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州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1](2018)在《新常态下青岛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TND”的借鉴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稳步向前,而上世纪80-90年代,为解决城市住房短缺问题,建设的大量住宅却日渐衰败。这些老旧住区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不仅无法满足住区中居民对于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区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常态背景对于城市中老旧住区改造产生的影响,以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的改造为着眼点,希望通过剖析青岛老旧住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TND理念和其相关实践的借鉴与应用,提出城市发展建设中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的改造设计策略。在第一、二章中,首先明晰了相关概念的界定范围,通过总结国内外的对于老旧住区改造的相关实践和研究,挖掘老旧住区在改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对TND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其历史渊源到核心理念再到其相关实践,通过分析其中的策略、主张和实例,进而提炼总结了TND理念与住区层面设计的内在统一,并论述了新常态背景下老旧住区改造的意义。在第三章中,对青岛城市整体发展及其老旧住区的情况进行综述,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继而对青岛多个老旧住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其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进一步研究总结城市老旧住区的问题与成因,这些也是本文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在第四章中,基于以上针对青岛老旧住区实际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结合TND理念提出对于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并从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功能结构更新及邻里社会重塑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第五章中,根据上文所总结的设计策略,结合青岛四机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造设计。以期通过TND视角下的设计策略使住区整体得到优化和提升,进一步协调住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本研究为我国对于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拓展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薛婷婷[2](2018)在《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人口分布相对较多、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的密集区域,是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城市规模极速扩张而导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济宁市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发展日益蓬勃,但是随之产生的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研究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对促进济宁市建立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城市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济宁市的现实发展状况,选取了在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几个要素,构建了包含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经济、社会六大承载力要素共32项子目标的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框架。利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承压指数法计算各要素承载力的负荷现状以及综合评价法计算了济宁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了济宁市2006-2015年城市综合承载力、各要素承载力及承压指数,找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因素,以便提出具有参考价值和科学性的建议,促进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1)从2006-2015年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社会承载力增长较为明显,土地承载力增长较缓慢,交通承载力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水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到2015年大小依次为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交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这说明水资源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成为当前制约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2)从各要素贡献率来看,2006-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贡献率最高,成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但近几年出现下落的趋势,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贡献率逐渐增长并赶超水资源承载力,成为现阶段对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起到主要作用的两大因素;(3)2006-2015年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中水资源承压指数和土地承压指数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比较大,处于超负荷状态。(4)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以及环境承压指数变化都不大,处于一个相对较平衡的状态,但是济宁市的环境质量不太乐观,在全省排名靠后。济宁市的环境承载力有待提高,环境治理任务仍然很艰巨。
