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与创伤脓毒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岑小宁[1](2021)在《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为MEBT/MEBO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实验选择150只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急性组以及贝复新组、MEBO组,每组30只。按要求处理各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分组后的第3、第7天、第14天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于这3个时间节点切取大鼠创面组织行石蜡包埋,进行Masson染色及HE染色;(2)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STAT6)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STAT6和SOCS1蛋白表达量的情况;(3)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STAT6和SOCS1 mRNA基因转录情况。结果:(1)通过研究对比各组大鼠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及创面组织Masson及HE染色结果,可以发现MEBO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三组组间对比都未见显着差异性,且这三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2)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STAT6、SOCS1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TAT6蛋白表达呈先降低后再增高的趋势(P<0.05),而模型组呈持续降低现象(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对比模型组,其他四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第14天,五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着差别(P>0.05)。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持续升高(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最高,最低为模型组。第14天时,各组有关该值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3)SOCS1 mRNA、STAT6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空白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第14天五组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现象(P<0.05),模型组呈持续升高现象(P<0.05);建模后第3、第7天,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组(P<0.05),对比模型组,空白组转录水平更高(P<0.05);五组在第14天时的SOCS1 mRNA转录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MEBT/MEBO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明显减少浸润的炎症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毛囊、皮质腺的生成;(2)MEBT/MEBO能够下调慢性难愈合创面中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抑制2型固有免疫的促进纤维化修复的作用,从而减少瘢痕的形成;(3)MEBT/MEBO能够上调SOCS1蛋白表达及SOCS1 mRNA转录水平,从而抑制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缓解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炎症反应,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原位再生修复。
陆红祥[2](2020)在《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然而,创伤患者在伤后常处于“无菌性炎症”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因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率和致死率高,对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给予个体化治疗是降低创伤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发现有效的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拟从遗传背景、临床变量和转录组水平三个层面筛选可能与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和发生相关的预警指标,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材料和方法1.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一方面采用“Sepsis”和“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HuGe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对研究人群数≥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Meta分析,而对研究人群<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对脓毒症易患性具有预警作用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另一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遗传关联策略,通过临床多中心关联研究、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等对核受体PPARG基因rs10865710C/G在创伤后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2.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在中国创伤患者中对上述筛选出的64个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SNPscan方法进行分型,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平均下降准确度(MDA)≥1.0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根据各位点对创伤后脓毒症的贡献程度,构建创伤后脓毒症的权重遗传风险评分(wGR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wGR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来评估遗传风险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再分类能力。3.