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选择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吕建春[1](2018)在《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条件下,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地区都陆续加快开展了核电项目开发工作,核电厂的建设也逐步由滨海地区扩展到内陆省份转移。但是核电选址条件苛刻,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安全、环境和经济等要素,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普遍紧缺的客观条件下,考虑到核电厂自身是典型的耗水大户,缺水地区某核电厂的开发建设将面临着自身缺水、与地方生产生活争水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1]。为此,本文针对我国缺水地区建设核电厂普遍存在的用水难题,针对具体某一个核电厂,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火电厂采用的成熟空冷技术进行分析,从核电站安全等角度对核电厂拟采用的空冷技术进行研究,在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使得系统投资最低,收益最大化。论文采用年总费用最小法建立核电站空冷优化模型,并针对某个典型内陆参考核电厂针对AP1000CPR1000EPR三种技术路线进行测算,得到最优情况下的空冷参数和基本配置,该研究成果可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初步设计及设备订货提供参考,为统筹满足核电厂和地方生产、生活用水,有效解决我国缺水地区建设核电厂的用水难题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我国建设节水型核电厂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我国拓展核电厂址筛选空间,优化核电项目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孟静宇[2](2015)在《直接空冷机组冷端运行优化与实践》文中指出我国北方富煤地区同时也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空冷电站,可以有效缓解大力建设坑口电站与当地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在空冷电厂国产化设计过程中,还没有成熟统一的设计规程。总结近些年的直接空冷机组运行经验,可以对机组主要设计参数的选择优化以及运行方式的优化提供帮助,对改善直接空冷机组运行效率以及提高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分析已有设计气温确定方法的优缺点后,认为采用利用小时数加权平均法确定设计初始气温更为合理。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四个电厂对比计算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在建立的直接空冷系统热力模型的基础上,以年最小费用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初始温差和迎面风速为优化参数,得到了最优风速的基础上,求得了最优初始温差值和最小年费用。指出随着煤价的升高最优初始温差值应越来越小,即减小空冷系统初始温差值来降低空冷凝汽器全年平均运行背压可以有效降低空冷电厂的运行费用。为北方地区运行机组的改造及新建机组的参数选取,提供了理论参考。在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迎面风速、环境温度以及机组排汽流量变化对背压影响的规律,为确定空冷凝汽器在变工况下的合理运行方式提供了依据。在理论分析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直接空冷机组运行经验,对漳山电厂300MW、600MW直接空冷机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运行优化和技术改造,实践证明改造后的机组在应对夏季高温、环境大风和热风再循环、冬季防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宴君[3](2014)在《基于时序分析的直接空冷系统空气侧流动特性及表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直接空冷系统具有节约冷却水、系统结构简单等优点,可以有效带动富煤缺水地区的电力发展,因此近些年来,直接空冷系统在我国北方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但由于直接空冷系统采用阵列式风机平台和A型框架结构单元以及以环境空气为冷却介质的特点,使得机组在运行中会出现诸如风机集群运行效率不高、气流分配不均以及易受环境气象影响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性能。因此,如何揭示、掌握直接空冷系统空气侧气流的流动特性及其对空冷凝汽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机理成为目前直接空冷系统设计、研发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对直接空冷系统中空气侧气流流动特性及表征方法的研究,以空冷机组受环境气象条件影响大、风机集群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为起因,通过采集空冷风机及单元周遭气流的脉动时序信号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环境自然风与风机机械风的区别,揭示风机入口干涉效应和风机群抽机理,探究空冷单元流场的分布特性,最后将研究拓展到基于空冷电厂环境气象时序数据,将多元环境引入到空冷系统设计的典型年优化上。