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政钦[1](2018)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油田生产和开发效果。本文针对郑庄区长6油藏,系统分析了导致注水困难的各因素,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入手,开发针对性的应用技术,为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围绕矿场注水压力高的问题,以储层地质特征、孔喉结构为基础,开展岩心伤害评价实验,确定油藏中的粘土膨胀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影响;通过分析水质组成及其处理工艺流程,确定了结垢堵塞对注水压力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储层结垢、粘土膨胀和油水管线结垢是影响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有效注水的主要因素,并研发出防治地层结垢、粘土膨胀运移的系列应用技术,确保了注水开发技术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实施。根据磁化器制作规则,对磁性材料进行优选,在磁路计算前对所涉及到的磁化器参数进行优化,以此制作得到符合郑庄区水质的管流应用磁化防垢器(磁程:200mm;磁场强度:300~800mT),经过2个月的强磁处理器处理现场试验,结果证明管线结垢有所减缓,阻垢率最终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垢效果。进一步分析储层结垢机理、结垢趋势得知,注入水在地层中易生成以分散状态的CaC03沉淀为主的结晶垢沉淀,并产生腐蚀结垢,形成Fe(OH)3腐蚀沉淀物。针对郑庄区块的结垢原因,筛选出4种复配阻垢剂,通过比较4种复配体系的阻垢效果,优选出的阻垢剂在郑庄区长6储层的10口井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良好阻垢效果,修井周期平均延长3-4倍,效果最好达6倍,显着降低了因结垢堵塞而产生的修井生产成本。通过分析该区块储层粘土矿物组成和潜在的膨胀运移机理,发现注入性、耐水洗性能以及低成本是阻碍常规粘土稳定剂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多点吸附与桥接吸附原理以解决粘土稳定剂的长期有效吸附,针对性开发出3种在低浓度条件下具有高耐水洗能力和高防膨率的聚季铵盐型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性能最好的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以有效防膨和经济适用为目标,针对性的开发出了 12种低成本、高防膨率、高注入性的小分子盐酸盐类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和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两种粘土稳定剂进行复配,最终优化出质量比为4:6的复配体系,防膨性能优异,耐水洗能力强,应用成本较低。
汤景鹏[2](2018)在《浅谈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的中原油田回注污水的矿化度已经严重超标,p H值已经呈现酸性,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且严重腐蚀了油田设备。基于此种情况,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加强中原油田的抗腐作用。为此,笔者主要对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原油田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并对近几年中原油田所产出的区块水性质进行了阐述,仅供参考。
韩紫辉[3](2018)在《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输送较为困难,LD油田海管采用掺水降粘减阻的方式对稠油进行管道输送,由于掺入水中常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离子,对管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影响管道的安全输送。为保障管道安全运行,指导现场做出针对性防腐措施,LD油田稠油掺水混输管道的腐蚀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针对油水混输管道腐蚀影响因素问题,以海管常用管材——X52钢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应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两组实验分别研究温度、pH值和矿化度等三种环境因素以及采出水中对腐蚀有主要影响的五种不同离子Cl-、HCO3-、Mg2+、SO42-和Ca2+对X52钢腐蚀影响的相对大小,发现采出水的温度、pH值和矿化度等环境因素中矿化度对X52钢腐蚀影响最大,其次是pH值和温度;而Cl-、HCO3-、Mg2+、SO42-和Ca2+离子中,Cl-对X52钢腐蚀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Mg2+,SO42-和HCO3-,影响最小的是Ca2+。(2)应用动态挂片失重法,研究采出水流速和原油含水率对X52钢腐蚀速率影响,发现液体流动对X52钢除腐蚀外还有一定的的冲刷作用,流速对腐蚀速率影响较大,随着流速增加X52钢腐蚀速率增大,且流速为0.8 m/s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3.53 mm/a,超过0.8 m/s时腐蚀速率降低;X52钢管道腐蚀主要受采出水影响,原油对管道腐蚀影响可以忽略,当原油中不含水时X52钢腐蚀速率很低,随着含水率升高X52钢腐蚀速率增大,含水率65%时X52钢腐蚀速率达到2.85 mm/a。(3)应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分别研究温度、pH值、矿化度和离子种类等因素对X52钢的腐蚀速率及腐蚀行为的影响,同时应用电化学实验研究这几种因素静态条件下X52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与静态挂片失重实验交叉验证,并且针对几种X52钢腐蚀影响因素中腐蚀较为严重的情况应用SEM方法进行重点测试分析,发现X52钢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极化曲线显示60℃后X52钢表面出现明显的钝化膜,但钝化膜的影响小于腐蚀介质传质过程的影响;X52钢在碱性环境下腐蚀速率明显小于酸性环境下,在pH值为8时腐蚀速率最低,pH值为8、9时X52钢电极表面出现明显的钝化膜;随矿化度升高腐蚀速率先增加后减小,20.00 g/L时X52钢的腐蚀速率最大达到2.04 mm/a,在60.00 g/L时达到最低,矿化度的变化只改变了 X52钢腐蚀速率,未改变反应机理,矿化物离子中Cl-对腐蚀影响最大,Cl-浓度20.00 g/L时X52钢腐蚀速率达到1.56 mm/a。(4)根据油水混输下X52钢腐蚀影响因素及现场工况条件提出防腐对策,从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对比各种防腐措施的优劣,发现添加缓蚀剂法成本低且适用性好,建议使用缓蚀剂进行防腐,但需要进一步对缓蚀剂选型及复配进行研究。
