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国外航空工业补贴政策谈中国产业补贴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朱德成,刘从,李欣欣[2](2020)在《新时期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在技术水平由跟跑走向并跑领跑的关键时期,我国对核心技术自主掌控需求愈发凸显,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也更加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然而,现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也面临战略失策、市场失灵、成本失控、权责失配、评价失真等风险,借鉴国外经验,本文设计了一种国家意志和市场利益相绑定的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模式,并就保持科技创新生态的稳定性与生命力提出了配套措施建议。
洪亚军[3](2016)在《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发展大飞机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研制大飞机并掌握其核心研制技术的意义固然非凡,而以此为前提形成并壮大产业,进而带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才是发展大飞机的战略意义所在。无论是民机产业强国的成功经验,还是我国研制大飞机的曲折经历,都深刻反映了政策支持之于大飞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深入研究大飞机产业政策有关问题,认清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现状,分析现行产业政策在大飞机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问题,进而为改善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政策效果提供建议,笔者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通过介绍选题背景,凸显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大飞机产业政策和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内容和问题,并据此规划出本研究的思路,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为后续研究与分析做理论铺垫。为弄清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基础与现状,本研究对大飞机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从政策文件和政策工具两个层面对我国大飞机产业现行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政策工具不同的作用方式,将现行政策工具分为直接介入式、平台支持式和市场激励式三大类;根据现行政策工具的选用情况,认为我国政府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采取了偏强制性的混合工具策略。为进一步判断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效果,本研究分别对现行的三类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分析。从评价和分析的情况来看,现行政策工具在发挥相应作用的同时,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不足。这些问题有的源于政策工具的自身缺陷,但更主要的还是源于对政策工具的选用不当。基于分析,本研究认为,在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实践中,存在着政策工具设计与应用相对滞后、各类型政策工具应用过溢与不足并存等问题。为提出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问题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对美国、欧盟和巴西等民机产业强国政策工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为改善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针对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政策网络途径工具选择研究的有关成果,提出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改进原则。最后,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效果,加大对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的供给力度,分别从直接介入式工具、平台支持式工具和市场激励式工具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户海印[4](2015)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着提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占大飞机制造市场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对于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冲破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视角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二是通过建立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根据不同航空工业基础与外部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所做出的最优行为选择,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进行了解析与探索。三是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Panel-Data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提供实证层面上的支持,并通过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需求分析和障碍性分析,发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空间的同时,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资源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发展障碍。四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首先运用ISV分析,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的分析,从而为制定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其次,运用“五力模型”,分别从产业内竞争者等五个方面入手,把握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基本竞争状况;然后,分别从技术、市场、网络三个方面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明晰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五是通过对国家赋予民用航空制造业“三个层次”的目标分析,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与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在明确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现实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国际上主要航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三个层次,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解释与分析了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所经历的酝酿过程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之路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总结与汲取成功经验与教训,确保中国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发展与成功。第二,透过博弈论视角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思想,引入技术壁垒因素,将单期博弈转化为多期博弈,构建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逐级归纳分析,寻找博弈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在微观层面上揭示了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与规律。第三,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过多侧重于定性研究的不足,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Panel-Data、Granger因果检验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与验证了影响与推动中国大飞机项目上马进而实现全面腾飞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第四,多角度、多方法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明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目标定位及相应战略选择,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这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左思[5](2015)在《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严重侵害的释义及其适用》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2月31日,我国以总数62起反补贴调查量首次超越印度,跃居首位。