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市场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刘俊[2](2020)在《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走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文中研究指明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前端有技术支撑、中间有生产组织、后端有市场营销"的发展理念,走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要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重点是要以龙头企业、品牌农业、市场营销、农旅融合和产业集群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创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应科学谋划广西农业"十四五"规划目标,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自觉,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大力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全面提升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忻州市人民政府[3](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冠[4](2019)在《“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农业是在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任何一种形式的农业发展都是生产要素和相应制度的有机结合。技术农业创新即为变革现有妨碍其实现的生产要素组合、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过程,建立和完善“G+E+F”(G代表政府,E代表龙头企业,F代表农户)这一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对技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精准脱贫最具影响力企业”,在习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本和窗口)实施的产业精准扶贫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对“G+E+F”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完善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在四种组织模式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真实反映不同参与主体选择不同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再次,通过实地访谈调查,对华盛绿能“G+E+F”模式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了“华盛模式”的运行机制。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同时分析了“华盛模式”在推进技术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及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在模式上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尝试和实践创新。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对完善“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孙长东[5](2019)在《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序开展,我国花卉产业也遇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种植方式开始逐渐从早期的小农生产逐步向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迈进、基因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杂交育种技术从而保证了新品种花卉的不断创新、更加科学规范化的化学分析实验保证了最优水肥配比并为花卉土壤肥力的空前提升提供了保障、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花卉产业的惠民政策提高了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当今国内各地区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南阳市政府和月季花卉从业者最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响应南阳市政府的号召以及加快推进南阳市月季花卉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本文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农业化研究的成果通过参考文献作简要的概括说明,选定本文的研究思路;接下来对文中用到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农业标准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进行简单描述;有了理论支撑之后再概括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销售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最后分析洛阳牡丹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南阳月季花卉营销问题的制约因素。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花卉行业自身生产销售问题与传统粮食作物销售问题相对比的特殊性,结合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分析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在营销策略实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整个月季花卉种植加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也迫切需要依靠成熟的营销体系来提升。依据本文研究得出的实证结论,对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产销一体化进程的平稳推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其有助于推动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
徐运明[6](2019)在《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几年以来,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在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得到根本性转变,众多居民对健康而营养的食品更加青睐。禽类食品是除猪肉以外获取动物蛋白最重要的来源。中国是养鸭大国,鸭制品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鸭制品企业的不断壮大,涌现出“周黑鸭”、“绝味鸭脖”、“舜华鸭业”等大批企业,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作为区域性品牌的和翔鸭业也面临着许多经营性问题。本文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鸭制品行业的现状,对和翔鸭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对和翔鸭业进行了外部、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是从和翔鸭业所处的鸭制品行业的大环境下运营来分析的。在内部环境分析时,主要分析了和翔鸭业的营销能力、技术优势、人力资源匹配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其次根据和翔鸭业营销现状和产品特点,进行了市场分析,并运用STP战略对和翔鸭业的目标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同时采用4Ps营销理论,围绕和翔鸭业“让家庭成员都喜欢的鸭制品”的市场定位。在产品策略上从品类组合、服务策略、品牌策略方面进行了产品分析,在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上分别从线上和线下来进行分析,制定出线上和线下策略,在促销推广策略上结合多维度的推广方式来制定了推广策略。最后依据和翔鸭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组织结构优化、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打造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企业的营销策略有效实施从而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首先在理论上对传统特色农产品鸭制品企业及国内的鸭制品企业的应用具有借鉴作用。另外在实践运用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详细内容和有效实施计划,对和翔鸭业的营销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和翔鸭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不败地位。
