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外照射加卡铂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菊[1](2020)在《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WHO实时数据显示,中国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55%左右。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我国5年生存率虽稍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仅有20%-30%。我国7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多模式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食管癌治疗策略,然而,尽管各种治疗方式取得了进展,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仍很差。单纯外照射5年生存率为0-10%。初次放疗后存活率低可能是由于肿瘤局部持续或复发所致,高达85%的病例出现这种情况。对肿瘤进行更高剂量的放射治疗,虽可能提高局控,但也会增加晚期治疗相关毒性的风险。食管腔内放疗在对肿瘤本身进行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同时,还可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是一种理想的推量方式,本研究比较同期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加高剂量率(High Dose Rate,HDR)腔内近距离放疗(Brachytherapy,BT)与单纯CCRT治疗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以期为食管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来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54例经影像学、病理学确诊的局限于食管壁、未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的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单纯外照射组(CCRT)37例,外照射联合近距离组(CCRT+HDRBT)1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紫杉醇(45mg/m2)+卡铂(AUC=2)周方案同期化疗。CCRT组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60Gy/30f;CCRT+HDRBT组外照射放疗50 Gy/25f+腔内近距离照射10Gy/2f。结果:CCRT组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91.89%;CCRT+HDRBT组ORR为94.1%。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67,p=0.506)。CCRT组、CCRT+HDRBT组吞咽困难缓解率为83.8%、94.1%,用连续性校正c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表明,c2=0.38,p=0.539,差异不显着。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是影响OS和PFS独立预后因素,肿瘤长度是影响LRFS独立预后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T+HDRBT组单肺V20和双肺V20较CCRT组均较小,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严重晚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13.5%、11.76%。两组患者食管毒性发生率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CCRT+HDRBT组晚期肺放疗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CCRT组(Z=-1.994,p=0.046)。结论:1.联合使用HDRBT和EBRT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可能为食管癌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2.HDRBT联合EBRT用于食管癌根治性治疗耐受性好、安全、副反应轻。3.在食管治疗中,T分期和肿瘤长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张安度[2](2020)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异种移植模型中预测放射治疗反应的实验研究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方面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拟从动物模型层面深入探讨DWI在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该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1中实验组(n=16)荷瘤裸鼠给予单次剂量15Gy的6MV-X线的放射治疗,对照组(n=16)不接受任何治疗。两组在放疗前及放疗后行MRI扫描(观察时间1月,隔日一次,共16个时间点。扫描序列包括T1,T2,DWI)。比较两组移植瘤体积的变化及ADC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验1的结果选择7个关键时间点进一步进行实验2,分别在放疗前1天、放疗后1、3、5、7、17、29天行MRI扫描,完成扫描后处死荷瘤裸鼠,观察实验组(n=6)与对照组(n=6)在相应时间点的细胞密度、坏死比例及CD31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多次测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1.实验1中实验组荷瘤裸鼠移植瘤体积在接受放疗后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延迟,实验组移植瘤体积在放疗后第17天完成体积倍增,对照组仅需5天即完成体积倍增。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移植瘤体积有差异(F=22.159,P<0.001),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移植瘤体积有差异(F=61.561,P<0.001)。两组移植瘤体积V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P=0.879),从放疗后第7天开始,两组移植瘤体积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实验1中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ADC值有差异(F=5.421,P<0.001),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ADC值有差异(F=8.021,P<0.001)。两组的AD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P=0.966)。实验组在放疗后第1天ADC值有所下降,第3天迅速升高,到第5天时升至最高点,后ADC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第17天后波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较高的水平。对照组ADC值在第1天开始逐渐下降,至第7天开始波动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两组ADC值差异开始出现统计学意义,实验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2中实验组细胞密度从放疗后第3天逐渐降低,第7天最低,后有所上升,对照组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5天最高,后有所降低。对照组细胞密度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高于实验组(P<0.05)。ADC值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s=-0.703,P<0.001)。4.实验2中实验组坏死比例在放疗后呈逐渐升高趋势,第7天后逐渐下降;对照组则呈逐渐下降趋势,第7天后趋于稳定。