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和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咸水和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一、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1](2021)在《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文中认为优化磁化水灌溉模式和构建棉花生长模型对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磁化处理的小区春灌和大田轮灌试验以及对棉花生长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磁化水春灌、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轮灌处理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普适的棉花生长模型,分析了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全生育期灌水量、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产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效合理的田间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播种前对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能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灌后3天和灌后40天磁化微咸水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均大于微咸水处理。在播种前对淡水和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能降低土壤的积盐率和抑制土壤返盐。在40 cm内的土体内,与淡水相比,磁化淡水灌后3天的脱盐率提高了为8.1%,灌后40天的返盐率减少了为9.1%;与微咸水相比,磁化微咸水灌后3天的积盐率降低了 8.2%,灌后40天的返盐率减少了为6.1%左右。播种前对微咸水和淡水进行磁化,提高了棉花出苗率,促进了棉花苗期的生长。与微咸水相比,磁化微咸水棉花出苗率提高15.1%。播种前对微咸水或淡水进行磁化,提高了棉花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棉花对强光的利用效率增强,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了棉花对光能的利用率。(2)与棉花整个生育期淡水灌溉相比,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磁化淡水灌溉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棉花总耗水量提高4.3%左右,耗水量的增加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与整个生育期淡水灌溉相比,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磁化淡水灌溉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每公顷大田脱盐率提高了 8.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8.3%和3.6%;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进行磁化淡水灌溉,有利于棉花利用强光,减缓了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消耗速率,有利于作物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累积和棉花高产。(3)与棉花整个生育期微咸水灌溉相比,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总耗水量提高了4.1%左右,增加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苗期和蕾期;不同灌溉处理下,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其耗水量值相对最大。在0~60 cm土体内微咸水和磁化微咸水灌溉各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积盐现象,其中全生育期磁化微咸水灌溉土壤积盐率最低。与棉花整个生育期微咸水灌溉相比,在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15.4%和10.8%。在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能够为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累积创造基础,使得棉花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同时减少了暗呼吸时消耗氧气和有机物质的速率,可以显着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4)综合分析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灌溉处理得到,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在各个生育期平均含水量相对较高,磁化与未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在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相对较高。微咸水与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积盐现象,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脱盐效果。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大于微咸水与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其中在营养阶段磁化淡水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接近全生育期淡水灌溉。(5)采用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Logistic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不覆膜地面灌溉、磁化水和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指标随GDD的变化趋势。磁化水和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都呈现为“S”型的增长趋势,增长表现为“中期快、前后期慢”的特点;磁化水、未磁化水膜下滴灌和不覆膜地面灌溉棉花的叶面积指数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磁化水膜下滴灌叶面指数最大时的有效积温为1495℃,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叶面指数最大时为1450℃,不覆膜地面灌溉叶面指数最大时的有效积温1627℃。有效积温“相对化”的方法可以将不同品种和田间管理措施等棉花相对叶面积指数进行统一分析,来体现我国棉花生长总体特征。综合考虑灌水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作用可以较为准确描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93时籽棉产量最大达6066.2 kg·hm-2。对于极度缺水的地区,利用磁化微咸水春灌可以为作物前期生长提供相对良好的环境。在田间淡水灌溉时,在营养生长阶段使用磁化淡水灌溉有利于土壤保水、洗盐和增产。在田间微咸水灌溉时,在全生育期使用磁化微咸水灌溉可以增强棉花的光合和各项生长指标,显着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解江博[2](2021)在《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土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水处理技术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内容。活化水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水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磁化、去电子、磁电一体化三种活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活化水理化性质、水盐运移和养分转化试验研究,在明确活化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转化的影响,并对活化水入渗和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和粘滞系数减小,溶氧量增大。磁电一体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相对减少1.17~1.70%,粘滞系数相对减少3.82~4.21%,溶氧量相对增加8.57~10.87%,活化微咸水各理化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活化淡水。在0.1~0.7m/s流速范围内,流速不是影响活化水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活化一次后各处理表面张力系数和粘滞系数均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活化次数的增加,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减小。此外,提出了考虑表面张力系数、粘滞系数和溶氧量的活化水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与对照处理相比,活化水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相对增加3.97~11.01%。