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岷芮[1](2019)在《CT定量灌注成像在评估AIS自发出血性转化与脑功能损害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CT定量灌注成像(quantitative CT perfusion imaging,qCTP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自发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应用价值,明确预测AIS发生出血性转化的CT灌注参数阈值,为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2.探讨CT定量灌注参数与临床NIHSS评分的相关性,阐明CT定量参数与AIS患者脑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43例AIS患者的qCTP检查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颁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首次进行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3)没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血管介入治疗;4)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内,经CT或M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HT。排除标准:1)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2)有动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3)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或颅脑外伤病史;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5)影像学检查资料不齐全。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周内CT或磁共振检查显示是否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灌注(CT perfusion)参数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的差异。然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PS值、CBV和CBF在预测自发性HT中的价值。2.上述4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共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34例患者中,按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HT组,n=16),未出血组(对照组,n=1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PS值和NIHSS评分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组数据NIHSS评分之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HT组同组数据中,患侧PS值(Z=-5.410,P<0.001)与对侧相比明显升高,PS异常区域CBV值(Z=-3.517,P<0.001)也明显增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两组数据比较,HT组患侧的PS值(Z=-5.065,P<0.001)和CBV值(Z=-3.458,P=0.001)与对照组患侧比较均表现为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在PS值等于0.0324 ml/(100ml·min)作为临界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60%、90.00%、86.05%。2.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34例患者中,出血组16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2例,占比12.5%,2级的有2例,占比12.5%,3级的有4例,占比25%,4级的有3例,占比18.8%,5级的有5例,占比31.3%。对照组18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1例,占比5.6%,2级的有2例,占比11.1%,3级的有7例,占比38.9%,4级的有6例,占比33.3%,5级的有2例,占比11.1%。出血组PS值与NHI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对照组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也没有相关性,出血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梗死灌注异常区域的CTP灌注参数改变与对侧存在显着性差异,动态灌注参数能够准确反映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2.PS值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当PS值大于0.0324 ml/(100ml·min)时,易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对临床采用合理治疗方案可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3.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尚不能作为一个评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脑损害程度评分的量化指标。
张旭东[2](2019)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西医量表评分比较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apoplexy)提供理论支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1例气滞血瘀型中风患者分出血、缺血2组,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共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导师自拟方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第28天时患者中医中风评分及西医NIH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而治疗后缺血性中风试验组、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行气活血法对气滞血瘀型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性、缺血性中风效果相同,且均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郭银平[3](2019)在《血栓弹力图对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患者早期出血风险的应用价值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有效措施,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血栓形成可有效的预防卒中复发,但同时增加了出血风险。血栓弹力图能及时准确地反应个体的凝血状态及血小板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弹力图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抗栓治疗出血风险的应用价值,并建立有效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纳入于2013年9月1号—2018年9月1号入住武汉同济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梗塞病例共1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血栓弹力图结果、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并随访患者双抗治疗后1个月内的出血情况。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建立新的预测急性脑梗塞双抗治疗早期出血风险的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获得评分界值,大于评分界值的为出血高危组,低于评分界值的为出血低危组。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组患者相比,出血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卒中或TIA史、高血压血糖血脂病史等以及生化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分析、糖代谢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肌酐值、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出血组患者相比,出血组患者MA(ADP)水平较低(P=0.001)、ADP抑制率水平增高(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A(ADP)((OR=0.929,P=0.004)、NIHSS(OR=1.168,P=0.010)与出血性事件独立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栓弹力图指标对出血性事件的判断:MA(ADP)曲线下面积AUC 0.715(95%CI 0.598 to 0.832),p=0.026,cutoff值=17.65;LogitP模型:AUC 0.789(95%CI 0.687 to 0.890),p<0.001,cutoff值=0.176。结论1.血栓弹力图参数MA(ADP)和NIHSS评分在出血组和无出血组有显着差异,为急性脑梗塞早期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2.ROC曲线表明:MAADP<17.65mm对于出血性事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3.当Logistic模型评分大于0.176时,急性脑梗塞双抗治疗早期的出血风险显着增高。
