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银生[1](2021)在《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企业这个“关键少数”也是其中的受益群体。由于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最终要靠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来实现,因此,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地方的税务机关在执行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时还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如何解决优惠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质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与探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以内蒙古W市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出台的各项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实践为研究对象,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从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方式、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环境以及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人的价值取向六个维度,详细分析了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现状,并对当前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取得的初步成效做出说明。接着,通过对内蒙古W市的大企业纳税人开展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W市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查找和探究优惠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最后,正视问题、针对原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执行质效的对策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大企业的长远发展。
李佳[2](2021)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性的着力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链上还存在低端化的“卡脖子”“掉链子”现状,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理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税收既是政府在供给侧提供的公共政策产品,也是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支柱。“十三五”时期,税收在“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重大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地税机构合并的税务组织机构改革也配套跟进,税收总量负担和税收遵从成本双向降低,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凸显。实践证明,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需求,充分利用税制优化来助力供给侧改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把税制纳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或公共经济政策结构性改革的视阈,分析税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区域税收竞争等视角进行实证检验,多维度分析税制设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显示,税收的总量负担、分产业负担、劳动力资本要素负担,消费和投资的税收结构比列、所得税和商品税的税收结构比例,地方税收竞争程度等都对产业结构具有显着的抑制或者促进作用。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仍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此建议,在未来的税制优化过程中,继续把“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政策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商品和劳务税比重,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代税收体系;健全地方税体系,给予地方一定范围内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财政管理权限,在保证地方财政支出的前提下,鼓励地方税收竞争,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税收产业政策的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针对个别产业、行业,甚至企业集团来制定鼓励或限制性的税收政策,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和效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入地阐释了税制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视阈。二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税收制度和产业结构研究多集中在税收制度的某个领域、某个税种、某项产业税收政策,本文从多角度全面分析税制的产业结构效应,并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结果检验,对深化相关研究提供较好的研究资料和数据积累。三是多维度分析税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运用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指标来描绘产业结构的状态,并充分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从税收总量、结构、行业、区域等四个维度,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税收制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增强了分析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时光叶[3](2021)在《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其存在的高风险性、高投入性等特征所带来的资金供求矛盾已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金融主体和制度环境相融合的开放体系,已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关键路径,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来研究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变化,从而也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介绍了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技术创新效率等方面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科技金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实证方面,本文以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熵值法与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各省市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从而,初步了解研究时域内我国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变化情况;随后再引入空间计量方法以进行我国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探索,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呈阶梯态势,区域发展表现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层级特点,但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科技金融投入力度的加大,从整体来看,研究时域内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呈逐渐减小趋势,空间地理分布上也呈现出集聚性特征。第二,研究时域内,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技术创新活动总体上也达到有效状态;其次,由效率分解情况可知,技术进步变化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但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未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我国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分布特征,且地理空间上中西部地区多以“低-低”集聚模式为主;由空间杜宾模型结果可知,邻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由空间溢出效应测度结果可知,本地区科技金融与基础设施建设对邻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着的溢出效应,其促进着邻近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度和地区工资水平对邻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竞争效应比较明显,且给邻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消极影响。