本文结合空冷系统本身受环境自然风和风机机械风共同影响的特点,将功率谱分析方法应用于空冷风机周遭气流动态特性研究,确定了采用热线风速仪获取气流湍流脉动时序信号的实验方案,用表征气流动态特性的代表性参数(功率谱指数、能量累积因子)对环境自然风和风机机械风的频域动态特性进行了定量区分。将功率谱分析方法可区分自然风和机械风的结论应用于风机入口气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中,定量分析了风机入口气流速度、湍流强度、功率谱指数及能量在频域的分配状况,得到了风机入口机械风的定量影响范围。逐步增加被测风机周遭风机的台数,对风机的集群运行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被测风机的流量并不随周遭风机台数的增加而单调减小;2)风机入口的对称性是影响风机流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在风机集群运行时,被测风机主流区的流量和速度较单台风机运行时降低,而被测风机近壁区的流量和速度较单台风机运行时增大;4)风机入口气流的湍流强度会随着风机台数的增多而增加。针对空冷A型框架单元开展流场实验研究,探究单元内部A型框架倾斜面出口气流的速度分布特性,揭示了空冷单元气流分配不均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离风机中心截面的区域存在流场分布的不对称性,空冷单元底角处存在流动死区,中心区域存在低速区,A型框架倾斜面出口速度和湍流强度在风机中心截面两侧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依托电厂当地气象环境历史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环境因子的FS统计气象典型年的表征方法。该方法可以兼顾到所有对系统有影响的气象参数(环境温度、环境风速、太阳辐射等),并且能够反映直接空冷系统最为敏感的冬夏季节的气候长期规律,可为空冷系统的设计、研发提供更为合理的指导。
高增宝[4](2013)在《火电厂空冷技术讨论点滴》文中研究表明
孙东海[5](2013)在《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直接空冷机组由于其节水效果显着,调节灵活,在富煤缺水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鉴于国内同容量机组设计参数多样化的现状,为保证机组能够安全经济运行,对其冷端参数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提高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技术经济性为目的,对各个冷端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将管外换热系数与迎面风速建立联系,从而确定以换热面积为研究对象的函数,经过变工况计算,根据各参数对换热面积的影响,确定可优化的冷端参数。同时对目前已有的设计气温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应用于实例分析,得出各方法的可行性。以国内某6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将最小年费用法应用于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中,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求得了最佳初始温差和最优迎面风速。将优化结果在满发气温下进行校核验证,证明了其结果的合理性和可用性。并从煤价、发电成本电价、管束价格和设计气温四方面进行了单因素和双因素敏感性分析。
时瑛[6](2013)在《国华定洲电厂二期工程600MW机组空冷系统选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空冷机组由于相对于湿冷机组2/3的节水能力,已逐步成为北方缺水地区新建火电机组的必然选择。本文对空冷技术的发展、主要类型、系统设备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以国华定洲电厂二期工程为例,对空冷系统选型、确定系统后的优化计算、性能试验验证进行了全过程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其中,系统选型分析中对直接空冷系统和间接空冷系统初步必选方案的环境适应能力、化学水工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经济性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并对确定直接空冷系统方案的因素进行了总结;系统优化根据项目完全国产化的背景,不仅对系统优化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核心元件换热管束的传热性能与阻力特性的试验和计算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确认了国产化产品的性能;最后介绍了直接空冷系统的性能试验方法及过程,通过对结算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系统优化结果的正确性。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火电机组空冷系统选型、优化、性能检验全过程,对火电机组进行空冷系统全过程技术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孙东海,张树芳,申哲巍,孙科[7](2012)在《直接空冷机组设计气温选择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设计气温的正确选择对空冷机组的安全经济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阐述了获取真实可靠气象资料的方法以及气温典型年的选择方法,总结了目前已有的确定设计气温的方法。对各个设计气温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应用于实例分析,得出各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设计气温的确定可由+5℃以上全年加权平均气温法计算结果,充分考虑大气温度的逐年上升和热回流的产生,适当提高2~3℃后为设计气温。