王梦孜[4](2015)在《基于环境伦理视角下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以及国内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并且在传统工业模式下,石油开采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破坏环境,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而环境伦理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工业文明中人类只注重自身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共赢。而如何利用环境伦理的相关准则来解决以能源开发为主要经济来源地区的环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急迫,单单仅靠市场机制或道德约束很难确保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因而需要国家政府加强生态政治文明建设来引导人们转变道德观念,制定行动指导原则,督促企业落实环境保护战略。环境保护措施是石油开采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直接行为,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下去研究个能源开发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经济的增长、生态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论文首先简述了环保措施与环境保护、环境伦理以及石油能源间的关系;然后结合中原油田的实际状况,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就中原油田正在实施的环保措施从环境伦理层面进行研究,并根据现状分析,从政府、公众以及中原油田本身三方面提出了中原油田环境伦理的实践路径。在环境伦理视域下谈中原油田的环保措施,重新审视中原油田制定环保措施的伦理基础,不仅为中原油田切实履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会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环境行为的规范提供借鉴和指导,促使开展科学的环境保护,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做出贡献。
梅振红[5](2014)在《注水油管内防腐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气田开发过程中,腐蚀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材料学、流体力学等学科理论的应用,通过管材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分析了石油管材发生腐蚀的机理。从而帮助油田进行全面、正确地分析和了解注水油管的腐蚀动态,进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为石油工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通过对金属腐蚀的分析,研究了石油管材腐蚀的种类、机理其相互关系。并对影响注水油管内腐蚀的的诸多因素、各因素联合作用机理、对注水管道造成的腐蚀类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的研究了静态环境下影响腐蚀的因素,得出了理论依据和结论。(2)提出注水油管进行内防腐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分析研究了国内外防腐工艺现状,并对每种防腐工艺的防腐机理、优缺点、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3)对接箍防腐工艺经过分析研究,阐述了QPQ盐浴技术的基本工艺、金相组织、质量控制等,认为QPQ盐浴复合处理工艺是适合接箍防腐的理想技术。(4)对MPS涂层防腐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对涂料、内涂层施工工艺等分析研究,对质量控制、涂层防腐性能指标等进行了评价试验、检验。(5)对钨合金防腐工艺原理、技术特点、性能指标、试验应用等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该工艺克服了其它工艺的缺点,是适合管体防腐的理想技术。
王剑[6](2013)在《油田污水中悬浮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油田污水在预氧化过程中悬浮颗粒经历的变化,本文以胜利油田普通油田污水(辛三站和郝现站来水)中的悬浮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式对油田污水进行不同程度的预氧化处理,用Zeta电位仪和激光粒度仪等测试仪器测定氧化前后污水中颗粒的Zeta电位、粒径和粒径分布,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了水中悬浮颗粒的形貌和成分变化,对污水中悬浮颗粒的Zeta电位和粒径随预氧化方式和氧化程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1)预氧化处理有利于污水中颗粒粒径的增加,其中电化学预氧化方法对粒径的增加作用比化学预氧化方法大,在200库伦氧化电量时,粒径及悬浮颗粒含量均达到最大;(2)污水中的胶体对预氧化过程中生成的Fex(OH)m(3x-m)+以及污水中的一些金属离子(如Ca2+、Ba2+和Al3+等离子)有一定吸附作用;(3)预氧化处理增加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对絮凝剂的吸附作用;(4)预氧化处理降低了絮凝、沉降和过滤后污水中重新生成固体颗粒的可能性。因此,对油田污水进行预氧化处理能够提高污水的絮凝和沉降效果;提高污水的絮凝、沉降、过滤处理后污水的稳定性。
