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形成“大信访”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王凌颖[1](2020)在《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研究 ——基于2016-2018年成都市政府网站信访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一个便利公民意志自由输入和国家意志有序输出的重要场域,信访搭起了民意真实上传、党和国家意志准确下达的中间桥梁。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公民权利主张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信访工作量呈现“井喷”态势,传统的纸媒信访渠道日益逼仄,网络信访应时兴起势在必然。网络信访作为个人和政府之间直接交流的一种新兴方式,近几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尤其是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网络信访的数量急剧上升,在国家信访局的引领下,全国开始建立了信访信息系统,形成了各级联动的网络信访格局。成都市信访局作为网络信访办理单位的优秀代表,非常重视网络信访工作的开展,不仅依托多渠道受理信访事项并进行回应,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还夯实了线上线下政府回应流程。但成都市网络信访在政府回应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府回应流程规范性不够、政府回应内容覆盖性不全、政府回应效率及时性欠佳、政府回应效果满意度不高、政府回应信息公开度不明,即政府回应能力还有待提升。论文正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核心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了网络信访及政府回应的概念内涵,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第三章对于2016-2018年成都市网络信访及政府回应的概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介绍,包括其基本情况、运作机制和流程、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政府、公众、信访事项、外部环境四个角度的影响因素来综合构建了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框架,并介绍了数据来源以及变量设计和描述。第五章搜集了来自2016-2018年成都市信访网站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网络信访平台上的网民诉求和政府回应等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处理层级、涉及层级、涉及部门、言语情绪、信访次数、登记层级、事项类型、影响范围等因素在政府回应质量、回应速度、以及回应结果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进行了有效性和稳健性的相关检验,增强研究的说服力。第六章则是基于上文的分析,提出了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信访公开、推动信访监督与责任落实、强化纵向层级间交流与帮助、加强政府部门内部以及部门间的协作、注重事后跟踪反馈等改善政府回应的建言。
冯晶杰[2](2020)在《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平台在监督政府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基层政府信访工作也必然面临着自媒体平台的新挑战。本论文以自媒体时代重庆市合川区基层政府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对象,以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为支撑,力求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论文第一章概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细致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供了整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对自媒体、基层政府信访工作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进行梳理,这是问题分析的前提与理论基础。论文第三章结合前期的问卷调查,对自媒体时代重庆市合川区基层政府的工作现状进行评述,并分析自媒体的发展对基层政府信访工作产生的挑战与问题。论文第四章系统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信访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成因:民生严峻引发的信访,成为自媒体报道的策源地;公民个人维权成本高,法制环境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难以应对自媒体监督。论文第五章从“改善民生、加强法制、健全信访机制”三个层面分析基层政府信访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的可能。并且指出只有自觉应对自媒体监督常态化,才能做到信访工作顺应新时代,解决问题。
周松[3](2020)在《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路径探讨 ——以X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51年我国建立行政信访制度以来,行政信访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对文革时期冤假错案的平反,行政信访功能由之前的政治参与、权力监督为主逐渐异化为以权利救济为主、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为辅。行政信访功能的异化不仅偏离了行政信访制度的设立初衷,而且与“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矛盾。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势在必行。县域,作为信访活动的发源地,其行政法治化建设直接反映信访法治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对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展现行政信访法治化在县级层面的实践情况,而且能够促进我国信访法治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的研究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县级行政信访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了县级行政信访的基本功能,最后提出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问题。第二部分以X县为例着重分析了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的探索、成效和困境。本部分通过对江苏省X县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县在坚持行政信访法制宣传与依法治访并举、探索行政信访事项依法分类处理、探索行政信访事项公开评议机制等推进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该县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信访功能的越位与错位;二是行政信访终结机制的缺失;三是行政信访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不畅。第三部分针对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的困境,提出推进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的对策。笔者认为,首先,要实现行政信访功能的回归,即进一步强化政治参与的功能,逐步削弱行政信访救济功能,让权利救济回归司法救济渠道。其次,建立行政信访终结机制,通过在县级人大常委会设立行政信访终结审查委员会作为专门的行政信访终结审查机构,具体行使终结审查的权力,同时明确行政信访终结的责任追究推动行政信访终结机制落实。最后,打通行政信访救济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救济的衔接通道,尤其是实现行政信访救济和行政复议救济的衔接。