(2)活化水灌溉能够提高土壤<0.053 mm团聚体含量和>0.25 mm团聚体含量,而0.053~0.25 mm团聚体含量减小,新疆库尔勒和陕西杨凌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但活化水灌溉对新疆库尔勒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更加明显。两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胶体电动电位和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新疆库尔勒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1.65~5.13%,交换性盐基总量增加1.18~3.54%,有效磷含量增加6.38~17.76%,速效钾含量增加1.51~5.31%;土壤胶体电动电位降低3.23~9.92%,硝态氮含量降低10.32~28.38%。土壤盐基饱和度、钠吸附比以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水质和土壤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各活化处理中,磁电一体化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大,两地土壤最佳的活化处理模式均为磁电一体化处理。(3)灌溉水活化处理对土壤水分入渗有促进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脱盐效果,并能够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降低土壤盐分质量浓度,其中磁电一体活化水效果最为明显。各活化处理对应的入渗模型参数均大于对照处理,进气吸力倒数α和形状系数n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所减小,而饱和导水率Ks和拟合参数β均有所增大,其中磁电一体化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大能够加快土壤水分的入渗,但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大,磁电一体活化水的脱盐效果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土壤初始含水量为θ3=2.9%时脱盐效果最佳。随着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入渗模型参数随之增加,进气吸力倒数呈现出逐渐减小变化趋势,形状系数和饱和导水率与之相反,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拟合参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土壤初始含水量为θ3=2.9%时为最大。

孙多强[3](2021)在《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和枸杞耗水特性的影响及种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引黄水量锐减严重制约着灌区农业发展,开发利用微咸水已成为缓解农业用水不足的新途径。本文在内蒙三湖河灌域红卫试验区进行枸杞种植下的微咸水灌溉田间试验,通过研究微咸水不同灌溉量和矿化度对土壤水盐分布运移规律、枸杞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提出适宜于当地枸杞种植的微咸水利用集成技术模式,为灌区安全利用微咸水灌溉枸杞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1)微咸水灌溉下,各处理在0~20cm土层含水率最小,40~60cm土层含水率呈减小趋势,变幅为12.31%~36.73%,在30~50cm土层达到最大,平均为23.67%,80~100cm土层含水率较为稳定。高水(270mm)处理下,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最高,较低水(150mm)和中水(210mm)分别提高23.69%和10.54%。相同灌水量下,淡水(S1,0.608g/L)和低矿化度(S2,3g/L)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着,变幅小于1.50%,当灌溉水矿化度大于3g/L时,盐分影响开始凸显;开花初期,土壤含水率变幅较小,果实膨大期开始土壤含水率降低迅速,变幅为10.51%~42.34%,生育期后期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2)同一矿化度下,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溉量增大呈先降后增的趋势,中水处理的土壤含盐量较低水和高水处理分别降低7.36%和14.62%;同一灌水量下,土壤含盐量随矿化度增大而增大;中水低矿化度(210mm,3g/L)处理土壤平均含盐量为3.77 g/L。与相同灌水量下淡水处理土壤含盐量相差不超过3%,且明显低于其它处理。中水低矿化度(210mm,3 g/L)处理相比其他微咸水灌溉处理积盐较少。(3)枸杞萌芽期至开花初期各处理平均耗水强度2.45mm/d。相同矿化度下,高水较低水处理作物耗水强度提高22.64%,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2.14%;中水处理枸杞鲜干果产量最高,较低水和高水处理分别提高28.3%、26.03%和6.21%、2.83%。相同灌水量下,作物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随矿化度的增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变幅小于2.5%;高矿化度(6 g/L)比淡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低23.97%;中水处理随着矿化度的升高,枸杞鲜果产量降低,干果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中水中矿化度处理干果产量最高。(4)当地常规模式(D)土壤含水率大于集成模式(A),整个生育期当地比集成模式土壤含水率高15.82%;比较不同模式下土壤盐分含量可知,集成模式比当地盐分含量低9.86%,集成模式枸杞鲜、干重产量分别为790.32kg/亩、180.16kg/亩,鲜重产量较当地模式降低6.06%,干重产量较当地模式提高0.83%,能够保证稳产;集成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为4.94kg·(mm/hm-2)较当地常规耕作高1.35%;相比当地模式,集成模式的投入降低14%,淡水用量减少60m3/hm2,而总收益增加56.45%。综合考虑微咸水对土壤水盐环境、枸杞生长效应及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确定当地使用灌水量为210mm条件下,矿化度小于3g/L微咸水灌溉是安全可行的。该集成模式可在当地推广。

吕欣河[4](2021)在《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减少、淡水资源紧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开展不同灌溉量水平微咸水W1(60mm)、W2(70mm)、W3(80mm),微量元素肥(钼肥、铁肥)灌施对土壤和枸杞生长、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种植进行比较,寻求适合当地枸杞种植的微咸水-微肥灌施模式,配套翻耕技术、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集成一套技术模式,并对集成技术模式进行示范跟踪与效益评价,达到节约淡水、合理利用微咸水、保证农作物产量、不破坏农田水土环境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0~60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主要是根系吸水导致,而60~100土层含水率相对稳定在18.41%~33.82%。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初始盐分较高,随时间呈波状规律变化,前期变化较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差异逐渐增大。土壤盐分随微咸水灌溉量的增加而上升,土壤电导率80mm处理较70mm、60mm、常规灌水高出10.6%、24.0%、57.8%,生育期结束至秋浇前土壤电导率持续上升。(2)枸杞生长各指标的生长量与生长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倒“V”形趋势,转折点在70mm灌水量。同一灌水量下,钼肥与铁肥混合喷施能明显提高枸杞植株各生长指标。常规灌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下产量最高,为5166kg/hm2,70mm微咸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为微咸水灌溉中产量最高,为4950kg/hm2,仅比常规种植低4.18%。微咸水灌水量超过70mm时枸杞鲜果产量有所降低,80mm较70mm降低了4.63%。各处理鲜果百粒重在53.46~66.78g区间变化,微咸水灌溉降低枸杞鲜果百粒重,比对照降低了3.8%。喷施微肥处理的枸杞比未喷施微肥百粒重高出0.88%~20.11%,微肥能增加枸杞百粒重。(3)集成技术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比常规种植全生育期高2%;土壤电导率较常规低7%;集成模式下枸杞的株高、地径、新枝、冠幅、产量分别比常规高8.00%、14.73%、7.36%、33.3%、8.22%。集成模式投入比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24.87%,总收益提高了41.43%,投入产出比为1:2.068,提升了当地枸杞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综上,W2灌水量(70mm)与钼肥铁肥混合灌施的集成模式更适合于河套灌区的枸杞种植,可以实现在节约淡水资源的条件下提升当地枸杞产量的目标。

