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alance Analysis of Profit and Loss on Exploiting Coal-Bed Gas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华[1](2021)在《寺河区块煤与煤层气协调开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煤层气与煤协调开采的评价方法,确定煤层气生产井作业制度以及其开采效益成本边界和煤层气井经济下限产量,指导制定合理的开发措施,提高采气井最佳使用时间区段。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了煤层气开采经济评价方法,并对寺河区块煤层气开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经济评价模型,指导煤层气井田产量和采气井服务年限评价,降低实际开采风险程度;采用计算动态经济下限日产量的方法预测寺河区块煤层气开发单井服务年限在14~15 a,较合理地反映了寺河区块煤层气的实际效益,达到降低实际开采风险程度的目的。
程倩[2](2020)在《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文中认为针对金达煤矿采掘接续紧张的问题,本文采用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八采区的准备方式和区段巷道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八采区开采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八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和现有的生产系统情况及矿井与集团公司盈亏平衡点的要求,确定了八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和采煤工作面数目。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采区准备方式,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选择了最优的采区准备方式,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采区准备方案。(2)针对金达煤矿八采区煤层的顶板岩石条件,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对小煤柱护巷、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和预裂成拱沿空留巷三种巷道布置方式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时,顶板的下沉量和应力状态在三种布置方式中是最小的。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三种方案增加的成本进行了计算,得出预裂成拱沿空留巷的吨煤成本和投资总额最小,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判断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都是最优的研究结论。(3)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工程经济评价: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投资风险可视化分析软件,采用该软件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投资风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八采区的投资是可行的。
张文宏[3](2020)在《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文中提出贵州省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大省,但因煤层透气性较差,抽采困难,矿区瓦斯抽采和利用能力低。研究煤矿瓦斯(煤层气)区域抽采和利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区域瓦斯抽采和利用水平,对于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调研、市场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对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赋存与分布特征、抽采利用技术、市场需求与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盘江矿区瓦斯含量梯度为0.0352~0.0844m3/t.m,煤层瓦斯压力在0.50~5.76MPa之间,瓦斯含量为3.69~28.77m3/t,煤层透气性系数为3.485×10-4~67.586m2/(MPa2·d),瓦斯(煤层气)储量丰富,但抽采难度大。矿区已建成抽采系统能力达14433m3/min,已建成利用系统满足区域利用需求,发展前景良好。(2)盘江矿区煤层气资源总量746.9亿m3,可抽采量426.6亿m3,前期大于6%的纯瓦斯为24100万m3/a,后期抽采量大于6%的纯瓦斯为35130万m3/a。抽采持续期限长、产量稳定,有利于区域综合利用。区域对瓦斯(煤层气)利用需求旺盛、建设条件良好,市场前景广阔。(3)盘江矿区煤层气利用工程分区进行,区内高浓度瓦斯联网民用,剩余部分装机发电。依托矿井瓦斯抽采站附近建设的瓦斯发电厂利用低浓度瓦斯和民用剩余的瓦斯发电,推荐使用500kW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瓦斯发电规模为前期安设98台500 kW发电机组,后期安设增至158台500 kW发电机组。(4)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利用工程总投资78266.72万元,前期利用工程总投资48203.20万元。利用工程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9.81%,大于基准收益率8%,财务净现值税后为8457万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该利用工程的实施,年利用煤层气量的等价标煤为15.34万tce/a,等价标煤为31.38万tce/a。瓦斯利用率为71.93%,年削减瓦斯排放量25269万m3,每年可减少SO2排放量7788t,减少烟尘排放量9892t,减少CO2当量排放量430万t。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利用工程建设和生产后有利于矿区各矿井达到以煤层气利用促进煤层气抽采,以煤层气抽采保矿井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保证矿区各矿井掘进及采煤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瓦斯事故多发势头,最终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除此之外,利用工程的建设会促进当地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运输业、建筑安装行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改善当地财政状况,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文化,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社会效益良好。
田玉川[4](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宁龙[5](2019)在《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油气能源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能源。当前国内油气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加新的地质储量,提高油气产量。勘探开发经济评价作为勘探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油田勘探开发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勘探开发经济评价有助于油田及时把握勘探开发的经济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高采出,产量递减较快,加之油价的低迷不振,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取得。