马传钰[4](2019)在《从血液流变学分析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应用血府逐瘀汤进行临床干预,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探讨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影响作用,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拟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患者,术前均经头颅CT确诊。根据患者钻孔引流术后是否服用血府逐瘀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病例术前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等级、颅内血肿量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均经两名以上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讨论分析符合钻孔引流手术指征。术后对照组给予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开始联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以术后第7天、第14天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颅内其他部位新发脑梗塞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术后第14天、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日常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作为临床疗效指标,并以服药后患者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及严重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指标,探究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早期高凝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对比中药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病例在开始治疗前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等级、颅内出血量的差别,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第7天、14天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入院时下降,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5,但是服用血府逐瘀汤的治疗组病人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患者入院时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数值比术后第1天稍低,但已呈血液高凝状态改变,经分别予以中药汤剂和西医常规治疗后,逐渐趋于正常。(3)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第14天的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均较治疗前下降,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5,但是治疗组服用血府逐瘀汤后水肿带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4)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其他部位的新发脑梗塞,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5,但是治疗组新发脑梗塞的例数更少,30例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新发脑梗塞。(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14天和第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5。两组病例术后14天、28天后的CSS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且服用血府逐瘀汤组患者的CSS评分更低。(6)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14天和28天的日常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5。两组病例术后第14天、28天后的Barthel指数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中药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更高。(7)服用中药汤剂的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均有部分病人出现了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经卡方检验得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再出血、严重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运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该方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的血液粘稠度,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能促进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吸收,一定程度上降低颅内新发脑梗塞发生率。血府逐瘀汤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脑水肿消退,增加脑组织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元修复,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良好恢复创造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婷婷[5](2019)在《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SWI在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中的应用目的:对急性脑梗塞合并出血灶的病人行SWI序列扫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来泰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合并出血患者,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T1WI、T2WI、DWI和SWI 4种序列检查,对出血灶数目、合并出血的患者人数、出血灶面积进行分析。结果:(1)脑梗死发作时间小于6h的患者有16人;6h-24h的患者有32人;24-72h的患者有3人。脑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有8人;直径1.5cm-3.0cm之间的患者有13人;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30人。(2)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3例,阳性率为45.1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0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4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19例。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8例,阳性率为54.9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0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23例。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35例,阳性率为68.63%;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1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9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26例。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51例,阳性率为100.0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16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32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3例。4种核磁共振扫描序列检测出的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3例,阳性率为45.1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2例,梗死直径1.5cm-3.0cm的患者5例,梗死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16例。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8例,阳性率为54.9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3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6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19例。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35例,阳性率为68.63%;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5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7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23例。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51例,阳性率为100.0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8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13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30例。4种核磁共振扫描序列检测出的不同出血面积的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37个;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51个;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60个;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77个。