刘轶斌[8](2012)在《火电厂空冷系统优化及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火电厂空冷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工程中常采用的3种空冷系统的工艺流程、设备组成及各种空冷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其它类似工程的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经验,从环境气象、建设条件、运行调试等方面考虑提出了不同空冷系统型式的适用性;同时,以国内某实际2×1000MW空冷机组工程为例,对大型燃煤火电空冷机组的主机冷却系统的选型、系统主要设施的确定,以及适用的各空冷系统多方案的综合优化计算、技术比较、经济分析等研究;通过优化分析、综合比较,最终确定适合于该工程的主机冷却系统型式及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方案配置。
郑衍娟[9](2012)在《火电厂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空冷系统的普及,空冷凝汽器的设计优化问题和空冷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空冷系统的初始温差值(ITD)、空冷凝汽器的迎面风速、散热面积以及环境温度是影响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详细的传热计算,分析了上述参数对空冷系统运行的影响,并根据动态经济规律的分析方法,以系统年总费用为优化目标,对某600MW直接空冷机组进行案例分析,得到系统ITD值和空冷凝汽器的迎面风速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及最佳值,并综合考虑了凝汽器散热面积对ITD值和空冷凝汽器的迎面风速最佳值的影响,在取得最优散热面积时,在满足夏季满发的前提下,选取最佳ITD值和迎面风速,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析了ITD值和迎面风速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为直接空冷系统的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汽轮机背压及机组效益的影响,为国内大寒地区空冷系统的冬季安全经济运行积累经验,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直接空冷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在实际机组运行中应用的广泛性,本文选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B,并基于.NET3.5平台在VS2008开发环境下完成了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与优化软件的开发。该软件根据直接空冷凝汽器的设计计算模型,以及凝汽器运行性能整体优化的“年总费用最小法”,建立程序设计数据库,其程序主要有直接空冷系统设计和优化两大功能,设计是在满足系统设计参数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结构布置和几何参数;系统优化是在确定空冷凝汽器外部环境参数和空冷凝汽器本体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分析。软件具备直观形象的操作界面,功能齐全,为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方便。
姚强[10](2012)在《电站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方式的评价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是一种利用化石燃料,比如: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并将燃料中所含的能量作为原料进行发电的方式。丰富的水资源和燃料资源是两大基本的建设火力发电厂的条件,但是,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是比较困难的,一般的情况是,当一个地区燃料资源丰富时,其水资源一般严重缺乏,而当水资源丰富时则存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一个双重矛盾存在于我国,那就是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并且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缺水的城市达到65%,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达到12%,我国的煤炭基地主要集中在这些城市,因此出现了一种“富煤缺水”的现象,这样就制约了我国火力发电的发展。火力发电机的用水量可以通过发展空冷机组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可以达到常规水冷机组用水量的1/6。因此,在我国现在火力发电产业中,空冷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以达拉特电厂和海勃湾电厂的气象条件和电厂的实际条件为例,以优化计算为目的,分别对不同的电站汽轮机凝汽器系统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对不同的机组参数空冷凝汽器冷却面积和迎风面风速的各方案,进行渡夏能力和经济性综合分析比较,以寻求符合电厂实际的最佳冷却方案。进一步优化设计、降低耗水指标。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技术经济最优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做到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同时也考虑采用节水效果显着的空冷机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直接空冷系统相比较,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具有下列优点:占地面积少、系统简单、防冻措施多,厂区布置紧凑,易于冬季安全运行。