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的坏死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ADC值与组织坏死比例呈正相关(rs=0.658,P=0.003)。5. 实验2中放疗初期(放疗后1、3、5、7天)实验组CD31阴性及弱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23/48 vs.4/48,χ2=18.602,P<0.001),实验组C D31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1/48 vs.20/48,χ2=22.004,P<0.001);放疗后期(放疗后17、29天)两组CD31表达率无明显差别。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具有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的价值,ADC值变化出现在移植瘤体积变化之前。移植瘤细胞密度及坏死比例的变化与ADC值的变化基本吻合。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均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全组患者均接受1~2周期的同期化疗,方案为FP(顺铂+氟尿嘧啶)或TP(紫杉醇+顺铂),放疗前、放疗末行MRI检查(序列包括T1,T2,DWI)。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Kaplan-Meier并Logrank法计算生存率,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观察全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ADC值及变化情况,对近期疗效进行判断,及对1、3、5年生存率评估预后。结果:1.食管肿瘤放疗前、放疗末ADC值分别为1.61±0.35×10-3mm2/s和2.48±0.42×10-3mm2/s,疗后ADC值明显高于疗前ADC值(t=-22.645,P=0.000)。2.CR组的疗前ADC值、疗末ADC值均高于PR组vs.2.30±0.34×10-3mm2/s,z=-3.010,-3.689,P=0.003,<0.001)。3.肿瘤区域疗前低ADC值组(≤1.57×10-3mm2/s)和高ADC值组(>1.57×10-3mm2/s)CR率分别为56.0%(28/50)和74.0%(37/50),接近有统计学差异(χ2=3.560,P=0.05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0%、23.8%、11.4%和72.0%、43.8%、34.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6个月(χ2=8.113,P=0.004)。4.肿瘤区域疗末低ADC值组(≤2.54×10-3mm2/s)和疗末高ADC值组(>2.54×10-3mm2/s)的CR率分别为46.0%(23/50)和84.0%(42/5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5.868,P<0.00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25.7%、17.6%和78.0%、41.8%、28.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3个月(χ2=3.982,P=0.046)。5.肿瘤区域低ΔADC组(≤0.57)和高ΔADC组(>0.57)的CR率分别为70.0%(35/50)和60.0%(3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29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7.8%、29.4%和70.0%、29.8%、17.7%,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4,P=0.388)。将疗前低ADC值组和疗前高ADC值组按ΔADC大小分为4组,CR率分别为56.0%(14/25)、56.0%(14/25)、64.0%(16/25)、84.0%(21/2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5.758,P=0.124)。疗前高ADC值高ΔADC组的生存情况最优,1、3、5年生存率为92.0%、59.5%、40.6%,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而疗前低ADC值低ΔADC组的预后最差,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20.0%、20.0%,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其他两组生存情况有交叉(χ2=13.738,P=0.003)。6. Cox单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年龄、非手术T分期、N分期、TNM分期、GTV体积、疗前ADC值、疗末ADC值、近期疗效等8项因素均为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年龄、非手术N分期、TNM分期、疗末ADC值为独立预后因素,OR值分别为1.051、2.574、1.749、0.423,P值分别为0.001、0.002、0.021和0.004。ROC曲线显示预测病变达到CR的疗末ADC值的截点值为2.50×10-3mm2/s,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724,预测度为中等,灵敏度77.1%,特异度70.8%。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有效预测食管癌治疗反应和预后。疗前ADC值、疗末ADC值以及ΔADC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疗末ADC值为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比CT扫描及食管钡餐造影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应用研究目的:寻找判断食管鳞癌预后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联合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2013年提出的基于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前瞻性入组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初治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并同期应用化疗,处方剂量50.4~60Gy/1.8~2.0Gy/28~30次,5次/周,治疗时间6周。所有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治疗结束)行食管钡餐造影、胸部CT、MRI检查。截止到随访日期,根据患者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4例,死亡组12例。测量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食管钡餐造影、胸部CT、DWI所示病变长度,胸部CT图像中食管最大管壁厚度,DWI图像中食管病变ADC值,结合诊断试验,寻找判断预后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联合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2013年提出的基于食管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组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后1、2年局控率分别为91.6%、73.3%,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65.4%,中位局控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个月和26个月。2.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钡餐造影显示病变长度有统计学差异(F=19.513、43.818,P均<0.001),两组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但两组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对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在不同时间点做诊断试验,显示ROC曲线下面积在0.536-0.577之间,P值均大于0.05。3.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病变长度有统计学差异(F=6.799,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病变长度有差异(F=3.769,P=0.020)。