李小平[7](2011)在《延长油田双河区块油田污水回注腐蚀结垢原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长油田双河区块注水开采过程中采用油田污水回注的方式,其集输系统和井筒腐蚀与结垢问题比较严重。本论文首先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污水回注的工艺流程,对各环节的水质进行了取样分析,认为注入水水质不合格是腐蚀和结垢的根本原因。其次对除铁污水和不除铁污水的稳定性及腐蚀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了高锰酸钾与双氧水复合使用的高效除铁剂,并提出了两种污水的稳定剂及用量。然后通过对多种无机净水剂和有机净水剂的对比及复合实验,筛选了聚合硫酸铁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组合的最优净水剂,并对不同净水剂的加药浓度、混合速度、混合时间和加药次序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实验对比,提出了具有经济实用性的净水剂工艺流程。最后根据已有污水回注工艺流程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造要求,提出了一套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刘高伦[8](2010)在《塔河油田油气集输管网腐蚀现状及防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在近年的开发过程中,地面集输管网不同程度的出现腐蚀穿孔,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从油井采出来的原油中含有大量的H2S、CO2以及地层水和其它杂质,对采油设备及集输管网的腐蚀破坏性极大。对其腐蚀机理进行分析,找出防腐措施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塔河油田已建地面管网的腐蚀监测及油、气、水的分析,找出了管线腐蚀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率。
靳辛[9](2009)在《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石油开采的中后期,采油废水外排量也越来越大,采油废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经济而有效的去除外排采油废水中的污染物是油田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粉煤灰呈碱性且具有吸附作用的特性,提出了利用粉煤灰对采油废水进行预处理,以有效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基础,并实现废物综合利用。本文对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摸清了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的机理。通过实验室内摇床吸附试验和现场机械搅拌试验对粉煤灰吸附采油废水中石油类、COD、挥发酚、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及其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绘制了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氨氮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了微生物被粉煤灰吸附的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及微生物在贮灰层中分布规律,为现场试验方案和操作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研究、试验,确定了灰水比、搅拌时间、搅拌强度、PH值等实现粉煤灰最大处理能力的较优工况参数为:粉煤灰先与冲灰水混合再与采油废水混合,粉煤灰(g):冲灰水(mL):采油废水(mL)为1:20:50,搅拌15min,200r/min,原水pH值不调,此条件下,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石油类、COD、挥发酚去除率分别为80%、20%和10%。对石油类和COD的吸附量为0.91mg/g和1.34mg/g。实验研究表明:随着采油废水的增加,胜利电厂粉煤灰对COD的最大吸附量为10.1mg/g,对石油类的最大吸附量为1.4 mg/g。实验表明,粉煤灰直接与采油废水混合时,粉煤灰吸附去除采油废水COD较佳的操作参数为:灰(g)水(mL)比为1:30,PH值为10,温度为35℃,振摇48h,120r/min;COD平均吸附量为1.0mg/g,COD去除率达40%;由于粉煤灰和采油废水均为多组分体系,在固液界面发生多种吸附作用,导致COD吸附等温线呈跳跃状;粉煤灰先与冲灰水混合再与采油废水混合处理采油废水的效果好于粉煤灰直接与采油废水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对”粉煤灰+氧化塘”处理现河采油废水工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改进,使处理负荷由10000m3/d增加到22000m3/d,一年的运行结果表明,经改造后的工程运行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研究表明,本工程采取了防渗措施后,工程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土壤的盐渍化状况,工程运行对其周围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但对其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通过对处理采油废水后的粉煤灰的性质进行监测分析表明,采油废水对粉煤灰的浸出毒性和再利用途径均没有影响。处理采油废水后的粉煤灰在贮灰场堆放沥水后,可作为“粉煤灰烧结空心砌块”、“掺少量普通水泥的粉煤灰空心砌块”、“回填工程”和“筑路工程”的原材料进行再利用。
