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慧敏,黄珺,郑敏琳,陈湜,陈家骅[1](2019)在《茧蜂标本形态无损提取DNA的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尝试利用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TransDirect Animal Tissue PCR Kit?试剂盒对整头茧蜂标本DNA进行提取,通过缩短浸泡时间和热激时间、优化取虫工具且试验后试虫经纯水漂洗2次以上,无损提取了实验室液浸标本及超过20年的针插干标本的DNA.使用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所得的DNA样品在260和280 nm波长下的光密度值,验证了DNA浓度和质量.用28S、COⅠ、16S和EF-1α的4对引物对提取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得到单一、明显的条带,且通过测序进一步证明了序列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证明无损提取DNA的方法可行.
徐瑶[2](2019)在《蛾类标本DNA降解规律及其在揭示舞毒蛾种群遗传结构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标本中的基因组数据正在被挖掘,但是标本基因组DNA在标本馆的保存环境下常常发生了降解,使得标本中的遗传数据难以被提取和利用。而分析影响馆藏标本DNA降解的因素能为今后标本的处理和保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因此本研究提取了部分鳞翅目蛾类标本的基因组DNA并检测了提取DNA的片段分布,基于标本中的DNA片段分布本研究分析了保存时间、翅的处理(展翅标本与未展翅标本)以及保存方式(福尔马林幼虫标本与干燥成虫标本)对标本DNA降解的影响,同时建立了能够预测蛾类标本DNA片段分布的模型。基于新建立的模型,本研究分析了保存时间、翅的处理以及保存方式对DNA降解规律和降解特点的影响。另外,基于标本中的DNA降解规律本研究重新了设计舞毒蛾COI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特异性引物,以从舞毒蛾标本中获得完整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结合标本中获得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和已经公布的COI基因序列,本研究揭示了以前未知的舞毒蛾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信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蛾类标本DNA提取方法研究本研究表明与SDS法和磁珠法相比,E.Z.N.A.?昆虫DNA提取试剂盒更适合用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新鲜样本、干燥标本和福尔马林标本的DNA提取。(2)蛾类标本DNA降解规律研究基于标本DNA降解形成的实际DNA片段分布,本研究表明蛾类标本的保存时间、翅的处理以及保存方式均会对DNA降解产生影响。而且标本保存时间越久细胞内DNA降解程度越严重;展翅标本中的DNA降解程度明显要高于未展翅标本的DNA降解程度;干燥成虫标本中的DNA降解程度要高于福尔马林幼虫标本的DNA降解程度。基于建立的标本DNA片段分布模型,本研究表明保存时间仅仅影响标本DNA的降解规律并不影响DNA降解特点;标本翅的处理和保存方式均会对DNA的降解规律和降解特点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标本DNA的降解速率逐渐降低,翅的处理和保存方式对DNA降解的影响在不同物种中存在显着差异(df=5,F=19.040,P<0.01;df=7,F=4.883,P<0.01)。(3)舞毒蛾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分化研究本研究成功拼接出了1955年至1996年收集的舞毒蛾标本的全长COI基因序列。本研究从舞毒蛾标本中发现了多种以前未公布的单倍型,丰富了舞毒蛾的单倍型组成信息。通过对舞毒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收集的的舞毒蛾种群的基因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相同时间内不同地区舞毒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几个舞毒蛾种群的遗传结构在不同年代发生了变化;四川舞毒蛾种群和贵州舞毒蛾种群都表现出了与欧洲型舞毒蛾的遗传亲和力。本研究基于建立的标本DNA片段分布模型,讨论了保存时间、翅的处理以及保存方式对蛾类标本DNA片段分布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特点,这为今后蛾类标本的处理和保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同时为设计和改良标本基因组数据获取的实验方案提供依据和保障。利用从舞毒蛾标本中获得COI基因序列,本研究揭示了舞毒蛾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变化,这为以后制定舞毒蛾的监测和防治方案提供了指导。
孔博,张宏瑞,和淑琪,谷星慧,杨硕媛,张立猛,李正跃[3](2017)在《一种蚜茧蜂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文中指出为有效获得蚜茧蜂基因组DNA,并保留其虫体做形态鉴定。本文对常规试剂盒提取方法(柱离心法)进行改进,采用穿刺法提取7种蚜茧蜂的基因组DNA,同时以研磨法提取4种常见蚜茧蜂成虫基因组DNA做对照,比较两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纯度和产量,并通过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穿刺法能从单头蚜茧蜂中提取DNA而不影响形态鉴定。该方法提取的DNA产物产量在2955 ng/μL,提取物的OD260/OD280在1.511.91,可以稳定地进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PCR扩增条带清晰完整。
胡泽章[4](2015)在《几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与丽蚜小蜂线粒体基因片段的研究》文中认为蚜小蜂科寄生蜂是粉虱、介壳虫、蚜虫等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蚜小蜂分类鉴定仅依靠传统分类的方法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蚜小蜂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在昆虫上经常使用的28S rDNA基因D2区、线粒体CO1基因3’端与5’端3种分子标记,采用DNA条形码分析方法研究蚜小蜂的分类鉴定技术,旨在探究28S rDNA基因D2区、线粒体CO1基因3’端与5’端这3种分子标记鉴定蚜小蜂的可行性,以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定蚜小蜂的新方法。基于目前线粒体全基因组对蚜小蜂科昆虫的分子研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PCR技术进行丽蚜小蜂线粒体不同基因片段的扩增,旨在为下一步的丽蚜小蜂及其它蚜小蜂科昆虫的全基因组研究打好基础。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在对17种蚜小蜂的CO1基因进行研究时,发现通用引物lco1490/hco2198不能很好的对这些种类进行扩增。