王润致[3](2018)在《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污水管线确定的前提下,对新建的污水管网进行参数优化设计。随着一些分析方法的产生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许多人已将遗传算法应用到污水管网优化设计当中,由于该方法采用固定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使得算法在寻优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局部最优的现象,尤其在解决大型、多“基因型”的个体进化时,不能符合原本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因此只能局限于小型的管网优化设计,不能应用于大型管网设计。同时国内对污水管网软件模拟很少,对于污水管网优化设计也只是局限在理论计算方面。针对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基于新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污水管网计算方法,对已定线的新建污水管网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基于SWMM模型软件对优化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际运行模拟,保证方案可实施性。具体工作如下:1.在污水管网平面布置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污水管网水力特性,建立了污水管网优化的水力计算模型。2.总结了传统的遗传算法参与优化设计时运行求解存在的优缺点,介绍了有关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产生及其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在污水管网优化设计方面的效果。3.详细论述了本文对新建污水管网优化设计时采用的新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通过引入相似系数的概念,以logistic曲线方程为基础,构建出新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调节公式。针对市售管径离散性特点,采用自然数编码法表示各管段中的管径规格,利用MATLAB编写程序,在算法进行优化前,为了扩大可行性解空间,利用水力计算程序对选取管径后的水力参数进行校核计算,防止算法选择的管径因不满足水力约束而淘汰。并对QD市某小型的污水干管实例优化分析,掌握新算法中参数调整规律,并与传统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结果比较,验证了本文采用改进的自适应算法与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结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4.以“JZ市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改造工程项目”的大型污水管网的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利用新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与基本的遗传算法对比,两种算法在采用相同费用函数、约束条件和管段设计流量的前提下,采用的本文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得出的污水管道各项参数设置优于基本遗传算法得出的结果,在总费用上节省7.2%。5.为了模拟管网优化方案在JZ市实际运行情况,本文应用SWMM模型软件对新建污水管网进行水力模拟,将一天污水流量变化转化为降水,执行无压力流,尽可能模拟出优化区域内污水管道一天中水力运行的情况。通过模拟后,该方优化案输水能力满足了设计要求,调出的各项水力参数也满足约束。
侯锋[4](2017)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环境友好、土地集约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选择。本文针对地下式污水厂建设投资较高、标准规范缺失、地上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节地型工艺、运营维护、建设模式等关键环节切入,结合本人主持实施的二十多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开展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推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整体提升和良性发展。针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节地需求,分别开展了生化工艺和沉淀池的优化研究。对主流生化工艺进行优化,提出“多级AO+优化二次沉淀池+深度处理”优化工艺路线,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开展高填充率FBBR(Fixed Bed BioReactor)工艺的小试和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D、SS、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良好,出水可略过二沉池直接进入深度处理。金百污水厂(处理规模3万m3/d)的设计方案对比表明,FBBR与AAO工艺相比,处理负荷显着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处理效果,通过中试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影响配水和和颗粒物沉降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工程应用表明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出水效果良好,表面负荷可达到1.5 m3/(m2·h)以上。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的关键问题,预处理除砂、通风除臭、采光照明等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进行了初步探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进水砂的组成,并通过优化曝气沉砂池气水比,将细砂去除率提升10.3%,减少了细砂对生化段处理效率的影响;系统考察了通风除臭系统正常运行和停机后的厂区及地面臭气浓度,为通风除臭系统的设计和事故处置提供依据;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不同区域照明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应用了自然采光带与光反射系统相结合的照明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可节省照明能耗41.7%。分别从区域和流域角度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综合价值进行量化研究。采用大数据技术,应用双重差分法评价了北京地区地上和地下污水厂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结合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规划布局的综合经济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多种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生态综合体,以及地上空间与区域产业协同开发的两种创新模式,开展了工程实践,为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和综合价值提升提供指导。