两组胸部CT所示病变长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但两组CT所示病变长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在0.503-0.563之间,P值均大于0.05。4.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有差异(F=23.231,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有差异(F=40.980,P<0.001)。两组胸部CT所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至第5周、第6周下降趋势均变缓。两组胸部CT所示最大管壁厚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P值均大于0.05,曲线下面积在0.506-0.613之间。5.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DWI显示病变长度有差异(F=17.669,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DWI显示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F=0.598,P=0.621)。生存组DWI所示病变长度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在治疗4周后表现更为明显,有3例患者治疗结束DWI无高信号表达;死亡组在治疗2周时较疗前轻度增加,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组在放疗结束均有高信号表达。生存组DWI所示病变长度在治疗6周末明显低于死亡组(t=-2.198,P=0.038)。ROC曲线显示以治疗6周末DWI测量长度为诊断指标,P=0.045,曲线下面积为0.732,诊断效能为中等,灵敏度0.857,特异度0.667。6.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病变ADC值有差异(F=19.043,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病变ADC值有差异(F=21.653,P<0.001)。生存组ADC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死亡组ADC值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从治疗4周开始上升趋势明显变缓。两组ADC值在治疗4周末接近有统计学差异(t=1.933,P=0.065),在治疗6周末生存组ADC值明显高于死亡组(t=3.465,P=0.002)。ROC曲线显示以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6周末ADC值为诊断指标,P=0.035、0.003,曲线下面积为0.744、0.848,诊断效能均为中等,灵敏度分别为0.833、0.833,特异度分别为0.714、0.786。以治疗6周末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值将全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3.8%、46.2%和100.0%、84.6%(χ2=10.162,P=0.001)。7.基于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75.0%和71.4%、57.1%,接近有显着性差异,CR组生存率高于PR组(χ2=3.105,P=0.078)。8.基于2013年提出的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3.3%和70.0%、60.0%,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R组生存率有优于PR组的趋势(χ2=2.248,P=0.134)。9.结合本研究ROC曲线分析结果,以治疗6周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联合食管钡餐造影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8.9%和64.7%、52.9%,两组患者生存率有显着性差异,CR组生存率高于PR组(χ2=5.857,P=0.016)。1 0. 联合食管钡餐造影、DWI及胸部CT扫描进行预后评价,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 00.0%、75.0%和72.7%、63.6%(χ2=0.711,P=0.399)。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预后评估方面较食管钡餐造影及CT有一定优势。以治疗6周末ADC值为诊断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诊断效能为中等,以治疗6周末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联合食管钡餐造影评价标准,可有效判断预后。
刘惠明,王奇峰,万欣,贾喜堂,刘波[3](2017)在《252Cf中子近距离放疗加外照射治疗食管鳞癌70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外照射配合内照射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本研究评价锎(252Cf)中子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外照射治疗708例食管癌的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长治市肿瘤医院2001-01-01-2012-03-01共收治食管鳞癌708例,均采用252Cf中子近距离腔内放疗配合外照射治疗。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6版食管癌分期标准,Ⅰ、ⅡA、ⅡB、Ⅲ和ⅣA期分别为7、254、31、404和12例。近距离治疗25次,3.55.0Gy/次,总剂量为825Gy;外照射剂量为5056Gy,常规分割,56周完成。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3.6个月、71.6%、41.8%和32.1%。在预后和局部控制率多因素分析中,照射总剂量是唯一与长期生存和局部控制均相关的因素。<60、6068和>68Gy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5%、35.3%和22.1%,P<0.001。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食管穿孔和大出血。97例(13.7%)发生3度白细胞降低。635例(89.7%)在治疗过程有12级的食管炎反应。随访期间18例(2.5%)发生食管穿孔,35例(4.9%)发生大出血。从治疗开始到随访健在,或者发现复发或远处转移,490例(69.2%)患者吞咽普食顺利,放疗后13例(1.8%)发生食管狭窄,需要间断食管扩张治疗。结论 252Cf中子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外照射治疗,提高了食管癌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毒副作用在可以接受范围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祝淑钗,许金蕊,刘志坤,苏景伟,李娟[4](2014)在《三维技术放疗食管癌不同临床靶区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在根治性三维技术放疗中的价值,评价不同临床靶区照射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间219例无远处转移的行根治性三维技术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105例接受累及野照射5466 Gy;114例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4652 Gy,原发肿瘤局部处方剂量5670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和O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1、3、5年样本数分别为219、172、67例。累及野组与预防野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0%、39.1%、27.2%和70.5%、53.3%、51.7%(P=0.013),OS分别为67.6%、24.9%、15.0%和73.7%、45.1%、26.0%(P=0.025)。单因素分层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中下段、N0期的局部控制率和OS预防野组明显高于累及野组(P=0.007、0.015和P=0.054、0.013)。结论对于食管原发肿瘤位于胸中下段和无淋巴转移患者,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后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均能获益。
