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非典预防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康雯嘉[1](2021)在《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变迁。城市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以及基层善治何以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改革以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国家在改革调适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条线”式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渐实现重心下移,向以“街居体系”为中轴,多元主体纵横嵌入的“重层性”治理格局演化。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命题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弥合国家与社会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实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对C市N区多个街道展开持续深度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理论话语与实证资料,将伴随新时期街道改革和社区建设而生成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界定为“嵌合式治理”。质言之,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是指在街道主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在“街居复合性主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两委)与“多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之间,通过彼此持续密切的嵌入和互动,生成的一种立体交叉、相互形塑的关系构型和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它突破了国家单统的“条线”式治理传统,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为特质的本土新公共性营造。研究发现,将研究视野限囿于社区微观场域,难以解释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运作逻辑。实际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演展受到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的深刻形塑,因而本文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视域转向对街居复合结构的整体观照。本文以“嵌合式治理”为研究框架,重点研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命题,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嵌合式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本文将“嵌合式治理”的研究置于我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转换与街道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嵌合式治理,及其所内含的嵌合关系的建立、嵌合结构与运行机制、嵌合内蕴动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展开整体性研究。其一,嵌合关系的建立研究。从嵌合关系的建立机制上看,街居主体与多元社会力量嵌合关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多种基本条件,即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研究发现嵌合关系的建立依循不同路径展开,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街道搭建嵌合平台构成了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可见,嵌合关系的建立主要由基层治理行政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所主导,但此并非力图构造国家对社会的吸纳、收编和控制关系,而是以政社互嵌与合作为价值导向的。其实质是在由国家主导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基层社会活力的“复兴”与“再造”。其二,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研究。嵌合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结构关系搭建和行动关系运转的一种机制提炼。本文依托“结构——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资源,对嵌合治理的场域关系及其动态运行机制展开研讨。广泛嵌入于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不同类型社会力量,与街居主体嵌合而成的治理结构与实践形态存在极其复杂的面向,需要我们针对性辨析。本研究发现,展开于城市基层社会领域的嵌合式治理在结构与行动上是相互形塑、耦合、协变的,政社的关系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行动选择与进展,政社治理行动不断突破既有限域,拓展出政社嵌合的新式结构。一言以蔽之,嵌合式治理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其三,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研究。以行政权威和资源作为动力机制构造基层治理嵌合结构并展开治理行动,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政党维度带入嵌合治理动力结构中加以分析。党组织在中国社会系统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枢性作用,它能够将基层区域内多元主体和资源激活调动起来,使之参与到服务群众的结构体系当中。在街道改革的背景下,以街道党工委协同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构型与运行机制,政党的组织嵌入、体制吸纳、政治资源、价值引领成为嵌合治理的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内蕴动力。其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研究。常态的嵌合式治理机制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难以“一键切换”至新式形态并对问题予以妥善破解,因而探寻应急状态下的非常态嵌合治理逻辑及其行动是嵌合治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冠疫情爆发与基层抗疫展开的非常时期,街居主体采取应急动员的方式将大量居民吸纳进疫情防控体系,构筑起应急状态下的嵌合治理机制。非常态的嵌合治理不是在原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生长和镶嵌其中的机制创新。我们需要努力建构起常态与非常态嵌合治理机制间的关联性和转换方式,形成顺应基层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常态化嵌合治理机制。文章认为,与行政吸纳、依附合作等表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概念不同,以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为旨归的嵌合式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国家与社会在持续互嵌、协动、形塑的过程中“磨合”出更加有助于治理行动开展的政社关系结构,而此结构又将进一步促进治理行动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街居与多元社会力量在彼此嵌入的基础上,耦合而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理嵌合体”,其超越了嵌入主体治理权力、资源、功能的简单相加与复合,生产出新的治理和服务功能。质言之,嵌合式治理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向。但我们仍需注意,嵌合式治理仅是开其端绪,仍处于复杂的调适过程,并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外部社会主体的嵌入,可能造成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街道主导嵌合关系的建立并深度调控嵌合行动,会挤压社会自主运作空间,并造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商业性变量的引入存在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的风险;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嵌合治理机制面临衔接和转换的复杂难题,等。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公共性”,并赋予嵌合治理新意涵、演展其新形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毕九川[2](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彭昕,廖雅雯,吕洁雯,王力[3](2021)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职能不清、后勤保障应急能力不强、公共卫生专业素养不高、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大等问题。需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通过职能优化、应急预警、技能强化、团队激励等机制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发挥公共卫生体系的最大效能。