研究设计出一对用于扩增蚜小蜂CO1基因5’端的引物,该对引物扩增出的序列达到BOLD数据库中对于标准DNA条形码的要求。研究共获得12种蚜小蜂的标准DNA条形码序列,其中11种序列在BOLD systems中没有收录。2.对29种蚜小蜂28S rDNA基因D2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9种蚜小蜂种间与种内遗传距离差异为355,物种识别成功率为86.2%。但有25种蚜小蜂的种内遗传距离为零,种内28S rDNA序列的保守性很强;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havaiiensis与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种间的遗传距离为零;Encarsia brimblecombei与Encarsia normarki种间的遗传距离为零。Aphytis lingnanensis与Aphytis coheni种间距离与种内距离相近。这表明该分子标记还不能很好的对蚜小蜂近缘种进行分辨,但仍可以作为属间鉴定的依据,甚至在属内不同种团间也可起到较好的鉴定作用。3.基于线粒体CO1基因3’端与5’端两个分子标记对蚜小蜂的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从碱基组成和碱基替换这两方面来看,两者间不存在较大差异,A+T的含量都在75%左右,表现出明显的T+A偏向性;平均碱基位点变异数相近;碱基转换与颠换的比值相同(R=0.36)。从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来看,每种蚜小蜂都能形成单独分支。从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来看,COI基因3’端序列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0.8倍,CO15’端序列为46.2倍;两个分子标记都能很好的对蚜小蜂进行分类鉴定,但CO15’端序列比3’端序列稍有优势。4.利用线粒体通用引物进行丽蚜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片段扩增,找出了7对在丽蚜小蜂中可以应用的引物,扩增出丽蚜小蜂16S、CO1、CO2、CO3、Cyt b等7个基因片段,为以后蚜小蜂科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打下基础。
曲良建,王丽娟,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5](2014)在《松墨天牛成虫标本保存及其DNA提取质量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适合DNA提取的天牛成虫标本保存方法。【方法】采用SDS-蛋白酶K消化法对液氮中冷冻保存、无水乙醇-20℃冷冻保存、无水乙醇室温保存和干标本室温保存且保存时间在2年以上的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成虫标本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对不同保存方式提取的DNA样本进行了质量比较和分析。【结果】在上述常见的松墨天牛成虫标本4种保存方式中,以液氮中冷冻保存效果最佳,其次为无水乙醇-20℃冷冻保存,插针干标本室温保藏效果最差。利用昆虫线粒体基因CO I和CO II的通用引物从上述DNA中均能够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扩增片段符合预期。【结论】液氮和无水乙醇-20℃冷冻保存适合松墨天牛成虫标本长期保存,且不影响后续的PCR扩增和测序。
胡泽章,黄建,王竹红[6](2013)在《昆虫标本DNA提取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标本是研究昆虫遗传变异的重要资源,在昆虫起源与进化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造成多年保存的昆虫标本DNA降解的原因,以及昆虫标本DNA的提取方法。
常虹[7](2013)在《口岸截获小蠹科昆虫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蠹科(Scolytidae)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其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在进出口的木材和木质包装货物中经常被截获。然而在植物检疫工作中,往往截获的为卵期、幼虫期的虫体或者是肢体残缺的成虫,依据传统的昆虫形态学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因此需要探索新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分类、系统进化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成为近年来鉴定昆虫的一项新技术,为探讨该技术在小蠹科昆虫分子鉴定方面的应用,本项研究分别进行了小蠹科昆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及基因条码库构建等内容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经典的酚仿抽提法、改良的CTAB法、SDS法及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即磁珠法)4种方法提取小蠹基因组DNA,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分光光度值的测定以及COⅠ基因扩增。4种方法均可从单头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对于75%酒精浸渍2年的标本,4种方法亦均可提取基因组DNA,保存时间超过2年的浸渍标本,仅磁珠法可以提取;而且磁珠法适合于微量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2.通过分析已扩增的序列,自行设计了适合小蠹科昆虫扩增的一对引物,将该引物与通用引物结合,对基因组DNA进行巢氏PCR扩增,成功扩增82种小蠹虫的COⅠ基因,说明该引物具有扩增小蠹虫基因组DNA的通用性。3.以齿小蠹属(Ips)、大小蠹属(Dendroctonus)和材小蠹属(Xylebrous)昆虫为研究对象,扩增相同位置的COⅠ基因片段,研究其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种内的遗传距离小于种间的遗传距离,且同一物种处于分子系统进化中的同一支系,证明该COⅠ基因片段可以作为小蠹虫的DNA条形码进行分子鉴定。4.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技术作为蠹虫的分类鉴定的新方法,综合扩增截获小蠹的COⅠ基因片段,初步构建小蠹科3个亚科22属82种142个小蠹的基因条码库,为植物检疫工作中的小蠹虫分子鉴定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郑斯竹[8](2012)在《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是指用短的、标准的DNA序列作为物种标记来鉴定物种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有效补充。