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鱼、莲立体高效种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廖智慧,李晓,陈志军,赵晓静,刘欣苗[1](2020)在《生态种养模式在衡水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种养模式是生态农业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种养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本课题组主要针对衡水地区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参照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介绍分析,提出了立足衡水地区推广实施生态种养模式的对策,以期对农业农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钰[2](2020)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循环农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陕西省中部地区正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资金流动特征、生态环境效益等掌握有限,缺乏与生产实践相同步的认知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中部地区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Ⅰ)、“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Ⅱ)、以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Ⅰ)、以宜君多层复合种养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Ⅱ)和以恒盛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龙头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模式的跟踪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流分析、资金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能量产投比、经济产投比、减排效益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系统产生的部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氮在模式内部的再循环、再利用,但是模式中物质和氮的主要来源仍是市场,主要包括水、饲料和化肥。在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中沼肥完全替代了化肥,有利于农业的无害化生产,但两种模式中的种植子系统均出现了氮亏损的情况。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是农村庭院模式Ⅱ的2.6倍、农业园区模式Ⅱ的25.6倍,但氮转化效率仅为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1.5%和农村庭院模式Ⅱ的65.0%。农业园区模式Ⅰ中种植子系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使氮盈余量较大,全模式氮转化效率最低。(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模式有机能/无机能达到188.9,是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3倍,能流循环指数0.99,能流密度3.47 MJ/(m2·a),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通过饲料自给和肥料自给,表现出较高的系统内依存度,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6.0倍和4.1倍。农业园区模式Ⅰ各子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全模式能量产投比最高,为0.99,分别是农村庭院模式Ⅰ、农村庭院模式Ⅱ、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能量产投比的1.4倍、2.1倍、2.4倍和2.3倍。(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资金流动量大幅提升,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程度随之增长。龙头企业模式的总收入水平较高,模拟30年的累计净现值为4720万元,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3.5倍。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和电力,年节支44.5万元。购买饲料投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现金流出项目,在龙头企业模式中模拟30年的饲料总投入占总现金流出量的90%。农业园区模式Ⅱ充分利用了种植子系统产出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减少了饲料成本,使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成本利润率、经济产投比、年均收益率和资本金利润率。(4)同评价单元下,龙头企业模式中的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气产出量约是农村庭院模式中户用沼气工程的2倍。大型沼气工程每处理1000 t猪粪便产出的沼气、电力和沼肥,可替代煤炭66 t、热力发电15.7万k Wh、化肥22 t,减缓能源耗竭4.60E+6MJ、温室效应4.22E+5 kg CO2-eq/FU、环境酸化2281 kg SO2-eq/FU、富营养化151 kg NO3--eq/FU、光化学氧化88 kg C2H4-eq/FU、人体毒性378 kg 1,4-DCB/FU。沼气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集中在沼气燃烧阶段、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综合考虑沼气工程环境污染排放和减排,沼气工程对能源耗竭、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类型有减缓作用,但增加了光化学氧化潜在影响。农业园区模式Ⅰ的沼肥产出量较低,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低于其他模式,使其环境效益综合值最大,为186.57,其次是龙头企业模式,为132.95。(5)农业园区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中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较大比例,系统面临不可更新资源耗竭的风险和模式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高于农村庭院模式。种植子系统废弃物饲料化使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表现出较好的能值自给能力,其产出能值反馈率是龙头企业模式的4.4倍和2.4倍。综合考虑环境负载、能值产出率和市场能值交易,农村庭院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本研究完成了对陕西省中部地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预期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为区域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闵志坤,杨迪卿,张昊楠,王培洪,吴小刚[3](2019)在《智慧农业模式下乡村观光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为例》文中指出指出了在乡村旅游产业急需转型的时期,应科学利用智慧农业平台为晋江九十九溪探索出更为切实、高效的发展新路径。分析了场地存在基础设能施薄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较为不足、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的现状。为此,提出了创新智慧农业模式和乡村旅游业的全方位对接,打造特色化、多元化的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新生态,以顺势带动区域相关联产业的同步革新、长效发展。
蒋子驹[4](2018)在《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道路,它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和维护生态环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循环农业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为生态农业带来了新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系统的调查了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的发展现状,通过考察和综合各种文献总结出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贵港市西江流域拥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好,离广西首府南宁距离近,交通发达,非常适宜开展种养循环模式的农业。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完善,为贵港市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种养循环模式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贵港市主要的种养循环模式有“猪—沼气—作物”、“稻—灯—鸭”、“林下养殖”、立体生态养鸡、“秸秆—牛—作物”等。2.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种养规模不相匹配;(2)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不够普及;(3)土地流转存在困难;(4)主要以家庭种养殖为主,项目缺乏抗风险能力;(5)项目前期投入太大。3.本文所提建议:(1)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分配布局,建立多元化的种养循环模式;(2)因地制宜混种优势作物;(3)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4)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土地经营制度;(5)加大扶持力度;(6)采用分工协作经营模式;(7)强化人才队伍,提高科技水平。
