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税制优化研究

我国现行税制优化研究

一、我国当前税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鹏博[1](2021)在《基于纳税人满意度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周绚绮[2](2021)在《双重红利视角下我国绿色税制的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韩菲[3](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张莉[4](2021)在《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产能过剩、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即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不仅存在对应关系,而且能够互相影响,这也被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路径与产业结构演变进程间存在的耦合性不断证实。对于想要获得迅速发展的后发展国家来说,借鉴先发展国家产业变革的经验,适时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扫清本国产业升级的障碍并奠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失为加速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的良好手段。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其产业结构和税制结构都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造成产业结构呈现区域异质性的特点,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当下经济增速放缓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发达国家长时期形成的更合理更高级的产业结构,除了依靠市场利用供需关系自由引导资源配置外,更需要政府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远见和干预,因此税制结构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引致的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为主题,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税制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本文梳理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关系,指出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效应,即资源配置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同时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对外开放三个角度阐述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影响效应。实践层面,本文采用中国1994年至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测度了中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和Moore指数(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其次通过PVAR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计量分析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效应、区域异质效应、门槛效应等影响;再次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检验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中介效应;随后利用准自然实验法考察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为税制结构调整提出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借鉴并拓展了税制结构及产业结构衡量指标体系。(1)本文组建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分别从税制结构的宏观和中观角度测评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相较已有研究,本文针对税制结构的衡量主要增加了中观指标,该指标更能体现出税制结构内部不同税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2)选择结构偏离度指数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指标,结构偏离度指数能够将整体分割成组内与组间差异,通过标准化处理得到产业结构距离理想均衡状况的差异。采用Moore结构变动指数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基于空间向量度量的方法,通过不同时期两组向量空间中的夹角来测度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使得空间向量夹角大小的变动能够作为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变化幅度的依据,进而刻画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Moore结构变动指数对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反应更为灵敏,对三个产业的变动刻画得更为细致,同时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整体测度也更为全面。第二,测度了中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和Moore指数。本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维度对中国1994年至2017年的省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1)自200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增值税改革和所得税改革,实施结构性降税,税制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税收负担不断减轻,消费和投资水平不断提高,各产业间关系更加协调,产业供给与国民需求相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化。(2)欠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变动速率在增强,说明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大,而发达省份高度化程度高,但是高度化趋势相对较缓,上升空间相对有限。总体来看,各省份产业结构变化速率均经过或者正在经历由低值上升到高值而后下降的过程。第三,考察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会产生抑制性的影响,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2)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个人所得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三个地区均具备促进作用,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具有一致性。其次,本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不仅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对直接税系而言,当人均实际GDP高于门槛值时,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直接税系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偏离度都具有促进作用,这意味着间接税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间接税的抑制效果被削弱。(3)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间接税的促进效果会增强。这意味着直接税和间接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门槛作用的影响,且相对于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高发展水平下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会明显增强。第四,构建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路径。采用OLS对建立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实证研究发现:(1)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当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投资需求、劳动供给、资金供给与对外开放为中介变量,而当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投资需求、劳动供给和资金供给为中介变量。(2)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当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中介变量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为中介变量,而当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技术供给和对外开放为中介变量。第五,论证了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准自然实验论证税制结构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考虑到税制结构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因此本文选择以营业税为代表的间接税改革及以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变动来构建税制结构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准自然实验,并通过双重差分方法对政策改革效果进行识别,实验结果为“营改增”以及企业所得税改革能够显着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深入剖析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机理。