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私旧家电莫购买(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遥[1](2019)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电器产品的普及一方面给公众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日益严峻的电子废物污染问题,目前,我国急需完善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本文界定了电子废物的概念、特征和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梳理了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考察了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其成功的治理经验,得出了健全源头预防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和补充防范电子废物越境转移制度四方面启示。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立法中健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建设三方面建议。
王昭昭[2](2016)在《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快时尚观念的影响下,居民衣物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更新数量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回收和处理大量的废旧衣物,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当前政府对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管理存在消化渠道少,垃圾混装严重,回收后的废旧衣物流向境内外二手市场潜藏不小的经济与卫生隐患,走私废旧衣物垃圾猖獗,处理废旧衣物的非政府组织挂靠难,“废旧衣物再利用”社会接受度低等问题,认为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监管职能存在重叠与脱节并存的现象、政策宣传低效、激励机制不健全。因此,本文以善治为理论基础,提出我国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系统中政府、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公众各方的责任,探讨构建基于“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善治模式。同时,为政府提出一系列管理建议,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
曹进冬[3](2013)在《由惑生祸的“洋垃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海关在世界海关组织框架下倡议发起的第三期"大地女神行动"于今年10月7日至11月25日进行,重点打击从欧洲、北美洲等废物出口地向亚太地区走私有害废物的不法行为。该行动是中国海关今年年初开展的以打击"洋垃圾"为重点的"绿篱"专项行动在国际执法合作平台的延伸。截至目前,"绿篱"行动立案侦办"洋垃圾"走私案件54起,查扣废电瓶、废矿渣、废涂料、废轮胎、旧衣服等"洋垃圾"3.35万吨。
钱俊生,刘向群[4](2012)在《选择资源再生战略意义深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既要体现在生产方式上,也要体现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世界各国按不同国情、不同发展时期,选择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策略,我们称之为资源战略。这一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开采型"——勘探、钻井,向地壳深层要资源;第二类是"储备型"——封存本国仅有的资源,开采别国的资源,如在"全世界找石油";第三类是"再生型"——收集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丢弃的"废物","再回收"与"再制造",这是应对资源短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重视选择资源再生战略,意
王红征[5](2012)在《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处在经济高速成长重要阶段的中国,每一个举动都与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西方世界的崛起是以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消耗世界资源的80%以及污染环境为条件的。如今,同样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也要“崛起”,那么按照西方经验,中国也一定要争夺世界资源和污染环境。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学派上升为主流学派。它们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本”为主体、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方式、以获取资本高额利润为目标、以不惜牺牲人类利益和自然环境为手段的生产方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初始期就不得不为发达国家已经造成的问题“埋单”。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硫压缩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排放空间,使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限制和困难。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西方垄断资本集团一直在把污染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发展不仅付出了巨大环境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还付出了巨大经济成本和高昂的金融外汇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现状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已经难以为继了;低成本出口战略和以低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难以继续为继;收入分配不公、国内市场发展不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可以肯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经济体、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选择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相结合的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了从节约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到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飞跃;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选择了资源节约的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了从单纯的环境卫生措施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转变,并用循环经济指导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建设;美国发展循环经济选择了重视环保的指导模式。因此,必须坚持从基本国情,在坚持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成果,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创新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循环经济研究者至今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自然、人类自身、人类活动、社会、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统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劳动、活劳动、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循环经济学科学阐释人类活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层次地揭示了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活动如何借助生产方式转换为经济活动、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如何借助经济学范畴建立循环经济理论框架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逻辑方法。第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全面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革命同经济增长模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思路。第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循环的理论为在市场经济框架下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直接可参考的理论模式。资本循环就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各种形式的资本循环中惟一能够直接承载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关系的资本形式。