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伤科病房空气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卫家玉,孙志耀,孙丹,詹书情,吕国忠[1](2021)在《移动空气灭菌站对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使用移动空气灭菌站对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烧伤整形科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放置移动空气灭菌站设备的普通病房及ICU病房设为观察组,未放置该设备的为对照组,2组病房均未使用其他空气洁净设备。比较2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住院天数、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53.5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房内床头柜和室中心区域的0.5、2.5和5μm颗粒物含量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烧伤面积、住院天数、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放置移动空气灭菌站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1,95%CI:0.02~0.60)。结论移动空气灭菌站能有效减少烧伤科病房空气中颗粒物含量,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卫家玉,孙志耀,孙丹,朱利红,申卫红,吕国忠[2](2021)在《某空气净化机对医院病房空气净化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某空气净化机对医院病房内空气净化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仪器检测法,对某空气净化机对医院病房内空气的净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安装有空气净化机的病房内空气中PM5.0、PM2.5、PM0.5浓度在开机10 min后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间颗粒物浓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各区域的PM5.0、PM2.5、PM0.5浓度在开机前并无显着差异(P>0.05),在开机10 min后病房各区域PM5.0、PM2.5、PM0.5浓度远低于开机前。结论在医院病房采用空气净化机可以有效提升病房空气洁净度,有助于空气质量管控。
王政[3](2021)在《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医院室内空气中含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以微生物气溶胶的形式进入人体,可造成院内感染,因此,对医院空气进行净化消毒非常重要。目前传统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有些不能在有人的条件下使用。而酶杀菌空气净化设备将酶杀菌技术与滤材相结合,以实现空气的动态净化消毒。医院空气微生物中含有的细菌真菌等种类丰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也不同,故深入分析装有净化设备医院房间的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可对净化设备的控制效果有整体了解。同时由于室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多样性,其组成和成分占比对控制医院微生物污染、预防疾病及避免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对三类气候区所属的4个医院中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设备的典型功能场所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采用沉降法结合实验室培养分析进行了测试评价,同时分析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及PM2.5等。另外,对不同医院未装置空气净化设备的候诊室、门诊大厅室内微生物气溶胶采用撞击采样法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其浓度水平及粒径分布特征。特别对未应用空气净化设备的普选医院典型房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室内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净化环境下,不同医院Ⅱ类环境房间室内细菌浓度为(10~157)cfu/m3,室内真菌浓度为(10~209)cfu/m3;Ⅲ、Ⅳ类环境房间室内细菌浓度为(94~314)cfu/m3,真菌浓度为(126~424)cfu/m3,均满足医院规定的Ⅱ、Ⅲ、Ⅳ类环境标准限值。不同医院不同房间净化环境下的PM2.5浓度小于35μg/m3。(2)结合研究测试单一房间设置净化器的测试结果,根据空气净化器去除室内污染物平衡浓度计算方程,如果设置一个空气净化器的循环风量为200 m3/h,在对30 m3的房间内空气进行净化消毒1 h可使室内细菌浓度达到医院Ⅱ类环境标准,除菌率可达到92%以上;在对36 m3的房间内空气净化消毒1 h,除菌率可达到91%以上。(3)不同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的真菌气溶胶浓度高于细菌,细菌的浓度范围为(209±26)cfu/m3~(704±29)cfu/m3,真菌浓度范围为(343±44)cfu/m3~(838±10)cfu/m3,真菌的平均浓度高于细菌。(4)不同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细菌和真菌粒径分布具有差异性,主要分布在1.1~4.7μm之间,细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08~2.86μm,室外细菌中值直径大于室内,真菌中值直径范围在1.70~2.85μm。(5)秋季不同气候区城市室外微生物浓度城市B最大,城市C最小,细菌浓度范围为(231±26)cfu/m3~(674±30)cfu/m3,真菌浓度范围为(343±44)cfu/m3~(806±10)cfu/m3,细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64~3.19μm,真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37~2.47μm。(6)普选医院外科病房、口腔诊室及门诊大厅室内细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占比53.34%、23.99%和15.77%;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分别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7)普选医院外科病房、口腔诊室及门诊大厅室内真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占比为71.81%和21.54%。在属水平上外科病房优势菌属为曲霉菌(Aspergillus),口腔诊室和门诊大厅的优势菌属为扇形裂褶菌(Schizophyllum)。