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反补贴调查浪潮,情况堪忧。此种情势下,立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以下简称SCM协定)相关规则的研究,总结WTO的实际案例,提高应对调查能力,成为维护我国对外贸易安全的重要命题。根据SCM协定的规定,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和可诉性补贴。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在反补贴的研究领域内,对可诉性补贴的研究实为欠缺。可诉性补贴的实施对另一成员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是其采取反补贴措施的必要条件。这其中严重侵害(serious prejudice)是SCM协定第5条规定的三种不利影响情形之一,虽然SCM协定的第6条对严重侵害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但是对其界定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近年来,国际社会利用SCM协定第6条严重侵害条款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日趋增加,从欧美两国火热的空客波音“大飞机案”到印美太阳能电池组案,再到2012年10月,墨西哥诉中国纺织品补贴案——这是我国首次遭受到申诉方以SCM协定第6条第3款(b)(c)、第6条第5款和第6条第7款不符为由的反补贴调查。本文以研究SCM协定第6条严重侵害(Serious Prejudice)的具体规则为切入点,结合WTO实践案例,着重对第6条第1款和第6条第3款的条文进行深入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归纳出严重侵害的含义及其演变历程,扭转SCM协定第6条对其含义的模糊定义局面,再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严重侵害条款产生和发展历程,为解读第6条做好铺垫。第二部分:进入实体规则区域,分为四节。第一节结合第6条第1款对严重侵害推定规则进行介绍;第二节首先针对第3款(a)(b)(c)(d)核心条款进行一一分析,突出对“相似产品”、“取代或阻碍”以及“价格抑制”等易产生分歧的关键点进行分析;第三节单独分析了“因果关系”的构成要件,从归因和非归因角度进行着重阐述,并结合了反倾销协定中“损害”的因果关系原理;第四节、总结严重侵害的分析路径。第三部分:进入程序规则区域,主要研究严重侵害的信息搜集程序,这其中反向推断和商业秘密保护等规定都不明确,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WTO实践中对SCM协定第6条的有关适用,将对我国今后应对反补贴调查产生什么启示。至此,本文从严重侵害由来到发展、实体到程序、条文到案例都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了解和运用反补贴规则来应对调查。
周静言[6](2014)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既是转型国家,又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在某些方面支持各产业部门发展的一种国家政策,重点是提高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目的是鼓励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俄罗斯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叶利钦时期的否定到普京时期的认可,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俄罗斯实行了新产业政策,即以“柔性产业政策”取代了苏联时期的“刚性产业政策”。后危机时期俄罗斯进入从能源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梅德韦杰夫时期提出的经济现代化战略,还是新普京时期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都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撑。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俄国内环境看,产业政策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对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再次证明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俄罗斯政府认为,有效实施产业政策既可以为俄罗斯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又可以保证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的大国地位。因此,后危机时期对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提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成为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梳理,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并运用经济学方法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结构性战略及投资战略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论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第2到7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8章为论文的前景展望及结论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及评价、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及不足。第2章主要是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概述。包括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内容、目标及作用的介绍。从市场失灵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结构转换理论、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理论角度,论证了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并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作用工具及实施手段进行了概况性介绍。第3章梳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和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其产业政策问题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普京时期通过稳定基金的建立和功能扩展积极地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重新成为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工具,“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普京八年产业政策的最大特点。第4章提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遭受巨大的冲击,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外部依赖明显增强,引起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基于现代化战略、WTO规则及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调整,最终将产业政策调整定位为三个方向,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第5章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在创新政策内容及保障分析的基础上,以纳米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新产业的开发,以能源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通过对创新投入及产出能力的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政府在创新型经济导向下的产业政策对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转变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也是阻力重重。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梅德韦杰夫的经济现代化方案还是普京的“新经济”构想,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第6章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在对“梅普”组合时期、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变化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间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对产业内结构的改善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有待观察。