最后,文章就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强化科技金融作用、注重区域间溢出效应与资源自由流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刘洋[4](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张东东[5](2020)在《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增强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加强建立起以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当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企业高质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来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科技强国道路上的王牌力量。中国不断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阶段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关键要素。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企业中的优质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已形成规模甚至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最早也是由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而来。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公共产品的属性,单纯的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是较难维持创新发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和发展上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弱势地位。化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风险,激励其投入更多的研发支出,就需要对这类企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财政介入尤其是税收政策的激励。然而本文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税收政策存在着政策缺乏长期性连续性、流转税和所得税政策效应并未完全发挥、企业人才资源和投融资方面的税收政策不足、税收政策的征纳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以及缺少税收政策落实配套措施等问题。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向独角兽企业培育需要解决以上问题。为此,本文从中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出发,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研究主体,探究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并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研究路线展开研究工作,分六大章节对研究对象做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规范分析法等对研究对象做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一是理论方面。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本文在明确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涵义和实质的基础上,指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培育形成一批独角兽企业、超级独角兽企业。深入分析了税收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税收政策体系通过税收政策、税收征管和税收落实保障措施三个层面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家精神、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企业资源产生影响进而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税收征管与税收政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影响税收征管的主体和对象,而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又会影响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税收征管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影响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间接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起作用。税收政策保障措施不仅有助于税收政策提升激励效应,也通过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作用。二是实证方面。检验了税收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同税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并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对税收政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效应的调节作用,得出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不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不同。在激励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中需关注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增加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会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创新)、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企业发展)。增值税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有激励作用,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增值税政策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此外,企业生命周期在激励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即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作用阶段是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为此应重点关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税收政策优化,增加个人所得税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三是政策建议。基于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税收体系的设计可以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并降低纳税人和执行部门的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完善的税收政策保障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有效的税收政策是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比和借鉴发达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配套激励措施,本文从税收政策、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落实配套措施三个层面建立了中国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陈剑开[6](2020)在《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激励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以科技进步为前提,基于新技术和新业态深度融合的产业,有望逐步成为市场主导,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税收激励政策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本文介绍了税收激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作用机制,阐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对现行税收激励政策体系进行了分类梳理,列举双鸭山市战新产业发展中税收政策激励不足的主要表现,对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统筹制定政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体系、完善发展各环节激励政策、鼓励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优化和完善政策的方向和对策。
陈鑫群[7](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以苏州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国家创新宏观战略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科技创新也成为越来越关乎行业市场占有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税收是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地推进科技创新,自始至终都吸引着财政部门、税务机关、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文章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这一主题,通过对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外国不同类型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对比、对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和实际税收数据的分析,及时的验证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施存在的短板,提出更加有利于政策体系优化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提供完善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及配套政策的具体举措。对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科学税收政策实施办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意义。