吴慧[5](2012)在《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前言食管癌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发病率据世界首位,发病人数占全世界的50%以上。约6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为中晚期,这些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已成为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鳞癌,属中度放射敏感性肿瘤,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仅10~20%,多数患者死于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寻找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探讨食管癌放疗抗拒性的机制,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Cox-2可作为评估肿瘤对放射治疗是否抵抗的一个指标,在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其放射敏感性越差。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放射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方面有不少报道,但在食管癌方面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76例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疗效与肿瘤组织中Cox-2表达水平,探讨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抗拒性的关系;通过构建Cox-2特异性siRNA重组质粒和Cox-2表达载体,转染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分别下调和上调Cox-2基因表达,再联合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观察放射结合Cox-2基因调控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侵袭能力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沉默Cox-2基因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通过观测荷瘤裸鼠经放射线照射后瘤体体积的变化,从活体水平来评价双向调控Cox-2基因表达对放射线的增敏作用,为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单纯采用放射治疗的76例食管鳞癌患者。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7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其中20例患者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放疗抗拒性的关系。3.针对人Cox-2基因mRNA序列,构建2个siRNA重组质粒:pRNA-U6.1-sicox214和pRNA-U6.1-sicox799,同时构建Cox-2表达载体和1个无关序列siRNA,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人食管癌EC9706细胞,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同时设立转染无关序列siRNA组、空载体对照组和未转染组。4.0Gy、2Gy、4Gy射线照射,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中Cox-2、MMP2、Bax、Bcl-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ox-2蛋白及AKT蛋白和磷酸化AKT蛋白(pAKT)的表达。5.流式细胞术检测EC9706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比较各实验组经0、2、4Gy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率的变化;6.通过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双向调控Cox-2表达联合射线照射对食管鳞癌细胞侵袭活性的影响。7.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剂量射线照射对细胞增殖能力和存活分数的影响。8.建立稳定转染的EC9706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观测荷瘤裸鼠经20Gy射线照射后瘤体体积的变化,从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双向调控Cox-2表达对食管鳞癌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示,阳性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α=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76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做胸部增强CT扫描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放射敏感(CR+PR)55例(CR:13例;PR:42例);NR(21例)放射抗拒。2.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证实,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食管鳞癌组织,放射抗拒组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放射敏感组(p<0.05)。3.成功构建了2个Cox-2基因siRNA重组质粒和1个Cox-2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成功导入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人食管癌EC9706细胞。4.0、2、4Gy的X射线照射后,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沉默Cox-2基因表达的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且与照射剂量呈反比。Bax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照射剂量呈正比。而上调Cox-2表达的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Bax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照射剂量均无明显相关性。5.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ox-2沉默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及细胞凋亡率较Cox-2上调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有随照射剂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6. 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结果显示,沉默Cox-2表达可以显着降低食管癌细胞EC9706的侵袭活性。7.CCK8实验证实0、2、4Gy的射线照射,沉默Cox-2表达对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上调Cox-2表达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为负值。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沉默Cox-2表达可降低食管癌EC9706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而上调Cox-2表达相对存活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8.