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分析:收集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和套索回归(LASSO)技术来筛选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相关的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TS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TSS的校正能力。4.创伤后脓毒症相关转录组指标的筛选:一方面采用lncRNA转录组芯片技术检测LPS诱导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lncRNAs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GO和KEGG分析,并构建lncRNAs-mRNAs共表达网络,筛选可能用于脓毒症发生相关的关键lncRNAs。另一方面对创伤人群外周血的转录组公共数据库进行挖掘,鉴定在创伤后表达显着变化的基因,并在创伤患者中对其表达变化进行验证,然后在严重创伤人群中对其在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筛选出349篇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涉及405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研究人群≥3的7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204个Meta分析,及根据年龄、种族划分进行的185个亚组Meta分析,发现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而对其余研究人群<3的3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6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有潜在的关联性。同时,通过重庆和贵州地区两个临床中心关联研究发现核受体PPARG rs10865710C/G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且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证实rs10865710C/G是通过影响PPARG基因增强子活性和与转录因子CREB2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PPARγ表达,从而影响创伤后脓毒症的易患性。2.在883例创伤患者中成功分型了64个脓毒症易患性潜在基因多态性位点,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MDA≥1.0,基于该17个位点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wGRS)。关联分析显示遗传风险评分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OR=2.19(1.53-3.15),P=2.01×10-5),对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预警作用的AUC为0.619(0.586-0.651)。当在临床预警模型中加入遗传风险评分后,预警模型的AUC达到0.768(0.739-0.796),增加了3.40%(P=8.00í10-4),且NRI增加了25.18%(17.84%-32.51%)(P=6.00í10-5)。3.684例创伤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其中411例(60%)创伤患者划为训练人群,273例创伤患者划为验证人群。在训练人群中,通过Logistic和LASSO分析,从50个临床指标中共筛选出7个脓毒症早期预警临床变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T)、心率(HR)、血浆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C反应蛋白(CRP),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分析结果表明,在训练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随着TSS的增加而增加(Ptrend=7.44×10-21和Ptrend=1.16×10-13),TSS对创伤后脓毒症预警作用的AUC为0.799(0.757-0.837)和0.790(0.736-0.836),且TSS的预警能力优于SOFA评分(P<0.001)。同时,H-L检验发现TSS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P=0.386和P=0.082)。4.对lncRNA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BMCs在LPS诱导后有890个lncRNAs和1635个mRNAs差异表达(FC≥2,FDR<0.05)。根据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功能主要集中在NF-KB、NLR、TLR和TNF等信号通路中,这些研究结果为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lncRNAs靶标。同时,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VNN1在严重创伤后显着增加,且VNN1可能参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包含283例和121例患者的两个创伤人群中,血浆vanin-1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密切相关(OR=3.92(2.68-5.72),P=1.67í10-12)和OR=4.26(2.22-8.17),P=1.28í10-5)),且血浆vanin-1对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预警能力(AUC=(0.82(0.77-0.87)和0.83(0.75-0.89))显着优于CRP、PCT和APACHE II(P<0.05)。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筛选了系列可能与脓毒症易患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其次,基于创伤患者入院后的临床数据,筛选和构建了包含7个临床变量的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评分。最后,借助组学技术筛选到一些可能作为脓毒症研究新靶点的差异表达lncRNAs,并发现血浆VNN1可能是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丛友权[3](2017)在《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雪荔组方是南京鼓楼医院的临床经验用方,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应用,确证该组方具有显着的抗炎和促进尿液排泄的作用,临床治疗尿路感染疗效确切。该组方由荔枝草、六月雪、车前草和紫花地丁四味中药构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①测定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TFCSP)的总黄酮含量并且建立HPLC指纹图谱,为其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②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胶囊的制剂工艺并建立一般质量标准;③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其对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分泌及基因表达的影响;④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阐明总黄酮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1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0批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10批样品中总黄酮平均含量是57.25%,RSD为1.21%。