倪延涛[10](2009)在《油田采出水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胜利油田的石油开采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大部分石油开采已进入石油开发的中期和后期,石油开采液中的含水率达70%~80%,甚至已高达90%以上,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含油采出废水。同时,油田采出水处理后回注地层,不仅可以回收水中的原油、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提供充足的注水水源,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然而,随着胜利油田的不断开发,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采出水经历了采出、处理、回注等多次循环,加上各种化学药剂的投加,使其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油田采出水中污染物质成分复杂,常规混凝处理已经无法满足油田回注水处理水质要求,由此给油田采出水处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本研究针对胜利油田采出水处理常规混凝沉降工艺存在的问题及油田采出水中不稳定物质去除难的现状,在混凝过程前投加臭氧,利用臭氧强化混凝效果,并利用臭氧氧化去除油田采出水中的不稳定物质,提高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了臭氧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和对油田采出水中不稳定物质的去除效果,确定了臭氧强化混凝反应的最佳运行参数,从实际生产角度分析臭氧强化混凝处理的经济性,提出了臭氧强化混凝工艺实际应用的条件与措施。本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针对胜利油田采出水,臭氧强化混凝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为7.0~8.0,适宜反应温度为50℃,O3投加量为5mg/L,PAC投加量为20mg/L,PAM投加量为5mg/L。当原水含油为27.6mg/L,SS为21.37mg/L时,处理后出水含油小于5mg/L,SS小于3mg/L,达到直接回注水质标准,由此减少了传统处理工艺流程的过滤单元。同时表明,臭氧可以起到强化混凝处理的功效,提高絮体的絮凝沉降性,与传统混凝工艺相比较,达到相同的回注处理标准条件下,可减少PAC与PAM的投加量分别为10g/m3、5g/m3,实现了药剂成本的降低,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2)对于胜利油田采出水而言,投加臭氧在强化混凝的同时,对油田采出水中的不稳定物质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臭氧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为5mg/L,与臭氧强化混凝反应确定的臭氧最佳投加量相同。在该投加量下,接触时间10min时,油田采出水中Fe2+由原有的7mg/L降至0mg/L,S2-由5mg/L降至0mg/L,SRB菌由原有的250个/ml降至0个/ml。(3)臭氧利用效率往往受臭氧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向臭氧接触反应器内添加填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臭氧利用率,但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建议采用压力溶气释放的方式投加臭氧以提高臭氧反应利用效率。(4)对于胜利油田采出水而言,投加臭氧对处理后水质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臭氧投加量为5mg/L时,油田采出水的pH值由8.01降至7.96,臭氧的投加对采出水pH值影响微小。同时,油田采出水的矿化度由7125mg/L降至6893mg/L,电导率由11.1mS/cm降至10.7mS/cm,臭氧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田采出水的矿化度,从而减少了由于矿化度过高引起电化学腐蚀的几率。(5)采用亚硫酸钠为脱氧剂对回注水进行脱氧,其投加量为40mg/L时,可以使水中含氧量小于0.3mg/L。
二、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1.3.1 储层伤害研究现状 |
1.3.2 注水管线防除垢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郑庄区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2.1 注水开发现状 |
2.1.1 储层特征 |
2.1.2 注水开发方案 |
2.1.3 注水开发现状 |
2.1.4 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2 注水开发影响因素 |
2.2.1 物性因素 |
2.2.2 储层敏感性 |
2.2.3 注水工艺 |
2.3 小结 |
第3章 郑庄区注水管线防除垢技术 |
3.1 注水管线结垢机理分析 |
3.1.1 碳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
3.1.2 硫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
3.1.3 垢物的形态 |
3.1.4 垢物形成的条件 |
3.1.5 垢物的危害 |
3.2 磁防垢作用机理分析 |
3.2.1 磁处理CaSO_4型垢的机理研究 |
3.2.2 磁处理CaCO_3型垢的机理研究 |
3.3 注水管线磁防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
3.3.1 永磁材料 |
3.3.2 磁防垢器结构形式 |
3.4 室内实验效果评价 |
3.4.1 实验准备 |
3.4.2 实验原理 |
3.4.3 短管强磁防垢实验 |
3.4.4 强磁防垢挂片实验 |
3.5 防垢器现场应用实验 |
3.5.1 现场实验 |
3.5.2 现场试验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郑庄区储层结垢及防治技术 |
4.1 储层结垢趋势研究 |
4.1.1 结垢机理 |
4.1.2 水质分析 |
4.1.3 结垢实验 |
4.2 垢样形貌及组成 |
4.2.1 光学显微镜下垢样的微观形貌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垢样形貌 |
4.2.3 X-射线衍射分析垢样组成 |
4.2.4 能谱分析垢样的组成成份 |
4.2.5 腐蚀导致垢样生成的分析 |
4.3 注入水质结垢对地层岩心伤害 |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
4.3.2 郑061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3.3 杜74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3.4 郭580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
4.4 储层结垢预防措施 |
4.4.1 阻垢及缓蚀机理 |
4.4.2 阻垢剂的室内评价 |
4.4.3 阻垢剂的矿场应用 |
4.5 小结 |
第5章 郑庄区储层粘土膨胀运移及防治技术 |
5.1 粘土矿物膨胀机理 |
5.1.1 粘土矿物组成 |
5.1.2 粘土膨胀机理 |
5.2 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表征 |
5.2.1 作用机理 |
5.2.2 合成条件 |
5.2.3 有机小分子粘土稳定剂 |