裸鼠移植瘤实验证实接种3周后沉默Cox-2表达组的平均瘤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上调Cox-2表达组的平均瘤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放射治疗20Gy后,沉默Cox-2表达组平均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而上调组裸鼠皮下种植瘤平均体积较放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蛋白呈阳性表达,且放射抗拒组Cox-2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放射敏感组。2.沉默Cox-2基因表达,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下降,且与照射剂量呈反比,但Bax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照射剂量呈正比;而上调Cox-2表达则结果相反。3.RNA干扰Cox-2基因表达对EC9706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机制与MMP2、Bax、Bcl-2、AKT蛋白和磷酸化AKT蛋白有关。4.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沉默Cox-2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瘤体生长,增加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罗宏涛,王小虎,魏世鸿,田金徽,杨克虎[6](2010)在《外照射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观察组)与单纯外照射放疗(对照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BMdisc、VIP、CNKI、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和手工检索8种主要中文肿瘤学期刊,收集有关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与单纯外照射放疗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4.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4个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1400例患者,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近期有效率,1和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外照射放疗,局部复发率在观察组降低,P值分别为0.03、<0.00001、0.005和0.02;两组5年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相似,P值分别为0.29和0.43;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出血、良性食管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002和0.03。两组食管穿孔和食管溃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和0.20;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005。结论: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近期、1和3年生存率提高,局部复发降低;但远期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无改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陈伟[7](2009)在《卡铂同步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卡铂对小鼠Lewis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卡铂对Lewis肺癌同步放化疗过程中的放射增敏作用,并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以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建立Lewis肺癌模型。将48只C57BL/6J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X线照射组,单纯X线照射,空气量3Gy/次,照射时间为第1、3、5、8、10、12天,TD18Gy;C组:卡铂单次给药组,在治疗开始的第1天每组小鼠腹腔注射卡铂注射液1.6mg;D组:卡铂分次给药组,从开始治疗的第1天每只小鼠每天腹腔注射卡铂注射液0.32mg,连续注射五天;E组:单次给药+X线照射组,放疗前6小时注射卡铂,X线照射处理同B组,卡铂处理同C组;F组:分次给药+X线照射组,放疗前6小时注射卡铂,X线照射处理同B组,卡铂处理同D组。实验过程中,每隔一天由专人用游标卡尺实际测量生长肿瘤的体积。实验第十五天摘眼球取血,收集血清,测定血清中IL-10和TNF-α含量;取肿瘤组织,称重量,并剥离脾,称重量,计算脾指数,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单纯X线照射或腹腔注射卡铂均能一定程度地延迟小鼠Lewis肺癌肿瘤生长,TGD分别为2.1天,2.7天,2.4天;卡铂结合X线照射时肿瘤生长延迟作用更加明显,单次和分次给药时TGD分别为5.9天,7.9天,卡铂单次和分次给药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分别为2.80,3.76;(2)各治疗组肿瘤重量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C、D、E、F组抑瘤率分别为20.22%(P<0.01),30.72%(P<0.001),18.03%(P<0.01),48.59%(P<0.001),59.87%(P<0.001),且C组抑瘤率高于D组(P<0.01);E、F组都较B组有显着差异(P<0.001),而F组抑瘤率显着高于E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B组和D组IL-10和TNF-α无明显变化(P>0.05),但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C组、E组、F组IL-10含量都升高,TNF-α含量降低,脾指数降低(P<0.05)。并且,C组较D组的上述变化较明显;E组较F组的上述变化较明显。(4)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00%,5.88%,25.00%,13.50%,56.17%,83.57%,各治疗组都教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C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D组(P<0.001)。E组的凋亡率较B组和C组都显着增加(P<0.001),F组较B组和D组也都显着增加;并且,F组的凋亡率高于E组(P<0.001)。结论:(1)卡铂具有一定的放疗增敏作用,且分次给药的增敏作用要好于单次给药。(2)卡铂和X线照射都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论是否结合X线照射,卡铂单次用药都比分次用药对免疫功能影响要大。(3)卡铂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加重X线照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且卡铂分次给药时,X线照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要高于卡铂单次给药时。第二部分卡铂和长春瑞滨同步联合立体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加同期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48例初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抽签法分成2组,放疗同步卡铂和长春瑞滨化疗组(同步治疗组即研究组)和放疗序贯联合卡铂和长春瑞滨化疗组(序贯治疗组即对照组),研究组2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TNM分期Ⅲa期14例,Ⅲb期12例;对照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4例,TNM分期Ⅲa期13例,Ⅲb期9例。放射治疗方法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处方剂量56-60Gy,1.8~2Gy/次,5次/周,共28~34次。要求95%的处方剂量包括100%的PTV体积,CTV为GTV外扩0.6cm(鳞癌)和0.8cm(腺癌),PTV在CTV基础上左右外扩0.5cm,上下外扩1cm,靠近脊髓处做适当修改,双肺V20要求低于25%,平均剂量小于15Gy,心脏平均剂量小于30Gy,脊髓最大剂量小于45Gy。