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邵文勇,王翠玲,尚波[1](2021)在《成功抢救氯乙酸灼伤合并急性重度中毒患者1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道1例氯乙酸灼伤合并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经过。目前对氯乙酸的毒性机理特别是致死机制仍然无明确阐述,亦无有效解毒剂。该病例提示,及时正确处理创面,重视氯乙酸的全身毒性,多学科协作,采取预防脑水肿、抗休克、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症综合处理等综合治疗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朱秋鸿[2](2017)在《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142例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氯乙酸灼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2例急性氯乙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氯乙酸对皮肤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经破损皮肤吸收中毒致多种器官损害。结论接触氯乙酸会引起严重的烧伤,烧伤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时也可能致死。氯乙酸灼伤处理的关键是立即给予大量清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皮肤,随后湿敷创面,住院后需削痂处理的要及早进行削痂处理,同时给予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抗感染等治疗。
赵相云,郭新华,尼佳乐[3](2016)在《某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预测接触水平及评价,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类比法对氯乙酸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果类比项目工作场所中氯气、氯化氢、氯乙酸的浓度分别为<0.057、2.353.22、<0.85 mg/m3;离心工段操作工和包装工段包装工接触的噪声强度分别为79.5、76.2 d B(A),以上均为合格,但冷冻站和循环水站的操作工接触的噪声强度分别为88.9、86.4 d B(A),均为超标。由类比项目类推并对氯乙酸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进行分析,预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作场所中氯气、氯化氢、氯乙酸浓度及工人接触的噪声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氯乙酸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设计,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孟涛,贾强,苗盼盼,沈美丽,牛勇,戴宇飞[4](2016)在《慢性氯乙酸接触对作业工人肺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氯乙酸接触对作业工人肺功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为氯乙酸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分子流行病学设计,选择121名氯乙酸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69名非职业性氯乙酸接触工人为对照组。用便携式肺功能仪对工人的肺功能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校正研究对象的年龄、饮酒状况、及BMI指数后,比较暴露组与对照组间肺功能指标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作业工人氯乙酸接触组FEV10/FVC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对照组比较,男性作业工人氯乙酸接触组的CD8+T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吸烟分层后,与对照组比较,只有吸烟者氯乙酸接触组的CD8+T细胞和单核细胞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在非吸烟者中,氯乙酸接触组和对照组各项血液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氯乙酸接触对女性作业工人血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论慢性氯乙酸接触导致作业工人肺功能下降及免疫功能抑制,男性及吸烟者是免疫抑制效应的敏感人群。
李静伟[5](2013)在《间歇法氯乙酸生产过程氯化工艺自动化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氯乙酸作为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农药、羧甲基纤维素、染料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外普遍采用“连续氯化法”生成氯乙酸,而国内则普遍采用“间歇法”工艺,该工艺生成产品纯度在93%97%之间,产品质量不易达到优等品。该法优点在于投资低,操作相对简单,但存在的问题是一般反应设备和单套设备生产能力较小;另外t产品原料消耗较高,且t产品要产生母液150kg200kg;另外间歇法由于分批次投料,较难实现连续自动化控制,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论文对氯化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氯化工艺的主要控制参数。研究及确定了控制及联锁方案,为氯化工艺的自动化改造工艺提供技术支撑。进而制定出了工艺控制方案,通过工业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反应物料密度、反应釜温度与氯气通入速度三者的内在关系。本论文结合实际生产,经过反复测量和提取反应参数,通过分析数据后制成氯化反应各参数关系表,找到密度和温度、氯气通入量的最佳关系,由表可以看出物料密度与主反应温度有固定的关系,因此可以按氯化反应釜物料温度掌握反应密度,并控制主釜通入氯气流量。经生产验证,改造后实现了反应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而且提高反应收率,降低原材料消耗,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目前该设计方案已通过省、市安监局机械竣工验收,批准试生产方案,试生产3个月以来,收到良好效果,原来操作人员频繁到反应釜现场测量反应液密度,因时间差、操作工个人技术素质差异,调节氯气流量有一定差距,使得生产参数不稳定,经自动控制改造后,生产操作自动化得到提高,减轻劳动强度。氯气消耗平均降低35%,醋酸平均降低23%,降低生产成本。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
