2.3 财务成本控制 |
4.2.4 人力资源整合 |
4.2.5 企业文化融合 |
4.3 项目并购效果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的涵义 |
2.2 战略管理层次及类型 |
2.3 分析工具 |
2.3.1 企业外部环境PEST分析法 |
2.3.2 企业的行业环境波特(PORTER)竞争结构模型 |
2.3.3 内部环境价值链分析法 |
2.3.4 战略选择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天安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天安公司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3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3.3.4 替代品威胁 |
3.3.5 现有企业的竞争 |
3.3.6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7 同行对比小结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公司历史简介 |
3.4.2 产品生产结构 |
3.4.3 2014年财务状况分析 |
3.4.4 资源控制能力分析 |
3.4.5 营销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天安公司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2 战略构建 |
4.2.1 使命和定位 |
4.2.2 战略选择 |
4.3 战略目标 |
4.3.1 总体目标 |
4.3.2 经营目标 |
第五章 天安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资源控制策略 |
5.1.1 人力资源策略 |
5.1.2 财务管理策略 |
5.1.3 公司物流管理策略 |
5.1.4 公司信息流管理策略 |
5.2 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
5.2.1 五年产品产量结构表 |
5.2.2 五年产品规划 |
5.2.3 产品生产月计划最优数学模型 |
5.3 市场营销策略 |
5.3.1 组织形式 |
5.3.2 市场营销流程 |
5.3.3 细分市场 |
5.3.4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 |
5.4 投资策略 |
5.4.1 指导思想 |
5.4.2 建立项目立项评价机制 |
5.4.3 建立投资管理模型 |
5.4.4 投资项目计划(五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1]天安公司2014年财务报表 |
[2]磷酸生产平衡及产品结构图 |
[3]五年磷酸生产平衡及产品结构图 |
(8)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作用概述 |
2.1 产业集群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2 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作用的有关理论 |
2.2.1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
2.2.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2.3 国外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
2.3.1 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作用 |
2.3.2 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作用 |
2.3.3 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作用 |
2.3.4 国外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对我国的启示 |
2.4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
2.4.1 地方政府概念和行为范围的界定 |
2.4.2 我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 |
2.4.3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
第三章 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1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1.2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
3.2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2.1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
3.2.2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劣势 |
3.3 新会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分析 |
3.4 新会与周边城市产业集群竞争格局分析 |
第四章 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评价 |
4.1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变迁 |
4.1.1 地方政府宽容尝试、“无为而治”,产业集群初步孕育(1970 年—1989 年) |
4.1.2 政府转变角色、“有限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1990 年—2005 年) |
4.1.3 政府优化服务、积极作为,推动产业集群成长(2006 年至今) |
4.2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及其成效 |
4.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出台扶持政策 |
4.2.2 发展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 |
4.2.3 加强产业招商,完善产业链条 |
4.2.4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4.3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存在问题 |
4.3.1 政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4.3.2 政府存在错位和缺位行为 |
4.3.3 政府干预作用效率有待提高 |
第五章 地方政府促进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的思考 |
5.1.1 新会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5.1.2 新会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
5.2 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
5.2.1 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科学制定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5.2.2 培育特色高效园区,引进优质大项目 |
5.2.3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构建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网络 |
5.2.4 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
5.2.5 构建集群区域创新系统,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