唐诗意[5](2018)在《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文中指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旅游市场的需要,现阶段生态农庄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融合度不强,景观体验性不丰富等问题。针对传统普通农庄的不足,亟待探讨一种更高效的农庄模式,推动农庄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体生态农庄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发现目前关于立体生态农庄的相关文献较少,多为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用于生态农庄建设中。(2)通过对长沙市部分农庄的调研,发现现阶段农庄主要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农业产业平面化以及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相关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出立体生态农庄模式为:“农业立体-景观立体-产业立体”。(3)以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为例,运用立体生态农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以“农业立体”为产业基础,以“景观立体”利用空间丰富景观效果,以“产业立体”拓展产业链和赢利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立体生态农庄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循环高效且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的农庄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对立体生态农庄模式和规划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以及实际案例的应用,以期为以后立体生态农庄的建设提供思路,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卢元清[6](2018)在《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现在正在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为此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马鞍山市的生态农业为研究对象,在当前我国强调“美丽中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发展政策背景下,对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及全面的分析。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文献期刊论文,了解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理清生态农业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来丰富生态农业的内涵。其次运用调查研究法分析了马鞍山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1)马鞍山市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及经济资源等优势;(2)马鞍山市发展生态农业三个方面措施:理清生态农业发展定位、明确规划布局及健全推进体系;(3)马鞍山市积极探索并发展了“虾(龙虾)稻鳖连作”“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稻(有机稻)鸭(渔)共生”、“猪—沼—茶(果、苗木)循环利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蔬菜)”、“农业-旅游-休闲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4)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生态农业重点工程项目上的成效。然后通过调研发现了马鞍山市的生态农业受自然及生产环境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人才队伍发展不充分、生态农业建设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政策及法律支持不完善等一些问题。接着以博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实践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论证马鞍山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树立生态农业发展新观念;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生态农业创客空间这一系列对策。
崔艺凡,尹昌斌,王飞,李想[7](2016)在《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后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 000个、生态牧场1万个以上,基本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研究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依照经营主体类型、生产规模、产业组织形式、生产环节物质流程与利益共享机制,结合区域辐射范围和产业融合特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将浙江省循环农业分为经营主体小循环、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区域闭合大循环3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和凝练循环农业发展内在机理、运动规律和实践经验,阐明这三类循环模式的形成机制、发展动力与价值链接,选择典型案例剖析了循环产业链条的链接形式、物质流程与价值增值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闫玄梅,张晓玲,雷锦霞[8](2016)在《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的生产方式。基于山西省光热水土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维度特征,对山西省农业资源利用的困境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构建以高效种养技术、减量化技术和资源化技术为核心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以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大的目标。
罗锐[9](2014)在《浅谈种草养鹅及饲养新模式》文中提出种草养鹅属于节粮型畜牧养殖项目,具有饲养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通过种草养鹅生产的鹅肉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属于绿色健康无公害畜产品。近年来我国养鹅模式朝着单一规模化养殖向复合循环模式发展。文章就养鹅牧草选择、饲养新模式及林下养殖要点进行综述。
田家怡[10](2013)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特点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了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暗管排碱模式、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高效生态牧畜业模式、高效生态渔业模式、高效生态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种养加和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生物修复与重建型模式计9类模式,并提出了海岸带开发利用的4条建议,以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二、猪、鱼、莲立体高效种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鱼、莲立体高效种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种养模式在衡水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势以及在衡水地区的应用现状调查 |
2 典型生态种养模式分析 |
2.1 稻——虾模式 |
2.2 稻——鱼模式 |
2.3 稻——蛙模式 |
2.4 稻——鳖模式 |
3 衡水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推广实施生态种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
3.1 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
3.2 摸清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
3.3 积极推广高效循环生态技术模式 |
3.4 将生态种养模式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 |
4 结语 |
(2)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
1.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 |
1.2 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实践 |
1.2.2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
2.2.2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
2.2.3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
2.2.4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
2.2.5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分析 |
2.2.6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
2.3 研究模式 |
2.3.1 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
2.3.2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
2.3.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
2.4 研究方法 |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
2.4.2 具体的评价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构成特征 |