从目前市场价格分析,在初投资方面: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高于直接空冷系统,由于在综合经济效益方面,两系统基本相同,所以达拉特电厂工程推荐采用直接空冷系统。对于海勃湾电厂工程,采用表面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优于直接空冷系统。但是通过对表面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与常规水冷系统方案的技术方案、投资、经济效益分析等进行全面比较,发现空冷机组投资高、煤耗大、运行经济性较差,其电价及收益均不具备竞争力,仅在节水方面显示了突出的优势。但结合该工程采用水冷方案实施节水措施的实际情况,在不新增取水量的前提下,水冷机组的运行经济性仍然优于空冷机组,且极具竞争力。故海勃湾电厂工程采用水冷方案,并在工程中实施全厂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二、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选择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选择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某内陆核电站前期选址阶段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电厂拟采用的空冷系统型式选择 |
2.1 空冷系统的分类 |
2.1.1 直接空冷系统 |
2.1.2 间接空冷系统 |
2.2 百万千瓦核电厂采用空冷系统的型式选择 |
2.3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在核电厂应用情况调研 |
2.4 国内某火电厂间接空冷系统应用情况调研 |
第三章 某核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输入数据 |
3.1 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目的 |
3.2 优化计算原则 |
3.3 优化计算基本数据的选择 |
3.3.1 原始气象数据 |
3.3.2 气温、气压、湿度及环境风速 |
3.3.3 汽轮机排热量及微增功率数据 |
3.3.4 设备参数 |
3.3.5 技经参数 |
第四章 核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模型构建 |
4.1 优化计算方法 |
4.2 间接空冷系统优化模型 |
4.3 罚函数的建立 |
4.4 优化计算过程 |
4.5 优化计算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某核电厂址采用间接空冷系统优化结果 |
5.1 某核电厂址AP1000堆型优化计算 |
5.2 某核电厂址CPR1000堆型优化计算 |
5.3 某核电厂址EPR1000堆型优化计算 |
5.4 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小结 |
第六章 某核电厂空冷系统的费用估算 |
6.1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费用 |
6.2 汽轮机发电机费用 |
6.3 经济性分析 |
6.3.1 空冷系统造价分析 |
6.3.2 空冷系统与湿冷系统费用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直接空冷机组冷端运行优化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空冷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3 国内直接空冷系统冷端的研究状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冷系统简介 |
2.1 空冷系统的原理 |
2.1.1 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2.1.2 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2.1.3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原理 |
2.1.4 三种空冷系统的比较 |
2.2 直接空冷系统的特点 |
2.2.1 直接空冷汽轮机的技术特点 |
2.2.2 直接空冷系统的优点 |
2.2.3 直接空冷系统的缺点 |
2.3 直接空冷机组的主要冷端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空冷系统初始温差的优化 |
3.1 设计气温的确定 |
3.1.1 确定设计气温的原则 |
3.1.2 资料选取 |
3.1.3 已有确定方法的归纳 |
3.1.4 本文采用的方法 |
3.1.5 实例计算与分析 |
3.1.6 设计气温选择的影响因素 |
3.2 初始温差的优化 |
3.2.1 空冷系统热力模型 |
3.2.2 优化参数与优化目标函数 |
3.2.3 初始温差优化的结果 |
3.2.4 不确定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下的特性 |
4.1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模型 |
4.2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变工况特性计算结果 |
4.2.1 排汽流量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4.2.2 环境气温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4.2.3 迎面风速不变时的变工况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实践 |
5.1 满发渡夏 |
5.1.1.空冷风机超频运行 |
5.1.2.空冷凝汽器定期冲洗 |
5.1.3 加装尖峰凝汽装置 |
5.1.4 降低汽机排气温度 |
