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一、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游承锟[1](2021)在《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总共选取2019年11月到2021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基础组、中药组和线药组按1:1:1对照,各为30例2治疗方法:基础组给予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线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3疗效观察:在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对三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分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后,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提高。1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NHISS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53±5.14,中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63±4.93,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7±4.22。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3.276,p=0.001,中药组配对z=3.069,p=0.000,线药组z=4.774,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NIHSS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NIHSS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2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可认为三组的NIHSS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42,p(基础组-线药组)=0.008,p(中药组-线药组)=0.049,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NHISS评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ADL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1.00±7.36,中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3.83±8.27,线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3.67±11.06。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满足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基础组配对t=5.430,p=0.000,中药组配对t=8.735,p=0.000,线药组t=12.757,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ADL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ADL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中药组-线组)=0.000,p(基础组-中药组)=0.013,p(基础组-线药组)=0.000,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提高ADL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8±7.67,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53±7.51,线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9.83±6.55。三组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中医证候积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4.671,p=0.000,中药组配对z=4.544,p=0.000,线药组z=4.737,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可认为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02,p(基础组-线药组)=0.012,p(中药组-药线组)=0.003,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4中医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使用秩和检验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0.001,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用秩和检验对两组之间的比较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z=-1.995,p值为0.046,基础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3.813,p值为0.00,中药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2.370,p值为0.018。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线药组的疗效高于中药组及基础组,中药组疗效高于基础组。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且效果优于中药组与基础治疗组,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

蒋冰[2](2020)在《“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脑梗塞面积,进一步说明针药并用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优于仅用中药治疗;(2)将针药并用与仅用中药治疗脑梗塞的谱动学进行比较,从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变化的角度阐明针药并用增效的用药机理,为最终创立针药并用谱效动力学法进行前期基础研究。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20~250g),适应性喂养3天,造模前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药物组(C);针药并用组(D),每组24只大鼠,A组采用正常大鼠,B组采用假手术大鼠,只分离血管,不进行栓线操作,C、D组均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造模清醒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去除未造模成功及病情过轻过重的模型。4组均正常喂养,自由进食,并给予补阳还五汤浓缩液0.6ml/100g,每日1次,连续灌胃7天。B、D组待大鼠清醒后进行第一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7天,每天1次。每组均在第7天给药后按时间点取血,时间点分别为0、0.083、0.16、0.25、0.5、0.75、1、2、4、8、12、24h,分别左眼球摘除取血、右眼球摘除取血、腹主动脉取血,均取血3ml,血样进行处理后检测血样中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每只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取脑组织进行TTC染色及甲醛固定,观察大鼠脑梗塞面积比。结果:(1)MCAO大鼠经治疗7天后测得大鼠脑梗塞面积比,药物组(C组)平均脑梗塞面积比为10.64%,针药并用组(D组)平均脑梗塞面积比为7.695%,D组脑梗塞面积比显着小于C组(P<0.05);(2)六种入血成分在大鼠体内均遵循二室模型,根据药时曲线可以看出D组体内浓度普遍比C组低。其中吸收速度常数Ka除芒柄花黄素外,普遍D组比C组快,分布速度常数αD组80%的成分大于C组,消除速度常数βD组50%低于C组;由两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计算结果可知,C组、D组的总量统计矩的标准相似度介于0.2263~0.9909之间,其中相似度有75%低于0.8,说明此六个入血成分的C、D组之间差异较大,整体谱动学行为存在明显区别;药物组经0~16.730h后95%的成分被排出体外;针药并用组经0~30.897h后95%的成分被排出体外,说明药物组中药整方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针药并用组短。结论:(1)针药并用减小MCAO大鼠脑梗塞面积比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2)醒脑开窍针刺法能促进中药在MCAO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减慢中药整方排出体外的速度,延长中药在机体留存时间。