第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不是承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永恒方式;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借助世界市场网络将其内部矛盾外溢,不仅造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而且造成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与矛盾;③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制造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至今依然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纽结。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集中,认识以人为本,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方法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在走用生态文明、信息化引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不管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多么严重,也不管我国保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的压力有多么巨大,摆在世界和中国面前最大的危机依然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借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低碳、增长目标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机理进行了较系统梳理;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借鉴前人观点,尝试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航天发展模式,提出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延伸分析。1.我国整个经济系统就像一个航天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像主推进器,动脉产业生态化和静脉产业资源化就像航天器的二个助推器,实施的途径就像助推器与船体的连接机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像航天器的运行轨道。2.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系统阐述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实施途径。3.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借鉴德国经验提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4.从科学发展观入手,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措施。未来中国时刻都要清醒:当代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既是占总人口20%的西方人在占有全球80%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了工业化的世界,又是80%的人在占有20%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的世界,还是当代80%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和全球100%人民的子孙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王惠浪[6](2012)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资源和能源浪费等问题,电子废弃物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对电子废弃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较晚,在电子废弃物问题上我国已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但尚未建立起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等行为以市场驱动和自发性为主,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因受利益的驱使,缺乏相应规范和引导,而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分析我国目前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现状和立法现状,总结特点和不足,在借鉴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各主体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置方式和途径,建立我国电子废弃物强制回收制度,以及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相关法律制度,以期建立起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实现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钱俊生,刘向群[7](2011)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确立资源再生产业战略》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既要体现在生产方式上,也要体现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国情、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策略,我们称之为资源战略。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开采型"资源战略——勘探、钻井,向地壳深层要资源;第二类是"储备型"资源战略——封存本国
陈国兵[8](2010)在《政府与企业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逆向物流作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越来越普及,且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废旧家电的数量也日益增多。而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作为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在逆向物流发展的初期,政府是推进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发展的主体,企业是实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具体实施者,但双方的最终目标是不相同的,政府是以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企业的最终目标则是利益最大化,双方作为不同利益的代表主体,必将导致博弈行为的发生。本文以政府和企业为博弈参与方,首先进行了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系统分析,对政府在逆向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将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分为构建和运营两个时期。针对构建时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单阶段的博弈,文中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推导出政府应采取何种措施促使企业去构建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针对运营时期,政府和企业应从长远目标来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处理进行考虑,文中采用了重复博弈对问题进行描述,得出各自的总收益,并推导出政府在给出何种补贴的情况下企业会积极进行废旧家电回收。根据上述模型的推导结果,文章以废旧电视为例,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并依据结果对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发展中政府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从法律法规、财政补贴、生产责任延伸和环保宣传等几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王蕊[9](2010)在《“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解读及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的政策解读,对该政策拉动内需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以循环经济的视角对其中具体回收体系模式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蕊[10](2010)在《废旧家电回收经济学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而且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因此,我国的废旧家电保有量进入高峰时期。经过合理的处理,废旧家电可提炼出大量的可再利用资源和材料,如不经环保处理,废旧家电中的毒害物质则将危害环境,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废旧家电回收系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政府2009年6月颁布实行的《废旧家电以旧换新条例》为研究背景,对我国目前的家电回收行业目前的状况、遇到的瓶颈、政策的实施效果反馈从回收环节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才能使该行业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之后,就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本文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的方法给出了最优废弃物处理量和回收环节最大利润的求解方式,并结合我国家电废旧行业的具体情况针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建议和措施。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了国内家电企业在回收领域的成功案例,可供国内家电生产企业进行借鉴。