为此,油田企业有必要从勘探开发全流程视角,分析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建立一体化经济评价体系,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以客观评价油田勘探开发现状,找出不足,获得针对性的效益提升对策,支持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综合评价等方法,开展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了油田勘探开发的经济特性以及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油田经济评价现状,发现主要存在当前评价偏于项目评价、偏于事前评价、偏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依次经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按照构建原则与思路,通过专家调查与统计筛选,最终确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融合单一评价模型、事前事后检验和组合评价模型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其中,指标赋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以及熵值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单一评价模型包括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评价、TOPSIS评价三种模型;组合评价模型包括简单平均、熵权、最满意、偏移度和Shapley值等。同时,结合组合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油田聚类分析、分类规则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深入分析方法。(3)通过胜利油田43个油田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将43个油田划分为8类区域;给出了三条分类规则,说明了生产经营评价对总体评价的重要性;分别分析得到影响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经济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结合每类区域的特点提出了胜利油田提高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对策。(4)提出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制定配套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较为全面、一致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各自独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构建了油田(区块)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方面,融合了资源、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等效益测度维度,包括3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一致性的指标体系基础。(2)建立了系统、顺序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即单一评价→事前检验→组合评价→事后评价的基本范式,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模型建模思路与步骤。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比较客观的集成化方法体系。(3)建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结果的深层次挖掘分析模型,包括聚类分析、基于粗糙集的分类规则分析以及基于偏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为油田(区块)的共类分析、提升经济效益的重点对策提出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导向。
王乾雅[6](2018)在《XX集团TDI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TDI产品性能良好,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量大,XX集团成功投资TDI项目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而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产品市场需求、生产技术、经济盈利能力和社会效益分析,对各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全层次、全覆盖式的综合评价。因此利用经济可行性研究对XX集团TDI项目进行分析可以判别出该项目投资是否可行,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TDI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发展历程、现状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XX集团实际分析TDI项目的需求、目标市场并预测未来5年市场规模,发现TDI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估算了TDI项目投资费用、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证明TDI项目销售收入高于成本,有盈利能力;利用净现值分析、内部收益率和动态财务指标和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财务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探讨,发现XX集团TDI项目盈利能力强,值得投资;使用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对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考察TDI项目的抗风险能力,TDI项目盈亏平衡点为42.11%,销售价格敏感性最高、临界点为90.84%(内部收益率取12%);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主要为环境、政策、劳动安全和经营风险,针对每种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经济可行性分析,表明TDI项目建成后各项财务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指标,即该项目通过经济可行性检验,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殷玉洁[7](2018)在《基于资源品级差异的煤层气补贴额度优化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的煤层气生产补贴政策没有考虑资源差异,使有限的补贴资金优先流向优质资源,甚至是不需要补贴就能盈利的资源。而相对较差的资源因得不到足够的补贴不能进入开发行列,导致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不同资源品级实施差异化补贴的设想。通过对影响煤层气资源价值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归集,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因素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选出了单井产量剖面形态、单井峰值(稳产)产量和煤层埋深作为划分资源品级的关键因素。剖面形态用于划分类别,峰值产量和埋深用于划分同一类别下的资源等级。然后,根据不同补贴水平下经济临界点(NPV=0)处峰值产量、煤层埋深与资源经济价值的线性关系构建资源(补贴)无差异曲线,利用无差异曲线建立以差异化补贴水平标识的煤层气资源品级划分方法。在煤层气资源品级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煤层气资源的外部效益,以已有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量化煤层气资源的外部效益。以资源产生的外部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和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煤层气资源品级差异的补贴额度优化方法,以确定不同品级煤层气资源所需的最优补贴额。
姜寿明[8](2018)在《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油砂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的大背景下,评估油砂项目投资的绩效,探索通过技术进步推动项目扭亏转盈、提高企业效益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并分析油砂项目投资风险。本文以中国某石油公司在加拿大的油砂项目为例,从油砂项目开发成本高、稳产期短,油砂行业作为新兴产业生产成本还未达到稳定阶段,技术进步及转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等特点入手,将经典的股利增长三阶段模型和H模型变形后用来描述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路径,修正了传统的净现值经济评价模型,通过设置合理的初始成本下降率、成本下降周期及单井峰值产量来定量研究不同国际油价、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的项目投资绩效。分析后发现,基准技术进步情景下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能显着提高项目净现值、降低盈亏平衡WTI价格;即使将初始成本下降率下调一半,成本下降时间缩减一半、或者将成本下降时间推迟10年,仍然能够使得项目在低油价情景下有效减少亏损甚至扭亏转盈;如果技术进步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会使项目净现值进一步提高,但盈亏平衡WTI价格却有可能不降反升,因此产量提升必须与成本降低(或油价上涨)同时作用才能产生正的效益。