5.2.4 聚季铵盐粘土稳定剂 |
5.3 粘土稳定剂的室内分析评价 |
5.3.1 吸附量 |
5.3.2 防膨作用效果 |
5.4 粘土稳定剂复配与筛选 |
5.4.1 防膨效果对比 |
5.4.2 高温影响 |
5.4.3 复配体系的效果 |
5.4.4 矿场应用效果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浅谈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中原油田各区块产出水的现状 |
2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具体作用 |
2.1 水质改性技术的具体作用 |
2.2 强氧化处理技术的具体作用 |
3 结论 |
(3)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水混合工况下的腐蚀问题 |
1.2.2 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 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态挂片法 |
2.2.2 静态挂片法 |
2.2.3 电化学法 |
2.2.4 扫描电镜法 |
2.3 实验主要设备及药品 |
2.3.1 主要设备 |
2.3.2 实验主要药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D原油及模拟水动态及静态腐蚀行为评价 |
3.1 LD原油与采出水组成、性质及管材 |
3.1.1 管材 |
3.1.2 采出水性质 |
3.1.3 原油性质 |
3.2 LD原油与模拟水动态腐蚀行为研究 |
3.2.1 模拟水制备 |
3.2.2 流速对X52钢腐蚀影响 |
3.2.3 含水率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 LD模拟水静态腐蚀行为研究 |
3.3.1 三因素正交实验 |
3.3.2 温度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3 pH值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4 矿化度对X52钢腐蚀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浓度对X52钢腐蚀行为影响分析 |
4.1 五因素正交实验 |
4.2 Cl~-对X52钢腐蚀影响 |
4.2.1 不同Cl~-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2.2 Cl~-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2.3 Cl~-浓度20.0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3 HCO_3~-对X52钢腐蚀影响 |
4.3.1 不同HCO_3~-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3.2 HCO_3~-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3.3 HCO_3~-浓度0.4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4 Ca~(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4.1 不同Ca~(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4.2 Ca~(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4.3 Ca~(2+)浓度0.06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5 Mg~(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5.1 不同Mg~(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5.2 Mg~(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5.3 Mg~(2+)浓度0.11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6 SO_4~(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6.1 不同SO_4~(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6.2 SO_4~(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6.3 SO_4~(2-)浓度为0.3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对策分析 |
5.1 选用耐蚀材料 |
5.2 涂层技术及金属镀层 |
5.2.1 涂层技术 |
5.2.2 金属镀层 |
5.3 衬里防腐 |
5.4 缓蚀剂防腐 |
5.4.1 缓蚀剂防腐的定义及优缺点 |
5.4.2 缓蚀剂的分类 |
5.4.3 常见缓蚀剂 |
5.4.4 缓蚀剂的复配 |
5.5 水质改性 |
5.6 防腐措施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和参研项目 |
(4)基于环境伦理视角下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环境保护与环保措施 |
1.2.1 环境保护与国内外进展 |
1.2.2 环保措施的范围 |
1.3 环境伦理与环保措施 |
1.4 石油工程与环保措施 |
第二章 中原油田及其环保措施 |
2.1 中原油田现状 |
2.2 中原油田石油作业流程 |
2.3 中原油田的环保措施 |
2.3.1 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
2.3.2 中原油田环保措施发展历程 |
2.3.3 中原油田环保措施制定与执行依据 |
第三章 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的环境伦理分析 |
3.1 中原油田环境管理中的伦理细则 |
3.1.1 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量化 |
3.1.2 污染物处理向经济效益转化 |
3.1.3 环境预防与监督 |
3.1.4 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 |
3.2 科技在资源开发应用中的适度原则 |
3.2.1 科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3.2.2 科技具有局限性 |
3.2.3 科技观的生态转向 |
3.3 中原油田环境责任意识的建设 |
3.3.1 未来责任:中原油田炼化厂的去留 |