3.1 中国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 |
3.2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
3.2.1 农村庭院模式 |
3.2.2 农业园区模式 |
3.2.3 龙头企业模式 |
第四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
4.1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
4.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
4.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
4.1.3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4.2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
4.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
4.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
4.2.3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4.3 龙头企业模式物质流特征分析 |
4.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
4.3.2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
5.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
5.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
5.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
5.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5.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
5.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
5.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
5.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5.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
5.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
5.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
6.1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
6.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
6.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
6.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
6.2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
6.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
6.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
6.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
6.3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
6.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现金流量分析 |
6.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
7.1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的清单汇总 |
7.2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评价 |
7.2.1 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
7.2.2 大型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
7.3 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标准化分析 |
7.4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加权评估 |
7.5 小结 |
第八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
8.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
8.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8.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8.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
8.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
8.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8.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8.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
8.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
8.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8.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
8.4 小结 |
第九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
9.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及综合评价 |
9.1.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 |
9.1.2 农村庭院模式的综合评价 |
9.1.3 农业园区模式的综合评价 |
9.1.4 龙头企业模式的综合评价 |
9.2 对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创新点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智慧农业模式下乡村观光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位背景 |
3 政策背景与理念指导 |
3.1 政策背景 |
3.2 理念指导 |
4 规划特色与创新 |
4.1 布局规划特色 |
4.1.1 分区规划 |
(1)优良蔬菜种植区。 |
(2)荷莲立体种养区。 |
(3)智慧蔬菜种植区。 |
(4)观赏蔬菜种植区。 |
(5)稻田艺术种植区。 |
4.1.2 空间景观规划 |
4.1.3 道路系统规划 |
4.2 发展规划创新 |
4.2.1 旅游系统规划 |
4.2.2 详细景观设计 |
4.2.3 旅游产品设计 |
5 产业专题规划 |
5.1 艺术展览专题策划 |
5.2 科普教育专题策划 |
5.3 观光农业专题策划 |
5.4 循环生态专题策划 |
6 结语 |
(4)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方法 |
1.1.4 创新之处 |
1.2 国内外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 |
1.2.3 种养循环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 |
2.1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资源概况 |
2.1.3 生态环境现状 |
2.1.4 人口分布及生产生活状况 |
2.2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优势 |
2.2.1 农业发展环境良好 |
2.2.2 农业发展基础夯实 |
2.2.3 政府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 |
2.3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建设情况 |
第三章 贵港市主要种养循环模式 |
3.1 “猪—沼气—作物”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
3.1.1 桂平市凤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
3.1.2 福林龙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
3.1.3 “猪—沼气—作物”模式的优缺点 |
3.2 “稻—灯—鸭”共生循环模式 |
3.2.1 桂平市粮食产业综合示范区 |
3.2.2 “稻—灯—鸭”模式的优缺点 |
3.3 “林下养殖”生态模式 |
3.3.1 桂平市麻垌镇百福鸡场 |
3.3.2 “林下养殖”模式优缺点 |
3.4 立体生态养鸡模式 |
3.4.1 三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
3.4.2 立体生态养鸡模式优缺点 |
3.5 “秸秆—牛—作物”模式 |
3.5.1 贵港市木梓镇农户、合作社和公司三方合作 |
3.5.2 “秸秆—牛—作物”模式优缺点 |
第四章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种养规模不相匹配 |
4.2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不够普及 |
4.3 土地流转存在困难 |
4.4 主要以家庭种养殖为主,项目缺乏抗风险能力 |
4.5 项目前期投入太大 |
第五章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5.1 发展思路 |
5.1.1 加强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互相促进的产业链 |
5.1.2 加强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实现高效的种养循环 |
5.1.3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重视品牌建设 |
5.1.4 坚持股份合作社之间合作,推进规范种养发展 |
5.2 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分配布局,建立多元化的种养循环模式 |
5.2.2 因地制宜混种优势作物 |
5.2.3 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 |
5.2.4 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
5.2.5 加大扶持力度 |
5.2.6 采用分工协作经营模式 |