采用HPLC法研究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的指纹图谱,确定了 12个共有峰,并且对10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5。2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建立优选雪荔组方胶囊的最佳辅料与制剂成型工艺。以辅料的种类、内容物的吸湿性、休止角和乙醇的浓度为考察指标,确定制备工艺。确定微晶纤维素为优选辅料,选用1号胶囊,每粒胶囊装填0.24g颗粒。对雪荔组方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HPLC法以高车前苷、高车前素为指标,对其体外溶出度进行考察。其中水分、装量差异、溶出度均符合药典规定,药物在60 min内体外溶出达90%左右。胶囊中高车前苷的溶出趋向于weibull分布模型、高车前素的溶出趋向于Higuchi方程。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本实验以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探讨基础,利用LPS刺激,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首先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FCSP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研究TFCSP对巨噬细胞分泌产生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NO、TNF-α、IL-6、IL-1β、IL-10)的影响,并用PCR检测TFCSP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iNOS、TNF-α、、IL-6、IL-1β、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药物浓度≤80μg·mL-1时对RAW264.7巨噬细胞生长无影响。TFCSP对LPS诱导的细胞炎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能显着降低炎症介质和炎性细胞因子(NO、TNF-α、IL-6、IL-1β)的分泌量以及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另外TFCSP能显着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及其基因表达进而发挥抗炎作用。4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初步明确TFCSP的抗炎作用后,为了进一步研究TFCSP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了 TFCSP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内细胞信号通路(NF-κB、MAPKs、PI3K/AKT)的影响。当RAW264.7巨噬细胞受到LPS刺激后,细胞中p65、IκB-α、JNK、p38、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即LPS能诱导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TFCSP给药组能显着抑制p65、IκB-α、JNK、p38、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关系。此外,TFCSP高剂量组能显着上调IκB-α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本实验先通过测定总黄酮含量和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的提取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并且确定了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该胶囊的制备工艺较大限度地保留复方中的活性成分,且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所拟定的质量标准可较好地应用于制剂质量的控制。该研究为复方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基础资料。然后通过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分别运用ELISA、PCR和Western-blot法对TFCSP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FCSP可能是通过阻断被LPS激活的NF-κB、MAPKs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控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量进而发挥抗炎作用。
王晓丹[4](2016)在《IL-6/STAT3信号活化对脓毒症大鼠HPA轴的影响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脓毒症是导致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生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脓毒症时出现HPA轴爆发性活化,这种失衡状态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可抑制HPA轴的爆发性活化,然而其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方面充当关键角色,它广泛参与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其中,IL-6/STAT3备受关注。已知在慢性冷刺激作用下IL-6、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在下丘脑中表达,并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转录,影响HPA轴的活性。那么脓毒症状态下出现的HPA轴爆发性激活是否与IL-6/STAT3信号通路有关呢?乌司他丁是否通过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来改善HPA轴的过度激活呢?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严重腹膜炎所致脓毒症模型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将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盐水治疗组(NS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每组8只。采用CLP法建立脓毒症动物模型,NS组于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立即经腹腔注射0.9%NaCl 10ml/kg,UTI组于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立即给予注射用乌司他丁治疗10万U/Kg。各组大鼠均于术后6h采血2ml,并分离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大鼠一般状况观察:观察术后6h大鼠是否出现萎靡不振、嗜睡、寒颤、竖毛、眼角分泌物、腹水及腹腔肠管外观形态学改变;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浓度;应用RT-QPCR检测:下丘脑组织CRHm RNA、IL-6 mRNA、STAT3 m RNA、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mRNA水平,垂体组织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mRNA、IL-6 mRNA、STAT3 mRNA、SOCS3 m RNA水平,肾上腺组织il-6mrna、stat3mrna、socs3mrna水平。