杨瑾[4](2020)在《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 ——以深圳G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深刻转型的特殊背景之中,如何有效化解复杂社会矛盾并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治理难题。信访治理是国家缓和社会矛盾及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命题之一,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治理环境的复杂化依然向信访治理抛出不少挑战,基层信访矛盾化解成效依旧不高,难以从根本化解社会冲突,突出表现为各地信访事件仍处于高位运转状态。尤其近年来,伴随着新兴技术的渗透与冲击、多元化利益诉求和易聚合的信息平台使得群众的信访形式不断升级和激化,如不及时采取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对措施,极易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要破题我国当前的治理难题,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的治理模式,需要逐步转变信访工作思路,创新信访方式,深入基层寻找信访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当地”的可行性,探索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模式。本文以深圳G区信访改革中党建引领的“吹哨报到”为例,探讨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机制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吹哨报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论文布局如下:首先综述信访研究现状和理论突破点;其次梳理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最后以深圳G区的“吹哨报到”改革实践为研究样本展开分析,从现实需求、改革方案和运作逻辑等多个维度解析案例。研究发现:“吹哨报到”具有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机制、以问题导向为驱动的行政协调机制、以源头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参与机制三大特征,有效促成多个行动主体联合行动,有利于开展针对特定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的跨部门集体行动,从而修正现有行政体制中条块分割的现实困境,提高信访矛盾的化解效率并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梁咪[5](2019)在《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的对策研究 ——以某省XX新区FD新城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通过信访途径反映问题、寻求权利救济的事件越来越多,信访方式和司法方式相比,形式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受理门槛低、程序要求相对宽松、处理问题对象范围广、一旦引起重视解决快等特点。基层信访机构和上访群众直接接触,是信访工作的第一线,被称为是社会治理的一堵重要“安全门”,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信访工作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加,信访案件数量不断增大,一些积案、难案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信访工作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基层信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寻解决之道,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以某省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政府回应理论及公民参与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主要分析了困扰某省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难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困扰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的难题在这五方面,一是信访量居高不下;二是信访目的趋利化严重;三是越级上访现象突出;四是网上信访量迅速增多;五是案件办理质量不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调整、“托管+代管”模式导致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民主法治建设不完善、信访工作队伍建设薄弱、政府公共决策制定不够合理。通过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职权统一的信访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三是加快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四是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五是健全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张放[6](2020)在《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开启了涉法涉诉信访体制新一轮的改革。此轮改革以“诉访分离”为主线,注重厘清人民法院内部信访和诉讼程序的界限,同时人民法院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废除以及彻底改革涉诉信访制度的呼声再度高涨。在一片批评声中,涉诉信访制度的正当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挑战。涉诉信访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基础,符合司法为民和能动司法的要求,具有正当性。学界对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的质疑是把对运行机制的问题放大化为涉诉信访制度本身的问题。涉诉信访现行运行机制中缺乏社会系统的参与,呈现出形式化和封闭化。涉诉信访制度运行机制的缺陷严重影响涉诉信访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涉诉信访制度要实现正当化需要建立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构建适应开放型涉诉信访制度的人员组织机制,完善涉诉信访听证机制,并且建立人大代表对涉诉信访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第一章由对涉诉信访制度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问题即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及其实现机制,并对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做出说明。第二章首先对涉诉信访制度中的关键概念做出界定。主要包括信访与涉诉信访、涉法涉诉信访与涉诉信访、涉诉信访与涉诉信访制度等概念,然后对涉诉信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最后对涉诉信访制度在改革背景下的运行现状作了简要描述。第三章在总结学界质疑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上述观点分别予以回应,并从涉诉信访制度是实现现代法治的路径机制,是社会秩序的反映和维护机制,是司法认同的重要实现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证涉诉信访制度的正当性。第四章提出涉诉信访制度实现其正当性的思考和具体实现机制的构建。涉诉信访制度实现其正当性必须要建立向社会开放机制、构建适应开放型涉诉信访制度的人员组织机制、完善涉诉信访听证机制以及人大代表对涉诉信访运行的有效监督机制。