罗锦洪[6](2012)在《饮用水源地水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饮用水源地的水华事件已成为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暴露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地评价水华具有的人体健康风险,是开展饮用水源地水华应急管理的基础。开展饮用水源地水华健康风险评价,需要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的,以水华水体急性暴露的健康风险大小为研究对象,采用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水华污染水体具有的人体健康风险大小饮用水源地水华的危害识别结果表明,饮用水源地受水华污染时,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MCs和DBPs。MCs作为一类肝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最终导致人体患肝病。DBPs主要表现为致癌性和生殖毒性。采用水体中污染物急性暴露安全阈值(浓度)的计算方法,确定了MCs和DBPs的急性暴露安全阈值(浓度)。MC-LR、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三溴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经饮用水暴露的急性暴露安全(阈值)浓度,分别为0.004、18、0.25、0.2、2、0.13、0.5mg/L。氯化过程中MC-LR和DBPs污染特征的结果表明,原水氯化后水体中MC-LR浓度范围为0.11-3.89μg/L。不同水质指标与氯化后水体巾MC-LR的线性相关性结果表明:MC-LR浓度与水体Chl-a、TP和NH3-N呈线性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5和0.81。MC-LR浓度与N/P成线性负相关性,R2=0.73。原水中不同有机质组分的树脂分离结果表明:原水中溶解性有机质以疏水酸性物质为主。氯化后水体检出的主要DBPs为: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三溴甲烷、一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其生成量的范围分别为:1.85-52.5、1.31-183、1.32-194、0.19-15.8、0.22-118、0.15-85.3和1.05-28.4μg/L。原水水质指标与DBPs生成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表明:HAAs与水体Chl-a浓度相关性最高(R2=0.75),与DOC浓度、NH3-N及1n(藻密度)的相关性次之,与TN和TP的相关性较差。THMs的生成量与水体中DOC浓度相关性最高(R2=0.87),与水体N/P的相关性最差(R2=0.27)。按照污染物暴露量计算模型,确定了不同人群的日均暴露量。当水体Chl-a浓度范围为21.40-195.6μg/L时,成人对MC-LR、THMs、HAAs的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3.14×10-6~1.11×10-4、2.04×10-4~1.17×10-2、7.94×10-5~3.81×10-3μg/kg·day;儿童对MC-LR、THMs、HAAs的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1.10×10-5~3.89×10-4、7.15×10-4~4.44×10-2、2.78×10-4~1.33×10-2μg/kg·day。采用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表征方法,表征了不同水华污染水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当水体中Chl-a浓度范围属于21.4-195.6μg/L时,水华非致癌风险值随Chl-a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健康风险值介于0.17-4.39之间。水华致癌风险级别介于1.26×10-5-9.25×10-4/a之间。界定了3个不同的水华健康风险级别,当水体中Chl-a浓度低于80μg/L时,为无风险级;介于80-120μg/L时,为低风险级;高于120μg/L时,为高风险级。饮用水源地水华健康风险评价不仅采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手段,指导饮用水源地管理的一个新尝试,也是污染物急性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朱秋鸿,黄金祥,杨丽莉,白莹,李培英,王建峰,李冬梅,朱宝立,孟聪申,张福刚[7](2011)在《保护氯乙酸接触者健康 规范急性氯乙酸中毒诊断治疗——《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出台》文中提出氯乙酸(Monochloroacetic acid,MC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精细化工原料。在医药、染料、农药、香料、树脂、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每年总产量约400万吨。因急性氯乙酸中毒病程
白莹,朱宝立,王建锋,秦宏,张恒东[8](2010)在《某省生产使用氯乙酸情况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江苏省生产使用氯乙酸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氯乙酸致化学灼伤和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7年"江苏省化学毒源普查数据库"氯乙酸企业数据,分析生产使用氯乙酸企业分布、接触人数、防护等情况。结果全省生产使用氯乙酸企业有43家企业,接触氯乙酸作业工人374人。盐城、南通、无锡、常州4个城市共存有3l家氯乙酸使用企业(72.1%),共266人(71.1%)。氯乙酸的生产使用量年均9850.2吨。41.9%的氯乙酸企业缺乏冲淋器等应急处置设备。结论盐城、南通、无锡和常州4市是氯乙酸危害防护工作的重点地区,应急防护问题比较突出,需亟待改进。
朱秋鸿,黄金祥,孟聪申[9](2009)在《急性氯乙酸中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氯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的皮肤吸收,引起脑、心、肝、肾和肺等多脏器损害;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急性氯乙酸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临床以清除毒物、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王彤,杨丽莉,李雅婷[10](2009)在《氯乙酸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氯乙酸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对石家庄辖区内氯乙酸生产厂家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对既往患者追踪、回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氯乙酸经呼吸道或皮肤吸收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结论氯乙酸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有影响,尤其是在高浓度氯乙酸环境中作业,氯乙酸经呼吸道或皮肤吸收后危害更大。职业危害控制的关键点是工作场所氯乙酸浓度要符合国家标准,工人工作时应穿防护服。