目前,天牛科昆虫DNA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筛选候选片段、进而确定通用条形码是当前天牛科条形码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天牛科昆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I)全序列为对象进行基因分析以寻找可以成为基因条形码的片段,同时针对实验室多年保存标本DNA难以提取的问题,对天牛科昆虫标本的保存与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实验多年保存天牛科标本进行目标基因测序与基因网站GenBank下载的COI序列一同构建天牛科的基因条形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昆虫幼虫标本的保存及DNA的提取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以三种保存方式保存一年以上的松墨天牛幼虫为实验材料,采用传统酚-氯仿提取方法、TaKaRaDNA快速提取试剂盒及金麦格动物细胞组织/细胞基因组DNA磁珠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对不同提取方法所获取的DNA纯度与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短期内的天牛幼虫活体保存DNA保存效果最佳,而磁珠法提取DNA试剂盒提取DNA纯度与质量最好。2.馆藏标本都已经成为遗传学研究中新的样品来源。成功提取这些标本DNA的报道也很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提取方法,获得的DNA含量极低、片段较短、难以进行PCR扩增。本研究首次采用磁珠DNA提取法对多年保存的昆虫标本进行微量DNA提取。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所测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发现磁珠DNA提取法对于多年保存,DNA微量且已出现断裂的标本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完全满足后续实验需要。但未能从福尔马林浸渍保存标本中获得有效DNA。3.天牛线粒体COI全基因约1545bp,不可能全部用作构建基因条形码,哪一段既可以代表天牛科昆虫的基因特征,又可以有效区分各种天牛还尚无定论。本研究将实验室测得与网上下载的天牛科五个亚科24种天牛的线粒体DNACOI全序列进行基因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初步构建了天牛科5亚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出幽天牛亚科与花天牛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沟胫天牛亚科,再次是天牛亚科,最后是锯天牛亚科,但各亚科间的进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而应用氨基酸序列来分析和研究天牛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更能够反应物种进化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也相对更为科学。4.将天牛线粒体COI全基因序列建树结果与目前最常用的两段COI基因片段建树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位于全序列77-580bp位置的基因片段更能反映出天牛科线粒体COI全序列特点,更适合成为代替全序列的天牛科基因条形码。5.在本研究理论支持下对天牛科5个亚科160种天牛进行了基因条形码构建,应用Bio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483个位点中没有插入、缺失及终止密码子出现,同时发现这些种类在该基因片段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可有效区分这些种类。6.为了在检疫实践中不受天牛生活周期、发育虫态和残缺虫体材料的限制,本研究通过对8对引物的筛选,筛选出了两对引物可以分别将暗褐断眼天牛Tetropium fuscum、窝梗天牛Arhopalus foveicollis与幽天牛亚科其它14种天牛在凝胶电泳图谱中区分开来。为天牛科的分子快速鉴定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江世宏,孟子烨,陈晓琴,李广京[9](2008)在《核糖体DNA序列分析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DNA序列分析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文系统阐述了核糖体DNA的结构、分类学意义、以及在昆虫不同类群不同阶元之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概要介绍了序列分析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建锋[10](2008)在《秦岭地区菜粉蝶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菜粉蝶Pieris rapae(Linnaeus,1758)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整个北温带,包括美洲北部一直到印度的北部。由于食性及环境条件的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和自然地理种群,长期隔离和演化,同种菜粉蝶不同种群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秦岭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古北东洋两界的分界线,对秦岭地区的菜粉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能够为研究我国菜粉蝶的遗传多样性和动物地理演化提供理论依据。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PCR技术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分子多态检测技术,以一系列不同随机排列的碱基序列(单链寡核苷酸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该技术能在没有任何遗传背景的情况下,对物种基因组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它不但能通过众多的引物检测大量的基因位点,且具有高效、快速、样品用量少和对材料要求不高等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用RAPD技术研究了菜粉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随机引物对10个菜粉蝶种群的60个个体的DNA样本进行了RAPD分析,共获得77个清晰稳定的位点,共有条带13条,多态位点共计64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12%。不同引物在不同种群中所检测出的RAPD位点及多态性百分率不同。Shannon信息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菜粉蝶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长安种群(1.5399),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菜粉蝶延安种群群(0.8466)。同时,菜粉蝶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56.73%,地理距离大小、隔离带、生境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造成菜粉蝶的生存瓶颈,从而分化成不同的种群。