李倩[3](2020)在《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友爱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地黄饮子)、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口服地黄饮子治疗),每组34人,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四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改良Ashworth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四组患者均较治疗前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针刺组、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四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四组患者均较治疗前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针刺组、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四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四组患者均较治疗前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针刺组、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四组患者NIHSS评分,四组患者均较治疗前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针刺组、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治疗,运用中药和针刺治疗均有明显作用。2.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能够降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肌张力,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等临床症状,对于脑梗塞恢复期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脑梗塞恢复期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林秀梅[4](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楚灿星[5](2019)在《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疏血通脉方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进行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NHIS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HISS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2)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3)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且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益气疏血通脉方用于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确切,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徐鹏,张冬梅,吕志国,李巧莹,赵德喜,黄清霞,卢靖,常天瀛,王健[6](2018)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所纳入3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539例患者。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补阳还五汤加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6,95%CI(1.20,1.31),Z=10.05,P <0.00001],补阳还五汤与其他中成药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2,95%CI(1.06,1.19),Z=3.82,P=0.0001];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MD=-2.55,95%CI(-3.10,-2.01),Z=9.20,P <0.00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MD=-3.85,95%CI(-5.21,-2.50),Z=5.56,P <0.00001];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MD=6.10,95%CI(1.19,11.01),Z=2.43,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MD=9.09,95%CI(6.95,11.23),Z=8.33,P <0.00001];在改善血流变指数,血清过氧化物脂质(LP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化指标方面,因研究数量较少,可能有一定疗效。大部分研究未报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纳入研究数量及方法学质量限制,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的RCT进一步提高上述证据强度。

韦殷,何荷,龙威力[7](2018)在《补阳还五汤及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补阳还五汤及镇肝熄风汤是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综述近10年(特别是近5年)补阳还五汤及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曼菲[8](2017)在《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以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提供中医理论基础。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住院或门诊病人共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入选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A组33例和治疗B组29例,观察过程中有6例因失访、出现并发症及未按要求治疗等原因剔除病例,最终病例对照组32例、治疗A组30例和治疗B组28例。对照组应用脑梗死恢复期的二级预防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一次,口服,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天睡前一次,口服,稳定斑块)。治疗A组应用脑梗死恢复期的二级预防常规治疗+黄芪剂量为30g的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0g,地龙6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水煎分2次早晚服,每次200ml)。治疗B组应用脑梗死恢复期的二级预防常规治疗+黄芪剂量为120g的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月。结束治疗后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脑血管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的大脑前、中、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3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可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评分低于治疗A组,治疗A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B组120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及治疗A组。2、中医证候积分:3组治疗前,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积分低于治疗A组,治疗A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且治疗B组120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及治疗A组。3、3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TCD的ACA、MCA、P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的ACA、P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的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ACA、MCA、P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20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能显着加快脑血管流速,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结论: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均有疗效,可不同程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同程度加快TCD的收缩期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改善脑血管循环,但以120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

孙尚斐,刘彤[9](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75%、对照组81.25%,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Barthel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董雯[10](2016)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脑梗死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并提出了益气活血的治疗大法,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HD)是这一治疗方法的代表方剂。目前关于BHD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试验已开展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尚未检索到BHD治疗不同分期脑梗死的系统评价。为了明确BHD对脑梗死不同分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BHD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指导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BHD)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BHD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3篇文献(包含患者7524人)。其中不同分期的文献数量分别为:急性期55篇,恢复期22篇,后遗症期6篇。急性期55篇文献中,37项试验观察了临床总有效率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急性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95%ci]为1.23[1.19,1.2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项试验观察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其改善优于对照组(smd[95%ci]为-1.07[-1.30,-0.8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项试验观察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其改善优于对照组(smd[95%ci]为1.24[0.77,1.70],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项试验观察了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急性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95%ci]为1.16[1.10,1.2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22篇文献中,15项试验观察了临床总有效率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恢复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95%ci]为1.20[1.14,1.2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项试验观察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其改善优于对照组(smd[95%ci]为-0.93[-1.17,-0.6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项试验观察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其改善优于对照组(smd[95%ci]为0.73[0.56,0.90],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项试验观察了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恢复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95%ci]为1.23[1.10,1.37],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遗症期6篇文献中,6项试验观察了临床总有效率并进行了评定,对这些试验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bhd组对后遗症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95%ci]为1.19[1.11,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bhd)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气虚血瘀证,均有明显疗效,且急性期和恢复期安全性较高,后遗症期其安全性还需要纳入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再作评价。