研究组:放疗同步联合卡铂和长春瑞滨化疗,在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使用卡铂联合长春瑞滨方案第1、4周化疗,放疗结束后,再行卡铂联合长春瑞滨方案2疗程,3~4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放疗序贯联合卡铂和长春瑞滨化疗,于放疗后配合卡铂和和长春瑞滨方案化疗3~4疗程。化疗药用法如下:长春瑞滨(NVB)30mg/m2,静脉推注第1、8天,卡铂(CBP)75mg/m2第1~5天静滴。入组患者全部完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研究组完成两疗程者7例,三疗程者12例,四疗程者7例;对照组完成两疗程者3例,三疗程者9例,四疗程者10例。治疗期间观察毒副反应,放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近期疗效,随访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31日,随访率100%。(1)近期疗效:研究组中完全缓解(CR)者3例(11.53%),部分缓解(PR)者19例(73.07%),稳定(SD)者3例(11.53%),PR+CR 22例(84.61%);对照组中完全缓解(CR)者2例(9.09%),部分缓解(PR)者17例(77.27%),稳定(SD)者3例(13.63%),PR+CR 19例(86.36%),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生存率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4%、42.5%、28.5%;对照组分别为56.3%、36.5%、22.7%,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2)毒副反应:①血液系统毒性:a:研究组Ⅰ度白细胞下降1例(3.84%)、Ⅱ度白细胞下降12例(46.15%)、Ⅲ度白细胞下降10例(38.46%)、Ⅳ度白细胞下降3例(11.53%);对照组Ⅰ度白细胞下降4例(18.18%)、Ⅱ度白细胞下降14例(63.63%)、Ⅲ度白细胞下降3例(13.63%)Ⅳ度白细胞下降1例(4.54%)。b:研究组0度血红蛋白降低3例(11.53%)、Ⅰ度血红蛋白降低7例(26.92%)、Ⅱ度血红蛋白降低13例(50%)、Ⅲ度血红蛋白下降3例(11.53%)、Ⅳ度血红蛋白下降0例;对照组0度血红蛋白降低9例(40.90%)、Ⅰ度血红蛋白降低5例(22.72%)、Ⅱ度血红蛋白降低7例(31.81%)、Ⅲ度血红蛋白下降1例(4.54%)、Ⅳ度血红蛋白下降0例。c:研究组0度血小板下降3例(11.53%)、Ⅰ度血小板下降6例(23.07%)、Ⅱ度血小板下降9例(34.61%)、Ⅲ度血小板下降5例(19.23%)、Ⅳ度血小板下降3例(11.53%):对照组0度血小板下降9例(40.90%)、Ⅰ度血小板下降7例(31.81%)、Ⅱ度血小板下降4例(18.18%)、Ⅲ度血小板下降2例(9.09%)、Ⅳ度血小板下降0例。研究组较对照组有较明显骨髓抑制(P<0.05)。②放射性肺炎:为研究组急性放射性肺炎0级2例(7.69%)、1级15例(57.69%)、2级5例(19.23%)、3级4例(15.38%)、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对照组急性放射性肺炎0级2例(9.09%),1级13例(59.09%)、2级4例(18.18%)、3级3例(13.63%)、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③研究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3例(11.53%)、1级8例(30.76%)、2级8例(30.76%)、3级7例(26.92%);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1例(4.54%)、1级10例(45.45%)、2级6例(27.27%)、3级5例(22.72%),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卡铂和长春瑞滨同步联合立体适形放疗对局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有较好疗效,可提高生存率。
潘贤英,张婷,吴玉娟[8](2009)在《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化疗(小剂量顺铂)对转移性骨癌的止痛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转移性骨癌患者随机分成放疗联合顺铂组和单纯放疗组,观察止痛疗效。结果放疗联合顺铂组与单纯放疗组1、2级疼痛止痛疗效相似(P>0.05)。3级疼痛完全缓解率放疗联合顺铂组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放疗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骨癌,对重度骨痛者疗效明显,可提高完全缓解率,不明显增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亚星[9](2009)在《兔VX2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食管局部靶向给药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建立兔VX2食管移植瘤模型,通过食管钡餐造影、CT扫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食管移植瘤的成瘤率、生长特性及转移情况,为食管癌的基础研究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奠定基础;2.采用特制的食管靶向给药装置,观察局部应用化疗药对正常食管的损伤以及应用细胞保护剂—氨磷汀对化疗药引起食管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减轻氨磷汀的副反应,降低患者的费用寻找新的给药途径,并为临床开展食管癌局部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兔VX2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12只新西兰大白兔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月龄3~4月,雌雄不限,体重2.5~4kg。兔VX2瘤苗由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张洪新教授提供。麻醉荷瘤VX2细胞株的新西兰大白兔,从兔大腿荷瘤处取出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漂洗3次,用眼科剪将肿瘤剪碎至1mm3左右的组织块备用。麻醉成功后,将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切开上腹部,剥离兔腹段食管,在贲门上约3cm处逐层切开食管浆膜层及肌层,将制备好的肿瘤块植入食管粘膜下层,缝合食管肌层及外膜,关腹,术后肌注青霉素40万IU/只,连续3天。每日观察大白兔生活习性、精神状态及体重增减等情况。于接种后第7、14及21天进行钡餐造影和CT扫描检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接种后21天,处死兔子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测。2.食管局部靶向给药的实验研究:自制食管靶向给药装置,其由上、下球囊,骨架导管及进水管道等组成。将该装置插入食管后,膨胀上、下球囊,在上、下球囊之间形成一个腔隙,然后向腔隙内灌注DDP和(或)氨磷汀药液。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DDP组和氨磷汀+DDP治疗组,每组8只。对照组:食管腔隙局部灌注生理盐水,作用50min;单纯DDP组:给药前食管腔隙局部先灌注生理盐水,预处理20 min,然后吸出生理盐水再灌注0.25mg/ml DDP药液,作用30min;联合组:给药前食管腔隙局部先灌注0.8mg/ml氨磷汀药液,预处理20min,然后吸出氨磷汀药液,再灌注0.25mg/ml DDP药液,作用30min。于给药后第6天处死兔子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兔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1.1一般情况:12只兔子除2只死于手术并发症(胃穿孔及误缝食管所致的梗阻)外,其余10只接种后7天,进食水及精神可,体重无明显下降,14天后兔体重开始下降,每天下降2~3%,至第21天,兔子明显消瘦,体重下降15~20%,食管造影及CT扫描示食管下段肿瘤占位,成瘤率100%。处死动物可见肿瘤位于食管下段,环绕食管生长,穿破膈肌侵入胸腔,大小为21.04±10.35cm3(9.88cm3~40.53cm3),其中2只兔子有大量胸腔积液,8只肿瘤周围见多枚肿大淋巴结,3只肺表面有转移性癌结节。切开肿瘤及食管见肿瘤呈灰白色鱼肉状,已穿破食管壁,呈蕈伞型生长,肿瘤表面糜烂,4只兔子在肿瘤上形成瘘道,出现穿孔。