进一步,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三阶段-净现值模型与H-净现值模型的对应关系,从而多样化了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路径,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制定相应的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技术转化方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油价环境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管控风险和锁定收益。考虑到经济评价需要与风险评估相结合以及传统净现值法刻画不确定性风险的不足,本文从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产能约束风险四个方面,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油砂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发现项目可能面临较高的国际原油和稀释剂价格风险、通货膨胀率和环保政策变动风险、产量和运输成本变动风险,并针对性地给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张勇昌[9](2017)在《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层气开发历经二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在煤层气资源量探明程度、煤层气生成和成藏理论、聚集规律、勘探开发以及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切实进展。然而,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我国煤层气开发,依然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产业。煤层气开发涉及地质、钻井、排采、集输、市场等诸多方面,由于我国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储层存在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的问题,加之煤层气开发周期较长,煤层气开发风险一直严重影响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煤层气开发的风险性。为了保证煤层气开发实施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对煤层气开发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论文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的研究思想,旨在建立一套基于地质资源、勘探开采技术、经济运营、组织管理、社会环境效益为一体,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科学合理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体系中影响煤层气开发风险的关键因素对风险后果的影响,以及各关键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关系,研究煤层气开发风险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开发风险特征,建立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研究区实际数据对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能系统综合的对煤层气开发风险做出评价;建立的风险影响结构方程模型能客观的对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层气开发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煤层气开发风险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对煤层气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我国煤层气开发近二十年的发展中找出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分析研究煤层气开发风险的重点和特点。(2)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煤层气开发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开发资源、工程技术、经济运营、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6个方面开展研究,厘定了39个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及企业调研结果形成调查问卷。对征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影响煤层气开发风险后果的关键因素加以识别,识别出了对风险后果构成显着影响的7个关键因子,其中共包含32个二级指标因素变量,据此构建了导致煤层气开发风险后果发生的煤层气开发风险影响评价指标体系。(3)在比较了常用风险分析方法利弊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开发风险影响特点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的方法,分析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和演化动态机制。同时,对结构方程模型求解的算法进行了改进,运用改进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从而构建了与实际情况适配度较好、能够反映煤层气开发风险演化形成路径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基于模型对风险后果形成的路径以及关键因素影响的大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风险因素都对煤层气开发构成直接影响,进而导致风险后果产生;风险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某些风险因素会通过对其它风险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风险后果的大小。(4)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熵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组合赋权,既运用熵值法最大限度的将原始数据反应的煤层气开发实际情况体现了出来,又利用三角模糊数法考虑了煤层气开发专家的主观判断,还结合了结构方程模型对风险形成机制的科学分析。模型利用离差平方和最大原则优化组合赋权,增大了煤层气开发评价指标间的对比差异,使评价指标特征显示更突出,评价结果更清晰、可靠。模型充分体现了煤层气开发风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5)结合实际案例对煤层气开发风险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法,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进行详细分析,选择不同煤层气开发区块的多个煤层气开发案例进行对比计算,并对案例评价结果进行总体和个别风险的分析。从分析煤层气开发传统风险防范方法入手,运用风险路径关联影响的设计原理,建立了煤层气开发风险动态防范体系;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煤层气开发的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结合煤层气开发实际情况,提出风险防控的措施,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建议。