徐小继,易艳松,刘先华[4](2020)在《空气净化机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净化》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空气净化机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净化效果。方法 2020年5~8月选取湖口县人民医院两间大小、环境、结构相同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为观察病房,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病房安装空气净化机对空气进行动态消毒;对照组未安装空气净化机,采用紫外线照射灯消毒,并分别选取同期接诊的4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比较两组病房消毒合格率、消毒后不同采样时间空气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水平、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房消毒合格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观察组消毒后不同采样时间(30、45、60、120 min)空气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毒后平均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0.3~0.5、PM0.5~1.0、PM0.3~0.5、PM10~2.5、PM5.0~10.0、PM≥10.0)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4.44%(P<0.05)。结论空气净化机消毒效果确切,持续消毒效果良好,可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消毒合格率,减少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低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可将其作为预防医院感染新型的消毒方法。
吴晓文[5](2019)在《某院新型住院病房上层空气杀菌系统对室内消毒前后空气中菌落数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杀菌效果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医院新型住院病房上层空气杀菌系统对室内消毒前后空气中菌落数生长的影响和杀菌效果。方法:在装有某公司生产的室内上层空气杀菌系统的医院病房,采用紫外线不同辐射照度后测定空气中菌落数,分析其消毒前后杀菌效果。结果:在距离室内上层空气杀菌系统正前方水平距离1 m处的紫外线平均辐射照度为231μw/cm2;在约60 m3的病房内开启室内上层空气杀菌系统消毒时间120 min,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消亡均大于90.00%,平均消亡率为98.88%。结论:室内上层空气杀菌系统是一种高效的紫外线消毒工具,适用于医院病房、诊室等密闭环境下的菌落传播感染的控制。
李雅漠[6](2018)在《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风险识别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烧伤患者的感染问题是影响烧伤治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烧伤科病房在进行新建或者改建时都考虑了如何更加安全、快捷地安置、治愈烧伤患者。其中,合理的布置病房内的气流组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尚未针对烧伤科病房给出具体的气流组织方案。目前在实际建设医院的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大都统一设置,并未充分考虑烧伤科的具体情况。因此根据现有气流组织相关研究成果和烧伤科的特殊要求,系统探讨烧伤科病房合理的气流组织方案从而指导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摸清烧伤科的气流组织现状和患者安置情况,研究分析得出按烧伤患者安置方法将医院分为三种类:(1)不对烧伤患者按照病情分类安置病房;(2)通过对患者有无生命危险进行分类,对于有生命危险、烧伤面积大的患者安排于一床室,无生命危险的烧伤患者安排于人数不等的多床室;(3)在按有无生命危险划分的基础上,对病情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转移安置于康复区。将气流组织分为五种:风机盘管与新风系统下的侧送上回;风机盘管与新风系统下上送上回;风机盘管与新风系统下的上送对侧上回;地板辐射与新风系统下的侧送侧回;分体式空调下的侧送侧回。研究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烧伤病房空气安全风险识别的方法,并以“三床室”为例,分析了安置情况下患者交叉感染的相对风险,提出基于气流组织的烧伤科病房分类方法。研究得出,依据交叉感染风险可分别设置不同的病房气流组织,对于风险较小的病房可沿用现有的气流组织形式,对于风险较大的病房需研发一种新的气流组织形式。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风险较大情况的气流组织,对交叉感染风险较大的病房提出一种“多床室单床独立送风”的气流组织新形式。分析了“多床室单床独立送风”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送风末端的形式、数量、尺寸、位置、送风参数、建筑空间的几何尺寸、回风末端的形式等,构建了该新型气流组织的关键影响参数为:送风口高度、送风量、送回(排)风口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控制烧伤患者间交叉感染安全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提出来“多床室单床独立送风”气流组织的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患者活动区域的污染物浓度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患者主要活动区域的温度和风速作为舒适性指标。最后,利用CFD软件,建立并求解了不同送回风方式、换气次数以及送风口高度下的典型烧伤科病房模型。利用“多床室单床独立送风”气流组织安全评价体系对两种典型空调系统不同工况方案下,烧伤科病房内温度场、速度场、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定量评价,得出最后的结论:(1)风机盘管与新风空调系统下,上送对侧下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为1.8m,送风量为10ACH;上送下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2m,送风量为810ACH;上送侧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1.82m,送风量为10ACH;3种工况下烧伤病房内交叉感染风险较小,舒适度较高;(2)辐射冷暖与新风系统下,上送对侧下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为1.8m;上送下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为1.5m;上送侧排形式下:送风口高度1.51.8m,3种工况下烧伤病房内交叉感染风险较小,舒适度较高。