章成之[7](2020)在《“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县域信访治理研究 ——以拱墅区和余杭区信访超市为例》文中提出信访制度的诞生初衷,是对民众的一种权利救济。然而社会经济的各类矛盾伴随着改革进程始终存在,群体性上访、非正常访事件层出不穷,对国家的治理和稳定都造成了一种挑战。信访制度尽管回应性地作出了大量改革和调整,但仍面临诸多争议,甚至上升到了信访制度的“存废”之争。相当多的研究认为,信访制度阻碍了中国走向法治化的进程,这意味着行政力量在解决信访困境上已然失效,因此解决困境的“重点”应着眼于人大、政协及司法力量的发挥,而非行政力量本身。浙江省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最多访一次”“最多跑一地”的目标,并以信访超市作为改革的载体。实践证明,信访超市的运行有力地影响了关键性信访指标的变化,各地的县级接访占比大幅上升。那么,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影响下,行政体系内部的力量是否开始对县域信访的治理产生良性影响?本文研究基于此问题而展开。立足于整体性治理和跨部门治理的理论视角,本文构建了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研究命题,“最多跑一次”改革塑造下的整体性政府,将通过制度基础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发挥“逆碎片化”的作用,进而对县域信访治理发挥正面的撬动效应。研究表明,“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制度基础上与信访制度的变迁形成了契合点,即“最多访一次”“最多跑一地”目标的提出;在组织结构上以信访超市为载体,浙江省形成了信访局主导的“功能引入型”和政法委主导的“建制引入型”两种模式,且信访超市建设在全省已经基本完成。通过对余杭、拱墅两地信访超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在管理模式和形态上存在差异,信访超市设立目标都在于对信访事项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其治理效能也发挥了类似作用。本文从县域信访事项受理占比、信访积案的化解情况、一般信访事项的办理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最多访一次”“最多跑一地”的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变化特征,结合信访超市的内在机制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信访超市引入各职能部门的接访功能,建立了整体政府集中领导的权威,并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有效提升了县域接访的比例和积案化解的效率,对一般信访事项的办理没有显着的效率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访超市存在工作职能的界限不明,工作机制不顺畅,跨部门横向联动不紧密,与司法、人大、政协等其他治理主体的合力不明显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省统一的制度性规划,导致各部门间信息壁垒依然存在,影响了信访事项后台办结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效应有限度地发生在县域信访治理领域,集中体现为访民实现了“最多访一次”“最多跑一地”,信访事项的数据及办理程序没有实现。作为一项行政体系内部的机制性变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制度基础和组织结构两种方式对县域信访治理产生了撬动效应,这无疑在行政体系内部,为信访制度的改善提供了“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运用整体性治理和跨部门治理的理论视角,分析“最多跑一次”这场新兴改革对传统信访工作的影响,是对既有研究关于“行政力量本身不适宜解决信访困境”观点的突破,并通过信访超市个案的实证研究,验证其在县域信访治理发挥的效用,以新的视角揭示行政体系在信访制度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限度,或将有助于回答“信访制度何去何从”的重大命题。
肖强[8](2019)在《人大信访工作改进探究 ——以W市人大信访工作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基于两点社会基本现实。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40年历程的中国改革开放全面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司法不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城乡差异、地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异加大等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信访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二是中国信访制度应有的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弱化,人大信访的信访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大信访功能定位及作用被上访群众曲解和误读,人大信访往往被看作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后一根稻草”。鉴于此,本文采用从大到小,由表及里的论述方法,分为4个章节对人大信访工作改进作尝试性研究。第1章:导论。作为全文的开篇,一是,从选题内容提出研究问题的时代背景;二是明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三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阐述了理论研究现状和主要学术观点,其中对信访制度“存”与“废”的争论,表达了笔者的理解和认识;四是对本文的研究指向予以明确,人大信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五是阐明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与研究理路,并指出相关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中国信访制度的渊源和发展。一是对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雏形进行了追根溯源,认为其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衍生出的特有文化现象”;二是对建国以来,中国信访制度沿革进行梳理;三是按年代特点,将中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划分为大众动员、拨乱反正、安定团结、依法分类四个阶段;四是提出中国特色信访制度设计的“锥形结构”,阐述党委、人大、“一府两院”之间的层次位置关系;五是对人大信访制度的产生发展进行了论述。