由于以能源、原材料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俄罗斯产业政策对其贸易结构的改善作用是微弱的。第7章以基础设施投资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在投资政策内容及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外资投资结构,考察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对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投资额度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产业,急需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其建设与发展。第8章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展望及启示。由于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实施的时间较短,短期效应不明显,长期有待进一步观察。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无论是在俄罗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已达成共识,但其实施前景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中的一些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对于我国当下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或许存在有价值的启示。
张露[7](2013)在《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工业是欧美强国历来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它不仅是强国科技实力的代表,更是国家安全的有力保证。中国与西方强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始终处于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微妙关系,因此,航空工业长期以来都是举国重点支持的骨干行业。军民紧密融合是航空制造业的基本特征,同时航空产品高度精密、制造工艺复杂,产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本文首先阐述研究A公司发展战略的背景及意义。在国外航空制造业的调整和国内发展大飞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A公司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加,新兴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大量的涌入,A公司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正在下降,为此迫切需要站在战略制高点的角度来制订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在概述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机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分析了A公司发展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航空市场、细分行业发展趋势、内部资源源运作能力。再运用SWOT分析,交叉构析出公司应对的几种策略,从而建立A公司发展战略,随后并据其分析了实现该战略的具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和产品发展。在战略的实施阶段,探析了支持A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保障措施。最后,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研究结论。论文通过对国内、国外航空产业发展的分析,结合A公司所在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国内航空部件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公司成为“隐形冠军”达到“做精做强”为主线,制订其发展战略。
伍洲[8](2013)在《我国支持大飞机产业的科技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大飞机的研制生产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巨大作用,而我国大飞机产业与美国、欧盟等世界一流航空工业国家相去甚远。从国际经验看,科技政策在促进大飞机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在补贴、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促进政策有不完善之处,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政策,保障大飞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廖龙柳[9](2013)在《WTO框架下大飞机项目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大飞机是航空制造业这一战略性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对大飞机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大飞机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大科技专项。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大飞机项目的发展,一套完备的政府补贴机制是十分关键的。2012年3月23日,WTO争端解决机构正式通过了欧盟诉美国影响大飞机贸易措施案的上诉机构报告,结束了美国与欧盟之间持续了9年之久的大飞机贸易争端。在此背景下,考察大飞机项目补贴在WTO规则下的实然性,以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大飞机项目成长规律又能与WTO补贴规则相容的项目补贴机制,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大飞机”,并结合实践,探讨了大飞机项目的地位及现状,考察了大飞机项目补贴的内部动因、市场动因和经济动因。第二章则结合WTO的现行规则,分析了大飞机项目补贴的概念、分类、专向性要件以及《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以下简称“ASCM”)的关系,探讨了WTO规则下大飞机项目补贴的应然性。在前两章阐述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第三章则对美国与欧盟大飞机项目的补贴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美国与欧盟采取的大飞机项目补贴措施存在注重航天科技与研发投入、加强间接补贴方式、提供补贴的主体多元化以及注重军品项目的间接支持效应四大共性。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美国与欧盟的大飞机贸易争端,探讨了WTO规则下大飞机项目补贴的实然性。本章无意对美国与欧盟的补贴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而是结合双方争端中的焦点以及ASCM的复杂规定将双方的大飞机项目补贴措施分为几个大类,并对其在WTO框架下的合规问题作出分析及判断。最后,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大飞机项目补贴的现实基础以及现状,并结合前四章的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最终提出调整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军民技术的融合、加大基础性研发投入、发挥非官方组织的功能、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产业联系等完善中国大飞机项目补贴建议,以促进我国大飞机项目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杨小亭[10](2012)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战略需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公共政策理论的视角下来开展和深化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研究,为我国航天科技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以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为:首先,对航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而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责任。因此,在航天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紧密联结航天技术和国民经济的纽带的背景下,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以及政策策略的路径完善等角度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理论和航天产业政策体系,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国家安全目标的实现。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现状的研究综述,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的研究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政策很少,缺乏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支持。