研究方法对烧伤科病房分类化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张娴[7](2018)在《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污染源识别与环控关键数据确定》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的空气品质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医护人员的健康和诊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医院不同功能房间众多,由于空调设计参数不够详实或现有设计参数不能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等原因,导致部分房间室内环境不能满足卫生标准要求,因此,针对不同功能房间选择合适的环控关键参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506)的支持下,通过研究医技部和住院部各科污染区域典型房间的主要污染类型,得到控制污染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的环控关键参数,为通风空调设计提供参考。首先,根据医疗功能将医技部和住院部各科划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域、医疗诊断区域和医辅区域,根据文献调研及现场调研确定各区域典型房间室内主要污染源,初步确定污染区域及污染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包括CO2、PM10、PM2.5、热、细菌和甲醛污染。对比分析国内外空气质量标准,确定医院环境室内各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根据大量文献数据,得到医院室内细菌和甲醛的分级评价建议浓度区间。其次,对医技部和住院部室内外污染物浓度进行现场测试,得到污染物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区域,结合文献调研结果最终确定污染区域及典型房间的主要污染类型,设计病房内人员产尘量和设备散热量现场实验,得到测试数据,为下一步的室内污染物源强确定提供基础数据。然后,根据人员流量模型,通过现场调研得到不同科室病房的逐时人员数目和公共区域的逐时人员密度,计算得到不同区域人均CO2释放强度以及病房人均颗粒物散发量,二人间病房人均PM10和PM2.5释放量分别为2.9mg/m3和0.79mg/m3,三人间病人均PM10和PM2.5释放量分别为3.1mg/m3和0.81 mg/m3。利用不同区域逐时人员数目,得到不同区域CO2和颗粒物逐时散发量;通过现场测试,确定热污染区域室内设备实际散热量。最后,根据室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守恒定律,分别建立室内CO2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计算模型,分析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并给出控制方法,根据各污染区域典型房间存在的主要污染物,通过求解污染物质量浓度计算模型并结合文献数据,得到新风换气次数、过滤器选型、室内散热量等环控关键数据。
崔晓华[8](2016)在《不同消毒措施对医院病房空气消毒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比较动态空气消毒机、臭氧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三种方式对结核科室病房内空气消毒的应用效果。方法河南省胸科医院结核科室病房采用自然沉降法采样及细菌沉降法,对动态空气消毒机、臭氧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三种方式消毒前后平均菌落数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以上方法消毒合格次数。结果三组均采样25次,动态空气消毒机组和臭氧空气消毒机组菌落合格率均达到100%,紫外线灯组合格率为56%,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前1h检测平均菌落数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消毒后1h动态空气消毒机组和臭氧空气消毒机组与另一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结论动态空气消毒机、臭氧空气消毒机两种具有明显优势,动态空气消毒机更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郑建美,周红娟,金岙连,何燕芬,郑爱华,金汉宏[9](2013)在《烧伤科病房实施半开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探讨烧伤科病房实施半开放管理的可行性。半开放病房上午7∶3011∶30为查房及治疗时间,禁止家属和亲友探视,其余时间开放允许探视;隔离病房24h禁止家属及亲友探视。抽取烧伤科半开放病房与隔离病房各5间,每天上午治疗前开启空气消毒机1h后进行空气采样检测,每月1次,共12次。半开放病房菌落数(153.2±28.4)cfu/m3,隔离病房菌落数(146.3±28.1)cfu/m3,经比较,配对t=1.382,P=0.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达到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因此,普通烧伤病房可行半开放管理。
郑建美,周红娟,金汉宏,郑爱华,何燕芬,项一清[10](2013)在《相对隔离与隔离烧伤病房空气质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院烧伤科有相对隔离和隔离病房两个病区,对两个病区空气菌落数进行比较,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本组为2011年1-12月烧伤科相对隔离和隔离病房各5间,18m2各3间,36m2各2间,均在住满患者情
二、烧伤科病房空气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科病房空气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空气灭菌站对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采样方法及依据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 |
2.2 移动空气灭菌站对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 |
2.3 病房环境对患者相关炎性指标的影响 |
2.4 Logistic回归多元统计结果 |