六是阐述了人大信访的地位、功能定位和作用。首先从人大信访与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信访的区别进行分析,确立人大信访在中国信访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第三方监督特性;其次,结合多年从事人大信访工作的体会,归纳出人大信访的功能定位应是预警、缓冲、反馈、平衡,并逐一解读对其的认识。再次,进一步阐述了人大信访“缓水池”如何发挥作用,在信访事项办理流程中如何保障合法、制止非法、化解矛盾。该章人大信访功能定位和“缓水池”作用的内容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进行的尝试性思考与分析的成果,是本文理论创新的部分。通过这六点内容的论述,让读者对中国信访制度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明确信访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第3章:人大信访工作现状、问题及成因——以W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案例为基础。本章作为论文最为重要的实证章节,首先,以人大信访工作改进为视角,总体论述了我国人大工作的信访量始终处于高位水平的现状,以及各地人大在信访工作上的一些改进做法,并对W市人大信访工作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运用实证的手段,通过W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多个实践案例,分析人大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在六个方面,并结合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一是缺乏第三方评估机构技术支持;二是人大信访工作机构层级低,信访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三是信访数据共享有限,造成信访资源浪费;四是信访信息整理分析不到位;五是法治思维尚未建立;六是久拖不决的信访事项缺乏有效解决方案。第4章:人大信访工作改进对策及建议。本章从五个方面提出对人大信访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期人大信访预警、缓冲、反馈、平衡四项功能定位更有效果,更好地发挥“缓水池”作用,推动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简而言之,本文旨在从中国信访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勾划中国信访制度的图廓,说明中国信访制度存在具有其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并客观总结中国信访制度的现状,重新认识中国信访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而论述人大信访制度在其中的发展历程,形成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笔者结合在W市人大常委会信访部门工作多年的实际,对人大信访工作现状、面临问题及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列举W市人大信访工作典型案例及办案心得,藉此剖析人大开展信访工作的实践探索,力图展现当前人大信访工作的困惑之路,改进之路,发展之路,最后提出对人大信访工作改进的些许对策建议。
雷浩伟[9](2019)在《新时代地方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对贯彻群众路线、化解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密切党群、府民之间的内外联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纵观我国信访制度6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虽历经多次“自上而下”式的改革创新,然而落实到地方信访工作的完善却仍陷泥淖。在国家层面,宏观来看,信访法治化建设与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信访制度发展的“两翼”,法治信访、责任信访、阳光信访与多元信访则是其完善的“四维”。在地方层面,微观而言,法规制度、机构队伍、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理念贯彻是基层信访工作开展所亟需重视的五个核心层次。辩证地看,地方信访工作是国家信访工作的微观延伸与基层拓展,也是我国信访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能否实现信访制度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提纲挈领作用、能否达到信访制度基层优化“自下而上”的助澜推波功能,也亟待学界学者予以调查分析与系统论证。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概要如下。第一部分宏观地概括了文章写作的背景与价值、方法与框架,并着重对国内已有研究的成果予以总结和评析,进而提出了本研究旨在调研并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外,第一部分着重的对当前我国地方信访工作步入深水期的表现与特征,尤其是面临的几个新形势与新问题予以简要呈现。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了与地方信访工作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重新界定了多元功能视阈下的地方信访工作的价值归属,进而对研究本土化的地方信访工作的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尤其是多元公共行政中的政治、法律和管理理论分支予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融合构建地方信访工作调研与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详细地阐述了重庆市信访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重庆市信访基本情况、重庆市信访工作理念与宣传建设现状、重庆市信访工作法规与制度建设现状、重庆市信访工作机构与职责建设现状以及重庆市信访工作机制与方法建设现状等方面的实证调研着手,以小见大、以面推广,进而得出当前我国地方信访工作存在“信访形势依旧严峻、总量高位运行”“信访功能界定错位、机制方法不当”“信访治理方式单一、工作结构失衡”以及“信访法规体系欠缺、观念意识落后”等困境,并对其成因予以系统分析。第四部分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信访工作的对策。文章针对重庆市信访工作开展的问题,主要从“转变思路和更新理念”“智慧公开和精准终结”以及“公民参与和基层治理”等三个方面予以建议,以求为我国基层信访工作的路径优化予以探索创新和有益借鉴。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逐渐深化使得地方信访机构面临着组织调整,地方信访的综治维稳功能也得到加强;此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行使得信访与监察的对接也更为密切,地方信访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也更为纷繁复杂。以治理理论为基础,以机制设计理论和多元公共行政理论为框架,恰可对我国地方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责任化、透明化、精准化、多元化以及民主化建设提供完善思路。