(5)使用T1WI和T2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16个、31个、20个、7个、3个和0个;使用D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16个、22个、18个、17个、4个和0个;使用S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0个、15个、35个、22个、5个和0个。结论:1、与T1WI、T2WI和DWI序列相比,SWI在显现急性脑梗塞出血方面的检出率更高。SWI可以显现更多的出血灶和更大的出血范围。2、SWI能显现T1WI、T2WI和DWI序列未能显现的出血灶,在脑梗塞出血诊断方面优势明显。3、SWI可及时发现脑梗塞患者更早、更小的出血灶,可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较为有力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第二部分SWI对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目的:使用SWI序列扫描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CMBs的数目和部位,探讨其在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和对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来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SWI序列扫描检测脑微出血灶(CMBs)的数目和发生部位。合并有CMBs的患者和未发现CMBs的患者都接受100mg阿司匹林或75mg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出院后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随访或者门诊随访等方式,登记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脑出血事件、脑梗塞复发事件和正常事件。结果:(1)急性脑梗塞伴有CMBs患者52例中,CMBs数目最少1个,最多17个。其中检查发现1个CMBs的患者有15例,2-4个CMBs的有12例,超过5个CMBs的有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大脑基底部和小脑幕下出现出血灶的人数有21人,急性脑梗塞患者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检查出出血灶的人数有19人,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其他部位显示出出血灶的人数有12人。(2)急性脑梗塞伴有CMBs患者52例中,6人发生脑出血,发生率为11.54(6/52)%;9人再次发生脑梗,发生率为17.31%(9/52)。急性脑梗塞不伴有CMBs患者45例中,6人再次发生脑梗,发生率为13.33%(6/45);0人发生脑出血。与没有合并CMBs的患者相比,伴有CMBs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和二次脑梗可能性显着增加。(3)急性脑梗塞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脑出血,与其自身的CMBs数量有关系,SWI发现脑部CMBs数量越多,出院后终点事件发生脑出血的机会越大。0个CMB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0%;1个患者CMBs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1.92%;2-4个CMBs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风险为3.84%;大于5个CMBs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5.77%。(4)数量多的CMBs急性脑梗塞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生脑梗的几率不一定比数量少CMBs的患者几率大。0个CMBs,风险为13.33%;1个CMBs,风险为1.92%;2-4个CMBs,风险为1.92%;大于5个CMBs,风险为13.46%。但是二次复发脑梗的发生率(16.49%)高于脑出血的发生率(6.18%)。结论:1、对脑梗塞患者出院随访6个月,复发脑梗的风险要高于脑出血发生的风险。2、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与CMBs数目呈正相关。合并CMBs患者,再发脑梗塞的概率大于不合并CMBs患者。3、使用SWI监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CMBs数目和位置,可以为临床医生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董军[6](2019)在《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脑梗死静脉溶栓中出血转化(HT)与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就诊,临床诊断为新发脑梗死的138例住院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4.29±1.53)岁,其中男性76例,女性62例。所有病人均行头颅磁共振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扩散加权成像(DWI)系列显示病变区高信号(b=0,1000s/mm2),相应区域ADC值降低,提示患者有新发脑梗死,加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在不同序列图像上观察对比病灶。测量并比较梗死区与健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扩散率(MD)及各向异性(FA)值,分析MD指数(rMD)及FA指数(rFA)值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DTI评价脑白质纤维束在急性脑梗死期完整性、神经纤维束损伤程度,明确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SWI序列观察脑梗死灶内是否伴有微出血,然后依据SWI所显示梗死灶内是否存在脑微出血(CMBs)为标准,将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56例本组病例分为CMBs组21例和无CMBs组35例,均给予快速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内复查磁共振SWI序列,检测计数发生出血转化(HT)的例数,对比CMBs组和无CMBs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100%,明显优于常规MRI序列(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脑梗死区MD值超急性期、急性期降低(P<0.05),亚急性期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超急性期变化缺乏一致性(P>0.05),以后各期逐渐降低(P<0.05)。脑梗死区rMD值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s=0.987,P<0.05);rFA值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rs=-0.993,P<0.05)。CMBs组溶栓治疗前常规磁共振和CT未见明显出血,SWI显示均为出血性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共有13例出现血量增加,即出现HT,9例转化为实质性血肿I型,4例转变为实质性血肿Ⅱ型,出现了明显占位效应,8例溶栓后无明显变化;无CMBS组溶栓治疗前CT和SWI扫描未发现CMBs。静脉溶栓治疗后,SWI发现有5例病灶内出现CMBs,ECASS分型为出血性梗死I型,30例未见CMBs。统计学分析显示CMBs组发生HT的例数较无CMBS组多,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12.19,P<0.05)。结论DWI、SWI、DTI可活体无创伤地快速评价缺血的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研究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新方法;DWI对新发脑梗死灶检出敏感,DTI可较准确地评估缺血脑组织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界定缺血半暗带;SWI可清晰、敏感地检测脑缺血中的微出血,反映再灌注受损程度,观察静脉溶栓治疗中出血转化(HT),为临床及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许丽,王春华[7](2018)在《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选取100例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对本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均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或者扇形的大片低密度病灶影,并且病灶的边缘比较清晰;而在高密度灶上呈现出了小斑片状或者点状,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占位病变;本组患者进MRI检查,其影像学结果显示为患者梗塞区域内存在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结论:对本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时,CT和MRI都是极其重要的诊断方法,其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夏亚龙[8](2018)在《CT在出血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CT在出血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8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采用CT诊断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2-6d内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5例,7-13d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9例,14-22d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10例,超过22天以上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4例。同时,28例患者中属于血肿型出血性脑梗塞15例,非血肿型出血性脑梗塞13例。占位效应轻度12例、重度16例。结论:CT可为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促病患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有推广应用价值。