陈冠军[5](2021)在《微咸水下覆沙层混掺秸秆措施对黄土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微咸水作为一种后备水源,其合理的使用可缓解农业用水短缺,实现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但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盐渍化,需结合适宜的耕作措施及合理的灌溉制度,才能保证微咸水的使用安全,发挥其使用效益。土表覆沙具有保温,蓄水,保墒及抑盐等作用,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增大土壤含水量,并能抑制盐分表聚等作用。鉴于此,本文以甘肃省永靖县的两种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土表设置3种覆沙厚度(3、6、9cm),及沙层中混掺不同比例(0、1%、3%、5%)的玉米秸秆粉,开展土柱一维入渗试验,同时对土壤及覆盖层的水分特征曲线、水分常数进行测定,研究永靖县两种土壤在微咸水使用下不同覆盖措施对其的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土壤和混掺不同比例秸秆粉的沙样进行水分常数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耕地土壤与闲置地土壤相比具有较强的持水性,前者毛管孔隙度与田间持水量较大,后者饱和含水量与导水率较大;沙中混掺秸秆粉增加了沙的吸湿性、持水能力与保水性能,秸秆粉混掺比越大,其最大吸湿量、毛管断裂含水量与毛管持水量也随之增大,饱和导水率与混掺比呈负相关。(2)使用离心机对土壤和混掺不同比例秸秆粉的沙样进行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VG-M模型、BC模型、LND-M模型对耕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效果均较理想(R2>0.99);VG模型能更好地拟合闲置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BC模型可较好地用于对纯沙及沙中混掺秸秆粉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R2>0.99),且随秸秆粉混掺比的提高,拟合参数n越小,参数?越大。(3)通过对不同覆沙厚度处理下的土柱开展入渗试验,结果表明:3cm覆沙能增加水分在两种土壤中的入渗速率、灌水量和促进湿润锋的推进,并对耕地土壤具有优秀的盐分淋洗效果;6cm覆沙增大了耕地土壤的积盐率(?S/Sa),但可以减少闲置地土壤的盐分输入量,并抑制盐分表聚;9cm覆沙具有较高的盐分吸附量,同时能提高两种土壤的含水量;纯土的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关系符合Philip模型,而覆沙处理下更符合Kostiakov模型。(4)通过对覆沙层中混掺秸秆粉的土柱开展入渗试验,结果表明:1S9J1处理可增大耕地土壤的灌水量;5%秸秆混掺比能减小耕地土壤的入渗速率、土壤实际入渗量、减缓其湿润锋推进,但却能促进闲置地土壤湿润锋的推进。本文中设置覆盖措施均能提高闲置地土壤的灌水量与土壤平均含水量。两种土壤的入渗速率与时间关系基本符合Kostiakov模型,闲置地土壤入渗速率较稳定,拟合效果优于耕地土壤。沙中混掺5%秸秆粉处理,减小了耕地土壤停水时土表含水量,且覆盖层越厚,减少地越明显,且对于两种土都有较好的深层排盐效果。耕地土壤中1S3J1、1S6J5、1S9J3处理与闲置地土壤中2S3J5、2S6J5、2S9J3处理经再分布后,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保水性较好。2S9J1处理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减少量最小,保水性能较好,其覆盖层对盐分的吸附量也最大。耕地土壤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吸附盐分能力为:1%>3%>5%>0,且覆盖层越厚,盐分吸附量越大。2S3J5、2S6J5、2S9J5处理下闲置地土壤积盐率(?S/Sa)与?S/Is值为同厚度下的最大值,此处理下排盐效果较好。

刘云山[6](2021)在《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是由河流搬运以及海水顶托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形成的浅海沉积物,盐碱化严重,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受海水盐分以及蒸发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传统的盐碱地改良中,常采用“以水压盐”的方式,即大水漫灌淋洗土壤盐分,但这种粗放型的灌溉方式耗水量较大,与当地淡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不相适应。大量研究表明,微咸水能淋洗土壤盐分,黄河三角洲地区微咸水资源丰富,易于开采,因此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以鲜食葡萄“夏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入渗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不同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葡萄根际土壤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取得如下结论:(1)微咸水滴灌主要影响上层土壤水盐分布;低矿化度微咸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盐分,但是随着微咸水灌溉次数的增加,低矿化度微咸水也会造成土壤积盐;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积盐程度随之增强;采用先咸后淡的灌水组合能减小土壤积盐程度。(2)微咸水入渗下,土壤入渗性能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矿化度为3g/L时达到最高;在土壤水分未达到饱和时,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土壤脱盐深度与微咸水矿化度呈线性减小关系;对于初始盐分较高的土壤,微咸水也能起到淋洗作用,淋洗效果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3)累积入渗量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有显着影响,累积入渗量越大,淋洗越充分;淋洗效率与累积入渗量呈幂函数降低趋势;微咸水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微咸水对上层土壤的淋洗作用大于下层土壤,差异性随着淋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4)咸淡水交替入渗下,先灌水质影响深层土壤盐分分布,后灌水质影响上层土壤盐分分布;先淡后咸的入渗方式提高了上层土壤盐分含量;先咸后淡的入渗方式降低了上层土壤盐分含量,上层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与淡水直接入渗相似;两种入渗方式对土壤整体盐分的淋洗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区别仅限于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5)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与微咸水矿化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主要受微咸水矿化度的短期影响;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无明显影响;2g/L微咸水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3.5g/L、5g/L矿化度微咸水灌溉显着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P<0.05),土壤酶活性降低了3.24%~19.72%,微生物数量减小了12.99%~45.77%。(6)咸淡水交替灌溉次序及微咸水矿化度均会影响果实品质。前期灌溉水质对果实品质影响显着,后期灌溉水质对果实品质无显着影响;(咸-淡-咸2g/L)处理下果实品质无明显变化;(咸-咸-淡2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2.14%,糖酸比提高了5.2%;5g/L微咸水显着降低了果实品质(P<0.05);(咸-咸-淡3.5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5.99%,糖酸比降低了5.55%,降低了果实品质;(咸-淡-咸3.5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11.71%,糖酸比提高了34.94%,果实品质最高。在农业生产应用中,5g/L微咸水会造成土壤积盐、降低土壤肥力、降低果实品质,应尽量避免使用;2g/L微咸水不会造成严重的土壤积盐,也不会降低果实品质,但淡水消耗量相对较大,不建议采用此灌溉模式;3.5g/L微咸水“咸-淡-咸”交替灌溉方式下果实品质最高,虽然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积盐,但是通过次年灌水以及降水可以实现盐分的年动态平衡,可以考虑使用。