用UPGMA法对菜粉蝶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菜粉蝶留坝种群和菜粉蝶长安种群遗传距离较近,先聚为一簇,菜粉蝶南阳种群和它们的关系较近,菜粉蝶柞水种群与前面三个种群的亲缘较近,菜粉蝶商洛种群与前面的四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菜粉蝶三门峡种群和菜粉蝶洛阳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宁强种群与它们的遗传关系近;菜粉蝶安康种群和菜粉蝶延安种群的遗传关系较近。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菜粉蝶10个种群遗传一致度在0.8945~0.7011,遗传距离在0.1182~0.3300,遗传形似性最高的是菜粉蝶延安种群和菜粉蝶安康种群0.8945,遗传相似性最低的是菜粉蝶延安种群和菜粉蝶宁强种群0.7011,菜粉蝶不同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遗传分化系数57.98%是中性的。采用Between-group linkage法对雄性菜粉蝶9个形态测量特征的聚类分析显示:菜粉蝶宁强种群和菜粉蝶留坝种群属于同一个地理宗;菜粉蝶安康种群和菜粉蝶商洛种群为一个地理宗,与菜粉蝶长安种群形态相似,与前面两个种群遗传变异接近;菜粉蝶洛阳种群和菜粉蝶三门峡种群为一个地理宗,在遗传变异程度上依次菜粉蝶柞水种群、菜粉蝶延安种群、菜粉蝶南阳种群接近。数量分类和RAPD聚类分析基本符合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对菜粉蝶的阻碍作用。
二、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茧蜂标本形态无损提取DNA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标本 |
1.1.2 试剂 |
1.2 方法 |
1.2.1 液浸标本的预试验方案 |
1.2.2 液浸标本提取方案的优化 |
1.2.3 PCR扩增验证DNA质量 |
1.2.4 干标本无损提取DNA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预试验结果 |
2.2 优化试验结果 |
2.2.1 液浸标本DNA的提取 |
2.2.2 干标本DNA的提取 |
3 讨论 |
(2)蛾类标本DNA降解规律及其在揭示舞毒蛾种群遗传结构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昆虫标本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3 舞毒蛾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科学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蛾类标本DNA提取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蛾类标本DNA降解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3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保存时间对标本DNA降解的影响 |
3.3.2 标本处理方式对标本DNA降解的影响 |
3.3.3 保存时间对标本DNA降解的影响规律 |
3.3.4 标本处理方式对DNA降解的影响规律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舞毒蛾的遗传结构和种群分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3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舞毒蛾标本线粒体COI基因的获取 |
4.3.2 舞毒蛾标本的单倍型 |
4.3.3 不同年代舞毒蛾种群的遗传分化 |
4.3.4 舞毒蛾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 |
4.3.5 20世纪50年代舞毒蛾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 |
4.3.6 20世纪90年代舞毒蛾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一种蚜茧蜂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DNA提取方法 |
1.2.1 穿刺法提取DNA |
1.2.2 研磨法提取DNA |
1.3 DNA质量检测 |
1.4 PCR扩增 |
1.5 PCR产物检测 |
1.6 测定蚜茧蜂COI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比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物DNA纯度和产量评价 |
2.2 DNA提取物的PCR扩增 |
2.3 蚜茧蜂COI序列在Gen Bank数据库中的比对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4)几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与丽蚜小蜂线粒体基因片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蚜小蜂科概述 |
1.2 蚜小蜂科的分类鉴定 |
1.2.1 几个本文涉及的属的鉴定特征 |
1.2.2 蚜小蜂科形态鉴定存在的不足 |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 |
1.3.1 昆虫标本DNA保存与提取方法 |
1.3.2 分子标记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
1.4 DNA条形码 |
1.4.1 DNA条形码概述 |
1.4.2 DNA条形码分析方法 |
1.4.3 BOLD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28S rDNA基因对29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本来源 |
2.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2.1.3 总DNA的提取 |
2.1.4 PCR扩增、电泳检测及序列测定 |
2.1.5 28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Blsat比对分析 |
2.2.2 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2.2.3 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 |
2.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CO1基因3'端序列对15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DNA提取 |
3.1.4 PCR序列测定 |
3.1.5 CO1基因3'端序列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同源性比对 |
3.2.2 CO13'端序列分析 |
3.2.3 CO13'端序列碱基转换分析 |
3.2.4 遗传距离分析 |
3.2.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CO1基因5'端序列对17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DNA提取 |