张樱凡[5](2013)在《莱西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文中研究说明莱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美丽富饶,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近年来莱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污水的数量逐年递增。莱西市污水处理厂经三次扩建,处理能力达8万m3/d。根据《莱西市城市总体规划》,污水处理厂将在现状处理能力基础上,再扩建2万m3/d的规模,达到10万m3/d。莱西市城市污水厂的出水水质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排放标准,但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水质标准。莱西市污水厂的出水经“三分干渠”排放到莱阳的南岩水库,再经嵯阳河入五龙河排向丁字湾。沿途没有新鲜的水源,自净能力差,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群众反应强烈。2004年4月份以来莱阳市因南岩水库、嵯阳河污染问题多次要求莱西市解决,并已反映到山东省环保局。因此莱西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围绕水质分析、方案论证、工艺设计及实践数据分析四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确定深度处理工程的进水水质指标为:COD=120mg/L,BOD=15mg/L,NH4+-N=13mg/L,TP=7mg/L,TN=45mg/L,色度=40。出水水质标准为:Ph=6~9,COD≤50mg/L,BOD≤10mg/L,NH4+-N≤5mg/L,TP≤0.5mg/L,TN≤15mg/L,色度≤30,粪大肠杆菌≤103个/L;2.通过对BOD5/COD、BOD5/TP、色度等指标及目前常用污水处理工艺的分析,论证深度处理工程的主体方案,确定最终工艺为:O3+曝气生物滤池+高效沉淀池+均质滤料滤池混合工艺;3.通过对2012年本工程实际运行的数据分析得知:COD年平均进水浓度为67.72mg/L,年平均出水浓度为35.71mg/L,年平均去除率为46.62%。NH4+-N年平均进水浓度为18.14mg/L,年平均出水浓度为1.26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3.05%。TP年平均进水浓度为4.59mg/L,年平均出水浓度为0.42mg/L,年平均出水浓度为0.42mg/L。
裔兆宏[6](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孟庆才[7](2011)在《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我国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长江以北的沿海城市更为严重,淡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依赖外调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供水方式。青岛市更是如此,目前,南水北调、引黄济青、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都是弥补青岛市地表地下水不足的主要方式,但采用何种供水方式更为合理,更能符合需求者的承受能力及未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变化,更能兼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客观要求,目前还没有定论。本文首先收集并分析了青岛市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在深入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等水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外部性理论和水资源配置理论对各水源供水全成本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各水源外部成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测定。最后,结合青岛市发展现状,基于成本费用最小,对青岛市供水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也为全国供水全成本分析和水源利用结构的优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川子[8](2011)在《青岛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及解决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青岛市既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1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13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除资源性缺水之外,由于近年来水污染程度的加剧和水利工程的缺乏还造成青岛市同时存在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区划的不断完善,青岛市城市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水资源短缺对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分析青岛市历年供需水情况,结合《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及《青岛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未来年度城市发展的预测,预计青岛市2015年全市日需水量为339.9万m3,到2020年青岛市全市日需水量为448.6万m3。按目前城市供水水源能力测算,2015年青岛市日供水缺口将达到70万m3,而到2020年青岛市日供水缺口将达到109万m3,这将严重影响到青岛市农业生产、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安定的潜在威胁。而青岛市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青岛市的缺水问题在全国沿海城市中更具代表性。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岛市不仅位于沿海的地理位置,在全国沿海地区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点,而且根据中心地理论,青岛市大致位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中间,在功能和规模上是仅次于二者的次级城市;其次,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来看,青岛市基本处于中心位置,从全省范围看,青岛市又是山东对外联系的最大门户,因此,如果能够解决青岛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全国其他与青岛市情况相近的沿海城市也可以借鉴青岛市的做法,为其他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经验。