二、走私旧家电莫购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私旧家电莫购买(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
(一)电子废物的概念和特征 |
1.电子废物的概念 |
2.电子废物的特征 |
(二)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 |
2.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特征 |
二、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 |
1.法律 |
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3.政策和技术规范 |
(二)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1.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
2.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
3.有效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
三、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 |
1.欧盟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 |
2.美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现状 |
3.日本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现状 |
(二)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四、完善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在立法中健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 |
1.健全源头预防制度 |
2.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3.建立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 |
4.补充防范电子废物越境转移制度 |
(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
(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善治与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 |
第一节 善治的基本内涵 |
一、善治的概念 |
二、善治的思想渊源 |
三、善治兴起的背景 |
四、善治的衡量标准 |
第二节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实现善治的必然性 |
一、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必然要求 |
二、市场机制优化的必然要求 |
三、公民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的善治要求 |
一、法治性 |
二、责任性 |
三、参与性 |
四、有效性 |
第二章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存在的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问题分析 |
一、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渠道狭窄 |
二、垃圾分类有名无实严重影响废旧衣物的归类 |
三、废旧衣物流向境内外二手市场潜藏不小的经济与卫生隐患 |
四、“废旧衣物洋垃圾”依然猖獗危害严重 |
五、处理废旧衣物的非政府组织挂靠难、负担重 |
六、“废旧衣物再利用”社会接受度低 |
第二节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政府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法律法规与规范标准缺失 |
二、监管机构重叠与脱节并存 |
三、宣传力度不够、效率低下 |
四、政策环境不佳、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三章 国内外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经验借鉴 |
一、以完善的政策法规为依据 |
二、以系统化运作为支撑 |
第二节 国内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 |
一、香港:善用民间慈善力量 |
二、上海:政企合作回收 |
第四章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的原则、模式和举措 |
第一节 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 |
一、立法先行原则 |
二、因地制宜原则 |
三、市场主导原则 |
四、多方参与原则 |
第二节 搭建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善治模式 |
一、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善治模式 |
二、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善治模式各方责任定位 |
第三节 实现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善治目标的举措 |
一、健全法律法规夯实管理基础 |
二、理顺管理关系实现工商管理部门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 |
三、完善激励政策发展市场活力 |
四、培育市场多元要素打破既有路径依赖 |
五、“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厚植支撑抓手 |
六、加强平台建设突破信息瓶颈和藩篱 |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认同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由惑生祸的“洋垃圾”(论文提纲范文)
“洋垃圾”之来龙去脉 |
以邻为壑转嫁污染 |
弱不胜风的巴赛尔公约 |
“引财”还是“招灾” |
破解“洋垃圾”困局 |
结语 |
(4)选择资源再生战略意义深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状 |
二、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资源再生产业落后 |
2. 进口渠道不畅 |
三、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对策 |
1. 改变“线性经济”背景下的传统观念 |
2. 建议建立全球物资回收系统 |
3. 建立和完善符合经济规律的产业链 |
(5)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的出发点 |
(二)具体研究思路 |
(三)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追溯 |
一、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环保的思想、观点 |
(一)“人与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环保观价值观 |
(二)“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演变 |
二、西方的环境运动到与循环经济 |
(一)环境运动的初兴:资源保护运动 |
(二)环境运动的再起:卡逊和世界地球日 |
(三)现代环境运动的高潮:绿党与激进环境运动 |
(四)西方社会的环境思潮 |
三、小结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依靠自然界” |
(二)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媒介 |
(三)人同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变换——依靠劳动 |
(四)小结 |
二、马恩在分析生产一般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 |
(二)一般财富生产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
三、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循环经济相关问题 |
(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剥削劳动力、过度利用资源环境 |
(三)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科技带来的增值 |
(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循环中不变资本的节约 |
(五)“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与循环经济 |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给我们的指导和启示 |
五、小结 |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第一节 《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一、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原则 |
(一)主要内容 |
(二)重要原则 |
二、《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先声 |
(一)《资本论》中的三个系统 |
(二)《资本论》中的“3R”思想 |
(三)《资本论》中的“循环”思想 |
(四)《资本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运行一般机理 |