吕从钢[8](2020)在《高质量发展下江西省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持续加大,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根据近年来我国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来看,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政策中均有体现,也将成为经济政策设计和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要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撑。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效应以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关于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能够让创新主体切实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政府通过强力激励举措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更好运行,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但目前关于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的评估还未能深入推进,如何改善税收政策的不足、优化税收优惠设计、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而且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西省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正在逐步加强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实效。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24757.5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为全国第4、中部第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6.1%、21.2%,分别提高2.3和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江西省已经认识到了税收政策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积极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并出台了一些契合自身省情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增值税税率下调、社保缴纳比例下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等。本文以高质量发展下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多重研究视角,利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尝试测度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的程度大小及其可能存在问题不足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深入剖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基于文献检索的结果,针对创新激励、主体税种与准自然实验税收政策效应相关研究,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综合税收政策效应相关研究,融资约束、创新行为与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相关研究等进行了综述。进而分析了高质量发展下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等基本概念,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创新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剖析了税收政策作用于创新激励的机理。其次,针对高质量发展下创新激励税收政策进行规范分析,重点介绍了部分主体税种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基本情况,分析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人员投入、创新产出等基本情况,指出创新激励税收政策的税收优惠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税收优惠主体覆盖范围不广、缺乏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税收政策对初创企业激励不足等问题。然后,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对部分主体税种的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效应存在且显着,但不同税收政策的效应程度大小有差异,验证了研究假设1(不同税收政策在创新驱动过程中所能产生的实际激励效果程度均将显着为正)。基于PSM-DID模型对阶段性特征影响下的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发展下综合税收政策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十分显着,在融合各类综合政策及阶段性特征影响下的情况下,GZL的综合政策效应达到了15.2%,验证了研究假设2(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影响下,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效应将显着为正)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具体假设。基于融资约束对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创新激励综合政策产出水平(GZL)存在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是显着存在的,验证了研究假设3(融资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会呈现下降趋势)。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现行创新激励税收制度体系,重点优化创新激励阶段性税收政策,积极健全创新激励税收政策多方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针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研究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并作了相应的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综合文献述评前提下,选择了部分主体税种的税收政策效应进行程度大小的分析,与前人研究相比,研究视角有所拓展。其中基于准自然实验视角下的分析,将多个税种的分析纳入统一框架,较以往分析多了一些可做比较的内容;高质量发展下的综合政策分析则是将最新发展理念与综合分析框架相结合,其应用程度更加深入;同时,积极考察异质性因素,在相关分析已经有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融资约束这一较为突出的异质性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为异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研究方法上。选择了目前在分析政策效应上较为常用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方法针对部分主体税种的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比较可靠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尝试用PSMDID分析方法,针对目前阶段性特征影响下的综合税收政策效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这一方法的应用目前还较为少见,其得出的综合政策效应结果应该更为可信。在融资约束问题考察上,为了得出更为可靠的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放弃了传统的回归分析模型方法,基于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方法,通过Frontier4.1计量软件的应用,尝试分析得出更真实的净效应结果,为政策建议提供更强有力的实证分析结论。第三,研究内容上。在多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实际运行数据,关于税收政策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长。在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之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针对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近千家企业的相关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已经对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概念提出以来的相关基础情况了解非常透彻,基于这些样本数据的分析能获取高质量发展下江西省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真实效应结果,对于推动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都能够提供成功样板,而且能够有效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汤杰康[9](2020)在《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各地众多的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重要引擎,提供了巨大的前进推动力,引领全省工业发展迈上一个个新台阶,并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财税收入主要来源。2018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出台了机构改革等相关方案措施,对税务部门进行机构改革,将省级和省级以下的原国税和原地税部门机构进行合并。如何在税务机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推进经济开发区改革发展的部署,发挥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做好针对经济开发区的税收征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税务部门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变化,税源结构日益复杂、管理对象多元化。