论文的创新点是在青岛市即将面临出现供水缺口的情况下,通过全面调查、统计历年来青岛市农业、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生态等各行业的供需水量,分析出历年各行业用水增长速率,结合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未来年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增长速度的预测,预计青岛市2015年和2020年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并根据青岛市现有的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开发潜力,对青岛市未来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供水缺口,最后针对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措施,切实解决青岛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青岛市现有的供水能力下缓解因城市发展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尽快建立用水定额管理体系,制定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促进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的普及,根据青岛市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在未来水平年应当扩大再生水的利用规模,减少城市淡水资源的使用量和城市污水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中特别提到了官路水库的恢复建设。由于在未来水平年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不能满足青岛市的需水要求,再加上青岛市没有可靠的后备水源,如果遇到特别枯水年份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将会出现供水不足的严重局面,为了解决青岛市未来年度的缺水问题,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应该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建设可靠的后备水源,因此,恢复建设官路水库十分必要。官路水库恢复修建后,预计向青岛市日供水量30万m3,这不仅能够在当地水源无法满足需水要求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青岛市供水缺口,还可以为青岛市提供可靠的后备水源保障。另外,根据青岛市的实际水情,还可以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从中汲取有利于改善青岛市水资源现状的有效方法。例如,根据青岛市的临海有利地势,采用海水淡化及海水直接利用的方法,减少淡水使用量。面对青岛市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水资源的利用已引起青岛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列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计2015年、2020年通过海水淡化可以分别解决青岛市475.5万m3、1204.4万m3的用水缺口,而海水直接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预计2015年、2020年通过海水直接可以分别解决青岛市2993万m3、8285.5万m3的用水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青岛市未来水平年的缺水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岛市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也日趋加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论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青岛市各行业历年来水资源供需情况的相关数据,科学预测2015年、2020年青岛市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并根据青岛市的实际供水能力对2015及2020年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从中找出供水缺口,采取节约用水、中水回用、海水利用及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切实解决青岛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该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使青岛市在未来水平年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有效解决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的供水缺口,而且该方案还可以为全国其他沿海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经验。
崔丹[9](2010)在《黄岛开发区中水回用方案设计及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岛是青岛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中水回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系统总结国内外中水回用的经验、技术及工艺的基础上,本次设计以黄岛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开发区实施中水回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背景下,本设计将中水做为第二水源,提出了黄岛中水回用工程的方案设计及规划,为开发区缓解水资源矛盾和减轻水污染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对开发区排水区域和中水用户调研,与开发区三个污水处理厂相对应,本次设计将开发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镰湾河区域、唐岛湾区域和龙泉河区域。其次,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按照污水收集、处理、输送、用户管理的思路,本次设计将开发区中水系统划分为污水收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中水输配系统和用户用水管理系统,并依次设计,提出了开发区中水系统的规划。并且,通过比较论证,针对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单独设计了镰湾河区域、唐岛湾区域和龙泉河区域的中水收集体系、处理规模、回用途径、再生水处理工艺流程、再生水处理设备、所采用的絮凝剂及消毒方法。同时,本次设计针对每个区域依次设计了管网的布置方式、管网最大流量及最不利点水头等。最后,本论文对黄岛的中水回用工程进行了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得出本工程财务评价效益较好,国民经济评价效益显着,通过计算证明了中水回用工程可以为黄岛开发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该工程是可行的。