3 讨论 |
(2)某空气净化机对医院病房空气净化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医院空气微生物的来源与危害 |
1.2.2 医院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
1.2.3 空气净化消毒技术 |
1.2.4 微生物分析检测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2.1 测试对象信息 |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3 空气净化设备介绍 |
2.4 实验及研究方法 |
2.4.1 测试和卫生标准 |
2.4.2 采样方法比选 |
2.4.3 采样点设置及测试方法 |
2.4.4 培养计数方法 |
2.5 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研究 |
2.5.1 微生物样本采集 |
2.5.2 DNA提取与PCR扩增 |
2.5.3 数据处理统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院建筑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 |
3.1 医院装有空气净化设备典型房间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测试分析 |
3.1.1 医院A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
3.1.2 医院B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
3.1.3 医院C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
3.1.4 医院D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
3.2 空气净化器的除菌效果理论分析 |
3.2.1 空气净化器的性能参数 |
3.2.2 空气净化器去除室内污染物质量平衡模型 |
3.2.3 模型理论计算与测试结果对比 |
3.2.4 空气净化器不同作用时间下的除菌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 |
4.1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细菌气溶胶分布特征 |
4.1.1 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 |
4.1.2 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1.3 细菌中值直径 |
4.2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真菌气溶胶的分布特征 |
4.2.1 真菌气溶胶浓度水平 |
4.2.2 真菌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2.3 真菌中值直径 |
4.3 装有净化设备功能房间与未装净化设备场所微生物浓度的对比 |
4.4 不同气候区城市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 |
4.4.1 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
4.4.2 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
4.4.3 细菌和真菌中值直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普选医院典型房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5.1 不同房间细菌样本Tags分布 |
5.2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OTU分析 |
5.3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5.3.1 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特征 |
5.3.2 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特征 |
5.3.3 不同样点物种分布热图 |
5.4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5.5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
5.6 不同房间样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5.6.1 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特征 |
5.6.2 真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特征 |
5.6.3 不同房间样点物种分布热图 |
5.7 不同房间样点真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空气净化机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病房消毒合格率比较 |
2.2 两组病房消毒后不同采样时间空气细菌总数比较 |
2.3 两组病房空气可吸入颗粒物 |
2.4 两组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 |
3 讨论 |
(5)某院新型住院病房上层空气杀菌系统对室内消毒前后空气中菌落数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杀菌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测试设备 |
1.1.2 测量仪器 |
1.2 评价标准 |
1.3 方法 |
1.3.1 紫外线辐射照度的测定 |
1.3.2 空气毒效果现场的测定 |
2 结果 |
2.1 紫外线辐射照度的测定 |
2.2 空气消毒效果的现场测试 |
3 讨论 |
(6)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风险识别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烧伤病房气流组织特殊需求 |
1.2.2 气流组织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医院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现状调研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方案设计 |
2.2.1 调研对象的确定 |
2.2.2 调研样本的选取 |
2.2.3 调研内容及指标 |
2.3 调研实施过程 |
2.3.1 文献调研 |
2.3.2 实地调研 |
2.4 调研结果分析 |
2.4.1 烧伤科病房划分 |
2.4.2 烧伤科病人安置情况 |
2.4.3 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安全风险识别 |
3.1 空气流动特点与交叉感染 |
3.2 风险识别方法与流程 |
3.2.1 风险识别的方法概述 |
3.2.2 烧伤病房气流组织风险识别的流程 |