肖祥[10](2019)在《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家进行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内容在受理对象、受理范围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拟从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着手,引入社会安全阀理论、治理理论,通过对宁波市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快推进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换挡升级、提质增效的现实路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了当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深层次解读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分析面临的困境。最后,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数量研究方法,以及运用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对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党的十八以来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总量高位运行、越级访重复访趋势明显、部分职责不够清晰、业务外信访量增多四个方面的结论。其次,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从监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机构职能和人员全面融合、纪律思维与法律思维并重、信访举报工作量激增四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三部分对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因面临的新形势而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概括,并原因分析。首先,从监察对象信访举报数量增多、部分职能部门推诿引导、政策制度不健全、监察委员会成为“兜底”信访、信访举报成为高风险岗位、工作任务与干部配备和自身素质不相适应六个方面,对新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从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监察委员会“包打天下”、试点工作宣传弱化、法规制度处于探索阶段、信访干部对改革后的政策掌握理解不一五个方面对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五种对策选择。一是建立健全监察委员会成立后相应的法规制度。二是加强宣传以规范信访秩序。三是整合信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四是重视监察对象信访办理。五是提升信访干部业务水平。
二、上海形成“大信访”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形成“大信访”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研究 ——基于2016-2018年成都市政府网站信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网络信访 |
2.1.2 政府回应 |
2.2 支撑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责任政府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2016-2018年成都市网络信访及政府回应概况 |
3.1 成都市网络信访及回应基本情况 |
3.1.1 成都市网络信访基本情况 |
3.1.2 网络信访及政府回应流程 |
3.2 成都市网络信访回应的主要措施 |
3.2.1 依托多渠道平台进行政府回应 |
3.2.2 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
3.2.3 改进政府回应线上线下处理流程 |
3.3 成都市网络信访回应存在的问题 |
3.3.1 回应流程规范性不够 |
3.3.2 回应内容覆盖性不全 |
3.3.3 回应效果满意度不高 |
3.3.4 回应效率及时性欠佳 |
3.3.5 回应信息公开度不明 |
第四章 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研究设计 |
4.1 政府回应的分析框架 |
4.1.1 政府回应的衡量标准 |
4.1.2 政府回应的影响因素 |
4.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计及描述 |
4.3.1 自变量及变量描述 |
4.3.2 因变量及变量描述 |
4.3.3 控制变量及变量描述 |
第五章 2016-2018年成都市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自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5.1.2 因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2.1 政府回应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5.2.2 政府回应速度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5.2.3 政府回应结果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政府回应质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 |
5.3.2 政府回应速度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 |
5.3.3 政府回应结果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 |
5.4 有效性检验分析 |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成都市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改进建议 |
6.1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供高效透明的信访服务 |
6.1.1 创新信访服务方式,提升信访满意度 |
6.1.2 加大信访公开力度,打造阳光信访 |
6.2 推动信访监督建设,落实信访处理责任 |
6.2.1 明确信访责任,倒逼信访处理符合规范 |
6.2.2 加强信访全面监督,促进信访事项解决 |
6.3 加强纵向层级交流与帮助,统筹信访工作 |
6.3.1 加强信访工作的交流,合力推动问题解决 |
6.3.2 提供信访指导和帮助,提升事项处理能力 |
6.4 强化政府部门间合作,促进信访积极协作 |
6.4.1 协调部门内部职能,实现分工合作 |
6.4.2 强化部门横向合作,打破部门沟通壁垒 |
6.5 注重信访后续反馈,预测防控信访风险 |
6.5.1 完善事后跟踪机制,持续反馈信访情况 |
6.5.2 加强信访数据运用,做好风险预测和防控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自媒体与基层政府信访工作的理论概述 |
2.1 自媒体时代的内涵和特征 |
2.1.1 自媒体的内涵 |
2.1.2 自媒体的特征 |
2.2 基层政府信访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
2.2.1 信访工作的内涵 |
2.2.2 信访工作的特点 |
2.3 自媒体与基层政府信访工作的作用关系 |
2.3.1 自媒体对基层政府信访工作形成监督 |
2.3.2 基层政府信访工作提升需要自媒体协助 |
第3章 自媒体时代重庆市合川区群众自媒体应用现状及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 |
3.1 合川区自媒体应用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2 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
3.1.3 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