5.2.6 提升环境品质,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优良环境 |
5.2.7 实施集群品牌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增发投资机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的意义 |
0.2 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0.4 关于数据来源和使用、取值的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公司再融资的文献 |
1.2 关于增发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文献 |
1.3 关于增发对股价影响以及投资对象选择方面的文献 |
2. 增发对股价影响原理的实证分析 |
2.1 增发对股价的影响原理 |
2.2 实证分析 |
2.2.1 每股净资产的变化情况 |
2.2.2 市净率变化情况 |
2.2.3 举例 |
3. 增发的时段分析 |
3.1 增发过程与计算方法简介 |
3.1.1 增发过程的环节 |
3.1.2 增发过程的时段 |
3.1.3 计算方法 |
3.2 从董事会预案前期准备到董事会公布预案 |
3.3 预案公告日至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 |
3.4 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至发审委审核通过日 |
3.5 发审委审核通过日至证监会核准日 |
3.6 证监会核准日至发行日 |
3.7 发行日至统计日(2011年8月18日) |
3.8 六个阶段小结与比较 |
3.9 增发成功实施的比率等相关因素分析 |
4. 增发公司股价的影响要素分析 |
4.1 增发对象 |
4.1.1 增发对象仅为大股东或其关联方的 |
4.1.2 增发对象为全体投资者(公开发行)的 |
4.1.3 增发对象为其他类型投资者的 |
4.2 募集资金与公司增发前股东权益之比 |
4.3 净资产收益率 |
4.4 前期相对涨跌 |
4.5 增发前股本 |
4.6 股价与增发价之比 |
4.7 增发后股价跌破增发价 |
4.8 股票筛选 |
4.8.1 发审委通过到证监会核准之间的时段 |
4.8.2 发行后的时段 |
5. 典型案例 |
5.1 典型公司概况 |
5.2 冠福家用(002102.SZ) |
5.2.1 基本情况 |
5.2.2 增发相关情况分析 |
5.3 安纳达(002136.SZ) |
5.3.1 基本情况 |
5.3.2 增发相关情况分析 |
5.4 广安爱众(600979.SH) |
5.4.1 基本情况 |
5.4.2 增发相关情况分析 |
5.5 飞亚达A(000026.SZ) |
5.5.1 基本情况 |
5.5.2 增发相关情况分析 |
5.6 歌尔声学(002241.SZ) |
5.6.1 基本情况 |
5.6.2 增发相关情况分析 |
5.7 本部分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10)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1.3.3 理论模型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现状与特征 |
2.1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现状 |
2.1.1 定向增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2.1.2 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基本情况 |
2.2 采用定向增发方式再融资的优势 |
2.2.1 业绩约束少 |
2.2.2 发行时间短、成本小、效率高 |
2.2.3 发行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并购重组性质 |
2.3 我国定向增发新股发行对象和目的分析 |
2.3.1 定向增发新股的发行对象分析 |
2.3.2 定向增发新股的目的分析 |
2.4 美国私募发行的现状及启示 |
2.4.1 美国私募发行的现状 |
2.4.2 美国私募发行对我国定向增发新股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向增发折扣发行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
3.1 简单的财富再分配模型构建 |
3.2 复杂的定向增发财富再分配模型构建 |
3.3 相关利益体及利益协调的重点 |
3.3.1 模型的再回顾 |
3.3.2 模型偏差的解释 |
3.3.3 相关利益体及利益协调的重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富再分配效应下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选择 |
4.1 定向增发对相关利益体的有利影响 |
4.1.1 定向增发对大股东的影响 |
4.1.2 定向增发对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影响 |
4.1.3 定向增发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
4.2 财富再分配效应下各方的行为动机 |
4.2.1 大股东的行为动机 |
4.2.2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动机 |
4.2.3 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动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向增发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 |
5.1 引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确保定价公平 |
5.1.1 目前定向增发定价机制的弊端 |
5.1.2 引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确保定价公平 |
5.2 根据发行目的合理配置增发股份 |
5.3 定向增发中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天马水泥”投资1.9亿扩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发 ——以乌兰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D]. 张文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2]集团管控视角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与协同效应研究 ——以通威股份双主业并购为例[D]. 温秉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研究[D]. 郑兴. 厦门大学, 2018(07)
- [5]鼎胜铝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D]. 闻斌.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6]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项目方案研究[D]. 薛俊. 湖南大学, 2015(03)
- [7]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 李国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8]江门市新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 吴志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增发投资机会的实证研究[D]. 宋宁.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3)
- [10]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分析[D]. 黄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