崔运武[4](2021)在《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疫情初期应对的分析》文中指出2020伊始至今仍在肆虐全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社会近百年来公共卫生领域最为严峻的危机事件。当前,我国已进入防止大规模疫情反复的抗疫"下半场",有必要在总结前一阶段抗疫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公共治理格局,以风险管理为抓手推进重大疫情预防运行机制建设、以体系有效运转为目标做好重大疫情信息收集和归并、以专业化要求进行预警决策,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疫情的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谌琪[5](2020)在《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研究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校园作为教育的土壤,滋润着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他们在校园中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作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场所,学生在校园中安享平静的学习生活,同样也面临着种种潜在的危机因素。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如校园暴力事件、学校食堂安全事件、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不仅威胁着学生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稳定发展,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更易受到危机事件的伤害,因此,加强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刻不容缓。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减轻事件带来的损失。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危机管理的文献资料,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概念和类型等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以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了预防机制的构成以及所需要的条件保障。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问卷调查分析,对当前危机事件的预防现状分析,存在着师生的危机意识不强;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效;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缺乏科学的危机预案;校园环境安全隐患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教师待遇问题缺乏公平以及缺乏参与和监督等问题。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对原因进行了简析。从完善校园危机事件监测机制,健全校园危机事件预警机制,稳固校园危机事件防控机制和巩固危机事件预防保障机制四大方面提出了完善策略建议。
魏大威,廖永霞,柯平,张智雄,王有强,滕五晓,周璐[6](2020)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专家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图书馆该如何应对?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魏大威和廖永霞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在面对2019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并提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还需要图书馆不断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对策略、强化自身能力,才能更充分地做好服务保障;柯平指出,建立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包括应急保障机制、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并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的十个方面的建议;张智雄结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组织开展的以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为代表的应急情报服务工作的体会,总结了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专业图书馆应急服务组织的几点认识,强调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专业化的情报组织整编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王有强结合国际图书馆界相关实践经验,提出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研究、宣传等方面充分发挥文献支撑服务作用;滕五晓提出,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用系统思维构建以读者为本、以能力提升为宗旨的图书馆应急服务;周璐调研报道了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应急服务情况,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市民服务的公共机构,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杜凝[7](2019)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便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老龄问题不断加剧,由此对养老服务和医疗供给服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在多元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是以社会组织为服务主体、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方式,既能够缓解政府和家庭承担的沉重养老压力,也可以满足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面临的首要困难在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出行不便,使得其很难做到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着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与幸福度。而社区卫生服务从其功能定位而言,正好能解决二、三级医院和居民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该能力既包括实际的医疗诊断水平、设备供应能力等硬性实际参与能力,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参与意愿与态度,并以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研究逻辑:即首先借助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与老年人医疗需求研究成果,建立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点,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了解医护人员的参与意愿,最终得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的综合能力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中的认知程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小、机构缺乏资金和硬件支持、医护人员发展空间受限且工作负荷大。最后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以上问题以及在访谈中医护人员所提出的建议,从拓宽长处方试点、完善双向转诊、增加针对性服务和健全家庭医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优化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参与能力。