张全勇[10](2016)在《基于实物期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投资决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天然气资源较少,未来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煤层气作为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储量全球第三,我国煤层气产业起步于上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对于煤层气企业来说如何评估煤层气开发项目的价值以及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煤层气项目投资金额大、不可逆、回收期长,项目的不确定性高,以NPV为代表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由于忽视了项目投资过程中蕴含的战略灵活性和管理柔性,往往低估了项目的价值,进而导致错误的决策。本文将实物期权方法引入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分析过程,运用实物期权的方法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项目的价值评估以及投资时机选择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实物投资领域的应用;然后研究煤层气项目投资的特点,分析项目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指出了以NPV为代表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将实物期权方法引入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的必要性;在开发阶段,煤层气项目受技术不确定性影响减少,本文假定煤层气储量、地质条件、开发工艺与技术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已被基本掌握,则煤层气的价格成为影响项目价值的主要因素。假设煤层气的价格随机过程遵循几何布朗运动,利用B-S期权定价模型评估项目的价值,选择最优投资时机;本文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并绘制相关图像进行研究分析,计算出在最佳投资价格*P时的煤层气项目的价值,分析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可以进行的投资选择。当价格P(27)0P时,项目NPV价值小于零,企业应该放弃项目;当*0(27)?PPP时,企业可以选择等待,等价格达到最优价格时再进行投资;当*PP?时,企业应立即进行投资,此时可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同时也分析了不同投资时机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并将实物期权法下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与NPV法下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实物期权法适用性和科学性;最后对影响模型三个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物期权法既考虑了项目投资的时间价值,也考虑了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蕴含的战略灵活性和管理的柔性,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在我国,实物期权法的应用还比较少,希望本文提出的实物期权法能够给煤层气企业带来启发,将实物期权法应用到投资决策过程中,结合NPV法,进行科学准确地决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Balance Analysis of Profit and Loss on Exploiting Coal-Bed Gas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alance Analysis of Profit and Loss on Exploiting Coal-Bed Gas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寺河区块煤与煤层气协调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理论研究 |
1.1 经济下限产量的界定 |
1.2 动态经济下限产量模型构建原理 |
1.3 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分析模型 |
2 寺河区块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分析 |
2.1 寺河区块煤层气产能预测及产出规律数值模拟 |
2.2 煤层气井历史数据拟合分析 |
2.3 寺河区块产能预测 |
3 寺河区块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分析 |
3.1 单井静态经济下限日产量分析 |
3.2 单井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分析 |
4 结论 |
(2)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金达煤矿地质开采条件 |
2.1 金达煤矿概况 |
2.2 八采区概况 |
2.3 八采区地质条件 |
2.4 八采区煤层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3 八采区准备方式研究 |
3.1 八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分析 |
3.2 八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分析 |
3.3 八采区准备方案比选 |
3.4 采煤工作面布置 |
3.5 八采区工程量 |
3.6 本章小结 |
4 区段巷道布置技术经济分析 |
4.1 小煤柱护巷可行性分析 |
4.2 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
4.3 预裂成拱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
4.4 巷道布置方式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八采区开采经济合理性分析 |
5.1 工程经济评价 |
5.2 八采区开采投资风险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煤层气(煤矿瓦斯)国内外利用现状 |
1.2.1 国内外利用现状 |
1.2.2 国内外利用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矿区概况及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矿区概况及瓦斯赋存情况 |
2.2 矿区煤层气抽采情况 |
2.3 矿区煤层气利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矿区煤层气资源抽采利用条件分析 |
3.1 矿区煤层气资源储量分析 |
3.2 矿区抽采瓦斯规模及抽采瓦斯量分析 |
3.2.1 基于近几年瓦斯抽采量数据的矿区瓦斯抽采量预测 |
3.2.2 矿区瓦斯抽采量分析 |
3.3 矿区煤层气利用市场条件分析 |
3.4 利用工程外部建设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煤层气利用方案及规模分析 |
4.1 矿区煤层气利用方案的确定 |
4.2 煤层气民用规模 |
4.3 煤矿瓦斯发电规模 |
4.4 本章小结 |
5 利用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节能效果分析 |
5.3 环境效益分析 |
5.4 安全社会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
3.1.1 评价技术体系 |
3.1.2 地质选区评价 |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
3.3 钻探验证 |
3.4 成果综合分析 |
3.4.1 气测异常特征 |
3.4.2 含气性特征 |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
3.4.4 环保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
4.1.1 概况 |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
4.3.1 民用项目 |
4.3.2 发电项目 |
4.3.3 动力燃料 |
4.3.4 CNG与LNG |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
4.3.6 化工项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5.1 问题 |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
5.2 建议 |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问题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
1.2.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研究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经济评价理论的界定 |
2.1 经济评价的概念 |
2.1.1 经济评价的内容构成 |
2.1.2 经济评价的阶段划分 |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概念 |
2.2.1 勘探开发的界定及特征 |
2.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
2.3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系统构成与步骤 |
2.3.1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系统构成 |
2.3.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步骤 |
2.4 相关基础理论 |
2.4.1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4.2 系统理论 |
2.4.3 油藏经营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及其评价现状分析 |