机构改革后基层税务机关经过一年多的磨合适应,新的税务机构如何统筹力量、综合手段加强对经济开发区的税收征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此时进行税务税收征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在目前的探索研究背景下,运用公共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为税收征管探索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给税收征管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对丰富税收征管理论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从税收征管的概念、模式等入手,依据税收遵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等理论,开展针对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的研究。以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为剖析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现状和工作实践中的调研成果,探索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税收征管经验,从纳税服务、征管模式、税务信息化等多方面探讨针对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的优化对策,主要为创新改进纳税服务方式、合理配置税收征管资源、转变税源征收管理模式、完善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和平台建设等。
张多悦[10](2020)在《资源税改革对淮安盐化工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应当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以及消费的法律体系以及相关政策规定,构建全面、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制度。2016年7月1日起,资源税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以来资源税改革有序推进、平稳运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淮安自古就是盐运和漕运的要冲,拥有丰富地下岩盐资源,盐业对淮安的经济、文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013年7月,淮安市委、市政府为把淮安丰富的地下岩盐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后改名为苏淮高新区)。苏淮高新区通过近十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加速扩张,以盐化新材料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已经成为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税收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是为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维护公民利益、实行社会资源协调分配而制定和实施的。以税收为出发点容易发现,经济的发展状况将会直接对税收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变革过程产生影响,另外产业结构变革也将作用于税源、税种等,对税收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税收政策也会对经济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颁布税收政策等方式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税收和产业结构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本文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为基础,主要着手分析税收政策对淮安盐化产业的效应分析也就是政策评估,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资源税改革可以提高企业利润、规范政府收入、提高政府积极性、引导企业合理开采资源、实现分级销售。但是在分析研究中发现由于资源税税负有限,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对于盐化产业只是部分得到发挥。结合盐化产业发展,本文从集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企业集群、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严选招商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发面提出政策的优化建议。
二、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1.创新之处 |
2.研究限度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1.大企业 |
2.税收优惠 |
3.政策执行 |
(二)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税收激励理论 |
2.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分析 |
(一)W市大企业概况 |
1.W市大企业构成情况 |
2.大企业对W市的税收贡献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现状 |
1.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 |
2.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 |
3.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 |
4.政策执行方式 |
5.政策执行环境 |
6.政策执行人的价值取向 |
(三)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初步成效 |
1.降低了大企业的税收成本 |
2.激励了大企业的研发支出 |
3.推动了地方经济稳定增长 |
三、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
1.部分优惠政策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
2.政策执行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到位 |
3.基层税务机关的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
4.政策执行方式与大企业需求不匹配 |
5.政策执行环境欠佳形成了外部制约 |
6.部分税务人员对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不科学 |
2.政策执行资源配置问题被长期忽视 |
3.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
4.政策执行方式未能实现服务型转向 |
5.政策执行环境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
6.培训、考核与奖惩制度缺乏实效性 |
四、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
(一)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
1.国外经验 |
2.国内经验 |
(二)对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启示 |
1.通过立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
2.实现优惠政策执行的专业化 |
3.重视政策执行中的纳税服务 |
五、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执行质效的对策及建议 |
(一)科学设置政策标准与目标 |
1.政策制定要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 |
2.目标设定要力求稳定性和长远性 |
3.标准设计要注重合理性和适用性 |
(二)合理配置政策执行资源 |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
(三)全面提升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力 |
1.实现政策执行的专业化管理 |
2.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
3.健全税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
(四)切实改进政策执行方式 |
1.政策宣传与培训要精准 |
2.办理程序要精简规范 |
3.服务措施要严格落实 |
(五)不断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1.进一步改善税收法制环境 |
2.创造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
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六)规范政策执行人的行为 |
1.加强职纪教育和业务培训 |
2.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致谢 |
(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内容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税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税收职能定位的研究 |
2.1.2 税制选择的理论研究 |
2.1.3 关于税制优化的经济学研究 |
2.2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2.1 相关概念界区 |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研究 |
2.2.3 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研究 |
2.2.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方法研究 |
2.3 关于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2.3.2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3.3 产业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分析 |
3.1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税收 |
3.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1.3 产业政策有效性理论 |
3.2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
3.2.1 产量效应 |