3.2 自媒体时代合川区基层政府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 |
3.2.1 自媒体时代信访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面临威胁 |
3.2.2 自媒体报道越级上访问题突出 |
3.2.3 自媒体对信访案件办理周期形成压力 |
3.2.4 自媒体要求政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
第4章 自媒体时代重庆市合川区基层政府信访工作问题的成因 |
4.1 民生严峻引发的信访问题,成为自媒体报道的策源地 |
4.1.1 政府与居民利益冲突问题严重 |
4.1.2 基层政府工作不务实 |
4.1.3 弱势群体信访行为加剧 |
4.2 公民个人维权成本高,法制环境不健全 |
4.2.1 公民个人维权诉讼成本过高 |
4.2.2 社会整体法制环境不健全 |
4.3 工作机制不完善,难以应对自媒体监督 |
4.3.1 信访工作机制不完善 |
4.3.2 信访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
4.3.3 应对自媒体的舆情能力不足 |
第5章 自媒体时代重庆市合川区基层政府信访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提高应对自媒体底气,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
5.1.1 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 |
5.1.2 促进人民群众充分就业 |
5.2 加强自媒体监督,构建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 |
5.2.1 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要符合基层情况 |
5.2.2 利用自媒体,提高法制宣传效果 |
5.2.3 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接受自媒体监督 |
5.3 发挥自媒体优势,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 |
5.3.1 整合互联网信访资源,形成“大信访”格局 |
5.3.2 完善信访制度,严格责任追究 |
5.3.3 疏通信访渠道,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路径探讨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概述 |
第一节 县级行政信访的内涵和功能 |
一、法治化进程中信访的特殊存在 |
二、信访及县级行政信访 |
三、县级行政信访的功能 |
第二节 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一、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的含义 |
二、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的构成要素 |
第三章 以X县为例透视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 |
第一节 X县及其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与成效 |
一、作为研究样本的X县 |
二、X县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探索 |
三、X县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成效 |
第二节 X县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
一、行政信访功能的越位与错位 |
二、行政信访终结机制的缺位 |
三、行政信访与复议和诉讼衔接不畅 |
第四章 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路径 |
第一节 实现行政信访功能的法治化 |
一、行政信访功能的转变 |
二、行政信访功能的回归 |
第二节 建立完备的行政信访终结机制 |
一、行政信访终结的适用范围 |
二、行政信访终结的审查程序 |
三、行政信访终结的责任追究 |
第三节 实现信访救济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有效衔接 |
一、行政信访救济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救济的有效衔接的总体设计 |
二、行政信访救济与行政复议的有效衔接 |
三、行政信访救济与行政诉讼的有效衔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 ——以深圳G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信访制度功能定位的研究 |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信访困境研究 |
三、信访改革趋势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信访 |
二、吹哨报到 |
三、信访源头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作治理的理论背景 |
二、协作治理的已有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建立和探索时期 |
二、发展与规范时期 |
三、重塑与全面改革时期 |
第二节 信访治理的主要方式 |
一、来信和来访 |
二、涉法涉诉信访 |
三、网络信访 |
第四章 深圳G区“吹哨报到”的方案设计 |
第一节 “吹哨报到”改革的背景 |
一、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导向 |
二、大开发大发展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动 |
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
四、流动人口居多的社会特征 |
第二节 “吹哨报到”改革方案设计 |
一、群众诉求化解过程 |
二、条块结合的制度安排 |
第五章 深圳G区“吹哨报到”信访源头治理机制的运行逻辑 |
第一节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整合机制 |
一、干部党员力量下沉,党委主动吹哨 |
二、贴合治理单元,统一党建和网格 |
三、贯彻群众路线,促进公众有序参与 |
第二节 以问题导向为驱动的行政协调 |
一、授予基层政府综合执法权 |
二、改革创新信访治理工作方法 |
三、信息技术赋能网格化管理 |
第三节 以源头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参与 |
一、重新整合辖区治理资源 |
二、党建嵌入社会组织发展 |
三、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5)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的对策研究 ——以某省XX新区FD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访 |
2.1.2 基层信访 |
2.1.3 信访制度 |
2.2 公民参与理论与政府回应理论 |
2.2.1 公民参与理论 |
2.2.2 政府回应理论 |
第三章 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现状 |
3.1 XX新区FD新城概况 |
3.1.1 XX新区FD新城基本情况 |
3.1.2 XX新区FD新城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
3.2 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情况 |
3.2.1 XX新区FD新城信访机构情况 |
3.2.2 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主要做法 |
3.2.3 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 |
3.3 XX新区FD新城面临的突出信访问题 |
第四章 困扰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的难题及原因 |