黄梦思[7](2018)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是有效解决小农分散经营中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作为一种在小规模生产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带动了超过全国四分之一的农户,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模式。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表明,“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经营组织在推动技术进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显着作用。然而,在现实“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交易中,农户经常出现正式契约违约现象,反而重新选择传统市场交易,这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出现稳定性差和绩效低等问题。从交易治理理论视角看,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客观存在正式契约治理和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共存的复合治理现象,农户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交易中违约的实质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正式契约交易治理转换到传统的社会规范交易治理,即“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中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治理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与正式契约交易治理是所有经济体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的理论观点相矛盾。因此,本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治理理论等交易治理理论,构建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形成机理、渠道稳定性和交易绩效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揭示“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形成机理,探究“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和交易绩效影响,提出规避正式契约被违约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围绕上述主题展开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从交易特性和关系特性揭示复合治理中“挤出效应”的形成机理;其次,采用交互模型对“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与渠道稳定性和交易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深入探讨规避“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负面影响的调控措施;第三,从正式契约功能视角展开深入研究,比较不同类型“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中渠道稳定性的现状,检验“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与渠道稳定性的关系是否受到正式契约功能的影响;最后,将信任纳入到以正式契约为主的二维复合治理模型,考察治理机制(正式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与渠道稳定性的关系机理,并深入探讨人情对治理机制与渠道稳定性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规避正式契约被违约提供解决措施。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形成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客观存在正式契约治理和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共存的复合治理现象;资产专用性和关系风险对正式契约治理的继续使用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市场不确定性对正式契约治理的继续使用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资产专用性和关系风险对传统社会规范治理的使用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市场不确定性对传统社会规范治理的使用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在正式契约治理和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共存的复合治理中,市场力量改变了农户预期,这导致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治理产生挤出,即市场不确定是“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2)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治理的“挤出效应”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稳定性产生显着负向影响,这意味着“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破坏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稳定性,有效地解释了我们所观察到的农户违约现象;农户法律意识对“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和渠道稳定性之间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渠道稳定性对提高交易弹性绩效、交易销售绩效均有直接的贡献。(3)契约功能视角下不同类型的“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式契约控制功能和协调功能均对渠道稳定性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控制功能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协调功能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正向影响不显着。这意味着只有“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I破坏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稳定性,也有效地从契约自身视角解释了农户违约。(4)信任视角下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正式契约治理和信任均对渠道稳定性产生显着的直接影响,且正式契约治理和信任的联合使用对渠道稳定性存在显着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正式契约治理和信任在提高渠道稳定性方面存在互补关系;人情对正式契约治理与信任构成的复合治理与渠道稳定性之间的正向关系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创新和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视角有效地揭示农户违约现象的本质,研究视角具有新意。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渠道治理机制的选择展开。即便少数文献研究了治理机制的复合治理问题,但也仅仅研究复合治理(即正式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的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对以正式契约治理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规范治理的复合治理专门研究不多。本研究基于渠道交易治理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形成机理及其与渠道稳定性和交易绩效的理论框架,从正式契约外部因素(交易特性和关系特性)以及正式契约内部因素(功能差异性)有效地揭示“农户违约”的现实问题;2)运用交互模型实证分析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渠道稳定性和交易绩效的关系,分析手段具有科学性。目前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由于通过随机抽样进行实地调查的演绎性实证研究不仅可以验证和发现新理论观点,而且具有科学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交互模型作为分析手段;3)重点从信任视角探讨规避农户违约的调控措施,不仅与现有研究趋势保持一致,而且对现实具有贴切的解释。而其实践意义在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根据交易特征和关系特征签订差异化的正式契约、适度使用正式契约控制功能和重视正式契约协调功能、增强农户法律意识、重视非正式治理机制人情和信任在交易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根据交易情况联合使用治理机制等建议对于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提高交易绩效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对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交易关系、加强市场监督、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段定胜[8](2017)在《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埔蜜柚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大埔县将蜜柚产业当作本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再取得了快速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对大埔蜜柚产业化进行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拟研究大埔蜜柚产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揭示探索大埔蜜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探讨大埔县蜜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总结国内蜜柚产业化经营经验,提出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策略。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大埔蜜柚产业化目前具有如下特征。