二是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研究非常缺乏,研究的相关资料很少。三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几个核心理论命题。即: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需不需要特殊的产业公共政策来扶持?还是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对我国有何启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制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关于未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公共政策?如何来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系统来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为了回答以上几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做了回顾和重新定义。重点分析了航天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两者在学科性质、关注层面、政策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未来发展中出现了融合趋势。因此,在总结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较好的先进国家进行专门性研究。以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为典型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公共政策对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国家普遍重视公共政策对于航天产业的扶持,注重军用与民用技术协调发展,通过综合运用计划与市场手段来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和借鉴。此外,文章运用国家利益理论、公共政策决策的回避责难动机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多源流模型、公共政策战略目标设定的SWOT理论以及创新政策工具理论等来分析和解答了论文核心理论命题。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当前,我国传统的国家利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单一的国家安全目标转变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航天技术领域内,也体现为原来的航天技术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事行业转变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产业。由由于传统体制和机制的路径演化和依赖等原因,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于传统单一的国家安全和军事管理特征造成的产业体制分割和多头管理;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特征导致的初期发展资金支持不足;高度安全性和保密性的产业特征造成的技术优势实施转化应用的能力薄弱。当前,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依然十分缺乏,且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政策利益主体诉求不一,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正在不断的形成和相互演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从战略意图、现实需求、政策环境和政策实践四个因素来看,我国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制定的政策窗口需要相应的公共政策来加以支撑。为此,文章在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个案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SWOT分析以及主体责任分类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在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各个部门的利益,建立统一的推行制度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架构;发挥政府管理监督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安全把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航天技术应用技术交流和转化平台和技术国家安全标准系统。发挥政府政策规划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国家层面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创业引导基金和产业扶持基金。航天技术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需要创新政策来扶持发展。完善未来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需要:(1)提供供给型政策:包括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专项政策。(2)提供环境型政策:包括金融、税收补贴以及法律规则等方而的专项政策,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航天技术军转民风险预警与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标准,消除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制度障碍。(3)提供需求性政策:包括在政府采购、服务外包、以及国际贸易保护等相关方面的公共政策。最后,本文认为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国或地区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它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或根本的一条是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现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应该采取分阶段、渐进性的发展路径。大体上可能历经政府主导型、国有大型航天集团主导型和成熟市场主导型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三个发展阶段。最终达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双重战略目标要求的理想状态。
二、从国外航空工业补贴政策谈中国产业补贴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国外航空工业补贴政策谈中国产业补贴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
2.3.1 利润转移理论 |
2.3.2 外部经济理论 |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
7.1.1 目标明确 |
7.1.2 重点突出 |
7.1.3 灵活运用 |
7.1.4 追求动态效应 |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
7.3.1 贸易摩擦频发 |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时期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形势分析 |
1.1 科技创新范式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演进 |
1.2 核心技术自主掌握的需求更加迫切 |
1.3 科技领域体系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
2 全球实践案例与经验借鉴 |
2.1 以“集中+分散”为主要结构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模式 |
2.2 以共性技术研发为引领的非盈利法人组织模式 |
2.3 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协会等形式引导的联合研究模式 |
2.4 以公共产品或服务特许权协议为基础的公私伙伴模式 |
2.5 以共同经济利益为目标组建联合企业实体模式 |
3 面临的主要风险 |
3.1 战略失策 |
3.2 市场失灵 |
3.3 成本失控 |
3.4 权责失配 |
3.5 评价失真 |
4 组织模式设计 |
4.1 设立高层决策机构统筹运行调度 |
4.2 夯实体现国家意志的技术主体责任 |
4.3 利用市场化机制绑定创新主体利益 |
4.4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塑造国家战略能力 |
4.5 委托三方专业机构面向体系能力监督评估 |
5 配套措施建议 |
5.1 在重大科技决策中给予企业更多话语权 |
5.2 以市场化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
5.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与法律保障 |
(3)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大飞机产业政策研究 |
二、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 |
一、大飞机 |
二、大飞机产业 |
三、政策工具 |
第二节 政策工具理论 |
一、工具分类理论 |