4.1 困扰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的难题 |
4.1.1 信访量居高不下 |
4.1.2 信访目的趋利化严重 |
4.1.3 越级上访现象突出 |
4.1.4 网上信访量迅速增多 |
4.1.5 案件办理质量不高 |
4.2 困扰XX新区FD新城信访工作难题的原因 |
4.2.1 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利益的调整 |
4.2.2“托管+代管”模式导致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 |
4.2.3 民主法治建设不完善 |
4.2.4 信访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
4.2.5 政府公共决策制定不够合理 |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
5.1 浙江枫桥经验的分析及借鉴 |
5.2 日本苦情制度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六章 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的对策 |
6.1 建立责权统一的信访制度 |
6.1.1 明确划分信访工作受理范围 |
6.1.2 严格落实信访职责 |
6.1.3 建议信访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
6.2 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 |
6.2.1 提高公众参与度,扩宽公众参与渠道 |
6.2.2 构建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 |
6.2.3 完善信访工作考核机制 |
6.3 加快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 |
6.3.1 尽快出台符合国情的《信访法》 |
6.3.2 提高法治宣传效果 |
6.3.3 深入推进依法治访工作 |
6.4 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
6.4.1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队伍质量 |
6.4.2 加强信访工作作风建设 |
6.4.3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
6.5 健全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6.5.1 明确重大项目评估重点 |
6.5.2 规范重大项目评估程序 |
6.5.3 落实防范化解责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价值和方法 |
1.2.1 研究的价值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涉诉信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
2.1 涉诉信访制度的若干概念界定 |
2.1.1 信访与涉诉信访的界分 |
2.1.2 涉诉信访与涉法涉诉信访的界分 |
2.1.3 涉诉信访与涉诉信访制度的界分 |
2.2 涉诉信访制度的历史发展 |
2.3 涉诉信访制度的现状 |
2.3.1 涉诉信访制度的价值基础 |
2.3.2 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 |
2.3.3 司法体制改革对涉诉信访制度的影响 |
第3章 涉诉信访制度受到的质疑及其正当性的论证 |
3.1 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受到质疑的主要观点 |
3.1.1 涉诉信访制度是人治而非法治 |
3.1.2 涉诉信访制度破坏社会稳定 |
3.1.3 涉诉信访制度干扰司法权的运行 |
3.2 对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的论证 |
3.2.1 涉诉信访制度是通向现代法治的路径机制 |
3.2.2 涉诉信访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反映和维护机制 |
3.2.3 涉诉信访制度是司法认同的重要实现机制 |
3.3 涉诉信访运行机制的缺陷影响制度正当性的实现 |
第4章 完善涉诉信访制度运行机制的思考 |
4.1 涉诉信访制度在机制建设上的讨论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1 涉诉信访机制建设上的讨论与评价 |
4.1.2 涉诉信访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2 完善涉诉信访制度运行的主要机制探讨 |
4.2.1 建立涉诉信访向社会开放机制的思考 |
4.2.2 构建适应开放型涉诉信访制度的人员组织机制 |
4.2.3 完善涉诉信访听证机制 |
4.2.4 人大代表对涉诉信访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县域信访治理研究 ——以拱墅区和余杭区信访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2 已有研究述评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访 |
2.1.2 信访治理 |
2.1.3 “最多跑一次” |
2.1.4 信访超市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2 跨部门治理理论 |
2.3 文献述评 |
2.3.1 上访者与上访 |
2.3.2 信访制度建设与信访治理 |
2.3.3 信访法治化与法律援助 |
2.3.4 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
2.4 分析框架 |
3 从民众权利到属地压力:信访制度和政策的回顾 |
3.1 分级与归口:信访分类治理的初步探索 |
3.2 回应与协调: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的生成 |
3.3 压力与综治:“大信访”格局下的的新治理 |
4 信访超市案例的实证研究 |
4.1 信访超市个案的描述性框架 |
4.2 拱墅区信访超市:“功能引入型”超市 |
4.2.1 拱墅区信访超市的基本情况 |
4.2.2 基于研究框架的运行机制介绍 |
4.2.3 一个涉诉信访问题的处理:以浙江省某装饰设计公司个案为例 |
4.2.4 小结 |
4.3 余杭区信访超市:“建制引入型”超市 |
4.3.1 余杭区信访超市基本情况 |
4.3.2 基于研究框架的运行机制介绍 |
4.3.3 一个信访问题的代办制处理:以临平公交站线调整个案为例 |
4.3.4 小结 |
4.4 信访超市的机制分析 |
4.4.1 基于描述性框架的案例比较 |
4.4.2 信访超市治理效能分析 |
4.4.3 信访超市存在问题分析 |
4.4.4 小结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8)人大信访工作改进探究 ——以W市人大信访工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研究述评及本文的研究指向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信访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
2.1 中国信访制度的产生 |
2.1.1 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雏形 |
2.1.2 新中国信访制度的沿革 |
2.2 新中国信访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
2.3 中国特色信访制度设计的“锥形结构” |
2.4 人大信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5 人大信访与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信访的区别 |
2.5.1 党委信访的绝对领导地位 |
2.5.2 人大信访与政府信访的区别 |
2.5.3 人大信访与法院、检察院信访的区别 |
2.5.4 人大信访的特殊地位 |
2.6 人大信访的功能定位 |
2.7 人大信访的“缓水池”作用 |