5.1.5.空冷岛加装喷雾加湿系统 |
5.1.6 保证真空度 |
5.2 热风再循环和环境大风 |
5.2.1 热风再循环的形成原因 |
5.2.2 应对热风再循环的措施 |
5.2.3 环境大风 |
5.3 冬季防冻 |
5.3.1 结冻原因 |
5.3.2 防冻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时序分析的直接空冷系统空气侧流动特性及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系统 |
1.2.1 直接空冷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2 直接空冷的组成和空气供给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直接空冷风机特性研究 |
1.3.2 直接空冷单元气流流动特性研究 |
1.3.3 空冷系统受环境气象条件影响状况 |
1.3.4 直接空冷系统与时序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气流动态特征的分析方法 |
2.1 气流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方法 |
2.1.1 气流动态特性方面的已有研究 |
2.1.2 功率谱分析方法 |
2.1.3 湍流特征分析 |
2.1.4 其他分析方法 |
2.2 气流动态特性的实验测量方法 |
2.3 功率谱分析方法应用于气流动态特性的研究 |
2.3.1 自然风与风机机械风的功率谱指数对比分析 |
2.3.2 自然风与风机机械风能量的对比分析 |
2.4 其他方法应用于气流动态特性的研究 |
2.5 实验设计及误差情况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冷风机入口气流的动态特性研究 |
3.1 1:3.8空冷凝汽器单元平台实验 |
3.1.1 实验平台 |
3.1.2 实验方案 |
3.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2 1:10风机群平台实验 |
3.2.1 实验平台 |
3.2.2 实验方案 |
3.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 实际空冷风机对入口区域的影响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机集群效应的研究 |
4.1 集群效应的概念和已有成果 |
4.2 风机群平台高度检验 |
4.3 基于差压流量法的集群效应测量与分析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4 基于脉动速度法的集群效应测量与分析 |
4.4.1 实验方案 |
4.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冷单元流场特性研究 |
5.1 1:10空冷单元实验台结构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1 空冷单元内部流场测量 |
5.3.2 倾斜孔板出口的流场测量 |
5.4 空冷单元复杂流场特性的研究手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直接空冷系统多元环境典型年表征方法研究 |
6.1 直接空冷设计参数与典型年的关系 |
6.2 FS统计方法及空冷气象典型年的选取 |
6.3 北方空冷电厂的选取 |
6.4 多元环境典型年与传统典型年的比较 |
6.4.1 气温典型年TTY |
6.4.2 气象典型年TMY-1 |
6.4.3 气象典型年TMY-2 |
6.4.4 典型年的比较和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主要符号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直接空冷机组主要特点及冷端参数 |
2.1 直接空冷凝汽器介绍 |
2.1.1 直接空冷凝汽器工作原理 |
2.1.2 直接空冷凝汽器结构布局 |
2.2 直接空冷机组的主要特点 |
2.3 直接空冷机组的冷端参数 |
2.3.1 设计气温 |
2.3.2 初始温差 |
2.3.3 设计背压 |
2.3.4 迎面风速 |
2.3.5 满发气温 |
2.3.6 满发背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分析 |
3.1 直接空冷凝汽器总传热系数计算 |
3.2 空冷凝汽器传热模型的建立 |
3.3 变工况下换热面积实例计算 |
3.3.1 数据整理 |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方法 |
4.1 设计气温的选择 |
4.1.1 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的选择 |
4.1.2 设计气温的选择方法与分析 |
4.1.3 实例计算与分析 |
4.1.4 设计气温的选择对空冷汽轮机选型的影响 |
4.2 迎面风速的优化 |
4.2.1 风机选型 |
4.2.2 迎面风速与风机转速的关系 |
4.3 直接空冷系统冷端参数优化方法 |
4.3.1 一定迎面风速和 ITD 值下空冷散热面积的计算 |
4.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3.3 目标函数的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实例分析 |
5.1 直接空冷机组优化条件 |
5.1.1 机组所在地区气温典型年 |
5.1.2 冷却元件的选择 |
5.1.3 风机及电动机的选择 |
5.1.4 直接空冷汽轮机特性数据 |
5.2 实例优化结果 |
5.3 满发气温下校核计算 |
5.4 敏感性分析 |
5.4.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5.4.2 双因素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国华定洲电厂二期工程600MW机组空冷系统选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电站空冷系统概述 |
1.1 空冷系统替代湿冷系统的条件 |
1.2 空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1.2.1 空冷技术简介 |