一、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二、外部性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三、资源定价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四、公共物品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五、代际分配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六、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七、政府干预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政府干预理论 |
(二)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
(三)效益理论与政府干预 |
八、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变迁理论 |
(二)技术变迁与循环经济 |
(三)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 |
九、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社会分工理论 |
(二)社会分工与循环经济运行 |
十、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
(二)产业价值链与循环经济运行 |
第四章 循环经济运行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应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
一、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
(一)发展历程 |
(二)法律体系 |
(三)政府支持 |
(四)中介组织 |
(五)实施效果 |
(六)未来方向 |
(七)经验总结 |
二、日本循环经济实践 |
(一)发展历程 |
(二)法律体系 |
(三)角色定位 |
(四)实施途径 |
(五)政策措施 |
(六)经验总结 |
三、其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
(一)美国社区中的契约安排模式 |
(二)芬兰的公众参与模式 |
(三)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难点与实证分析 |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与现状 |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动因 |
(二)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
(一)主要难点与障碍因素分析 |
(二)解决与推进措施 |
三、对目前循环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二)工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三)试点城市——贵阳的典型实践 |
(四)试点省——辽宁的典型实践 |
四、总结 |
第五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与定位 |
第零节 |
一、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
(一)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
(二)经济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 |
(三)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 |
二、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三、航天发展模式的构建 |
(一)模式的产生过程 |
(二)航天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
(三)航天模式的主要特点 |
(四)航天模式的推进流程 |
第一节 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 |
一、生态农业的实现 |
(一)生态农业的实施 |
(二)单个农户的实现途径 |
(三)农业产业生态园的实现途径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二、生态工业的实现 |
(一)生态工业的实施 |
(二)企业的实现途径 |
(三)园区的实现途径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三、生态服务业的实现 |
(一)服务主体生态化 |
(二)服务途径清洁化 |
(三)消费模式绿色化 |
(四)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 |
第二节 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 |
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 |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运作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 |
(一)废旧家电处理的现状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与推进措施 |
一、全国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 |
二、确立静脉产业的产业地位 |
三、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
四、从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宏观导向 |
五、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
六、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电子废弃物的法律界定及特征 |
(一) 电子产品及电子废弃物的法律界定 |
(二) 电子废弃物的特征 |
二、国内外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现状 |
(一)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实践和状况 |
(二)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现状 |
1、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主要方式 |
2、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的特点 |
3、国内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情况 |
4、我国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规范 |
三、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统一的回收体系,回收处置以自发性为主 |
(二) 各主体回收义务不明确 |
(三) 政府导向性不强,监管不力 |
(四)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法律规范不完善 |
四、构建和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建议 |
(一) 明确主体义务和责任 |
1、生产者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责任 |
(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2) 生产者的范围 |
(3) 明确我国生产者的责任 |
2、政府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职责 |
(1) 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
(2) 政府职责的内容 |
3、消费者的义务 |
(二) 建立强制回收制度 |
1、制定强制回收名录 |
2、确定强制回收制度的主体 |
3、强制回收制度的责任追究 |
(三) 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方式 |
1、国外主要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方式 |
2、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的构建 |
3、回收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
(四) 完善电子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 |
1、国外的处理方式 |
2、确定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
(五) 构建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付费机制 |
1、主要付费方式 |
2、构建我国付费机制 |
(六) 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相关制度 |
1、确立再利用标准、标识制度,规范二手市场 |
2、实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从业资质认证制度 |
3、实行产品环境标识的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政府与企业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废旧家电的政策研究 |
1.2.3 有关博弈论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分析 |
2.1 逆向物流概述 |
2.1.1 逆向物流概念 |
2.1.2 逆向物流的特征 |
2.1.3 逆向物流流程 |
2.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构成要素及目标 |
2.2.1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构成要素 |
2.2.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的目标 |
2.3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特点及现存问题 |
2.3.1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特点 |