张小婉[8](2019)在《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频频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危害的广泛性、原因的多样性,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疾控机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成败。正确评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是一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提升应急能力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主要介绍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概念以及风险控制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第三章是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主要阐释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情况,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以及对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等短板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影响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的内外因素,内部主要是人力资源、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外部主要是监测预警、应急保障能力、应急培训演练、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等方面。第五章是对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疾控机构,例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疾控机构以及国内上海、深圳、东莞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给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的启示。第六章是描述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五方面开展。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罗皎[9](2017)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深圳B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为一体(即六位一体),是国家公共卫生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居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作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区健康中心以居民个体为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包括医疗、康复、公共卫生、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医疗保险等,是医疗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健康中心服务能力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医学技术诊疗等服务手段,提供实际医疗产出、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群健康需求呈多样性、复杂性发展趋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面临着较大挑战。论文以深圳B区为例,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基于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理论,建立了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概念维度,维度包含三个方面:组织性维度、资源性维度和管理性维度。论文依据这三个维度对深圳B区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借助在政府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工作的方便,通过对有关管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调查访谈,发现深圳B区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费性、设施性、人力性与管理性四大方面。笔者还从资源配置、组织职责、管理运营三个维度,分析深圳B区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论文最后,针对深圳B区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提升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的资源配置、职责体系、管理运营三大方面优化策略建议。
袁华[10](2016)在《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过程和效果评价研究 ——以J省C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2.7亿;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已达66.9%,约每3个老年人中就有2个患高血压。在中国,高血压低控制率造成了中风和心脑血管死亡率的高发;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普及和知晓,对于调整稳定血压,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降低国家医疗费用和疾病负担,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J省C市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过程、效果评价开展研究,全面了解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实施过程和效果,并探讨发展我国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主要对策,为今后有效开展城市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即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C市城市社区494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28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健康教育主体和健康教育对象两个角度了解目前C市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现状。(2)个人访谈法:通过对C市城市社区2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和10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个人访谈,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了解目前C市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传播过程。(3)前瞻性对照干预研究:通过对C市城市社区8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组进行每周1次,连续4次,每次约40分钟的有针对性面对面集中递进4阶段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进行社区常规管理。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知信行和自我效能评分进行评价,以了解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效果。(4)SWOT分析法:在对整个研究结果回顾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和国家政策,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发展提出策略。结果:(1)需求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对象—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显示:86.9%的调查者表示愿意学习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56.3%调查者最希望通过面对面咨询专业人士的方式获得高血压健康教育;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希望学习高血压自我管理、高血压用药指导和高血压预防的知识,分别占81.8%、76.7%和74.7%。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调查中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高血压每日食盐量和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的时间的知晓率低于50%;虽然调查的81.8%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措施控制血压,但只有59.1%患者定期监测血压,27.7%不会使用血压计,71.7%老年高血压患者没有定期进行随访。健康教育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指出:100%的调查者表示愿意学习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者最希望学习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其更好地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目前调查者最愿意通过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宣传栏、海报和专业书籍等途径获得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知识现状调查显示:58.3%调查对象掌握了正确的血压值;86.9%调查对象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标准;95.0%调查对象明确高血压需要终身治疗和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100%调查对象认为限制食盐量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但仅有20.2%调查对象正确回答高血压每日限盐量3克;40.4%调查对象不知道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时间。