3.3.2 共同责任:企业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
第四章 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的环境伦理实践路径 |
4.1 树立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社会责任感 |
4.1.1 合理分配资金,推广生态科技 |
4.1.2 内化环境政策,落实环保措施 |
4.2 保证公民公平享有环境上的权利 |
4.2.1 普及环境教育,保证公民环境受教育权 |
4.2.2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护公民环境知情权 |
4.2.3 规范环保组织,保障公民环境参与权 |
4.2.4 加大奖惩力度,规范公民环境保护行为 |
4.3 环境伦理应当为政府决策提供价值导向 |
4.3.1 管理机制的构建以环境伦理作为指导标准 |
4.3.2 环境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
4.3.3 石油资源的开发需兼顾代际间的公平分配 |
4.3.4 政府应对其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后果承担责任 |
4.4 推进中原油田走现代生态集约型的可持续生产发展模式 |
4.4.1 优化空间布局,建立石油炼化生态园区 |
4.4.2 研发替代能源,转变中原油田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案例一:普光气田特色环保技术国际领先 |
案例二:中原油田炼化厂简介 |
案例三:采油某厂卫409H井作业污水污染事件调查报告摘要 |
案例四:2010年普光气田环境污染乌龙事件调查报告摘要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注水油管内防腐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腐蚀机理及分类 |
1.3.1 电化学腐蚀 |
1.3.2 生物腐蚀 |
1.3.3 综合腐蚀 |
1.4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防腐蚀工艺研究现状 |
1.4.2 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注水油管腐蚀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注水工艺 |
2.2 注入水水质 |
2.3 腐蚀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物理腐蚀 |
2.3.2 化学腐蚀 |
2.3.3 电化学腐蚀 |
2.3.4 生物腐蚀 |
2.4 腐蚀造成的破坏 |
2.4.1 注水油管腐蚀属于综合腐蚀 |
2.4.2 腐蚀结果 |
第3章 注水油管防腐机理及主要防腐工艺分析应用 |
3.1 防腐机理 |
3.1.1 改善金属的本质 |
3.1.2 形成保护层 |
3.1.3 电化学保护法 |
3.1.4 改善腐蚀环境 |
3.2 涂层防腐工艺及试验应用 |
3.2.1 涂层防腐油管主要优点 |
3.2.2 主要防腐涂料 |
3.2.3 涂层防腐油管主要缺点 |
3.3 氮化防腐工艺及试验应用 |
3.3.1 真空氮化油管特性 |
3.3.2 氮化油管试验应用情况 |
3.3.3 主要缺点 |
3.4 电镀防腐工艺 |
3.4.1 电镀优点 |
3.4.2 试验应用情况 |
3.4.3 电镀缺点 |
3.5 内衬防腐油管 |
3.6 化学镀防腐工艺 |
3.6.1 镍磷复合镀油管试验应用情况 |
3.6.2 主要问题 |
第4章 接箍防腐工艺技术 |
4.1 接箍防腐工艺现状 |
4.2 接箍QPQ盐浴复合热处理工艺 |
4.2.1 QPQ盐浴复合热处理原理 |
4.2.2 基本工艺过程 |
4.2.3 渗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4.2.4 外观质量控制 |
4.2.5 最终质量控制 |
第5章 MPS涂层注水油管 |
5.1 MPS涂料基本特征 |
5.2 MPS涂层性能指标 |
5.3 涂层性能评价 |
5.3.1 抗腐蚀评价试验 |
5.3.2 附着力评价试验 |
5.3.3 机械性能评价试验 |
5.3.4 流动性能评价试验 |
5.3.5 表面湿润性与结蜡结垢机理研究 |
5.4 现场试验情况 |
5.5 MPS内喷涂工艺 |
5.5.1 喷涂速度 |
5.5.2 成膜厚度 |
5.5.3 加热方式 |
5.5.4 产品成型检测 |
第6章 镀钨基合金油管 |
6.1 概述 |
6.2 钨合金镀层技术特点 |
6.3 钨合金实验数据对比 |
6.4 钨基合金油管性能特点 |
6.5 与其他防腐油管的对比 |
6.6 钨基合金油管在油田的试验应用 |
6.6.1 中原油田应用效果 |
6.6.2 青海油田应用效果 |
6.7 与其他工艺比较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油田污水中悬浮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田污水的概括 |
1.3 悬浮颗粒的概况 |
1.4 油田污水处理方式及其优缺点 |
1.4.1 现行油田采出水处理方法的比较 |
1.4.2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 |
1.5 预氧化过程中悬浮颗粒的变化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预氧化过程中悬浮颗粒 Zeta 电位的研究 |
2.1 理论知识 |
2.1.1 扩散双电层理论及 Zeta 电位 |
2.1.2 Zeta 电位的影响因素 |
2.1.3 稳定与聚沉 |
2.1.4 引起聚沉的因素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水样 |
2.2.2 试验试剂 |
2.2.3 溶液配制 |
2.2.4 试验仪器 |
2.2.5 水样处理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电解时间对悬浮颗粒 Zeta 电位的影响 |
2.3.2 pH 值对悬浮颗粒 Zeta 电位的影响 |
2.3.3 絮凝方式对悬浮颗粒 Zeta 电位的影响 |
2.3.4 氧化方式对悬浮颗粒 Zeta 电位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氧化过程中悬浮颗粒粒径的研究 |
3.1 理论知识 |
3.1.1 粒径与沉降的关系 |
3.2 试验材料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水样 |
3.2.4 测试水样的制备 |
3.2.5 样品测试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电化学氧化前后污水中悬浮颗粒粒径及其分布变化 |
3.3.2 电化学氧化前后污水中悬浮颗粒形貌分析 |
3.3.3 电化学氧化前后污水中悬浮颗粒成分分析 |
3.3.4 絮凝沉降过滤后污水中悬浮颗粒粒径及其分布变化 |