王泽林[7](2020)在《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生理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咸水和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农业生产中淡水资源短缺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微咸水和咸水灌溉带来的盐分胁迫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作物生理生长。为了分析微咸水和咸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生理生长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两年的微咸水和咸水灌溉试验,分析了不同盐分梯度1 g/L、3 g/L、6 g/L、9 g/L、12 g/L灌溉水源膜下滴灌棉花对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土壤pH、土壤水化学、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潜在活性(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提出了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溉水的盐度。研究结果可以为干旱区地下微咸水和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灌溉水中的盐分会导致部分土壤盐分的积累,特别是表层020 cm土壤最为明显,6080 cm土层土壤盐分积累不明显;当矿化度低于6 g/L时,土壤积累的盐分不会对棉花吸收水分产生严重影响,棉花生理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率应在10%20%之间。(2)在不同矿化度水灌溉条件下,020 cm土壤中SO42-、Ca2+、和Cl-含量较多;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大,土壤中的阳离子由Ca2+逐渐向Mg2+和K+变化,阴离子由SO42-和HCO3-逐渐向Cl-变化,水化学类型由SO42-·HCO3--Ca2+·K+型逐渐向SO42-·Cl--Ca2+·K+型演化。(3)不同盐分灌溉处理下主根系长从大到小的顺序为3 g/L>1 g/L>6 g/L>9 g/L>12 g/L;在棉花的蕾期,1 g/L、6 g/L、9 g/L、12 g/L处理与3 g/L处理相比,棉花蒸腾速率降低10%30%,净光合速率降低20%40%,棉花产量减少在25%55%之间。(4)在不同矿化度处理条件下,棉花灌水矿化度与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棉花灌水矿化度越高,棉花水分利用效率越低,棉花灌水矿化度越低,棉花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在3 g/L处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3 g/L比6 g/L、9 g/L、12 g/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0%60%之间;微咸水和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3 g/L比6 g/L、9 g/L、12 g/L处理膜下滴灌节省20%60%的灌水量。(5)1 g/L6 g/L膜下滴灌条件下在保持棉花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幅度节水,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 g/L处理灌溉水源既保证了棉花生长的水分需要,同时未对植物生理生长造成盐分胁迫,是适宜的膜下滴灌灌溉水。在1 g/L、3 g/L和6 g/L处理下,棉花产量较高。

孙宇乐[8](2020)在《盐碱地微咸水滴灌沙穴种植枸杞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与作物响应》文中认为河套灌区存在盐碱化土壤面积大、淡水资源不足、微咸水资源丰富等现象。在该区中重度盐碱地中开展微咸水滴灌条件下沙穴种植枸杞试验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盐碱化土壤和微咸水资源,是河套灌区农业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可以为国内外同类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通过两年微咸水滴灌沙穴种植条件下的田间试验,通过分别在中、重度盐碱地试验区中设置原土种植和沙穴种植的对比试验,探究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环境变化规律,揭示了中、重度盐碱地中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原土种植处理和沙穴种植处理不同的土壤水分、盐分、养分和枸杞作物特征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咸水灌水水平,找到了各处理分别适宜的微咸水灌溉制度。主要结论如下:(1)沙穴能够扩大水-土接触面,增加灌溉水的入渗面积,进一步降低灌溉水的供应速率,使其更加接近该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其次,沙穴还能够暂时存储未入渗的水分,延长入渗时间,促进土壤入渗;再次,沙穴的设置,还避免了灌溉时水滴的击打对表层原始土壤结构的破坏。研究结果显示,在“滴灌+沙穴”的共同作用下,土壤入渗性能得到显着改善。(2)中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主要积聚在30cm以上的土壤表层,并呈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原土种植处理的土壤盐分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土壤30cm以上土层,而沙穴处理的EC值高值出现在土壤0-60cm范围中,沙穴处理EC值数值较原土种植处理低10%左右,同时在水平方向上有较为明显的盐分向沙穴方向运动的趋势。在进行单次灌溉后,重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处理EC值均值降低10%左右,沙穴处理降低25%左右;中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处理EC值降低7%左右,沙穴处理降低20%左右。认为沙穴在盐碱地中开始起到集聚土壤中的盐分并使其加速向土层深处运动的趋势。(3)沙穴种植处理较原土种植处理提高了空间范围的养分汇集比例,重度试验区养分汇集比例提高了 3%左右,中度试验区养分汇集比例提高了 5%左右。养分被沙穴汇集后会更容易吸收利用,从而减少了养分的流失。(4)整体而言沙穴种植处理枸杞作物指标生长量明显高于原土种植处理:重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的枸杞株高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高出2.91%,中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的株高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高出3.19%;重度试验区沙穴处理地径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高出4.64%,中度试验区沙穴处理地径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高出0.65%;重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的新枝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增长了 3.57%,中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的新枝生长量较原土种植处理增长了 2.82%。认为沙穴起到了汇集水分和盐分并加速水分、盐分下渗的功能,从而使得沙穴处理枸杞作物指标生长表现优于原土种植处理。(5)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产量的影响方面:2019年重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处理最高产量为453.76 kg/hm2,重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最高产量为946.71 kg/hm2,增长108.6%,同时枸杞果湿干比也有所下降,从3.612下降到了 3.450。中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处理最高产量为1256.82 kg/hm2,中度试验区沙穴种植处理产量为1526.78 kg/hm2,增长了 21.5%,同时枸杞果湿干比从3.420下降到了 3.232。认为沙穴处理对于中重度盐碱地增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枸杞果的湿干比,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6)综合考虑不同灌水水平下微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盐分、养分以及枸杞各作物指标的变化,认为重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在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时,适宜使用a灌水水平,即单次灌水22.5mm;中度试验区原土种植处理及中、重度研究区沙穴种植处理在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时,适宜使用b灌水水平,即单次灌水30mm。

谢军[9](2020)在《微咸水滴灌下施用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微咸水以补充淡水资源的不足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微咸水灌溉时,不仅要关注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必须要确保土壤环境的安全。本研究开展小区试验,设置灌溉不同盐浓度微咸水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探索在灌溉不同盐浓度微咸水的条件下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生理、果实产量、营养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1)与T0处理相比,T3、T4、T5处理下,增大灌溉微咸水的盐浓度可降低番茄幼苗株高6.32%~13.14%,茎粗7.25%~11.83%,主根长14.75%~21.08%,侧根数13.08%~16.38%,根表面积6.87%~12.88%,根体积8.27%~12.01%,以及根系干物质量17.69%~30.77%、地上部分干物质量20.39%~43.62%,而提高番茄幼苗的根冠比。其中,T2处理与T0处理的生长影响显着和光合特性差异不显着。(2)与T0处理相比,增大灌溉微咸水的盐浓度显着降低番茄的叶面积指数、叶干物质量、茎干物质量、根长密度、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均值,而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有效缓解微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3)与T0处理相比,增大灌溉微咸水盐浓度平均(两茬)降低番茄单株产量8.11%~65.36%,而平均(两茬)增加畸形果率17.31%~200.50%;与未施用土壤改良剂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平均(两茬)增大番茄单株产量7.48%~44.52%,而平均(两茬)降低畸形果率12.41%~38.1%。