3.1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 |
3.1.1 勘探开发的整体经济特性 |
3.1.2 勘探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油气开发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4 生产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分析 |
3.2.1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 |
3.2.2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的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4.2.2 指标筛选 |
4.3 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
4.3.1 油气勘探指标 |
4.3.2 油气开发指标 |
4.3.3 生产经营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5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
5.1 评价模型选取 |
5.1.1 基于单一方法的评价模型 |
5.1.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组合评价模型 |
5.2 指标权重确定 |
5.2.1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
5.2.2 指标的主观赋权 |
5.2.3 指标的客观赋权 |
5.2.4 指标的组合赋权 |
5.3 单一评价模型 |
5.3.1 模糊综合评价 |
5.3.2 灰色关联评价 |
5.3.3 TOPSIS评价 |
5.4 组合评价模型 |
5.4.1 简单平均组合评价 |
5.4.2 熵权组合评价 |
5.4.3 最满意组合评价 |
5.4.4 偏移度组合评价 |
5.4.5 Shapley值组合评价 |
5.5 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5.5.1 聚类分析 |
5.5.2 分类规则分析 |
5.5.3 偏相关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实例分析 |
6.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
6.1.1 胜利油田简介 |
6.1.2 评价对象选取 |
6.1.3 数据来源与总体特征 |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主观赋权 |
6.2.2 客观赋权 |
6.2.3 组合赋权 |
6.3 基于单一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
6.3.1 模糊综合评价 |
6.3.2 灰色关联评价 |
6.3.3 TOPSIS评价 |
6.4 基于组合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
6.4.1 油气勘探组合评价 |
6.4.2 油气开发组合评价 |
6.4.3 生产经营组合评价 |
6.4.4 总体组合评价 |
6.4.5 最优组合评价结果 |
6.5 最终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6.5.1 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
6.5.2 评价结果分类规则分析 |
6.5.3 评价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6.6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策 |
6.7 本章小结 |
7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 |
7.1 完善经济评价组织管理体系 |
7.2 规范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归集 |
7.3 制定经济评价制度体系 |
7.4 搭建经济评价信息共享平台 |
7.5 建立专业的经济评价人才队伍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8.1 结论 |
8.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XX集团TDI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含义与构成 |
2.2 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的定义与内容 |
2.3 常用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
2.3.1 财务评价方法 |
2.3.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XX集团TDI项目概况与市场分析 |
3.1 XX集团简介 |
3.2 TDI项目概况 |
3.2.1 项目建设背景 |
3.2.2 项目建设规划和技术方案 |
3.2.3 项目进度安排 |
3.3 TDI项目市场分析 |
3.3.1 市场需求分析 |
3.3.2 目标市场与竞争分析 |
3.3.3 市场规模预测 |
3.4 小结 |
第4章 XX集团TDI项目财务分析 |
4.1 项目投资和效益费用估算 |
4.1.1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1.2 项目销售收入估算 |
4.1.3 项目成本费用 |
4.2 项目财务指标评价 |
4.2.1 净现值分析 |
4.2.2 投资利润率分析 |
4.2.3 投资回收期分析 |
4.2.4 内部收益率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XX集团TDI项目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
5.1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5.1.1 盈亏平衡分析 |
5.1.2 敏感性分析 |
5.2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防范 |
5.2.1 风险因素识别 |
5.2.2 风险防范措施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资源品级差异的煤层气补贴额度优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目标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煤层气的相关概念及产业现状 |
2.1 煤层气的相关概念 |
2.1.1 煤层气资源评价 |
2.1.2 煤层气资源经济性及外部性 |
2.2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 |
2.2.1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及现行政策 |
2.2.2 煤层气补贴政策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层气资源品级的划分 |
3.1 现有煤层气资源分级方法及不足 |
3.1.1 单因素分级 |
3.1.2 综合分级方法 |
3.2 基于资源差异的煤层气资源分级方法 |
3.2.1 煤层气资源品级影响因素 |
3.2.2 煤层气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
3.2.3 煤层气资源分级因素选择 |
3.2.4 煤层气资源品级划分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效益要素分析及补贴额度优化 |
4.1 煤层气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 |
4.1.1 收入估算 |
4.1.2 投资估算 |
4.1.3 成本费用估算 |
4.1.4 税费估算 |
4.1.5 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 |
4.2 煤层气开发的外部效益评价 |
4.2.1 煤矿安全生产效益 |
4.2.2 温室气体的减排效益 |
4.2.3 保障能源安全的效益 |
4.2.4 煤层气开发综合外部效益 |
4.3 不同品级煤层气资源补贴额度优化 |
4.3.1 无补贴预算约束的补贴额度优化 |
4.3.2 有补贴预算约束的补贴额度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 |
5.1 煤层气资源品级划分 |
5.2 煤层气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外部效益评价 |
5.3 优化补贴政策模型计算各个资源品级的最优补贴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算例中补贴优化模型求解的MATLAB程序代码 |
致谢 |
(8)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计量分析 |
1.2.2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历程回顾 |
1.2.3 现有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总结 |
1.2.4 考虑技术进步的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