基地化建设加速,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市场化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分工蓬勃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大埔蜜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产业化发展模式切合实际、政府大力扶持蜜柚产业化的政策。(2)大埔蜜柚产业化存在如下问题,市场主体(如种植户、蜜柚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个体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效益低;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土地产权不够明晰,流转难。(3)导致大埔蜜柚产业化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政府与农业从业主体执行重点不一致,干部与群众的理解不一致,管理体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一致,中介组织的发展的条件不充分。(4)大埔蜜柚产业发展需要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改善大埔蜜柚产业市场结构;扶持农业农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扶持蜜柚产业技术创新,鼓励农产品深加工;增强农民和企业素质,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市场营销方式维护和提高大埔蜜柚品牌声誉。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9](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研究指明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杨博[10](2011)在《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更是国家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在强调支农力度的同时,中央越来越开始重视西部农村农业建设。理论和实践证明,特色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增强民族地区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选取了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民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采用实地考察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SWOT评价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思考。首先,论文对选题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从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及特点,及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宁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对SWOT组合策略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最后,根据SWOT评价分析体系得出的结果作为宁夏特色农业产业的选取、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并对三大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选择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以市场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市场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走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牢记嘱托扎实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
二、始终坚持“前端有技术支撑、中间有生产组织、后端有市场营销”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理念 |
(一)强科技,增强前端技术支撑 |
(二)强主体,优化中端生产组织 |
(三)强品牌,拓宽后端市场营销 |
三、科学谋划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
(一)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化发展 |
(二)以品牌农业引领产业化发展 |
(三)以市场营销引领产业化发展 |
(四)以农旅融合引领产业化发展 |
(五)以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化发展 |
四、全力开创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
(一)紧跟中央“三步走”战略,科学谋划广西农业“十四五”规划目标 |
(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自觉 |
(三)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夺取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胜利 |
(四)大力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全面提升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
(4)“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技术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G+E+F”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技术农业 |
2.1.2 龙头企业 |
2.1.3 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 |
3.1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方协作的动力分析 |
3.1.1 具备合作的基础条件 |
3.1.2 具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
3.2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方协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
3.2.1 农户是三方协作的基础发挥主体作用 |
3.2.2 龙头企业是三方协作的关键发挥带动作用 |
3.2.3 政府是三方协作的保证发挥规范作用 |
3.3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方协作的组织模式分析 |
3.3.1 买断式 |
3.3.2 合同式 |
3.3.3 合作式 |
3.3.4 股份式 |
4 “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
4.1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方的利益诉求分析 |
4.1.1 买断式组织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4.1.2 合同式组织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4.1.3 合作式组织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4.1.4 股份式组织模式下的利益分析 |
4.2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三方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类型 |
4.2.1 以市场为纽带的松散型利益联结机制 |
4.2.2 以商品合同为纽带的半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4.2.3 以要素契约为纽带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4.3 政府、龙头企业、农户选择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 |
4.3.1 政府选择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 |
4.3.2 龙头企业选择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 |
4.3.3 农户选择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 |
5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
5.1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
5.2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 |
5.2.1 “华盛模式”合同式 |
5.2.2 “华盛模式”合作式 |
5.2.3 “华盛模式”股份式 |
5.3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
5.3.1 “华盛模式”以商品合同为纽带的半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5.3.2 “华盛模式”以要素契约为纽带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5.3.3 “华盛模式”不同利益联结机制的比较分析 |
5.4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
5.4.1 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城镇融合 |
5.4.2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
5.4.3 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
5.5 华盛绿能“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
5.5.1 成就与经验 |
5.5.2 困难与问题 |