随着灌溉微咸水盐浓度的增大,番茄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呈先增后减,而维生素C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有机酸含量呈增大趋势。与未施用土壤改良剂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提高番茄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4.78%~13.7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6.45%,维生素C含量4.58%~24.49%,而降低有机酸含量2.10%~21.55%。(4)土壤含水率、全盐含量、p H、Na+含量和Ca2+含量随着灌溉微咸水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之减小。与未施用土壤改良剂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着降低土壤全盐含量、Na+含量和Ca2+含量,提高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p H,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综上所述,利用微咸水灌溉会抑制番茄的生长和光合特性,降低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畸形果率,减少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大土壤的含盐量,造成土壤盐分累积。而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有效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的p H,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促使土壤向良性方向转化,最终缓解微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的抑制,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杨坤[10](2020)在《莱州湾南岸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莱州湾南岸一直是我国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和典型的区域之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灾害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海水入侵是诱因,土壤盐渍化是表现,水盐运移是传输纽带,二者呈现一种链式灾害关系,因此,可以称之为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实质为盐分在水土系统中的迁移,为此,本研究开展了莱州湾南岸昌邑地区的地下水和土壤进行研究调查;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了在微咸水不同矿化度和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土壤湿润锋进度与入渗水量以及时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了土壤含水率、离子含量和含盐量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灌溉次序下土壤脱盐效率;开展现场高密度电法仪器试验,利用野外的现场试验配制而成的微咸水与淡水进行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灌溉,研究了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的不同,以及不同灌溉次序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地下水C1–、SO42-和Na+的相对含量较高,阳离子呈Na+>Mg2+>Ca2+>K+的关系,阴离子呈Cl->SO42->HCO3-的关系,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1-Na型水,属于49-B型水。(2)从整个0-90cm的土壤样品的离子含量来看,离子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这与之前的土壤含盐量从整体上的变化是一致的。研究区域主要是以硫酸盐和氯盐为主。(3)不同矿化度下微咸水入渗,入渗水矿化度越高湿润锋进度越大,随着入渗水矿化度的变化,土壤整体上都处于脱盐状态,形成了上层脱盐,底部积盐的情况;不同灌水量下3g/l的微咸水入渗,湿润锋进度与微咸水的入渗量成线性关系,与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土壤含水率从表层到湿润峰处的含水率逐渐减小且随着湿润锋进度的增加,土壤整体的含水率再增加;不同次序下的淡水与微咸水(3g/l)灌溉表明,咸水-淡水的脱盐效果要比淡水-咸水灌溉下脱盐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生产农业发展的需求。(4)淡水灌溉和咸水灌溉,都会使土壤上层出现脱盐的现象,但是咸水灌溉在脱盐的同时会增加土壤总体的含盐量,两种灌溉方式都能增加土壤的含水率;先灌溉咸水后灌溉淡水会使得土壤表层脱盐,底层积盐;先灌溉淡水后灌溉咸水会使得土壤表层积盐,底层脱盐。淋洗效果对土壤中Cl-和Na+起到了相同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土壤盐渍化现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以及野外高密度电法试验探究了微咸水灌溉和淡水灌溉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揭示了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盐分的运移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合理利用及作物灌溉制度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磁化技术原理及进展
        1.2.2 国内外微咸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1.2.3 磁化水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研究
        1.2.4 磁化水膜下滴灌对作物生长特性研究
        1.2.5 冬春灌溉与轮灌处理研究进展
        1.2.6 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域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小区试验设计
        2.2.2 大田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相关计算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3.2 土壤水盐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2.3.3 作物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2.3.4 田间气象数据和作物光合测定
3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
    3.1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保墒和盐分淋洗的效用
        3.1.1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保墒效能
        3.1.2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盐分淋洗及积盐量的影响
    3.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出苗及苗期各生长指标生长的影响
        3.2.1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苗期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磁化水春灌对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4.1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水分分布及耗水量的影响
        4.1.1 生育期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4.1.2 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4.2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4.2.1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4.2.2 生育期前后盐分及其积累量的变化情况
    4.3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4.3.1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4.3.2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4.3.3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5.1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耗水量的影响