本文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等层面分析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机理,解释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同时基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对外开放等层面探究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影响机理,阐明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这对理论界继续探讨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二是探寻并拓展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多条传导路径。本文系统梳理并归纳总结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并通过新古典投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理论模型加以分析,发现税制结构可通过多条作用路径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然后采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验证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研究明晰了税制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渠道,为更好的发挥税制结构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三是全面考察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相较于以往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本文构建的影响其优化的税制结构体系更为全面。先是基于税制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提出门槛效应假设,并且就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门槛效应进行验证。随后就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检验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间是否存在传导效应。亦即实证检验了税制结构是如何通过“直接影响——门槛效应——中介效应”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后,利用准自然实验方法考察了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相较已有研究,本文针对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更为全面,构建的税制结构体系也相对完整,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

庄彧[5](2021)在《我国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的个税历史已有41年,但个税对于收入的调节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我国虽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随着GDP的增长不断增加,但是居民将的收入分配并不公平,我国近三年的基尼系数均值为0.47左右,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这充分表明了我国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的事实。而在2019年,我国实施了个人所得税新政策,主要在个税起征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税率级距方面发力。但个税的纳税单位依旧是以个人为单位,且在税率级距、专项附加扣除项的细化、个税的实施细则等方面依旧存在优化空间。本文将两种不同课税单位的个税进行比较,阐述并论证了家庭课税制的优势。明确了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从个人课税制转变为家庭课税制。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家庭课税制改革问题进行分析。在案例中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比较不同课税单位对纳税公平性的影响。而在政策建议部分,将结合2019年个税新政策的具体内容,探讨可能的个税优化路径与方法。在现实层面,增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税政策的可行性。本文还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现行税制与家庭课税制的衔接问题,提出了如何以最小的制度成本完成个税课税单位改革的政策建议。同时也阐述了我国实行家庭课税制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与风险,例如打破婚姻中性、“婚姻惩罚”和“婚姻奖励”等。总之,在我国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税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可借鉴诸如英法美等曾经或正在实施家庭课税制的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个税改革路径。

李佳[6](2021)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文中认为

蔡佳丽[7](2021)在《税制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GDP总额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万亿元,经济社会取得了伟大发展成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不断通过改革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上述论断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指明发展方向和目标。然而,经济发展质量是什么,其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水平,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一系列问题。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税收制度改革大可有所作为,尤其是税制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长期实行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在收入分配、生态保护以及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的调节作用不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发掘当前税制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明晰税制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影响效应,是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将税制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来展开研究。首先是具体界定税制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含义,并剖析基础理论及二者影响机制;然后是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得到2002-2018年间30个省市的具体指数,并结合图表对税制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税系结构、税类结构及主要税种方面定义税制结构,选取发展水平、制度环境和发展状况三类控制变量,借助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税制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产生的具体影响效应。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税系结构看,直接税占比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在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214;而间接税则产生显着阻碍作用。2、从各税类看,流转税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负向影响效应,而其余税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效应。3、从主要税种来看,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均呈现出负向影响效应,而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比提高则有利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提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一些政策建议: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具体可从完善个人所得税、增设税种提高财产税类占比入手;不断完善间接税系以实现结构性减税;健全地方税体系,并充分发挥税收征管和税收法制化建设等配套措施的辅助作用,以期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和税制结构优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鲍春晓[8](2021)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环境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税收环境报告会对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收环境进行测度与排名,是公认的权威性报告,然而对于评估我国复杂的税收环境却显得过于宽泛和宏观。