6 完善“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
6.1 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制度 |
6.1.1 建立新业态的培育机制 |
6.1.2 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
6.1.3 完善农业发展的保障制度 |
6.1.4 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 |
6.2 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 |
6.2.1 改革农村承包土地制度 |
6.2.2 建立人才返乡激励机制 |
6.2.3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6.2.4 建立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机制 |
6.3 建立和完善带动农户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 |
6.3.1 完善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机制 |
6.3.2 完善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机制 |
6.3.3 建立农户资产性收入的增长机制 |
6.3.4 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1 章节安排 |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及特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标准化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1 地域及文化环境分析 |
3.2 种植现状分析 |
3.2.1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面积分析 |
3.2.2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地域分析 |
3.2.3 南阳月季花卉发展规划分析 |
3.3 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3.1 南阳月季花卉品种分析 |
3.3.2 南阳月季花卉产品加工现状分析 |
3.4 月季花卉种植人员现状分析 |
3.5 产品推广、营销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
4.1 缺乏明确的产品管理标准 |
4.2 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产品内容单一 |
4.3 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
4.4 宣传手段落后,形式单一 |
4.5 营销过程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 |
4.6 市场信息利用率低 |
第五章 洛阳牡丹花卉产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 |
5.2 依靠专业人才推进产品科技创新 |
5.3 完善的品牌竞争战略 |
5.4 市场推广体系成熟民众认可度高 |
5.4.1 注重牡丹文化节的宣传 |
5.4.2 健全市场体系,建立牡丹交易平台 |
5.5 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 |
5.6 多渠道的市场信息宣传营销模式 |
第六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优化整合策略 |
6.1 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强种植标准化 |
6.2 加快人才科技队伍建设,创新产品内容 |
6.3 打造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 |
6.4 丰富并实施南阳月季花卉市场推广手段 |
6.4.1 丰富花卉展览的内容 |
6.4.2 互联网传播推广 |
6.5 对散户进行统一化管理 |
6.6 拓宽南阳月季花市场的信息利用渠道 |
6.6.1 打造“互联网+”出口营销渠道 |
6.6.2 建立海外花卉产品仓储基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芷江和翔鸭业公司概况 |
2.1.1 和翔鸭业公司简介 |
2.1.2 和翔鸭业的产品描述 |
2.1.3 和翔鸭业营销特征 |
2.2 芷江和翔鸭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鸭制品行业分析 |
2.2.3 鸭制品市场消费者需求分析 |
2.3 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2.3.1 和翔鸭业的营销能力分析 |
2.3.2 和翔鸭业技术能力分析 |
2.3.3 和翔鸭业的人力资源分析 |
2.3.4 和翔鸭业的企业文化分析 |
2.4 和翔鸭业SWOT分析 |
2.4.1 和翔鸭业优势分析 |
2.4.2 和翔鸭业劣势分析 |
2.4.3 和翔鸭业机会分析 |
2.4.4 和翔鸭业威胁分析 |
第3章 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3.1 和翔鸭业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策略 |
3.1.1 和翔鸭业市场细分 |
3.1.2 和翔鸭业目标市场选择 |
3.1.3 和翔鸭业的市场定位 |
3.2 芷江和翔鸭业的产品策略 |
3.2.1 和翔鸭业产品品类策略 |
3.2.2 和翔鸭业的产品服务策略 |
3.2.3 和翔鸭业的产品品牌策略 |
3.3 芷江和翔鸭业价格策略 |
3.3.1 定价的方法 |
3.3.2 影响定价的因素 |
3.3.3 和翔鸭业价格策略的制定 |
3.4 芷江和翔鸭业渠道策略 |
3.4.1 和翔鸭业混合型销售渠道模式的搭建和设计 |
3.4.2 和翔鸭业销售渠道的管理方法 |
3.4.3 和翔鸭业销售渠道创新思路 |
3.5 芷江和翔鸭业推广策略 |
3.5.1 个人或家庭消费市场的推广策略 |
3.5.2 旅游市场的推广策略 |
3.5.3 互联网市场的推广策略 |
3.5.4 团购等特殊渠道的推广策略 |
第4章 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和保障 |
4.1 实施步骤 |
4.2 保障措施 |
4.2.0 优化和翔鸭业组织结构 |
4.2.1 完善和翔鸭业员工激励制度 |
4.2.2 制定适度的奖惩制度 |
4.2.3 打造和翔鸭业的优秀营销团队 |
4.2.4 加大和翔鸭业的创新力度 |
4.2.5 建设和翔鸭业良好的企业文化 |
4.3 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市场营销渠道治理研究动态 |
1.2.2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治理研究动态 |
1.2.3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稳定性研究动态 |
1.2.4 农产品营销渠道绩效研究动态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的结构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结构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的逻辑框架 |
2.1 市场营销渠道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复合治理 |
2.1.1 正式契约治理的理论内涵 |
2.1.2 关系治理的理论内涵 |
2.1.3 复合治理的理论内涵 |
2.2 完全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与渠道治理问题 |
2.2.1 完全契约理论与渠道治理问题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渠道治理问题 |
2.3 交易成本理论与渠道治理机制 |
2.3.1 交易特性 |
2.3.2 交易特性与渠道交易治理选择 |
2.3.3 正式契约治理与投机行为和交易绩效 |
2.3.4 理论在治理领域的运用 |
2.4 关系治理理论与渠道复合治理 |
2.4.1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4.2 关系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 |
2.4.3 渠道复合治理与交易绩效 |
2.4.4 理论在治理领域的运用 |
2.5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理论逻辑 |
2.5.1 营销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形成机理 |
2.5.2 营销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和渠道稳定性 |
2.5.3 营销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调控机制 |
2.5.4 小结:研究的逻辑框架 |
3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形成机理实证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假说 |
3.2.1 交易治理 |
3.2.2 关系风险与交易治理 |
3.2.3 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治理 |
3.2.4 市场不确定性与交易治理 |
3.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3.1 变量界定 |
3.3.2 样本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3.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4.2 假说研究分析 |
3.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3.5.1 研究结论 |
3.5.2 管理启示 |
4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研究假说 |
4.2.1 正式契约治理与渠道稳定性 |
4.2.2 传统社会规范治理与渠道稳定性 |
4.2.3 “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与渠道稳定性 |
4.2.4 法律意识的调节效应 |
4.2.5 渠道稳定性与交易绩效 |
4.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3.1 变量界定 |
4.3.2 样本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2 假说研究分析 |
4.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5.1 研究结论 |