第3章 人大信访工作现状、问题及成因——以W市人大信访工作案例为基础 |
3.1 人大信访工作现状 |
3.1.1 总体现状 |
3.1.2 W市人大信访工作现状 |
3.2 人大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缺乏第三方评估机构技术支持 |
3.2.2 人大信访工作机构层级低,信访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
3.2.3 信访数据共享有限,造成信访资源浪费 |
3.2.4 信访信息整理分析不到位 |
3.2.5 法治思维尚未建立 |
3.2.6 久拖不决的信访事项缺乏有效解决方案 |
3.3 成因分析 |
3.3.1 缺乏第三方评估机构技术支持的成因分析 |
3.3.2 机构层级低,人员配备不足的成因分析 |
3.3.3 信访数据共享不足的成因分析 |
3.3.4 信访信息整理分析不到位的成因分析 |
3.3.5 法治思维尚未建立的成因分析 |
3.3.6 造成信访事项久拖不决的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大信访工作改进对策及建议 |
4.1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技术支持的机制 |
4.2 强化人大信访机构和队伍建设 |
4.3 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运用 |
4.4 加速人大信访信息反馈 |
4.5 严格依法信访,强化法治思维 |
第5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外文文献 |
致谢 |
(9)新时代地方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三)研究评述与展望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 |
(一)信访及其他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功能分析 |
(二)治理视阈下地方信访工作机制设计与多元行政的分析逻辑 |
(三)地方信访工作“理念——制度——组织——机制”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 |
二、地方信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基于重庆市的调查分析 |
(一)重庆市信访工作概况 |
(二)重庆市信访工作的基础与成效 |
(三)地方信访工作的困境及其成因 |
三、新时代完善地方信访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转变思路与更新理念——加速法治信访建设 |
(二)智慧公开与精准终结——推进责任信访建设 |
(三)公民参与与基层治理——推进多元信访建设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运用的基本理论 |
2 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现状及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
2.1 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现状 |
2.1.1 信访总量升中有稳 |
2.1.2 重复越级访难题 |
2.1.3 相关职责不够明晰 |
2.1.4 业务范围外信访量较多 |
2.2 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面临的新形势 |
2.2.1 监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
2.2.2 机构、职能和人员融合 |
2.2.3 纪律思维与法律思维并重 |
2.2.4 信访举报数量短期内上升 |
3 改革后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遇到的新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遇到的新问题 |
3.1.1 涉及对象广泛促使举报数量上涨 |
3.1.2 部分职能部门推诿 |
3.1.3 制度不健全导致职责不清晰 |
3.1.4 监察委员会成为“兜底”信访 |
3.1.5 纪检监察信访成为高风险岗位 |
3.1.6 工作任务与干部队伍自身情况不相适应 |
3.2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遇到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
3.2.2 监察委员会“包打天下” |
3.2.3 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宣传弱化 |
3.2.4 法规制度处于探索阶段 |
3.2.5 信访干部对政策掌握理解不一 |
4 研究改革后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对策选择 |
4.1 建立完善法规制度 |
4.1.1 修改信访举报称谓 |
4.1.2 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 |
4.1.3 完善信访举报受理规则 |
4.1.4 研究制定处置无理访法规制度 |
4.2 加强宣传以规范信访秩序 |
4.2.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
4.2.2 正确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 |
4.3 整合信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
4.3.1 建立与大信访互通机制 |
4.3.2 增强大信访部门办理责任 |
4.4 加强监察对象信访办理 |
4.4.1 初信初访办理 |
4.4.2 重要信访件督办 |
4.4.3 加强权力运行规范化 |
4.4.4 加强分析研判 |
4.4.5 探索更好信访反馈方式 |
4.4.6 敢于问责惩处,压实责任 |
4.5 提升信访干部业务水平 |
4.5.1 配好一线队伍 |
4.5.2 提高业务素质 |
4.5.3 改进工作作风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上海形成“大信访”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信访的政府回应研究 ——基于2016-2018年成都市政府网站信访数据的分析[D]. 王凌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D]. 冯晶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县级行政信访法治化建设路径探讨 ——以X县为例[D]. 周松. 江苏大学, 2020(05)
- [4]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 ——以深圳G区为例[D]. 杨瑾. 深圳大学, 2020(10)
- [5]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的对策研究 ——以某省XX新区FD新城为例[D]. 梁咪. 西北大学, 2019(04)
- [6]涉诉信访制度正当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张放.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5)
- [7]“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县域信访治理研究 ——以拱墅区和余杭区信访超市为例[D]. 章成之. 浙江大学, 2020(01)
- [8]人大信访工作改进探究 ——以W市人大信访工作实践为例[D]. 肖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新时代地方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以重庆市为例[D]. 雷浩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宁波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问题研究[D]. 肖祥. 宁波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