3.2.2 替代效应 |
3.3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途径 |
3.3.1 税制在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3.2 税制在需求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税制和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4.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49-1978 年) |
4.1.1 产业结构从恢复到失衡 |
4.1.2 税制从简化到再简化 |
4.1.3 税制与产业结构的配合 |
4.2 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79-2011 年) |
4.2.1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4.2.2 市场经济税制体系日渐完善 |
4.2.3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3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2012-2019 年) |
4.3.1 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
4.3.2 现代税制体系日臻完善 |
4.3.3 税制与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
第5章 税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说明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回归结果 |
5.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3.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分析 |
5.3.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结论 |
5.5.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抑制作用 |
5.5.2 提升直接税比重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5.3 税收创新激励显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6章 税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
6.1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降成本 |
6.1.1 统筹减税降费的多元衍生效应 |
6.1.2 强化减税降费的宏观引导效应 |
6.1.3 畅通减税降费的间接传导机制 |
6.2 不断优化税制结构促升级 |
6.2.1 持续深化增值税税制改革 |
6.2.2 持续优化消费税制度调控职能 |
6.2.3 强化提升所得税制度竞争力 |
6.3 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税收竞争 |
6.3.1 完善地方财政管理权限 |
6.3.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6.3.3 赋予地方限度内税收立法权 |
6.4 逐步调整完善产业税收政策 |
6.4.1 配合产业组织政策的税制优化 |
6.4.2 促进科技创新的税制优化 |
6.4.3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优化 |
6.4.4 推动“一带一路”的税收合作 |
附录 我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表(1994至2020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科技金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科技金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 |
一、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
二、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机理分析 |
三、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三章 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及差异分析 |
第一节 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
一、科技金融发展状况 |
二、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测算 |
三、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
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的测算与分析 |
第四章 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取 |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
三、数据来源 |
四、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空间相关性分析 |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与结果分析 |
三、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涵 |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概念 |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基本特点 |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涵义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创新理论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三、市场失灵与税收政策 |
四、拉弗曲线与税收激励 |
第五节 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理论依据 |
二、作用机理 |
第三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状况评析 |
第二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税收政策现状 |
第三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问题分析 |
一、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层面 |
二、税收征管层面 |
三、税收政策落实保障措施层面 |
第四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 |
二、生命周期对税收政策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的预调查及确定 |
三、问卷回收情况分析 |
四、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模型构建与指标测度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测度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回归分析 |
一、模型测量评价 |
二、结构模型说明 |
三、企业生命周期税收政策激励效应差异比较 |
第六节 研究结论 |
一、税收政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分析 |
二、企业生命周期对税收政策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与配套措施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科技型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与配套措施借鉴 |
一、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 |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 |
三、创新人才激励的税收政策 |
四、对企业投资者的税收优惠 |
五、企业税收政策落实配套措施 |
第二节 英国科技型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与配套措施借鉴 |
一、英国专利盒制度税收政策 |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 |
三、对投资的税收优惠激励 |
第三节 其他发达国家的税收政策借鉴 |
一、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
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
三、增值税政策借鉴 |
第四节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六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 |
一、推行长期连续性的税收政策 |
二、优化流转税所得税的税收政策 |
三、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优惠政策 |
四、优化企业人才资源和投资者的税收政策 |
五、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税收激励 |
第二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征管的优化措施 |
一、设置灵活便捷审核审批流程,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
二、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数据管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
三、建立完善银税联动征信系统,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
四、建立实质创新导向评价体系,增加税收征管有效性 |
第三节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落实保障措施 |
一、建立税收立法制度,提高税收政策的法定性 |
二、优化税收征管环境,提高税收政策实施效率 |
三、建立服务平台体系,提高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
四、定期反馈落实情况,增强税收政策的导向性 |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6)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税收激励政策概述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主要内容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类型 |
(一)信息数字技术类 |
(二)装备制造类 |