本文选择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云南自贸试验区)为税收环境的评估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云南自贸试验区是云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国自贸试验区改革深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二是推动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深化的推手与支撑;三是云南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于我国边境地区的发展战略。由于税收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内生变量,建立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评估体系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评估方法,试图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税收环境评估体系。文献综述对税收环境评估的方法有的从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出发,在获取税收环境评估数据的基础上,将税收环境分解为税收法治、税收效率、纳税成本和社会满意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有的将税收竞争力作为评估税收环境的目标层,将税制激励效果、税收廉洁度、税收负担程度和税收管理水平作为准则层进行税收环境的评估;有的将我国税收环境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估我国税收环境;有的用世界银行纳税指标的计算方式来测度我国宏观税收环境,并对不同地区进行税收环境的排名与分析。这些评估方式的探究为我国建立税收环境评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研究。为了精准评估税收环境,不仅要吸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还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对税收环境进行职能分解,在深刻理解税收环境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与测度。本文采用的税收环境评估的基础理论是最优税收理论。最优税收理论贯穿税收环境始末,对税收环境的研究分析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并且实现最优税收同时也是税收环境评估的最终目的。在最优税收理论的支撑之下,对试验区所包含的三个片区进行税收环境的评估。对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种不同的角度,并针对评估结果探究优化税收环境的方案。宏观层面的测度主要专注于地区宏观税负测度和行业宏观税负测度。地区宏观测度分析将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地区税负与我国宏观税负进行对比,发现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地区税负小于我国宏观税负,这与试验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试验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云南自贸试验区的行业税负小于我国宏观行业税负,这同样与国家的政策帮扶息息相关。微观层面的测度主要是向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和德宏片区展开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以税收环境综合指数为目标层,税收征管、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为准则层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和德宏片区在国家税务局统一征管体系下的表现没有悬殊的差异性,即三个片区在税收环境综合指数评分的分数相差不大。然而在准则层方面的评分仍可以看出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税收执法指数中,德宏片区的表现优于昆明片区和红河片区;在税收征管指数中,德宏片区的表现同样优于昆明片区和红河片区;在纳税服务指数中,昆明片区的整体表现优于德宏片区和红河片区。在系统地、客观地评估税收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表现出的特点将税收环境优化策略提炼为四点,一是深化税制改革,税制建设是税收征管、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基础,深化税制改革主要应从国家层面出发。二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税收征管是深化税制改革的核心。三是规范税收执法:税收执法是建设税收环境的关键。四是推进纳税服务社会化:优化纳税服务是建设税收环境的保障。

刘瑞[9](2021)在《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增值税改革不断深化,增值税税率作为增值税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营改增”以来,增值税税率经历了并档、下调等多次调整。现行增值税税率是2019年4月调整后的税率,在不考虑零税率的情况下,税率分为三档,基本税率为13%,两档低税率分别为9%和6%。现行增值税税率是增值税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当下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还存在着税率级次过多,税率相对过高等问题。下一步增值税改革的重点就是在简并税率级次,调整税率取值等方面对增值税税率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充分体现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点,使增值税在税制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了增值税税率优化相关理论研究和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有关国际经验,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进行了探讨。尽管单一税率是增值税税率的理想税率,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结构特点分析,实行单一税率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直接实行一档税率会使得各行业税负较之于现在变化较大,对财政收入和行业税负公平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增值税累退性的存在,实行一档税率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发挥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本文认为实行一档基本税率加一档优惠税率的两档税率模式是目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最优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税率档次都是不包括零税率的税率档次,零税率只是作为一种税收优惠政策而存在。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最优方案,结合2017年投入产出表和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税务年鉴数据,将投入产出表42个行业划分为两类,分别适用标准税率和优惠税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相关研究和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实践,将增值税基本税率取值确定为9%-11%,优惠税率确定为6%-8%,共9种税率组合方案,并且与现行增值税税率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增值税税收收入和税负进行模拟测算,分析不同税率方案对增值税收入和行业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选择出最优的增值税税率方案。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界定了增值税和税率优化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了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的沿革并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运用最新的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和税务年鉴数据对不同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进行了模拟测算,根据模拟测算结果在税率优化的设计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优方案作为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和方向;第五章分析了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传统增值税税率设计情况,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现代型增值税税率设计情况,并选取了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的增值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国际经验对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启示;第六章是优化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建议,结合对国际经验的分析和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实行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优惠税率的增值税税率方案是最优税率的主要结论,并据此对我国今后的增值税改革提出了几点的政策建议。