1.2.2 国外空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1.2.3 国内空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定洲电厂二期工程空冷系统选型分析 |
2.1 选型背景简述 |
2.2 选型设计气象条件 |
2.2.1 厂址气象特征值 |
2.2.2 频率为 10%的湿球温度及相应气象条件 |
2.2.3 多年逐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
2.2.4 典型年气象条件 |
2.3 比选方案描述 |
2.3.1 主要比选方案简述 |
2.3.2 直接空冷系统方案 |
2.3.3 间接空冷系统方案 |
2.4 比选方案技术对比分析 |
2.4.1 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对比 |
2.4.2 水化学工况对空冷系统的影响对比 |
2.4.3 厂用电负荷及耗电量对比 |
2.4.4 用水量及耗水率对比 |
2.4.5 防冻性能对比 |
2.4.6 占地面积对比 |
2.5 比选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 |
2.5.1 初投资对比 |
2.5.2 年净发电量对比 |
2.5.3 标准煤耗对比 |
2.5.4 综合经济分析比较 |
2.6 综合分析及结论 |
第3章 空冷凝汽器管束性能试验与设计优化研究 |
3.1 空冷凝汽器管束性能试验研究 |
3.1.1 试验内容 |
3.1.2 试验资料整理 |
3.1.3 试验计算数据结果 |
3.1.4 与有投产业绩的管束性能对比 |
3.1.5 结论 |
3.2 直接空冷系统整体优化 |
3.2.1 优化计算的目的 |
3.2.2 优化计算的方法 |
3.2.3 优化原始参数 |
3.2.4 相关基本公式 |
3.2.5 计算结果 |
3.2.7 推荐方案 |
第4章 定洲电厂二期工程直接空冷系统性能验证 |
4.1 试验计算结果 |
4.1.1 TMCR 工况的计算结果 |
4.1.2 TMCR 工况的计算结果 |
4.1.3 VWO 工况的计算结果 |
4.1.4 阻塞背压工况的计算结果 |
4.2 试验计算结果 |
4.2.1 TMCR 工况条件 |
4.2.2 TRL 工况条件 |
4.2.3 VWO 工况条件 |
4.2.4 阻塞背压工况条件 |
4.3 总体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直接空冷机组设计气温选择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的选择 |
1.1 气象数据的采取 |
1.2 气温典型年的选取方法 |
2 设计气温的选择方法与分析 |
2.1 设计气温的选择方法 |
2.2 设计气温选择方法分析 |
3 实例计算与分析 |
4 结论 |
(8)火电厂空冷系统优化及综合技术经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厂空冷技术发展概述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冷系统系型式及特点 |
2.1 直接空冷系统 |
2.2 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
2.3 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
2.4 以上各空冷系统优缺点比较 |
2.5 以上各空冷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第3章 空冷系统优化及综合比较 |
3.1 优化原则 |
3.2 优化方法 |
3.3 系统主要设计参数确定 |
3.4 系统主要设施选取 |
3.5 优化成果及经济比较 |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火电厂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空冷凝汽器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空冷凝汽器的发展历程 |
1.2.2 我国空冷凝汽器的发展历程 |
1.3 空冷系统的分类 |
1.4 直接空冷系统的组成 |
1.4.1 空冷凝汽器 |
1.4.2 凝结水系统 |
1.4.3 通风系统 |
1.5 空冷凝汽单元布置 |
1.6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
第2章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 |
2.1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优化目的 |
2.2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的选取 |
2.2.1 系统设计气温的选取 |
2.2.2 ITD值的选取 |
2.2.3 设计背压的选取 |
2.2.4 迎面风速的选取 |
2.3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计算模型 |
2.4 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方法 |
2.5 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步骤 |
第3章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优化软件的实现 |
3.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3.1.1 开发平台 |
3.1.2 运行环境 |
3.2 软件总体设计 |
3.2.1 软件功能结构 |
3.2.2 软件设计术语简介 |
3.3 软件数据库结构及应用 |
3.3.1 全年环境温度分布库 |
3.3.2 换热管束库 |
3.3.3 汽轮机库 |
3.3.4 风机库 |
3.3.5 肋片和基管材料库 |
3.4 软件设计优化流程 |
3.4.1 项目的建立 |
3.4.2 空冷凝汽器外部参数的选取 |
3.4.3 空冷凝汽器设计校核计算 |
3.4.4 空冷凝汽器传热计算结果汇总 |
3.5 系统运行优化 |
3.6 设计计算模型和程序校验 |