结果显示:1、sham组大鼠术后清醒较早,清醒后活动较灵活,剖腹未见腹水,无难闻的臭味,无肠管肿胀;ns组大鼠清醒时间延长,萎靡不振、活动明显减少、立毛、寒颤、呼吸频率增快、眼角有较多分泌物,开腹可见浑浊脓血性腹水,肠管肿胀,个别盲肠末端颜色暗黑坏死,有难闻的臭味。与ns组相比uti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好。2、ns组血浆中acth、cort水平高于sham组(45.837±7.232vs.21.935±4.713;25.021±4.088vs.12.592±4.313,p<0.05);与ns组相比,uti组血浆中acth、cort水平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4.636±5.866vs.45.837±7.232;19.892±4.770vs.25.021±4.088,p<0.05);而sham组血浆中acth、cort水平相比control组无统计学差异(21.935±4.713vs.19.704±3.472;12.592±4.313vs.12.486±3.523,p>0.05)。3、rt-pcr结果:与sham组相比,ns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crhmrna、il-6mrna、stat3mrna、socs3mrna表达明显增加(3.22±0.65vs.0.79±0.13;4.69±2.53vs.0.55±0.28;1.67±1.11vs.0.49±0.53;4.33±1.58vs.0.96±0.36,p<0.01);垂体组织中pomcmrna、il-6mrna、stat3mrna、socs3mrna表达明显增加(2.73±0.42vs.0.94±0.19;7.21±5.23vs.0.15±0.08;14.88±10.81vs.1.48±0.10;14.55±6.23vs.0.89±0.27,p<0.01);肾上腺组织中il-6mrna、stat3mrna、socs3mrna表达明显增加(72.44±62.35vs.1.05±0.56;4.60±0.96vs.0.17±0.08;8.56±2.83vs.1.21±0.46,p<0.01)。uti组和ns组比较:下丘脑组织中crhmrna、垂体组织中pomc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0.57vs.3.22±0.65,p<0.05;1.03±0.25vs.2.73±0.42,p<0.01),其余目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sham组和control组比较:下丘脑组织、垂体组织、肾上腺组织中各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1.在脓毒症的早期阶段即出现hpa轴爆发性激活,其相关激素分泌节律发生紊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il-6/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针对il-6/stat3信号通路这一靶点进行干预,有望改善脓毒症状态下hpa轴的过度激活,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2.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脓毒症大鼠的一般状况,抑制HPA轴爆发性激活,保护机体免受损伤,但其抑制HPA轴过度激活的具体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鲍红光[5](2014)在《脂联素对脓毒症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脂联素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及炎症介质的影响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采用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APN预处理组(APN组)。各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行5天生存率分析。APN组于CLP前12h i.p. APN (6mg/kg)。CLP后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血浆TNF-α、IL-6、HMGB1水平及血清ALT、AST、BUN、Cr、CK浓度;测定肺W/D比值,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损伤病理学评分;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以及TNF-α、IL-6水平;检测肺组织MPO、SOD及HMGB1mRNA水平。结果:1、与C组比较,CLP和APN组大鼠5天生存率和血气Pa02均下降(P<0.05);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及血清生化指标均升高(P<0.05);肺W/D比值、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升高(P<0.05); 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肺组织SOD活性下降(P<0.05),MPO活性和HMGB1mRNA水平表达均升高(P<0.05)。2、与CLP组比较,APN组大鼠5天生存率及血气PaO2升高(P<0.05);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及血清生化指标降低(P<0.05);肺W/D比值、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下降(P<0.05); 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下降(P<0.05);肺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MPO活性及HMGB1mRNA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APN通过减少肺水含量,减轻肺病理损伤程度,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提高脓毒症大鼠生存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脂联素通过IL-6及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研究目的:观察脂联素是否通过抑制IL-6/JAK/STAT通路中的作用位点发挥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脂联素组(APN组)、脂联素+抗IL-6单克隆抗体组(APN+ANTI-IL-6组)、脂联素+雷帕霉素组(APN+RPM组)。APN组、APN+ANTI-IL-6组及APN+RPM组于CLP前12h i.p. APN (6mg/kg)。APN+ANTI-IL-6组大鼠于CLP前1h i.p.ANTI-IL-6(0.5mg/kg)。APN+RPM组于CLP前1hi.p. RPM (0.4mg/kg)。各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行5d生存率分析。CLP后各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各组肺W/D比;肺组织MPO活性;使用ELISA测定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使用EMSA测定肺组织STAT3DNA结合活性;Real-timePCR测定肺组织TLR4mRNA及HMGB1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C组比较,CLP组、APN组、APN+ANTI-IL-6组、APN+RPM组大鼠5d生存率降低(P<0.05),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显着升高(P<0.05),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组织W/D比、MPO活性、STAT3DNA结合活性以及TLR4mRNA、HMGB1mRNA水平在CLP后均增加(P<0.05)。