4.5.2 管理启示 |
5 契约功能视角下不同类型的“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对渠道稳定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研究假说 |
5.2.1 正式契约功能与渠道稳定性 |
5.2.2 不同类型的“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与渠道稳定性 |
5.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3.1 变量界定 |
5.3.2 样本数据收集 |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5.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2 假说检验分析 |
5.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5.1 研究结论 |
5.5.2 管理启示 |
6 信任视角下“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的调控机制 |
6.1 引言 |
6.2 研究假说 |
6.2.1 信任与渠道稳定性 |
6.2.2 正式契约治理和信任构成的复合治理与渠道稳定性 |
6.2.3 人情的调节效应 |
6.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6.3.1 变量界定 |
6.3.2 样本数据收集 |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6.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4.2 假说研究分析 |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5.1 研究结论 |
6.5.2 管理启示 |
7 研究总结与相关启示 |
7.1 研究结论总结与讨论 |
7.2 管理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大埔县蜜柚发展的历史渊源 |
3 大埔蜜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3.1 基地化建设加速,专业化程度提高 |
3.2 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
3.3 市场化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 |
3.4 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分工蓬勃发展 |
3.5 产业链不断完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
4 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问题探讨 |
4.1 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 |
4.2 市场体系不完善 |
4.3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效益低 |
4.4 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高 |
4.5 农业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
4.6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
4.7 土地产权不够明晰,流转难 |
4.8 品牌宣传不足 |
5 制约大埔县蜜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
5.1 政府与农业从业主体执行重点不一致 |
5.2 干部与群众的理解不一致 |
5.3 管理体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一致 |
5.4 中介组织的发展的条件不充分 |
6 国内蜜柚产业化经营经验借鉴——来自平和琯溪的案例分析 |
6.1 多方位,多层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
6.2 重视琯溪蜜柚品质问题,注重营销 |
7 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 |
7.1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
7.2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 |
7.3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
7.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
7.5 促进产业化模式升级 |
7.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7.7 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
7.8 加大品牌推广,打造高端蜜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
(10)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概念 |
一、特色农业的概念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及特征 |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及其特点 |
第二节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
三、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东西部差距 |
第二章 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一、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
二、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
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四、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 |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稳步发展 |
第二节 宁夏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一、枸杞产业 |
二、清真牛羊肉产业 |
三、马铃薯产业 |
四、奶产业 |
五、硒砂瓜产业 |
六、红枣产业 |
第三节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低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不规范 |
三、品牌意识不强,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有待开发 |
四、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
五、特色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
第三章 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主要优势 |
一、资源优势 |
二、区位优势 |
三、清真品牌优势 |
四、信息化优势 |
第二节 主要劣势 |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二、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混乱 |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弱 |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
一、机遇 |
二、挑战 |
第四节 SWOT组合策略分析 |
一、内部、外部因素分析 |
二、SWOT组合分析 |
三、SWOT组合策略的选择 |
第四章 推进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的思考 |
第一节 宁夏特色农业产业的选择及发展重点 |
一、选择的方法 |
二、选择的原则 |
三、发展重点 |
第二节 保障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实施的设想 |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二、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上档升级 |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
四、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
五、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的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 |
致谢 |
四、以市场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走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J]. 刘俊. 广西农学报, 2020(04)
- [3]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4]“G+E+F”协同推进技术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D]. 陈冠.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5]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D]. 孙长东.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徐运明. 湖南大学, 2019(07)
- [7]“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渠道“复合治理的挤出效应”研究[D]. 黄梦思.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8]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D]. 段定胜.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10]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D]. 杨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