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2食管造影情况:肿瘤接种7天后,食管造影未见异常;14天后,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管壁僵硬,一侧有轻微压迹,长度为1.51±0.46cm(0.9cm~2.3cm);21天时食管下段粘膜破坏,充盈缺损明显,长度为3.90±0.55cm(3.2 cm~4.8 cm),伴有狭窄,4只出现食管穿孔。1.3食管CT扫描:接种7天后,CT扫描示兔食管下段管壁无增厚,管径约5mm;14天见食管下段走行区局限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径增粗,最大径为1.04±0.27cm(0.7cm~1.5cm);21天时接种区食管肿瘤增大,最大径为2.28±0.34cm(1.7 cm~2.8cm),其中5例伴有少量至中等量胸腔积液。2.食管粘膜损伤情况:肉眼观,单纯DDP组灌注部位食管明显增粗、水肿,切开食管见粘膜表面有灰白色“伪膜”覆盖,粘膜糜烂、充血。联合用药组灌注部位食管轻度增粗,无“伪膜”形成,粘膜表面光滑或轻度充血。光镜下,单纯DDP组食管粘膜上皮大部或全部脱落,粘膜层水肿,粘膜下血管扩张充血,固有层、粘膜下层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侵及中深肌层,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联合用药组,食管粘膜上皮部分脱落,固有层、粘膜下层有中量炎细胞浸润,肌层少见炎细胞浸润。结论:1.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建立兔VX2食管癌模型具有周期短,成瘤率高,生长迅速等特点,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类食管癌相似,为食管癌的基础研究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自行研制的用药装置可实现食管的局部靶向给药,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小,全身副作用轻等特点,为临床开展食管癌局部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3.食管局部灌注DDP对食管粘膜有明显损伤,而化疗前局部给予细胞保护剂—氨磷汀可明显降低化学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氨磷汀提供了新的途径。
董令仪[10](2008)在《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近23万。新增病例中80%为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Ⅱb晚~Ⅳb期)比例较多。放射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经根治性放疗后仍有部分病例原发肿瘤残存,导致后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随着宫颈癌的期别升高,5年存活率递减,常规放疗后Ⅲb期以上的宫颈癌5年存活率仅为15.0~43.3%。因此如何提高宫颈癌病灶控制率成为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核心问题。随着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在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得到肯定,本课题进行了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对超分割放疗初对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以及增殖指标(PCNA)表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超分割放疗结合以顺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制定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可行性,以及该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45例Ⅲ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入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接受同步放化疗。超分割组(24人)放疗每次1.2Gy,每天两次,间隔大于6小时,每周5天;当外照射达到36Gy时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55.2Gy。常规分割组每次1.8Gy,每天1次,每周5天;外照射达到30.6Gy后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45Gy。两组患者后装腔内照射剂量以及方法基本相同,A点剂量42Gy。两组均于放疗4~5周同时开始化疗行PVB(顺铂100mg+长春新碱1mgd1-3+博来霉素15mgd1-3)方案。结果:两组患者除皮肤反应超分割组重于常规分割组外(P<0.05)余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反应率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分别为:100%和76.19%(P<0.05),两组2年累计生存率为92.%和55%,无统计学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预后的惟一因素(P<0.01)。结论:超分割放疗并不加重患者的放射副反应,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基本相似。超分割组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常规分割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均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分割放疗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时,在两组中均未发现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放疗对宫颈癌治疗的作用整体是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常规分割组则无统计学差异。抗凋亡蛋白bcl-2基因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分割放疗上调bax基因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及放疗四周时,在两组中均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
二、内外照射加卡铂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外照射加卡铂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食管癌的根治治疗 |
2.1.1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2.1.2 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治性同期放化疗 |
2.1.3 特殊放疗手段的应用 |
2.2 姑息治疗 |
2.3 转移性食管癌的放化疗 |
2.4 靶向治疗 |
2.5 免疫治疗 |
2.6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病例一般资料 |
3.3 仪器与设备 |
3.4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 |
3.4.1 根治性外照射放疗 |
3.4.2 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 |
3.4.3 两组患者生物等效剂量 |
3.4.4 危及器官限量 |
3.4.5 同期化疗 |
3.5 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
3.6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3.7 随访 |
3.8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食管癌放化疗后疗效 |
4.1.1 近期疗效与吞咽困难缓解 |
4.1.2 远期生存情况——治疗方式对OS、PFS、LRFS、DMFS影响 |
4.1.3 食管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 比较两组患者肺部剂量分布 |
4.3 食管癌放化疗后不良反应 |
第5章 讨论 |
5.1 食管癌放化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吞咽困难缓解 |
5.1.1 食管癌放化疗的近期疗效: |
5.1.2 吞咽困难的缓解率 |
5.2 食管癌放化疗后远期疗效 |
5.3 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