(2)过程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对象—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人访谈结果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高血压健康教育信息过程分为5期,即第1期:否认拒绝期;第2期:接受期;第3期:过度治疗期/期望治愈期/寻找偏方期;第4期:正规药物治疗期;第5期:自我健康管理期。健康教育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个人访谈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高血压健康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影响力表现在4个方面:对传播内容—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的熟悉;对传播对象—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了解;采用可接受的传播策略和方式传播健康教育信息;以及个人可信度。(3)效果评价结果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指出:干预前干预组高血压健康教育知信行和自我效能分别为3.33±0.79,6.72±1.78,6.72±1.81,2.61±0.53,对照组分别是3.58±0.68,6.87±1.65,6.58±1.45,2.43±0.6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过1个月集中递进式4阶段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高血压健康教育知信行和自我效能分别是4.53±0.85,7.50±1.25,7.28±1.52,4.93±0.97;3个月随访干预组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和自我效能得分增高,分别是5.06±1.04,7.08±1.23,7.25±1.71和6.03±0.64。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显示: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模型中差分估计值分别为1.147(p<0.001)、0.952(p<0.05)和4.996(p<0.001);高血压健康教育自我效能模型中差分估计值为1.061(p<0.001)。城市社区开展针对性的集中递进式4阶段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和自我效能。结论:(1)城市老年高血压患者参加高血压健康教育意愿高;希望通过与专业人员面对面的方式获得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但其高血压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掌握欠佳;对家庭血压监测、定期随访和治疗依从性较差。(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习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意愿非常高;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得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希望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需要针对最新国家级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更新和学习。(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传播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对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的熟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了解,采用可接受的传播策略和方式,其个人可信度决定其影响力的发挥。(4)城市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高血压健康教育过程和其患病过程密切相关,不同患病时期对高血压健康教育信息反应和接受程度不同。(5)开展以成人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集中递进式4阶段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和自我效能水平。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非典预防中的作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非典预防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1.1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宏观转向 |
1.1.2 论域及框架锚定 |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文献述评 |
1.2.1 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
1.2.2 街道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
1.2.3 嵌入与互嵌的相关问题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视角 |
1.3.1 “嵌合”概念和理论的追索 |
1.3.2 “嵌合式治理”的界定 |
1.3.3 理论比较视野中的“嵌合式治理” |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制度变迁 |
2.1 单位制时期:主辅并行的条线式治理结构 |
2.1.1 主线:国家——单位——个人 |
2.1.2 辅线:国家——街居——个人 |
2.1.3 主辅并行式条线结构的制度后果 |
2.2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末:街居治理条线核心化 |
2.2.1 “主线”的弱化 |
2.2.2 “辅线”的核心化 |
2.2.3 城市基层治理“辅线核心化”的实质与限度 |
2.3 新时期街道改革主要模式与分析 |
2.3.1 撤销街道办的初步尝试及其评价 |
2.3.2 治理重心下移与街道服务管理多重改革探索 |
2.3.3 治理视域下街道改革的总体趋向 |
2.4 C市N区的街道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
2.4.1 C市N区街道改革的地域性变量及其制约 |
2.4.2 嵌合式治理:C市N区街道改革主导面向 |
第3章 基层治理嵌合关系的建立 |
3.1 嵌合关系建立的条件 |
3.1.1 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 |
3.1.2 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 |
3.1.3 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 |
3.1.4 非对等关系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 |
3.2 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
3.2.1 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 |
3.2.2 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 |
3.2.3 街道搭建嵌合平台 |
3.3 嵌合关系建立的实证分析 |
3.3.1 嵌合关系的载体铺设 |
3.3.2 委托枢纽型组织联结嵌合关系 |
3.3.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中的嵌合关系 |
3.3.4 建立“治理嵌合体”争取上级政府资源 |
3.4 嵌合关系建立的逻辑及其限制 |
3.4.1 面向“治理共同体”的嵌合结构功能 |
3.4.2 嵌合关系建立的社区“被动化”及其吊诡 |
3.4.3 非竞争性购买关系的建立及其变异 |
第4章 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
4.1 嵌合治理的“结构——行动”范式 |
4.1.1 “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 |
4.1.2 “结构——行动”范式的嵌合治理研究适用性 |
4.2 治理嵌合体构塑及其行动的实证展开 |
4.2.1 案例呈现与治理嵌合体的构塑 |
4.2.2 社区服务的三重空间嵌合 |
4.2.3 常态服务与项目制叠加的嵌合行动 |
4.2.4 疫情防控与线上服务转移 |
4.3 嵌合治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讨论 |
4.3.1 治理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形塑与良性互构 |
4.3.2 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 |
4.3.3 商业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 |
4.3.4 街道主导下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 |
第5章 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 |
5.1 嵌合治理的动力结构分析 |
5.1.1 国家——社会的复合动力结构及其局限 |
5.1.2 以“政党维度”分析嵌合治理动力结构 |
5.2 以政党力量为内核的嵌合治理动力 |
5.2.1 典型单位制转型与社区衰败 |
5.2.2 街道行政主导的旧城改造及其限度 |