3.6.1 通过源数据填充软件工具库 |
3.6.2 空冷凝汽器的运行工况参数 |
3.6.3 空冷凝汽器结构参数校核 |
3.6.4 空冷凝汽器散热能力校核 |
第4章 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优化案例分析 |
4.1 设计优化条件 |
4.1.1 空冷气象条件 |
4.1.2 空冷设备选择及布置 |
4.1.3 汽轮机排汽参数 |
4.2 凝汽器迎面风速优化 |
4.2.1 设计方案下的最佳值 |
4.2.2 凝汽器散热面积的影响 |
4.2.3 设计气温的影响 |
4.3 空冷系统ITD值优化 |
4.3.1 设计方案下的最佳值 |
4.3.2 凝汽器散热面积的影响 |
4.3.3 迎面风速的影响 |
4.4 空冷系统凝汽器收益分析 |
4.5 空冷系统背压调整及性能优化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电站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方式的评价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火力发电厂简介 |
1.2 国内外空冷电站的发展历程 |
1.3 近年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近况 |
1.3.2 国外研究近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凝汽器的冷却方式 |
2.1 凝汽设备的任务与原理 |
2.2 水冷系统 |
2.3 空冷系统 |
2.3.1 直接空冷系统 |
2.3.2 间接空冷系统 |
2.4 空冷方式与水冷方式的比较 |
2.4.1 换热经济性 |
2.4.2 节水性 |
2.5 空冷方式的选取 |
2.6 小结 |
3 凝汽器系统内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 |
3.1 凝汽器传热模型理论分析 |
3.1.1 水冷凝汽器 |
3.1.2 空冷凝汽器 |
3.2 初始温差的理论分析 |
3.2.1 初始温差的物理意义 |
3.2.2 初始温差优化的目的 |
3.2.3 初始温差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原则 |
3.2.4 初始温差优化设计方法 |
3.2.5 冷却系统优化计算 |
3.2.6 初始温差的最佳值确定 |
3.2.7 优化计算主要原则和参数确定的要点 |
3.3 小结 |
4 达拉特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机组冷却方式技术经济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2 冷却方式的选择——空冷系统 |
4.3 空冷方式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
4.3.1 两种间接空冷方式的比较 |
4.3.2 直接空冷系统与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比较 |
4.3.3 结论 |
4.4 直接空冷方式的优化设计 |
4.4.1 基础资料 |
4.4.2 优化计算结果 |
4.4.3 推荐的设计参数 |
4.5 直接空冷系统设备选择及布置 |
4.5.1 直接空冷系统设备布置 |
4.5.2 空冷凝汽器 |
4.5.3 风机 |
4.5.4 空冷凝汽器冲洗设备 |
4.6 小结 |
5 海勃湾电厂三期工程机组冷却方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空冷方式方案选择 |
5.2.1 表面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 |
5.2.2 直接空冷系统 |
5.2.3 两种空冷方式的技术比较 |
5.2.4 表面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设计 |
5.3 表面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与常规水冷系统方式的技术比较 |
5.3.1 概述 |
5.3.2 厂区总平面布置 |
5.3.3 供水方案 |
5.3.4 设计参数与冷却塔 |
5.3.5 系统水化学 |
5.3.6 厂用电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论证、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
四、直接空冷系统气温典型年选择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冷技术应用于内陆核电站发电机组冷却的研究[D]. 吕建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2]直接空冷机组冷端运行优化与实践[D]. 孟静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3]基于时序分析的直接空冷系统空气侧流动特性及表征方法研究[D]. 李宴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4(10)
- [4]火电厂空冷技术讨论点滴[A]. 高增宝. 空冷机组专业技术系统学习班培训资料, 2013
- [5]直接空冷机组冷端参数优化[D]. 孙东海.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国华定洲电厂二期工程600MW机组空冷系统选型优化研究[D]. 时瑛.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7]直接空冷机组设计气温选择方法的探讨[J]. 孙东海,张树芳,申哲巍,孙科. 电站系统工程, 2012(06)
- [8]火电厂空冷系统优化及综合技术经济比较[D]. 刘轶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9]火电厂直接空冷系统设计与优化[D]. 郑衍娟. 山东大学, 2012(02)
- [10]电站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方式的评价与应用[D]. 姚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