二、工具选择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现状 |
第一节 大飞机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回顾 |
第二节 大飞机产业现行政策文件梳理 |
第三节 大飞机产业现行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
一、大飞机产业现行主要政策工具 |
二、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
第四章 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分析 |
第一节 现行政策工具的效果评价 |
一、直接介入式工具的评价 |
二、平台支持式工具的评价 |
三、市场激励式工具的评价 |
第二节 现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政策工具选择实践的成效 |
三、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民机产业强国主要政策工具介绍 |
一、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介绍 |
二、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介绍 |
三、巴西民机产业政策工具介绍 |
第二节 民机产业强国工具选择经验总结 |
一、选择工具应着眼于促进形成规模经济 |
二、选择工具保证产业获得必要资金投入 |
三、选择工具应全面考虑国内外市场竞争 |
四、选择工具以减轻税负提高产品竞争力 |
第六章 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政策工具选择的改进原则 |
一、符合国情 |
二、适应产业 |
三、借鉴经验 |
四、循序渐进 |
第二节 政策工具选择的改进对策 |
一、及时补充直接介入式工具 |
二、继续强化平台支持式工具 |
三、加快完善市场激励式工具 |
参考文献 |
附录: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文本分析编码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4.1 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研究 |
1.4.2 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
1.4.3 博弈论相关理论综述 |
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
2.1 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 |
2.1.1 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2.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2.1.3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
2.1.4 过去30多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教训 |
2.2 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 |
2.2.1 大飞机市场问题 |
2.2.2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
2.2.3 优先发展“干线”还是“支线”飞机 |
2.2.4 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
2.3 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 |
2.4 开启“机会之窗”:大飞机政策的最终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
3.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情况 |
3.1.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 |
3.1.2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 |
3.1.3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特征 |
3.1.4 民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
3.2 美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2.1 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
3.2.2 波音成功经验的启示 |
3.3 欧洲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3.1 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 |
3.3.2 空客成功经验的启示 |
3.4 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5 巴西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4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 |
4.1 古诺模型 |
4.2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机制分析 |
4.2.1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单一寡头垄断的情况 |
4.2.2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双寡头垄断的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
5.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需求分析 |
5.2.1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分析 |
5.2.3 中国航线数量、航空旅客周转量与民航飞机市场需求的实证检验 |
5.2.4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预测的合理性检验 |
5.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性分析 |
5.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
5.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性障碍分析 |
5.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
6.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ISV分析 |
6.1.1 产业链分析 |
6.1.2 供应链分析 |
6.1.3 价值链分析 |
6.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
6.2.1 行业竞争者 |
6.2.2 零部件供应商 |
6.2.3 整机采购商 |
6.2.4 潜在的进入者 |
6.2.5 替代产品 |
6.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6.3.1 技术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2 市场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3 网络资源与能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
7.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
7.1.1 项目成功 |
7.1.2 公司发展 |
7.1.3 产业带动 |
7.1.4 聚焦发展 |
7.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 |
7.2.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业务定位 |
7.2.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市场定位 |
7.2.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定位 |
7.2.4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客户定位 |
7.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
7.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
7.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
7.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
8.1 扩能路径 |
8.1.1 突出技术创新 |
8.1.2 注重人才培养 |
8.1.3 培育适航能力 |
8.2 拓展路径 |
8.2.1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
8.2.2 筹建航空企业联盟 |
8.2.3 完善产业集群模式 |
8.3 提升路径 |
8.3.1 完善体制机制 |
8.3.2 强调文化引领 |
8.3.3 打造一流品牌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严重侵害的释义及其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SCM 协定中严重侵害的含义及历史发展 |
2.1 严重侵害的含义 |
2.2 严重侵害的历史发展 |
第3章 SCM 协定第 6 条严重侵害的实体性规则 |
3.1 认定严重侵害的推定规则 |
3.1.1 严重侵害推定规则的释义 |
3.1.2 第 6 条第 1 款失效后的研究意义及多哈回合新提议 |
3.2 认定严重侵害的构成要件 |
3.2.1 第 6 条第 3 款(a)——“补贴的影响”;“取代或阻碍”及“相似产品” |
3.2.2 第 6 条第 3 款(b)——“取代或阻碍向另一成员的出口” |
3.2.3 第 6 条第 3 款(c)——“同一市场”、“大幅价格削低”及“价格抑制、价格压低或销售损失” |
3.2.4 第 6 条第 3 款(d)——“世界市场份额增加” |