韩子叻[10](2009)在《青岛市海泊河生态化整治技术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流孕育着流域的文明和民族的文化,支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河流、人与水的关系,已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为充分挖掘河流的生态、经济、旅游等各项功能,河流的生态化整治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河流生态化整治是以城市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生态规划等理论为基础,对河流进行有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结构、设施、功能、景观等方面的改造,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提升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论文提出了河流生态化整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并详细分析了河流生态化整治应遵循的原则,研究了适用的河流生态化整治技术、方法及措施。对日本国北九州市紫川河、韩国首尔市清溪川及国内的成都府南河与潍坊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工程项目、整治效果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对我国河流生态化整治的借鉴作用。在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河流整治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河流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论文选取青岛市典型的城市河流——海泊河为例,在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和对以往整治工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泊河各河段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功能定位,以“生态+经济”的方法分段规划设计了海泊河生态化整治的工程措施方案,对本论文提出的生态化整治理念进行了详细剖析和具体阐述。并分析了海泊河生态化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可用水源水质,确定了海泊河水体水质应达到的景观用水控制标准。分析了海泊河生态化整治工程措施建设的必要性、污染物削减能力和海泊河的自净能力,并对海泊河生态化整治后的入湾污染物状况进行了预测。论文最后对海泊河生态化整治工程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城市河流生态化整治工作在全国各城市广泛应用的几点建议。本论文提出的“生态+经济”河流生态化整治理念,突破了传统河流整治的思路,突出了河流生态化整治后的服务功能、景观功能、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和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可为国内同类地区的河流生态整治提供借鉴。
二、胶州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州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常态下青岛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TND”的借鉴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新常态 |
1.2.2 老旧住区 |
1.2.3 TND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 |
1.3.2 国内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TND与城市多层住区 |
2.1TND的历史渊源 |
2.2 TND的核心理念 |
2.2.1 TND的思想内涵 |
2.2.2 TND的研究层次 |
2.2.3 TND开发模式 |
2.3TND的相关实践 |
2.3.1 格林威尔Haynie-Sirrine社区改造项目 |
2.3.2 里姆(Riemer)社区公共空间层级营造 |
2.3.3 斯蒂文乃奇(STEVENAGE)的城市建设 |
2.4 TND理念与城市住区的内在统一 |
2.4.1 TND与住区的公共空间 |
2.4.2 TND与住区的空间比例尺度 |
2.4.3 TND与住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2.4.4 TND与住区的多样性 |
2.4.5 TND与住区的土地利用特征 |
2.5 新常态背景下TND对老旧住区改造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老旧住区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概述 |
3.2 现状——以青岛为例 |
3.2.1 住区规划及土地利用 |
3.2.2 住区外部空间环境 |
3.2.3 居住人口调研概况 |
3.2.4 住区现状调研分析 |
3.3 问题与成因 |
3.3.1 道路及绿化的无序 |
3.3.2 外部积极空间的缺失 |
3.3.3 老旧住区历史文脉难以延续 |
3.3.4 缺乏必要的物业管理 |
3.3.5 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ND视角下的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
4.1 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策略的理论框架 |
4.1.1 TND对老旧住区改造设计策略的启示 |
4.1.2 城市老旧住区改造策略的设计主张 |
4.1.3 TND在改造设计策略中应用的优势 |
4.2 老旧住区中物质空间的改造策略 |
4.2.1 建立适宜的住区规模 |
4.2.2 营造新型“封闭”住区模式 |
4.2.3 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及停车 |
4.2.4 符合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布置 |
4.3 老旧住区中功能结构的更新策略 |
4.3.1 多种用地性质的混合 |
4.3.2 构建尊重历史文脉的住区 |
4.3.3 构建尊重生态的新型住区 |
4.4 老旧住区中邻里社会的重塑策略 |
4.4.1 居民阶层的多样性 |
4.4.2 注重居民的空间体验 |
4.4.3 公共参与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市四机社区改造设计实践 |
5.1 实地调研 |
5.1.1 住区概况 |
5.1.2 现状问题 |
5.2 改造设计策略 |
5.2.1 街区划分 |
5.2.2 交通系统及停车改造 |
5.2.3 景观环境设计 |
5.2.4 公共空间体系 |
5.2.5 配套设施的完善 |
5.2.6 住区管理的改善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2.1 城市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常用研究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 评价指标框架 |
3.4 评价指标标准化 |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 承压指数评价方法 |