5.2.3 以政党资源为内蕴动力的嵌合治理 |
5.3 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思索 |
5.3.1 街居党组织促动嵌合治理的何以可能 |
5.3.2 以街道作为嵌合治理运作单位的恰切性 |
5.3.3 党建引领嵌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题 |
第6章 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 |
6.1 社会动员的理论谱系与中国动员传统 |
6.1.1 社会动员理论回溯及其界定 |
6.1.2 我国社会动员传统与应急动员 |
6.2 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层动员式嵌合机制 |
6.2.1 社区网格化治理逻辑与局限 |
6.2.2 社区网格的非常态治理与联动 |
6.2.3 应急动员式嵌合治理的实质与超越 |
6.3 街道主导性应急动员的限度与进路 |
6.3.1 应急动员倒逼行政力强化 |
6.3.2 基层“政绩竞赛”与嵌合悬浮化 |
6.3.3 超越网格联动机制的全能化迷思 |
6.3.4 应急动员的嵌合治理向常态化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7.1 嵌合式治理与基层社会“新公共性”营造 |
7.2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的嵌合式治理及其评价 |
7.2.1 嵌合式治理的多维性与联通性 |
7.2.2 基层社会治理的街道定位与功能再探讨 |
7.2.3 对嵌合式治理双向性与非均衡性的体认 |
7.3 城市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的路径探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控工作中的地位和优势 |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拥有突出优势 |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疫情处置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重大疫情 |
3.2 重大突发 |
3.3 应对突发 |
3.4 疫情处置 |
4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的机制分析 |
4.1 职能优化机制 |
4.2 应急预警机制 |
4.3 技能强化机制 |
4.4 团队激励机制 |
(5)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研究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及预防机制分析 |
2.1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概述 |
2.2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分析 |
2.2.1 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 |
2.2.2 危机预防运行保障机制 |
第3章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现状及问题——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 |
3.1 宜春市袁州区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案例 |
3.2 宜春市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现状的问题分析 |
3.2.1 师生的危机意识不强 |
3.2.2 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效 |
3.2.3 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 |
3.2.4 缺乏科学的危机预案 |
3.2.5 校园环境安全隐患多 |
3.2.6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
3.2.7 教师待遇问题缺乏公平 |
3.2.8 危机预防缺乏参与和监督 |
3.3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问题的原因简析 |
3.3.1 缺乏危机意识,执行力差 |
3.3.2 危机教育缺乏家庭参与 |
3.3.3 学校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
3.3.4 政府领导不够,缺乏支持力量 |
第4章 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完善对策分析 |
4.1 完善校园危机事件监测机制 |
4.1.1 细致危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评估 |
4.1.2 建立联动的网络交流平台 |
4.1.3 加强危机管理队伍建设 |
4.1.4 发挥家庭在监测中的作用 |
4.2 健全校园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
4.2.1 实施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 |
4.2.2 强化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4.2.3 畅通的预警信息传播 |
4.3 稳固校园危机事件防控机制 |
4.3.1 落实危机预案的常态化管理 |
4.3.2 加强危机模拟演练实效 |
4.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 |
4.4 巩固危机事件预防的保障机制 |
4.4.1 强化观念保障 |
4.4.2 优化外部环境保障 |
4.4.3 促进多元监督保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宜春市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宜春市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6)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专家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图书馆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的举措与思考 |
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图书馆行业影响深远 |
2 国家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举措 |
3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的思考 |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刍议 |
1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思考 |
2 建立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的基础和初步架构 |
3 关于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的十个建议 |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对专业图书馆应急服务组织的几点认识 |
1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的专业化的情报组织整编有着重要社会价值 |
2 科研论文是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情报工作的富矿区 |
3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图书馆应急服务的组织需要专注而不分心 |
4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图书馆应急服务的组织需要精耕细作 |
5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图书馆应急服务的组织要充分借助平台工具 |
6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下图书馆应急服务的组织要秉持谨慎原则 |
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图书馆的作用 |
系统思维构建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服务 |
1 图书馆应急服务需要系统思维 |
2 构建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应急管理体系 |
3 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宗旨的图书馆应急服务 |
战“疫”,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服务供给压力 |
1.1.2 居家养老服务缺少社区卫生服务力量 |
1.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度日益提升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典型调查法 |
1.4.2 个案访谈法 |
1.4.3 关键绩效指标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
2.1.2 关于医疗资源供需的研究 |
2.1.3 关于社卫参与优势的研究 |
2.1.4 关于建立考评指标的研究 |
2.1.5 关于卫生服务现状的研究 |
2.1.6 关于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 |
2.1.7 关于提升参与能力的研究 |
2.1.8 研究述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 |
2.2.2 居家养老服务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3.3“服务链”理论 |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评价 |