3.2.5 因果关系 |
3.3 认定严重侵害的分析路径 |
3.3.1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路径——四步分析法 |
3.3.2 发达国家的分析路径——两步分析法 |
第4章 SCM 协定第 6 条“严重侵害”的程序性规则 |
4.1 SCM 协定及 DSU 的相关规定 |
4.1.1 专家组调查权和指定代表制 |
4.1.2 反向推断 |
4.2 严重侵害信息搜集程序 |
4.2.1 启动与问卷调查 |
4.2.2 商业秘密信息的保护 |
第5章 关于 SCM 协定第 6 条的适用对我国的启示 |
5.1 合理运用多哈回合的谈判主动权 |
5.2 合理运用因果关系、严重侵害的保留 |
5.3 合理运用其他小额多元化的补贴项目 |
5.4 合理运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性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
1.2.2 俄罗斯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概述 |
2.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基本内涵 |
2.1.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 |
2.1.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内容 |
2.1.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目标 |
2.1.4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作用 |
2.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后发优势理论 |
2.2.3 结构转换理论 |
2.2.4 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2.5 国家竞争力理论 |
2.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
2.3.1 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 |
2.3.2 产业政策的作用工具 |
2.3.3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
第3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
3.1 叶利钦时期的产业政策(1991~1999 年) |
3.1.1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
3.1.2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内容 |
3.1.3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特点 |
3.1.4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评价 |
3.2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产业政策(2000~2008 年) |
3.2.1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
3.2.2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手段 |
3.2.3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
3.2.4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评价 |
第4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的提出 |
4.1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冲击巨大 |
4.1.1 产量急剧下降 |
4.1.2 外部依赖明显 |
4.1.3 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 |
4.2 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 |
4.2.1 基于现代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
4.2.2 基于 WTO 规则的产业政策调整 |
4.2.3 基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
4.3 调整定位三个方向:创新政策、结构政策、投资政策 |
4.3.1 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创新政策 |
4.3.2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完善结构政策 |
4.3.3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重视投资政策 |
第5章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视角 |
5.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创新政策 |
5.1.1 创新政策的内容 |
5.1.2 创新政策的保障 |
5.2 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
5.2.1 高技术开发新产业:以纳米产业为例 |
5.2.2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能源产业为例 |
5.3 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5.3.1 创新投入能力分析 |
5.3.2 创新产出能力分析 |
5.4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评价 |
第6章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
6.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政策 |
6.1.1 “梅普”组合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
6.1.2 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
6.2 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6.2.1 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 |
6.2.2 俄罗斯工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
6.2.3 俄罗斯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
6.2.4 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
6.3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评价 |
第7章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基础设施投资视角 |
7.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投资政策 |
7.1.1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内容 |
7.1.2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措施 |
7.2 俄罗斯投资结构分析 |
7.2.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
7.2.2 外资投资结构分析 |
7.3 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
7.3.1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变化 |
7.3.2 基础设施产业创造产值的变化 |
7.4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评价 |
第8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前景及启示 |
8.1 俄罗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评价 |
8.2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 |
8.3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以及目的、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A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航空市场分析 |
2.3 国内航空产业集群分析 |
2.4 航空制造业分析 |
2.4.1 国外转包制造行业分析 |
2.4.2 国内民机制造行业分析 |
第3章 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3.1 A公司概况 |
3.2 公司所处价值链分析 |
3.3 技术能力分析 |
3.4 生产能力分析 |
3.5 人力资源情况 |
3.6 管理现状 |
3.7 业务定位 |
第4章 A公司的SWOT分析 |
4.1 竞争对手分析 |
4.1.1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
4.1.2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
4.2 A公司的SWOT分析 |
4.2.1 国外转包项目 |
4.2.2 国内民机项目 |
第5章 A公司的发展战略 |
5.1 指导思想 |
5.2 战略定位 |
5.2.1 使命 |
5.2.2 愿景 |
5.2.3 战略方针 |
5.3 战略目标和步骤 |
5.3.1 总体目标 |
5.3.2 步骤 |
第6章 A公司的发展规划 |
6.1 产业发展 |
6.1.1 产业链升级 |
6.1.2 产业结构调整 |
6.1.3 产业布局优化 |
6.1.4 经营效益提升 |
6.1.5 构建专业、国际化、多元配套供应体系 |
6.2 产品发展 |
6.2.1 国外转包 |