4.1.4 PCR扩增、电泳检测以及序列测定 |
4.1.5 CO1序列比对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同源性比对 |
4.2.2 CO15'端序列分析 |
4.2.3 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 |
4.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丽蚜小蜂线粒体部分基因片段的测序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5.1.3 总DNA的提取 |
5.1.4 PCR扩增及测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通用引物筛选 |
5.2.2 序列同源性比对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3种分子标记鉴定蚜小蜂的可行性分析 |
6.1.2 丽蚜小蜂线粒体部分基因片段的测序 |
6.1.3 基于3种分子标记对蚜小蜂科系统发育的研究 |
6.1.4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5'端序列扩增 |
6.2 创新和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松墨天牛成虫标本保存及其DNA提取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及处理 |
1.2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
1.3 基因组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 |
1.4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1.5 目标DNA扩增及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浓度与纯度比较 |
2.2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3 目标基因扩增与测序 |
3 讨论 |
(6)昆虫标本DNA提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昆虫干制标本DNA质量的原因 |
2 影响昆虫浸渍标本DNA质量的原因 |
3 昆虫标本DNA提取前的预处理 |
4 昆虫标本DNA提取方法 |
(7)口岸截获小蠹科昆虫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蠹科昆虫的检疫鉴定 |
1.1 小蠹科昆虫的疫情分析 |
1.2 我国进境检疫性小蠹名录 |
1.3 小蠹科的分类地位 |
1.4 小蠹科昆虫的形态鉴定 |
1.4.1 小蠹虫常用鉴定特征 |
1.4.2 常见属的鉴定特征 |
1.5 小蠹虫形态鉴定存在的缺陷 |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检疫鉴定和分类学中的应用 |
2.1 核酸序列分析(DNA sequence analysis) |
2.2 RFLP 分析 |
2.3 RAPD 技术 |
2.4 AFLP 技术 |
2.5 SSCP 技术 |
3 昆虫线粒体基因研究 |
3.1 昆虫线粒体 DNA(mtDNA)的组成 |
3.2 mtDNA 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4 DNA 条形码的研究 |
4.1 DNA 条形码原理 |
4.2 DNA 条形码的标准 |
4.3 COⅠ基因作为昆虫条形码的优点 |
4.4 DNA 条形码技术的优点 |
4.5 条形码分析方法 |
4.6 DNA 条形码技术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 |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小蠹科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5.1 昆虫样本和标本保存 |
5.2 昆虫标本 DNA 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5.3 分子生物学在小蠹科昆虫的应用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蠹科昆虫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虫 |
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1.2.1 经典的酚仿抽提法提取小蠹基因组 DNA |
1.2.2 改良的 CTAB 法提取小蠹基因组 DNA |
1.2.3 SDS 法提取小蠹基因组 DNA |
1.2.4 磁珠法提取小蠹基因组 DNA |
1.3 微量肌肉组织 DNA 提取 |
1.4 多年浸泡标本 DNA 提取 |
1.5 COⅠ基因 PCR 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蠹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
2.2 微量肌肉组织 DNA 提取 |
2.3 多年馆藏小蠹标本 DNA 提取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的齿小蠹属昆虫 DNA 条形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标本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COⅠ基因扩增及测序 |
1.4 序列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OⅠ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
2.2 碱基替换分析 |
2.3 遗传距离分析 |
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的大小蠹属昆虫 DNA 条形码研究 |
1 大小蠹属 COⅠ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供试样本 |
1.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1.3 COⅠ基因扩增及测序 |
1.1.4 序列处理及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COⅠ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
1.2.2 碱基替换分析 |
1.2.3 遗传距离分析 |
1.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1.3 讨论与结论 |
2 红脂大小蠹不同地理种群 mtDNA COⅠ基因片段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标本 |
2.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2.1.3 COⅠ基因扩增及测序 |
2.1.4 序列处理及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mtDNA COⅠ基因的组成及分子进化特征 |
2.2.2 碱基替换分析 |
2.2.3 遗传距离分析 |