张浩然[10](2020)在《论我国污染产品税目的归属与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面对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体重速度、轻保护的发展模式,全球环境破坏和资源紧缺日趋恶化,人类的生存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和挑战。在与日俱增的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下,牺牲环境资源、代际平衡的落后发展模式逐渐被弃用,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理论为代表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的指路明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可持续成为发展的基本追求和导向。税收作为政府对经济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法律政策工具,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日趋凸显。伴随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我国环境税税制的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但《环境保护税法》远非十全十美,仅从征税范围而言,《环境保护税法》只包含有限的四类污染排放行为,而本应作为环境税体系核心的污染产品税目却任由消费税进行选择性调整,但消费税的先天税制不足与环境保护的愿景背道而驰,污染产品税目与污染排放税目割裂而治的局面极大减损了我国税制应有的环境保护功效。无论是税制理论亦或是域外实践均证明,环境税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位目的的特定目的税,是污染排放税目与污染产品税目的最终归宿,将消费税中的全部污染产品税目调整至环境税并进行税制的优化构建是理想的应然之举。但纵观我国税制改革的进程,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快消费税立法的背景下,审时度势地先行将部分争议不大、立法技术成熟的污染产品税目自消费税调整至环境税,并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在环境税中从税目扩围,税率优化等角度进行良性优化,实现消费税与环境税“有加有减”结构性减税的正向激励,是更具可行性的实然之策。之后,待时机成熟、试点成功后总结本轮立法过程中的经验,再将全部污染产品税目移至环境税,根治环境税“名不副实”的尴尬,全面发挥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则更为可行。基于此,本文结合“庇古税”、“可持续发展”、“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在考察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并构建于消费税的进程、问题和制度成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参考OECD国际经验,从法律法规的完善、税目的精细化构建、设立专项环保基金等角度提出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并构建于环境税的方案选择、制度设想和具体建议,对污染产品税目与环境税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当前税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当前税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环境税的产生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规制
        2.1.2 环保税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结果与讨论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5.1.3 基准回归结果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机制检验
        5.1.6 结果与讨论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5.2.1 理论假设
        5.2.2 实证过程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5.2.4 安慰剂检验
        5.2.5 机制检验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6.2 对策建议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致谢

(4)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税制结构相关研究
        2.1.1 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理论
        2.1.2 税制结构的经济效应
    2.2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研究
        2.2.1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界定
        2.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2.3 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2.3.1 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角色及其政策有效性
        2.3.2 税系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2.3.3 税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2.4 文献评述
        2.4.1 现有文献取得的成果
        2.4.2 研究启示
第3章 中国税制结构变迁历程与产业结构演变实践分析
    3.1 中国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3.1.1 中国税制结构的演变路径及特征
        3.1.2 中国区域税制结构变更进程
    3.2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3.2.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3.2.2 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3.2.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3.3 中国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性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4.1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作用机理
        4.1.1 资源配置效应
        4.1.2 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4.1.3 门槛效应
    4.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作用机理
        4.2.1 需求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4.2.2 供给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4.2.3 对外开放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测度
    5.1 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
        5.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方法
        5.1.2 中国产业结构合理水平测度
    5.2 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
        5.2.1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方法
        5.2.2 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度
第6章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基准模型与实证检验
        6.1.1 实证研究设计
        6.1.2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6.1.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6.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6.2.1 实证研究设计
        6.2.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门槛效应分析
        6.2.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门槛效应分析
    6.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异质性检验
        6.3.1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异质性影响
        6.3.2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异质性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7.1 实证研究设计
        7.1.1 中介效应模型
        7.1.2 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7.1.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7.1.4 数据平稳性检验
    7.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检验
        7.2.1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总体效应
        7.2.2 税制结构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7.2.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直接效应
        7.2.4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分析