        5.1.1 生育期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5.1.2 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5.2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5.2.1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5.2.2 生育期前后盐分及其积累量的变化情况
    5.3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5.3.1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5.3.2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5.3.3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4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4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5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轮灌综合效果对比分析
        5.6.1 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5.6.2 土壤盐分分布及积盐量变化特征
        5.6.3 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棉花生长过程定量表征与综合数学模型
    6.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1.3 误差分析
    6.2 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模型
        6.2.1 株高增长模型
        6.2.2 叶面积指数模型
        6.2.3 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模型
    6.3 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模型
        6.3.1 株高增长模型
        6.3.2 叶面积指数变化模型
        6.3.3 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模型
    6.4 不覆膜地面灌溉棉花叶面积指数的生长模型
    6.5 基于相对有效积温的棉花相对叶面积指数统一模型
    6.6 灌水量、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与最大叶面积综合定量关系
    6.7 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与籽棉产量的关系
    6.8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活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2 活化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状况
        1.2.3 活化水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活化水理化特性试验
    2.2 活化水灌溉土壤培养试验
    2.3 活化水一维垂直入渗试验
3 活化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1 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变化特征
        3.1.1 流速对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
        3.1.2 活化次数对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
    3.2 活化水粘滞系数变化特征
        3.2.1 流速对活化水粘滞系数的影响
        3.2.2 活化次数对活化水粘滞系数的影响
    3.3 活化水溶氧量变化特征
        3.3.1 活化处理对溶氧量的影响
        3.3.2 活化处理对溶氧量稳定值的影响
    3.4 活化水理化性质综合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4.1.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4.1.2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胶体电动电位的影响
        4.1.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1.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影响
        4.1.5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4.1.6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
    4.2 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4.2.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2.2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活化水灌溉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
    5.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1.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
        5.1.2 活化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变化特征
        5.1.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1.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传输动力参数的影响
    5.2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2.1 初始含水量对磁电一体活化水入渗特征的影响
        5.2.2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5.2.3 初始含水量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2.4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传输动力参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和枸杞耗水特性的影响及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适宜的灌溉水矿化度研究进展
        1.2.2 微咸水灌溉下作物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1.2.3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1.2.4 集成技术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与运移规律的影响
    3.1 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3.1.1 全生育期枸杞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规律
        3.1.2 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动态变化规律
    3.2 土壤盐分分布规律
        3.2.1 土壤剖面含盐量
        3.2.2 全生育期土壤含盐量变化
        3.2.3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盈亏分析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4 微咸水灌溉对枸杞耗水特性的影响
    4.1 微咸水灌溉下枸杞全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
        4.1.1 枸杞全生育期耗水量规律分析
    4.2 水分利用效率
    4.3 微咸水灌溉对枸杞耗水强度的影响
    4.4 不同微咸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5 盐渍化耕地枸杞种植下微咸水安全利用技术
    5.1 技术构建背景与意义
    5.2 集成技术概述
    5.3 技术构建要点
        5.3.1 核心技术
        5.3.2 配套技术
    5.4 集成技术操作流程
    5.5 小结与讨论
6 集成技术评价
    6.1 农田土壤水盐环境评价
        6.1.1 集成技术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6.1.2 集成技术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6.2 集成技术对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6.2.1 集成技术对作物耗水强度的影响
        6.2.2 集成技术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集成技术综合评价
        6.3.1 集成技术投入产出分析
        6.3.2 集成技术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6.4 影响集成技术推广因素分析
    6.5 本章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1.2.2 水肥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2.3 水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4 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水盐的测定