1.2.5 油砂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的模型构建 |
2.1 油砂项目开发技术梳理 |
2.2 产量递减模型 |
2.3 传统的净现值法经济评价模型 |
2.4 技术进步修正的净现值法经济评价模型 |
2.4.1 技术进步提高油气项目经济效益作用机制 |
2.4.2 三阶段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 |
2.4.3 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砂项目全生命周期供应成本分析 |
3.1 汇率和WTI价格的关系 |
3.2 油砂项目各项成本分析 |
3.2.1 资本支出 |
3.2.2 操作成本 |
3.2.3 矿税 |
3.2.4 企业所得税 |
3.2.5 排放成本和弃置费用 |
3.2.6 稀释剂和运输成本 |
3.3 油砂供应成本及组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模型在加拿大油砂项目中的应用 |
4.1 加拿大油砂项目参数设定 |
4.2 项目投产计划及产量变化情况 |
4.3 传统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3.1 项目现金流/净现值分析 |
4.3.2 油砂实际成本分析 |
4.4 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4.1 模型参数设置和估计 |
4.4.2 项目现金流对比分析 |
4.4.3 多技术进步情景盈亏平衡分析 |
4.5 三阶段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油砂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
5.1 经济风险 |
5.1.1 国际油价变动风险 |
5.1.2 天然气和稀释剂价格变动风险 |
5.1.3 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风险 |
5.2 政策风险 |
5.2.1 财税政策变动风险 |
5.2.2 环保政策变动风险 |
5.3 技术风险 |
5.3.1 产量变动风险 |
5.3.2 投资变动风险 |
5.4 产能约束风险 |
5.5 油砂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煤层气开发风险相关理论分析 |
2.1 煤层气开发的基本理论 |
2.2 煤层气开发风险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2.3 煤层气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煤层气开发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3.1 煤层气开发风险因素识别的原则与构成 |
3.2 煤层气开发风险因素阐述 |
3.3 煤层气开发风险因素探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EM的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机制研究 |
4.1 煤层气开发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 |
4.2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3 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路径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
5.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2 基于优化组合赋权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5.3 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实例研究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及分析 |
6.3 煤层气开发风险控制及应对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实物期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投资决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实物期权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实物期权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实物期权理论 |
2.1 期权基本理论 |
2.1.1 期权的内涵 |
2.1.2 期权的核心思想 |
2.2 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 |
2.2.1 实物期权的内涵 |
2.2.2 实物期权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
2.2.3 实物期权的分类 |
2.2.4 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对比 |
2.3 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及其数理基础 |
2.3.1 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
2.3.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数理基础 |
2.4 小结 |
第3章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
3.1 煤层气项目投资及其特征 |
3.1.1 煤层气项目投资分析 |
3.1.2 煤层气项目投资特点 |
3.2 煤层气项目投资不确定性分析 |
3.3 煤层气项目传统决策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3.3.1 煤层气项目投资传统决策方法 |
3.3.2 煤层气项目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存在的问题 |
3.4 实物期权在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应用的必要性 |
3.5 煤层气项目的实物期权分析 |
3.5.1 煤层气项目实物期权的识别 |
3.5.2 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实物期权分析的内容 |
3.6 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应用实物期权法的意义 |
3.7 小结 |
第四章 实物期权视角下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模型构建与应用 |
4.1 模型简介 |
4.1.1 煤层气项目B-S模型 |
4.1.2 煤层气项目NPV模型 |
4.2 基于Matlab算例的投资决策分析 |
4.2.1 项目概况与参数界定 |
4.2.2 Matlab算例分析 |
4.3 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实物期权分析 |
4.3.1 煤层气项目开采价值的评估 |
4.3.2 煤层气项目投资时机的选择 |
4.4 煤层气项目实物期权法与净现值法的比较 |
4.5 敏感性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Balance Analysis of Profit and Loss on Exploiting Coal-Bed Gas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寺河区块煤与煤层气协调开采方法研究[J]. 王维华.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1(02)
- [2]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D]. 程倩.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3]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D]. 张文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D]. 宁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 [6]XX集团TDI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D]. 王乾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基于资源品级差异的煤层气补贴额度优化设计方法[D]. 殷玉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姜寿明.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煤层气开发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 张勇昌.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10]基于实物期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投资决策与应用研究[D]. 张全勇.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