2.3.2 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中现存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政府与企业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作用分析 |
3.1 政府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中的作用 |
3.1.1 资源配置 |
3.1.2 市场监管 |
3.1.3 公共服务 |
3.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企业分析 |
3.2.1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企业的行为特征 |
3.2.2 影响企业行为的因素 |
3.2.3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阶段 |
3.3 本章小结 |
4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构建时期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简介 |
4.1.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4.1.2 博弈的分类 |
4.1.3 相关均衡的概念 |
4.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构建时期的静态博弈 |
4.2.1 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4.2.2 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 |
4.2.3 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
4.2.4 博弈结果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运营时期的博弈分析 |
5.1 重复博弈的基本概念 |
5.1.1 重复博弈的定义 |
5.1.2 重复博弈的基本要素 |
5.2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运营时期的重复博弈 |
5.2.1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阶段博弈 |
5.2.2 逆向归纳法求解阶段博弈 |
5.2.3 触发策略下组成的重复博弈 |
5.2.4 重复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
5.2.5 重复博弈的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推进策略探讨 |
6.1 废旧电视的环境效益和政府治理成本分析 |
6.1.1 环境效益分析 |
6.1.2 政府治理成本分析 |
6.2 废旧电视逆向物流的经济成本收益分析 |
6.2.1 测算条件 |
6.2.2 数据计算 |
6.2.3 测算结果 |
6.3 政府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中的推进策略 |
6.3.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
6.3.2 财政补贴机制 |
6.3.3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6.3.4 环保宣传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解读及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废旧家电回收行业的现状 |
2 国内外政府对于家电回收行业的措施比较 |
3 “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解读及经济学分析 |
3.1 政策解读 |
3.2 经济学分析 |
4 家电回收行业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
(10)废旧家电回收经济学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选题意义 |
1.2 废旧家电回收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循环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1.2.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理论研究综述 |
1.2.3 废旧家电回收行业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逻辑架构 |
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及内容 |
2.1.2 循环模式的三个层次 |
2.1.3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 |
2.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理论 |
3 国外家电回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美国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经验 |
3.2 日本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经验 |
3.3 德国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经验 |
3.4 各国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4.1 我国政府针对家电回收行业颁布的法规政策 |
4.2 废旧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
4.2.1 废旧家电来源 |
4.2.2 废旧家电的回收渠道 |
4.2.3 废旧家电的去向 |
4.2.4 我国现有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的特点 |
4.3 政府对建立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所做出的尝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废旧家电“以旧换新”模式解析及评价 |
5.1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 |
5.2 废旧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提出 |
5.3 《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解读 |
5.4 针对《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的经济学分析 |
5.5 《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实施反馈 |
5.5.1 以旧换新政策取得的成果 |
5.5.2 以旧换新政策存在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6 废旧家电回收体系设计 |
6.1 现有回收体系分析 |
6.1.1 消费者 |
6.1.2 生产商 |
6.1.3 零售商 |
6.1.4 拆解处理企业 |
6.1.5 专业回收企业 |
6.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6.2.1 实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必要性 |
6.2.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经济学分析 |
6.3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的回收体系的构建 |
6.3.1 直接承担行为义务的模式 |
6.3.2 责任转嫁的生产者责任组织模式 |
6.3.3 责任转嫁的基金模式 |
6.3.4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方式比较 |
6.3.5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的回收体系的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家电企业案例介绍 |
7.1 海尔集团 |
7.1.1 海尔的绿色战略 |
7.1.2 海尔的废旧家电回收活动 |
7.2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废旧家电回收行业问卷调查 |
致谢 |
即将发表论文目录 |
四、走私旧家电莫购买(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徐嘉遥.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管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王昭昭.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3]由惑生祸的“洋垃圾”[J]. 曹进冬. 青海科技, 2013(05)
- [4]选择资源再生战略意义深远[J]. 钱俊生,刘向群.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08)
- [5]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 王红征. 河南大学, 2012(09)
- [6]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制度研究[D]. 王惠浪. 海南大学, 2012(04)
-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确立资源再生产业战略[A]. 钱俊生,刘向群. 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1
- [8]政府与企业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D]. 陈国兵.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9]“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解读及经济学分析[J]. 王蕊. 江西农业学报, 2010(02)
- [10]废旧家电回收经济学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蕊.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