        2.3.2 枸杞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枸杞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微肥灌施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3 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微咸水与微肥灌施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4.1.1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4.1.2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2 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4.2.1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4.2.2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3 对枸杞新枝的影响
        4.3.1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量的影响
        4.3.2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4 对枸杞冠幅的影响
        4.4.1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量的影响
        4.4.2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5 对枸杞生育期产量变化的影响
    4.6 对枸杞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
    4.7 对枸杞果实百粒重的影响
    4.8 小结与讨论
5 枸杞种植条件下微咸水-微肥优化灌施集成技术模式构建
    5.1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2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边界因素
    5.3 集成技术模式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
        5.3.1 技术模式概述
        5.3.2 核心技术
        5.3.3 配套技术
    5.4 集成技术模式的建立
6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及评价
    6.1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6.1.1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6.1.2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6.1.3 集成模式对枸杞生长变化的影响
        6.1.4 集成模式对枸杞产量变化的影响
    6.2 集成技术模式评价
        6.2.1 集成技术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
        6.2.2 集成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6.2.3 集成技术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微咸水下覆沙层混掺秸秆措施对黄土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咸水研究现状
        1.2.1 微咸水灌溉研究现状
        1.2.2 微咸水土壤水盐运移研究现状
    1.3 土表覆盖措施研究现状
        1.3.1 覆砂措施下土壤水盐运移研究现状
        1.3.2 秸秆还田下土壤水盐运移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观测方法
    2.1 试验采样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方案
        2.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试验
        2.3.2 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累积入渗量、湿润锋的计录
        2.4.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3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2.4.4 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测定
        2.4.5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2.4.6 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2.5 入渗模型
        2.5.1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
第3章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水分常数的测定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1.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3.2 试验材料几种水分常数的测定及分析
        3.2.1 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的测定与分析
        3.2.2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2.3 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测定
        3.2.4 最大吸湿量、凋萎含水量
        3.2.5 毛管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4.1 不同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入渗的影响
        4.1.1 不同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4.1.2 不同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入渗速率的影响
        4.1.3 不同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湿润锋的影响
        4.1.4 不同覆沙厚度下湿润锋推进距离与累积入渗量之间的关系
    4.2 不同覆沙厚度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覆沙厚度对土壤竖直剖面含水量分布的影响
        4.2.2 不同覆沙厚度对土壤竖直剖面盐分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覆沙厚度影响下的土壤盐分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沙层中混掺秸秆粉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1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5.1.1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5.1.2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入渗速率的影响
        5.1.3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湿润锋的影响
        5.1.4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湿润锋与累积入渗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5.1.5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土壤竖直剖面含水量分布的影响
    5.2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5.2.1 覆沙层中秸秆粉混掺比对土壤竖直剖面含盐量的影响
        5.2.2 覆沙层中不同秸秆粉混掺比影响下的土壤盐分平衡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咸水滴灌研究现状
        1.2.2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现状
        1.2.3 土壤环境对微咸水灌溉响应特征研究
        1.2.4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品质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1 田间试验
        2.3.2 室内模拟入渗试验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3.1.1 田间试验
        3.1.2 室内模拟入渗试验
    3.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微咸水灌溉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微咸水灌溉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3.3.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3.3.3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4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3.4.1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糖分的影响