6.2.2 国内民机 |
6.2.3 军机 |
6.2.4 按产品结构形式划分 |
第7章 A公司的战略保障措施 |
7.1 科技发展 |
7.1.1 总体思路 |
7.1.2 阶段目标 |
7.2 条件建设 |
7.2.1 总体思路 |
7.2.2 阶段目标 |
7.3 供应链 |
7.3.1 总体思路 |
7.3.2 阶段目标 |
7.4 管理创新 |
7.4.1 总体思路 |
7.4.2 阶段目标 |
7.5 人力资源 |
7.5.1 总体思路 |
7.5.2 阶段目标 |
7.6 财务保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支持大飞机产业的科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市场潜力 |
(一) 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历程 |
(二) 我国大飞机产业的市场前景与现状 |
二国内现有科技政策分析 |
(一) 专项经费补贴 |
(二) 税收激励政策 |
(三) 贷款优惠政策 |
三我国支持大飞机产业的政策建议 |
(一) 灵活制定补贴政策 |
(二) 逐渐完善税收政策并拓宽覆盖面 |
(三) 利用政府采购提供市场保障和隐性支持 |
(四) 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 |
(9)WTO框架下大飞机项目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大飞机项目补贴概述 |
第一节 大飞机项目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
第二节 大飞机项目补贴的动因考察 |
一、 内部动因:大飞机项目自身的特点 |
二、 市场动因: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 |
三、 经济动因:收益远大于补贴的总成本 |
第二章 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的应然性分析:基于 WTO 框架下补贴制度的考察 |
第一节 大飞机项目补贴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补贴的分类 |
一、 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
二、 禁止性补贴和可诉性补贴 |
第三节 “专向性”的界定 |
第四节 《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与 ASCM 的关系 |
第三章 世界主要大飞机制造商补贴现状 |
第一节 美国的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 |
一、 政府采购合同的间接支持 |
二、 基础研究和军事研发项目溢出效应的间接支持 |
三、 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
四、 市场销售支持与干预 |
第二节 欧盟的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 |
一、 “启动援助”形式的直接补贴 |
二、 EIB 优惠贷款与军机生产和采购的间接支持 |
三、 对航空科技建设的直接投入支持 |
四、 销售空间的拓展 |
第三节 美国与欧盟大飞机项目补贴实践的共同特征 |
第四章 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的实然性分析:基于比较法上的补贴制度简析 |
第一节 美国诉欧盟及其成员国影响大飞机贸易措施案 |
一、 欧盟及其成员国补贴措施与“专向性” |
二、 欧盟及其成员国补贴措施与禁止性补贴 |
三、 欧盟及其成员国补贴措施与可诉性补贴 |
第二节 欧盟诉美国影响大飞机贸易措施案 |
一、 美国 NASA 和美国国防部的知识产权转让与“补贴”的界定 |
二、 美国补贴措施与“事实上的专向性” |
三、 美国补贴措施与禁止性补贴 |
第三节 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的实然性分析 |
第五章 WTO 框架下中国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之可行性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存在的现实基础 |
一、 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扩张 |
二、 中国航空科技实力逐步增强 |
三、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第二节 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补贴现状 |
一、 直接的财政资助 |
二、 间接的财政资助 |
第三节 中国大飞机项目补贴制度完善之可行性建议 |
一、 调整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国际立法 |
二、 加大基础性研发投入,避免使用专向性补贴 |
三、 注重军民技术的融合,淡化政府补贴主体地位 |
四、 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产业联系,建立利益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谢辞 |
(10)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研究的问题提出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概念与理论 |
2.3 研究的内容 |
2.4 本研究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3.1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历程与现状 |
3.2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的发展 |
3.3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
4.1 全球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4.2 美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与经验 |
4.3 俄罗斯航天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4.4 欧盟的航天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4.5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基于国家利益理论的航天技术产业政策分析 |
5.1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特征 |
5.2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中的国家利益转变 |
5.3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利益主体的政策诉求分析 |
5.4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风险的类型与回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时间窗口”的研究 |
6.1 公共政策制定的多源流分析模型及其修正 |
6.2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
6.3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制定的政策要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
7.1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7.2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主体的责任分析 |
7.3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原则与逻辑 |
7.4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工具供给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国外航空工业补贴政策谈中国产业补贴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新时期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研究[J]. 朱德成,刘从,李欣欣.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0(04)
- [3]我国大飞机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洪亚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4]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D]. 户海印.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5]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严重侵害的释义及其适用[D]. 左思.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6]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D]. 周静言. 辽宁大学, 2014(11)
- [7]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露.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8]我国支持大飞机产业的科技政策研究[J]. 伍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9]WTO框架下大飞机项目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廖龙柳.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2)
- [10]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D]. 杨小亭.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