5.4 两组患者肺部剂量分布 |
5.5 食管癌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
5.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异种移植模型中预测放射治疗反应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预测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比CT扫描及食管钡餐造影评估食管鳞癌预后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治疗疗效早期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252Cf中子近距离放疗加外照射治疗食管鳞癌70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治疗设备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价标准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长期生存与局部控制因素分析 |
2.2 毒副作用 |
2.3 复发和转移 |
3 讨论 |
(5)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调控COX-2表达与食管癌EC9706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调控COX-2对人食管癌细胞EC9706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与进展 |
一、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研究 |
二、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外照射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干预措施 |
1.3 测量指标 |
1.4 文献检索 |
1.5 文献筛选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与资料合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文献质量及特征 |
2.2 Meta分析 |
2.2.1 主要测量指标 |
2.2.2 次要测量指标 |
2.2.3 生活质量 |
3 讨论 |
3.1 有效性 |
3.2 安全性 |
3.3 生活质量 |
3.4 局限性 |
(7)卡铂同步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疼痛判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治疗后两组止痛结果 |
2.2 止痛效果与病种和部位的关系 |
2.3 毒副反应 |
3 讨 论 |
(9)兔VX2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食管局部靶向给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兔 VX2 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食管局部靶向给药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兔VX2 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食管局部靶向给药对食管粘膜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氨磷汀在肿瘤治疗中对正常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词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宫颈癌放射治疗进展 |
1.宫颈癌放射治疗发展概况 |
1.1 体外照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
1.2 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
1.3 常规体外及腔内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
2.宫颈癌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模拟定位技术 |
2.2 超分割及后程加速放疗技术 |
2.2.1 超分割放疗 |
2.2.2 加速超分割放疗 |
2.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2.4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
2.5 插植放射治疗 |
3 宫颈癌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 |
3.1 宫颈癌的放化同步治疗 |
3.2 与手术的联合 |
3.3 与热疗联合 |
4 影响宫颈癌放射治疗的主要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 |
4.1 临床病理因素 |
4.2 生物学因素 |
5 宫颈癌分割放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现状 |
5.1 放射生物学概述 |
5.2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的可能机理 |
5.3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因子 |
5.4 测定肿瘤细胞再增殖的生物动力学指标及临床价值 |
6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
6.1 细胞凋亡的概念 |
6.2 细胞凋亡的过程及其物理化学的改变 |
6.3 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
6.4 肿瘤细胞凋亡的特点 |
6.5 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生物学功能 |
6.6 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
7 本研究的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前言 |
2.临床资料及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前言 |
2.临床资料及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内外照射加卡铂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根治性外照射放疗与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前瞻性研究[D]. 张文菊. 吉林大学, 2020(08)
- [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D]. 张安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252Cf中子近距离放疗加外照射治疗食管鳞癌708例临床分析[J]. 刘惠明,王奇峰,万欣,贾喜堂,刘波.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7(13)
- [4]三维技术放疗食管癌不同临床靶区的初步研究[J]. 祝淑钗,许金蕊,刘志坤,苏景伟,李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4(02)
- [5]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吴慧. 郑州大学, 2012(08)
- [6]外照射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系统评价[J]. 罗宏涛,王小虎,魏世鸿,田金徽,杨克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20)
- [7]卡铂同步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陈伟. 复旦大学, 2009(S1)
- [8]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研究[J]. 潘贤英,张婷,吴玉娟. 实用肿瘤杂志, 2009(03)
- [9]兔VX2食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食管局部靶向给药的实验研究[D]. 李亚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10]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D]. 董令仪.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