    7.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机制检验
        7.3.1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总体效应
        7.3.2 税制结构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7.3.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直接效应
        7.3.4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介效应分析
    7.4 税制结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异质性检验
        7.4.1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异质性影响
        7.4.2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异质性影响
    7.5 稳健性检验与分析
        7.5.1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稳健性检验
        7.5.2 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问题的提出
        8.1.1 政策背景
        8.1.2 研究假设
    8.2 实证研究设计
        8.2.1 双重差分法
        8.2.2 模型设定
        8.2.3 变量与数据
        8.2.4 共同趋势检验
    8.3 “营改增”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8.3.1 基准回归
        8.3.2 稳健性检验一:替换被解释变量
        8.3.3 稳健性检验二:反事实分析
    8.4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8.4.1 基准回归
        8.4.2 稳健性检验一:替换被解释变量
        8.4.3 稳健性检验二:反事实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深化增值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9.2.2 推动消费税改革以引导消费行为促进产业转型
        9.2.3 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加减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9.2.4 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助推产业升级
        9.2.5 推进地方税体系改革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我国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2 我国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1.2 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制
    2.2 个税课税单位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
        2.2.1 以结构划分个人所得税制模式
        2.2.2 以纳税单位划分个人所得税制模式
    2.3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税收公平论
        2.3.1 税收公平原则的界定
        2.3.2 税收公平原则的内容
3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个税的发展历史
        3.1.2 我国个税规模变化
    3.2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行模式
    3.3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缺乏公平性的体现
4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优势、条件和潜在风险
    4.1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优势分析
        4.1.1 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4.1.2 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4.1.3 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4.2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条件
        4.2.1 宏观政策支持
        4.2.2 微观配套措施为其提供了基础
        4.2.3 社会及法律角度
    4.3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潜在风险-打破婚姻中性原则
    4.4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案例研究
5 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若干设想
    5.1 明确“家庭申报”的范围及核算单位
        5.1.1 明确界定家庭的范围
        5.1.2 以家庭为核算单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5.2 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
        5.2.1 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
        5.2.2 实行个税指数化扣除标准
        5.2.3 适当调整税率结构
    5.3 健全个税家庭申报的法律制度体系
        5.3.1 深入细化《个人所得税法》
        5.3.2 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
        5.3.3 完善财产登记制度
    5.4 完善征管监控体系
        5.4.1 进一步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5.4.2 完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
        5.4.3 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5.5 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5.5.1 坚持并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5.5.2 完善诚信纳税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5.5.3 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稽查力度
    5.6 妥善处理与现行税制的衔接问题
        5.6.1 大力宣传家庭课税制
        5.6.2 提高税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5.6.3 保持税收的婚姻中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税制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2.2 税制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税制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税制结构
        2.1.2 经济发展质量
    2.2 基础理论
        2.2.1 税收原则理论
        2.2.2 最优税制理论
    2.3 税制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2.3.1 税制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作用机制
        2.3.2 税制结构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3 税制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分析
        3.1.1 全国层面
        3.1.2 地区层面
    3.2 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现状分析
        3.2.1 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测度
        3.2.2 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税制结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计量模型构建
    4.2 变量选择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4.4 模型估计与分析
        4.4.1 税系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4.4.2 税类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4.4.3 主要税种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税制优化政策建议
        5.2.1 通过提高直接税占比来强化税收公平
        5.2.2 通过进一步优化间接税系助力结构性减税
        5.2.3 通过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来保障发展成果共享
        5.2.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来支持税制结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税收环境评估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税收环境评估的内涵
        一、营商环境
        二、税收环境
        三、税收环境评估
    第二节 税收环境评估的基础理论
        一、最优税收理论的产生
        二、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最优税制的设计