2.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2.5 红脂大小蠹的基因序列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的材小蠹属昆虫 DNA 条形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样本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COⅠ基因扩增及测序 |
1.4 序列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碱基替换分析 |
2.2 遗传距离分析 |
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基于mtDNACOⅠ基因片段的小蠹科昆虫基因条码的初步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COⅠ基因扩增及测序 |
1.4 序列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8)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昆虫标本脱氧核糖核酸(DNA)保存与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1 标本 DNA 的特性 |
1.1.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降解 |
1.1.2 化学修饰作用 |
1.1.3 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分子交联 |
1.1.4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抑制子 |
1.2 标本 DNA 的提取 |
1.2.1 样品前处理 |
1.2.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
1.3 标本 DNA 的扩增 |
1.3.1 扩增策略和条件 |
1.3.2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存在的问题 |
1.4 标本 DNA 测序与甄别 |
1.5 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展望 |
2. 昆虫线粒体基因 |
2.1 昆虫线粒体 DNA 的组成及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优势 |
2.2 线粒体 DNA 在昆虫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 |
2.3 线粒体 DNA 在昆虫近缘种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
3.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 |
3.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概述 |
3.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3.2.1 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 |
3.2.2 种群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研究 |
3.2.3 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 |
4. 昆虫分子系统学 |
4.1 分子系统学定义及特点 |
4.2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4.3 系统树构建方法 |
4.3.1 距离法 |
4.3.2 简约法 |
4.3.3 极似然法 |
5. 基因条形码研究 |
5.1 基因条形码的定义 |
5.2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优点 |
5.3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的选择标准 |
5.4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 |
5.5 条形码分析方法 |
5.6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在动物分类中的应用 |
5.7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在检疫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天牛标本的保存方式与 DNA 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
1. 天牛幼虫保存方法与 DNA 提取方法比较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 |
1.1.3 脱氧核糖核酸(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
1.1.4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的检测 |
1.1.5 目标 DNA 扩增及 COI 序列测定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脱氧核糖核酸(DNA)浓度与纯度 |
1.2.2 天牛 DNA 的电泳检测 |
1.3 结论与讨论 |
2. 天牛成虫保存方法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 |
2.1.3 脱氧核糖核酸(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
2.1.4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
2.1.5 目标 DNA 扩增及 COI 序列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脱氧核糖核酸(DNA)质量与浓度 |
2.2.2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检测 |
2.2.3 样品 DNA 模板的 RAPD 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3. 昆虫样品 DNA 微量提取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与 PCR 扩增 |
3.1.3 目标 DNA 扩增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检测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天牛科昆虫 mtDNACOI 基因分析 |
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全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1.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COI 基因片段 |
1.1.4 目的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1.1.5 网上序列下载 |
1.1.6 序列组成分析 |
1.1.7 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样品扩增及电泳 |
1.2.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的组成 |
1.2.3 系统树构建及分子进化特征分析 |
1.3. 结论与讨论 |