二、一起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功抢救氯乙酸灼伤合并急性重度中毒患者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治疗与转归 |
3讨论 |
(2)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职业分布及接触浓度 |
2.2 灼伤面积及潜伏期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3.1 关于发病情况 |
3.2 关于创面处理 |
3.3 关于治疗和防护措施 |
(3)某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某公司年产4万t氯乙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类比项目的类比资料。 |
1.2 方法采用类比法对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预测接触水平及评价。 |
2 结果 |
2.1 原辅材料及产品主要原辅材料为氯气、氢气、醋酸及醋酐,产品为氯乙酸。 |
2.2 主要工艺流程 |
2.3 类比项目调查 |
2.3.1 类比项目选择 |
2.3.2 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
2.3.3 类比项目职业健康监护 |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2.5 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
2.6 预测接触水平类比项目冷冻站和循环水站负责全厂的冷冻水和循环水供应,该项目的冷冻站主要负责该氯乙酸项目的冷冻水和循环水供应,生产规模小。该项目拟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风机、泵等设备产生的噪声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设备安装时采取减振措施。由类比项目类推并结合该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预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作场所中氯气、氯化氢、氯乙酸浓度及工人接触的噪声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 |
3 讨论 |
3.1 评价 |
(5)间歇法氯乙酸生产过程氯化工艺自动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氯乙酸工艺生产现状 |
1.2.1 国外氯乙酸工艺生产现状 |
1.2.2 国内氯乙酸工艺生产现状 |
1.2.3 河北省氯乙酸工艺生产现状 |
1.3 氯乙酸企业自控技术现状 |
1.3.1 国内氯乙酸企业自控技术现状 |
1.3.2 河北省氯乙酸企业自控技术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
2.1 氯化反应机理 |
2.1.1 乙酸的化学性质 |
2.1.2 氯化反应历程 |
2.1.3 氯乙酸反应过程呈现的特点 |
2.2 氯化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
2.2.1 危险化工工艺的判定 |
2.2.2 氯化反应工艺危险特点分析 |
2.2.3 项目涉及危险化学品物性数据 |
2.2.4 氯化反应过程危险因素分析 |
2.3 工艺危险程度分析 |
2.4 氯乙酸行业安全事故案例原因分析 |
2.4.1 氯乙酸氯化岗位玻璃冷却器爆炸事故 |
2.4.2 醋酸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
2.4.3 氯乙酸泄漏中毒事故 |
2.4.4 浙江省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 |
2.4.5 氯气泄漏事故 |
2.4.6 其它氯乙酸安全事故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氯化反应过程自控方案确定 |
3.1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及实施可行性分析 |
3.1.1 国家文件要求的工艺自控及安全设施分析 |
3.1.2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及实施可行性 |
3.1.3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及实施可行性 |
3.1.4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及实施可行性 |
3.2 氯乙酸工艺自控方案选择 |
3.2.1 自动控制总体方案 |
3.2.2 自控方案选择 |
3.3 工艺控制过程描述 |
3.4 控制系统设备配置 |
3.4.1 压力表、温度表选择 |
3.4.2 调节阀选择 |
3.4.3 可编程控制器(PLC 系统)选择 |
3.4.4 组态软件 |
3.4.5 工控机 |
3.4.6 UPS 备用电源选择 |
3.4.7 冗余设置 |
3.4.8 泄压装置 |
3.5 自动化完备度 |
3.5.1 反应釜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联锁 |
3.5.2 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 |
3.5.3 搅拌的稳定控制 |
3.5.4 进料缓冲器 |
3.5.5 紧急进料切断系统 |
3.5.6 安全泄放系统 |
3.5.7 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
3.5.8 仪表供电及供气 |
3.5.9 仪表配线及接地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生产效果 |
4.1 设计控制 |
4.1.1 氯化反应釜控制原则 |
4.1.2 异常情况处理 |
4.2 生产控制情况 |
4.2.1 主反应釜生产控制 |
4.2.2 氯化反应操作步骤 |
4.3 试生产效果 |
4.4 改进方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指标评价和社会效益分析 |
5.1 自控仪表设备汇总及投资 |
5.2 经济效益 |
5.3 社会效益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醋酸的危险有害特性表[45-48] |
附录 B 氯气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附录 C 硫磺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附录 D 二氯乙酸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附录 E 氯乙酸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附录 F 氯化氢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附录 G 盐酸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饮用水源地水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饮用水源地水华概述 |
1.2.1 水华的定义 |
1.2.2 饮用水源地水华暴发事故 |
1.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步骤 |