3.1 框架建立的理论基础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基本原则 |
3.2 构建方法及步骤 |
3.2.1 构建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 |
3.2.2 构建步骤 |
3.3 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设定 |
3.3.2 权重设定:层次分析法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指标数据分析 |
3.4.2 构建指标的意义 |
3.4.3 指标的代表性 |
3.4.4 构建指标的原则: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
3.4.5 本次指标构建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社区卫生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分析 |
4.1.1 目标值的设定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结果分析 |
4.2 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意愿分析 |
4.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2.2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对策 |
5.1 以防治慢性病为核心拓展长处方试点 |
5.2 以双向转诊为支撑通畅信息供全药物 |
5.3 以中医服务为发展点增加针对性服务 |
5.4 以“研究护士”为助攻优化家庭医生团队 |
5.5 加大基层机构财政支持提供物质保障 |
5.6 改革医护人员工资机制完善分配政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理论支撑 |
2.1 核心概念 |
2.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1.2 应急能力 |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2 主要理论支撑 |
2.2.1 风险控制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 |
3.1 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 |
3.2.1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
3.2.2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
3.3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短板 |
3.3.1 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 |
3.3.2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
3.3.3 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 |
3.3.4 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 |
第四章 制约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4.1 内在因素 |
4.1.1 专业应急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
4.1.2 自身应急体系建设的完善性 |
4.1.3 日常应急保障训练的有效性 |
4.1.4 应急实验检测能力的可靠性 |
4.2 外在因素 |
4.2.1 横向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
4.2.2 涉卫应急法律制度的完整性 |
4.2.3 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顺畅性 |
第五章 国内外疾控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持续完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 |
5.1.1 完善预警机制 |
5.1.2 创新应急保障体制 |
5.1.3 强化应急联动 |
5.1.4 持续修订法律 |
5.2 推动信息化管理与建设 |
5.2.1 不断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 |
5.2.2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拓创新 |
5.2.3 通过信息化平台促进联动管理 |
5.2.4 利用大数据做好事前预警 |
5.3 积极主动做好媒体应对和宣传教育 |
5.3.1 主动应对媒体并有效引导舆论 |
5.3.2 提升市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
5.3.3 迅速有力应对负面网络舆情 |
第六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 |
6.1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 |
6.1.1 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建设路径,拓展监测种类和覆盖面 |
6.1.2 积极开展预警专业研究,提升专业人员疫情敏感性 |
6.2 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
6.2.1 夯实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完善应急工作设备 |
6.2.2 强化应急知识培训,完善应急参与者知识结构 |
6.3 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 |
6.3.1 运用新型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信息实时处理能力 |
6.3.2 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做好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 |
6.4 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 |
6.4.1 加强同级横向机构合作,提高横向合作业务水平 |
6.4.2 强化问责机制,以问责倒逼决策高效和指挥协调 |
6.5 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 |
6.5.1 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全过程处置评估 |
6.5.2 建立平战转换模式,明晰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深圳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配备视角进行研究 |
二、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视角进行研究 |
三、从医疗卫生公共品供给机制视角进行研究 |
四、研究评价与本论文的研究视角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结构安排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研究概念 |
一、社康中心 |
二、社管中心 |
三、院办院管 |
四、医疗服务能力 |
五、分级诊疗制度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理论与分析维度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相关理论 |
一、公共服务理论 |
二、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理论 |
第二节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分析维度 |
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资源配置维度 |
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组织机制维度 |
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管理运营维度 |
第三章 深圳市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与服务概况 |
第一节 深圳市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概况 |
一、财政投入情况 |
二、队伍建设情况 |
三、基础设施情况 |
第二节 深圳市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概况 |
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任务 |
二、“院办院管”的服务模式 |
第四章 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问题 |
一、经费性问题 |
二、设施性问题 |
三、人力性问题 |
四、管理性问题 |
第二节 B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资源配置性原因 |
二、组织职责性原因 |
三、管理运营性原因 |
第五章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
一、优化人才结构 |
二、分离收支管理 |
三、稳定财政补偿 |
四、保障业务用房 |
第二节 职责体系优化策略 |
一、强化政府职责 |
二、优化管理层级 |
三、规划网络布局 |
第三节 管理运营优化策略 |
一、整合服务功能 |
二、补偿分配机制 |
三、改良绩效考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附录 三 |
附录 四 |
致谢 |
(10)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过程和效果评价研究 ——以J省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老年高血压 |
1.2.2 健康教育 |
1.2.3 健康教育评价 |