樊春凯,马明娟[9](2017)在《出血性脑梗死36例头颅C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36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特征。结果:36例患者的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主要有:原有闭塞血管供血区呈现出一致的楔形、椭圆形、扇形或不规则低密度梗塞区,存在不均匀条索状、点状、斑片状或者团块状的高密度出血影,可将36患者分为血肿型以及非血肿型,以非血肿型为主,占比75.0%。结论:将CT检查应用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明确出血部位以及出血范围,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以及指导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可以显着减少患者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
贾璐[10](2016)在《出血性脑梗塞55例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55例,进行MRI和CT检查,对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5例患者,经CT检查后确认16例,CT检出率为29.1%,经过MRI检查确诊患者为50例,确诊率达90.1%。42例患者病灶位于主动脉供血区,4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脑动脉供血区,9例患者位于大脑后动脉。结论 MRI与CT结合进行诊断,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血性脑梗塞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T定量灌注成像在评估AIS自发出血性转化与脑功能损害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CT定量灌注成像预测AIS自发出血性转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CT定量灌注参数与AIS脑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T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2.1 排除标准 |
2.2.2 脱落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3.1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13] |
2.3.2 证候分型标准[14] |
2.3.3 西医诊断标准 |
2.3.3.1 出血性中风[18] |
2.3.3.2 缺血性中风[19]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2.1 西医治疗标准 |
3.2.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与评定 |
3.3.1 背景资料 |
3.3.2 安全性指标 |
3.3.3 疗效性指标 |
3.3.4 疗效判定 |
3.3.4.1 中医疗效评判 |
3.3.4.2 西医疗效评判 |
3.4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统计 |
4.2 各组患者治疗前数据统计 |
4.2.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
4.2.2 NIHSS评分量表 |
4.3 各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 |
4.3.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
4.3.2 NIHSS评分量表 |
4.4 疗效判定 |
4.4.1 中医疗效判定 |
4.4.2 西医疗效判定 |
4.5 结果分析 |
4.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1 历史由来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
2.1 概述及病因 |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
2.3 诊断与治疗 |
3.行气活血法与导师学术思想 |
3.1 立法依据 |
3.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及机理研究 |
3.3 导师方药读解 |
3.3.1 导师自拟方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3.3.2 行气活血方中部分主要药物的研究 |
4.结论与总结 |
5.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风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血栓弹力图对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患者早期出血风险的应用价值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从血液流变学分析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高凝状态的研究 |
一、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的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生机制 |
二、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高凝状态的继发病理改变 |
三、血液流变学与高血脑出血后早期高凝状态 |
四、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脑出血及早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关于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血瘀的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机及证候研究 |
二、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证候特点与中医治疗 |
三、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血瘀证 |
第三节 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服用活血化瘀汤剂的安全性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病例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方案 |
六、疗效评价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初步分析 |
一、两组一般情况对比分析 |
二、两组临床疗效观察量表分析比较 |
三、治疗安全性指标 |
四、不良事件记录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
一、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
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主要呈瘀血阻窍证 |
第二节 从血液流变学分析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影响 |
一、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HICH术后早期的血液流变学情况 |
二、血府逐瘀汤可有效促进HICH术后早期血肿周围水肿的吸收 |
三、血府逐瘀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ICH术后早期脑梗塞的发生 |
四、血府逐瘀汤改善HICH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机制分析 |
五、血府逐瘀汤可促进HICH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
六、血府逐瘀汤治疗HICH术后早期高凝状态患者的安全性较高 |
第四章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SWI在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WI对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患者一般资料 |
1.2 患者的入选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1.3.1 MRI设备 |
1.3.2 检查摆位与定位 |
1.3.3 扫描系列 |
1.3.4 磁共振扫描参数 |
1.4 图像后处理 |
1.4.1 DWI、 DTI 序列图像处理及数据统计分析 |
1.4.2 SWI序列检查图像处理 |
1.5 溶栓患者分组标准 |
1.6 静脉溶栓治疗方案 |
1.7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DWI结果 |
2.2 DTI结果 |
2.3 SWI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出血性脑梗死36例头颅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分析HI的发病机制 |
3.2 分析HI的影像学特征表现 |
四、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T定量灌注成像在评估AIS自发出血性转化与脑功能损害的价值[D]. 江岷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2]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D]. 张旭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血栓弹力图对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患者早期出血风险的应用价值及预测模型研究[D]. 郭银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从血液流变学分析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影响[D]. 马传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D]. 张婷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6]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董军. 青岛大学, 2019(03)
- [7]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研究[J]. 许丽,王春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1)
- [8]CT在出血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 夏亚龙. 健康之路, 2018(04)
- [9]出血性脑梗死36例头颅CT分析[J]. 樊春凯,马明娟. 西藏医药, 2017(03)
- [10]出血性脑梗塞55例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J]. 贾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