2、与CLP组比较,APN组和APN+RPM组5d生存率升高(P<0.05),APN组、APN+ANTI-IL-6组、APN+RPM组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组织W/D比、MPO活性、STAT3DNA结合活性、TLR4mRNA水平以及]HMGB1mRNA水平均降低(P<0.05)。3.与APN组比较,APN+ANTI-IL-6组和APN+RPM组5d生存率降低(P<0.05)。APN+ANTI-IL-6组、APN+RPM组血浆TNF-α、IL-6和HMGB1水平、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比、MPO活性、STAT3DNA结合活性以及TLR4mRNA、HMGB1mRNA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脂联素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IL-6及STAT3的表达,影响脓毒症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给予ANTI-IL-6及RPM干预后脓毒症大鼠肺组织STAT3和TRL4mRNA表达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及肺损伤加重。提示脂联素的肺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第三部分脂联素介导IL-10/HO-1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IL-10/HO-1信号转导通路在脂联素影响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探讨脂联素肺保护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APN预处理组(APN组)、IL-10预处理组(IL-10组)和ZnPPⅨ干预组(Zn组)。APN组于CLP前12h i.p.APN (6mg/kg), Zn组于APN前12h i.p. ZnPPⅨ(10mg/kg), IL-10组在APN前30min i.p. IL-10(1μg/kg)。各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5天生存率分析。CLP后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肺W/D比,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损伤病理学评分;检测BALF中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以及TNF-α、IL-6水平;检测肺组织MPO、SOD活性及IL-10、HO-1蛋白表达。结果:1、与C组比较,CLP组、APN组和Zn组大鼠5d生存率及血气PaO2均下降(P<0.05);肺W/D比、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升高(P<0.05);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肺组织SOD活性下降,MPO活性升高(P<0.05)。IL-10组上述指标及生存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CLP组比较,APN组、Zn组和IL-10组血气Pa02均升高(P<0.05);肺W/D比、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下降(P<0.05);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下降(P<0.05);肺组织SOD活性升高,MPO活性下降(P<0.05)。3、与C组比较,CLP组、APN组、IL-10组和Zn组肺组织IL-10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其中APN组和IL-10组肺组织IL-10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与APN组比较,Zn组血气Pa02下降(P<0.05);肺W/D比、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升高(P<0.05);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肺组织SOD活性下降(P<0.05),MPO活性升高(P<0.05)。而IL-10组血气Pa02升高(P<0.05);肺W/D比、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降低(P<0.05);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PMN%及TNF-α、IL-6水平均降低(P<0.05);肺组织SOD活性升高,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1、APN通过上调脓毒症大鼠肺组织IL-10、HO-1蛋白表达,减少肺水含量,减轻肺病理损伤程度以及炎性反应,保护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而HO-1抑制剂ZnPPIX能够部分逆转APN的上述肺保护作用。2、预先给予外源性IL-10, APN可明显提高脓毒症大鼠肺组织HO-1表达及生存率,降低炎性因子及肺损伤,表明APN的肺保护作用可能与IL-10/HO-1通路有关。
阳娟[6](2013)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是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STAT3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活性。STAT3广泛存在于包括视网膜等组织中,参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我们就STAT3生物学功能及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周娟[7](2012)在《脓毒症中PKC-δ与C5aR和uP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在脓毒症中,补体的过度活化和纤溶性障碍发生频繁。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 CD87)上调经过敏毒素C5a受体(C5aR,CD88)指示的纤溶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信号串扰的表达,从而介导亲消炎作用。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含抗C5aR抗体的C5aR阻断与蛋白激酶C-δ(PKC-δ)激活的抑制和PKC介导的信号级联的诱导是相关联的。本实验研究中,以盲肠结扎穿孔(CLP)而诱生脓毒症的的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RT-PCR技术、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技术等对C5aR或和uPAR的mRNA和蛋白均进行检测。通过含有特定的抗C5aR抗体的C5aR阻断的研究实验表明,C5aR介导uPAR的上调。这种影响与uPAR介导STAT3和TYK2的激活和gp130调控蛋白的结合有很大的联系。uPAR的抑制作用干扰了与C5aR介导的信号途径相关的Raf-1的激活以及MEK-1和p44/p42ERK的磷酸化。更重要的是,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δ(PKC-δ)的抑制作用抑制了C5aR和uPAR的表达,也表明了PKC-δ的激活是C5aR和uPAR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RT-PCR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和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等,对PKC-δ阻断作用与CLP诱导的巨噬细胞中C5aR和uPAR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充分表明,在CLP诱导的脓毒症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通过PKC-δ的激活作用,C5aR和uPAR的作用存在着密切联系。