3.3.5 絮凝沉降处理后污水中悬浮颗粒成分分析 |
3.3.6 氧化处理过程中悬浮颗粒粒径变化 |
3.3.7 氧化处理过程中悬浮颗粒粒径分布变化 |
3.3.8 氧化处理过程中 SS 含量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延长油田双河区块油田污水回注腐蚀结垢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油田污水腐蚀、结垢机理及预防措施概括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河区块污水水质分析 |
2.1 双河区块污水处理流程及取样方案 |
2.2 河区块污水水质分析 |
2.2.1 铁离子含量分析 |
2.2.2 氧含量分析 |
2.2.3 硫离子含量分析 |
2.2.4 细菌含量分析 |
2.2.5 悬浮物含量分析 |
2.2.6 油含量分析 |
2.2.7 残余氧化剂含量分析 |
2.3 滤膜截留物分析 |
2.4 污水的腐蚀实验 |
2.5 双河污水腐蚀、结垢机理 |
2.5.1 双河污水腐蚀机理 |
2.5.2 河污水结垢机理 |
2.6 双河区块污水水质小结 |
第三章 含铁与除铁污水稳定性实验 |
3.1 除铁水质与不除铁水质对注水水质的影响 |
3.1.1 不除铁水质对注水水质的影响 |
3.1.2 除铁水质对注水水质的影响 |
3.2 不同氧化剂的除铁效果评价实验 |
3.2.1 蒸馏水中氧化剂的除铁效果实验 |
3.2.2 双河污水中氧化剂除铁效果实验 |
3.2.3 除铁剂筛选实验小结 |
3.3 除铁水质与不除铁水质的稳定方法研究 |
3.3.1 不除铁水质的稳定方法研究 |
3.3.2 除铁水质的稳定方法研究 |
第四章 净化处理剂适用性与工艺实验 |
4.1 无机净水剂的净化效果实验 |
4.2 有机净水剂的净化效果实验 |
4.3 无机、有机净水剂复合的净化效果实验 |
4.3.1 初选实验 |
4.3.2 详细对比实验 |
4.4 有机聚合物分子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5 不同厂家无机净水剂与有机净水剂效果评价 |
4.6 加药浓度的筛选实验 |
4.7 污水除铁净化与不除铁净化稳定性实验 |
4.8 聚合硫酸铁与聚合氯化铝铁净化双河污水的稳定性实验 |
4.9 混合速度与混合时间的实验 |
4.9.1 混合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9.2 混合时间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10 无机净化剂,有机净化剂加药次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五章 污水处理工艺改进方案 |
5.1 污水处理旧工艺流程分析 |
5.1.1 污水处理旧工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5.1.2 旧的工艺流程设备要求 |
5.2 污水处理新工艺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8)塔河油田油气集输管网腐蚀现状及防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塔河油田概况及管网情况 |
1.1 塔河油田概况 |
1.2 塔河油田油气集输管网现状 |
2 地面集输管网腐蚀现状 |
2.1 油气集输管网腐蚀标准 |
2.2 塔河油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情况 |
3 塔河油田腐蚀监测情况 |
3.1 挂片失重法监测腐蚀速率 |
3.2 超声波腐蚀监测新技术 |
3.3 腐蚀监测的评价 |
4 塔河油田影响管网腐蚀主要因素 |
4.1 硫化氢腐蚀 |
4.2 CO2腐蚀 |
4.3 油田水的腐蚀 |
5 塔河油田管网防腐措施 |
5.1 H2S的化学防护 |
5.2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
5.3 油、气集输系统端点加药保护技术 |
5.4 强化含油污水处理技术 |
6 结论及建议 |
(9)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采油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活性污泥技术 |
1.2.2 生物膜处理技术 |
1.2.3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
1.2.4 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净化技术 |
1.2.5 生化工艺中投加菌种的辅助工艺 |
1.2.6 植物湿地处理技术 |
1.3 采油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物理处理技术 |
1.3.2 化学处理技术 |
1.3.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隔油-破乳絮凝-砂滤处理技术) |
1.3.4 粉煤灰处理采油污水 |
1.4 吸附理论基础 |
1.5 粉煤灰再利用的进展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2 实验室试验 |
2.2.1 试验方法 |
2.2.2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
2.2.3 吸附试验和分析 |
2.2.4 改性试验 |
2.2.5 微生物检测 |
2.2.6 淹水释放试验 |
2.2.7 操作方式试验 |
2.3 现场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2 吸附速率试验 |
2.3.3 搅拌强度试验 |
2.3.4 吸附容量试验 |
2.3.5 吸附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
2.3.6 吸附等温线 |
2.3.7 两段操作吸附试验 |
2.3.8 单组分吸附试验 |
2.3.9 现场粉煤灰中的微生物 |
2.4 小结 |
第三章 “粉煤灰+氧化塘”工程处理效果评价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 |
3.1 工程建设情况 |
3.2 粉煤灰处理采油污水工程运营管理中的措施 |
3.3 工程运行情况及分析评价 |
3.4 工程的运行费用 |
3.5 工程运行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 |
3.5.1 项目周围环境状况及技术路线 |
3.5.2 对周围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
3.5.3 对周围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
3.5.4 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粉煤灰再利用影响研究 |
4.1 粉煤灰的活性 |