1.2.4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 |
1.2.5 城市社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5.1 知信行模式 |
1.5.2 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 |
1.5.3 大众传播学理论 |
1.5.4 成人学习理论 |
1.5.5 自我效能理论 |
1.6 研究理论框架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评价 |
2.1.1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知信行现状调查 |
2.1.2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和健康教育知识现状调查 |
2.2 高血压健康教育过程评价 |
2.3 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
2.4 高血压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2.5.1 一般统计方法 |
2.5.2 双重差分模型 |
2.5.3 SWOT分析法 |
2.6 研究质量控制 |
2.6.1 调查阶段 |
2.6.2 访谈过程 |
2.6.3 干预过程 |
2.6.4 数据分析 |
2.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知信行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3.2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
3.2.1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意愿 |
3.2.2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内容需求 |
3.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方式 |
3.3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调查 |
3.3.1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问卷设计过程 |
3.3.2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预调查 |
3.3.3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现状 |
3.3.4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讨论 |
3.4.1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
3.4.2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情况分析 |
3.4.3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及知识现状调查 |
4.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4.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
4.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现状 |
4.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
4.5 讨论 |
4.5.1 调查对象人员状况分析 |
4.5.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
4.5.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过程评价 |
5.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访谈结果与讨论 |
5.1.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5.1.2 城市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组织情况 |
5.1.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高血压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5.1.4 讨论 |
5.2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访谈结果 |
5.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5.2.2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高血压健康信息的过程 |
5.2.3 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
6.1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干预设计 |
6.1.1 C市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主要问题 |
6.1.2 干预策略 |
6.1.3 干预效果变量的选择 |
6.1.4 干预对象防止脱落的方法 |
6.2 结果 |
6.2.1 干预对象人口学特征 |
6.2.2 干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
6.2.3 运用DID模型对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评价 |
6.3 讨论 |
6.3.1 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
6.3.2 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7章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
7.1 优势分析(S) |
7.1.1 社区在提供便利、价廉、持续、综合的高血压健康教育方面有很大优势 |
7.1.2 老年人群健康意识增加,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 |
7.2 劣势分析(W) |
7.2.1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备、人力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不足 |
7.2.2 老年人群记忆力差,活动能力差等特点 |
7.3 机会分析(O) |
7.3.1 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社区健康教育非常重视 |
7.3.2 高血压发病人数增大使得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因为面临巨大需求 |
7.4 挑战和威胁分析(T) |
7.4.1 医学健康领域新健康观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挑战 |
7.4.2 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不信任是开展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威胁 |
7.5 发展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主要对策 |
7.5.1 基于不同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需求和特点,以国家级指南为依据,建立适合本地化的高血压健康教育行动手册 |
7.5.2 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和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 |
7.5.3 发挥社区优势,发展跨学科团队和多机构合作服务模式 |
7.5.4 以家庭为中心,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家庭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处方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非典预防中的作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D]. 康雯嘉. 吉林大学, 2021(01)
- [2]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 彭昕,廖雅雯,吕洁雯,王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03)
- [4]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疫情初期应对的分析[J]. 崔运武.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1)
- [5]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预防机制研究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D]. 谌琪. 南昌大学, 2020(01)
- [6]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专家笔谈[J]. 魏大威,廖永霞,柯平,张智雄,王有强,滕五晓,周璐. 图书馆杂志, 2020(03)
-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杜凝. 西北大学, 2019(01)
- [8]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D]. 张小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深圳B区为例[D]. 罗皎. 深圳大学, 2017(07)
- [10]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过程和效果评价研究 ——以J省C市为例[D]. 袁华.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