张雷[8](2011)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下游信号通路JAK3-STAT5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淋巴细胞具有独立的胆碱能系统,包括乙酰胆碱(Ach)、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M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和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小鼠胸腺中未成熟的T淋巴细胞、大鼠脾脏CD3+T淋巴细胞和多种T细胞株均表达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nAChR),且此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证实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面表达a7nAChR,且激活该受体可以增强CD4+CD25+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本实验对CD4+CD25+Treg中a7nAChR与JAK3-STAT5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C57BL/6J小鼠脾脏CD4+CD25+Treg,流式细胞术鉴定CD4+CD25+Treg的纯度,台盼蓝染色鉴定其活性;2.a7nAChR激动剂烟碱、受体特异性拮抗剂α-银环蛇毒预处理Treg后,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使用MTT法检测CD4+CD25-T细胞的增殖变化情况;3.通过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表面a7nAChR下游相关信号通路蛋白JAK3及STAT5的表达情况;4.同样方法采用烟碱及α-银环蛇毒预处理CD4+CD25+Treg后,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JAK3及STAT5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免疫磁珠法分选得到的CD4+CD25+Treg细胞纯度在90%以上,台盼蓝染色显示细胞活性大于97%。2.MTT检测显示10μmol/L烟碱刺激可增强Treg细胞对CD4+CD25-T细胞的抑制效应,1μmol/Lα-银环蛇毒单独作用、烟碱与α-银环蛇毒联合作用Treg细胞后,与对照组(未处理Treg细胞)相比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无明显变化。3.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分析显示,CD4+CD25+Treg胞浆中存在JAK3、STAT5蛋白及其磷酸化形式p-JAK3、p-STAT5。同一视野下,CD4+CD25+Treg在495nm激光激发下,细胞表面的CD25-PE发出橙色荧光,胞浆中FITC二抗间接标记的JAK3、p- JAK3、STAT5和p-STAT5发出绿色荧光,软件叠加后图片显示为橘黄色荧光。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在蛋白水平检测CD4+CD25+Treg内存在JAK3、p- JAK3、STAT5和p-STAT5表达,其分子量分别为106kD、106kD、92kD和94kD。4.烟碱处理后,CD4+CD25+Treg上a7nAChR下游信号通路p-JAK3及p-STAT5蛋白表达增高,α-银环蛇毒单独作用、烟碱与α-银环蛇毒联合作用Treg细胞后,上述两蛋白水平无显着改变。结论:1.激活a7nAChR,可以增强CD4+CD25+Treg细胞对CD4+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2.CD4+CD25+Treg细胞存在JAK3. p- JAK3. STAT5和P-STAT5表达。3.烟碱可以增强p- JAK3和P-STAT5表达,a7nAChR特异性拮抗剂可以逆转该效应。
张雷,周荣斌,姚咏明,甘乐文[9](2011)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在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在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C57BL/6J小鼠脾脏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共聚焦荧光法检测细胞内STAT5的分布并进行初步定位,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细胞内STAT5的表达。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显示STAT5蛋白主要存在于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胞浆中,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出清楚的STAT5和磷酸化STAT5条带,分子质量分别为92 kD和94 kD。结论:STAT5在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内存在表达且主要为胞浆表达。
祝双来,黄洪林[10](2010)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炎症性疾病非常普遍,医药市场对抗炎药物的需求量很大。由于炎症介质产生的网络极其复杂,单靶点抗炎药物往往不能取得很好治疗效果,发展多靶点抗炎药物具有迫切性。黄芩为具有多靶点抗炎作用的传统中药,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从炎症产生的重要通路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一氧化氮途径、MAPK(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信号途径、NFκB信号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途径(JAK-STAT)等多个方面对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与创伤脓毒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与创伤脓毒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创面的疗效观察 |
2.2 各组不同时间点STAT6、SOCS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2.3 各组STAT6 mRNA、SOCS1 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1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概述 |
3.2 课题组关于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治研究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EBT/MEBO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创伤后脓毒症遗传易患性研究 |
2.1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第三章 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创伤后脓毒症转录组学层面新的预警生物标志物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遗传风险评分在复杂疾病预警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脓毒症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雪荔组方中四味中药研究进展 |