(三)新材料类 |
(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类 |
(五)生物类 |
(六)相关服务业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
(一)政府驱动型 |
(二)企业主导型 |
(三)双向推进型 |
第二节 税收激励政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一、税收激励政策的内涵 |
二、税收激励政策的特征 |
(一)服务大局性 |
(二)鲜明导向性 |
(三)法定公平性 |
(四)适用时效性 |
三、税收激励政策的手段 |
第三节 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一、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制 |
(一)引导技术资本投入 |
(二)引导物质资本投入 |
(三)引导人力资本投入 |
二、影响税收激励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 |
(一)税收政策激励的形式 |
(二)税收政策激励的程度 |
(三)税收政策激励的时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激励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现行适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 |
一、现行激励企业研发环节的税收政策 |
(一)企业所得税方面 |
(二)增值税方面 |
(三)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 |
二、现行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税收政策 |
(一)企业所得税方面 |
(二)增值税方面 |
(三)个人所得税方面 |
三、现行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
(一)企业所得税方面 |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 |
(三)增值税方面 |
四、其他相关税收政策 |
第二节 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激励不足的表现 |
一、政策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 |
二、支持研发力度不足弱化企业创新积极性 |
三、缺乏间接激励制约初创企业发展 |
四、增值税税负较重影响产业示范推广 |
五、所得税政策激励不足难以聚集高层次人才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激励不足的原因 |
一、税收激励政策的权威性和协同性不强 |
二、税收激励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力度不够 |
三、税收激励政策对发展生产的支持不足 |
四、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对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系统性引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统筹制定税收激励政策 |
一、增强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定权威和整体协同 |
(一)积极推进税收立法 |
(二)强化税收激励政策的整体协同 |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的管理评价机制 |
(一)构建税收激励政策落实和跟踪问效机制 |
(二)打造税收激励政策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
第二节 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体系 |
一、引导产业链健康发展 |
(一)延长弥补亏损期限 |
(二)促进生产投入 |
二、鼓励产业自主创新 |
(一)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政策的覆盖面 |
(二)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准备金激励政策 |
第三节 完善研发及成果转化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 |
一、加大鼓励研发的力度 |
(一)加大研发费用扣除力度 |
(二)对科研投资实行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 |
二、增加初创期税收扶持政策 |
(一)加强创业服务税收扶持 |
(二)加强产业园区税收扶持 |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 |
(一)扩大技术收入免税范围 |
(二)鼓励科技投资 |
第四节 加大示范推广阶段的政策扶持力度 |
一、完善增值税激励政策 |
(一)降低增值税基础税负 |
(二)放宽留抵退税政策条件 |
二、促进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成本 |
(一)提高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标准 |
(二)促进金融机构投资 |
三、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
(一)扩大创投企业税收优惠范围 |
(二)加大投资损失抵免 |
第五节 细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税收激励政策 |
一、加大教育培训支持力度 |
(一)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教育培训 |
(二)允许企业计提研发培训费 |
二、鼓励人力资源投资 |
(一)允许高端人才工资税前加计扣除 |
(二)鼓励引进产业领军人才 |
(三)提升技术人才待遇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以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及认定 |
1.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1.1.3 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 |
1.2 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基础 |
1.2.1 “经济人”假设 |
1.2.2 技术创新理论 |
1.2.3 市场失灵理论 |
1.2.4 政府产业政策理论 |
2 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
2.1 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 |
2.2 税收优惠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 |
2.3 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收益 |
3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
3.1.1 流转税优惠政策 |
3.1.2 所得税优惠政策 |
3.1.3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
3.1.4 苏州的相关地方政策 |
3.2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
3.2.1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 |
3.2.2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分析 |
3.3 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税收优惠政策立法层次低,缺乏完整性 |
3.3.2 税收优惠政策结构失衡,缺乏针对性 |
3.3.3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片面,缺乏普适性 |
3.3.4 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 |
3.3.5 税收优惠政策受惠主体有限,缺乏人本性 |
3.3.6 税收优惠政策偏重结果,缺乏过程性 |
3.4 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财政收入压力较大 |
3.4.2 法律立法权限不够 |
3.4.3 政策风险明显增加 |
4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经验及借鉴 |
4.1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 |
4.1.1 英国的具体措施 |
4.1.2 美国的具体措施 |
4.1.3 日本的具体措施 |
4.1.4 印度的具体措施 |
4.2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借鉴 |
4.2.1 构建税收法律体系 |
4.2.2 优化优惠方式 |
4.2.3 重视企业均衡发展 |
4.2.4 关注人才激励培养 |
4.2.5 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
5 优化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
5.1 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
5.2 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方式 |
5.3 加大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 |
5.4 拓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范围 |
5.5 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象 |
5.6 完善其他配套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质量发展下江西省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创新激励、主体税种与税收政策效应相关研究 |
1.2.2 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综合税收政策效应相关研究 |
1.2.3 融资约束、创新行为与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 |
第2章 高质量发展下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科技创新 |
2.1.3 税收政策 |
2.2 基本理论 |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2.2.5 公共财政理论 |
2.3 作用机理 |
2.3.1 基本逻辑关系 |
2.3.2 基本作用机理 |
第3章 高质量发展下创新激励税收政策的规范分析 |
3.1 相关税收政策的情况分析 |
3.1.1 企业所得税创新激励优惠政策 |
3.1.2 增值税创新激励优惠政策 |
3.1.3 个人所得税创新激励优惠政策 |
3.2 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1 科技创新研发经费基本情况 |
3.2.2 科技创新研发人员基本情况 |
3.2.3 科技创新研发产出基本情况 |