3.7 各要素承载力评价指数 |
3.8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
3.9 本章小结 |
4 各要素承载现状分析及综合承载力分析 |
4.1 土地承载现状 |
4.2 水资源承载现状 |
4.3 交通承载现状 |
4.4 环境承载现状 |
4.5 经济承载现状 |
4.6 社会承载现状 |
4.7 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
4.8 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变化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 |
5.1 资源承载力提升策略 |
5.2 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 |
5.3 交通承载力提升策略 |
5.4 社会承载力提升策略 |
5.5 经济承载力提升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优化设计发展 |
1.2.2 优化设计方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污水管网模型特征及污水量计算 |
2.1 污水管网水力特性描述 |
2.1.1 质量守恒定律 |
2.1.2 能量守恒定律 |
2.2 污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 |
2.2.1 水力计算 |
2.2.2 优化约束条件 |
2.3 污水管网结构特征描述 |
2.3.1 图形结构 |
2.3.2 污水管网模型结构特性分析 |
2.3.3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
2.3.4 基于节点递归法计算流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定线的污水管网优化 |
3.1 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 |
3.1.1 人工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1.2 人工遗传算法的运算过程 |
3.1.3 人工遗传算法的特点 |
3.2 自适应的遗传算法(AGA Adopt Genetic Algorithms) |
3.2.1 本文运用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
3.3 目标函数和适应度函数 |
3.3.1 目标函数 |
3.3.2 适应度函数 |
3.4 污水管网结构矩阵表达 |
3.4.1 关联矩阵 |
3.4.2 管网的矩阵分析 |
3.4.3 管网的衔接方式 |
3.5 水力计算编程和遗传算子设置 |
3.5.1 水力编程 |
3.5.2 遗传算子 |
3.6 本文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污水管网优化流程 |
3.7 本文自适应遗传算法算例分析 |
3.7.1 管段编码及可行性管径集合生成 |
3.7.2 目标函数 |
3.7.3 优化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案例 |
4.1 研究区域背景 |
4.2 研究区域概况 |
4.2.1 地理位置 |
4.2.2 地势和规划 |
4.2.3 气候、气象 |
4.2.4 地质 |
4.2.5 工业分布及污水排放 |
4.3 研究区域排水系统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
4.4 研究区域新建污水管网排水分区划分 |
4.5 新建管线计划 |
4.6 管材选择 |
4.7 优化设计 |
4.7.1 设计参数 |
4.7.2 本次优化费用函数公式 |
4.7.3 优化设计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WMM对污水管网方案进行水力模拟 |
5.1 SWMM模型简介 |
5.2 SWMM模型构成 |
5.3 SWMM模型应用 |
5.4 SWMM的污水管网水力模拟 |
5.4.1 管网概化 |
5.4.2 运行模拟 |
5.4.3 模拟输出 |
5.4.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历程 |
1.1.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
1.1.2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兴起 |
1.2 我国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我国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调研 |
1.2.2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与传统地上污水处理厂对比与优势分析 |
1.2.3 我国地下式污水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节地型生化处理工艺研究 |
2.1 主流生化处理工艺对比分析与优化 |
2.2 新型节地型生化处理工艺工程应用可行性分析 |
2.2.1 好氧颗粒污泥与高效生物膜工艺对比 |
2.2.2 高填充率FBBR工艺 |
2.3 FBBR工艺处理效果及节地效果研究 |
2.3.1 FBBR工艺处理效果研究 |
2.3.2 FBBR工艺节地效果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设计优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中试试验 |
3.1.2 数值模拟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出水方式优化 |
3.2.2 配水孔优化 |
3.2.3 挡板和裙板优化 |
3.2.4 池型优化 |
3.3 工程实践 |
3.3.1 节地效果 |
3.3.2 运行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关键问题研究 |
4.1 除砂预处理效果与曝气强度优化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曝气沉砂池运行效果 |
4.1.3 曝气沉砂池除砂效率优化 |
4.1.4 细砂粒对生化处理单元的影响 |
4.2 通风除臭运行效果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正常条件下厂区臭气浓度分布 |
4.2.3 停机条件下厂区臭气浓度分布 |
4.2.4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地面臭气浓度分布 |
4.3 采光照明优化与评价 |
4.3.1 采光照明系统的优化 |
4.3.2 优化采光照明系统的照明效果 |
4.3.3 优化采光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 |
4.4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规范探索 |
4.4.1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与地上污水处理厂设计运维差异性分析 |
4.4.2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指南编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
5.1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究 |
5.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5.1.2 北京地区污水处理厂对土地价值的影响 |
5.1.3 地下式污水厂对土地价值影响案例分析 |