        三、最优税收理论的拓展——从税制设计到税收征管
        四、最优税收理论对建设税收环境的启示
    第三节 税收环境评估指标的构建
        一、评估指标的原则
        二、评估指标的方法
        三、评估指标的层次
第三章 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的宏观测度
    第一节 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
        二、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布局与规划
    第二节 地区宏观税负测度与结果分析
        一、云南自贸试验区宏观税负测度
        二、我国宏观税负测度
        三、地区宏观税负对比与分析
    第三节 行业宏观税负测度与结果分析
        一、云南自贸试验区行业宏观税负测度
        二、我国行业宏观税负测度
        三、行业宏观税负对比与分析
第四章 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的微观测度
    第一节 评价指标的运用:问卷调查法
        一、设计调查问卷
        二、实施调查问卷
    第二节 数据整理:指标分类与权重确定
        一、因子分析
        二、指标解释与维度确定
        三、权重确定
    第三节 测度结果的评价
        一、样本背景与描述性分析
        二、可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税收环境综合指数计算
第五章 优化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的建议
    第一节 深化税制改革
        一、深化税种改革,优化税制结构
        二、适度降低企业税负,落实减税政策
    第二节 规范税收执法
        一、规范税务行政处罚,减少裁量空间
        二、提高税收执法人员专业素质
        三、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建立追责制度
    第三节 提升税收征管能力
        一、转变税收征管理念,完善征管体制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简化税收流程
        三、提高管税水平,优化征管结构
    第四节 推进纳税服务社会化
        一、完善社会中介服务
        二、发挥税务代理的积极作用
        三、聚焦网上办税服务,提升纳税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问卷——纳税人员问卷
附录B 云南自贸试验区税收环境问卷—税务人员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9)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析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框架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增值税
        2.1.2 税率优化
        2.1.3 投入产出法
    2.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最优商品税理论
        2.2.2 税收中性理论
        2.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我国增值税税率调整沿革
        3.1.1 “分税制”后确立的增值税税率
        3.1.2 “营改增”后增值税税率的调整
    3.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3.2.0 现行增值税税率及其存在的问题
        3.2.1 减税背景下税制改革的需要
        3.2.2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3.3.1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支撑
        3.3.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财政收入支撑
        3.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技术支持
    3.4 小结
第4章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实证分析
    4.1 增值税税率优化方案的设计思路
    4.2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4.2.1 数据选取和统计分析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检验
        4.3.1 不同税率优化方案的增值税模拟测算
        4.3.2 不同税率优化方案下企业税负模拟测算
        4.3.3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最优方案选择
    4.4 小结
第5章 增值税税率设计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5.1 欧盟国家的增值税税率设计
    5.2 澳大利亚增值税税率设计
    5.3 俄罗斯增值税税率设计
    5.4 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优化我国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建议
    6.1 明确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6.1.1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目标
        6.1.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原则
    6.2 增值税税率优化的路径选择
        6.2.1 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
        6.2.2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改革
    6.3 建立健全增值税改革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我国污染产品税目的归属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污染产品税目概念的厘清
        一、污染产品税目的含义
        二、污染产品税目的特征
    第二节 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重构的基本理论
        一、庇古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制度评估
    第一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制度演进
    第二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制度现状
    第三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制度瓶颈
        一、功能维度:环境保护居于附属地位
        二、支出维度:税收支出与环保事权相背离
        三、构建维度:税制设计存在多重弊端
第四章 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污染产品税目在OECD环境税体系的发展演进
        一、萌芽阶段:污染产品税目的产生
        二、扩围阶段:污染产品税目的发展
        三、完善阶段:污染产品税目的成熟
    第二节 OECD国家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立法经验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
        二、精细构建污染产品税目
        三、税款专用并改善民生
        四、注重税制改革公开透明
第五章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与构建的法治路径
    第一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的宏观路径选择
        一、污染产品税目归属的方案概览
        二、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的方案选择
    第二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归属的微观路径选择
        一、消费税中污染产品税目至环境税的调整
        二、环境税中污染产品税目的扩围
    第三节 我国污染产品税目构建的税制完善
        一、完善环境税法立法框架
        二、严谨化构建污染产品税目
        三、设立专项环保基金并注重民生
        四、改革听取民意并重视公平透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我国当前税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纳税人满意度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D]. 马鹏博.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2]双重红利视角下我国绿色税制的改革研究[D]. 周绚绮. 四川大学, 2021
  •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5]我国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D]. 庄彧.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D]. 李佳. 辽宁大学, 2021
  • [7]税制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D]. 蔡佳丽.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8]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D]. 鲍春晓.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我国增值税税率优化研究[D]. 刘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论我国污染产品税目的归属与构建[D]. 张浩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现行税制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