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片段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序列的剪裁 |
2.1.2 两段序列的基因分析 |
2.1.3 系统树构建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片段信息比较 |
2.2.2 系统树构建及比较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天牛科基因条形码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样品 |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
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与纯化 |
1.3.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
1.3.2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产物的回收及序列测定 |
1.4 基因银行 GenBanK 上同片段序列下载 |
1.5 序列编辑及排序 |
2. 分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PCR 扩增及测序 |
2.2 样品扩增及电泳 |
2.3 测序结果与分析 |
2.4 特殊基因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
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引物设计 |
1.3.1 引物设计原则 |
1.3.2 引物设计 |
1.4 特异性引物设计 |
1.5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果 |
1.1 天牛标本的保存方式与 DNA 提取方法 |
1.2 天牛科线粒体 DNACOI 基因研究 |
1.3 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 |
1.4 特殊基因分析 |
1.5 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建立 |
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9)核糖体DNA序列分析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核糖体DNA的结构及其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
2 r DNA序列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2.1 r RNA基因编码区 |
2.1.1 5S、5.8S r DNA |
2.1.2 18S r DNA |
2.1.3 28S r DNA |
2.1.4 16 S、12S r DNA |
2.2 内转录间隔区 (ITS) |
2.3 基因间隔区 (IGS) |
3 r DNA序列分析方法 |
3.1 昆虫标本处理 |
3.2 昆虫总DNA提取 |
3.3 r DNA目的片段PCR扩增及测序 |
3.4 r DNA序列分析方法 |
3.5 基于r DNA系统发生树构建 |
4 讨论与展望 |
(10)秦岭地区菜粉蝶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菜粉蝶的研究概况 |
1.1.1 菜粉蝶的为害与防治 |
1.1.2 生物学 |
1.1.3 寄生 |
1.1.4 分子系统学和种群多样性 |
1.2 秦岭地区的自然概况 |
1.3 分子系统学和种群遗传学常用的分子标记 |
1.3.1 同工酶标记 |
1.3.2 DNA分子标记 |
1.4 RAPD分子标记 |
1.4.1 RAPD的原理和特点 |
1.4.2 RAPD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
1.5 数量分类学在昆虫中的应用 |
1.6 生物地理学概述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种群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引物筛选 |
2.2.3 RAPD-PCR扩增及检测 |
2.2.4 RAPD数据统计和分析 |
2.2.5 数量分类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总DNA的提取和RAPD-PCR扩增 |
3.1.1 总DNA的提取 |
3.1.2 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3.1.3 引物筛选的结果 |
3.1.4 RAPD—PCR图像结果的记录 |
3.2 数据分析 |
3.2.1 多态位点百分比 |
3.2.2 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
3.2.3 种群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
3.2.4 聚类分析 |
3.2 数量分类 |
3.2.1 形态数据 |
3.2.2 聚类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菜粉蝶基因组DNA提取 |
4.2 RAPD技术的稳定性、重复性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4.3 影响RAPD聚类数据因素 |
4.4 遗传多样性 |
4.5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4.6 形态数据聚类分析 |
4.7 数量分类和RAPD分析的比较 |
4.8 菜粉蝶翅式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茧蜂标本形态无损提取DNA的新方法[J]. 夏慧敏,黄珺,郑敏琳,陈湜,陈家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蛾类标本DNA降解规律及其在揭示舞毒蛾种群遗传结构的应用[D]. 徐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3]一种蚜茧蜂基因组DNA提取方法[J]. 孔博,张宏瑞,和淑琪,谷星慧,杨硕媛,张立猛,李正跃. 中国烟草学报, 2017(06)
- [4]几种蚜小蜂的分子鉴定与丽蚜小蜂线粒体基因片段的研究[D]. 胡泽章.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5]松墨天牛成虫标本保存及其DNA提取质量比较[J]. 曲良建,王丽娟,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3)
- [6]昆虫标本DNA提取的研究进展[J]. 胡泽章,黄建,王竹红. 武夷科学, 2013(00)
- [7]口岸截获小蠹科昆虫DNA条形码技术研究[D]. 常虹.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8]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D]. 郑斯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9]核糖体DNA序列分析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江世宏,孟子烨,陈晓琴,李广京. 昆虫分类学报, 2008(03)
- [10]秦岭地区菜粉蝶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研究[D]. 李建锋.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