1.3.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 |
1.3.3 国内外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1.4 藻类和藻毒素处理技术概述 |
1.4.1 水华污染水体水质特征 |
1.4.2 水处理工艺对藻及藻毒素的去除特性 |
1.5 饮用水源地水华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本文的创新点 |
1.6.4 技术思路 |
第2章 水华的人体健康危害识别 |
2.1 微囊藻毒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识别 |
2.1.1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特性分析 |
2.1.2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
2.1.3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 |
2.1.4 微囊藻毒素的人体健康危害 |
2.1.5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标准限值 |
2.2 消毒副产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识别 |
2.2.1 消毒副产物的分类、结构及性质 |
2.2.2 消毒副产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
2.2.3 消毒副产物的人体健康危害 |
2.2.4 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标准限值 |
2.3 小结 |
第3章 MCs和DBPs的检测方法研究 |
3.1 MCs的检测方法研究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水样的富集 |
3.1.3 色谱条件 |
3.1.4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3.1.5 加标回收试验 |
3.2 DBPs的检测方法研究 |
3.2.1 三卤甲烷的检测方法研究 |
3.2.2 卤乙酸检测方法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MCs和DBPs的“剂量-效应”关系 |
4.1 污染物急性暴露安全阂值(浓度)研究 |
4.1.1 非致癌物急性暴露安全阈值研究 |
4.1.2 致癌物急性暴露安全浓度研究 |
4.2 MCs的暴露“剂量-效应”关系 |
4.2.1 MCs的毒理学特征分析 |
4.2.2 MC-LR急性暴露的安全阈值 |
4.3 DBPs的暴露“剂量-效应”关系 |
4.3.1 DBPs毒理学特征分析 |
4.3.2 DBPs急性暴露安全浓度的确定 |
4.4 小结 |
第5章 MCs和DBPs的暴露评价 |
5.1 预氯化过程中MCs和DBPs的污染特征分析 |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2 预氯化过程中MCs的污染特征分析 |
5.1.3 预氯化过程中DBPs的污染特征分析 |
5.2 人体对MC-LR和DBPs的暴露量 |
5.2.1 MC-LR的暴露途径 |
5.2.2 DBPs的暴露途径 |
5.2.3 暴露量计算模型 |
5.2.4 不同人群暴露量的计算 |
5.3 小结 |
第6章 水华健康风险表征及预警阈值 |
6.1 水体中污染物急性与慢性健康风险评价的差异性 |
6.2 水华健康风险表征方法 |
6.2.1 水华非致癌风险表征方法 |
6.2.2 水华致癌健康风险表征方法 |
6.3 水华健康风险表征 |
6.3.1 水华非致癌健康风险表征 |
6.3.2 水华致癌健康风险表征 |
6.3.3 健康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 |
6.4 水华人体健康预警阈值及风险管理 |
6.4.1 基于人体健康的水华健康风险分级 |
6.4.2 基于人体健康的水华预警阈值 |
6.4.3 饮用水源地水华健康风险管理建议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9)急性氯乙酸中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性质 |
2 接触机会 |
3 毒理 |
3.1 毒性 |
3.2 毒代动力学 |
3.2.1 吸收 |
3.2.2 分布 |
3.2.3 排泄 |
3.3 中毒机制 |
4 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
5 急性中毒处理 |
5.1 防止氯乙酸继续吸收和促进排出 |
5.2 对症和支持治疗 |
5.3 灼伤创面处理 |
5.4 解毒剂的应用 |
(10)氯乙酸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与结果 |
1.1 企业职业卫生调查 |
1.2 氯乙酸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
1.3 氯乙酸中毒患者的回顾调查 |
2 讨论 |
四、一起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功抢救氯乙酸灼伤合并急性重度中毒患者1例报道[J]. 邵文勇,王翠玲,尚波.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06)
- [2]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J]. 朱秋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18)
- [3]某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 赵相云,郭新华,尼佳乐.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6(05)
- [4]慢性氯乙酸接触对作业工人肺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孟涛,贾强,苗盼盼,沈美丽,牛勇,戴宇飞.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09)
- [5]间歇法氯乙酸生产过程氯化工艺自动化方案设计[D]. 李静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13(S2)
- [6]饮用水源地水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 罗锦洪.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7]保护氯乙酸接触者健康 规范急性氯乙酸中毒诊断治疗——《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出台[J]. 朱秋鸿,黄金祥,杨丽莉,白莹,李培英,王建峰,李冬梅,朱宝立,孟聪申,张福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1(03)
- [8]某省生产使用氯乙酸情况的调查[J]. 白莹,朱宝立,王建锋,秦宏,张恒东.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0(10)
- [9]急性氯乙酸中毒研究进展[J]. 朱秋鸿,黄金祥,孟聪申.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04)
- [10]氯乙酸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J]. 王彤,杨丽莉,李雅婷. 职业与健康,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