2. 炎症模型研究进展 |
3. 中药活性成分抗炎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雪荔组方胶囊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3. 胶囊质量标准的建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IL-6/STAT3信号活化对脓毒症大鼠HPA轴的影响及乌司他丁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T3 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脂联素对脓毒症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脂联素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脂联素通过IL-6及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脂联素介导 IL-10/HO-1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STAT3的结构及其在视网膜中的定位 |
2 STAT3的生物学作用 |
2.1维持细胞存活 |
2.2调节细胞分化与增殖 |
2.3血管生成 |
3 STAT3与视网膜 |
3.1 STAT3与视网膜的发育 |
3.2 STAT3与创伤后视网膜病变 |
3.3 STAT3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
3.4 STAT3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4展望 |
(7)脓毒症中PKC-δ与C5aR和uP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C5a和C5aR |
1.1.1 补体系统 |
1.1.2 C5a |
1.1.3 C5a受体(C5aR) |
1.1.4 C5a/C5aR与脓毒症 |
1.2 uPA和uPAR |
1.2.1 uPA的结构特征 |
1.2.2 uPAR的结构特征 |
1.2.3 uPA/uPAR的生物学特征 |
1.3 PKC-δ |
1.4 脓毒症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实验器材 |
2.1.4 主要试剂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脓毒症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5aR和uPAR表达 |
2.2.2 C5aR的表达与脓毒症诱导的巨噬细胞中uPAR作用的关系 |
2.2.3 C5aR对uPAR介导的STAT3和Janus激酶TYK2的激活的作用 |
2.2.4 脓毒症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中C5aR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uPAR表达 |
2.2.5 PKC-δ活化作用对CLP诱导的巨噬细胞中C5aR和uPAR表达的相关性 |
三 结果与分析 |
3.1 脓毒症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5aR和uPAR表达 |
3.2 脓毒症诱导的巨噬细胞中C5aR表达与uPAR作用的关系 |
3.3 C5aR对脓毒症小鼠巨噬细胞中uPAR介导的STAT3及JAK-TYK2的作用 |
3.4 脓毒症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中C5aR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uPAR表达 |
3.5 PKC-δ活化作用与CLP诱导的巨噬细胞中C5aR和uPAR的表达 |
四 总结与讨论 |
4.1 总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下游信号通路JAK3-STAT5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第一部分 α7nAChR在小鼠CD4~+CD25~+Treg细胞内的免疫学效应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2. 第二部分小鼠CD4~+CD25~+Treg细胞表面α7nAChR下游相关信号通路蛋白JAK3及STAT5的表达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第三部分 α7nAChR不同活性状态对CD4~+CD25~+Treg细胞中JAK3-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语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芩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 |
2 黄芩黄酮类成分抗炎作用机制 |
2.1 花生四烯酸途径 |
2.1.1 磷脂酶A 2 (PLA 2) |
2.1.2 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途径 |
2.1.3脂氧化酶 (1ipooxygenase, LOX) 途径 |
2.2 细胞因子与受体 |
2.3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
2.3.1 一氧化氮途径 (NitricOxidePathway) |
2.3.2 MAPK (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 信号途径 |
2.3.3 NFκB信号途径 |
2.3.4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途径 (JAK–STAT) |
2.4 其它机制 |
3 结语 |
四、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与创伤脓毒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D]. 岑小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2]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D]. 陆红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雪荔组方总黄酮部位药学研究及其抗炎机制研究[D]. 丛友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IL-6/STAT3信号活化对脓毒症大鼠HPA轴的影响及乌司他丁的干预[D]. 王晓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16(03)
- [5]脂联素对脓毒症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鲍红光. 苏州大学, 2014(01)
- [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阳娟.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2)
- [7]脓毒症中PKC-δ与C5aR和uP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D]. 周娟. 湖北大学, 2012(01)
- [8]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下游信号通路JAK3-STAT5的研究[D]. 张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09)
- [9]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在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J]. 张雷,周荣斌,姚咏明,甘乐文. 感染、炎症、修复, 2011(01)
- [10]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祝双来,黄洪林.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