二、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引言
综述 西医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1 早期预防
    1.2 急性期的治疗
    1.3 介入治疗
    1.4 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资料分布比较
    2.2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3.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3.2 补阳还五汤探究
    3.3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的机理
    3.4 研究结果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补阳还五汤的制备
        1.3 针灸针来源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前准备
        2.2 造模及模型评价
        2.3 造模后治疗
        2.4 取材
        2.5 指标检测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脑梗塞面积比测定
    2 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变化
        2.1 峰面积图谱
        2.2 补阳还五汤六种入血成分平均药-时曲线
        2.3 补阳还五汤谱动学参数计算
        2.4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谱动学的研究意义
    2 现代医学治疗脑梗塞的现状
    3 不同的针灸方法疗效不一
    4 针灸与中药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比较
        4.1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机制研究
        4.2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机制研究
        4.3 针药并用的相互作用及谱动学参数变化
    5 对实验结论的思考与展望
    6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与拟解决方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
附录2 “醒脑开窍”针刺并用补阳还五汤的谱动学经时数据
综述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治现状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病名的沿革
        2.2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1 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3.2 缺血性中风的分型
        3.3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3.4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一般资料比较
        1.8 研究方法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比较
        2.5 安全性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治疗效果分析
        3.2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组方依据
        3.3 益气疏血通脉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3.4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方义剖析
    4 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干预措施
        (4) 结局指标
        1.1.2 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疗效判定
        2.4.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2.4.3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4.4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2.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l Index)
        2.4.5 血流变学指标
        (1) 高切全血粘度
        () 低切全血粘度
        (3) 全血粘度
        (4) 血浆粘度
        2.4.6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2.4.7 血清过氧化物脂质 (Lipid PerOxide, LPO)
        2.4.8 中医证候积分
        2.4.9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研究主要发现
    3.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本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7)补阳还五汤及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阳还五汤
    1.1 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1.2 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2 镇肝熄风汤
    2.1 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2.2 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3 小结

(8)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风病分期标准
        1.2.3 中风证候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8.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临床疗效判定
        1.8.2 中医症候积分
        1.8.3 经颅多普勒血管流速的检测
    1.9 疗效评定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 组一般情况
    2.2 3 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3 组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4 中医证候积分
    2.5 经颅多普勒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治疗前后的收缩期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数据对比
    2.6 用药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1.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3.1.3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3.1.4 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3.2.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沿革
    3.3 对中风病位的认识
    3.4 对中风分期的认识及治疗
        3.4.1 中风分期的认识
        3.4.2 中风的治疗
4 补阳还五汤的研究
    4.1 组方分析
    4.2 大剂量黄芪是补阳还五汤独树一帜之处
    4.3 补阳还五汤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s Scale,NIHSS )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标准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10)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补阳还五汤概述
    2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3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D]. 游承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醒脑开窍”针法并用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的谱动学研究[D]. 蒋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针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李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楚灿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的系统评价[J]. 徐鹏,张冬梅,吕志国,李巧莹,赵德喜,黄清霞,卢靖,常天瀛,王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11)
  • [7]补阳还五汤及镇肝熄风汤在中风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韦殷,何荷,龙威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02)
  • [8]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曼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观察[J]. 孙尚斐,刘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5)
  • [10]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不同分期的Meta分析[D]. 董雯.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