4.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内容 |
4.3 粉煤灰的主要利用方式 |
4.4 采油废水对粉煤灰再利用的影响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主要成果、着作、论文 |
(10)油田采出水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田采出水的来源 |
1.2 油田采出水的组成及特点 |
1.3 油田采出水出路 |
1.4 国内外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物理处理方法 |
1.4.2 化学处理方法 |
1.4.3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1.4.4 生物处理法 |
1.4.5 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臭氧氧化技术的发展 |
1.5.1 臭氧及其理化性质 |
1.5.2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
1.5.3 臭氧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章 课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
2.1 课题来源 |
2.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2.2.1 胜利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现状 |
2.2.2 现有油田污水处理站采出水水质调研 |
2.2.3 调研结果 |
2.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4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2.5 主要分析测试指标与分析方法 |
2.6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章 臭氧强化混凝反应小试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3.1.1 试验用水水质 |
3.1.2 试验装置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混凝反应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
3.2.2 臭氧强化混凝反应臭氧投加量的确定 |
3.2.3 臭氧强化混凝反应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
3.2.4 pH值对臭氧强化混凝反应的影响 |
3.2.5 温度对臭氧强化混凝反应的影响 |
3.2.6 臭氧强化混凝反应动态连续流试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臭氧预氧化对油田采出水中不稳定物质去除的研究 |
4.1 油田采出水中不稳定物质对水质影响问题综述 |
4.1.1 Fe~(2+)、S~(2-)对油田采出水悬浮物的影响 |
4.1.2 Fe~(2+)对油田采出水的影响 |
4.1.3 S~(2-)对油田采出水的影响 |
4.1.4 SRB菌对油田采出水的影响 |
4.2 试验条件与方法 |
4.2.1 试验用水水质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Fe~(2+)、S~(2-)对对油田采出水悬浮物的影响 |
4.3.2 臭氧预氧化对油田采出水中Fe~(2+)的去除效果 |
4.3.3 臭氧预氧化对油田采出水中S~(2-)的去除效果 |
4.3.4 臭氧预氧化对油田采出水中SBR菌的去除效果 |
4.3.5 臭氧预氧化与双氧水预氧化对油田采出水不稳定物质去除能力比较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油田采出水技术优化研究 |
5.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5.1.1 试验用水水质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添加填料对臭氧利用率的影响 |
5.2.2 臭氧投加对pH值的影响 |
5.2.3 臭氧投加对矿化度及电导率的影响 |
5.2.4 脱氧剂的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臭氧强化混凝工艺可行性分析 |
6.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6.1.1 臭氧的产生及配套技术已成熟 |
6.1.2 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有待改进 |
6.1.3 臭氧强化混凝工艺的优势 |
6.2 经济可行性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D]. 叶政钦.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2]浅谈含油污水处理在中原油田防腐中的作用[J]. 汤景鹏. 全面腐蚀控制, 2018(08)
- [3]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紫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4]基于环境伦理视角下中原油田环保措施研究[D]. 王梦孜.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5]注水油管内防腐工艺技术研究[D]. 梅振红.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6]油田污水中悬浮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探索[D]. 王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延长油田双河区块油田污水回注腐蚀结垢原因研究[D]. 李小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 [8]塔河油田油气集输管网腐蚀现状及防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刘高伦. 全面腐蚀控制, 2010(09)
- [9]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研究及工程应用[D]. 靳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10]油田采出水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技术研究[D]. 倪延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