3.3 烧伤科病房的气流组织风险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研究 |
4.1 “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的提出 |
4.1.1 “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 |
4.1.2 “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 |
4.2 气流组织评价体系 |
4.3 “多床室单床独立送风”气流组织的风险评价研究 |
4.4.1 评价原则 |
4.4.2 评价逻辑 |
4.4.3 评价指标说明 |
4.4.4 评价流程与方法 |
4.4 “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的关键特性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空调系统下多床室单床独立通风气流组织模拟与评价 |
5.1 全空气系统下的气流组织与安全评价 |
5.1.1 模拟模型建立 |
5.1.2 模拟实验设计 |
5.1.3 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
5.1.4 小结 |
5.2 辐射冷暖与新风系统下气流组织与评价 |
5.2.1 模拟模型建立 |
5.2.2 模型实验设计 |
5.2.3 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污染源识别与环控关键数据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及空气质量标准 |
2.1 医技部和住院部典型房间 |
2.1.1 医技部典型房间 |
2.1.2 住院部典型房间 |
2.2 各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 |
2.2.1 医技部各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 |
2.2.2 住院部各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 |
2.3 住院部与医技部主要污染物浓度标准 |
2.3.1 医疗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2.3.2 细菌分级评价建议浓度区间 |
2.3.3 甲醛分级评价建议浓度区间 |
2.4 本章小结 |
3 住院部与医技部空气相关参数测试 |
3.1 测试方案 |
3.1.1 现场测试内容与器材 |
3.1.2 测试时间和地点 |
3.1.3 测试方法 |
3.2 医技部和住院部主要污染物测试 |
3.2.1 医技部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测试 |
3.2.2 住院部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测试 |
3.3 病房室内产尘量测试 |
3.3.1 测试工况条件 |
3.3.2 测试数据及计算方法 |
3.4 设备散热量测试 |
3.4.1 测试工况条件 |
3.4.2 测试数据及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室内主要污染物源强确定 |
4.1 各区域人员流量 |
4.1.1 住院部病房人员流量 |
4.1.2 医技部公共区域候诊区人员流量 |
4.2 各区域CO_2释放量确定 |
4.2.1 各区域人均CO_2释放强度 |
4.2.2 各区域CO_2释放量确定 |
4.3 PM10和PM2.5散发量确定 |
4.3.1 各区域人均PM10和PM2.5散发强度 |
4.3.2 各区域PM10和PM2.5散发量确定 |
4.4 设备散热量确定 |
4.4.1 表面对流换热量 |
4.4.2 表面辐射换热量 |
4.4.3 风口漏风散热量 |
4.5 本章小结 |
5 典型房间环控设计关键参数确定 |
5.1 空气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 |
5.1.1 室内CO_2浓度计算及控制方法 |
5.1.2 室内颗粒物浓度计算及控制方法 |
5.2 医技部各区域典型房间环控关键数据确定 |
5.2.1 影像中心和功能检查医疗诊断区域 |
5.2.2 病理科 |
5.2.3 检验科医疗诊断区域 |
5.2.4 各科公共区域 |
5.3 住院部典型区域环控关键数据确定 |
5.3.1 普通病房 |
5.3.2 重症监护室和烧伤病房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烧伤科病房实施半开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病房管理方法 |
1.2.2 消毒与检测方法 |
1.2.2. 1 消毒与采样 |
1.2.2. 2 细菌培养及计数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烧伤病房实施半开放管理的意义 |
3.2 半开放病房必须保证治疗期间的空气质量 |
(10)相对隔离与隔离烧伤病房空气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判断标准 |
1.4 统计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烧伤科病房空气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空气灭菌站对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J]. 卫家玉,孙志耀,孙丹,詹书情,吕国忠.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8)
- [2]某空气净化机对医院病房空气净化效果观察[J]. 卫家玉,孙志耀,孙丹,朱利红,申卫红,吕国忠.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1(06)
- [3]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政.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空气净化机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净化[J]. 徐小继,易艳松,刘先华. 医学信息, 2020(24)
- [5]某院新型住院病房上层空气杀菌系统对室内消毒前后空气中菌落数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杀菌效果的评价[J]. 吴晓文. 抗感染药学, 2019(09)
- [6]烧伤科病房气流组织风险识别及优化研究[D]. 李雅漠. 重庆科技学院, 2018(02)
- [7]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污染源识别与环控关键数据确定[D]. 张娴. 重庆大学, 2018(04)
- [8]不同消毒措施对医院病房空气消毒的应用效果[J]. 崔晓华. 医药论坛杂志, 2016(03)
- [9]烧伤科病房实施半开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 郑建美,周红娟,金岙连,何燕芬,郑爱华,金汉宏. 护理与康复, 2013(12)
- [10]相对隔离与隔离烧伤病房空气质量分析[J]. 郑建美,周红娟,金汉宏,郑爱华,何燕芬,项一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