3.3 创新激励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税收优惠主体覆盖范围不广 |
3.3.2 税收优惠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 |
3.3.3 缺乏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 |
3.3.4 税收政策对初创企业激励不足 |
第4章 部分主体税种的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4.1 背景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背景分析 |
4.1.2 理论推导 |
4.1.3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4.2 企业所得税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2 实证分析 |
4.2.3 稳健性检验 |
4.2.4 小结 |
4.3 增值税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4.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2 实证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4.3.4 小结 |
4.4 个人所得税创新激励税收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4.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4.2 实证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阶段性特征影响下的综合税收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5.1 背景分析 |
5.2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定 |
5.2.1 研究假设 |
5.2.2 模型设定 |
5.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来源 |
5.4 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5.4.1 实证分析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融资约束下的创新激励综合税收政策净效应实证分析 |
6.1 背景分析 |
6.2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 |
6.2.2 模型设定 |
6.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6.3.1 变量选取 |
6.3.2 数据来源 |
6.4 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6.4.1 实证分析 |
6.4.2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策建议 |
7.1 进一步完善现行创新激励税收制度体系 |
7.1.1 积极推动税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
7.1.2 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 |
7.1.3 全面推行增值税改革,普遍降低企业税负 |
7.1.4 转变个人所得税征税模式,定向减税促进研发创新 |
7.2 重点优化创新激励阶段性税收政策 |
7.2.1 把握好阶段性特征,坚持差异化的税收政策 |
7.2.2 坚持长期战略原则,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 |
7.2.3 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税收政策综合治理水平 |
7.3 积极健全创新激励税收政策多方协调机制 |
7.3.1 推动多方协作,解决好融资约束难题 |
7.3.2 积极降低税收优惠门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
7.3.3 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着力完善跨部门保障机制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框架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经济开发区的相关概念及其种类 |
2.1.1 经济开发区的概念 |
2.1.2 经济开发区的种类 |
2.2 税收征管相关概念及延伸 |
2.2.1 税收征管的定义及内涵 |
2.2.2 税收征管的特性 |
2.2.3 税收征管的流程 |
2.2.4 税收征管体制 |
2.3 税收征管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流程再造理论 |
2.3.3 纳税遵从理论 |
3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一般分析 |
3.1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
3.2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
3.2.1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及其结构 |
3.2.2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的税利完成情况 |
3.3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情况 |
3.3.1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组织架构 |
3.3.2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总体措施 |
3.3.3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 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案例分析——以H县为例 |
4.1 H县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概况 |
4.2 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概况 |
4.2.1 H县经济开发区目前税收总体情况 |
4.2.2 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
4.2.3 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模式 |
4.2.4 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结构及其特点 |
4.3 H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3.1 纳税服务方面有待提高 |
4.3.2 日常税源管理质量较低 |
4.3.3 税收征管存在风险漏洞 |
4.3.4 税务信息化建设脱节落后 |
4.4 引起税收征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纳税服务体系粗糙僵化 |
4.4.2 基层税收征管力量薄弱 |
4.4.3 税收征管模式制约 |
4.4.4 信息化运维保障及数据应用不足 |
4.4.5 涉税信息共享协作机制不到位 |
5 国内外税收征管经验及借鉴 |
5.1 国外税收征管经验 |
5.1.1 美国税收征管经验 |
5.1.2 澳大利亚税收征管经验 |
5.1.3 新加坡税收征管经验 |
5.2 国内税收征管经验 |
5.2.1 青岛市税收征管经验 |
5.3 国内外税收征管经验借鉴 |
6 优化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
6.1 创新改进纳税服务方式 |
6.1.1 建立涉税需求收集和反馈机制 |
6.1.2 丰富纳税宣传辅导方式 |
6.2 合理配置税收征管资源 |
6.2.1 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
6.2.2 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素质 |
6.3 转变税源征收管理模式 |
6.3.1 对税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
6.3.2 对重点税源进一步细化分类管理 |
6.4 完善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
6.4.1 完善网上办税平台建设 |
6.4.2 加强征管数据整合应用分析 |
6.5 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和平台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资源税改革对淮安盐化工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概述 |
2.2 资源税的概念界定 |
2.3 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
2.4 相关税收理论 |
3 岩盐资源税的发展历程和淮安盐化工行业现状分析 |
3.1 岩盐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
3.2 淮安盐化工业产业现状 |
3.3 苏淮高新区发展优势和存在不足 |
4 资源税改革对淮安盐化工产业影响的研究 |
4.1 资源税改革对盐化工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
4.2 资源税改革对盐化工产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
4.3 资源税改革对淮安盐化工产业影响分析的局限性 |
5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D]. 李银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D]. 李佳. 辽宁大学, 2021(02)
- [3]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 时光叶.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5]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张东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6]双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 陈剑开.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以苏州为例[D]. 陈鑫群. 苏州大学, 2020(03)
- [8]高质量发展下江西省创新激励的税收政策效应研究[D]. 吕从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江西省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县为例[D]. 汤杰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10]资源税改革对淮安盐化工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多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