5.2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
5.2.1 污水处理厂布置模式优化研究 |
5.2.2 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布置优化 |
5.2.3 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厂优化布置经济性分析 |
5.3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地上空间综合开发研究与实践 |
5.3.1 城市生态综合体构建 |
5.3.2 区域产业协同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莱西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水概述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中水回用的用途和意义 |
1.2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 |
1.2.1 国外中水回用现状 |
1.2.2 国内中水回用现状 |
1.3 莱西市自然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地形地貌 |
1.3.3 气象 |
1.3.4 水文条件 |
1.4 课题概况 |
1.4.1 课题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课题研究项目现状及必要性 |
2.1 项目现状 |
2.1.1 污水排放现状 |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2.1 现存问题 |
2.2.2 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第3章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方案分析 |
3.1 工程规模的确定 |
3.2 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
3.2.1 进水水质的确定 |
3.2.2 出水水质的确定 |
3.2.2.1 相关水质标准 |
3.2.2.2 出水水质的确定 |
3.3 水质特点与去除能力分析 |
3.3.1 生物脱氮除磷的指标控制 |
3.3.2 水质特点 |
3.4 深度处理技术选择与分析 |
3.4.1 深度处理技术方案确定的原则 |
3.4.2 方案的比较 |
3.4.2.1 生物深度处理工段 |
1. 方案的选择 |
2.生物深度处理工艺的确定 |
3.4.2.2 深度处理物化工段 |
1. 方案的选择 |
2. 混凝沉淀技术的选择 |
3. 过滤滤池的选取 |
3.4.2.3 消毒工艺的确定 |
1.常用的消毒工艺 |
2. 臭氧投加方案的确定 |
3.4.2.4 反硝化碳源的补充 |
3.4.2.5 污泥处理 |
1.污泥量 |
2. 污泥脱水工艺 |
3.5 具体工艺确定与流程 |
第4章 深度处理工程主要构筑物设计 |
4.1 深度处理系统补充生活污水预处理单元工艺设计 |
4.1.1 粗格栅 |
4.1.2 提升泵房(生活污水) |
4.1.3 细格栅及沉砂池 |
4.2 深度处理系统主体处理单元工艺设计 |
4.2.1 提升泵房(二级进水) |
4.2.2 臭氧反应池 |
4.2.3 反硝化生物滤池 |
4.2.4 曝气生物滤池 |
4.2.5 高效沉淀池 |
4.2.6 均质滤料滤池 |
4.2.7 清水池 |
4.2.8 化学除磷池 |
4.3 深度处理系统污泥处理单元工艺设计 |
4.3.1 污泥泵房 |
4.3.2 污泥浓缩池 |
4.3.3 污泥脱水机房 |
第5章 深度处理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
5.1 数据处理 |
5.1.1 2012 年深度处理系统 COD 处理效率分析 |
5.1.2 2012 年深度处理系统 NH4+-N 处理效率分析 |
5.1.3 2012 年深度处理系统 TP 处理效率分析 |
5.2 运行数据分析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 |
1.4 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外部性理论及方法 |
2.2 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 |
3 青岛市水资源分析 |
3.1 青岛市水资源总量 |
3.2 青岛市水资源特征 |
3.3 青岛市各类水源概述 |
3.4 青岛市供水现状 |
4 青岛市水源全成本比较分析 |
4.1 地表水及地下水全成本分析 |
4.2 跨流域调水全成本分析 |
4.3 海水淡化全成本分析 |
4.4 中水回用全成本分析 |
5 青岛市供水结构优化配置及相关政策研究 |
5.1 供水结构优化配置模型 |
5.2 青岛市供水结构的优化及结果分析 |
5.3 相关政策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8)青岛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及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青岛市水资源状况 |
第一节 青岛市基本概况 |
第二节 青岛市水资源量 |
第三节 青岛市水资源可利用量 |
一、地表水可利用量 |
二、地下水可利用量 |
第四节 青岛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 |
第五节 青岛市历年供水量及供水变化趋势分析 |
一、地表水源供水量调查统计 |
二、地下水源供水量调查统计 |
三、其他水源供水量调查统计 |
四、历年供水量及供水组成变化趋势分析 |
第六节 历年城乡供水量及供水变化趋势分析 |
第二章 青岛市城乡用水现状 |
第一节 青岛市历年城市用水调查分析 |
一、青岛市历年居民生活用水量 |
二、青岛市历年第二产业用水量 |
三、青岛市历年第三产业用水量 |
四、青岛市历年城市生态环境用水量 |
第二节 历年来青岛市城市用水比例变化分析 |
第三节 历年来青岛市农村用水及用水比例变化分析 |
第三章 青岛市未来水平年需水量及需水缺口预测 |
第一节 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需水预测 |
一、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居民生活需水预测 |
二、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工业需水预测 |
三、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建筑业需水预测 |
四、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
五、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城市生态需水预测 |
第二节 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农村需水预测 |
第三节 青岛市2015年及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一、青岛市未来水平年城市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
二、青岛市未来水平年农村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
三、青岛市未来水平年总供水缺口分析 |
第四章 解决青岛市用水缺口的出路探寻 |
第一节 青岛市未来水平年可达到的节水能力 |
一、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农业节水能力 |
二、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工业节水能力 |
三、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生活用水节水能力 |