        3.4.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可溶性酸的影响
        3.4.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4.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7)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生理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第三章 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
    3.1 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
    3.2 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常规水滴灌对棉花生理生长的影响
    4.1 非常规水滴灌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非常规水滴灌对棉花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3 非常规水滴灌对棉花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盐碱地微咸水滴灌沙穴种植枸杞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与作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盐渍化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机理研究
        1.2.2 微咸水滴灌下土壤的水盐运移机理及作物响应
        1.2.3 异质土壤的水盐运移机理及作物响应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与灌水水质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
        2.3.2 枸杞生长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1 枸杞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单次灌水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3 不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4 小结
4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盐分状况的影响
    4.1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EC值的影响
        4.1.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EC值的影响
        4.1.2 单次灌溉对土壤EC值的影响
        4.1.3 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EC值的影响
    4.2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2 单次灌溉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3 不同灌溉水平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中主要离子量的影响
        4.3.1 土壤中主要离子的分布规律
        4.3.2 土壤中主要阴阳离子的变化规律
    4.4 小结
5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5.1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
        5.1.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
        5.1.2 单次灌溉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2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5.2.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5.3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枸杞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5.3.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
    5.4 小结
6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生育指标的影响
    6.1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6.2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6.3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新枝生长的影响
    6.4 微咸水灌溉沙穴种植对枸杞产量的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微咸水滴灌下施用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幼苗期的影响
        1.2.2 微咸水灌溉和施用磷石膏改良剂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微咸水灌溉和施用磷石膏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灌水量的确定
        2.3.2 番茄幼苗生理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番茄不同生育期生理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微咸水灌溉对番茄幼苗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3.1 生长形态特性
    3.2 干物质累积量
    3.3 叶片净光合速率
    3.4 叶片气孔导度
    3.5 叶片蒸腾速率
    3.6 叶片气孔限制值
    3.7 叶片胞间CO_2浓度
    3.8 叶片叶绿素含量
    3.9 小结
第四章 微咸水灌溉下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
    4.1 叶面积指数
    4.2 叶干物质累积量
    4.3 茎干物质累积量
    4.4 茎叶比
    4.5 根长密度
    4.6 叶片叶绿素含量
    4.7 光合日变化
    4.8 果实产量和营养品质
    4.9 小结
第五章 微咸水灌溉下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土壤水分分布
    5.2 土壤全盐含量
    5.3 土壤盐分分布
    5.4 土壤pH
    5.5 土壤有机质含量
    5.6 土壤Na~+和Ca~(2+)含量及分布
    5.7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莱州湾南岸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莱州湾南岸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动态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2.3 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土柱试验的水盐运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田间水盐运移研究
    4.1 田间试验概况
    4.2 水盐运移研究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D]. 王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D]. 解江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和枸杞耗水特性的影响及种植技术研究[D]. 孙多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吕欣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5]微咸水下覆沙层混掺秸秆措施对黄土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 陈冠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D]. 刘云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非常规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生理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D]. 王泽林.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盐碱地微咸水滴灌沙穴种植枸杞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与作物响应[D]. 孙宇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微咸水滴灌下施用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D]. 谢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10]莱州湾南岸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D]. 杨坤. 聊城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咸水和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