5.2.7 强化人才队伍,提高科技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立体生态农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态农庄 |
2.1.2 立体生态农业 |
2.1.3 立体生态农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章 立体生态农庄模式研究 |
3.1 长沙市农庄现状分析 |
3.2 立体生态农庄相关案例分析 |
3.2.1 土而奇农庄 |
3.2.2 日本Mokumoku农庄 |
3.2.3 小结 |
3.3 立体生态农庄模式 |
3.3.1 农业立体 |
3.3.2 景观立体 |
3.3.3 产业立体 |
3.4 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
3.4.1 生态多样性原则 |
3.4.2 因地制宜原则 |
3.4.3 以人为本原则 |
3.4.4 乡土文化展示原则 |
第4章 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2 项目分析 |
4.2.1 区位交通分析 |
4.2.2 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
4.2.3 SWOT分析 |
4.3 规划设计理念 |
4.3.1 项目定位 |
4.3.2 市场定位 |
4.3.3 设计原则 |
4.4 总体规划设计 |
4.4.1 分区规划 |
4.4.2 道路规划 |
4.4.3 详细设计 |
4.5 运营发展规划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生态农业相关概念 |
二、生态农业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一、马鞍山市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二、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
三、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措施 |
四、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成效 |
第三章 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农业建设环境面临危机 |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
三、生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
四、生态农业建设融资渠道不畅 |
五、生态农业相关政策及法律支持不完善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以博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 |
一、博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
二、博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五章 促进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一、树立生态农业发展新观念 |
二、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三、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
四、健全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五、打造生态农业创客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做法 |
1.1 统筹谋划,顶层设计 |
1.2 制度创设,机制创新 |
1.3 产业融合,闭合循环 |
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
2.1 经营主体小循环 |
2.2 园区生态中循环 |
2.3 区域闭合大循环 |
3 对策建议 |
3.1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
3.2 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融合 |
3.3 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
3.4 集成示范推广技术体系,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
(8)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 气候资源 |
2.1 光能利用率较低, 种植结构单一 |
3.1 高效种养技术 |
(9)浅谈种草养鹅及饲养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选择 |
1.1 单一牧草 |
1.2 复合牧草 |
2 林间种草养鹅生态模式 |
2.1 林地和牧草选择 |
2.2 林下合理放牧 |
3 种养立体循环模式探索 |
3.1 草-鹅-鱼-沼气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 |
3.2 虾-草-鹅生态种养模式 |
3.3 猪-沼-草-鹅种养模式 |
3.4 林-牧草-鹅-龙虾生态农业模式 |
3.5 林-草-鹅-蜂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
4 小结 |
(10)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
2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选模式 |
2.1 暗管改碱模式 |
2.2 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
2.2.1 “间套轮”种植模式 |
2.2.2 保护耕作模式 |
2.2.3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
2.3 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 |
2.3.1 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 |
2.3.2 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 |
2.3.3 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 |
2.4 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 |
2.4.1 复合型生态养殖生产模式 |
2.4.2 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
2.5 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
2.5.1 池塘混养模式 |
2.5.2 海湾鱼虾贝藻兼养模式 |
2.5.3 基塘渔业模式 |
2.5.4 以渔改碱模式 |
2.5.5 渔牧综合模式 |
2.6 高效生态设施农业模式 |
2.6.1 设施清洁栽培模式 |
2.6.2 设施种养结合生态模式 |
2.6.3 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
2.7 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2.7.1 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 |
2.7.2 精品生态农业公园 |
2.7.3 生态观光村 |
2.7.4 生态农庄 |
2.8 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
2.8.1 果蔬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
2.8.2 粮油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
2.8.3 水产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
2.8.4 畜禽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
2.9 生物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
2.9.1 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 |
2.9.2 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 |
3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
3.1 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 |
3.2 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 |
3.3 防止海岸带开发的“同质化”和“人工化” |
3.4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
四、猪、鱼、莲立体高效种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种养模式在衡水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廖智慧,李晓,陈志军,赵晓静,刘欣苗.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0(06)
- [2]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D]. 王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智慧农业模式下乡村观光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为例[J]. 闵志坤,杨迪卿,张昊楠,王培洪,吴小刚. 绿色科技, 2019(24)
- [4]贵港市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研究[D]. 蒋子驹. 广西大学, 2018(12)
- [5]长沙市春晖立体生态农庄规划设计[D]. 唐诗意.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6]马鞍山市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卢元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7]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J]. 崔艺凡,尹昌斌,王飞,李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7)
- [8]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J]. 闫玄梅,张晓玲,雷锦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1)
- [9]浅谈种草养鹅及饲养新模式[J]. 罗锐. 饲料博览, 2014(09)
- [10]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J]. 田家怡. 滨州学院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