四、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建筑业节水能力 |
五、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第三产业节水能力 |
六、未来水平年青岛市各行业总节水量 |
第二节 中水回用 |
一、青岛市市内四区2015年及2020年中水利用规模分析预测 |
二、青岛市各市区2015年及2020年中水利用规模分析预测 |
第三节 海水利用 |
一、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分析预测 |
二、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海水淡化利用量分析预测 |
三、2015年及2020年青岛市海水利用总量分析预测 |
第四节 跨流域调水 |
第五章 实施方案后青岛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黄岛开发区中水回用方案设计及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中水用途及水质标准 |
1.3 中水回用技术及工艺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中水回用必要性及可行性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供排水现状 |
2.3 中水回用必要性及可行性 |
3 区域划分 |
3.1 研究区中水系统选择 |
3.2 区域划分 |
3.3 研究区中水系统划分 |
4 中水收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
4.1 研究区污水收集系统 |
4.2 研究区中水处理系统 |
4.3 中水处理设计原则 |
4.4 镰湾河中水处理系统设计 |
4.5 唐岛湾中水处理系统设计 |
4.6 龙泉河中水处理系统设计 |
5 中水输配与用户管理系统设计 |
5.1 研究区中水输配系统 |
5.2 管网设计原则 |
5.3 管网布置 |
5.4 中水水量及水压要求 |
5.5 管径确定 |
5.6 管材、管道接口及管道基础 |
5.7 管道铺设的安全性 |
5.8 研究区用户用水管理系统 |
6 黄岛中水回用工程效益分析 |
6.1 唐岛湾中水工程费用分析 |
6.2 黄岛中水工程经济评价 |
6.3 黄岛中水工程经济效益 |
6.4 黄岛中水工程环境效益 |
6.5 黄岛中水工程社会效益 |
7 结论 |
8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10)青岛市海泊河生态化整治技术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生态化整治的理论、原则及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2 基本概念 |
2.3 基本原则 |
2.4 整治方法 |
2.5 主要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典型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分析 |
3.1 日本国北九州市紫川综合整治工程 |
3.1.1 整治背景 |
3.1.2 工程简介 |
3.1.3 项目内容 |
3.2 韩国首尔市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 |
3.2.1 整治背景 |
3.2.2 主要工程项目 |
3.2.3 成果及启示 |
3.3 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
3.4 潍坊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 |
3.5 国内外河流整治工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
3.5.1 国外河流整治工程基本原则 |
3.5.2 国外河流整治工程借鉴作用 |
3.5.3 国内河流整治工程特点分析 |
3.5.4 青岛市以往河流整治工程弊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市海泊河生态化整治对策 |
4.1 海泊河环境污染状况 |
4.2 以往整治工程的弊端 |
4.3 海泊河生态化整治目标及原则 |
4.3.1 生态化整治目标 |
4.3.2 生态化整治原则与方法 |
4.4 生态化整治对策 |
4.4.1 生态化整治技术措施 |
4.4.2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
4.4.3 河底清淤工程 |
4.4.4 河流水源选择 |
4.4.5 分河段整治对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泊河生态化整治污染减排效果研究 |
5.1 海泊河可用水源水量计算 |
5.2 生态化整治后海泊河纳污能力分析 |
5.2.1 水源水质分析 |
5.2.2 海泊河景观水水质指标确定 |
5.2.3 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5.2.4 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污染物削减能力分析 |
5.2.5 人工湿地纳污量分析 |
5.2.6 海泊河水体自净能力分析 |
5.3 生态化整治工程实施前后入海污染物状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胶州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常态下青岛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TND”的借鉴与应用[D]. 赵鹏.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2]济宁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薛婷婷.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D]. 王润致.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4]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D]. 侯锋. 清华大学, 2017(04)
- [5]莱西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D]. 张樱凡.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6]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7]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D]. 孟庆才.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7)
- [8]青岛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及解决方案[D]. 王川子.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5)
- [9]黄岛开发区中水回用方案设计及规划研究[D]. 崔丹.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10]青岛市海泊河生态化整治技术方法的研究[D]. 韩子叻. 青岛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承载力论文;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 中水回用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